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內在線旅遊市場的重大影響
攜程向Priceline定向發行5億美元可轉債,並允許Priceline從二級市場增持至總數不超過10%的股份;這就代表著兩家公司的合作已經遠不是2012年的時候Priceline旗下的booking與攜程之間簡單的資源互換合作了。
對於具體條款中Priceline有沒有設定限制條款排除Expedia的入股,外人無從得知,但從常理來說作為Priceline最大競爭對手的Expedia就不太可能同時入股攜程了。如果是這樣的話,Expedia也就不可能放棄他在中國這個大市場中唯一的棋子——藝龍,之前業內傳的沸沸揚揚的攜程與藝龍合併的可能性也就幾乎為零了。
要看這個動作對中國在線市場的影響,我們可以先假設一下攜程和藝龍合併會是怎樣的情況。攜程和藝龍佔據了中國OTA酒店預訂市場80%的份額,更重要的是行業中只有這兩家公司是能夠掌握酒店庫存的,其他許多的小代理都是從他們手中拿的酒店資源再去售賣的。兩家公司的合併意味著在中國酒店在線預訂市場建立起資源和用戶的絕對壟斷地位,不但可以馬上停止酒店領域的價格戰,還可以通過控制庫存限制其他競爭對手的崛起,從而掌握酒店預訂領域絕對的定價權。酒店又是在線旅遊中最肥的一塊肉(Priceline就是靠訂酒店一舉壯大的),這樣的合併將一舉奠定中國在線旅遊絕對的霸主地位。在酒店業務復活的新攜程也有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在其他業務逐鹿競爭對手,其他在線旅遊競爭者的發展前景就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現在這樣的合併落空,就給了去哪兒在酒店領域發展的機會;也給了門票、度假領域的同程和途牛更多的發展空間。
鞏固地位 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說到同程和途牛,又可以聯繫到4月份時攜程2億美元入股同程和1500萬美元認購途牛IPO股份的事。這樣的入股是在藝龍和同程宣佈酒店和門票業務互換後的一週內發生的;從而讓同程與藝龍結合一個月就閃離了。為什麼攜程會對藝龍這樣的動作反映那麼大呢?攜程這樣的選擇後又對中國在線旅遊行業有什麼影響呢?
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又可以假設下藝龍和同程維持合作將會是什麼情況。藝龍和同程的合作是讓同程接藝龍的酒店庫存,同程也給藝龍供應門票。藝龍酒店預定量本來就有攜程的近70%,加上同程的量就可以超過80%的比例,兩者的量就很接近了。如果藝龍再聯合個途牛就很可能在酒店預定量上超過攜程。藝龍、同程、途牛分別是攜程在酒店、門票、度假三條業務線上最強勁的競爭對手,這三家一起「聯吳抗魏」的邏輯也非常合理。不但可以在其他業務線上分散攜程的精力,又可以給自己的主業增加助力,但如果真這樣攜程就被動了。最重要的腹地酒店面臨威脅,門票和度假組團業務本來就落後於同程和途牛。前有強敵,後有追兵,攜程在OTA領域的地位面臨威脅了,就更別提與靠搜索模式崛起的去哪兒競爭了。所以,攜程看到藝龍與同程的聯合才會那麼緊張,這也就是我所說的「攜程放手」的第二層含義了。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梁建章迅速作出反應;聽到消息後的當週週末就率隊親赴蘇州與同程和親,以2億美元和現付門票業務為代價獲得第二大股東的地位,進行深度結盟。與此同時認購正在IPO的途牛1500萬美元股份,防止其與藝龍合作,並緩解度假領域的惡性價格競爭。這樣的行為是攜程放手現付門票和度假組團業務要取得行業第一的信念,換個角度去建自己更穩固的生態鏈。這意味著攜程不需要每個細分市場都做第一,不需要處處與同行為敵,反而是可以籠絡各種夥伴一起構建一個生態與去哪兒的生態競爭。度假接了途牛就可以接其他的供應商做度假平台,酒店接了同程也可以給其他小OTA分銷庫存。這樣不管是面對藝龍還是去哪兒,攜程都獲得了更大的主動權。
從行業的角度說,同程避免了與攜程的門票價格戰可以把錢更多地放在業務發展和用戶體驗上,更能確定獲得在線旅遊領域的一席之地。途牛因為建立了與攜程溝通的機制避免了無味的價格戰也獲得了更好的機會,整個行業也更可能在老大的引導下減少單純的價格競爭方式,從而更健康地發展。不過對於藝龍和去哪兒來說就更難去挑戰攜程老大的地位了,只有找到新的模式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攜程的影響不僅僅只對國內
攜程之所以會對世界的在線旅遊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是因為崛起的中國擁有13億的人口,未來必然是全球的第一大旅遊市場,而Priceline和Expedia這兩大巨頭在中國又沒有建立很強的優勢。
之前,業界傳言攜程和藝龍合併,設想一下:如果攜程和Expedia合併會是什麼樣的情況?Expedia是美國最大的OTA,並控股中國子公司藝龍,藝龍和攜程合併後會發生什麼前面已經說過,這就意味著Expedia和攜程合併後的新公司將在美國和中國都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美國是現在的第一大旅遊市場,中國是現在的第二大,接下來的第一大旅遊市場,這兩個市場裡都擁有最大份額的旅遊公司是不是很自然可以成為全球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這個公司又該值多少錢?
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攜程選擇了讓Priceline入股10%的股權,Expedia就失去了一個可以超越Priceline的機會。與此同時,攜程的發展也並沒有因為這樣的選擇而改變什麼,他依然會是中國在線旅遊的老大,並已經把目光瞄準了全球市場。首先服務的是中國的出境旅遊者,未來也不排除可以在其他國家與Priceline和Expedia角逐。
從這一點上來說,攜程已經走在了中國在線旅遊企業的最前面;不過這只是中國旅遊企業走向世界的一個開端!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今年7月初黃金價格到達1343美元/盎司的高點以來失去了上行動能,上周四還觸及了2個月低點1272一線,這令黃金多頭們很不好受,但是按傳統經驗來看黃金價格可能在即將到來的9月迎來“出頭天”。
金融資訊網站CHART OF THE DAY統計的數據表明,黃金價格在過去20年的每一個9月份里,平均上漲3%,次高月份為11月,平均上漲1.8%。
9月份推升黃金的主要力量來自於印度進入節慶季(8月末至10月)以及隨後到來的結婚季的實物買需。
本周印度傳統節日“排燈節”(Diwali)到來前,印度黃金銷量上升。
印度的黃金溢價已從7月份的零升至每盎司10~13美元,表明這一全球第二大黃金消費國的需求正在回升。印度的黃金供應大多來自海外,因而該國的黃金買家常要在全球金價水平之上再額外支付一定的溢價,此事反映出當地黃金供應緊張以及政府進口稅的影響。
印度和中國加起來占全球黃金銷量的約70%,且黃金銷量在接近年末之際通常會升至高位,除了印度節日和婚季意外,中國農歷新年前消費者也會大量購買黃金。
經紀公司GoldCore總監Mark O’Byrne說:“印度的珠寶商和交易商們會在接下來的幾周中開始囤貨,因此會對價格有影響。很多交易員都意識到了季節所帶來的趨勢,因此會推動價格上升。他們的買盤會帶來動能。”
不過瑞銀(USB)在此前的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市場要等到價格跌向1200美元/盎司需求才會真正出現,因此今年9月金價的表現可能會比歷史均值差一些。
南非標準銀行表示,下半年多數亞洲國際的實物金需求可能遠不及去年同期,印度方面仍沒有準備下調黃金進口稅的跡象。綜合來看,當金價跌至1250美元附近時,實物需求可能反彈。
美國搭車分享公司Uber表示,在新一輪12億美元的融資後,其目前的估值已經達到400億美元,是6個月前的兩倍。
Uber主席Travis Kalanich在其博客中宣布了最新一輪的融資,並表示將繼續擴張,尤其是在亞太地區。
他在博客中寫道,
一年前,Uber在21個國家,60個城市運營。現在,我們在50個國家的250座城市運營。
我們的業務比一年前擴大了6倍,今年的增速較去年有所加快。這成績是顯著的。在接下來幾年,Uber的規模將實質性的擴張,其對城市的影響將變得顯而易見。
這樣的擴張需要投資。我們剛剛完成了12億美元的融資。這筆融資將讓我們可以進行重大的投資,尤其是在亞太地區。
今年早些時候,Uber融資12億美元,當時估值為170億美元。Uber發言人周四表示,該公司現在的估值達到了400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稱,高盛向其富有的私人銀行客戶提供了價值數億美元的Uber可轉換債券。高盛的私人客戶人均賬戶規模為4000萬美元,為全美最富裕的0.1%的人群。此次募資加大了市場對Uber最終上市的期望。如果上市,Uber可能成為全球最頂尖的上市科技公司。
Kalanich表示,
僅2015年一年,Uber就創造了超過100萬個工作崗位。並且讓幾百萬人意識到,自己不需要擁有一輛汽車,因為使用Uber的服務更為廉價。
Uber新推出的拼車服務UberPOOL將有助於緩解大城市的停車難以及道路擁堵問題。
不過,Uber的高歌猛進或許意味著特斯拉等汽車制造商將面臨困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表示,類似Uber的汽車分享服務將對特斯拉等汽車制造商產生負面影響。人們在未來不會購買汽車,而特斯拉正是生產汽車的!
Adam Jonas在報告中表示:
15年之後,人們將迎來人工駕駛時代結束,而分享型移動工具的社會即將到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無論是俄羅斯政府還是西方經濟學家,可能都沒料到今年第四季度俄羅斯就正式出現經濟衰退的信號。昨日公布的俄羅斯官方數據顯示,11月該國GDP增長同比下滑0.5%,這是2009年10月以來首次同比增長下滑。
俄羅斯昨日公布的11月數據意味著,今年1-11月,俄羅斯經濟同比增長0.6%。分析師認為11月GDP下滑顯示出,近來國際油價暴跌和盧布危機使俄羅斯經濟在墜入衰退的深淵。上述俄羅斯11月GDP數據公布後,昨日盧布回吐上周漲幅,美元兌盧布最高升至58.94,盧布重挫逾9.5%。
本月初俄羅斯經濟部將今年的GDP增長預期由1.2%下調至0.5%,還預計明年會經濟衰退,全年GDP增長將下降0.8%。七天前華爾街見聞援引路透的經濟學家調查結果稱,明年俄羅斯經濟將自本世紀金融危機以來首次陷入衰退,國內通脹將接近兩位數。
ING銀行的莫斯科經濟學家Dmitriy Polevoy認為,俄羅斯經濟增長惡化是西方制裁、國際油價和市場恐慌綜合作用的結果,“沒有任何樂觀的理由”。
從去年起俄羅斯經濟增長就已放緩,今年年初本還有所起色,3月俄羅斯合並克里米亞後招致西方制裁,經濟學家開始預計俄羅斯今年會迎來衰退。而今年10月俄羅斯工農業生產短暫複蘇,國內經濟又回升為正增長。
但就在10月,國際油價暴跌,盧布加劇貶值。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10月21日一周俄央行外儲減少79億美元,減幅創五個月新高,10月20多天內俄羅斯為支持盧布投入外儲逾150億美元,但10月23日盧布對美元等一籃子貨幣仍跌破俄央行設置的下限。
10月31日,俄羅斯央行宣布加息150個基點,升幅較市場預期高整整一個百分點。盧布對美元急劇反彈,可反彈僅持續了兩分鐘,當日盧布全天跌幅仍創三年新高。
進入12月,盧布又現貶值危機。12月15日,盧布一度大跌10%,單日貶值幅度創16年來新高,美元兌盧布一度漲至80。當天半夜俄羅斯央行緊急加息650個基點,增幅六年新高。次日盧布繼續暴跌,美元兌盧布盤中最高升至80.10,盧布跌幅達19%。
今年盧布對美元匯率已跌去約50%。上周四盧布匯率反彈,創三周新高。俄羅斯財長Anton Siluanov當天表示盧布危機已經解除。但他次日又表示,如果國際油價處於每桶60美元的低位,明年俄羅斯經濟增長可能下滑約4%,預算赤字約相當於3%以上的GDP。如果俄政府不改變現有的預算結構,用作應急儲備的主權財富基金三年內就會資金告竭。
美國能源部下屬能源情報署(EIA)數據顯示,俄羅斯33%的出口商品都是原油,石油與天然氣出口創收占去年俄羅斯出口總收入的68%。當時國際油價還高達每桶108美元。油價現已跌破每桶60美元。EIA預計,若國際油價未來12個月持續在約每桶60美元,俄羅斯僅出口原油收入的損失就約有800億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30 18:33 編輯 【深度】全球能源通縮時代將到來? 轉自: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 一個仔細的觀察者能發現雙層玻璃上閃爍的燈光,以及室外地下室出口處熱泵的熱氣閃動。從外面看,倫敦諾丁山豪華區的這座五層房子與其他建築沒有什麽不同。事實上,這座房子里面布滿了能使之成為能源凈輸出的新技術。他們證實了能源正變得更加清潔,更加充裕,更易存儲和分發。而且,還能夠以更加智能的方式被使用。 這為解決能源領域的兩個傳統問題(即能源短缺和對環境的關切),帶來了希望。現代生活基於對化石能源無處不在的使用,而任何一種化石能源都有巨大的劣勢。 最便宜也是最豐富的煤炭,卻是最臟的能源,造成了碳排放的增加; 石油,其供應一直受地緣政治沖擊和價格等因素的影響; 天然氣主要依靠管道供應,這很容易形成依賴,如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 核能一直被人們的擔憂所困擾,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加劇了公眾的擔心。 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正享受著高額的補貼。迄今,仍然只是扮演著邊緣的角色。人們擔心,是否有足夠的能源用於發電、交通、制熱、制冷和工業?如果有,地球是否會遭遇極端高溫? 現在,技術的改變已經打破了歐佩克保持石油高價的能力。水力裂壓法和水平鉆井技術使得美國成為能源生產大國,並且,頁巖油氣生產的繁榮已經擴散到其他國家。 美國擁有巨大的優勢,如開放的空間、完善的法律、高度發達的供應鏈和為風險項目融資的金融體系。美國至今仍然限制出口原油和天然氣,但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將在今年啟動。液化天然氣貿易的增加,將創造一個更加全球化的天然氣市場和更大的彈性供應。美國已經開始出口輕質精煉油。 供應的增加,沙特阿拉伯及其海灣盟友面對需求下降時捍衛市場份額的決心,共同導致了不可思議的油價下跌,幾乎從2014年的最高點下降了一半。 這給了“石油峰值”概念最後一擊——地殼並沒發生碳氫化合物的短缺,沒有跡象表明人類的提取技術已經達到“技術峰值”。不過,產量的下降還是造成了能源公司的裁員和削減或推遲投資,並帶來了金融市場的動蕩。 ![]() 在15至20年的時間內,石油價格下跌可能會成為長期趨勢。期貨市場斷定油價將在2020年代的早期回升至90美元/桶。 現在,盡管低油價使得錢留在了消費者的袋子里,卻給了政府一點喘息的空間,能夠更加從容地削減化石燃料補助(或者甚至增加碳排放稅)。2013年,大約5500億美元花在了對化石燃料的補貼上,這是一項方向錯誤的額外政策,補貼了富人,扭曲了經濟,並加劇了汙染。 一個更大的問題是低油價對轉向低碳能源的影響。太陽能、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已經從未預測到的投資中獲益:過去五年間,世界平均每年2600億美元的投資。長期被錯誤地責難為僅僅是無效的工作,在許多地方他們已經開始顯現出商業前景,例如印度、夏威夷以及非洲部分地區,這些地方氣候適宜,成本低廉而其他能源又比較昂貴。 盡管補貼在下降,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依然在上升。這些情況之間的關系並不明確。可再生電力主要與基於天然氣、煤炭而非石油的火電競爭。在北美,低油價可能反而會導致天然氣價格走高。更少的裂壓生產,意味著更少的相關氣體隨著頁巖油的生產而產生。 更廣泛地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更多來自於政治層面。對氣候變化的擔心,保證了清潔能源在許多發達國家得到強烈的政治支持。 然而,石油公司的股價最近幾個月里也與油價一樣下降,而標普全球清潔能源指數則幾乎沒有變化。 德國和英國等國家在過去十年間支出了大量補貼,太陽能和風能都是斷斷續續的,所以只有在其生產的電力能存儲時,這樣的技術才是正在有用,否則就需要有備用產能,這主要是來自化石燃料資源。 牛津大學能源專家DieterHelm認為,對原始綠色技術的補貼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他表示,投資於成熟的技術情況將會變得更好,如電力互聯(例如鏈接英國和挪威),支持對新型太陽能技術的研究,例如能夠被用於室外任何表面和使用更廣泛光譜的技術。 長期的觀點 目前來看,長期的趨勢是清潔化。特別是在太陽能發電及其電力的存儲,正在變得更加便宜和高效。 研究公司SanfordC.Bernstein認為,“全球能源通縮”即將出現。化石燃料行業的大多數投資決定是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前完成的。國際能源署認為,世界需要在未來20年拿出23萬億用於財政支持化石能源的繼續開采,但更便宜的太陽能發電和存儲技術卻可能會使投資撤離。 未來,人們討論的話題可能不是油價下跌對清潔能源意味著什麽,而是清潔能源的前景對油價意味著什麽。 舊有的能源行業也正在改變。天然氣將變得更加充足並且易於貿易,甚至最廣泛使用並且迄今汙染最重的化石能源煤炭,本質上並不是臟的。煤炭不應該被燃燒,而是可以加工成甲烷,然後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現代火力發電廠,雖然價格昂貴,但遠比過去更清潔。其產生的熱量不會像在許多傳統發電廠那樣被浪費掉,其排放中也去掉了損害身體健康和損害建築物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在一些項目里面,二氧化碳也能夠被捕獲用於存儲或使用,雖然現在只是一個處在很小的規模上。這樣的改進能夠使煤炭與其他化石能源相比相對更加清潔,盡管其商業意義只有在相對有利的規則下才能實現。但如果這樣技術的價格下降而且汙染的成本上升,清潔煤技術將具有競爭力。 在理論上,核能是一種清潔、可靠持續的電力來源;在實踐中,如果沒有政府保障,個人投資者會因其太過昂貴而望而卻步。現有的危險性也使得核能在一些歐洲國家和日本萎縮。德國能源轉變也就是大規模地轉向綠色技術的缺陷在之一就是匆忙放棄核電。除此之外,世界上許多現有核電站將不得不在未來20年關閉。除非有政治轉變或重大技術突破,否則很難看到核能複興的前景。 對能源的需求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上升,這主要是由於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快速增長。 國際能源署預計,在未來25年內,能源消費將增長37%。然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使用方式的改變,意味著迄今為止我們所建立的經濟增長和能源使用之間的聯系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緊密。 舉例來說,美國經濟自2007年以來大約增長了9%,然而對最終石油產品的需求卻下降了將近11%。在德國,居民的電力消耗甚至比1990年的水平還低。全球需求通常情況下是每年增長2%,但現在這個增長率開始放緩。 能源專家西蒙?丹尼爾認為,有兩個沖突的趨勢:一方面是更高的能源效率、產量和儲量,另一方面是來自聯入物聯網的數以億計的新設備的新增消耗。 在大多數模型中,當前情況下,來自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排放會使全球溫度升高量在2100年前難以維持在2?C以下,最可能的結果是4?C,這推動我們呼籲,把世界上剩余的碳氫化合物留在地下而不是排放到空中。 國際能源署估計,未來僅僅用於減碳的發電投資需求將會達到令人驚訝的44萬億美元。避免如此大量變暖的最好途徑是大力提升能源效率。 能源效率的超前預言家AmoryLovins,同時也是洛基山研究所(科羅拉多州的一個智庫和咨詢機構)的建立者,認為需要改進的範圍依然很廣闊。 他一直認為,合理的建築設計和能源存儲能夠在大多數氣候環境中減少空調系統和空間供熱系統的使用,並通過在自己的房間種植香蕉來說明這個論點。事實上,那是處在科羅拉多一座山的向風坡上,冬季溫度很低。去掉這座房子的供熱系統,節省的錢比花在隔熱和花哨窗戶上的更多。 忽略所有的障礙,幾乎所有用於建立清潔、綠色未來世界的技術已經可行。正如咨詢機構A.T. Kearney最近為世界能源理事會提供的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的:能源效率潛能與可再生能源和頁巖氣潛力相結合,會產生充足的能源供應,依靠當前的技術,完全能夠實現。 由於固態技術發展,傳輸電力的成本大幅下降,這使得高效直流線路更安全和靈活。以前孤立的電網現在可以連接到一起,一個大膽的計劃就是英國和冰島之間的電網聯接。這些項目現在看來是昂貴的,但從廉價的電力、更好的存儲和增長的彈性供應中將獲得長期收益。 正如這篇報告所要展示的那樣,對供應和需求更加有效的管理,將會為大量節能提供空間。現在的傳感器能夠搜集大量能源使用數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算法能夠整合這些信息,並為消費者提供能源使用中削峰平谷的激勵機制。同時,能夠從節儉的能源使用中獲利的商業模式也正在開發中,而且資本市場也意識到這方面的潛力。 諾丁山的那棟豪華節能房子僅僅說明了我們現在能夠做多少,盡管現在它並不便宜。其所有者Michael Liebreich建立了稱為新能源金融的業務,並在2009年賣給了彭博社。他已經在使他的房子在節能、彈性和高效方面花費了數萬英鎊。 諾丁山的這座房子對能源革命並不陌生。1865年,最初的建造者安裝了當時最先進的能源分發和存儲系統:在路上的一個煤洞,並用一個漂亮的鑄鐵艙密封。隨後便是天然氣、電力照明以及後來的中央暖氣和熱水系統。但當前的變化才是最大的。盡管是密閉保溫,房間里面依然感覺神清氣爽。特別設計的煙囪能夠吸走陳舊潮濕的空氣,同時換熱器能夠保持室內溫度。 這個房子現在只需要很少的能源輸入。居住在這樣規模的普通房子里面一年至少需要花費3500英鎊的天然氣和電力賬單,但一旦各項工作就位後房屋所有者不僅不需要花費任何能源費用,還能夠從其所產生的電力中獲得凈收入。房頂上是一個很大的太陽能電池板陣列,在晴朗天氣下能夠提供兩千瓦的供電功率。 另一個來源是前面煤坑里面的1.5千瓦的燃料電池。它是基於天然氣的,熱效率超過80%—遠遠高於傳統電站或鍋爐。這兩處提供的電力主要用於超級節能的內部電器和低耗能照明,並供應熱泵,用於提供地下加熱。一個水箱儲存多余的熱量。剩下的電力則反饋到電網中。 Liebreich並不認為他的房子能夠輕易複制,但他認為,未來是明朗的。“真正昂貴的是這個動態熱力學過程和資源的消耗—其他部分成本都已經降下來了,這部分的成本也在下降而且在未來一定會降下來。”他說道。 簡而言之,所有改變能源市場的力量都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 來源:石油觀察網 |
(本文作者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凱瑞商學院副教授Alessandro Rebucci,華爾街見聞翻譯)
最近幾年,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房價的增長大大超過了收入的增長。美國即將升息,國際資本將回流美國,尋求更高和更安全的收益率。這將引發全球金融系統外圍國家一場樓市的大地震。
自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範圍內的樓市表現各異。許多發達國家的樓市或衰退或停滯,而新興市場的樓市則迅速回暖並上漲。
據IMF,巴西、中國和土耳其的房價增速仍然大幅高於其通脹率,而這些國家的收入增長卻一直緩慢。巴西和土耳其尤其令人擔憂,通脹高企,經常帳赤字也很大;它們的經濟仍然過熱,同時又依賴國際資本彌補經常帳赤字。相比之下,因為國內問題已經戳破樓市泡沫,印度和俄羅斯的房價在下跌。
(實際房價與信貸增速)
中國的基本面似乎更加穩固。但是其國內金融系統間歇性爆發的問題和央行以不穩定的貨幣政策予以回應都在提醒我們,中國的轉型正遭遇著挑戰,也遠未完成。在房地產估值過高且負債累累的同時,既要實現經濟向消費驅動型增長模式轉變,又要實現金融系統市場化。如果寬松政策無法提振經濟實現再平衡,它們會威脅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為了應對危機,美聯儲在2008年12月將利率降至零,現在它即將開始加息。盡管通脹仍然溫和,但美國經濟可能正在接近產能上限,部分工資增長壓力已開始顯現。有許多健康的跡象表明,美國經濟可以重新站穩腳跟。美聯儲現在擔心的是行動落後於經濟表現,重蹈2002-04年間加息太晚太慢的複轍。
歷史上來說,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資本將回流美國,引發外圍國家大地震。“龍舌蘭酒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就是在美國連續加息後爆發的,其中最大和第二大幅度的加息均在1994年11月。墨西哥毫無抵禦之力:盡管早些時候也進行了一些並不周密的反抗,但在大規模的投機性進攻之下,墨西哥政府於1994年12月20日“投降”,在1982年債務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中,讓墨西哥比索大幅貶值。利率和失業率在短時間內大幅飆升,墨西哥銀行業迎來了一波不良貸款潮。其信貸市場再也沒有徹底恢複過來。
當資本外流時,房價會下跌,經常賬戶瞬間轉為盈余,而國內消費不得不迅速進行大幅調整。放松國內銀根,貶值本幣可幫助緩沖資本外流帶來的沖擊。然而,若債務以外幣計價,除了承受痛苦的調整,政府所能做的也只有如此了,就像1994年的墨西哥。
經濟崩潰之後的挽救措施十分有限,最好的做法是趁著還不算太晚之前,試著引導樓市有序地降溫。謹慎地關緊金融系統閥門,也即所謂的“宏觀審慎政策”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它不僅可為樓市和信貸市場降溫,還可讓一國經濟以更加穩固的步伐迎接即將到來的金融危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月27日,工信部正式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發放FDD制式的4G牌照,連同一年前已經發給中國移動的TD制式4G牌照,中國三大運營商全面進入4G運營時代。而截至2014年底,中國4G用戶近1億,達到9728萬戶,其中超過90%是中國移動的TD-LTE用戶。
從技術上講,FDD制式和TD制式的LTE還是有很大差異,前者是頻分雙工模式,後者是時分雙工模式。普通用戶搞不懂這種差異,穩定性、接通率及機型選擇等指標,兩個制式網絡差異極小;對用戶而言,兩者最大差異體現在網速上,FDD制式4G理論下行速度為150Mbps,中國移動的TD-LTE理論下行速度為100Mbps,會慢50Mbps,看上去是個明顯的差距。這一體驗差異,會不會成為聯通和電信追趕移動的法寶?讓我們看看問卷網發起的關於“三家4G來了,你會用哪家”快速調查。問卷網的調查隨機覆蓋了1550名網民,主要覆蓋國內一、二、三線城市。
分析目前中國移動4G深入人心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本來移動的龐大用戶群,形成了品牌優勢和使用習慣;二是4G先發一年的優勢,不但讓本來的部分移動用戶搶先體驗網速快感,也搶了不少聯通和電信的那些願意嘗鮮的用戶。
中國移動自移動通信時代到來後就迅速建立了市場優勢,即使在使用體驗極差的TDS-CDMA的3G時代,也只是被中國聯通和電信縮小差距而從未被超越。現在憑借先發一年的契機,中國移動已經積累近1億的4G用戶並且形成了先發品牌優勢。聯通和電信苦苦期盼的FDD制式4G牌照也終於發放,如何再次對中國移動發起進攻,如果不能真正體現網絡速度快人一籌,而且資費便宜合理的優勢,只怕追趕就是一場夢。4G時代全面來臨,讓我們在享受競爭紅利的同時,拭目以待,看到底誰能勝出。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