“特朗普牛市”一說是否靠譜尚無從考究,但風險資產偏愛特朗普已是事實。然而,瘋狂背後往往藏著一只“黑天鵝”。
道瓊斯、標普500、納斯達克和代表小盤股走勢的羅素2000等美國四大指數當地時間11月21日收盤都創下了歷史新高。這四大指數上一次同日突破歷史高位還要追溯到1999年12月31日。
“市場上漲存在不理性因素,過度預期了特朗普尚未落實的利好政策,到美聯儲12月中旬的議息會議前後,市場可能會迎來一波回調。”荷寶亞太區股票聯席主管兼中國首席投資總監繆子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12月的意大利公投、美聯儲議息會議,以及明年的一系列大選都是潛在的“黑天鵝事件”。
面對當前瘋狂且懷揣著單邊預期的市場,有一句諫言顯得異常冷靜——“從美國大選的事態發展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首先,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事件;其次,沒有人知道市場會如何反應。這些結論讓我更加相信,根據宏觀預測去作投資決策是錯誤的。其實,投資者對這些早已心知肚明,卻不斷犯下同樣的錯誤。”著名的“華爾街禿鷲”之一、橡樹資本聯席董事長霍華德·馬克斯(HowardMark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狂歡”中的風險資產
美股近期的狂歡有著三大特點:此前春風得意的科技股跑輸大盤;小盤股漲幅跑贏了大盤股;金融股的上漲進一步擡高了市盈率,使得美股更貴了。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家機構獲悉,金融股上漲主要有三大因素:特朗普關於降稅、擴基建的政綱助推了經濟增速回暖的預期;對於去監管的言論利好盈利空間收窄的銀行業;美聯儲12月加息在即、收益率曲線走峭等利好銀行利潤率。
相比之下,科技股此前的估值已不低;降稅預期對於已經享受較低稅率的科技企業幫助不大;市場更擔憂特朗普可能會修改美國現行貿易和移民政策,從而導致科技公司業績出現下滑。
值得註意的是,市場在美國大選前一直認為,銀行業無法跑贏低利率、低增速環境。然而,特朗普的勝出扭轉了這一觀點。令華爾街沸騰的是,特朗普的過渡團隊承諾將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用來嚴防金融風險,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甚至取消禁止銀行從事自營交易業務的“沃爾克規則”。
“機構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十分興奮。”擁有20年華爾街交易經驗的資深投行人士馮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嚴厲監管給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小盤股是特朗普勝選後,美股市場的最大贏家。羅素2000小盤股指數已經連漲12周,這是自2003年6月以來的最長連漲周期。該指數自大選日以來漲幅已達11%,超出了標普500指數2.7%的漲幅。
美盛業務拓展董事曾劭科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盤股的上漲空間已經有限,而被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追蹤較少的價值型小盤股將是未來的投資主題。”
債券末日將至?
除了股票,狂歡的還有大宗商品——11月22日,油價和其他主要大宗商品強勢上行。與之相對應的是,因為“黑天鵝事件”頻發、經濟低迷而備受追捧的債市持續遭遇重挫。
特朗普勝選後的一周內,渣打銀行便調升了其對於核心PCE(PersonalConsumptionExpenditures,個人消費支出)的預期,這也是美聯儲青睞的通脹指標,渣打預計該指標在2016年為1.7%(+0.1%),2017年料為1.8%(+0.6%),2018年為3%(+1.4%)。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權益類資產和大宗商品將繼續走俏,通脹則將戳破債券泡沫。
高盛集團本周也發聲稱,隨著制造業在全球範圍內回暖,投資者明年應該押註大宗商品價格會走高。這是該集團在4年多以來首次建議加重對於這一資產類別的押註。
除特朗普的言論對於大宗商品價格存在支撐作用外,全球主要地區的10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都在走強,推動了鐵礦石、銅及其他基礎金屬的上漲。
高盛分析師柯里在周一的報告中表示:“近期全球PMI都在加速回升,意味著大宗商品市場正進入一個更為強勢的周期。”
同時,油價大漲也助長了風險情緒。截至北京時間11月22日18時,布倫特原油日內累計漲逾1美元,漲幅擴大至1.8%,報49.88美元/桶。
銀河證券分析稱,要密切關註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限產進程。本周以俄羅斯為代表的產油國一改前兩周的消極態度,紛紛表明減產決心,扭轉了EIA(美國能源信息署)庫存上漲、美元加息概率進一步上漲的利空壓力。
最近的債券市場卻遭到大幅拋售,收益率急速上升。大選結束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86%迅速升至2.34%。達里奧(RayDalio)、岡德拉克(JeffreyGundlach)等新老“債王”認為,債券市場30多年的大牛市或將終結。
“特朗普的重商主義政策框架本質上就不利於債券。”岡德拉克表示。
但渣打認為,這種預期可能過於悲觀。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投資策略總監王昕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元債券收益率驟升,但我們預計未來數周將會有一段時間整固或下跌。一旦財政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打折扣或股市走跌,就可能觸發這樣的短期逆轉。”他也表示,在全球經濟仍然不景氣的情況下,債券仍是長期配置的種類之一。
慎對“特朗普牛市”
面對大選後的瘋狂市場,不乏機構開始提示風險。
“不會出現新的‘特朗普牛市’。”歷來被市場譽為“債王”的格羅斯在11月的評論中寫道,“投資者必須謹慎行事,未來美國稅率下調引發的赤字走高會令利率和通脹率上升,這轉而有可能會降低利潤和市盈率。”
在他看來,減稅、增加基建支出等計劃不太可能提振經濟增速或是股市表現。
“我們並不知道他和他所領導的政府是否能夠將這些主張落實。然而,面對當前經濟現實的制約,他作出的部分承諾到底能兌現多少,我們仍將拭目以待。”馬克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事實上,大選後的暴漲是建立在特朗普有利於產業的政策之上的,但這些政策的具體落實要等到明年。“前幾個月的美國企業利潤增速都不盡如人意。而且,現在股價比之前更貴了。”沖基金經理邁克爾表示,眼下,市場期待的可能是“里根時代”的重現。不過,招商宏觀研究員劉亞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里根時代’與當前的背景存在顯著差異。財政刺激有待觀察,美聯儲也不太會激進加息。”
招商宏觀認為,滯脹是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直面對的難題,因此里根采取了“緊貨幣、寬財政”的政策組合。然而,雖然美聯儲已經進入加息周期,但全球的背景均為低利率、低增長、低通脹,美國距離其2%的通脹目標仍有差距。
美聯儲主席耶倫在此前的演講中表示,當前的問題是總需求不足影響了總供給。她提出“高壓經濟”可能是應對的辦法之一。高壓經濟意味著貨幣政策對更低的失業率、更好的經濟狀況、更高的通脹水平有更強的容忍度。因此,當前背景下無法簡單類比里根時代,並預期美聯儲會在明年快速收緊貨幣政策。
周一意大利修憲公投結果出爐,選民用響亮的“不”回應了總理倫齊的改革方案,倫齊黯然宣布辭職,反對派和民粹主義者則興高采烈的慶祝勝利。
然而公投結果並不僅僅意味著把總理趕下臺這麽簡單。這對歐盟而言是重大挫折,歐洲一方面要應對英國退歐可能帶來的動蕩,另一方面,隨著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即將上臺,如何處理新形勢下的歐美關系也成為重大課題,如今政局帶來的動蕩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原本歐盟明年將進行大選的國家包括荷蘭、法國、德國,如今又多了一個。
另一方面,雖然全球金融市場周一並沒有受到意大利公投結果太多影響,公投結果可能加深外界對“負債累累”的意大利銀行業的擔憂,這或許將對本周四召開的歐洲央行貨幣政策會議造成微妙影響,屆時歐央行將決定債券購買計劃的命運,到底是延期還是到明年3月結束。前歐洲央行官員馬策爾弗拉茨謝(Marcel Fratzscher)表示,意大利不會回到危機中,但這拖延了處理國內銀行業巨額債務、高企的失業率的時機,改革不能一鼓作氣就將面臨危險。
同是天涯淪落人
經歷了數十年的政局動蕩,倫齊曾經被視為給意大利帶來穩定的希望,然而投票結果顯示,支持修憲的選民剛剛超過40%,這結果比此前任何一份民意調查結果更差。倫齊的離開意味著意大利明年將提前大選,反建制的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將對權位發起沖擊,目前看來可能性不大。
就在上周,法國現任總統奧朗德宣布不再謀求下一任任期,殘酷的現實及低迷的支持率讓他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首位選擇不連任的總統。而在英國公投結果出爐後,時任英國首相的卡梅倫也黯然離職,並辭去議員職務。短短半年間,三個歐洲大國領導人因國內反歐勢力興起而選擇離開或者不再連任。
明年歐洲更危險
按計劃歐盟將在明年3月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集團會議,2017年是歐盟《羅馬協議》簽署60周年。1957年,在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政府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被統稱為《羅馬條約》。會上歐盟將商討英國退歐事宜,如今會議能否繼續在羅馬舉辦成為了疑問。
明年3月底也是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所前表示啟動退歐程序,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最後期限,目前看來還要通過英國最高法院這一關。今年10月英國最高法院作出判決,英國政府必須得到議會的投票表決才能啟動退歐程序,英國政府隨後提起上訴。周一英國最高法院開庭聽取政府的上訴陳詞,最終判決結果可能在明年初揭曉。
4月法國大選將拉開戰幕,目前法國前總理菲永和極右翼“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是最大熱門。作為改革派領導人,菲永提出了5項改革建議,包括在憲法中列入預算平衡、改革地區組織、終結左翼堅持的特別養老金制度、為移民設立配額、減少議員人數。不知道倫齊的失敗是否會給菲永敲響警鐘。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 | james
編輯 | 南七道
沖頂大會(王思聰,陳樺),芝士超人(映客-奉佑生),百萬英雄(西瓜視頻-張一鳴),百萬贏家(花椒-周鴻祎),在2018年伊始賺足了眼球。大佬瘋狂在撒幣,群眾在高潮,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麽?
真送還是假送?
看到知乎上有人這麽回答,大致的意思是:平臺隨便寫個腳本,生成一些假用戶,讓假用戶通關到最後。最後分錢的人里混著50%的假人也不一定。
我自己的觀點是真送,雖然從運營手段來說,以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點投入相較於帶來的DAU、PR效果、模式上的高潮,太值了。
也讓我想起了2011年我在百姓網的時候,針對廣州地區做了一個項目,遊戲化的任務設置,完成任務後送話費(實時到賬),邀請朋友完成繼續送話費。10天時間里,我們送出去了300萬真金白銀的話費,在當地10萬大學生、10萬房產中介人群里炸開了鍋,當時在廣州地區百姓網的baidu index一度超過了淘寶。
最後在複盤整個Campaign的時候,我們認為這300萬花得值,相比電視、地鐵、電梯等品牌廣告投入,這是一個創造口碑、話題的絕好營銷。
回到有獎問答直播的事情上,平臺如果為了節省一點費用而摻水,一旦被發現,帶來的負面會一發不可收拾,損失大的多。
是否可持續?
有獎問答直播會不會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現象級熱點呢?我認為這個模式可以和現象級的單品綜藝節目做個比較。舉幾個例子:
《幸運52》:1998-2008年,20年,節目不僅成就了李詠,還讓大家很清楚的記住了一年有52周 。
《開心辭典》:2000年到2013年,13年,模式和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相信很多人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數百萬人盯著選擇,為他捏把汗,為他喝彩和祝福。
《三星智力快車》:也有十年的生命周期,陪伴了我整個小學,每一期我都會在電視機面前,假裝和臺上選手一樣在參與智力問答,甚至一度希望報名參加,不過由於內向和靦腆的性格,沒有付諸行動。
從上面幾檔節目來看:一款現象級綜藝節目的生命周期,長的有20年,短的有10年。盡管傳統的綜藝節目的制作體制和有獎問答直播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能夠判斷,這個模式不會曇花一現。
我個人的判斷是更加樂觀的:不僅可以持續,並會在未來產生很多進化,主要的幾點理由是:
1) 去中心化的參與感給用戶帶來了顛覆傳統的快感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在一起闖關,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比單純地看傳統節目有意思的多。而且現在還是產品的初級狀態,在交互和模式上還會不斷升級。去中心化帶來高參與度,高參與度會進而帶來更加有正循環的口碑傳播。毫無以為,去中心化的模式比傳統綜藝節目模式更具有優勢。
2) 有非常強的商業化變現機會
例如廣告植入、靠流量帶來的打賞收入,甚至在常規場次是不虧的,在引爆場次的高額獎金是一種營銷投入。未來很多獎金會來自於廣告主(贊助商),而非平臺本身提供。
廣告收入可以參考傳統綜藝節目,它們變現100%靠廣告。非誠勿擾在鼎盛時期一年為江蘇衛視帶來的廣告收益超過20億,直接贊助收入超過10億。而近兩年網綜里的《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的冠名費誰不是大幾千萬起。好的節目的變現能力毋庸置疑。而對於知識問答直播,越來越多的參與人次是流量變現的基礎。目前模式中主持人的環節進行植入廣告也非常easy。還有一堆公關公司、4A公司帶著他們的客戶主動找到這些平臺,希望策劃廣告,成為贊助商。
就在我寫完這個文章的時候,金主就已經來了,順勢補充一下:
趣店旗下汽車分期業務給芝士超人投了1個億廣告費、花椒的百萬贏家也為美團做了專場。後續,我相信會有更多創意性的營收模式產生。
3) 促進直播平臺自身主業務
對映客、花椒、一直播這類直播平臺來說,有獎問答直播的可持續時間會更長,做節目本身就是直播平臺的業務,例如熊貓tv的著名狼人殺節目《PandaKill》,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該節目的忠實觀眾。這個模式也會變成吸流量的內容,促進了直播平臺自身的主業發展。而對於《沖頂大會》,是否能夠從單點突破,變成平臺級應用,還很難說。
4) 撒幣們都是有錢的主,我們別瞎擔心
現在的玩家都是有錢的主,映客奉總說準備了10億,也許太大了,但是各自拿出1-2億還是比較輕松的。映客16年的凈利潤就有近5億,17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就達到了2.44億,雖借殼宣亞國際沒有成功,要獨立上市,現在到了18年財年了,年頭浪一浪,後面補一補,財報問題不大。沖頂大會的王思聰自不必說,在陳樺這樣優秀而富有經驗的創始人的帶領下,近期很有機會拿下巨額融資,就像16年姬十三的分答火了之後,成功拿下千萬美金的融資,不過分答確實沒跑出來。
剩下周鴻祎、張一鳴更不必說了,一個是A股之王,一個是TMD三巨頭之一。
有趣的是,沖頂大會的創始人陳樺之前是《節操精選》的CEO,而張一鳴最早做的是《內涵段子》,同類型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初期已經有過較量,到了18年,再次展開交鋒。
5) 基本上還沒怎麽做營銷,相信後續還有大招
火的太快,各平臺我相信後續都做了很多營銷規劃,至少預算都不會少。隨便想想就有很多精彩的營銷和運營的點:
· 炒作巨額獎金得主,猜測到底是什麽身份?(alphago 在網絡上的60連勝案例)
· 和傳統電視節目一樣,尋找到最有話題性的有實力的人(例如最強大腦最近找的賭王孫子,數學天才何猷君)
· 讓有話題性的明星一起來答題,比如鄧超、孫紅雷這種喜歡在節目中秀智商的明星
· 在題目內容上做很多話題(偏門的、變態的),段子手們可以圍繞題目內容和遊戲設置聲不斷生產各種段子和長微博
· 設置賽季,升級遊戲規則,讓參與者更有動力,讓圍觀者也更high
6) 大量主播資源還沒有調動,未來更進一步將之推向高潮
遙想吃雞遊戲最初火了的時候,很多主播都不玩原先主要直播的遊戲,成為吃雞主播。這個也一樣,對於不靠顏值和才藝表演的主播來說,秀只是是比較適合他們的內容,努力拿到獎金後,再撒幣給看他的觀眾。至少平時在做練習題庫的時候可以輕松的直播,也許還能找回當年奮鬥高考時的自己。
還有太多的小點就不寫出來了。總之,互聯網團隊叠代快,學習能力快,結合會有一批看到機會的傳統電視、傳媒的人加入,我相信這群人就可以創造歷史 。
傳統節目改造是否還有機會?
我認為當然有機會,需要抓住的核心點是:
· 去中心化
· 碎片化時間
· 易上手
· 傳統模式的爆款產品(內容/節目)已在沒落期
相親類、歌唱類、選秀類等傳統在電視上火爆的節目,應該都是比較有機會的。有的我自己已經能腦補出一些玩法了,限於篇幅就不贅述了。
機會很大,但都是爆款的機會。所以我很期待《沖頂大會》是否會通過現在的模式撕開一個口子,未來成為平臺型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止步於此,就像去年的分答一樣。
為什麽是他們?
我自己創業過兩次,我把周圍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粗分為兩類:
a、持續的模式創造能力
b、強大的產業整合/提升能力
b能力能夠在某產業中提升效率,提升毛利,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對此類爆款產品基本不用去想了,看看就好。
a能力是能夠做出火爆產品的前提,可能很多人說問答直播也並非是原創,畢竟有HQ在前。但是無數案例證明,僅僅把模式copy是不會最終成功的,需要不斷叠代和再創造,很多人只有copy能力而沒有叠代能力。
這個模式,初步來看像是知乎、分答應該抓住的機會,然而我都不看好這兩個團隊做這個事情,沒有對錯,只是選擇。
知乎是一個講究精致、精英的社區,雖然我們看到有知乎live等創新業務誕生,但影響力也局限於老用戶,沒有打開市場。知乎社區型產品,有無數用戶的聲音鞭策著知乎的改進,或許因此,團隊放在新東西上的精力不多。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掌趣和知乎合作的小遊戲《頭腦王者》在微信上火爆,但知乎明顯是被動的角色
另一邊在行/分答,經歷過16年分答的火爆,現在也陷入了瓶頸期,巧合的是當年分答的火爆也和王思聰校長有著很大的關聯。
另一個比較大的變量就是陌陌了,唐巖是具有強大a能力的創業者,也是直播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直接體現在陌陌的市值/股價上。既然也趕上了直播的浪潮,我相信不會錯過有獎問答或未來更多演變模式,期待陌陌後面的動作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介紹:james(微信:james_wl1004):回收寶市場vp,之前參與創立今夜酒店特價和社交應用”一起”,在市場、運營和產品方面有豐富的實操經驗。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 | james
編輯 | 南七道
沖頂大會(王思聰,陳樺),芝士超人(映客-奉佑生),百萬英雄(西瓜視頻-張一鳴),百萬贏家(花椒-周鴻祎),在2018年伊始賺足了眼球。大佬瘋狂在撒幣,群眾在高潮,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麽?
真送還是假送?
看到知乎上有人這麽回答,大致的意思是:平臺隨便寫個腳本,生成一些假用戶,讓假用戶通關到最後。最後分錢的人里混著50%的假人也不一定。
我自己的觀點是真送,雖然從運營手段來說,以上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點投入相較於帶來的DAU、PR效果、模式上的高潮,太值了。
也讓我想起了2011年我在百姓網的時候,針對廣州地區做了一個項目,遊戲化的任務設置,完成任務後送話費(實時到賬),邀請朋友完成繼續送話費。10天時間里,我們送出去了300萬真金白銀的話費,在當地10萬大學生、10萬房產中介人群里炸開了鍋,當時在廣州地區百姓網的baidu index一度超過了淘寶。
最後在複盤整個Campaign的時候,我們認為這300萬花得值,相比電視、地鐵、電梯等品牌廣告投入,這是一個創造口碑、話題的絕好營銷。
回到有獎問答直播的事情上,平臺如果為了節省一點費用而摻水,一旦被發現,帶來的負面會一發不可收拾,損失大的多。
是否可持續?
有獎問答直播會不會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現象級熱點呢?我認為這個模式可以和現象級的單品綜藝節目做個比較。舉幾個例子:
《幸運52》:1998-2008年,20年,節目不僅成就了李詠,還讓大家很清楚的記住了一年有52周 。
《開心辭典》:2000年到2013年,13年,模式和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一樣,相信很多人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數百萬人盯著選擇,為他捏把汗,為他喝彩和祝福。
《三星智力快車》:也有十年的生命周期,陪伴了我整個小學,每一期我都會在電視機面前,假裝和臺上選手一樣在參與智力問答,甚至一度希望報名參加,不過由於內向和靦腆的性格,沒有付諸行動。
從上面幾檔節目來看:一款現象級綜藝節目的生命周期,長的有20年,短的有10年。盡管傳統的綜藝節目的制作體制和有獎問答直播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能夠判斷,這個模式不會曇花一現。
我個人的判斷是更加樂觀的:不僅可以持續,並會在未來產生很多進化,主要的幾點理由是:
1) 去中心化的參與感給用戶帶來了顛覆傳統的快感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在一起闖關,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比單純地看傳統節目有意思的多。而且現在還是產品的初級狀態,在交互和模式上還會不斷升級。去中心化帶來高參與度,高參與度會進而帶來更加有正循環的口碑傳播。毫無以為,去中心化的模式比傳統綜藝節目模式更具有優勢。
2) 有非常強的商業化變現機會
例如廣告植入、靠流量帶來的打賞收入,甚至在常規場次是不虧的,在引爆場次的高額獎金是一種營銷投入。未來很多獎金會來自於廣告主(贊助商),而非平臺本身提供。
廣告收入可以參考傳統綜藝節目,它們變現100%靠廣告。非誠勿擾在鼎盛時期一年為江蘇衛視帶來的廣告收益超過20億,直接贊助收入超過10億。而近兩年網綜里的《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的冠名費誰不是大幾千萬起。好的節目的變現能力毋庸置疑。而對於知識問答直播,越來越多的參與人次是流量變現的基礎。目前模式中主持人的環節進行植入廣告也非常easy。還有一堆公關公司、4A公司帶著他們的客戶主動找到這些平臺,希望策劃廣告,成為贊助商。
就在我寫完這個文章的時候,金主就已經來了,順勢補充一下:
趣店旗下汽車分期業務給芝士超人投了1個億廣告費、花椒的百萬贏家也為美團做了專場。後續,我相信會有更多創意性的營收模式產生。
3) 促進直播平臺自身主業務
對映客、花椒、一直播這類直播平臺來說,有獎問答直播的可持續時間會更長,做節目本身就是直播平臺的業務,例如熊貓tv的著名狼人殺節目《PandaKill》,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該節目的忠實觀眾。這個模式也會變成吸流量的內容,促進了直播平臺自身的主業發展。而對於《沖頂大會》,是否能夠從單點突破,變成平臺級應用,還很難說。
4) 撒幣們都是有錢的主,我們別瞎擔心
現在的玩家都是有錢的主,映客奉總說準備了10億,也許太大了,但是各自拿出1-2億還是比較輕松的。映客16年的凈利潤就有近5億,17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就達到了2.44億,雖借殼宣亞國際沒有成功,要獨立上市,現在到了18年財年了,年頭浪一浪,後面補一補,財報問題不大。沖頂大會的王思聰自不必說,在陳樺這樣優秀而富有經驗的創始人的帶領下,近期很有機會拿下巨額融資,就像16年姬十三的分答火了之後,成功拿下千萬美金的融資,不過分答確實沒跑出來。
剩下周鴻祎、張一鳴更不必說了,一個是A股之王,一個是TMD三巨頭之一。
有趣的是,沖頂大會的創始人陳樺之前是《節操精選》的CEO,而張一鳴最早做的是《內涵段子》,同類型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初期已經有過較量,到了18年,再次展開交鋒。
5) 基本上還沒怎麽做營銷,相信後續還有大招
火的太快,各平臺我相信後續都做了很多營銷規劃,至少預算都不會少。隨便想想就有很多精彩的營銷和運營的點:
· 炒作巨額獎金得主,猜測到底是什麽身份?(alphago 在網絡上的60連勝案例)
· 和傳統電視節目一樣,尋找到最有話題性的有實力的人(例如最強大腦最近找的賭王孫子,數學天才何猷君)
· 讓有話題性的明星一起來答題,比如鄧超、孫紅雷這種喜歡在節目中秀智商的明星
· 在題目內容上做很多話題(偏門的、變態的),段子手們可以圍繞題目內容和遊戲設置聲不斷生產各種段子和長微博
· 設置賽季,升級遊戲規則,讓參與者更有動力,讓圍觀者也更high
6) 大量主播資源還沒有調動,未來更進一步將之推向高潮
遙想吃雞遊戲最初火了的時候,很多主播都不玩原先主要直播的遊戲,成為吃雞主播。這個也一樣,對於不靠顏值和才藝表演的主播來說,秀只是是比較適合他們的內容,努力拿到獎金後,再撒幣給看他的觀眾。至少平時在做練習題庫的時候可以輕松的直播,也許還能找回當年奮鬥高考時的自己。
還有太多的小點就不寫出來了。總之,互聯網團隊叠代快,學習能力快,結合會有一批看到機會的傳統電視、傳媒的人加入,我相信這群人就可以創造歷史 。
傳統節目改造是否還有機會?
我認為當然有機會,需要抓住的核心點是:
· 去中心化
· 碎片化時間
· 易上手
· 傳統模式的爆款產品(內容/節目)已在沒落期
相親類、歌唱類、選秀類等傳統在電視上火爆的節目,應該都是比較有機會的。有的我自己已經能腦補出一些玩法了,限於篇幅就不贅述了。
機會很大,但都是爆款的機會。所以我很期待《沖頂大會》是否會通過現在的模式撕開一個口子,未來成為平臺型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止步於此,就像去年的分答一樣。
為什麽是他們?
我自己創業過兩次,我把周圍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粗分為兩類:
a、持續的模式創造能力
b、強大的產業整合/提升能力
b能力能夠在某產業中提升效率,提升毛利,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對此類爆款產品基本不用去想了,看看就好。
a能力是能夠做出火爆產品的前提,可能很多人說問答直播也並非是原創,畢竟有HQ在前。但是無數案例證明,僅僅把模式copy是不會最終成功的,需要不斷叠代和再創造,很多人只有copy能力而沒有叠代能力。
這個模式,初步來看像是知乎、分答應該抓住的機會,然而我都不看好這兩個團隊做這個事情,沒有對錯,只是選擇。
知乎是一個講究精致、精英的社區,雖然我們看到有知乎live等創新業務誕生,但影響力也局限於老用戶,沒有打開市場。知乎社區型產品,有無數用戶的聲音鞭策著知乎的改進,或許因此,團隊放在新東西上的精力不多。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掌趣和知乎合作的小遊戲《頭腦王者》在微信上火爆,但知乎明顯是被動的角色
另一邊在行/分答,經歷過16年分答的火爆,現在也陷入了瓶頸期,巧合的是當年分答的火爆也和王思聰校長有著很大的關聯。
另一個比較大的變量就是陌陌了,唐巖是具有強大a能力的創業者,也是直播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直接體現在陌陌的市值/股價上。既然也趕上了直播的浪潮,我相信不會錯過有獎問答或未來更多演變模式,期待陌陌後面的動作
作為圍觀群眾,我們不妨就下載幾個有獎問答直播的應用體驗一下,獲得獎金也不一定,再不濟總歸會漲漲見識。
*作者介紹:james(微信:james_wl1004):回收寶市場vp,之前參與創立今夜酒店特價和社交應用”一起”,在市場、運營和產品方面有豐富的實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