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合資券商的痛與希望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1724&time=2011-05-21&cl=115&page=all

一邊是多家新晉者即將掛牌,一邊是拚搏多年的合資券商們面臨著市場的誘惑和整合的痛苦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范軍利

 

  如無意外,2011年6月,華英證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華鑫三家合資券商將正式站上紅地毯,這將是第三波合資券商的集體婚禮。隨著IPO業務繁榮,創業板、新三板新業務的起步及國際板預期升溫,合資券商將迎來最佳發展時期。

摩根士丹利华鑫即将站上第三波合资券商集体婚礼的红地毯。史丽/东方IC
摩根士丹利華鑫即將站上第三波合資券商集體婚禮的紅地毯。史麗/東方IC


  5月17日,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王建軍表示,推出國際板的條件快要成熟了。國際板將以人民幣計價。雖然他表示還沒有時間表,但業內預計年底前甚至更早,國際板就可推出。

  「有全球客戶資源的外資股東,是合資券商的先天優勢。內資根本無法競爭。」一位券商高管說。這是否有機會改變券商現在的座次排名?

  中國證券業協會2010年度的排名中,股票及債券承銷金額排名前五名分別為中信證券(600030.SH)、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國泰君安、瑞銀證券摘得。前五強中佔去三席的事實顯示,合資券商已開始悄然上行,成為證券業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資料顯示,2010年349家公司在A股發行上市,籌資總額達4783億元,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融資市場之一。普華永道預計,2011年中國在新上市公司家數和IPO籌資總額方面都將再次領先全球,籌集總額可能再度超過4000億元。

  如此肥沃的市場,令中國成為國際投行的必爭之地。而國內券商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或有國際化的雄心,或是投行業務發展不力想借助合資來予以拓展,兩廂都有合作的空間。

  如果將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視為中國合資券商之始,短短16年間,十幾家合資券商們或馳騁疆場、或黯然退出,其間優劣功過,無法評價。無論既往者,亦或新晉者,所有合資券商都要面臨的,始終是不同文化、理念、規制、人事等方面的融合之難。

第三波浪潮

  5月10日,東方證券投行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公司與花旗銀行經過一段時期接觸,合作事宜已進入擬定協議階段,合作模式與其他新設 的合資券商相同,即東方證券將投行部門獨立出來,作為雙方合資平台,各自以相當比例持股。新公司將以承銷、上市發行、財務諮詢等業務為主。

  去年5月,東方證券旗下資產管理部從母公司分離,成為一家獨立核算、獨立經營、獨立運作的子公司,專事資產管理業務。此次東方證券再次將投行部門獨立出來,成為合資券商,為其綜合性證券集團目標及即將重啟的IPO上市做好鋪墊。

  2011年4月26日,海通證券(600837.SH)發佈公告稱,擬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申請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市場將此次公告解讀為,為即將開始的合資券商融資。

  路透社4月13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麥格理與海通證券近期將簽署一份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有意在內地或香港設立投行合資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33.3%和66.7%。

  對此,接近麥格理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八字還沒一撇。」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湧闢謠,「99.99%純屬烏有。」不過,他沒有諱言公司與其他海外機構的合作併購計劃,「不排除與別家合作的考慮。」

  中信證券去年底宣佈,將與法國農業信貸旗下的東方匯理銀行組建合資控股公司。

  2010年11月9日,蘇格蘭皇家銀行與國聯證券合資組建的「華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獲准籌建;12月31日,第一創業摩根大通 、摩根士丹利華鑫兩家合資券商亦同時獲批。

  接二連三的合資消息顯示,合資券商將迎來證監會發放批文最多的一個年份。

  華鑫證券一位內部人士表示,摩根士丹利和華鑫證券合資的券商已經完成工商登記,今年6月合資公司將正式成立;蘇格蘭皇家銀行近日也宣佈,與國聯 證券共同籌建的合資公司華英證券將於6月掛牌,總部位於江蘇無錫,掛牌後將成為江蘇首家合資券商。此外,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也將於6月掛牌。

  1995年,摩根士丹利與中國建設銀行共同成立了中金公司,掀開中國合資券商序幕。此後16年間,先後誕生過十餘家合資券商。

  中金公司、中銀國際等作為合資券商的第一批代表,誕生於中國加入WTO前,因其特殊性,實際未被作為完全的合資券商對待。「2000年左右,大 摩已完全退為財務投資,此後中金公司的操作完全由中方高管操控,應該視為典型的國企,而非合資券商。」北京一位合資券商高管表示。

  根據證券行業對WTO的承諾,加入後三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合營公司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從事A股的承銷,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中國加入WTO後,瑞銀證券、高盛高華、財富里昂、海際大和、瑞信方正等合資券商相繼成立。這批券商被視為迄今為止合資券商的真正試驗場。其中,既有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的「黑馬」令市場豔羨,亦有受阻於婚後磨合不成而黯然離場者為後來者戒。

券業格局生變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佈的排名顯示,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國泰君安、瑞銀證券依次摘得股票及債券承銷金額排名前五的「桂冠」。其中,中信 證券以1780.57億元的承銷金額遙遙領先,中金公司1376.06億元的承銷額屈居第二。不過,中金公司還有在H股市場高達數千億港元的承銷額未計入 在內。

  除躋身前五的三家合資券商,瑞信方正、高盛高華在全部券商中分列龍虎榜17位和19位,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德證券也已快速躋身行業第28名。

  隨著2009年創業板開啟,以平安證券為代表的諸多中小券商迎來大解放。在2010年度證券公司股票主承銷金額排名中,平安證券躍居第五位。不過,合資券商也沒有放棄創業板的機會。中德證券虎口奪食,在2010年度證券公司股票主承銷金額排名中位列26位。

  北京一位合資券商高管表示,合資券商的進入,首先加劇了原有的央企發行、承銷市場的競爭。而新起的創業板、新三板,也逐漸成為新晉合資券商的重點捕獵對象。

  合資券商進入及中小券商的崛起,使得證券行業集中率有所下降。以往「少數大投行拿下大部分市場份額」的規律在券商投行業務排名中得以延續,2010年承銷規模排名前十大的券商共拿下約59%的市場份額。但與2008、2009年相比,這一集中度數據均有所下降。

  「創業板起步後,合資券商迎來發展的最好時期。至少在市場上混口飯吃沒有問題。」上海一合資券商高管表示,合資券商異軍突起,值得關注,不過,「要混到市場地位,仍不容易」。現有格局下,合資券商發展的最大障礙仍是客戶資源。

  即將推出的國際板被視做希望所在。各家合資券商公司已將國際板作為未來業務重中之重,均配有專門部門、人員研究國際板事宜。

爭奪控制權

  2007年1月23日,長江證券與法國巴黎銀行同時對外宣佈,因「對合資公司的未來發展方向形成了不同的觀點」,法國巴黎銀行將其持有的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公司的33.33%股權全部轉讓給長江證券。這是首家退出中國市場的合資券商。

  長江巴黎百富勤的退出較為極端,不過,同一時期的海際大和、華歐國際等合資券商長期掙扎於虧損線下,亦顯示中外股東磨合成本對合資券商發展之痛。

  時隔七年之後,中國加入WTO後誕生的第三家合資券商——海際大和終於翻身。

  今年1月26日晚間,證監會發佈公告,上海康耐特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耐特光學)首發申請獲創業板發審會通過。這是值得海際大和歡呼雀躍的一個晚上。自2004年成立以來,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海際大和),第一次以主承銷商身份出現在招股書中。

  此前,這家由上海證券與日本大和證券組建的合資券商,除股改項目外,在新股發行、增發、配股等主要證券承銷業務中無一斬獲。

  2004年11月,海際大和正式掛牌運營,註冊地為上海,註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上海證券、日本大和證券分別佔註冊資本的67%和33%。

  2005年4月,上海證券將自己的承銷牌照讓給了海際大和。當年和次年,海際大和都交了白卷。2007年,開業三年後,公司終於獲得一單債券承銷,迎來開張之喜。孰料在當年行業業績大漲、所有券商盈利的背景下,海際大和反而背上了2000多萬元的虧損。

  一位接近海際大和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公司建立的前四年,基本一年換一任老總。首任老總曾與外方高管因意見不和,發展到肢體接觸,影 響外事團結。最終,雙方撤回各自的代表,換人。「海際大和2004年合資,2005年高管打架,2006年換人,2007年再換,2008年三換……近年 來,它的路子基本是『衝突——換人——再衝突——再換人』。」

  海際大和中外高管的多次爭吵均因理念及目標不同。海際大和一位前任員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方成立合資公司,賺錢為第一要義。我們派員 四處尋找項目。但日方並不以賺錢為己任,僅限於在中國市場先插一腳,佔住市場再說。他們有長遠打算,每天忙著搞調研,出報告什麼的,並不急於做項目。」

  海際大和成立之時,正是證券市場黃金時期,股改剛剛起步。「市場狀況很好,中方找了很多項目。有的甚至已經到完成股份制改造,做財務顧問的階 段,但真正到公司內審會時,便遭遇障礙。日方認為風險控制不當,項目有問題,不得繼續。日方的觀念是,我情願不做,但決不能出錯。因為不作只是少賺點,一 錯,就全沒了。」

  該高管介紹,從股改之後IPO開閘起,中方找到的三四個可能首發的項目,均因未被海際大和自身內審會通過而夭折。

  2007年,全行業最繁榮的年景,海際大和虧損2000多萬元。此後,無緣於投行盛宴的上海證券,曾冀望再申請一個投行牌照,未果。之後,又曾提出過與合資方分離的議案,但遭日方拒絕。證監會亦因不能影響大局而擱置了上海證券的提案。

  相持三年之後,海際大和迎來翻身日。

  2010年券商年報顯示,在2009年發生虧損的兩家合資券商財富里昂和海際大和均順利扭虧為盈。海際大和雖以82萬元的微薄利潤排名最末。不過這也使得全行業的所有券商在2010年實現盈利。

  上海一位券商高管表示,海際大和之所以剛剛扭虧,是因中方管理團隊後來在合資公司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業內人士表示,現有體制注定了中方與外資股東同床異夢,利益與出發點均不同。目前新設立的合資券商只能從事投行業務,這需要一定週期和人脈、政 府關係等。外資希望通過忍受合資券商三年到五年虧損的代價,變相買到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入場券。中方則希望引進先進制度、理念的同時,短期內實現盈利。

  「合資券商最主要的是理念差距,跟當年所有企業開放過程中的道理一樣。現行的股權限制實際上等於限制了對方的經營權,制約了外資的發揮。」前述高管表示。

  業內表示,WTO後設立的合資券商的管理架構大致以外方管理或中外雙方共管為主。其中,外方管理的券商包括瑞銀證券、高盛高華、瑞信方正、中德證券等。中外共管的券商有財富里昂(原名華歐國際)、海際大和以及華英證券等。

  相對而言,一方股東管理的合資券商業績要好於雙方共管的模式,比如中德證券重點突破中小企業IPO項目,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屢有斬獲,但新的矛盾隨之而來。

整合成本高企

  4月14日,山西證券(002500.SZ)公佈2010年年報。該公司投資銀行的收入雖然達到3.2億元,相關的營業支出也大幅上升至2.7 億元,營業利潤率為14.3%。這在所有已發佈年報的上市券商中位列倒數第一,比排名倒數第二的招商證券(600999.SH)低近20個百分點。

  4月25日,山西證券董事長張廣慧表示,中德證券是專營投行業務的證券公司,投行業務項目週期性長,確認收入不均衡,且公司目前處於初創時期,項目儲備的連續性方面也有待提升,成本費用較高,是造成連續月度虧損的主要原因。

  根據各家券商在證券業協會網站上公佈的年報,中德證券2010年度實際發放取得證監會批准的高管資格的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總額為人民幣2827萬 元。同期財富里昂證券2010年支付高級管理人員薪酬是909萬元,瑞銀證券2010年實際發放的高管人員薪酬總額為人民幣931萬元。由於年報並未披露 準確的高管人員範圍,因此可能這一數字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不過,中德證券高管薪酬較高在業內早已不是秘密。

  中德證券雖然在2010年斬獲了七單IPO項目,收入實現大幅增長,但新公司成本的剛性及IPO承銷費率不及行業平均水平,沒能讓中資合作方山西證券盡享IPO盛宴。

  業內人士表示,合資之後的整合是考驗合資雙方綜合能力的主要因素。

  2010年,海通證券香港全資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成功收購香港大福證券後,更名為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海通證券2010年報顯示,公司全年業務及管理費用為45.12 億元,同比增長21.11%,費用收入比為46.19%,同比增長23.25%,母公司業務及管理費用為32.97億元,同比僅增長6.05%。

  長江證券研究員劉俊表示,海通證券2010年費用大幅度增長且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收購及整合香港大福證券;2011年一季度公司費用收入比為36.61%,較上年末略有下降。

  劉俊表示,2009年收購及整合大福證券導致海通證券2010年全年費用居高不下,成為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

  不過,相對整合產生的費用而言,收購完成一年之後,海通國際(00665.HK)成績顯著。根據海通國際2010年財報,截至2010年12月31日的18個月報告期內,海通國際實現盈利3.46億港元,同比收購完成前的18個月,業績大增83%。

  北京一位合資券商高管表示,一個良性的發展道路是合資券商跨越各種分歧的關鍵。「公司首先要有客戶,有項目來源,有好的收入,才可以談到好的利益分配,才會有更高質量的工作,最終產生更好的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86

百折千回青年入局萨博 庞氏二人重建合资逻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15/yNMDAwMDI0NDUyNA.html

庞青年的青年汽车!庞大汽贸与萨博此前签订协议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的中国整车企业终于浮出水面。6月12日,庞大汽贸与萨博、世爵和青年汽车在北京签署了四方谅解备忘录,内容涉及建立合资销售公司、合资生产公司以及境外投资。

“青年汽车进入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萨博可以拿到2.5亿欧元的资金,能够尽快恢复健康。”6月14日,庞大汽贸董事会秘书王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此前青年汽车寻求合资萨博一年有余,其间数次节外生枝,未得正果,这一次三者合资公司能否顺利成立,除去资金难关,显然,他们还须重建一个完整的合资逻辑以便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

青年负责生产,庞大负责销售?

庞大汽贸6月13日晚发布的公告显示,庞大和萨博、青年汽车拟设立合资销售公司,三者分别持有合资销售公司34%和33% 、33%的股权,合资销售公司的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5000万元,投资总额拟为人民币1.25亿元,各方均以自筹资金出资。

同 时,庞大、萨博和青年将合资成立整车制造公司,三者分别持有合资制造公司10%和45%、45%的股权。合资制造公司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将根据法律规定 由各方协商确定,庞大公司将以货币出资,资金来源为自筹,青年汽车拟以实物、货币、无形资产等出资,萨博拟以技术、商标等出资。

在四方签署的最新谅解备忘录中,青年汽车将以每股4.19欧元的价格出资1.36亿欧元持有世爵汽车29.9%的股份;庞大集团总投资1.09亿欧元,持股24%。两者的合计持股比例超过了50%,将成为世爵汽车的绝对控股方。

29 天前,庞大集团曾宣布总投资1.1亿欧元,入股世爵汽车。当时双方签署的备忘录显示:庞大拟以每股4.19欧元的价格,出资6500万欧元购入世爵汽车 24%的股权。双方还约定组建一家汽车经销公司,各持股50%。此外备忘录还写有一个条款——“双方将组建一家汽车生产公司,其中萨博将持有50%股份, 剩余股份由庞大与某家国内汽车生产商共同拥有,该公司将为中国市场创造一个新的汽车子品牌”。

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表示,汽车经销合资公司的股比与此前公告的不同,主要是应浙江青年汽车CEO庞青年的要求。不过,庞庆华强调,庞大在国内市场占有50%建店权的条款不变。

对于在汽车生产合资公司中只占股10%的问题,庞庆华称,这是因为庞大不想改变以汽车经销为主的特色。庞庆华还透露,之后还会把持有的24%世爵汽车股份逐步转让给投行和金融公司,减持至10%。庞庆华未告知其所减持股份的最终买家是不是青年汽车。

发改委协调

对青年汽车而言,屡次参与竞购萨博的背后,是这家纯民营车企对中高端轿车品牌和技术的渴求。

2001年,青年汽车集团从客车起家

进入汽车领域。3年后,通过收购贵航云雀轿车69%的股份,成立了贵州青年云雀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取得了轿车生产资格证,进入轿车领域。两年后,通过与英国莲花汽车合作,以CKD的方式引入莲花车型,但推向市场后销量委靡。

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序,青年汽车与萨博的缘分远远早于华泰和庞大。早在一年半之前,在通用汽车确认出售萨博汽车100%股份签署转让协议后,一家德国公司已经牵头找上了青年汽车。

据知情人士向媒体爆料,当时青年的谈判条件是一定要拿到萨博的核心技术,得到萨博商标的拥有权,这个不可逾越的条件使青年与萨博的谈判持续了一年之久也没有达成共识。

今 年3月,陷入资金困境的萨博汽车再次与青年走上了谈判桌,并在4月20日之前率先与其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该协议要求萨博在与青年汽车谈判完 成前,不能与其他任何中国企业进行谈判。令青年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萨博不仅违背了这份协议,而且违背得相当彻底。

4月20日,萨博开始在中国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并在华泰汽车出现后义无反顾地将与青年汽车的约定抛在脑后。知情人士称,“青年汽车开出的价格几乎是华泰的一半,而且合同内容也远没有华泰汽车的好”。于是短短48小时高调接触后,华泰的介入让青年汽车算盘落空。

不过,仓促签约后,一向大胆行事的华泰集团董事长张秀根突然开始谨慎起来。在对萨博汽车进行实地考察后,华泰原计划为世爵提供的一笔3000万欧元可转换债券短期贷款并未如约到账。于是9天后,萨博与华泰的“崩盘”让并未放弃努力的青年汽车再次看到希望。

在新一轮的谈判中,青年汽车曾一度再次领跑。不过行事谨慎的庞青年一直认为,现在与萨博正式谈判并非最佳时机。青年方面清楚,萨博此时不会将全部技术出售给青年。

最后关头,看中萨博销售代理权的庞大汽贸以4500万欧元的购车款抢在青年之前与萨博签约。此时,青年与萨博依然在秘密接触中。

国内车企争抢萨博的“闹剧”终于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注意。5月18日,在发改委就萨博事件召开的内部协调会上,青年汽车提出可以与庞大合作,一起在中国生产萨博车,这一提法也得到了庞大集团的认同。

发改委方面在协调会上表示,庞大可以与青年汽车联合对萨博进行调查,然后再做进一步决定。但如果三方决定未来建立合资公司,发改委方面并未表态是否会批准该项目。

一位熟悉发改委的业内资深人士对媒体说:“发改委如此建议,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希望双方调查结束后,发现这件事不能做,自动放弃,这就不存在发改委不予审批的问题了。”

而据庞庆华向媒体透露,目前关于萨博的尽职调查报告仍未出炉,“最后发改委批不批,就要看庞青年的了”。

资金链拷问

在签订四方谅解备忘录之前,庞大分别出资3000万欧元和1500万欧元,购买共计1900多台萨博汽车。“按萨博方面的承诺,今年9、10月份会交车,也就是从今年秋天开始,萨博进口车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王寅表示。

按照备忘录的内容,庞大需要拿出1.1亿欧元(约合10亿多人民币)持股萨博24%的股份,除了萨博方面的大投入,一心想要复制斯巴鲁模式的庞大还刚刚拿下了双龙北方总代理,并于8月份正式销售双龙的进口车。

根据庞大双龙的规划,庞大双龙今年底将建设50家4S店,2012年将达到100家,到2013年底,4S店总数将达到150家。

庞大的巨大支出不止于此,除了萨博和双龙的投资性投入以及网络建设的费用之外,庞大还要支持其他品牌的大规模扩网计划。

按照庞大计划,到今年年底,庞大的网络将由现在的1000家扩展到1300多家,庞大网络扩张涉及众多豪华品牌,截至3月底,庞大今年已新建成网点70-80家,其中4S店50-60家。

不过在投资方面,王寅坚称,资金不存在问题,庞大4月28日上市募集到63亿人民币,除去网络扩张的费用之外,还剩下大部分。“庞大本来准备了一笔自有资金用来扩网,但上市融到的资金可覆盖扩网的计划,所以庞大可以用自有资金去进行其他投资。”

2010年庞大汽贸的净利润是12.4亿人民币。“虽然上市之前我们的资产负债率是比较高,但是银行的额度也是滚动的,因此我们的自有资金是很充分的。”王寅表示,即使再拿出10亿进行投资,庞大也没有问题。

“关于萨博方面的投资,我们也不排除在财务上引入合作伙伴的可能,但是鼎晖投资目前并没有找到庞大。”王寅否认了近来关于庞大与鼎晖之间的传闻。

相 较之下,青年面临的资金压力显然更为巨大。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08年到2009年,青年莲花竞速、竞悦两款车型的销售总量为3万辆左右,去年莲花车型 销量略有起色,也仅为2.8万辆,这样的销售数字对千万辆级别的中国市场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青年汽车的客车销量去年也仅有4000辆,这一数字虽然 在客车领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它所带来的销售利润也远未达到13亿元的规模。

青年汽车方面的负责人对记者说,除了汽车业务,该企业并未涉足房地产、金融等其他领域。那么庞青年将如何在短期内筹得13亿元资金?

“除了寻找私募、基金外,地方政府也许是庞青年入股世爵的重要资金来源。”有消息灵通人士对记者说。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对汽车项目颇为看重,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项目中,地方政府的身影频频出现,成为吉利汽车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不排除庞青年将仿照李书福的模式,借助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将合资项目落地。不过这一途径达成的前提条件,还是要征得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的同意。”该人士对记者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5

合資車企重定話語權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2546&time=2011-08-19&cl=115&page=all

1%意味著財務並表,也意味著話語權。在中國躍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後,合資汽車企業裡的權力轉移正在發生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梁冬梅

 

  圍繞著中國最大的兩家合資汽車公司的新聞,近來引人關注。一是美國通用汽車希望回購上海通用1%的股權,從而使得股權比例從原來的49%恢復到 50%;另一則,是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有望將一汽-大眾股比從之前的40%增持至49%。這標誌著新一輪對合資車企控制權的爭奪開始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市場是破產重組的通用汽車最大業績亮點。Kevin Lee/Bloomberg/CFP


  大眾汽車和通用汽車是在中國發展最好的兩家跨國汽車公司,大眾汽車先後與上汽和一汽聯姻,其產品曾經佔到中國轎車市場的近80%。而自通用汽車 1997年進入中國,投資總額達15.21億美元的上海通用幾度超越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成為單一車廠的市場佔有率第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 中國市場還一度成為當時申請破產重組的通用汽車最大的亮點。

  按照中國1994年的第一部汽車產業政策,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整車生產企業,必須與本地企業合資,且股份不能超過50%。當時,上海大眾和上海 通用的中外股比都是50︰50,一汽-大眾則是60︰40。2009年底,上汽集團從正陷入危機的通用汽車手中購得上海通用1%的股份,實現對後者的絕對 控股。當年,中國汽車產銷達到1350萬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2010年,這個數字奇蹟般上升至1800萬輛,其中上汽通用五菱 (113.56萬輛)、上海通用(101.21萬輛)、上海大眾(100.14萬輛)、一汽-大眾(87萬輛)在乘用車銷量排名前四位。

  在這些合資車企中,外方一直牢牢把握著話語權。但多年蟄伏之後,金融危機與中國市場地位的驟升,為中國汽車公司提供了一個反轉的契機。外方希望 擴大股比或收復失地的願望強烈,而中方的自信心和影響力早已大大增強。在那些汽車合資公司裡,天平還沒有傾斜,但外國人說了算的歷史已經過去,權力的轉移 正在發生。

1%的意義

  「我們有權回購上海通用1%的股份。」2011年8月4日,在通用汽車發佈二季度財報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通用汽車CEO丹尼爾·阿克森 (Daniel Akerson)公開了與中國合作夥伴正在進行的談判。而在接受財新《新世紀》採訪時,上汽集團新聞發言人承認通用汽車有權回購,但前提條件是「上汽可以 合併上海通用的報表」。

  2009年12月4日,上海汽車(600104.SH)的全資子公司上海汽車香港投資有限公司與通用中國達成了一項有附加條件的股權轉讓協議, 後者同意轉讓1%的上海通用股份,轉讓價款高達8450萬美元。在計入利息後,2010年2月26日,上汽香港向通用中國支付了合計9140萬美元的購買 對價。上海通用的註冊資本為10.83億美元。

  上汽的出手時機抓得很準。金融危機讓陷入泥沼的昔日全球汽車巨無霸通用汽車雪上加霜,2009年6月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之後重組成立的新通用 汽車已經是美國和加拿大政府控股的「國有企業」。「新通用」迫切需要通過業務重組和在新興市場國家的搶眼表現獲得重生。作為通用最大的海外市場,2009 年通用中國及其兩家合資企業攜手拿下近180萬輛的銷量。出讓上海通用1%的股份,既拿回了近1億美元現金,更換來了上汽集團更大範圍的戰略合作:以印度 市場為起點,聯合開拓亞洲新興市場。之後,雙方又簽署聯合開發新一代高效能動力總成協議,並在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研發和新一代車型開發等核心領域加強合 作。

  2009年底的那份協議,也為通用方面回購這1%的股份留下了餘地——「如上海汽車能依據下文規定的中國會計準則直接或間接地合併上海通用業務 的銷售收入進入上海汽車的財務報表,通用中國應有權從上汽香港處回購轉讓股權。通用中國和上汽香港將盡最大努力⋯⋯尋求根據適用的法律、法規和中國通用的 會計準則直接或間接並表的方法。」簡言之,只要上海汽車在法律上能將上海通用財務並表,通用中國即可回購股份。價格為《股權轉讓協議》規定的對價加上利 息。

  不過,誰也沒想到事情發生得這麼快。對於業界傳聞該協議有兩年有效期的說法,上汽集團新聞發言人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予以否認。但很顯然,通用若想回購這1%的股份,付出的恐怕不只是一年半前雙方約定的那個價碼。

  表面上看,上汽當初買走上海通用1%的股份,只是為了以控股身份實現合併財務報表。上汽通用2008年度實現營業收入 564.94 億元,佔上海汽車同期營業收入的53.4%,但上汽通用的業績在上汽的報表中只能體現50%且作為投資收益體現,實現並表以後方能全額計入上汽的主營業務 收入。2010年7月《財富》雜誌根據2009年銷售收入排出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上汽集團以336億美元居第223位,一年後即飆升至第151位,銷 售收入543億美元,這其中上汽通用為之增色不少。

  如今通用若想購回股份,將上汽通用恢復到50︰50的股比,又要滿足上汽方面繼續合併報表的先決條件,根據中國的會計準則,則需保證上汽對合資 公司擁有「實質控制權」。《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併財務報表》規定:如果只擁有被投資企業半數或以下的表決權,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方能合併報表: 通過與其他投資者之間的協議,擁有被投資企業半數以上的表決權;根據公司章程或協議,有權決定被投資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權任免被投資企業董事會或類 似機構的多數成員;在被投資企業的董事會或類似機構佔多數表決權。

  目前通用和上汽方面仍在就「合併上海通用銷售收入進入上汽財務報表的方法」進行談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方法無非兩種,一是上汽在上海通用董事會 或執行委員會中增加席位,二是參照上海大眾的模式,成立上海通用汽車銷售公司,該銷售公司由上汽控股。無論哪種方法,上汽方面獲得的都比單純的股權收益更 多。

兩全其美的交易

  與通用類似,大眾汽車也試圖增加其在中國合資公司中的股比。德國《經濟週刊》7月份報導,大眾汽車已與一汽集團就一汽-大眾股比調整達成一致意見,大眾方面持股比例將從40%提升至49%。從內部信息看,此事已在一汽-大眾董事會上獲得通過。

  一位曾為大眾汽車做過諮詢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與通用汽車不同,大眾汽車此次希望增加合資公司股比,更多是整合南北大眾的戰略考慮。

  囿於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限制,大眾汽車先後與中國最大的兩家汽車公司上汽和一汽展開合資,儘管技術、車型和品牌優勢讓大眾在兩家合資整車生產企 業中處於主導地位,但銷售公司的控制權都在中方手中。以一汽-大眾生產的高端品牌奧迪為例,其「中國第一官車」身份代表著豐厚的經銷利潤,但各地4S店的 代理權德國人基本說不上話。

  2000年8月成立的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上汽集團佔股50%,大眾汽車佔30%,上海大眾佔20%。一汽大眾汽車銷售公司則在1997 年5月由一汽集團與一汽-大眾合資成立,直到2007年一汽集團將所持股份轉讓給一汽-大眾,德方才在銷售公司中獲得40%的股權。

  中國是大眾汽車的第一大市場,根據其2009年2月發佈的「2018」中國戰略,到2018年在中國的銷售目標是200萬輛,但僅僅一年之後的 2010年,大眾汽車在華就賣出了192萬輛,南北大眾兩家整車企業的利潤總和達到330億元,其中「利潤奶牛」一汽-大眾實現220億元的淨利潤,按合 資股比計算,南北大眾歸屬大眾汽車的利潤約為148億元。當年底,大眾汽車集團CEO文德恩就宣佈在華追加投資106億歐元,用於擴大產能和新車型的投 放。

  大眾汽車早有增持一汽-大眾股份的要求,一汽集團正在推進的整體上市給了大眾汽車新的機會。7月2日,一汽集團控股的兩家整車上市公司一汽轎車 (000800.SZ)和一汽夏利(000927.SZ)發佈公告,稱母公司一汽集團主業改制並發起設立股份公司已獲國務院國資委批准,一汽整體上市邁出 實質性一步。儘管出讓一汽-大眾9%的股份,按照2010年的業績計算,一汽集團將少分得20億元的利潤,但如果因此獲得大眾方面支持,將一汽-大眾的中 方資產打包進入整體上市的一汽股份,其從資本市場獲得的市盈率增值遠遠高於此數。

  對於大眾來說,這次一汽-大眾的股權變動,總算為整合南北大眾邁出了第一步。從整合渠道資源、降低銷售成本、統一樹立品牌等方面,孜孜以求於「1+1>2」的大眾在自己話語權最弱的一家合資公司裡增加了存在感。

話語權博弈拉鋸中

  事實上,不管是上海通用的1%,還是一汽-大眾的9%,對合資雙方來說具體的現金意義都不大,圍繞著股權變動而產生的利益重新分配和控制權轉移,才是各方最為看重的。

  一位曾任職上汽集團的高管表示,自2005年以來,中方在汽車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就開始增強。「最初合資的時候,技術和產品都在人家手裡,中方 只是靠著產業政策的保護,吃那50%的投資收益,連合資公司的財務數據都無法得到。」他認為,隨著中國市場對外方的重要性不斷增加,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 本地消費者人群迅速擴大,「大環境上使得外方更依賴中國市場,也就更加依賴中國合作夥伴」。

  「經過這麼多年的合資,中方對於產品和市場有了更多的瞭解,更加明白中國市場需要什麼產品,外方什麼產品拿過來更能盈利。」他說。

  在他看來,衡量中方話語權的強弱有三個標準:你要的車型外方給不給?合資公司數據對方給不給?零部件配套國產化怎樣?「從上面三個標準看,無論 是上汽還是一汽,已經顯示出了在合資公司裡的較大話語權:一般中方想要的車型對方都會給,財務數據可以看,零部件國產率都超過70%。」體現之一是:上汽 和一汽正在進行的整體上市,通用和大眾都表示了支持。相比之下,北汽集團就要弱勢一些,韓國現代一直反對將北京現代的中方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北汽集團在做 股改上市前審計工作時,北京現代工廠大門緊閉,韓方多次阻撓中方進入調查合資公司財務狀況。北京現代為北汽集團貢獻的收入和利潤均佔集團的50%以上。

  但前述業內人士強調,不管上海通用還是一汽-大眾,由於合資公司的車型均為外方品牌,車型的引進、核心零部件採購等關鍵決策仍然掌握在外方手 中,因此,中方的話語權更多表現為一種影響力,「比如未來3-5年中國市場需要什麼車型,中方的意見比以往更有說服力」。但外方還是在根據其全球佈局來決 策,「你要的車型外方給,更多的是因為對方從全球戰略考慮,要在中國獲得更好的銷售業績而願意給你」。

  AlixPartners諮詢公司董事吳晶輝認為,中國競爭環境比十年前複雜,中方的影響力正在增強,但外方仍牢牢控制技術和品牌,很難說控制 權已經轉移。知名汽車記者程遠也強調,合資企業中,不是單憑資金投入的多少來決定話語權的大小,歸根到底是誰提供產品和技術誰就有話語權。「在目前單方面 使用一家股東的產品、技術和品牌的前提下,不可能有所謂的平等話語權。」他說,「只要上海通用繼續生產銷售通用產品,只要仍然使用通用的品牌,通用就一定 還有比上汽更大的話語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5

合資上市公司「稅變」之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3/xMMzA3XzM5MDgxMg.html

外資的香餑餑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是真金白銀的稅收優惠。

根據有關規定,外資比例達到10%以上的企業可以登記為中外合資企業,外資比例超過25%的可以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

然而,具體到各家外資背景的上市公司,是否獲得稅後優惠,已呈現冰火兩重天,有外資比例低於10%沒有補繳,也有低於25%卻被追繳。

2010年6月23日,羅萊家紡(002293.SZ)披露,因2009年9月上市,導致公司外資股比例由上市前25%下降至18.7484%,從2009年度起,公司企業所得稅適用稅率不再享受優惠過渡期稅率,統一按企業所得稅率25%申報繳納。

根據公告,羅萊家紡編制的2009年報和2010年一季報,其企業所得稅分別按20%和 22%(優惠過渡期稅率)計提繳納,因此,需對這兩份報告進行更正。

而稅率變動導致羅萊家紡2009年和2010年一季度,分別增加繳納企業所得稅費用7497806.79元和1233800.85元。

「兩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優惠,對上市公司淨利潤的影響意味著什麼?

羅萊家紡2009年9月1日發佈的招股書顯示,其2006年、2007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執行7.5%的所得稅率,2008年至2011年,分別執行18%、20%、22%和24%稅率,2012年以後執行25%稅率。

據此計算,所得稅優惠政策對羅萊家紡淨利潤的貢獻率,2006年至2008年分別為31%、27%、10%。

值 得注意的是,羅萊家紡被清繳企業所得稅,執行的是國稅總局國稅發【1997】第071號文件及國稅函【2003】422號文件,核心內容是:合併、分立、 股權重組後的企業,其內外資股權比例不符合有關外商投資企業法律規定比例的,除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以外,不再繼續適用外商投資企業有關的所得 稅法律、法規,而應按照內資企業適用的所得稅法律、法規進行稅務處理。

但國稅總局的文件,各地稅務局的理解卻不一致,上市後外資低於25%,補繳或不補繳之前享受的稅收優惠,存在天壤之別。

例如,也是首發導致外資比例低於25%的台基股份(300046)、康強電子(002219)等,則無需補繳此前獲得優惠的所得稅。

甚至還有上市後外資比例被稀釋至10%以下的上市公司,一般情況下也不需要補繳稅款,如三花股份(002050.SZ)、中捷股份(002021.SZ)、景興紙業(002067.SZ)等。

不過,到2012年,「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將成為歷史,為此,類似四川聖達(000835.SZ)等,乾脆由外商投資企業變更為內資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1

騰訊高管:與Facebook洽談成立合資公司未果

http://news.imeigu.com/a/1325726709023.html

本報訊 (記者陽淼)騰訊昨日披露,其最重頭的基礎產品QQ客戶端的開放平台Q+已經達到千萬用戶的級別,即將推出3.0新版本。同時,為了扶持中小應用開發者,騰訊開放平台將對月收入10萬以下的應用免收分成費用。

騰 訊即時通訊產品線負責人殷宇昨日表示,為扶持中小應用開發者,騰訊將調整開放平台分成策略:月收入10萬元以下,騰訊不參與分成,所有收入歸開發者;月收 入10萬元-100萬元之間,騰訊拿30%,開發者拿70%;月收入100萬元-1000萬元之間,騰訊和開發者各拿50%。殷宇告訴記者,該政策將在今 年正式施行。

在決定騰訊最重要的產品QQ以Q+的形式開放之後,從2011年7月份上線封測,到推出3.0版,騰訊Q+在短短6個月時間 裡,已經完成了三次大版本更新。殷宇昨日披露,Q+目前已達千萬級用戶量,用戶量為QQ用戶總量2%左右。目前,該平台上已經有接近一萬款精品App,匯 聚了400餘家開發者。所有App均採用在線運行方式,無需下載安裝,並可以在QQ好友間快速推送分享。

騰訊聯席CTO熊明華向記者透露,在開放平台方面,騰訊曾經與Facebook進行過接洽,雙方的討論已經進展到成立合資公司層面,但最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合作成功。騰訊的Qzone平台團隊也曾赴硅谷向Facebook取經。

(責任編輯:胡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3

台日首度合資拍新戲 打造華流


2012-03-26  TCW




「往大中華市場挺進──這就是我 們在台灣創立黑劍的最重要目的。」位子還沒坐定,黑劍製作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畑山篤,便向我們點出選擇台灣的最大原因。

二○一一年成立,設址內湖的黑劍製作公司,由日本NTV(日本電視台)與中天電視各自持股五成,主要是將過去NTV的節目內容,以台灣團隊全新翻拍再製。

海外合資,日本電視界首創

海外成立合資公司,對NTV來說,不但是成立六十年來頭一遭,以日本的電視業界而言,也是前所未聞的一大步。

也許NTV聽來陌生,但日前以四○%收視率風光下檔,創下日劇史上收視第三的《家政婦女王》,正是出自NTV門下。

這齣戲不但讓女主角松嶋菜菜子,從過去時尚知性的「大和拜金女」,變身成為宛如機器人的全能女傭,角色的反差更讓今年三十 八歲的她重登戲劇女王的寶座。

NTV更是日本電視的三冠王,收視率稱霸全日、黃金、夜間三個時段。但要開拓海外市場,像過去一般,只是消極推銷《家政婦女王》、《魚干女又怎樣》等商品 代理權已經不夠,而必須大膽邁步,以嶄新的商業模式發展新商機。

面臨內需市場飽和,日本娛樂產業出走的首選,自然是文化相似度、滲透度最高的亞洲市場。但,這條路走得並不順遂。

首先,資金豐沛的南韓與中國,對於日本節目的輸入都有嚴格限制。即便到現在,韓國的無線電視頻道上,仍舊不見任何日本連續劇或綜藝節目的蹤影。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原因,則是網路上的盜版猖獗。以《家政婦女王》來說,即使台灣代理在日本播出後的第十七天便取得播映權,但盜版只須十幾個小時的翻譯、 上傳,便能讓等不及的觀眾先睹為快。

在過去,販售電視節目、音樂CD是為了獲利,而現在,則退而成為一種宣傳的手段。一旦抬高了演員、歌手的影響力,接下來活動代言、售票演唱會的利潤也就水 漲船高。

「這就像是,與其代理周杰倫的CD到大陸市場,不如在大陸挖掘『在地的周杰倫』,才能創造新的商機,」野村總合研究所台北分公司副總經理田崎嘉邦解釋,例 如日商愛貝克思(avex),在台灣除了發行濱崎步的日文CD,更積極經營在地男歌手「信」、女歌手A-Lin、林依晨等旗下藝人,是同一個道理。

中天電視總經理廖福順曾表示,NTV的規模是中天的六十九倍。既然如此,又何須靠台灣來進入中國市場?

台灣除了享有同文同種的語言優勢,演藝圈中,也早已有許多創作者、表演者至對岸發展,人脈資源豐富。更重要的是台灣的言論自由,以及相對穩定的法治環境, 都為文創產業確保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能夠自由的表現、沒有限制的創作,這對內容產業是不可或缺的發展條件,」田崎補充,例如日本第三大出版集團小學館選 擇到台灣發展數位教材,便能夠自由的創作、編寫。未來到了有言論審查的地區,只要將亮紅燈的內容刪減、汰換即可。

改編經典,演員全找台灣人

黑劍開拍的第一部偶像劇《白色之戀》,改編自一九九五年NTV的經典日劇,當年,酒井法子演的女主角變台灣演員謝欣穎,為情所困的兄弟檔則是鳳小岳、丁春 誠飾演。導演江豐宏、編劇劉雪容,全是台灣團隊,目前仍在北海道取景,之後將回到台灣拍攝,預計今年夏天開播。

雖然黑劍以偶像劇丟出第一彈,但六十年來累積了超過六百種綜藝節目,才是NTV真正的資產所在。

例如《料理東西軍》,精緻又不失娛樂性的美食節目,一年兩度《超級變變變》的創意變裝競賽,都早已深入不少台灣人的生活。未來在NTV的授權與技術指導 下,台灣綜藝節目除了能擺脫單純的「內容複製」,更能從中學習製作流程的know-how,甚至激盪出不同的創意。

「正因為是台日合資,黑劍才能夠活用這個特色,做到一般台灣電視台無法製作的內容。」畑山篤認為,「如果韓國能夠帶動韓 流,那麼Made in Taiwan的台灣節目,也一定有這樣的機會。」

黑劍公司雖然小,但背後代表的夢想卻很大。就從這裡開始,日本的電視台將要向亞洲、甚至世界前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48

在中國合資 關係重要或管理重要?


2012-04-09  TCW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 行長黃崇興(以下簡稱黃):今天談的主題,是企業在國際化進入海外市場時,一定會面臨的抉擇。管理學的研究顯示,企業合資一半以上會失敗,但在中國成功比 率可能更低。我們看到太多失敗的案例,像是新光集團與北京華聯、像是娃哈哈與法國達能。所以近年外商都傾向獨資, 以掌握經營主導權。

但是DHL express(以下簡稱DHL)卻是個特例,你們與中國外運(SINOTRANs,以下稱中外運)不僅合資成立中外運敦豪(DHL SINOTRANs)已二十六年,過去五年你們在中國的營收都以三○%以上的速度成長,合資(股權)比率居然是雙方對等的五十比五十,這種被多數人視為極 難運作成功的模式。為什麼你們做得到,別人卻做不到?

利益須一致,互信程度比股權大小重要

德國郵政集團國際速遞亞太區首席執行官許克威(以下簡稱許):成功配方不只一項,對DHL來說,由於國際化歷史比競爭對手都長,國際服務網絡涵蓋的市場甚 至比聯合國會員國還多,所以在企業文化中的傳統,認為在地化比中央集權重要,位於德國的企業總部有容忍度,而在地市場的經理人也有適當管道,將自己的聲音 表達出來,兩者缺一不可。

然而,最重要關鍵還在實際經營者間的互信程度。很多外資企業與中國夥伴的信任永遠達不到DHL與中外運之間的程度。為什麼?兩邊利益要是一致的,這是最基 礎的。

(例如)美國企業與中國企業都有焦慮,但兩者的焦慮很不同,中國人希望經濟發展、企業成長、技術水準提升。美國人則希望快速賺錢,打開市場,然後成為市場 領導者;但是如果,一方要技術,另一方要利潤,目標截然不同。你可以想像,雙方經理人合作會是什麼情況?信任程度也不一樣!

我們與中外運則有明確共同目標:那就是在市場成長。二○○○年,我們營收約九千萬美元,如今則是十億美元,近五年中國市場營業額更年平均成長三○%到四 ○%。

黃:信任程度才是要件的話, 股權占比到底是五十比五十,還是五十一比四十九,其實不重要?

許:其實(股權占比)並不如想像重要。關鍵在於你掌握什麼。

假使你掌握的是技術,那麼即使你只掌握三○%股權一樣可控制企業。至於像我們這樣的服務產業,關鍵能力在於「人」,真正聚焦在人的身上,建立他們竭盡所能 的「驅力(Can do spirit)」。

管理有共識,合資團隊皆共用一套家法

黃:然而,股權五十比五十,萬一你們跟合資夥伴有衝突的時候,如何解決?

許:溝通,面對面,高層對高層,坦誠相對。中外運敦豪的董事會,十年沒有吵過架。這不只是我,而是整個團隊都要能這麼做。

黃:十年沒吵過架?有些難以相信。舉例來說,中外運敦豪合資雙方從開始談,簽約,到真正合作,這個合資團隊有多少是中方安排進來的人?合資的控制權掌握常 展現在人事上,很多合資初步階段衝突常從這裡發生。

許:我們(一九)八○年代剛剛到大陸去的時候,全部用的都是中外運的人,到了二○○一年我接手以後,他們還是持續不斷的把中外運的員工送進來,但我們說, 我們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系統評量員工的表現、核心職能與潛力,如果員工不能符合這套標準,不能承受壓力。那麼,我們希望這些員工離開。

黃:你真勇敢耶。(笑)

許:這不是勇敢,是生意。

我告訴合作夥伴,「我們告訴你怎麼幫你賺錢,但這個人如果不拿掉,我們就不會賺錢。」這也沒有吵架呀!

初期中外運派人到我們這裡,用的是中外運的合同,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控制,住房、薪酬、福利……,二○○三年起,只要是中外運敦豪員工,就用合資公司的員 工合同,他們也都接受。

中方同意,我們兩邊都同意因為決定(員工)去留是基於「表現」,而不偏向哪一邊的利益。因為我們是非常公平、(薪酬)非常有競爭力的,我們管理團隊的年平 均離職率不超過五%,非常穩定。

黃:就是用一套家法,沒有兩套家法,沒有DHL的家法,也沒有中外運的家法,就是合資公司的家法。

關係不求快,讓信任逐步演化而非革命

許:對,但用的是兩家公司的最佳管理實務。最初先求鬆綁,之後每年改變它跟市場的競爭力、跟國際標準的掛鉤,慢慢與國際標準接軌……。

我們與中外運的(信任)關係是慢慢「演化(Evolution)」來的。在中國, 不能一味求速求快, 如果一下子就照外資那套走,中外運的人受不了,DHL也受不了,結果不是傷害中外運,就會傷害DHL。所以,關鍵是「演化」而非「革命」。不要想要一次一 蹴可幾,那是做不到的。

在過去五到七年,中國逐步了解,在物流這塊生意,不是光在中國就可生存的,一定要透過全球不同市場配合,一輛腳踏車可在日本生產、在義大利生產,在中國或 台灣裝配,必須要理解世界經濟運作的現實。所以,逐漸可以讓我們告訴他們如何建立經營模式。我們也真的在中國合作夥伴面前展示,想要成功必須怎麼做。

黃:信任關係用「演化」(描述)是很有趣的字眼;DHL總部也對這樣的觀念埋單?

許:總部必須有一定容忍度。當美國公司十天看一次財務數據,日本公司一年看一次,德國公司可一年、兩年、三年看,結果會很不一樣。

經營得透明,做到優勢互補反而能雙贏

黃:你們對中國團隊在經營方面坦白到什麼程度?透明化做到什麼程度?

許:百分之百。我們不藏一手,我們看長遠的。為什麼上汽跟通用合作這麼成功?然後,你看克萊斯勒跟北京吉普為什麼做不成功?就是你擔心嘛,你防人家。

黃:可是有人說中國員工的職業道德水準……。

許:是,他們動作很快,野心很大。但你要了解這是一個過程,你要透過他們的野心來幫助你的生意成長,不要因為他們的野心來防止他們成長。

黃:任何國際管理教科書都會談獨資、合資這些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策略優缺點,像合資的企業夥伴間可以分擔風險,可以做優勢互補,但很少談到實務上背後的邏 輯。

傾向獨資的企業,顯然是相信,「如果我照我的方式來做,效率較高,成本較低,所以獨資比較好,」因不必花時間處理與合作夥伴的衝突。

但,其實如果合作關係之間的信任程度很高的話,組織內外部交易成本都可以降低,達到獨資那樣的效果。但實務上,這會不會是一相情願的想法而已?

許:就是「雙贏」。

黃:五十對五十股權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會在衝突時沒有解決機制,但是從心理層面講是平起平坐。

反觀如果雙方占股不同,台語講「站勢」,股權大的那一方會覺得自己是大股,聲音就比較大,反而讓合作夥伴覺得心裡不舒服,加上真要投票來達成一個決定,溝 通與贏得信任的努力就少了……。

許:根本不要走到投票這步。

黃:對,合作雙方不覺得誰大誰小,花時間溝通,投票前都談好了。

但美式管理大概會擔心,建立在關係而非制度的合資,很可能會人去政息?不是嗎?

許:對,講得不錯。但要慢慢培養足夠的團隊去支持這樣的概念,不能光靠一個人。

【延伸閱讀】名師觀點:合資前,先自問3個關鍵問題

中國一直是高度依賴「關係」的市場。關係帶來市場機會, 也調和政策風險,台商過去往往認為自己對於「關係」的理解勝過外商,因此「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把關係視為競爭優勢。

然而從實務上看來,過去台商太多始於關係的合作,不僅沒有轉為商機,反而造成巨大的金錢損失,甚至要鬧出人命。問題在於哪裡?有些台商是因為只看到賺錢機 會,炒短線,更多則是因為缺乏調和利益的管理能耐。

不只是中國,台商進軍海外市場,一旦決定尋找在地夥伴合作,至少要問自己3個關鍵問題:第一,你與對方的優勢互補是什麼?DHL與中外運的合作,以五十對 五十的股權占比仍能運作的前提,一是雙方的優勢互補明顯,DHL有中外運沒有的國際服務網絡與知識,中外運則可以提供良好的政府關係,本身對DHL來說也 是重要的客戶。

但互補只是合作起步。第二要問的是,你們的利益一致嗎?這不只是指市場目標,還有雙方有沒有各取所需的空間;最後的問題是,你有管理能耐能夠調和彼此利益 衝突嗎?如果沒有,該如何建立?得到答案之後,合資最後的成敗大概也就呼之欲出了。

口述: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黃崇興 【延伸閱讀】DHL亞太市場市占率達36%DHL較次佳對手21%市占率多出15個百分點,中國市場強勁成長動能是主因。過去5年,DHL在中國獲得的營 收成長率每年都在35%到40%間。

【延伸閱讀】在中國合資成功率低於30%研究顯示,中國市場裡有高於50%國際合資案,最終雙方無法達成原先設定目標,真正合資成功率不到30%,亦即每 10筆合資案,就有7筆以失敗告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24

瞄準細分市場 法德合資公司逆勢在華擴張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5/1ONDE3XzUyMjQ1OA.html

在中國鋼鐵業哀鴻一片時,法德合資企業瓦盧瑞克·曼內斯曼鋼管公司(以下稱「瓦盧瑞克集團」)卻瞄準了中國電力市場管材這一細分領域,並砸下2.89億美元對在華工廠進行擴建。

9 月13日,在瓦盧瑞克·曼內斯曼無縫鋼管(常州)有限公司工廠二期擴建工程的落成儀式上,其集團董事長、管理委員會主席菲利普·克魯澤(Philippe Crouzet)表示:「工廠擴建項目是瓦盧瑞克集團發展中國工業業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在中國電力行業的長期歷程中,我們一直將自己定位為伴隨中國電力客 戶共圖發展的業務夥伴。」

作為全球最大的鋼管生產企業之一,瓦盧瑞克集團在全球10個國家擁有45個生產基地,產品用於石油、天然氣、電 力、汽車、機械等行業。此次常州擴建項目將於2013年達產。據瓦盧瑞克中國區發言人林文軍介紹,其常州工廠一直致力於向發電站供應大口徑無縫成品管,此 次擴建項目投產後,高端大口徑無縫管產能將從1.5萬噸增加到6萬噸。

「實現年銷售收入17億元人民幣」是菲利普·克魯澤對瓦盧瑞克常州工廠二期擴建項目的經營預期。

據國家電監會公佈的《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11)》顯示,2011年全國火電投資跌幅高達26%,並且已經連續下降6年。2011年火電投資僅為2005年的46.4%,同比銳減26%。但在行業不太景氣的情況下,瓦盧瑞克並未暫緩擴建工程的腳步。

菲利普·克魯澤認為,中國現已配備超過世界半數的火力發電站,並預計到2020年,中國對煤炭的消耗將增長為全世界煤耗量的三分之一。「從長遠角度看,中國市場對電能的需求會繼續增加,儘管這些方面有一些波動,但是這個需求是結構性的。」

而對於來自中國同行的激烈競爭,他則向記者表示:「瓦盧瑞克走的是高端路線,擁有高端研發中心,以獨創科技為支撐,向能源和工業領域市場供應高端產品。」

在他看來,中國市場對高端管材的需求仍然很大。據其統計,2011年,瓦盧瑞克中國區營銷額約佔其集團總收入的5%。高端產品需求比標準產品需求增長快,分別年增長為8%和4%。

另據記者從擴建項目工程師處獲悉,該項目引進的2億元左右的生產工藝設備,可使每噸鋼的生產較過去節約30%左右的能源。目前該工廠尚處試營業階段,以產定銷,以生產小批量訂單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41

兩岸合資醫美診所 暗藏搶錢大計

2012-10-15  TCW




初秋,中國十一黃金週假期剛結束,中國醫藥集團(簡稱國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多了一個行程,替集團內第一個醫療服務業投資、上海靜安區醫美診所「萬麗」開幕剪綵。這家診所資本額人民幣五億元,國藥持股五一%,另外四九%則由來自台灣的血液透析龍頭——佳醫集團。

國藥集團是中國一百一十七家中央企業中最亮眼的醫療產業公司,也是中國最大藥品配銷公司,市占率超過一成;二○○七年營收不過人民幣三百一十一億元,今年 將達到人民幣一千二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五千六百億元),規模比台積電還大,五年之間高速成長二.八五倍,也被預期將是第一家躋身世界五百強的中國醫藥公 司。

佳醫能夠攀上這個富貴「親家」,是因為國藥集團橫跨藥品一條龍的版圖中,唯獨在醫療服務領域仍是一片空白;這包含了醫美、洗腎、老人照護等。在中國,國藥有主場優勢,卻沒有相關經驗,儘管有許多歐美大廠主動接觸,國藥卻找上了營收不到自己三%的佳醫集團合作。

進攻醫療服務三大目標

佳醫出線,除了文化相近外,更因為它是囊括台灣三成至四成洗腎市場的龍頭,旗下又有曜亞布局醫美設備,在台灣也有六年醫美診所的經營經驗。國泰證券承銷部 協理林國基表示,洗腎費用高昂,向來都靠社會保險的給付,商機才能隨之展開,目前中國相關法令仍在研擬,因此國藥與佳醫兩大龍頭才從醫美診所先行合作。

煜嘉投資公司副總經理馮潔證實了這項說法,兩家公司在醫療服務的合作,將「由上往下」,也就是先吃金字塔頂端、全為自費的高檔醫美商機,再往下延伸到健康保險給付、市場規模廣大的洗腎商機,長期還以老人照護為主要目標。這三大目標,恰巧都與佳醫在台灣的布局高度相關。

兩岸龍頭出手,約三百坪大的診所投資了人民幣兩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三百萬元),比台灣醫美診所平均投資高出一倍多,估計三年內回收。

「教育與醫療,是未來十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大重點,」馮潔總結說。兩岸龍頭的合作從一家小醫美診所開始,接下來還有更大的中國大餅在等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0

合資券商困境

2013-04-22  NCW
 
 

 

中外股東難以志同道合,市場環境加劇生存壓力,能人無事可做□ 本刊記者 範軍利 文楊凱離職,這成為一段時間以來合資投行業內熱烈討論的話題。

清明節前,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下稱大摩華鑫)在公司內部郵件中通知稱,公司高管楊凱不再擔任總經理職務,具體原因不明。 “公司要求對內對 外不要討論此事。 ”接近大摩華鑫的人士表示。

4月18日,摩根士丹利公司公關部人士對財新記者確認了楊凱的離職,並表示公司整體運營正常,新的 CEO 人選也將會很快公佈。

“楊凱的離職是合資投行不斷進行裁員減支潮中的一幕,很多合資投行都在不斷裁人,尤其是那些薪酬高的高級人員。 ”一位合資投行人士表示。

行進了18年的合資券商仍然難脫虧 損陰影,中外資股東的不同出發點、高管層無休止的內鬥、高企的人力成本與收入不斷虧損的反差,令合資券商難以承受的同時,也消耗著合作雙方的耐心。

而在中國證券市場不斷開放的進程下,持股比例、業務申請時限都不再成為掣肘,牌照管理何時全面開放,才是合資券商真正期待之處。

人事劫

一位剛剛離開大摩華鑫、加盟北京一家合資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最近高管的離職也影響到了中低層員工的穩定, “春節之後,我們部門很多人都走了。 ”楊凱是大摩華鑫的外方股東——摩根士丹利派駐合資公司的高管。此前,他曾在摩根士丹利持股19.9% 的合資公司——杭州工商信托擔任首席執行官。

楊凱是業內公認的“好人” “老實人” ,但被認為“書生氣”較重,不喜交際應酬搞關係,在中國做投行業務,沒有那麼如魚得水。

目前大摩華鑫的日常業務,由公司管理委員會負責。

4月16日,大摩華鑫原副總經理宋斌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合資券商中,有許多出色的領導人、CEO 和投資銀行家,他們有著豐富的外資行經驗和對全球業務的準確判斷。

宋斌曾是華鑫證券的牽頭人,也是大摩華鑫成立後的公司副總,2012年7月,宋斌離開大摩華鑫,出任中銀投資浙商產業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

不過前述離開大摩華鑫並加盟北京合資券商的人士表示,楊凱離職被公司內部視為中外股東理念分歧、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不獨大摩華鑫,自2011年,第三波合資券商陸續成立以來,激烈的人事波動一直是合資券商難以跨越的障礙。

今年年初,摩根大通曾發出內部通告稱,一創摩根已更換 CEO,由任勁擔任首席執行官。

4月17日,一創摩根原 CEO貝多廣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離開一創摩根的消息為謠傳,他稱自己目前仍在一創摩根工作。貝多廣沒有透露自己的具體職務,不過有消息稱,貝多廣現已轉任一創摩根副主席,專注于拓展公司的客戶關係。

作為合資券商全牌照標杆的瑞銀證券亦難逃人事之苦。2012年3月,瑞銀證券投行原董事總經理、中國證券部總監袁淑琴離職,擔任瑞信大中華區副主席、首席運營官 ;之後,瑞銀證券研究部主管黃燕銘也跳槽至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擔任所長。

2012年9月,瑞銀證券投行掌舵者趙駒從瑞銀證券投行部負責人位置退出,轉任瑞銀投資銀行中國區主席。趙駒的離任,也帶來了更多中層投行人士的離開。

2011年,當時被視為合資券商黑馬的中德證券也經歷了人事陣痛,其CEO 王仲何被來自山西證券的繼任者姜培興代替。此後不斷的爭鬥成為中德證券的業績不佳的注腳。

4月16日,德意志銀行投行部一位年初離職的中層管理者告訴財新記者,目前中德證券內鬥嚴重,自王仲何團隊離職後,山西證券幾度爭取,不過人事任命權仍被控制在德方手中。

今年年初,中德證券投行部再現離職潮。目前業績基本停滯,也沒有拓展新的業務渠道,此前曾冀望獲得的資管業務也沒有拿到牌照。 “整個就是僵在這兒。 ”該人士稱。

受累IPO暫停

如果說高管層面的人事調整體現了合資券商中外股東的不同理念衝突,那麼近期湧現的中層及保薦代表人離職潮,則充分體現出IPO 業務暫停對合資券商的成本衝擊。

IPO 的暫停,導致多數合資券商無項目可做,繼而為公司帶來較大的人力成本壓力,對於合資券商來說,業績不佳,裁員是節約成本的一種手段。

始自去年10月底的新股發行暫停,對於以承銷業務為天的多數合資券商而言,是又一記致命劫難。 “合資券商不像內地券商,有經紀、自營、資管等其他牌照,可以平衡業務收入。IPO 暫 停基本就宣佈了部分合資券商的死刑。 ”承銷業務是大部分合資券商的主要業務,暫停IPO,基本無以為業。

合資券商“新兵”東方花旗證券于2012年8月初開業。東方花旗開業後不久,便遭遇了 IPO放緩。

東方花旗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公司現在主攻新三板和並購業務,去年做了四五單, “雖然賺不了多少錢,但也算維護了客戶關係” 。

該人士表示,目前整日閑著,公司從高管到下層職員均承擔較大壓力,對IPO重啓的冀望,遠勝于其他市場機構。

統計顯示,目前已公佈2012年未經審計的年報的合資券商中,中金公司和中德證券實現了淨利潤同比增長,分別增長了118.5% 和38.56%;瑞銀證券淨利潤同比下降74.16%。債券承銷方面,共有九家合資券商參與。而在IPO 承銷方面,七家合資券商滴水未沾。

據 WIND 資訊數據,2012年全年,共有9家合資券商參與了債券承銷。承銷家數最多的是中金公司,達到57家,其次是瑞銀證券,為25家,其餘合資券商承銷債券項目均在10家以下。實際募資額方面,中金公司、瑞銀證券、瑞信方正位居前三。去年新成立的合資券商東方花旗證券也承銷了一單債券項目,實際募資16.4億元。

IPO 承銷方面,2012年合資券商中僅有中金公司、中德證券、瑞信方正、海際大和四家券商進行了 IPO 承銷。中金公司承銷了三單 IPO 項目,分別為艾吉科技、隆鑫通用、廣汽集團,獲得承銷保薦費用1.3億元 ;中德證券承銷了兩單項目,為中信重工和博林特,獲得承銷保薦費8553.4萬元 ;瑞信方正證券承銷了渤海輪渡項目,獲得承銷保薦費用3487萬元;中德證券承銷了東土科技,獲得承銷保薦費用3600萬元。其餘七家合資券商在2012年均無一單 IPO 承銷業務。

“業務收入與人力成本的不匹配,折射出合資券商業務結構、戰略定位及人力資源配置上存在的問題。 ”宋斌認為,開業時間上的差異化、業務重點和市場變化的差異化,造成了合資券商在特定階段業績與行業的較大反差。

如創業板2009年10月的開閘,成就了此後幾年中資投行的盛宴, “但創業板這個業務類型歷來就不是合資券商的業務拓展重點,加上創業板開閘時間和後來幾家合資券商成立的時間差不多,因而他們對這塊肥肉插不上手。 ”宋斌表示,在中國現在面臨經濟下行、行業轉型及合資券商的變化與轉機的時刻,業內可能會放大對合資券商困境的看法,事實上合資券商和其他券商面臨著類似困難,但未來的發展前景更有可期待之處。

分手隱憂

目前11家合資券商中,海際大和屬於較早成立的幾家合資券商之一,其身上集中體現了合資券商的諸多困境。

中國最早的合資券商始自1995年7月成立的中金公司,經國務院特別審批,由中國建設銀行攜手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機構共同出資,註冊資本1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就此成為第一個與中方機構合資成立投資銀行的外資金融機構。

加入 WTO 後,第二批合資券商應運而生,華歐國際(現名財富里昂) 、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三家合資投行的外資的持股比例均未超過三分之一,業務也僅限投行業務。

2006年長江證券和巴黎百富勤“分手” ,成為首例模式失敗分手案例。之後,其餘兩家公司也逐日沉寂,尤其是海際大和證券,開業八年,七年虧損,成為合資券商運營不佳的典型。

海際大和證券于2004年11月正式成立,由上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和日本大和證券共同出資組建,其中上海證券所持股權占合資公司註冊資本的67%,日本大和證券則占33%。公司的業務範圍包括股票、債券承銷,外資股的經紀,債券經紀業務和自營。

2005年4月,海際大和註冊為保薦機構;5月,股權分置改革啓動,新股發行、增發、配股等主要承銷業務悉數暫停。直到2007年,海際大和成立近三年時,才獲得一單債券承銷業務。2010 年1月,海際大和獲得成立五年來的首單 IPO 業務。截至2013年4月,成立八年的海際大和所做項目屈指可數。

其業績,除2010年實現淨利潤82萬元,其餘年份均告虧損。2006年至2009 年,海際大和每年虧損509萬元、2338 萬元、619萬元、2681萬元; 2011年淨利潤再次虧損2193萬元。

前述上海證券高管透露,上海證券與日本大和證券的合作期限將于2014年到期,屆時分手仍將是雙方的主要選擇。

此前的2008年,雙方因數度吵架,曾一度分手。知情者稱,監管層考慮到中日關係等方面的政治因素,致使合資公司勉強繼續。

宋斌表示,合資券商困境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外股東對待合資券商的不同出發點及行事理念。海際大和身上,集中印證了中外股東對合作方向的分歧。

宋斌表示,根據他所接觸到的外資合作方經驗,多數外資股東對合資券商的考慮一般出于以下四點,即網絡布局、收入平衡、利潤調節及發展潛力。

上海證券人士亦同意網絡布局為外資的主要意向。海際大和證券中,日方股東主要想在中國證券市場踩個點,賺錢與否則為次要。 “他們認為只要不出事,占據中國市場就可以,虧錢無所謂。 ”這位上海證券人士表示。

而對上海證券而言,海際大和承接上海證券的承銷牌照,自然肩負上海證券投行業務之大任,從大股東上海國際集團的角度, “虧一分錢都不行” 。

因此,權屬安排方面,海際大和僅向大和證券下屬一個部門匯報,中方則直接派上海證券總經理郁忠民,兼任海際大和董事長。經過合作之初的艱難磨合,2008年後中方占據了日常經營管理權。現任六位公司高管中,除一名董事總經理冼楚平由日方派駐,其餘五位均為中方人士。“即便這惟一一位派駐人士,也是虛職。 ”上海證券人士稱。

北京一位券業人士表示,目前的合資券商中,除瑞銀、高盛高華等少數外資控制經營權的券商,其餘合資券商的人力均淹沒在雙方股東無休止的內耗中。由於強大外資股東背景的支持,瑞銀與高盛高華也成為合資券商中無法超越的翹楚,也很難為後來者複制。

新出路何在

年初,中國證監會表示,將允許台資證 券商與陸資在上海、福建和深圳合資設立證券公司,台資持股可達51%,不限業務類別。

按照目前的規定,台資在大陸設立合資證券公司時,合資證券公司應為境內證券公司的子公司,台資的持股比例不超過49%,主要經營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合資證券公司在設立滿兩年並符合其他條件的情況下,才可申請擴大業務範圍。由於缺少經紀業務牌照,目前台資在大陸基本無法開展證券業務。

因而,引進台資券商控股再次引發市場對合資券商新出路的期待。

此前的2012年10月,證監會發佈《關於修改〈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 》 ,已經放寬了中外合資券商外方股東的持股比例上限,從原來的三分之一提高至49%。同時,證監會還修改了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的相關規定,其中子公司申請擴大業務範圍的年限要求,從原來的五年降低到兩年。一些符合條件的合資券商,可以申請擴大業務範圍。不過,現實仍不容樂觀。4月17日,瑞銀集團中國區主席兼總裁李一告訴財 新記者,瑞銀集團暫時沒有申請擴張股權比例的意願。

中德證券人士也表示,樂於看到中國證券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力度,不過,由於德意志銀行在亞洲的整體戰線處於收縮態勢,因而暫時沒有繼續增持合資公司的想法。

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相對於“持股比例” ,合資券商們更為關注的是業務牌照的放開,單一牌照問題一直被看做是合資券商的發展瓶頸。去年的創新大會上,不少合資券商負責人表示,目前只有承銷或承銷、保薦牌照的情況對合資券商十分不利,無法對接母公司的銷售和研究平台。目前,擁有全牌照只集中在中金公司、瑞銀證券等少數合資券商手中。

“外資正在逐漸明白,真正的約束不在持股比例與業務申請期限,而在牌照管理。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

根據現有規定,合資券商子公司中,母子公司加起來的牌照必須是惟一的。也就是說,當子公司得到一個業務牌照,母公司必須要注銷相應的牌照。針對牌照問題的談判,中外雙方的談判非常困難。截至目前,僅摩根士丹利一家花8億元代價購買了全牌照。

宋斌認為,外資優勢在於專業經驗和海外網絡,但目前都沒用得上。外資人力成本應該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但目前,合資券商業務結構與國內券商業務結構雷同,難免步入困境。

“合資券商一定要做國內券商做不了的業務,以及創新的業務。合資券商真正明顯的優勢和具有的潛力,是投行業務產品創新及相應的衍生業務,其他如自營、資產管理等傳統業務明顯不具有增長潛力。 ”“外資在中國,主要是先搭橋,再等時機。 ”前述監管層人士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