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透過公司每月公布的業績數字,再搭配每季公司公布的毛利率、淨利率及存貨周轉率綜合考量,就是靠財報選股最好用的一招。 口述.SmartMoney 整理‧歐陽善玲要挑選成長型的好股票,先決條件是營收動能穩定增加。透過公司每月公布的營收數字,投資人可定期檢視公司營運情況,而營收數字對短期股價表現,也有一定影響。對我來說,這就是選股最直接、關鍵的一招。 月 營收經常透露許多重要訊息。例如,隨著產業特性不同,有些公司的月營收波動可能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只能當作參考。像我在檢視公司每月營收時,會搭配每 季毛利率及淨利率兩項數字。其中,毛利率是一家公司產品獲利能力的指標;毛利率愈高,代表公司在產業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像是技術領先、掌握重要客戶,或 具優異的產品創新力。 至於淨利率,是指每一元銷售收入,為公司帶來的淨利潤有多少。藉此可看出公司獲利能力的高低;淨利率愈高,代表公司整 體獲利能力愈好。舉例來說,如果某家公司連續幾個月營收數字成長,但毛利率或淨利率反而下降,可能是公司為搶訂單,而不惜殺價競爭。表面上看,營收數字雖 然大躍進,實質內涵卻不夠好,反映在獲利上,對公司貢獻也有限。 不過,若是公司毛利率及淨利率維持一定水準,營收數字又大幅攀升,個股股價 表現就會相當剽悍。像台積電、台達電,近一、二年公司營收成長率達到高峰時,股價也來到長期高點,這就是股價與營收成長有正向關係的最好證明。因此建議投 資人在檢視每月營收時,應搭配該公司的長期毛利率、淨利率變化,作為選股參考。 除了月營收、毛利率及淨利率外,庫存周轉率也是重要指標。存 貨周轉率愈高,表示公司控制存貨能力愈好,資金不會過度積壓。像筆電代工大廠緯創近幾季存貨周轉率明顯下滑,從一一三、一○七、六四下滑到四二(單位: 次)。儘管股價與存貨周轉率連動程度不大,但數字趨勢相當清楚,判斷長期股價要往上也不容易,這也可當作中長期選股的指標。 SmartMoney 現職:財經部落客、 專業投資人 經歷:明基工程師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728/2411810.shtml
近幾年來,小額貸款公司發展迅速,僅深圳就有幾十家小貸公司,網點達數百個。然而,小貸公司是怎麼運作的,其利率到底有多高,一直是個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通過調查深圳多家小貸公司,揭開暴利謎團。
實際利率超基準四倍
記者先後電話諮詢了5家小貸公司,稱想借款10000元,一年期。得到的答覆基本雷同——貸款需扣除2%的手續費,實際到賬9800元;利息按月算,每 月1.3%,外加1%的管理費,兩者加總為每月2.3%;每個月還款1063元(含本息等所有費用),共還12個月(期)。
對於折合年息,小 貸公司均避而不答,只說客戶多是短期貸款,皆以月計算,沒有以年計算的。某從事財務工作的會計人員經過計算,給出的答案是(年息)高達60%左右!而記者 使用中國銀行官網上的貸款計算器進行試算,結果顯示,資金流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到款9800元,每月還款1063.03元,共償還12個月),計算器顯示 的年化利率高達51.71%。
上述會計人員表示,估計中行官方用的是簡要算法。「主要是因為小貸公司的計息方式是全額計息,而銀行用的是餘額 計息。在銀行分期付款,你這個月還了一部分本金,下個月計算時候就按未償還的本金計算;而小貸,雖然你每個月都還了833元的本金,本金應該越來越少,但 它每個月計算的時候仍是用10000元的本金乘以月息1.3%,即使你的本金只剩下1元未還,仍然按照10000元計息。」上述會計人員解釋說。
記者獲得的一份小貸公司貸款合同顯示,其每月還款額的計算方法為:每月償還本息合計=[〔貸款金額×月利率×貸款期限〕+貸款金額]/貸款期限;每月還 款額=每月償還本息合計+每月行政管理費。上述月利率按1.3%來計算的話,貸款金額為10000元,貸款期限為12個月,每月償還本息合計為963元, 加上1%的100元行政管理費,月還款額為1063元。也即,上述公式10000元貸款本金對應的貸款期限為12個月,而實際上的貸款本金由於每月還款而 逐月遞減。
《深圳市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管理暫行辦法》對小額貸款利率上限作了規定:「貸款利率上限放開,但不得超過司法部門規定的上限。」
而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則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
小貸公司顯然對法律規定有所應對。據瞭解,在每月2.3%的費用中,利息為1.3%,另外1%被稱為「管理費」。最新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 6.56%,四倍基準利率為26.24%。如果簡單用小貸公司所說的月息1.3%計,年息為15.6%,低於四倍基準利率;但如果加上所謂的「管理費」, 按2.3%的月息計,年息達27.6%,已超過四倍基準利率這一上限。
但上述月息只是小貸公司宣稱的利率,按其客戶實際的月還款計算,真實利率水平已遠遠超過四倍基準利率。
按該例子,即使只計算小貸所說的1.3%月息,客戶的成本也達到了31.6%,超過了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6.56%的四倍。算上管理費,更是達到了基準利率的近八倍!
「民間借貸中,銀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以上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護的。」法律工作者張先生明確表示。
提前還貸:違約金+利息?
而對於提前還款,根據一家小貸公司工作人員的回覆,如果還了6期(也即1063×6=6378元)之後,提前還款,需要一次性還款5879元。
記者計算了一下:剩餘本金是10000-833×6=4998元,違約金是10000×3%=300元,兩者共計5298元。而5879-5298=581元。這581元的差額是怎麼回事?是否合理呢?
深圳市亞聯財小額信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財聯)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提前還款時的還款額包含「本金、利息、行政管理費、提前還款手續費、罰息、複利等其他費用」。記者又追問具體計算方法,他稱「很複雜,電話裡說不清楚」,並強調「與銀行的計算方法一樣」。
記者致電某銀行貸款客服熱線,客服人員表示,客戶分期付款的利息是按餘額計息的,若提前還款,銀行只會收取實際使用期間的應收而未收的利息,而是否收取違約金則和貸款品種有關,有的貸款是不收違約金的。
「如果客戶支付了違約金,就不應該再支付利息,歸還剩餘本金即可。」上述法律工作者張先生質疑小貸公司的這種做法。
《合同法》第208條規定:借款人提前還款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應當按照實際借款的期間計算利息。
根據記者得到的資料,小貸公司和客戶簽訂的合同中確有一頁「提前還款清算表」,那麼表中的「提前還款應償還金額」雙方是怎麼約定的呢?
「簽合同的時候就只給了一個提前還款清算表,我根本沒有細看,更沒有和我們商量。」一小貸公司的客戶稱。
對此,上述張先生表示,這屬於不合理的格式條款,消費者有權提出異議。提前還款,償還剩餘本金是理所當然的,支付違約金是有道理的,畢竟打亂了借款人的資金使用計劃,但是既然已經支付了違約金,還要再支付其他額外費用就不合理了。
小貸公司暴利之嫌
儘管利息如此之高,但小貸公司的壞賬率並不高。
深圳市金融辦發佈的「2011年1~5月份深圳金融運行情況」顯示,32家小額貸款機構自開業以來,為社會解決206.69億元的融資需求,營業收入 5.28億元,淨利潤2.63億元,本年度新增貸款63.10億元,貸款餘額40.51億元,不良資產餘額1.34億元。以此來看,小貸公司的不良資產率 確實不高。
既然壞賬率不高,高利率的另外一個可能是小額信貸的展業成本過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獲悉,小貸公司員工的待遇 偏低。業務人員只有1000多元的底薪,提成一般是客戶貸款量的1%到2%,這個成本被客戶的手續費——貸款額的2%(如上文所述,貸款10000元,先 扣200元)所覆蓋;內勤人員的月工資不過3500元左右,一個網點內勤人員合計不超過10人。
與之對應,每個網點的收益卻很高。業內人士透露,生意稍好的小貸網點,每個月可放款400萬元,貸款存量可達4000萬元。貸款存量一年的利息 (51.71%)收入就高達2068萬元。
亞聯財官網顯示,該公司發展迅速,今年以來在深圳的網點從28家增加到35家,且在瀋陽、大連和昆明等城市新設立了分支機構。
「銀行的利率低,但很難貸。」從事五金生產的王老闆說出了苦衷:「除了繁瑣的程序,很多銀行貸款人員會暗示你給『好處費』,這個太費精力;小貸利率高,但它確實方便。」
民生銀行貸款顧問邢炯泳提醒:「部分客戶可能不瞭解銀行的情況。中小銀行針對小微企業的創新產品不斷推出,但不為市場所知,造成了銀行找不到客戶、客戶找不到銀行的尷尬局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tkz.html
統計數據顯示,相較於8月份人民幣票據融資增長916.55億元,9月份票據貼現大幅回落為負增長199.72億元,也由此結束了票據融資自2011年3 月份以來正增長的態勢。在票據貼現萎縮的同時,貼現利率則在9月下旬上衝歷史最高位,統計數據顯示,9月最後一週(9月26日-30日)直貼利率維持在 13‰水平,轉貼利率也11‰高位運行。
附:目前深圳發展銀行深圳分行2011年票據貼現指導價格
2011年10月17日
製表單位:金融同業部
貼現票面
金額分類
票據
種類(一)單筆票面金額500萬元以上,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500萬元以上(二)單筆票面金額300--5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0--1500萬元
(三)單筆票面金額100--3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500--1000萬元(四)單筆票面金額50--1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500萬元(五)單筆票面金額50萬元以下,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萬元以下
銀票貼現利率 13.000% 13.200% 13.400% 13.700% 18.800%
商票貼現利率 16.000% 16.500% 17.000% 17.500% 20.200%
支行直貼成本價格,按交易日2個月SHIBOR利率+2.35%計算(即1個月SHIBOR和3個月SHIBOR加權平均值+2.35%。
月初:
2011年10月8日
製表單位:金融同業部
貼現票面
金額分類
票據
種類(一)單筆票面金額500萬元以上,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500萬元以上(二)單筆票面金額300--5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0--1500萬元
(三)單筆票面金額100--3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500--1000萬元(四)單筆票面金額50--100萬元,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500萬元(五)單筆票面金額50萬元以下,或三個月內累計發生額達100萬元以下
銀票貼現利率 15.000% 15.200% 15.400% 15.700% 18.800%
商票貼現利率 16.000% 16.500% 17.000% 17.500% 20.200%
從深發展來看,深圳這邊資金似乎還是很緊,下調2個點後的利率比國內其它地方仍高出一截,不知道後續是否也會一路跳水。
http://economy.caixin.com/2011-12-31/100344784.html
財新《新世紀》:你剛才提到現在是非常時期,但是不是也是改革的時機呢?畢竟通過這一輪的調整,像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彈性增加、資本項目開放等問題的利弊看得會更清楚一些。
周小川:改革的時機選擇有時候比較複雜。往往是改革難度大、需要下大決心的事情,會在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推出。比如1993年設計匯改(199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當時有人說匯率改革需要三個條件,第一是出口很強大,第二是外匯儲備很充足,第三是宏觀調控很有經驗。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當時外匯儲備捉襟見肘,出口想上上不去,宏觀調控也沒有太多經驗,但改革卻在那時得以推進了。
財新《新世紀》:今年以來,利率市場化的呼聲很高。「影子銀行」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形成了變相的利率市場化,怎麼看待進一步改革的時機和其中的風險?
周小川:利率市場化始終都在推進,思路上沒有太大障礙,具體操作上主要是要考慮順序安排和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從順序上講,首先是通過改革,使得金融機構實現硬約束,這樣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都比較端正了,價格放開問題就不太大。過去有些改革還沒有得以推進,軟約束的金融機構往往在攬儲方面的積極性過高,缺乏自我約束導致非公平競爭,從而對整個銀行業健康發展不利。貸款利率也是這樣,從2003年就開始放寬以至取消上限,下限也有鬆動,特別是銀行間市場所有利率全放開了。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看到,軟約束金融機構的競爭方式會走樣,會有問題。應該說隨著2010年的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金融機構的軟約束和公平競爭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利率市場化改革有條件進一步推進。
從國際國內形勢比較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這次金融危機以後,內外壓力不同,中國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而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是零利率,在利率缺口太大的情況下推進利率市場化就會出現一些特殊問題。像巴西就很痛苦,因為其國內外利差更大。
財新《新世紀》:有一種看法認為,民間借貸乃至銀行理財的發展上,都體現了利率市場化的衝動,事實上形成了利率雙軌制的現象,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周小川:民間借貸中存在利率高的問題,有兩種情況需要關注,一個是一般的、普遍性的問題,即基於熟人社會的合同關係的民間借貸,它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正規金融不一樣,承擔風險也比較大,利率會高一些,這也正常。另一種是個別情況,有些地方投資過大或投機偏多導致資金需求強烈,甚至有把融資當成賭博工具的情況,但畢竟是個案,不代表總體資金供求關係。從全國來講,不管利率放不放開,這兩種情況都會繼續存在。至於銀行理財問題,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實質上是一種跨業經營,一方面允許跨業,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政策限制,理財市場就出現了一些政策套利的活動。
當然這些情況與宏觀供求環境有一定關係,這就是說,市場有相應的需求,供給上不能充分滿足。也要看到,即使在通貨供給充足時,也照樣有人高息攬存,我們曾處理過一些經營失敗的金融企業,在倒閉之前發高息櫃檯債,那是不顧一切要找錢來救命。為此,要關注個別非正當行為對整個市場秩序的影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web.html
他認為平安大規模做萬能險事在賭博未來長期能夠達到5%以上的收益。他居然極具信心。
保險業歷史上因為長期利率的巨大波動而導致大規模虧損的案例比比皆是。American 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 在2010年曾經有過一個統計自1976-2009年33年中,壽險行業中重大虧損的27%是來自於保單定價錯誤。而保單定價錯誤的最深刻的根源便是對長期高風險利率過於樂觀的預期。最典型例子便是,124年歷史老牌壽險公司,宏利金融。08年之前的10年間,大肆售賣5%的保底利率的變額年金保險,結果在大海嘯中招致7000億港幣的巨額利差損。
同樣的道理,公司什麼時候盈利良好,什麼時候盈利出現問題。這些信息都不是風險貼現率所能告訴我們的。這一點在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的<壽險公司內含價值的理論和實踐>一書的序言中有非常貼切的描述:
「內 含價值評估法對風險考慮得比較少。因此為了更多的增加內含價值,有可能鼓勵公司的管理層將資產投向收益更高、風險更高的資產。如果用於評估內含價值的風險 貼現率沒有相應的變化的話,內含價值僅僅是由於高風險資產代替低風險資產而增加的一種假象。我們考慮下面的一個例子,假如公司改採用的風險折現率是12%,公司把1000單位投向了每年期望回報為50單位的永久年金,則該現金流的內含價值為417單位(即50單位的永久年金按照12%折現)。現在我們假定公司把1000單位投向股票,考慮到股票市場的高投資回報率,我們假設其現金流為每年150單位,如果按照12%的風險貼現率其內含價值為1250單位。但實際上,股票市場的風險顯然要高於一般的永久年金,風險貼現率也應該遠遠高於12%。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增加資產的風險狀況如果不及時地調整風險貼現率就會假象地增加公司的內含價值。這樣的內含價值評估可能給管理層發出錯誤的信號而鼓勵公司承擔過多的風險,不利於壽險公司的長期穩定經營。」
而這個風險額度的5%和10%的上下限是那裡來的呢?從當年負責這塊事務的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保監會基本上是照搬了歐洲內含價值EEV,剔除了其中一些在國內無法實現的金融工具。保監會的這套準則繼承自歐洲,那麼EEV的這個風險貼現率是怎麼確定的呢?答案是,沒人知道。
香港精算師協會會長, 陸健瑜 在2004年有一片論文< Measuring True Profits using Embedded Value> 其中寫道
「The period of projection typically varies from 5 years to 30 years, depending on personal preference.
「根據不同人的偏好,利潤預測的期限一般在5-30年。因此我們需要使用一個風險貼現率K將利潤貼現回去。這個K值通常要比投資收益率i要大。這是為了補償增長率和實際偏差所帶來的額外風險。一般來說K=i+5%,不過沒有人知道這背後的合理邏輯是什麼?」
這個5%-10%的額外額度沒人知道為什麼?反正大家都這麼用。歐洲監管系統正在逐漸淘汰EEV體系向MCEV(市場一直性內含價值)過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其風險貼現率的選擇是過於主觀,非常容易成為保險公司操縱數據的源頭。MCEV中確定了定市場中立評估,即將投資收益率和風險貼現率都確定為無風險利率。
巴菲特曾對於使用無風險利率邏輯做出過精準描述。因為他長期投資美國資產,美國資產與美國政府信用息息相關,如果不相信30年後美國政府可以付清票息,那麼他也沒有必要去投資任何美國資產。同樣的道理,投資中國股票,最大前的提是在10-20年內中國政府的信用仍然存在。如果懷疑無風險利率,那麼任何投資分析都是多餘的。
無風險利率是唯一能夠符合商業邏輯的評價方法。因此本系列中,筆者將採用無風險收益率作為長期壽險的收益率.中國自2006年至今,30年期國債的利率最低點為3.4%,10年期國債最低點2.7% 10年期平均在3.3%左右.保守起見,以3%為無風險收益率。
先以這樣的收益率先來考察一張簡易長期險保單——鴻鑫兩全.其保單合同相當簡單
http://www.e-chinalife.com/files/policy/029.pdf
²
²
²
²
表5-(a),5-(b)為 一30歲男性投保10000元保額,年交保費2072元,在3%收益率下的資產負債歷年變化。由於年限較長,這裡僅列出前10年,以及後每整10年的數據.其餘年份省略.在50年末,負債總額為53,787.72 元,資產總額為71732.01元。兩廂軋差後利潤11399.9.按3%貼現率貼現回簽單日,則貼現2485.324元,如果除以首年保費,邊際利潤為1.19元.也就是說,這張保單收100元,然後不動腦子傻瓜式的存銀行買國債,那麼在首年的利潤率便是119%.
拿鴻鑫與鴻豐對比,便會發現人壽的管理者在長短保單的態度上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來自於,人壽管理層對未來資本市場的估計能力。作為一名合格的公司的管理者,即不會對遙遠的未來抱有不著邊際的幻想,也不會每年漫無目的的撞鐘混日子。他們對自身市場環境,遠近各期的發展戰略上有著自己的考量。
長短保單上的巨大差異便就是印證了,繆建民的那句老話:「保險應該是有什麼樣的資產,賣什麼樣的產品」
簡單而言,短期躉交險是一種博收益率的產品。之所以將其目標利潤設定的在6-9%之間的低利潤,主要是由於短期躉交險需要面對眾多的短期金融產品的激烈競爭。銀行存款,基金,債券,股票,都是短期躉交險的競爭對手.在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設定高額的目標利潤是不切實際的。
人壽管理層將短期險收益率調到4-5%如此高的地步,一方面是因為需要提供比其他同類產品更高的收益,你才能將產品銷售出去。當5年期定存達到5%時,你沒有可能用3%的固定收益率將產品發售出去。另外一方面,這也顯示了管理層對未來資本市場的估計。5年的時間,可能是人壽管理者對資本市場的最遠的估計期限。再遠的市場情景,他們也沒有能力估計。人壽管理層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在人壽短險產品升級換代上體現的最為突出。
像鴻瑞這樣的產品是為2000年左右極低利率的狀態下設計的.其定價利率僅2%.鴻豐是2005年開始發售,此時利率開始走上上行通道,保險資金開始入市,資本市場開始向好。於是其管理層將高價的鴻瑞退市,用鴻豐替代.再來看看2009年初推出的鴻富兩全系列.表5-(c) 5-(d),演示了該保單資產負債歷年變化。該產品的躉交型將期限拉長到了6年。當收益率降到4%時,滿期的帳戶結餘/滿期金即可達到7%的攤銷比例。這顯示出,人壽管理層悲觀地認為未來的資本市場會長期處於低迷狀態。這種長期的悲觀預測更反映在,銀保產品結構的變化上。由短期躉交險逐漸向,短期期交險過渡。短期的期交產品,可以利用產品設計的優勢,來進一步壓低收益率。比如鴻富的3年交-6年期產品, 收益率達到3.6%,即可達到7%的攤銷比例。
將產品限制在5年內的較短期限內,有助於保險公司靈活的改變策略,逐年依據資本市場的變化來大修或者微調產品。一旦資本市場出現大幅度變動,管理層就能靈活地修改品種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即便因估計失誤而招致虧損,也不像99年之前的利差損一樣幾十年尾大不掉。
鴻鑫這樣的長期險與鴻豐又不一樣。人壽管理層對長期險設定的目標利潤極高,但是要求收益率卻極低。對照短期險的特徵,可以確信的是,人壽管理層不會也沒有能力去預估10年之後的市場走勢。因此無論是內涵價值也好,還是市面上各種利用高風險利率的來核算保險企業利潤的分析,皆屬無稽之談。保險公司的老總們有著所有最精確的數據,連他們都沒有能力去估計20年之後的情形,更枉若他人。
長險與短險更大不同在於競爭性稀缺。在金融產品中,除了長期債券之外,壽險產品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在這個充分壟斷的市場,如果穩健運營,獲得高額利潤是必然的事情。因此一家保險公司的真正的競爭能力,就是看其能否壓低長險保單的要求收益率。
要做到這一點,短期躉交險則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雖然銀保的利潤在不斷的降低,其渠道也非常的不穩定。但是人壽必須堅持不斷地使用銀保短期險,來貼補公司運營費用的差額。因為如果,將這種多餘的運營費用轉嫁到長期保單上,那麼就會加重長期保單的成本。長期保單基本上都由個人營銷員出售。其獲得成本,本身就極其高昂。10年期佣金成本在35%以上,加上管理運營費用可能會達到50%。而如果在這個情況下,再往上增加成本,就會抬高長期險的要求收益率,暴露大量的風險敞口。反過來看,短險保單的作用並不是在於賺取利潤,而在於抬高短險的要求收益率,壓低長險要求收益率。雖然短險的收益率風險增大了,但是其保單週期被一個管理者可預測的資產週期所覆蓋,使得遠期不可見的風險,變成了可見的預期損失。看不見的風險無法管理,而可見的預期損失則可以通過資產和產品的靈活調整來予以規避.揚短避長,這才是運營短期躉交險的真正的商業邏輯。
表5-(a)
http://www.eeo.com.cn/2012/0206/220326.shtml
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郭宏超 在中國經濟面臨各方困難的轉型時期,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很大困難的時候,最近幾家銀行披露了業績50%左右增長的消息,再度引發外界對銀行「暴利」的強烈質疑,甚至原因被歸結為銀行掠奪了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
在中央明確「金融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基調下,銀行賺錢賺得「都不好意思」的現象遭遇輿論圍攻也就不奇怪了。但是經濟在往下走的時候,為什麼銀行成了受益者?
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2011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173億元,人均利潤近40萬元。相比之下,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11年前三個季度人均淨利潤不過3萬元。前者是後者的13倍。在銀行的收入構成中,息差佔據了80%的比例。
毋庸置疑,中國銀行業經過商業化改革,經營效率大大提高,業務創新能力也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收入結構的缺陷卻沒有根本改觀。我們認為這個現狀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中國利率還處於管制狀態。
利率管制導致金融抑制,導致利率遠遠低於市場均衡水平,資金將無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機構與企業行為將會發生扭曲。實際上,我們並不能簡單地將整個 經濟體靜態地劃分為金融部分和實體經濟部分,它們間也不是利益的對抗者,也不能單純地定義銀行是掠奪者,這需要通過利率市場化來解決。
目前商業銀行作為社會資金的中介,享有利率管制帶來的巨大政策紅利,從而導致資源配置沒有達到優先。因此,在銀行「暴利」的不滿聲音中,我們認定,中國要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但是,我們並不贊成通過行政化手段來調節銀行的利潤。應該通過整體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來改變目前的社會資金配置效率。
目前,央行制定的一年期基準利率,貸款利率是6.56%,而定期存款利率是3.50%。而實際上,很多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都上浮了20%~50%。 由此,在CPI全年上漲5.4%的背景下,儲蓄資金嚴重負利率,銀行在資金收緊的背景下,賺到了更多的穩定收益。雖然目前中國各銀行互相之間也建立起了競 爭機制,但是整個銀行業卻成了不折不扣的政策羽翼下的壟斷行業。
利率市場化現在已經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的關鍵一步。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沒有金融市場化的推進,中小企業又沒 有很好的金融資源支持,靠行政手段根本無法順利推進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要知道,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有利於補償中小企業貸款相對較高的風險和成本,鼓勵金 融機構增大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利率市場化之後,這是自然完成的轉換。
中國1996年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接著又放開了國債的市場利率,這都是向市場利率邁出的堅實一步。目前企業的直接融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國有銀行 商業化進展順利,銀行體系的監管機制也逐步完善了,銀行經營狀況也呈良好勢頭,因此可以考慮逐步擴大商業銀行決定存貸款利率的自由權,漸進地推進改革,最 終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表示,目前慢慢地差不多這一輪(銀行改革)都做完了,這個條件應該說基本上具備了。
事實上,與印度的情況相似,中國銀行業也開始出現了存款下降的情況。在印度,銀行儘管不願意,但迫於市場的壓力,也不能不認真地考慮利率市場化的建 議。應該先行考慮到這樣的倒逼可能,中國在同樣的趨勢下要盡快做利率市場化的工作,不要像印度那樣最後被迫突然宣佈利率市場化,銀行的風險將會更加難以控 制。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2/100362913.html
中國銀行業近來遭受不少批評:規模過於龐大,脫離實體經濟;利潤增加過猛,對服務對象 有擠壓;利潤主要來自利差,利差得益於管制。針對這些有許多好的改革建議,概括起來不外乎利率市場化、放開管制(開放民間金融)等。形式上說人民幣貸款利 率已基本市場化,下限為基準利率的90%,基本無上限。無法真正市場化的原因在於商業銀行的交易對象(企業和個人)無法和商業銀行平等交易,而這又涉及深 層次的銀行業准入問題。體制是關鍵,否則所謂市場化運行也只能是偽市場化的,但體制改革非旦夕之功,是否有立即可行的改善措施?提高中國商業銀行存款利率 或可嘗試。
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管制下的利差(淨利息收入)。據銀監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運行報告(2011年度)》,商業銀行(包括5家大型商業 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比一般所稱銀行業金融機構範圍小)總資產餘額88.4萬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 19.2%;全年實現淨利潤10412億元,比2010年增長36.3%;2011年實現淨利息收入2.15萬億元,生息資產增長和淨息差擴大共同推動了 淨利息收入的增加,非利息收入5149億元。從報告數據來看,商業銀行淨利息收入仍是總收入的絕大部分,佔80.68%。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管制形 成的利差。
由表可見,央行調整利率,除宏觀經濟狀況外,保持相當大利差也是其考量的因素,最近十次調息基準利差未動就是證明;從1999年開始,基準利率 下利差和貸款利率之比平均在一半左右,考慮貸款上浮修正會更高,這直接形成商業銀行盈利。這大概是中國獨有,16家上市商業銀行2011年上半年數據表 明,從淨息差[它和貸款/存款的利率差密切相關,但非同一指標,淨息差=(利息淨收入+債券投資利息收入)/ 生息資產平均餘額 × 折年係數]看,最低的是中國銀行,為2.11%,原因就在於其境外資產佔比最高,說明境外此類指標低於境內。
提高存款利率情況怎樣?商業銀行利潤項目較複雜,可簡化成: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業務及管理費-資產減值-所得稅=淨利 潤,佔收入來源80.68%的淨利息收入=生息資產利息收入-計息負債利息支出。調高存款利率等於調高利息支出,銀監會未公佈全行業情況。據工、農、中、 建、交五家大型商業銀行2010年年報,五家合計存款利息支出/淨利息收入約為45%,存款中公司存款約佔50%、個人48%。
簡略模擬調高效果:1.商業銀行利潤下降;2.實體經濟利潤增加;3.個人利息收入增加;4.因個人利息收入暫無所得稅,稅收下降;5.商業銀 行減少的利潤約一半轉化成公司利潤增加,對資本市場而言,最新市盈率銀行業9.28倍,個數最多(1414家)的製造業26.47倍,是銀行業的2倍多, 轉化不會有總體估值衝擊。
總之,提高存款利率能增強實體經濟活力,增加居民消費和投資能力,但政府稅收和商業銀行利潤會下降,依賴貨幣政策擴張時工具操作效果會削減。但這也許會迫使商業銀行開拓新的服務,並將資金向更迫切、成本承受力更強的貸款主體轉移,改良配置。或可一試。
作者為投資業者
一直以來將股市估值與國債利率掛鉤的理論都很有市場,比如利率是5%,股市合理市盈率就應該是20倍PE。尤其是這個理論是出自大師的,那就更不能夠挑戰權威了。我也曾經相信過這個理論。
後來看多了張五常的文章,也看了很多貨幣理論的書籍,我開始明白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師是沒有錯的,但很多只知皮毛的新進理論大師卻只懂囫圇吞棗,不去分析大師所處的年代。大師的理論放在金本位的年代是可行的,但我們所處的已經不是金本位年代。只知道大師拉的屎不臭,卻不知道大師原來是吃素的。
將利率水平和股市估值掛鉤,其實是犯了一個以貨幣為錨的重大錯誤。金本位年代,5%的利率代表的是5%的金子的增加。也就是你借出一公斤的黃金,二十年後你將會拿回兩公斤的黃金!看明白這一點對於理解後面我要說的話是非常重要的。
先從最簡單的國債說起。今年越南發行的國債利率是12%,看似回報不錯吧?實際上越南的通脹率一直維持16%以上,這意味著持有國債的投資者面臨著實際購買力下降的風險,外國投資者也面臨越南盾貶值的虧損壓力。
一個負責任的現代政府,發行國債的目的是為了降低財政負擔而不是增加。因此一個國家的國債利率低於該國本地貨幣計價的財政稅收增長率是必然的事情。(稅收增長率一般又與M2關係密切)把國債利率當作無風險投資回報率其實是很無知的。
當然也會有人說銀行保險不是也投資國債麼?那是因為他們用的是成本更低的負債,而不是自己的錢。它的賺的是差價,而不是國債利率。
說一下中國的情況,中國現在的利率並不高,剛好和股市估值匹配,造就了利率水平與股票估值這個理論有著很好的市場。其實,這只是一種巧合。怎麼會是巧合 呢?我們讀書的時候,經濟科課本不是也有教過,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漲;利率下降→股票價格上漲。其實這個道理和我媽是女人,你媽也是女人,所以你是我媽 生的,沒有兩樣。
利率下降導致兩者價格上漲的原因完全不一樣。
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漲,是因為投資者預期債券利率的也會同步下降;
利率下降→股票價格上漲,是因為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是負債經營的,利率下降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也能夠減少壞賬率。
我舉一個例子就能夠讓大家理解為什麼利率水平和股市估值關係不大。
假如昨天中國央行下了一個通告,宣佈未來中國的貨幣發行量每年都會以20%的速度增長,那麼股市會有什麼反應呢?債券價格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資產價格又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反應?
大家會發現股市和債券價格向著不同的方向變化。
隨著提一下美國國債,美國QE後美債利率應該上漲而不是下跌的,但是它QE的錢用於買回債券,才使得債券價格扭曲。美債是一個很特殊的市場,而美元也是一種很特殊的貨幣,所以沒有可比性……(後刪三十萬字)
股票就是股票,債券就是債券,請不要混為一談。影響兩者價格的因素並不一樣。
以上僅為一名散戶的一家之言,並非什麼理論,請自行分析與判斷。
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第二條中關於「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製為村鎮銀行」的相關細則,成為關注的焦點
通往銀行家的門
如果政策能有突破,那麼溫州今年很可能會有一兩家小貸公司轉為村鎮銀行。
對那些為全世界生產皮鞋、服裝、電路裝置或閥門之類的溫州企業家而言,銀行家是一個充滿誘惑的身份。
4年前,通往銀行家的大門向他們敞開。3年前,同樣的這扇門又關閉。現在,門有望再度重啟,儘管很可能只是一絲縫隙。
點燃銀行家夢想的是2008年5月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佈的《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明確指出,那些「依法合規經營、沒有 不良信用記錄的」小貸公司,可在股東自願的基礎上,改造為「村鎮銀行」。小貸公司和村鎮銀行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不能吸收公眾存款。
2個月後,浙江省的相關管理辦法出台,對大股東資格進行了限定:本地民營骨幹企業。這個範圍縮小了許多,因為之前銀監會和央行文件對小貸公司股東的界定為「自然人、企業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
自此,新中國第一傢俬人錢莊和第一傢俬營股份制銀行的創建人方培林和楊嘉興被排除在外。為此,方迄今仍耿耿於懷。
而溫州企業家們則為小貸公司的牌照爭得頭破血流,最後牌照的發放有的不得不由區黨委會決定,或者索性就按納稅額排座。
然而2009年,銀監會的一紙文件把通道又生生堵死。在這份名為《小額貸款公司改制設立村鎮銀行暫行規定》中,銀監會明確了村鎮銀行的主發起人必須是「銀行業金融機構」,且股份不少於20%,而企業法人最多10%。
「也就是說現在小貸公司的大股東,轉為村鎮銀行後不能當董事長,只能當董事,董事長要銀行來派遣。」溫州市金融辦主任張震宇解釋說。
「這對小貸公司股東的積極性打擊很大。」溫州一家知名小貸公司總經理說。因為溫州企業家早就可以參股村鎮銀行,而且一般都是被求著入股,根本沒必要先辦個小貸公司。
而且,在民間借貸發達的溫州,企業家們湊幾個億的資金一點不難(現在溫州小貸公司註冊資本金從幾千萬到8億不等),如果自己放貸或投資會比辦個小貸 公司掙錢多,因為後者最高利率受限,而且稅負頗重。在溫州一家去年被評為「優秀小貸公司」的報表中,記者發現去年該公司的納稅額接近淨收入的一半。
現在,關上的門很可能藉著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春風而再度開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次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第二條中關於「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 製為村鎮銀行」的相關細則,自然成為了那些已拿到小貸公司牌照的企業家們關注的焦點。就這區區幾個字,據張震宇說,也是他們向銀監會「爭」來的。
「如果不能把銀行作為主發起人這條拿掉,就不叫改革。」上述不願具名的小貸公司總經理說。
「溫州試驗區,我們想竭力爭取在村鎮銀行發起人上有所突破。」在4月7日的一次論壇上,浙江省金融辦副主任包純田在回答南方週末記者提問時說。
如果政策能有突破,那麼溫州今年很可能會有一兩家小貸公司轉為村鎮銀行。至於轉制條件,張震宇羅列了幾條:一是時間辦得長,有經驗;二是資本金規模大;三是在經營過程當中,每年被省政府評為優或良等級。
利率管製成攔路虎
在存款利率不能浮動的條件下,誰會有動力把錢存入村鎮銀行呢?
如果小貸公司的大股東可以直接轉為村鎮銀行的大股東,這也意味著企業股東們從拿自有資金放貸轉為拿公眾存款放貸,按村鎮銀行10%的資本充足率算,可以撬動10倍於自有資本的資金總量。
然而,在存款利率不能浮動的條件下,誰會有動力把錢存入村鎮銀行呢?況且,村鎮銀行的貸款利率浮動範圍遠低於小貸公司(最高是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4倍),而且店面和人員等各種成本大增(小貸公司最少兩人就可以運作)。
「轉不轉,還得要看細則,算算賬。」 溫州日勝小貸公司總經理陸榕說。
溫州信用擔保行業協會會長郭炳鈔更是坦言:「利率管制不放開,村鎮銀行就像孫子一樣。」
溫州樂清聯合村鎮銀行副行長唐可平也承認干村鎮銀行「很累」。該村鎮銀行成立於2010年5月,由杭州聯合銀行佔股40%主發起,剩下60%股份由人民電器集團等多家民企瓜分。該銀行是溫州現有的3家村鎮銀行中的老大,也是浙江省內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村鎮銀行之一。
根據樂清聯合村鎮銀行提供的數據,2011年末,銀行貸款餘額27億元,而存款餘額僅為21億元,存貸比高達132.11%。村鎮銀行不得不以9釐的利率從主發起行杭州聯合銀行拆借資金。
「我們的存款大部分是由貸款客戶帶來的。」樂清聯合村鎮銀行副行長唐可平說,「我們以承諾給他們貸款利率下浮作為優惠條件。」
對比樂清聯合村鎮銀行和溫州鹿城捷信小貸公司就可以發現成本的不同:2011年末前者貸款餘額27億元,後者僅為10億元,前者的戶均貸款數額為 79萬元,而後者的這一數值接近兩倍,為150萬元。這意味著,僅貸款一項的勞動力成本就可能增長五倍之多,而村鎮銀行比小貸公司惠及三農和小微企業數量 更多、利率更低。
據日勝小貸公司總經理陸榕介紹,小貸公司年資產回報率可以達到15%-18%,遠遠高於村鎮銀行的回報水平。
「我們原有小額信貸中心,現在新成立微貸中心,希望貸款數額更小。」唐可平笑說,「我們已經成為勞動密集型行業了。」
儘管如此,樂清聯合村鎮銀行在這一年仍然計劃在鎮上開設兩家全功能支行。「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唐說。
為瞭解決吸儲壓力,唐建言可在村鎮銀行先試點存款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制度。
在最冷的冬天擴張
現階段擺在溫州小貸公司面前最大的難題,是不敢貸。
為了給瀕危的實體經濟輸血,浙江省金融辦已同意溫州市在2013年將小貸公司總量從現有的27家擴張到100家,今年新增試點指標30家,為全省最多。
而主發起人的入圍資格從申報審批改為公開招標。4月5日至25日,第一批招標已經啟動。在溫州市鹿城區和甌海區,已經發佈小額貸款公司主發起人入圍資格的公開招標公告,目前正在對投標人進行資格審查,預計在5月9日開標。
更多小貸公司入場,意味著利率水平將會下降。不過現階段擺在溫州小貸公司面前最大的難題,是不敢貸。
「中小企業融資難,其實是中小企業裡面沒有抵押物、擔保條件不夠的融資難。」 鹿城捷信小額信貸公司負責人說。所以小貸公司,包括村鎮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為上述客戶提供各種信用擔保。但現在,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的信用已經瀕臨崩塌。
危機前,如果還沒領到房產證,但是手頭有購房發票和合同,就可以直接到小貸公司承諾將房產抵押,辦理登記貸款。「而現在,小貸公司只認房產證了。」上述負責人說。
有鑑於此,溫州多名金融從業人員不約而同地提及了同一種路徑——成立國資背景的擔保公司。
「政府出面擔保融資,讓小微企業把這一年度過去,否則沒辦法。」環亞創投執行合夥人胡旭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