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41010為什麼是民主(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10%E7%82%BA%E4%BB%80%E9%BA%BC%E6%98%AF%E6%B0%91%E4%B8%BB%EF%BC%88%E4%B8%8A%EF%BC%89/

眼前高岸移深谷   愁裏斜陽更亂蟬
讀書劄記141010
為什麼是民主?(上)
執筆人:蟬

《為什麼是民主Setting the People Free: The Story of Democracy》 (2005) John Dunn

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哲學系教授,國王學院研究員。
本書篇幅甚短,註釋卻佔全書超過四分之一。 Dunn嘗試講述「民主」的故事:從雅典到現代,民主的意義和評價的演化,是一本極為濃縮的政治史。 作者學術修為不容置疑,行文態度甚有英倫保守主義之風,一面描述民主在歷史上的流變,一面調侃其不足與汙名。***
本文為上篇,跨度由雅典時期到16世紀;下篇將講述 美國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及之後時期。

民主Democracy」毫無疑問主導著當今之世的政壇。 當某政權對人民作出不道德行為時,往往會受到“不民主”的指責,仿彿民主是正義的同義詞。 作為一種政治理念,權威的合法性是民主政權最大的特點,但民主不是萬靈丹,歷史上民主政制造成的災難也多不勝數。

民主源於兩千多年前的雅典,若將它視為連續體,便會發現今日的民主與其祖先的差異實在超乎想像。 民主並非從開始便成為人民英雄,而是花了兩千多年才把汙名洗擦掉,成為正義的代言人。

〈美麗的誤會:雅典式民主〉
雅典歷史學家 修昔底德斯Thucydides極口稱頌“雅典第一公民”伯里克利Pericles是古代民主的最大建樹者。 《伯羅奔尼撒戰記》記載了伯里克利不少精采演說,在最著名的 “國葬禮演說”中,他隻字未提個別士兵的英勇事蹟,而是讚揚所有雅典人:「我們的政府類型無須和我們的鄰居競爭;相反,我們是別人效法的 典型paradeigma,而不是仿效者。」

雅典運行的是一個被稱為「民主demokratia」的政體,概念上根據大多數人的利益來進行管理。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競爭公共榮耀和領導角色。
在伯里克利時期,雅典人口接近30萬,擁有完整公民權的人約有3萬多。

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在大會內擁有同等的權利,其中最重要的是發言權和投票權。*** 負責替公民大會起草議案的「議會Boule」則有五百名成員,其中約十分之一負責執行職務, 由成員輪流出任,每次會議臨時選出主席。 司法方面,「大眾法庭」由年度選出的6千名陪審員分組主審案件,陪審員屬自願性質。

雅典古民主驚人地率直,將個人權力和責任強烈地分散在整個公民組織。**** 雅典人認為,不參與公共事務的人,不是只在意個人事物,而是一無是處。 雅典古民主不僅是組織權力和政治機構的方法,而是一種社群的象徵,一種獨有的生活方式。

這個在現代獲得極高評價的政制形式,當時學者的態度卻是負面的。***
柏拉圖 《理想國Republics》中討論過五種政府類型,痛批民主是一種愚蠢、邪惡和具有殘酷潛能的統治方式。 他指出民主統治的原則是「平等」,假設每個人的判斷和決定同樣重要。 但這特質會令社群失去持久的型態,因為行使力量的單位並不值得信賴。****

作為一個民主人, 生活並沒有強制性和秩序,充滿自由和 “至福makarion”。 但伴隨著「自由」和對「平等」的追求,會侵蝕民主的統治,並毀滅所有的權威形式***。這會瓦解社會的倫理關係,最終將任何侷限都視為一種奴役。最壞的情況,便是將社會從自由拖進專制統治。

亞里斯多德 對民主雖不如柏拉圖般反感,但也認為民主不是良好的統治方式,因其管理忽視社群整體的利益,而偏重於「窮人tonaporon」身上。 但社群若由「許多人to plethos」管理,因其追求 “公共利益common good”,便是一個好的管理方式。

雅典民主有著人民掌握權力並執行管理的意義,對比現代政府自稱的民主:即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有天淵之別。 匪夷所思的是,在雅典時期 “民主”聲名狼藉,被指民主實質上是種惡意的責難。

〈不以為然的羅馬〉
今天民主的英文democracy語源是希臘文的demokratia。 然而其他常用的政治詞彙如 公民權citizenship、自由liberty、國家state、共和republic等均源自拉丁語。 究竟為何democracy就不一樣呢?

拉丁語並沒有 “民主”這個字詞,這並非因為羅馬人沒從希臘語中採用此字,而是因為羅馬人的思考方式所致。 羅馬人並非看輕人民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而是他們從未直接視人民為統治本身,可以在權威架構中通行無阻,自由地做出修正

羅馬人並未使用「民主」這術語來詮釋他們在進入「共和」後的政治安排,但有兩位分析家卻在描述羅馬政治史中使用過民主一詞,其中一人為 小西比奧Scipio的老師 波利比亞斯Polybius

波氏在名著《歷史Histories》中描述羅馬踏入共和時期的政治特質,但似乎從未想過那段期間也是一種民主制***。 他雖然指出共和當中含有民主的部分特質,但卻堅持君主和貴族在政治體制中的價值。 在羅馬,即為元老院和執政官。

波氏不認為羅馬實行的是民主制,從長遠看,他警告民主制不能持久,最終將無可避免地導致城巿毀滅,波氏甚至以「暴民orchloracy」來命名民主(引用自柏拉圖)。 然而即使這是對民主的一種輕蔑,卻反映出在羅馬共和國的後期,民主的汙名仍未抹去。

〈霍布斯與史賓諾沙〉
民主在羅馬之後幾乎消聲匿跡。 雖然在十二世紀拉丁文引入 “民主”一詞,但並無實質進展和關註。 要到17世紀,民主才因為歐洲一連串激烈的政治事件,逐漸擺脫負面含意,緩慢並遲疑地用來捍衛和證明現存的政治安排,或迫切需要新安排的合理性。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主張社會改革並建立共和國的 「平均派Leveller」督促英國政府必須得到更廣泛的公民同意,*** 但民主這術語此時仍未扮演其公共角色,只用來形容下議院的議員。 “民主”似乎為自己選擇了充滿潛力的對象,在日後的政治走向中為自己正名。
這個時期的兩大思想家:霍布斯斯賓諾沙 對民主撰寫了不少評論。

霍布斯認為民主無秩序、不穩定和極端危險,但同時具有合理的基礎他指出政治秩序經由個體選擇建造,而個體在開始時接受權威的共同結構。 這種“同意”使這些人成為「人民people」:一個單一的實體。 它有能力統治並運用權威,而不只是一群愛吵架的烏合之眾。

史賓諾沙一生努力爭取人類思想和表達的自由,並視其為最高需要。 他認為人類需要自由思考,表達其思想而無需恐懼。
史賓諾沙認為民主是由一般民眾組成的議會行使國家主權,*** 結合民眾的各種意見,致力追求最高價值的目標。 他認為 “民主”和 “思想及表達自由”是唇齒相依的,堅信民主在架構上最接近所有政治權威的基礎,是一種人類普遍性協議。 民主既是政體的最終來源,也是最自然的政體
他的結論:民主是比君主制和貴族制更完整的國家形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95

讀書劄記141013香港簡史(四) 亂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1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13%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5%9B%9B-%E4%BA%82%E4%B8%96/

命似懸絲身如寄 “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讀書劄記141013

香港簡史(四) 亂世:大罷工和淪陷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18) 以前的說法是香港工業發軔於內戰尾聲,期間大陸(尤其是上海)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大量移進. 晚近的研究則顯示二戰之前香港工業已具雛型,上述機遇則使之騰飛.***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香港成為聞名世界的工業城市.

作者指出錯覺形成是由於官方統計資料的誤導, 政府經常有意無意間壓縮報道本地的工業規模. 原因是洋人財團對工業興趣缺缺, 幾乎全部輕工業都操諸華人手中,而政府的調查統計對華資中小型企業較為輕忽. 另一點有些陰謀論味道,英國是個出口工業製品國家,一向忌憚殖民地工業化, 港府不想刺激祖家的神經而刻意隱藏實力.

 

華資工業的成長既得益於,也助長了, 華資銀行的茁壯.***

1919東亞銀行創立和上市是本港金融史上的劃時代事件. 之前只有外資銀行,華資銀號不得經營支票戶口押滙信用狀等業務,不能滿足出口工業的業務需求.

反映華人經濟和社會地位躍升的象徵性事件是1926港督 金文泰Clementi委任周壽臣為行政局首位華人議員,*** 周氏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大罷工〉

(19)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香港社會的特點是罷工和抵制活動頻仍, 出發點是基層華人的愛國和抗爭心態.

一戰勝方協約國(以英國為首領)陰藏密約,將德國在華權益轉移予日本. 巴黎和會妄顧公義,以中國為犧牲,觸發了1919五四運動. 此一動勢以抵制日貨開始,瞬即席捲全國, 香港作為前沿城市自然如響斯應.

 

1920「機器工人罷工」是香港首次由工會組織的抗爭活動,***要求加薪40%. 事緣一戰爆發後港幣貶值50%, 百物騰貴,華人勞工工資卻沒有提高. (本已較高的洋人勞工已獲加15%.) 是年,大米被調往歐洲戰場,米價飊升引發罷工. 資方起初寸步不讓,三個星期後政府施壓,才同意加薪32.5%. 約有10,000名工人參與了這次罷工.

旗開得勝鼓舞了工運,同年成立了超過一百個工會. 港府通過表面上針對三合會的《社團條例》,卻用來取締了幾十個不受歡迎的工人組織. 此風也薰染了廣東省,使得工運頻興,社會激盪.

 

機器工人罷工純粹是經濟抗爭, 但1922戲劇性的「海員大罷工」卻充滿了政治味道. 工會要求大幅加薪, 並提出制度改革,海員須由工會而非包工頭介紹任職, 起初只有1,500人參加.

港督司徒拔Stubbs誤信華人菁英之言, 認為事件背後由共產黨策動,因而施加強力壓制.*** 他取締工會,拘捕領袖, 查封總部,卸下孫中山題寫的牌匾. 事態迅速惡化並且政治化, 工會號召全港工人罷工返穗, 約100,000人(包括港督府全體員工.)響應. 廣州市長孫科對罷工表態支持.

事件的高潮是司徒拔下令關閉九廣鐵路, 人們徒步上廣州,途經沙田時遭到警察開槍射擊,釀成五死八傷慘劇. 這還了得…..

最後工人的訴求全部獲得滿足,死傷者家人獲得賠償, 拆下牌匾的警員親手把它掛回原位.

 

(20) 最為波瀾壯闊的則非「省港大罷工」莫屬. 1925五月,上海租界的英國巡捕向中國示威者開火,至少九人死亡,史稱“五卅慘案”; 六月,廣州租界的英軍在沙面向示威者開火,造成五死一百二十傷,史稱“沙基慘案”. 香港和廣州爆發反英大罷工和抵制英貨活動.***

沙基慘案後, 兩周內50,000人離開香港, 銀行擠提,物價飛漲,經濟癱瘓,成為香港史上最大的社會危機. 七月底,約有250,000人離去, 一家著名華資銀行倒閉, 英國政府須提供三百萬英鎊商業貸款以防止經濟崩潰.***

時維廣州國民政府聯俄容共”時期, 司徒拔和繼任的 金文泰都深信罷工由共產黨發動,因而禁制左派工會和報章, 這種意識形態恐共癥此後長期延續下去. 港府的行動獲得洋人和華人菁英階層全力支持,最終渡過了難關, 但也大為加深了社會上下階層的互不信任.***

1927蔣介石北伐途中清黨, 形勢丕變,罷工事態平息.

 

〈淪陷〉

(21) 1937日本全面侵華,八年抗日戰爭開打. 日本封鎖中國港口, 香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主要進出口(約佔全國一半份額), 與及軍火來源地. 以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為首, 國內銀行把總部搬遷此間,香港成為了中國的外滙中心.*** 很多報社和企業也這樣做,工業家把整間工廠搬過來,帶來了資金和技術.**** 這等事態影響極其深遠,絕大多數進來的資金從此再沒離開過.

1938日軍佔領廣州, 500,000難民湧入,香港人口超過1.5M, 使到居住環境長期極度惡劣,社會設施不堪重負.***

 

1941年12月8日 日本同步突襲 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和珍珠港, 五架皇家空軍戰機被毀於啓德機場跑道之上.*** 十七天內香港全境淪陷, 港督 楊慕琦Young向日軍 酒井隆中將無條件投降.

然而香港防衛戰並非如想象中那麼不濟, 莫德庇Maltby少將率領一萬孤軍(包括義勇軍), 對抗有海空支援的二萬二千日本正規軍. 近期研究推算英軍1,560人陣亡或失蹤; 日軍2,000人陣亡,五六千人受傷.

 

(22)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歲月愁雲慘霧,不堪回首…..

為了減少人口, 日本總督 磯谷亷介中將下令難民返鄉, 一年內香港人口減至1M,日治結束時降至不足0.6M.

日佔期間至少一萬平民被殺, 更多人遭受折磨,強姦和致殘. 香港本已缺乏資源, 再遭日軍搜刮抽調, 居民生計極度艱難,每天有數百屍骸棄置街頭.

因為交戰國的關係(註:英美荷都是日本的交戰國,中國反而不是.), 英美荷居民都被拘禁赤柱集中營. 盟軍戰俘被迫向華人躹躬,拉人力車和清潔街道. 理論上, 華人是被解放者,大東亞共榮圈的受益人; 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看不起華人對洋人的奴顏婢膝.

 

酒井於佔領後兩周即於半島酒店宴請130名華人和歐亞混血兒頭面人物, 席間大談驅除歐虜,共存共榮….. 同月磯谷上任, 立即成立 “華民代表會” 和 “華民各界協議會”(合稱「兩華會」), 負責管治華人. 兩華會的主席分別是大名鼎鼎的 羅旭龢與周壽臣.

戰後,有三名殖民地官員作証說, 淪陷前他們曾代表殖民地部密會羅周二人, 要求他們留港照顧華人利益, 所以他們原是 “身在曹營心在漢” 雲雲.

 

日治時期也非毫無建樹, 日人重衞生, 加以人口銳減, 傳染病比戰前有所舒緩. 另外, 洋人被囚, 華人和混血兒有機會在政府機構擔任較高職級. 這兩種情況都在戰後得到延續.

香港社會竟有一意想不到的受益於日佔之處, 華洋因戰亂及重建而同仇敵愾,胼手胝足, 大為和緩了一百年來的種族歧視和隔閡氛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03

讀書劄記141020香港簡史(五) 命似懸絲身如寄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20%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A%94-%E5%91%BD%E4%BC%BC%E6%87%B8%E7%B5%B2%E8%BA%AB%E5%A6%82%E5%AF%84/

“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讀書劄記141020

香港簡史(五) 命似懸絲身如寄:停屍間的疑惑,紫石英號危機 和 臘鴨奇案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二戰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無論是香港身處的世界和東亞政治大格局, 抑或是殖民地內部的社會和經濟構造, 戰前戰後均大不相同. 大戰後是冷戰, 香港成為西方陣營的東方戰略據點, 也成為共產中國對外的唯一窗口.*** 經濟上則由轉口貿易港, 轉型為工業和金融中心. 社會內部也從洋人壟斷一切政經權力, 轉變為華人主導經濟, 洋人主導行政的局面.

故此, 本書也可以從二戰後部分開始閱讀.

 

〈命似懸絲身如寄〉停屍間的疑惑

(23) 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夏Harcourt少將銜命率艦隊從澳洲日夜兼程, 兩日後搶先一步進駐香港, 接受日軍投降.***

此際間不容髮!事緣蔣介石素有收復香港之誌, 兩年前開羅會議,更私下得到 羅斯福總統首肯助其一臂. 中英為同盟國, 任一方先據要津, 另一方不好動武. 此時國民黨六萬大軍已在廣州,力量上完全壓倒英國. 因此,弱勢的英方更要搶佔機先, 導入外交談判,以避免軍事摩擦.

在英方則幸好羅斯福四個月前去逝, 繼任的 杜魯門總統和主宰東方軍機的 麥克阿瑟將軍都無意背棄英國. 邱吉爾首相審時度勢,口出大言:“誰想爭奪香港, 請到我的停屍間索取.” 真不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他成功保著了香港, 當然,不是由於他舉世知名的狡猾, 而是中國內戰經已迫在眉睫.***

 

(24) “多難興邦”. (A字人面書批言不虛.) 內戰驅使最大量資金和技術,尤其是上海方面的紡織業,從外部傾註; 內部經過日佔洗禮, 社會融和,種族歧視減弱, 香港重建意誌昂揚,經濟強勁復甦.*** 1946人口迅速回升至1M, 貿易恢復戰前六成,國泰航空公司成立; 次年政府錄得財政盈餘….. 此後數十年,邁開大步,蒸蒸日上.

香港也沒怎樣秋後算賬, 兩華會的頭領大多依然健在,周羅二公從公職引退, 羅文錦周埈年取而代之. 129名在港被控戰爭罪行的日本軍人,當中只有21人被判死刑. 沒幾年,日本人重臨經營生意, 新錢齊齊揾,舊恨何須記.

 

(25) 1946楊慕琦重任港督,拋出激進的政制改革方案「楊慕琦計劃」, 認為必須給予華人更多政治代表權,以強化其接受英國統治的意願. 該計劃要求行政立法兩局增加華人議員, 建立市議會和公務員本地化. 它打從拋出之日, 即已註定無疾而終.

未幾,葛量洪Grantham繼任. 楊慕琦相信香港有可能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城邦國家; 葛量洪則徹底否定這種想法, 香港要麼是英國殖民地, 要麼回歸中國, 沒有獨立的可能. 他認為一切政改皆屬徒勞.

1949新中國建立,1950韓戰爆發. 1952兩局非官守議員突然表態反對任何改革,四個月後,英國全盤撤銷香港的政改方案.*** 香港從此與民主無緣,直到九七前夕.

 

〈紫石英號危機〉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英國和香港是既喜且憂. 喜的是內戰結束,無須擔驚戰火蔓延; 憂的是共產中國份屬敵營,不知會否兵臨城下. 兩戰掏空國力, 解放軍直搗“大英帝國”的停屍間又有何難? 國際博弈桌上,英國只餘一張美國牌, 收回香港的主動權從此一直穩操中方手上.

幸而表面上高舉意識形態大旗的中國領導人骨子裡卻沈穩老練,極度務實.***

1949年四月解放軍在長江口炮擊英國戰艦“紫石英號Amethyst”. 艦長陣亡,戰艦逃至香港,受到英雄式歡迎. 事態緊張,港府鎮壓本地共黨活動, 立法局特別立法賦予港督更大審查權力, 並規定所有十二歲以上居民必須領取身份証.***

英國向香港增派駐軍. 十月, 解放軍陳師邊境,其勢如箭在弦….. 這是開埠邇來最大的軍事危機, 然而,甚麼事情也沒發生.

 

新中國帶給香港的禮物是人口, 由1945至1950約有1M人湧進,平均每天近三百人. 無法想象一個城市五年內人口翻了一翻,達到2M; 1955再增至2.5M.

 

〈疾風勁草〉板蕩中的平衡

(27)1950韓戰爆發,香港的地位和功能極其微妙,並且此後成為長期結構. 中英美臺都需要香港,正所謂“各取所需”“各說各話”, 香港就這樣成為一根夾縫中茁長的牆頭草.

首要的是中國認識到香港不可或缺! 「兩個禁運」:美國對中國實施全面禁運, 和聯合國對中國實施戰略物資禁運, 造就了香港成為中國的“離岸基地”.

某些國內短缺的戰略物資,如天然氣,煤油和盤尼西林, 只好從香港走私進口. 而購買這些物資的外滙也只能從香港汲取, 無論是透過貿易抑或僑滙的方式. 香港更是中國壓倒性重要的海外情報蒐集中心,「新華社」處理的又豈止新聞而已. 一句老話,香港是被圍堵的中國唯一的一扇對外窗口.****

對英國來說,二戰後的香港已成鷄肋.*** 工業製品轉口中國門戶已閉, 對香港的輸出額度有限, 軍事價值亦因殖民地喪失殆盡而可有可無. 但是堂堂大英帝國仍需維持面子.

面子要付代價, 英國一方面要靠美國扶持才能在國際上勉強撐著空架子; 另一方面又不敢過份挑釁中國,以免香港難以保存. “左右做人難”是英國此時的寫照. 但反過來看, 外交老練狡猾的英國也可以逆用矛盾, “左右逢源”. 1950英國搶先其他西方國家承認新中國, 對 “中國加入聯合國”也大耍戲法…..

對美國來說,本來無足輕重的香港因韓戰(及其後的越戰和漫長的冷戰)而有了新的戰略位置. 美國要圍堵中國, 香港是蒐集情報, 發動宣傳和策劃秘密行動的最佳地點.*** 美國駐港領事館的人員編制,竟然是全球美國領事館中最龐大的一個!CIA在領事館內設立監聽站, 美國新聞處在港出版反共宣傳刋物, 香港是美軍的渡假勝地.

“毋忘在莒”的臺灣更視香港為反攻大陸的側翼基地. 況且那時香港的人口構成以難民為大宗, 他們既為避秦而來,先天上自然親近臺灣.*** 上至文化人,下及黑社會, 心存故國,所在多有.

 

(28)有趣的〈臘鴨案〉

美國既對中國實施全面禁運,則從香港出口美國的貨物自然不能有任何中國製品.當時美國執法甚嚴, 揭發了一批疑為“中國製造”的臘鴨,遂向港府施加壓力. 港方辯稱鴨子確實在港飼養, 然而美方卻又查明孵出該批鴨子的蛋是從中國進口的. 控辯雙方就共產主義鴨蛋孵出的資本主義鴨子應否列入禁運名單而舌劍唇槍…..

最後的定案是: 共產國家受精的孕婦在資本主義國家誕下的孩子可以成為自由公民. 惟今後孵蛋之時應有檢查人員在場為新生鴨子烙印, 以証明其“根正苗藍”…..

同類案件:由於在香港水域捕撈的蝦子極有可能是從中國方面滲透進來的共黨份子, 一概從嚴,不準進口美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62

讀書劄記141023大國政治的悲劇(一) 自由主義 和 現實主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23%e5%a4%a7%e5%9c%8b%e6%94%bf%e6%b2%bb%e7%9a%84%e6%82%b2%e5%8a%87%e4%b8%80-%e8%87%aa%e7%94%b1%e4%b8%bb%e7%be%a9-%e5%92%8c-%e7%8f%be%e5%af%a6%e4%b8%bb%e7%be%a9/

讀書劄記141023

大國政治的悲劇(一) 自由主義 和 現實主義

掌門執筆

 

《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2001)

John Mearsheimer

 

本書是繼Hungtin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後美國最熱炒的國際關係鉅著。*** 兩書的命格很有相似之處:高調立論,聳人聽聞,爭議紛紜,謗隨譽至。 兩者都先是嚴肅的學術論著,然後變身為極暢銷的普及讀物,其契機也如出一轍, 前者準確地(或幸運地)預測了波斯灣戰爭; 後者則預測了中國 “大國崛起” 。 嚴格地說來, 是本書率先從國際關係理論層面 (有別於一般的政治經濟理論)提出和探討 “中國能否和平崛起?” 此一問題。

結論先說, 作者悲觀, 認為中國和美國未來很有可能兵戎相見.*** 「現實主義總是悲觀的.

 

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穫是對當前美國學界國際關係研究的基本理論有所認識. 本文先整理這方面的心得, 次篇才介紹作者的學術見解.

〈理論框架〉

「國際關係」顧名思義是研究國與國間的關係與行為, 其對象單元是「國家」.  國際社會與國內社會的最顯著不同之處是其「無政府狀態」, 即欠缺可以指導秩序和仲裁紛爭的中央威權. *** 無政府狀態構成國際關係的基調, 是其壓倒性特徵. 這使得一般的社會科學理論失去效力, 國際關係遵循的是 “叢林法則”, 野蠻殘忍, 厚顏無恥, 乃是常規.

那怕叢林何等黑暗, 人類仍自覺(或幻覺)有可為之處, “理性說:有光了, 於是就有了光.” 有認為假以時日, 和平秩序終會出現(甚或已然在望)者, 抱持樂觀主義想法的是「自由主義」理論家. 反之, 也有認為自利理性只能導出博弈論式困境, “午夜盡漆黑,曙光不可期.” , 抱持悲觀主義想法的是「現實主義」理論家. 且看兩派的基本學理.

 

〈自由主義liberalism

樂觀並非出於無知, 自由主義者認為現代全球政治出現了三種趨勢, 足以壓抑戰爭,促進秩序.

A「經濟依存和平論」:自由貿易制度除了使得國際貿易總額大幅提高, 財富厚積之外, 還使得各參與國按照 “相對優勢理論” 進行生產分工, 最終經濟上相互依存, 沒法自給自足. 如此, 戰爭的後果必然是玉石俱焚, 俱蒙其害. 所以, 在一個自由貿易盛行的國際體系之中, 各國具有抑制戰爭的經濟誘因.***

 

B「民主和平論」民主國家之間很難爆發戰爭,*** 這點是實証的. (註:大戰後迄今六十多場戰爭當中, 只有兩場是民主國家互鬥.) 這不等於說民主國家不好戰, 而是說她們之間不作興開打, 原因未明….. 總之, 神祕地, 民主是好的, 如果世上所有國家都變成民主國家, 戰爭豈不是從此消失?

 

C「國際法規和平論」:叢林之中也可以逐步建立法規, 只要獅子和猴子理性地坐下來, 歃血為盟, 信誓旦旦….. 就像聯合國那樣做法, 戰爭機會就可以大幅降低. 這也不等於說要建立歐盟那樣的 “超國家” 主權政治實體, 以結束無政府狀態; 而是建立契約式共同圈, 以群體壓力抑制暴力行為, 就像聯合國那樣做法.

 

上述AB兩項是正牌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思想, C項則隱約可由AB導出, 此所以這派國際關係理論稱為「自由主義」理論.

自由主義傳統上溯十八世紀歐陸啟蒙運動, 其思想內核懷抱一種「理想(ie烏托邦)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認為理性光輝其力量足以驅除黑暗, 世界將變得更為美好, 最終臻於大同. ( 註:此種懷抱極其高尚, 自法國大革命迄共產革命, 仁人誌士擲顱灑血….. 然而, 未必務實.)

(自我表白:本人自命現實主義者, 立場既有偏倚, 自然對自由主義“單單打打”, 請諒.)

 

自由主義理論的三個基本前設是: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2國家內部存在諸多屬性, 對其外部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舉例, 民主國家傾向以和平妥協手法解決國際糾紛, 專制國家則否. 所以, 國家有 “好” “壞” 之分, 問題是如何令 “好國家” 遍佈全球. 基於這個邏輯, “輸出民主” 是正義的, 就如 “輸出革命” 一樣.

3好國家的行為不能單純地從 “權力運作” 面向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政經道理; 正如好人的行為不能單從 “利害盤算” 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道德倫理一樣. 當世界大同到來之日, 權力再無用武之地, “國風”淳厚, 天下息兵…..

 

〈現實主義realism

與自由主義者相比, 現實主義者悲觀地看待國際政治. 悲觀亦非出於沮喪, 也是基於實証的考察.

現實主義理論也有三個基本前設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這點與自由派無異. 但現實派更重視「大國great power」, 因為這些國家主宰和塑造著國際政治. 這裡 “大國” 的技術定義是有能力發動侵略戰爭的國家.***

 

2大國的國際行為主要受到外部環境而非內部屬性所決定,***** 國際體系的結構很大程度上塑造著諸國的外交政策. 因此, 國際政治上面國家沒有 “好” “壞” 之分; 更確切地說, 所有國家一樣 “壞”, 都是那麼野蠻無恥.

 

3國際政治只有權力運作, 沒有其他,**** 當然更沒有 “正義”, 追逐權力主導著大國的思維與行動. 國際政治的本質是衝突, 一切合作都是權宜之計, 都服從於更高層次的衝突.

更有甚者, 國際權力格局經常呈現「零和zero sum」性質, 入局者競爭的是 “相對權力”, 損人即是利已, 有如圍棋一樣, 所以是非常酷烈的.

 

對於國際政治為何如此 “黑暗”, 現實主義者給出了解釋, 根據不同的解釋, 形成不同的流派. 下回介紹作者創立的「攻勢現實主義」….. 聽個名就知利害, 請勿錯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73

讀書劄記141027大悲劇(二) 攻勢現實主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27%e5%a4%a7%e6%82%b2%e5%8a%87%e4%ba%8c-%e6%94%bb%e5%8b%a2%e7%8f%be%e5%af%a6%e4%b8%bb%e7%be%a9/

“Britain has no permanent friends, nor permanent enemies.  She ha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Palmerston

讀書劄記141027

大國政治的悲劇(二) 攻勢現實主義

掌門執筆

 

《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2001)

John Mearsheimer

 

現實主義並非美國國際關係研究的主流,自由主義才是.*** 作者認為那是由於美國人天性樂觀,心靈幼稚有以致之. 幸而美國的政治家與國民性格大不相同, 他們的公開言談雖則滿口“自由”; 但行內論辨與及實際作業卻總是十足“現實”. “說一套,做一套”是美式政治的特色.

本文介紹現實主義, 特別是作者自創流派的內涵.

 

美國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共出過三本經典著作

《二十年危機1919-1939, 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1939)E H Carr;

《國家間政治Politics Among Nations(1948) H Morganthau; 和

《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1979)K Waltz.

這三本書的出版時序, 分別是二戰開打,冷戰肇始和尾聲, 對應著國際政局的轉折時刻. 這既反映出學界對世界局勢的敏銳度, 也為當時的外交應變提出戰略思想指引, 其影響力著實不可小覷.***

作者言下之意, 本書與之分庭抗禮,就是行內第四本經典著作.

 

現實主義發端於對自由主義的批判, 立論的根基在於:國家極其在乎權力, 一切意識形態說詞, 如“宣揚自由民主”和“解放被壓迫階級”都是花招, 並非行動的出發點和真實依據. 國家的動機只是攫取權力, 依憑的只有實力.*** 這是所有現實主義流派的共通理念.

但是對於國家為何具有這種性格, 為何如此喪心病狂,則人言人殊. 卡爾Carr肯南 G Kennan(註:美國外交官,「冷戰」一詞的發明者, 其思想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外交決策,可謂真正的幕後風雲人物.) 甚至對國家為何要追求權力不置一詞. 作者認為兩位雖是現實主義的奠基人,卻沒有提出整體性理論.

 

真正提出理論的人是 摩根索Morganthau和沃爾玆Waltz, 他們對國家為何追逐權力,和求取多少權力才算足夠, 都給出了理論解釋.

人性現實主義〉亦稱“古典現實主義”

摩根索認為國家之所以追求權力乃是人性使然, 人生來就具有“權力慾望”, 企圖影響或控制他人,國家也一樣. 在這理論之中,國際政治的主要驅動力是國家內在的權力意誌, 促使他們爭奪覇權.***

據此,每個國家都具有先天侵略性格, 都想控制別國,或擺脫別國的控制. 世上應該沒有安於現狀的國家, 國際間的無政府狀態是與生俱來的,國際即是叢林.

他的理論雖然粗疏, 但從兩次大戰(或春秋戰國)的歷史看來簡直對極了,所以當年甚囂塵上.

 

守勢現實主義〉亦稱“結構現實主義”

沃爾玆不同意國家具有先天侵略性格; 反之,他認為國家的目標只是為了生存,追求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是國際關係的結構迫使各國陷入生存競爭, 而權力則是生存的最佳手段.****

在這理論之中,無政府狀態是後天生成的, 因而是可以舒解的, 此點極其重要. 大國關註的其實是權力平衡,*****多於淩駕別的大國. 因此,只要出現某種可以接受的平衡,大國們有可能安於現狀. 叢林是有可能生出秩序的.

這理論最有說服力的實証是冷戰時期的“核武平衡”.*** 由於核武是“無法抵擋的武器”, 一個國家只要擁有某個數量的核武,能對敵國給予“後發的毀滅性打擊”, 即可達致平衡.

又當一個大國其力量不能蓋過周邊若幹個“次大國”的總和的時候, 次大國們就會組成聯盟共同防禦. 那麼,這個大國理應忌諱於追求過多權力, 以免激起聯盟的組建.

又據這一派別衍生出來的「攻擊—防禦平衡理論」, 武力技術系統分為攻防兩種類型. 如果攻擊型武力佔有優勢,則征服戰爭頻仍 (舉例:發明了 擲石機/大炮 則 土牆/石牆 遭殃.); 反之,則天下太平. 當今之世,技術向防禦型傾斜(核武是阻嚇性防禦武器),大國不敢輕易挑起戰爭.***

 

本書作者Mearsheimer的理論則是對“守勢論”的異議. 他認同沃爾玆“國家的目標是為了生存”這一基本點, 但並不認為據此足以推導出對權力追求的節制; 相反,為了“生存”, 競爭仍然是割喉式的.

攻勢現實主義

在國際政治中幾乎看不到安於現狀的國家,所有國家都在力爭上遊, 權力永遠是相對的,因此永無饜足. 要獲得最大化的安全度, 只有「成為體系中的霸主」!**** 據此,體系中只有霸主一人是安於現狀的, 但是根據“紅心皇後原理”,他仍得不斷向前奔跑以“維持現狀”.

“攻勢論”與“人性論”的結論是一致的,即“國家都具有侵略性格”; 不同的是人性論主張那是天生的,攻勢論則主張是體系結構迫使的 (註:因此“攻勢論”和“守勢論”都是結構理論.),他們為求生存而不得不然.

 

作者以英式經驗主義傳統的簡潔和嚴謹建構理論,列明攻勢現實主義的五個基本命題:

1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 因為體系中缺乏淩駕諸國的中央權威. 國家雖有大小強弱的差異,但其位格是平等的. 這不像一國之內,政府的位格淩駕國民和法人.

2大國具備侵略他國的軍事力量

 

3國家永遠無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尤其不能肯定對方會否發動侵略戰爭。原因是侵略的理由有多端,而意圖本身則反覆善變。“白首相知猶按劍, 人情反覆似波瀾.”, 此所以“英國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4生存是國家的首要目標,因為國家一旦被征服,就沒有資格追求其他目標. 國家力圖維護領土和主權完整.

5大國是理性的行為體,*** 既關註短期的行為效果,也關註中長期的影響. 無論他們的說詞何等偏激和理想化, 其行為絕對不會意氣用事, 用廣東話表達“大國絕不會死錯人.”

 

從這五個基本命題出發,可以推導出大國行為的邏輯及其後果.

大國政治的悲劇

由於現實環境1和2,與及永恆的不確定性3, 大國彼此恐懼, 沒有信任的餘地. 國際政治代價過大,戰爭足以毀家滅國, 每個國家都惴惴不安,把自己看成孤單且易受攻擊的一方. 就算懷有共同恐懼的國家結成同盟, 基於“沒有永遠的朋友”,山盟海誓本質上乃是權宜之計.

加上4,得出結論:大國只能依靠一己的力量在叢林中掙紮存活.***

在一個沒有中央權威可資申訴和獲取救濟的體系裡, 國家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動, 非不得已不會屈從於他國的利益;也不會從屬於國際共同體的利益. 在叢林中求活,自私是有好處的.

 

再by 西方文化的至愛5, 要存活就得成為叢林中的最強者. 一個國家要獲得最大程度的安全, 就要獲得最大程度的權力. 基於權力的「零和zero-sum 性質」,權力是相對的, “最大程度的權力”只能是“擁有比其他人多的權力”, 即成為「霸主」.***** 在爭霸的路途上,你死即是我活, 損人即是利己, 所以國家必然具有侵略性格.

大國爭霸,風雲詭譎…..最終很易釀成悲劇. 下篇將介紹有關爭霸的理論和中國崛起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72

讀書劄記141030大悲劇(三) 霸權爭奪 與 中國崛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3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30%E5%A4%A7%E6%82%B2%E5%8A%87%E4%B8%89-%E9%9C%B8%E6%AC%8A%E7%88%AD%E5%A5%AA-%E8%88%87-%E4%B8%AD%E5%9C%8B%E5%B4%9B%E8%B5%B7/

讀書劄記141030

大國政治的悲劇(三) 霸權爭奪 與 中國崛起

掌門執筆

 

〈爭霸理論〉

Th.「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是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觀念 (1950年由 J Hertz提出), 意指一個國家用來增進自身安全的權力手段,常常會損害別國的安全.****

此為 權力/安全 的零和性質,乃是 “攻勢論”的根基所在. 據此,國家在意的是相對權力,不是絕對權力,*** 損人即是利己,最好的防禦就是有效的進攻. 這和圍棋的道理一樣,破壞對手x+1目的著手優於自家圍x目者. 因此,國家必然是侵略性格的, 最終權力演變為目標,而非單純求生的手段.

 

由此導出爭霸的邏輯:成為“霸主”才能享有“足夠的安全”. 那怕這樣做是惡性循環,飲鴆止渴.

Def. 「霸主hegemon」指一個強大到足以統治體系中所有其他國家的國家, 其他國家欠缺與之開戰的資本. 相對地說, 他是體系中唯一的大國. 體系中最強大的國家未必夠格成為霸主,「霸權」意味著對體系的控制.***

在這個意義上,世上從未出現過全球霸主”, 可見的將來也不會有, 出現的都只是區域霸主”. 原因是大海洋對軍事力量的阻遏過於巨大.***

美國是現代史上唯一的區域霸主, 獨霸美洲. 但她要對歐亞用武,短期作業或許遊刅有餘, 長期則必然吃不消.

 

Th.由於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取得全球霸權, 整個世界將會永久地處於“大國爭霸”的局面,***** 而爭霸者則必須具備區域霸主的份量.

証諸歷史,此說未為無理. 自拿破崙戰爭之後,經歷了“長十九世紀”和平, 時人多以為“經濟依存論”發揮效力,大國間不應發生長時段集團式戰爭. 然而, 那是錯的,兩戰是貨真價實的世界大戰, 起因正是德國和日本妄圖稱霸世界.

在世界格局之內, 每當權力天平向某一大國明顯傾斜的時候,其他大國就力謀恢復平衡. 反之,強勢大國則竭盡全力擺脫對手,只為了向稱霸前移半步. 正因大國們都伺隙獨霸,平衡(就算已維持甚久)本質上是暫時性的,遲早會被打破, 打破之後就很難恢復,而是迎來終極決戰. 這點是“攻勢論”與“守勢論”分歧所在, 守勢論認為大國著重平衡多於侵略,所以平衡是常態.

守勢論者認為大國因為害怕世界大戰, 會聯手創造國際秩序,例如建立聯合國. 攻勢論者則認為此乃虛應故事,求平衡於一時. 國際和平秩序本質上是無法成立的, 原因有二:A大國們對建立和平原則上無法達成共識,大家只想建立有利於己方的“和平”; B大國無法肯定己方對和平付出的努力能否收效, 甚或會否為敵所乘.***

 

Th. 當一個國家成為了區域霸主(如美國), 她就十分忌憚其他區域出現霸主(如中國). 她會盡力封殺這種情勢, 常見的手段是扶植制衡者(如日本),或實施圍堵.

這種離岸制衡術”是當前世局大博弈的必然著手.

 

當地球上出現兩個區域霸主,情勢會變得兇險. 兩雄會各自統率附從國家, 結成同盟,進行環球爭霸冒險. 當兩大集團接壤的屬國發生摩擦…..

非常有趣的是, 假如兩大集團力量相捋,互相顧忌, 兇險程度反而不太大. (如冷戰之美蘇.) 兩雄均無望成為世界霸主的格局, 作者稱之為「多極平衡」.

反之,假如兩者一強一弱, 則強者成為潛在的世界霸主,是為「多極不平衡」,兇險程度會大增.*****

至於全球只有一個區域霸主則是「單極體系」, 反而最為“安全”,就如當今之世.

 

這就明白了為何作者擔憂中美會在未來開戰.

中國崛起

Th.一國之所以能成霸業,其資本在於財富與人口,**** 此二者,軍事力量之本源也.財富對現代戰爭最為重要, 因為現代軍備屬於資本密集類型. 而人口之所以重要,則因為發動侵略戰爭要靠陸軍.***

霸主最忌憚的對手是:人口大國, 而其財富正在高速增長者!****

 

根據攻勢論的邏輯, 只要中國經濟維持高增長,必然會成為東半球區域霸主. (問題只是高增長能否維持.) 在這過程中,周邊諸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等, 必然深感壓力,而美國亦必會施展拿手的“離岸制衡術”,與該等國家結盟圍堵中國.***

中國與鄰國領土爭端眾多,將成為導火索. 歷史上鄰國久為中國所欺淩, 人民異常痛恨,民族情緒勢必火上加油. 新中國建立後, 23項領土糾紛已解決了17項,且多以泱泱之風,平和退讓. 惟是餘下6項(註:臺灣、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釣魚島、中印邊境和整個南海.)卻寸步不讓,姿態強硬. 南海是中國進出世界之門戶,也是敵軍窺伺國境的場所, 將成為世界和平的最大隱患.***

 

設想衝突將臨未臨,首先考慮美國的處境.

回顧上世紀美國的爭霸對手共有四國:威廉德國、納粹德國、日本和蘇聯,均一一被她擊敗. 這四個國家的人口都不及美國; 但中國不同,人口是她的四倍以上.*** 中國的相對潛力是“無限大”的, 時間對中國有利,這成為美國揮之不去的夢魘.

對此,美國的對策有四:

A預防性戰爭,即以戰爭手段將對手扼殺於搖籃之中. 此策風險過高,且兩國相距過遠,肢體衝突機會低, 很難說服國民開打.***

B阻礙其經濟增長,使之欠缺稱霸本錢. 杜漸防微本為上策,但技術上難以辦到. 窒礙增長只有斷其外貿一途, 而美國赫然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首先,美國沒能力號令天下禁運中國,*** 片面斷貿只會益了歐洲諸國. 其次,禁貿傷己, 國內反對聲音必大.

C挖牆腳,即策反中國的盟友和附從國, 甚至在中國內部助長混亂. 此策成本效益最劃算,但奇怪地沒甚麼用處, 因為中國根本沒甚麼盟國,*** 而內部則有文化堅牆防護, 美國滲透力極低.

剩下的策略最佳,可說“只此一手”D圍堵, 與中國周邊的“次大國”結盟以制衡之.遠交近攻,千古不易之理也. 況且那些國家已“先天地”存在那裡,等待著美國“仗義相扶”…..

但此策成本不輕, 而且長期來說,反會助長衝突的機會.***

結論:來日,中美開戰機會極高.

 

至於中國周邊諸國,合理的策略選項不外三者:

1中立殆不可能, 皆因諸國(除日本外)太弱,需要大國保護. 只餘

2附從,成為中國的屬國,有如古代. 或者

3反制,加入美國圍堵圈.

從兩方面看,3是正路選擇, 因為中國比美國可怕.**** 首先,中國在近,衝突必高,領土爭執更關乎國族情緒,易失理智. 其次,美國在遠,制宰吞併之心不強. 美國有可能撤出亞洲,而中國則無此可能.*** 鄰國與中國“無所逃於亞洲之間”.

所以,圍堵必成局,卻惜只能延後而不能避免戰爭.

 

以上sense出自

《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2001)

John Mearsheim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18

讀書劄記141106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06%e6%94%bf%e6%b2%bb%e7%a7%a9%e5%ba%8f%e7%9a%84%e8%b5%b7%e6%ba%90%e4%b8%80%e8%87%aa%e7%84%b6%e7%8b%80%e6%85%8b-%e8%88%87-%e7%a4%be%e6%9c%83%e5%bd%a2%e6%88%90/

讀書劄記141106
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掌門執筆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這是一部雄心萬丈的著作的上卷,意圖縱攬古今,窮究人類社會之本源,從史前史以迄法國大革命,據說在美國好評如潮。 未出版的下卷會從大革命一直講到現今,特別關註非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受到西方制度的牽引,最後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由是觀之,下卷才是奧義所在。
福山,Hungtinton之高足也,成名甚早, 其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1992)當年洛陽紙貴,風靡一時。作者自言繼承先師比較政治學餘緒, 而滿懷邁越前賢之壯誌.

1973年世上151個國家之中只有45個(約三成)是自由民主國家, 但是到了世紀末,約有120個國家(約六成)實行民主制, Hungtinton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 可惜好景不長,本世紀頭十年出現了「政治衰退」潮, 約1/5第三波國家走上回頭路,不是回歸威權主義, 就是民主制度遭到嚴重侵蝕. 作者舉

〈楔子〉巴布亞新畿內亞為例.
巴國擁有超過900種互不通用的語言,幾乎佔世界現存語種的1/6. 其社會按分支世系制segmentary lineage”組成部落, 每個部落的成員都系出同一祖先,即都是血緣親屬, 人數少者數十,多者數千. 這些群體在當地稱作一語部落wantok”, 意為操同一種語言的人群.
一語部落接受「大佬」的指揮領導,而與鄰部作生存競爭. 大佬由族人信任的人擔任,但非世襲, 以其人分配資源(豬肉和貝殼貨幣等物) 的能力為推選基準. 大佬不易做,覬覦者眾, 一旦沒法籌集可供分派的資源,就有可能被逐下臺.

上世紀末葉,澳洲許其獨立, 行英式多黨制,選舉議會成員. 惟其國民仍舊自視為部落民,並無國家觀念, 選舉之時,完全不會在意政綱,只看候選人是否屬於同族.更有甚者,當選的議員事必竭盡全力, 將國家資源轉移作所屬部落的福利用途. 這在外國看來是政治腐敗的明証; 但從內部觀點來看,議員們不正在做好“大佬”的份內工作嗎?

新瓶舊酒,醉人者是酒不是瓶, 政治衰退不過是舊酒未能調適新瓶而矣. 所以,欲知政治之虛實,必須從歷史入手. 以下是作者對政治秩序起源諸家學說的梳理和質疑.

〈自然狀態〉
自有人類就有社會衝突,因為他們天生就是既群居又競爭的動物. 社會之所以建立秩序,事必出於生活之需要. 古典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主張人類天生是政治動物;三位早期現代哲學家則反之, 提出社會只是一種手段, 使人類得以實現個人能力無法做到的生活境況. 既然如此,理論上即有需要探討社會出現之前,人類的生活狀況如何?此種設想中的境況稱為「自然狀態」.

霍布斯《利維坦Leviathan》中把自然狀態描述為充滿暴力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人類為了脫離險境,同意放棄部分自由,以換取生命保障. 國家,也就是利維坦(傳說中大海怪的名字),以「社會契約」的形式執行此一承諾, 創造和平秩序來保障生命權.***

洛克《政府論次篇》的自然狀態溫和得多, 人類在意的是生產而不是打鬥, 需要保障的主要是財產權.*** 人民交出部分權利以保障財產權和剩餘的權利, 國家是“必要之惡”, 所以“愈小愈好”. 此說的偉大之處是看到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衝突,****成為現代自由民主制度之濫觴.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描述的自然狀態又有所不同, 人民膽小而溫馴,為物質欲望所驅動而過活, 因為社會複雜化而遭受有力者的奴役. 這一觀點下開馬克思思想的源頭,十分利害.

自然狀態理論與其說是歷史敘述, 倒不如說是揭示人性和推論政治行為的工具,是一種比喻.**** 三家之論有一共通之處:視自然狀態下的人為獨立隔離的個體, 而社會則是“非自然的”, 衍生出來的.***** 盧梭說得精彩:“性是自然的,但家庭卻不是.” 人類社會隨著歷史進程發展出來,人與人互相妥協,從而放棄自然的自由.這裡隱藏著極深沈的“個人主義”前設, 是西方文化的內核.

作者認為無論三大家的理論何等創意和精妙,卻是錯誤的!他把原始個人主義的前設名之為「霍布斯謬誤」:人類一開始時各行其是, 在發展的較後階段才進入社會. 因為人們作出理性推論,社會合作是達到個人目標的最佳方法.*******
這謬誤卻成為自由主義政治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基石, 美國獨立宣言的支柱.

〈社會形成〉
亞里士多德反而是對的, 証諸歷史,逐漸發展出來的是個人主義, 而不是社會性.**** 社會古遠,不知其源,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從沒經歷過隔離時期, 因此, 社會才是“自然的”. 而所謂“社會形成”只能是“社會複雜化和結構化”的意思.

所有社會都曾經歷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組織的階段, 後來才逐漸複雜化,發展出國家制度和非人格化管理方式. 人類學家Elman Service發明了四階段分類法:族團、部落、酋邦和國家,成為學界共識。 族團和部落社會以親屬關係為基礎,成員之間相對平等;酋邦和國家則等級分明,以領土為基礎來行使權力

「族團」是“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社會的組織形式, 由若幹個流浪家庭集結而成.這種類似靈長目的生活方式,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萬年是主流形態.***
族團社會不存在私人財產, 由於沒有儲存技術,採獵所得必須直接分享, 道德規則不是針對侵吞行為, 而是針對吝嗇行為.*** 社會內部高度平等,沒有永久領袖,沒有等級制度. 差異僅在性別分工, 男人打獵, 女人採集.

族團社會以核心家庭為單位而建立, 按父系中心行外婚制. 族外通婚有減輕族際衝突的作用, 群體之間有關資源和領土的爭執可通過交換婦女獲得解決.***
由於空間廣闊,生活方式習於流動,領土爭執不會激烈, 劣勢者遁走,不會發生持續戰爭. 但這一切,定居生活開始之時便會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67

讀書劄記141106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06%E6%94%BF%E6%B2%BB%E7%A7%A9%E5%BA%8F%E7%9A%84%E8%B5%B7%E6%BA%90%E4%B8%80%E8%87%AA%E7%84%B6%E7%8B%80%E6%85%8B-%E8%88%87-%E7%A4%BE%E6%9C%83%E5%BD%A2%E6%88%90/

讀書劄記141106
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掌門執筆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這是一部雄心萬丈的著作的上卷,意圖縱攬古今,窮究人類社會之本源,從史前史以迄法國大革命,據說在美國好評如潮。 未出版的下卷會從大革命一直講到現今,特別關註非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受到西方制度的牽引,最後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由是觀之,下卷才是奧義所在。
福山,Hungtinton之高足也,成名甚早, 其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1992)當年洛陽紙貴,風靡一時。作者自言繼承先師比較政治學餘緒, 而滿懷邁越前賢之壯誌.

1973年世上151個國家之中只有45個(約三成)是自由民主國家, 但是到了世紀末,約有120個國家(約六成)實行民主制, Hungtinton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 可惜好景不長,本世紀頭十年出現了「政治衰退」潮, 約1/5第三波國家走上回頭路,不是回歸威權主義, 就是民主制度遭到嚴重侵蝕. 作者舉

〈楔子〉巴布亞新畿內亞為例.
巴國擁有超過900種互不通用的語言,幾乎佔世界現存語種的1/6. 其社會按分支世系制segmentary lineage”組成部落, 每個部落的成員都系出同一祖先,即都是血緣親屬, 人數少者數十,多者數千. 這些群體在當地稱作一語部落wantok”, 意為操同一種語言的人群.
一語部落接受「大佬」的指揮領導,而與鄰部作生存競爭. 大佬由族人信任的人擔任,但非世襲, 以其人分配資源(豬肉和貝殼貨幣等物) 的能力為推選基準. 大佬不易做,覬覦者眾, 一旦沒法籌集可供分派的資源,就有可能被逐下臺.

上世紀末葉,澳洲許其獨立, 行英式多黨制,選舉議會成員. 惟其國民仍舊自視為部落民,並無國家觀念, 選舉之時,完全不會在意政綱,只看候選人是否屬於同族.更有甚者,當選的議員事必竭盡全力, 將國家資源轉移作所屬部落的福利用途. 這在外國看來是政治腐敗的明証; 但從內部觀點來看,議員們不正在做好“大佬”的份內工作嗎?

新瓶舊酒,醉人者是酒不是瓶, 政治衰退不過是舊酒未能調適新瓶而矣. 所以,欲知政治之虛實,必須從歷史入手. 以下是作者對政治秩序起源諸家學說的梳理和質疑.

〈自然狀態〉
自有人類就有社會衝突,因為他們天生就是既群居又競爭的動物. 社會之所以建立秩序,事必出於生活之需要. 古典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主張人類天生是政治動物;三位早期現代哲學家則反之, 提出社會只是一種手段, 使人類得以實現個人能力無法做到的生活境況. 既然如此,理論上即有需要探討社會出現之前,人類的生活狀況如何?此種設想中的境況稱為「自然狀態」.

霍布斯《利維坦Leviathan》中把自然狀態描述為充滿暴力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人類為了脫離險境,同意放棄部分自由,以換取生命保障. 國家,也就是利維坦(傳說中大海怪的名字),以「社會契約」的形式執行此一承諾, 創造和平秩序來保障生命權.***

洛克《政府論次篇》的自然狀態溫和得多, 人類在意的是生產而不是打鬥, 需要保障的主要是財產權.*** 人民交出部分權利以保障財產權和剩餘的權利, 國家是“必要之惡”, 所以“愈小愈好”. 此說的偉大之處是看到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衝突,****成為現代自由民主制度之濫觴.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描述的自然狀態又有所不同, 人民膽小而溫馴,為物質欲望所驅動而過活, 因為社會複雜化而遭受有力者的奴役. 這一觀點下開馬克思思想的源頭,十分利害.

自然狀態理論與其說是歷史敘述, 倒不如說是揭示人性和推論政治行為的工具,是一種比喻.**** 三家之論有一共通之處:視自然狀態下的人為獨立隔離的個體, 而社會則是“非自然的”, 衍生出來的.***** 盧梭說得精彩:“性是自然的,但家庭卻不是.” 人類社會隨著歷史進程發展出來,人與人互相妥協,從而放棄自然的自由.這裡隱藏著極深沈的“個人主義”前設, 是西方文化的內核.

作者認為無論三大家的理論何等創意和精妙,卻是錯誤的!他把原始個人主義的前設名之為「霍布斯謬誤」:人類一開始時各行其是, 在發展的較後階段才進入社會. 因為人們作出理性推論,社會合作是達到個人目標的最佳方法.*******
這謬誤卻成為自由主義政治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基石, 美國獨立宣言的支柱.

〈社會形成〉
亞里士多德反而是對的, 証諸歷史,逐漸發展出來的是個人主義, 而不是社會性.**** 社會古遠,不知其源,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從沒經歷過隔離時期, 因此, 社會才是“自然的”. 而所謂“社會形成”只能是“社會複雜化和結構化”的意思.

所有社會都曾經歷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組織的階段, 後來才逐漸複雜化,發展出國家制度和非人格化管理方式. 人類學家Elman Service發明了四階段分類法:族團、部落、酋邦和國家,成為學界共識。 族團和部落社會以親屬關係為基礎,成員之間相對平等;酋邦和國家則等級分明,以領土為基礎來行使權力

「族團」是“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社會的組織形式, 由若幹個流浪家庭集結而成.這種類似靈長目的生活方式,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萬年是主流形態.***
族團社會不存在私人財產, 由於沒有儲存技術,採獵所得必須直接分享, 道德規則不是針對侵吞行為, 而是針對吝嗇行為.*** 社會內部高度平等,沒有永久領袖,沒有等級制度. 差異僅在性別分工, 男人打獵, 女人採集.

族團社會以核心家庭為單位而建立, 按父系中心行外婚制. 族外通婚有減輕族際衝突的作用, 群體之間有關資源和領土的爭執可通過交換婦女獲得解決.***
由於空間廣闊,生活方式習於流動,領土爭執不會激烈, 劣勢者遁走,不會發生持續戰爭. 但這一切,定居生活開始之時便會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55

讀書劄記141110政治起源 (二) 部落、祖先 與 血親復仇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10%e6%94%bf%e6%b2%bb%e8%b5%b7%e6%ba%90-%e4%ba%8c-%e9%83%a8%e8%90%bd%e3%80%81%e7%a5%96%e5%85%88-%e8%88%87-%e8%a1%80%e8%a6%aa%e5%be%a9%e4%bb%87/

讀書劄記141110

政治秩序的起源 (二) 部落社會、祖先崇拜 與 血親復仇

掌門執筆

 

部落社會

九千至一萬年前世上若幹地方出現農業. 採獵社會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1到1人; 農業社會則為40到60人. 常識直覺是新興的農業技術導致定居和人口繁密, Ester Boserup卻認為剛好相反,是定居和人口增長導致農業發生. 無論如何, 推手是冰河時期結束,氣侯改變.

如此緊密的靠近和接觸,自然要求截然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 「部落社會」應運而生,其組織特徵有二: A分支形式segmentary; B共同祖宗原則,合起來稱為「分支世系制」.

A由塗爾幹提出的「分支」觀念, 意指由小型單位自我複製而生成的社會組織,*** 如蚯蚓之分段,段段同質, 截為兩半,可獨自存活增生. 在分支社會中,每個支系都是自給自足的, 每個人只能屬於一個支系.**** 支系與支系之間沒有“有機關係”,即欠缺交換.

B「共同祖宗原則」指各支系由血統親屬所構成,****擁有一名共同祖先, 該祖先可以是父系的, 也可以是母系的. 父系社會透過外嫁女性保持血統純正; 反之亦然,此為「外婚制」. 父系是主流, 因為男人擁有更多後裔,部落更為強大.***

支系間可以透過追溯共同祖先之遠近而定親疏層級, 整個社會呈現為一棵分枝樹.*** 理論上各支系能在較高的層次總, 但是一旦聯合的原因解除,結連便迅速瓦解,恢復“一盤散沙”.*** 支系間沒有政治組織, 部落首領只是宗教儀式負責人,遇有糾紛則當仲裁者, 沒有甚麼實權.

 

祖先崇拜

相比族團, 部落人口數量遠為龐大,密度也高得多, 人民需要有共同意識形態才能一起生活,那便是「宗教」了. 但此時的宗教並非後世的人格神普世宗教.

所有人類社會都曾經歷過部落階段,因而必有宗教. 宗教起源於族團時代的自然崇拜,隨著農業發展而轉換為「祖先崇拜」.***** 其時未有國家,宗教的社會功能便是凝聚各支系共同應付外部挑戰, 無論其來自鄰族(ie戰爭,築城), 或是自然界(ie治水, 遷徙).***

既然社會由血緣人口在農耕定點聚居而構成, 最佳的組織動員手段便是訴諸血統的祖先崇拜了.*** 古希臘、羅馬和中國都留下最深刻的遺痕, 希臘家庭必設“家竈”供奉不滅的“聖火”, 羅馬供奉祖先頭像,中國則為神主牌.

「祖先」狹義指最近三四代的直系先人, 葬於附近, 仍存活人記憶之中者, 其人雖去逝而能力猶在. 祖先崇拜主要儀式是葬禮和祭禮, 藉由思念及相信先人對活人的作用力, 以召喚共同體情懷.

部落社會之內不存在“個人”, 成員不相信有選擇能力, 其角色在出生前經已預定, 一生的作為(如婚姻)均由親屬長者決定,Ernest Gellner稱之為“表親的專橫”. 個人是而且只是(延綿不絕的)祖先鏈條”的臨時性尾端, 承先必須啓後,獨身或無後是原罪.****

 

祖先崇拜逐漸建制化, 影響甚至生成其他制度,*** 如首領權和財產權,使部落社會邁向酋邦國家.

以財產權為例. 族團社會沒有財產權觀念和制度, 進入農業生產的部落社會則必須確定土地為何人(其實是族群)所有,由何人耕種,*** 這種想法普及至其他生產資料便形成了財產權. 但這財產權卻非後世那樣由個人所私有, 而是一種近乎信託的性質, 家長代表家族, 更準確地說是某條祖先鏈, 擁有該項產業. 不能將之出售,因為土地是世襲的, 如某條鏈子斷後,可以從分支樹上按世系找到產業繼承者.

 

血親復仇

農業使人口密集, 財產易起爭執,女人更甚,暴力無日無之.*** 在一個未有王權和法律的社會之中, 仲裁和救濟(法律用語, 指對受害者或其家屬的賠償,或對犯罪者的懲罰,以使公道恢復.)尚未制度化, 社會以習俗遏止侵淩和恢復平衡.***

部落社會的有關習俗是「血親復仇」, 意指承擔為受害者討回公道的責任落在整個支系身上, 而其追討手段則為暴力報復.**** 聖經雲“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對等報復”是也. 血親復仇屬於“自力救濟”,只能出於誌願性質, 如無強大的心理機制則不能成立. 這心理機制名為「義憤」, 一種熱情性質的社會正義, 鼓勵集體行動.

義憤來源於祖先宗拜, 受害的不是個人,祖先蒙羞於地下,不得安寧. 整個支系要對共同祖先負責,所以要採取復仇行動.*** 同理,報復的對象也是對方整個支系,殺傷其任一(男性)成員價值均等. 當然,最高級別的報復自然是掘其祖墳了.

當社會較為“文明進步”, 受害方可向部落長老會議申訴, 要求仲裁和取得物質賠償,*** 如此可以減低進一步的暴力. 但長老會議裁決之後,救濟方案仍要由當事方自力執行. 如為物質賠償,則支付方整個支系要共同承擔; 收取方的支系則可共同分享.***

血親復仇對於遏止較小型的個人性質衝突可能收效, 但對大型的支系間爭奪生存空間則適得其反, 助長“寃寃相報”之風,擴大了傷口. 到了國家之世,王法施行,血親復仇乃為犯禁.***

 

戰爭

農業也促使土地開發,灌溉平原成為居民密集的空間. 相鄰部落(有時是世系疏遠的大型分支集團)發生嚴重利益衝突(爭水奪地), 無法經由仲裁排解,便引發了戰爭. 現代意義的戰爭(定義為大規模,有組織,進而是專業或半專業化的集體武裝鬥爭.)是部落社會的產物.***

戰爭的普遍化和深化逐漸改變部落社會的性質, 擄得的人口成為「奴隸」, 善戰的人口分化為「貴族」. 部落變得臃腫, 稀釋了血統的純正. 首領以「擬血緣方式」(稱兄道弟, 收為養子.) 建立 “人身依附”關係, 發展成為「王權」.**** 部落向酋邦國家演進.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14

讀書劄記141113政治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1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13%E6%94%BF%E6%B2%BB%E8%B5%B7%E6%BA%90%E4%B8%89-%E5%9C%8B%E5%AE%B6%E5%BD%A2%E6%88%90%E7%90%86%E8%AB%96/

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

讀書劄記141113

政治秩序的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掌門執筆

 

<甚麼是國家?>

與部落社會相比,Def. 「國家」 型社會有五項組織特徵, 而「酋邦」可視為其過渡形式.***

A國家享有集中的權力, 在整個社會制訂和執行統一規則. 該權力淩駕領土之內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 成為「主權」.***

B主權的後盾是對合法武力的壟斷, 使其有能力制止所屬部族擅自脫離. (這是國家和酋邦的主要區別.)

C主權是領土性的, 不以親屬關係為基礎,***** 所以涵蓋範圍大得多.

D社會內部階級分化, 不平等更甚, 通常奴隸制度大盛.

E宗教改換 “祖先崇拜” 內涵, 更為精緻化和普世化, 作為跨部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賦予 “主權”合法性.*** 換句話說, 宗教成為國家施行統治的工具.

 

此五者, AB為一體, DE是衍生, 從歷史觀點看, C才是核心. 國家的形成就是要超越和克服部落制的侷限, 以施行大範圍多部族的統治.***** 所以, 欠缺武力制止部族逃逸, 沒有宗教凝聚民心則國家不能成立. 而國家化也就是 “去部落化”,**** 國家形成後還要時刻遏止提防社會回復部落狀態, 古代“政治衰退political decay” 問題比現代更甚.***

 

在此迎來一個有趣的問題: 首個, 或者首批國家是怎樣來的? 這是人類學界曾經爭論不休的「國家起源理論」, 且喜近年已漸獲共識.

據sense推論, 首批國家必然是從部落社會演變出來的, 因為所有古代國家都可看到深刻的部落社會遺痕,*** 是為 “原生形成”. “先進國” 建成後自必有意 “掃平六合, 一統江湖”. 鄰近的部落要麼逃跑(遊牧民族才能做到.), 要麼被吞併, 要麼效法先進經驗, 實行“現代化” “變法圖強”, 即是搖身變成國家, 是為 “競爭形成”. ***

起源理論還有一個有趣的側面, 便是要解釋為何某些地方到了相當晚近仍存在著固守部落制的情況,*** 從虛實兩邊審視理論的解釋力量, 非常有意思.

 

在歷史研究中看到的國家生成全都是 “競爭形成”, 從來未見過任何 “原生形成”的個案,*** 因為那年代實在是太久遠了. 於是學界諸多猜測, 亂派sense…..

國家起源理論針對的是原生形成, 主要理論有六說.

<國家起源理論>

(一) 社會契約說

此說由 “自由主義”哲學家提出, 原意不過作為理論工具, 並不提供實証. 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國家提供保護和公共服務, 以 “交換” 公民的 “自由權”, 這種誘因說法情理上說得過去, 尤其在長時段更有可能成立.

 

但若從初始時段來看, 人民的自由損失(還有勞力和物質)非常巨大, 而回報則在未定之天, 此說很難令人信服….. 除非是眼前有性命之憂, 即異族侵略或大型天災. 如此契約只是手段, 並非終極原因.

 

(二)水利工程說是首個被提出的系統理論, 相當有力量, 但已被証實為謬誤.

Karl Wittfogel以兩河為實証案例, 主張農業灌溉平原上面宏偉的水利工程催生了國家, 理由是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成就此等工程.***

此說因果倒逆, 後來的實証研究顯示早期國家建設的工程都很小型; 國家強盛之後工程才宏大起來. 還有, 尼羅河谷是不須治水的, 仍興起了強大的法老國家.

 

(三) 人口密集說

人口統計學家William Domhoff認為人口增加和密集是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使得專業分工; 剩餘糧食則使得階級分化, 兩者促使國家形成.***

學界同意此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 但這理論存在一個致命罩門, 經濟學上稱為 低盪平衡” : 生態條件容許增加生產, 但採獵族群(聰明地)寧可選擇休閒而非工作, 導致社會和技術發展停滯.**** 看來必有文化因素的作用力摻和其中, 才能促使國家形成.

人類學家提出人類天性懶惰, 只有在鞭子之下才會努力生產; 奴隸主自已不願意工作, 卻很樂意壓迫奴隸工作. 所以, 生產增加和階級分化起因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人口密集不是國家形成的終極原因, 而是一項中間變數.

 

(四) 暴力壓迫說

經濟學的無力感把終極解說指向暴力, 從部落到國家涉及自由和平等的巨大損失, 非有喪命之威脅沒有人民願意接受這種身份變化.

異族征服引起慘烈戰爭, 敗方淪為奴婢, 勝方於是要建立等級制度以施行統治(如種姓制度). 被侵略的一方如想捍衛土地, 人民也要接受族中強者的統一指揮, 如此仍可形成階級分化.****

戰爭說無疑最有解釋力, 只要補救一個漏洞: 為何有些地方(如巴布亞新畿內亞)部落戰爭持續數世紀而未有建立國家?

 

(五) 地理規限說

人類學家Robert Carneiro指出戰爭是必要條件, 但仍未充足. 設想四通八達之地, 敗者遠逸, 則勝負雙方仍可不立國家. 又或地形過於破碎(如巴布亞), 部落人口和糧產不足夠, 也建立不了國家.

所以, 人口密集, 戰爭壓力之外, 還要加上地理規限, 部族定居的土地要足夠廣大和肥沃, 而四面為自然環境或別的部族所圍困, 內部才會建立等級制度, 形成國家. 即是說,困獸鬥” , 而且是隻大型野獸, 才會形成國家.***

 

(六) 魅力領袖說

上說可謂盡善矣, 仍然沒法解釋七世紀阿拉伯國家的急遽興起, 人類行為事理真的過於複雜!

自從科學風行草, 當代學風傾向以唯物主義解釋人類行為, 其實文化因素的影響力不容低估, 如宗教. 韋伯認為魅力型charisma(希臘文, 意為  “上帝碰過的” , 即“天授的”.)領袖足以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這裡領袖之所以令族群死心塌地, 不是由於他的政治才幹, 而是因為他是 “上帝揀選的人”. 君權神授”, 沒話可說.

 

〈綜合理論〉

作者綜合諸家理論, 認為國家的原生形成,首先必須資源豐富, 生產盈餘, 才有技術進步. 其次, 族群規模要足夠大, 允許專業分工和供養菁英階層. 再次, 族群必須為環境所縛束, 無路可逃,人口密度增大. 最後, 戰爭威脅迫使人民放棄自由, 而偉大的宗教領袖則是其代替品. ****

這個綜合理論的解釋力較為完備, 用來考察非洲等無法原生形成國家的地區, 也很有洞察力.***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