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壹週刊》的出路 楊懷康

2012-03-29 NM

敝刊滿二十二周歲。那天晚上,例牌跟同事們憶苦思甜 —— 苦的居多 —— 旁及報業(起碼敝刊)的前景。不巧,隔了幾天《經濟學人》專文檢示報業的未來;他們的判斷似乎是悲觀的:報刊非但將進一步電子化,更要像中國給國企定下的 基本方針政策那樣「走出去」,以整個世界而非以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為市場。果如所言,此又不禁令人懷疑像敝刊般以香港為本位的刊物是否跟時代脫節,早晚 面臨淘汰。

匿名調查
在這個年代,印刷媒體(也就是報紙跟雜誌吧)前景黯淡,老生常談矣。黯淡到哪個程度?新近台灣的 堅哥給我一通電郵,轉述了美國Pew機構跟六大報業集團(旗下共有三十八份報紙)作的調查。這個調查的結果是什麼?只消說說他們公布調查結果的方法,大家 便不難知道結論是什麼了 —— 他們把參與調查的機構及訪問過的人,通通隱去名號,故此這是份匿名的調查報告。 作這個調查的Pew名氣響噹噹,參與調查的集團亦非見不得光的鼠輩,何以要鬼鬼祟祟弄份匿名報告出來?當中有個難言之隱:調查的結論對報業的前景異常悲 觀,透露參與調查集團的身份,那又豈不令仍然在職的員工徬徨焦慮,不知道什麼時候將丟掉工作?為他們着想,只好發表份匿名調查報告了。報紙的使命是傳播訊 息,對行業的生態未來竟採取個鴕鳥政策,諷刺啊!

互聯網扯低銷路
從堆填區視之,敝刊的境況絕不至像美國行家那麼悲 觀,但前景還是教人擔心的。創刊二十二年,當下我們的賣書銷量只及高峰時期的一半左右。依我看,銷量下跌跟互聯網有個不可切割的關係。第一代瀏覽器 Netscape面世之時,我們銷量剛好登上頂峰,隨着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我們的銷路逐步回落。故此就互聯網形成的挑戰而言,敝刊的處境跟全世界的行家是 一致的。電子相機已然取代菲林相機,電子傳媒會否全面淘汰印刷傳媒? 《經濟學人》似乎認為這是個非人為主觀意願所能移轉的趨勢。他們說英國右翼的《郵報》、左翼的《衞報》、美國的《紐約時報》及《Huffington Post》分別為全球最多人瀏覽的英文新聞網站,前三者皆脫胎自印刷媒體,但《Huffington Post》則打從面世的那一天起便只有電子版,而無印刷版。於此可見,電子化乃報業的前途所在云云。


然而為難的 是,報章的電子版往往叫好不叫座,譬如《紐約時報》便一直虧本。究其根本,是報紙的電子版雖則有廣告收益,但收益可遠不及印刷版。Pew的研究顯示,報紙 上網後印刷版的廣告收益應聲下跌,每每是跌了七塊錢才可以從網上廣告賺回一塊錢;故此報紙電子化可以說的而且確得不償失。你不電子化嗎,對手可搶着做,無 論是銷路或廣告收益依舊給分薄,總不成坐以待斃吧! 《經濟學人》指出,無論是英美報紙之所以要大力拓展網上版的世界市場也正是這個原因:網上廣告的收費低 —— 在廣告商而言,也就是效益不大 —— 要增加收入便唯有廣張客路。這當中的困難是,上網看報紙的讀者四散全球,什麼人種都有,那麼網上廣告又何來針對性可言?廣告商無從準確捉摸讀者群、廣告的 促銷效力存疑,網上報紙又何來本錢提高廣告費?

穩定的核心讀者群
說到這裡,且讓我岔開一筆,跟大家說說報刊的銷量及 讀者人數的分別。在互聯網尚未流行之時,市場調查顯示每份《壹週刊》大致有四名讀者。廣告商關注的是讀者群有多大?是哪個收入階層的讀者?收入高、購買力 強的讀者群愈大,刊物的廣告效益便愈大自不待言。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後,我們的銷路無疑下跌了,但讀者群可有增而無減,而收入高的核心讀者群至為 穩定,故此電子化並不見得便一定會削弱廣告效益。 話雖如此,互聯網對傳統報刊的威脅是真確不過的。就在敝刊慶祝二十二周歲的那個星期,有兩百四十四年歷史、總共出十五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便宣布「停刊」 —— 不是像柯達那樣破產,亦非從此關門大吉,而是停止刊行印刷版,也就是不會有第十六版的《大英百科全書》;自此有的只是網上版,但資料每天更新,故此是集新 聞通訊社及資料庫於一身的參考工具。

擁抱互聯網的挑戰
網上新聞、資料多如恒河沙數,而且都是免費的,再又還有個《維 基百科》,那麼電子版《大英百科全書》又還有生存空間麼?他們的總裁Jorge Aguilar Cauz跟BBC說,《大英百科全書》其實是互聯網的先驅,早在一九九五年已經上了網,及後又出光碟、學生版、兒童版……到如今他們的訂戶是以公共圖書 館、學校為主;故此早便抓緊時代脈搏云云。這位先生說他們的業績不俗,我上網查證過,整體而言,財政上他們看來是有困難的。 敝刊差不多跟《大英百科全書》同步發展網上版(草創之初得黃岳永兄拔刀義助,謹此致謝),而跟《大英百科全書》(及《華爾街日報》)一樣,自一九九六年面 世至今我們的網上版都是收費的。於此可見我們老早便擁抱互聯網的挑戰,但網上訂戶提供的收入可遠遠不足以支持我們的運作,故此我們依然是以印刷版為本業的 「舊媒體」。那是否表示我們早晚會被淘汰?

廣闊的市場
老實說,對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互聯網普及近二十年,全世界的 行家至今可未找到一條出路,大家看來還未知道該如何應付銷路下跌、廣告收益減少形成的利潤壓力。我們創立了二十二年,在行業而言,那說不上什麼資歷;以我 們的有限經驗而言,唯一可行的生存之道是因應市場形勢的改變而變,捨此之外,別無他法。 我們剛出版了第1150期。《壹週刊》面世之時,所有雜誌都是一刊一冊的,但到了第38期(理應是九○年的十月吧),我們開始分拆《壹週刊》為A、B兩本 書。在那個時候來說,那是個為人所未為的創舉。到了現在,試問哪份週刊不是一刊多冊的?到了一年多前,在A、B兩書之外,再加多一本+One。從一刊一冊 演變為一刊三冊,紙張印刷成本當然增加了不少,可是售價依舊。競爭如何劇烈,那又還用說嗎?


可幸面對劇烈競爭及成本壓力,我們依舊有利可圖,足見我們還是追得上讀者 —— 及廣告商 —— 的要求的。只要還有這個應變的能力,不管是強化電子版或再出多幾冊書,我們理應還是有個生存空間的。 說到底,不管是什麼的年代,人們都渴求資訊,這是個無從完全滿足的渴求。資訊的形式或許會千變萬化,對資訊的渴求卻是永恒的。我們的挑戰是如何試圖滿足這個滿足不來的渴求。以此視之,這是個無限大的市場。市場廣闊,要是無以餬口,除了認輸技不如人,我們又還有什麼好說的?

補白
老翻大國 今年為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21-1870)之兩百歲冥壽。BBC說在割讓香港之年,他首度出訪美國;到處受到擁躉歡迎。初時他樂不可支,及後,發覺美國人只顧老翻他的作品,不付版稅,從此鬧翻。 誰料得到一百五十年前中美原是一家,都是老翻大國!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8

Instagram影響國內二三線互聯網公司:賣掉也是一種出路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30/226460.html

小而美的創業企業即使不上市,也有很好的出路。美國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以10億美元的身價被facebook收購,印證了這一判斷。

Instagram的故事能否發生在中國?儘管在國內互聯網圈內,眾口一詞的答案是:不可能!但是,Instagram至少可以給國內的創業者帶來一些啟示:賣掉也是一種出路。

對於一些已經獲得投資,並有了一定用戶規模和品牌知名度的公司來講,雖然像Instagram一樣「輝煌」地被收購的可能性不大。但隨著資本市場的 變化,一些二三線互聯網公司在無法上市以及再融資艱難的情況下,賣掉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事實上,已有類似公司的一些先期投資者在尋求以併購的方式退出。

併購潮來臨

2012年,許多基金陷入募資困境,中國互聯網公司也遭遇融資寒冬。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風險投資機構向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投資額只有1.385億美元,比上年投資的8.665億美元驟降84%。

另一個現實是,今年的互聯網相關併購案在大幅增加。去年同期併購領域僅有9000多萬美元的小額交易,而今年併購交易金額已躍升至37億美元。

優酷與土豆的合併,成就了一樁中國最引人關注的互聯網併購案,也使得互聯網細分行業進入寡頭競爭的局面。對於那些還在苦熬等待新一輪資本進入的二三線公司來說,併購與否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不久前,百事通斥資3000萬美元現金收購了在線視頻網站風行網絡有限公司和北京風行在線技術有限公司各35%的股權。許多研究機構認為,業內新一輪併購浪潮開始了。

風行被收購的案例有著典型的行業特徵。隨著視頻行業競爭同質化程度的加劇,在優酷、土豆以外的第二梯隊視頻網站中,很多中小型企業已經失去了募資的 機會,資金鏈普遍吃緊。資金的短缺,又使這類公司在品牌營銷、版權購買等方面捉襟見肘,因此在與第一梯隊的競爭中,已不可避免地落在下風,越強撐越虧損。

併購驅動力來自投資人

易觀國際分析師齊劍哲認為,從大趨勢上看,國內近期發生的收購和併購案會逐漸增長,這主要源於二級市場發展趨勢不明朗,投資人無法通過上市退出,一些投資人只能通過併購的方式完成退出套現,因此他們會主動撮合更多的投資併購案發生。

「最近跟很多VC見面,他們都希望我們能幫他們成功退出。」漢能投資董事長陳宏認為,2012年肯定是一個併購元年,主要因為很多基金存續期限到 了。國內基金存續期大多為5年,這部分基金幾乎都在2005年、2006年左右募集。現在雖然是全民PE熱潮,但是中國不可能有幾千家公司上市。在這種情 況下,VC要退出,要麼把投資的公司賣掉獲得回報,要麼把股權轉讓給別人實現退出。

齊劍哲分析認為,互聯網行業中,除視頻企業會繼續整合外,其他一些細分行業,比如電商服務業也會發生一系列的整合。以電商代運營為例,今年將是電商代運營企業發力搶佔市場的關鍵一年。在資本的推動下,一些大的代運營企業會通過橫向收購,提升自身實力。

另外,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移動應用廣告平台也有可能發生一些被收購的案例,一些原有的互聯網廣告公司會通過收購的方式,進軍移動互聯網廣告市場。

「抄襲頑疾」拉低併購價值

隨著DrawSomething與Instagram分別被Zynga和facebook高價收購,讓人看到移動互聯網時代App商業模式的巨大價值,這種獨特的產品正越來越成為投資者追逐的對象。

然而,App這種商業模式能否獨立運行,則還是一個待解的難題。如果沒有被收購,Instagram將如何實現盈利?投資者如何才能從它的巨量用戶中獲得投資回報,這些都是Instagram並沒有回答的問題。

目前來看,移動應用除遊戲以外,大規模盈利的應用類型還未出現,而出高價收購的公司除了看重其用戶規模外,也更多的是出於市場競爭的戰略防禦性行為。

對於投資方來說,如非收購,則很難迅速退出。戈壁創投合夥人童偉亮表示,當企業發展不太容易找到商業模式形成營收規模時,併購也是一種很好的退出方式。

再看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多家創投在2010~2011年展開的撒網捕魚式投資,已經造就了一批融到A輪或B輪,但尚未找到商業模式距離上市退出遙遙無期的公司。這些創業公司的項目在資本吃緊、融資無望的現實上,能否有望通過高價併購實現投資人的成功退出呢?

對於這一問題,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直言:國內這些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公司很多是無營收,無商業模式,無資產的「三無」公司,收購 價值並不大。對於互聯網巨頭騰訊、百度等公司來說,抄襲一個產品的成本遠遠低於收購,在這種情況下,巨頭們會迅速複製而不會去收購。

清科投資總經理葉斌也表示,去年就在國內看到了類Instagram的應用,但看了十幾款後發現:他們的用戶規模和產品體驗都相差無幾,嚴重的複製抄襲已降低了其被收購的價值,因此最終都沒投。

葉斌同時指出,如果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內出現併購的話,應該會出現在手機遊戲領域。他認為,目前國內在IOS平台上月收入過百萬元的公司已經有幾家了,遊戲行業出現一些整合的機會,是不難想像的。而在其他移動互聯領域的細分領域,大部分創業都處於積累用戶階段,而做用戶就需要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至於何時能轉化成現金收入,尚需要一個觀察的過程。

易觀國際分析師齊劍哲分析指出,目前發生在移動互聯網的複製和抄襲行為,已經超過了互聯網,這對於處在二線地位的公司來說,無論是獲取資本青睞還是 高成本的移動互聯網人才,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如果新的資本引不進來,而又無人收購,很大一部分移動互聯網公司將會活在「剃刀邊緣」——面臨被清理 出局的危險。

被國資收購不一定是好事

互聯網領域競爭形勢不斷變化,併購也逐漸顯示出新的趨勢和特點。在這種變化之下,如何評估併購的前景與風險?從創業之初就設計出一個被大佬收購的模式是否可行?《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道傑資本總裁、管理合夥人俞鐵成。

《中國經營報》:2012年在互聯網領域出現的幾起併購案例,體現了什麼樣的新趨勢和新特點?

俞鐵成:百事通併購風行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行公司)、浙報傳媒收購杭州邊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邊鋒公司)及上海浩方技術有限公司(以 下簡稱浩方公司),這都顯示了國有資本進軍民營互聯網的趨勢和特點。這說明國有資本大鱷開始出手收購互聯網公司了。目前,國有資本手上有錢,對於像風行這 樣的創業型公司來說,由於傍上了國有資本,因此,可以獲得娛樂傳播行業的政策紅利。

《中國經營報》:由於機制的原因,被國有資本收購是否也存在一些風險?比如在併購後的整合與持續發展方面。

俞鐵成:浙報傳媒以35億元收購邊鋒公司和浩方公司,其公告稱邊鋒的重要價值在於其高素質管理團隊和龐大的用戶數量。可是,當邊鋒公司從一個純民營 的、高度靈活的、有大量後台資源可以支撐的娛樂集團轉為被相對封閉、保守且缺乏網絡綜合平台資源支撐的國有報業集團後,邊鋒的團隊靠什麼獲得激勵?龐大的 用戶靠什麼來維持?這些都使得收購案例面臨著非常大的風險,比如如何把人留住,怎麼在一個國有體系裡生存下去等。互聯網輕型公司的核心資產是人,因此人員 的流失將成為併購後公司能否持續發展的最大風險。

《中國經營報》:Instagram被收購的案例激勵了國內的很多創業者,認為依靠一兩款應用,或者一個細分領域的獨特模式,就會有被行業巨頭看中並收購的可能性。對於這樣一種創業心態與創業目標,你怎麼看?

俞鐵成:發生在國內互聯網領域的併購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還很活躍。比如騰訊、百度一直在收購一些小型的公司。在創業潮中,有很多只靠做一兩款應用 就起來公司,包括一些垂直電商,有的已經拿到了投資。這類公司的成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會有太強的持續運營能力,其收購前景並不太好。

事實上,只有讓大佬們複製不來的模式,才有被他們高價收購的可能。美國Instagram是一個只有13個人的公司,就賣了10億美元,這在中國市 場還是難以想像的。目前中國的很多互聯網潛在買家,通常會先看一個項目團隊的模式能否被覆制,如果能,他們肯定會先找人自己來做,像百度、騰訊都是自己 做,只有自己做不了時,才會考慮收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0

淘寶中小賣家出路在何方?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4/1665490.html
2008年前,淘寶上開店的幾乎都是單干,也幾乎都賺了錢,於是乎,網絡營銷神話就傳開了,別人一聽某某是開網 店的,第一形象就是肯定在賺錢,坑爹啊!2008年以後,電商迅速的轉入團體模式,一個人的精力和大腦總拼不過一群吧!從賺的越來越少,到虧損,然後一直 在虧,隨後乾脆就放棄了,為什麼?資金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相信從早期闖蕩到現在的老兄弟們一定感觸頗多。

不多感慨了,現在就談談我對中小賣家的一些建議。

首先,就從資金方面區分兩大類,資金充足賣家和資金緊缺賣家。

第一類的賣家,自身資金充足,無論在貨源和推廣經費方面都是遙遙領先絕大多數中小賣家,闖過了,很好,你已經成為了成功的電商了,因為中國的網絡營銷還是發展階段,所以,你很幸運,可能就是下一個網絡神話。

但是還有那些沒有闖過去的,苦苦的掙紮在這個門檻上,怎麼爬了爬不上去,花大代價引進流量,上活動,有時候還徹夜通宵,就是不見成果,有時候找原因也找不到,問題出在哪呢?

老A來給你分析一下:

1.關於流量方面,眾所周知,一個店舖的正常流量構成,付費與非付費的比例在3:7,如果你花錢引來的流量比例超過了30%,那你得好好的考慮一 下,有把握嗎?如果沒把握的話,還是老老實實的把店舖內功做好,一步一步的踏實做,有條件,招募個專業的人士來,招到全能的更好,別心疼那些薪資,你要知 道,商場如戰場,你不招兵買馬,遲早被人亂刀砍死,灑盡一腔熱血。

2.一定要把你的店舖定位好,千萬不要誤入歧途,現在淘寶上金冠也很多,為什麼別人只知道:韓都;歐莎;阿芙等店舖,其他的金冠店卻可能連名字都沒 聽過了?老A告訴你,因為那些金冠店都是走低端路線,商品價格低廉,他賣的就是商品,有的甚至連LOGO沒有,別不相信,你們去搜搜看,不過他們即使一個 月賣出個十幾萬筆商品,可能連那些品牌賣家利潤的零頭都沒有,忙死忙活都不知道為什麼?所以你在做店舖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希望寄託於低廉的商品上,雖然會 很快上皇冠,流量和人氣也會迅速暴起,但帶來的後果是你遠遠承受不了的。

3.不管你賣什麼,你有這個資金實力擺在那裡,只要你把店舖內功做好,引進高質量的流量,當你的轉化高於你的競爭對手的時候,無論他會多少招式,你一個獨孤九劍的「蕩劍勢」就能瀟灑的砍死他了。

4.看看雕爺,去年一年的做硬廣和店舖首焦的時候,憑那左邊的一幅不格調的頭像,加上「阿芙就是精油」這句雷人口號,一個一個的將對手斬於馬下,傲笑江湖,哥們,我們不是天生的創造者,但我們卻可以做天生的學習者。

5.推薦給中小賣家一大利劍——淘寶客,你們直通車可以不開,但淘寶客推廣一定要做好,別眼高手低,現招募一些小淘客,別奇怪,人家大淘客還看不上你,只是有興趣就偶爾幫你推幾件。

再談第二類的,資金緊缺,我該怎麼辦?

1.這年頭,有錢好辦事,可我沒錢難道我就開不了店嗎?NO,我相信:努力會創造一切,包括財富,但你要注意了,如果你是做代理,我建議你還是去找份工作去吧,具體我也不細說了,老A不是那種愛打擊人的類型。

2.如果你自己有貨源,你眼光一定要好,你要比別人更努力,更懂得分析數據,去年我一個朋友,他是做女裝的,那時候他才2個鑽,去年春天的時候,他 從韓國那邊代購兩款風衣,然後在一家小加工廠,加工了各100件,然後上架,推廣,去年一年兩款共賣了2W多件,大賺一筆,說實話,我挺佩服他的,他剛開 始加工那200件衣服的錢還是向別人借的。

3.切記,千萬不要和別人拼價格,即使是兩款差不多的衣服,你賣你的,別人賣別人的,拼價格戰的話,你會死的很慘,也別走低廉路線,假如一件衣服成本價50元,你如果只賣60~70元,那我告訴你,你真的不適合做商人,因為不賺錢的生意,商人是不會做的。

4.關於推廣方面,好好的利用淘客吧,直通車方面要高質量的,別和別人競詞,在銷量沒有起來之前,和別人競熱門詞,就像人家開著一輛坦克和你騎著一 輛自行車對撞,撞了之後,人家會壓著你的屍體瀟灑的飆坦克,多應用長尾詞,相信老A沒錯的,硬廣方面我也不說了,別想吧!那檔次太高,咱們玩不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29

被收購:歐洲時尚界的出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916304.html
V

alentino(華倫天奴)被收購了,這是半年來時尚界最有份量的大新聞。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被稱為石 油大國的卡塔爾王室,以7億歐元成功買下這個意大利頂級時裝品牌,這是最新一例歐洲奢侈品牌被新興市場投資者收購的案例,不難看出這個石油大國對奢侈品行 業的垂涎。

7億歐元這一估值,遠高於路威酩軒(LVMH)去年以28.2倍於預期估值的價格對珠寶製造商寶格麗的收購,而相比目前歐洲奢侈品牌10~11倍於2012年的預期標價,更是巨額溢價。

「華倫天奴被卡塔爾王室支持的投資集團Mayhoola收購,是時尚金融趨勢的標誌。」英國《衛報》的這句評價足以說明,比起大牌設計師易主的小打小鬧和新一季服裝的嘩眾噱頭,一家具有數十年聲譽的頂級服裝品牌被收購顯然更能帶動時尚界的趨勢暗流。

中東王室的奢侈計劃

意大利時裝品牌華倫天奴由設計師華倫天奴·格拉瓦尼(Valentino Garavani)在1960年創立,品牌專營店遍佈全球。華倫天奴出售的一系列高端奢侈品包括成衣、配飾以及昂貴的定製服裝,標誌性的亮紅色雪紡裙,則為其在王室及好萊塢明星圈中奠定了極高聲譽。

近年,時尚行業雖受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一些富裕客戶對高端奢侈品的興趣卻使2011年品牌的預期估值同比增長300%,預計2012年還將更多。僅 幾個月前,華倫天奴還信誓旦旦地稱公司大股東珀米拉(Permira)基金計劃全力打造意大利時裝王國,無意出售公司。很顯然,此次的收購否定了這一說 法。

收購華倫天奴,無疑是卡塔爾這個石油大國進軍奢侈品行業的又一舉措。此前,卡塔爾一直在用從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所得到的豐厚利潤進行全球範圍內的收 購,從德國跑車品牌保時捷、到英國銀行巴克萊的股份,無不涉及。近幾年他們對奢侈品投資頗為熱衷,除了這次收購外,此前已花22億美元在英國收購了奢侈品 百貨公司哈囉德(Harrods)以及法國的幾間奢侈品酒店。而最近一次奢侈品行業的收購,則是卡塔爾投資管理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購買了法國奢侈品行業巨頭LVMH公司的1.03%股份。

也有說法稱,卡塔爾王室的這次收購屬於王室的私人購買行為,並不是卡塔爾王室基金的全球投資策略中的一部分。據說,卡塔爾王妃詩卡·莫扎 (Sheikha Mozah)對這次收購功不可沒,詩卡·莫扎平時只穿高級定製服,以喜愛華倫天奴服裝聞名。莫扎名下擁有卡塔爾奢侈品集團(Qatar Luxury Group),集團還持有法國皮革產品製造商Le Tanneur &Cie的股份。

歐洲時尚品牌被外來財團收購已不是頭一遭。華倫天奴的收購緊跟著最近俄羅斯富豪米哈伊爾·弗裡德曼收購英國時尚品牌Doctor Martens的傳聞。2011年,迪拜零售商巴黎集團(Paris Group)收購了瀕於破產的時尚品牌Gianfranco Ferre。卡塔爾王室甚至可能在2010年收購Harrods就開始了它的收購計劃。

再往前,2010年12月,中國高端男裝品牌立邦控股以7000萬美元收購了意大利服裝品牌Cerruti 1881;英國百年西裝品牌Gieves & Hawkes被香港利豐集團收購,其他被中國企業收購的歐洲時尚及奢侈品牌還包括Pringle、Hardy Amies及Sonia Rykiel等。

歐洲奢侈品牌被中東石油國、中國這類快速崛起的奢侈品市場國收購,已漸成趨勢。據分析,這些地區的財團對於奢侈品品牌大方出手的一大原因在於看重這些品牌在本土市場的「奢侈品效應」,如能打造成功,前途不可估量。

盈利之路不平坦

雖然此次收購規模巨大,但等待這次巨額收購的,也許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市場前景。奢侈品行業逐漸進入熱賣期,但從那些已經發佈銷售業績的奢侈品企業來看,火爆的行情似乎有放緩的趨勢。

日前,英國時裝品牌巴寶莉等多家奢侈品品牌都發佈了財報,數據顯示,一季度以來,中國內地對奢侈品消費的需求正在放緩。巴寶莉發佈的財報稱,該公司 一季度亞太地區(以中國為主)銷售增速從上年同期的67%跌至16%。中國最大名表零售商亨得利控股有限公司近日也表示,高端手錶的需求增速這幾個月以來 已放緩至個位數。

歐洲私人投資者或私人基金對時尚行業的投資不熱衷的原因,除了市場行情難以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經營一家奢侈品牌需要考慮太多非理性因素。其中,為 品牌尋找一個成功的設計師尤其困難,哪怕對於經驗豐富的時尚業企業家也非常不易。在華倫天奴品牌,自從2007年華倫天奴·格拉瓦尼(Valentino Garavani)先生退休以來,珀米拉基金一直在為品牌尋找一個合適的設計師而發愁,雖然它依舊是明星走紅毯時的熱門選擇,但它再也沒能重現曾經在國際 上獲得過的輝煌。

華倫天奴的設計師之路並不順暢。老先生退休後,接力的前設計總監阿力山卓·法奇涅提(Allessandra Facchinetti)在工作不到一年就被解僱。

2008年,品牌從原有的設計師團隊中選出了設計師組合丘裡(Maria Grazia Chiuri)和皮奇洛(Pier Paolo Picciolo)擔綱總監。丘裡和皮奇洛在老先生身邊工作多年。他們在發展品牌的同時也與過去留下的傳統保持平衡,並把它推廣到新的消費群。自此品牌方 才有所好轉。相對保守低調的兩人始終未能在時尚圈引發熱點話題,雖然品牌的地位仍然被認可,但多年未發聲的狀態已讓品牌失去了不少話語權和影響力。

如今,這樣一家意大利時尚品牌易主中東,再次將華倫天奴這個名字推上風口浪尖,也帶來了更多的變數和契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06

一泡茶 聊出筆電代工新出路 和碩卡位隱形眼鏡 童子賢圖什麼?


2012-7-30  TWM




二○○八年,國內電腦大廠華碩品牌、代工分家後,華碩創辦人之一童子賢,帶領和碩在競爭激烈的代工產業突圍,今年開始,和碩轉投資的晶碩,開始賣起隱形眼鏡,到底童子賢打著什麼算盤?

撰文‧賴筱凡

晚間的台北車站地下街,熙來攘往人潮,就在捷運出口處,銷售人員推銷著手中的隱形眼鏡,定睛一看,這個品牌叫做「晶碩」,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是新引進台灣的外商,但其實它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品牌。

手裡捧著新設計好的包裝,頂著眼鏡,他就是晶碩董事長,也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我好像要戴一下,替我們晶碩做代言。」童子賢的喜悅藏不住,因為晶碩從無到有,不過短短兩年時間,在台北市已擁有十三個銷售據點,市占率更直衝四%。

你可能會納悶,和碩是NB代工廠,怎麼會跟隱形眼鏡扯上關係?這得從兩位年過耳順的老同事兼老鄰居說起。

一次茶敘 聊起隱形眼鏡夢晶碩大廳裡,一個穿著紅色休閒衫的男子,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另一個則是穿著晶碩制服,戴著眼鏡,標準的工程師氣質,他們是晶碩執行長郭明棟與總經理許良榮,也是童子賢在隱形眼鏡業的兩大先鋒。

郭明棟是做印刷電路板出身,許良榮是從精碟退休的前總經理,他們卻做起跟筆電老本行完全不同的隱形眼鏡。

十二年前,那是個台灣IC載板市占率只有個位數的年代,當時郭明棟是老牌印刷電路廠耀文的總經理,對於IC載板新技術投資的看法,不獲耀文大股東認同,輾轉認識童子賢後,有了今日年營收逾兩百億元的景碩。

那是個在郭明棟家的茶敘,郭明棟和許良榮兩位老同事,聊到電子業還能做什麼,「想來想去醫療器材比較好下手,想到隱形眼鏡。」許良榮和郭明棟在電子業做了 一輩子,最後卻看著一場電子業微利代工悲歌上演,兩位老同事、老鄰居一坐,這泡茶從電子業的式微聊到了電子業的新機會——隱形眼鏡。

於是,郭明棟向童子賢報告了他們的隱形眼鏡夢。「我們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現在的隱形眼鏡業,其實跟當年景碩要跳進去做印刷電路板一樣,台灣的載板市占率 只有個位數,全球載板產值又大,這就是台廠進來卡位的最好時機。」這樣的想法觸動童子賢,「筆電代工常被講毛三到四(指毛利三%至四%),可是隱形眼鏡不 一樣,和碩現在要做的就是這種高毛利產品,把我們的設計能力做加值,跨產業才能擦出新火花。」早在郭明棟向他提案前,童子賢就注意到了隱形眼鏡這個產業, 一樣需要光學、模具技術。不到幾個小時的評估,童子賢就拍板定案,由景碩、和碩出資三.六億元,二○○九年成立晶碩。

「全球隱形眼鏡的產值高達兩千億元,精華又打了頭陣,讓國際客戶知道台廠是可以做隱形眼鏡的。」郭明棟胸有成竹不是沒有原因,全球第一大隱形眼鏡品牌嬌生的市占率,從過去獨享逾半市場,到現在的四○%,嬌生的市場一步步地被分食。

二十年前,精華用車銷方式,騎著摩托車跑遍全台,就為了說動眼鏡行賣精華的隱形眼鏡,篳路藍縷的精神,現今無人可比擬。但這是二十年前的作法,後進者要縮短學習曲線,得有不一樣的思惟。

自動化優勢 以品牌試水溫抓著和碩設計總監李政宜,童子賢就這麼與他站在台北街頭,盯著路過的女生瞧,「差點被以為我們不懷好意,其實是為了觀察女性消費者對隱形眼鏡 的需求。」說起這段經驗,童子賢開懷地大笑,他更把設計團隊送到東京去,設計出晶碩最新的彩妝片隱形眼鏡。

另外,和碩的自動化設備團隊也是一大優勢。從郭明棟與許良榮的分析,童子賢很清楚,晶碩得打破隱形眼鏡多人工的生產方式,運用和碩生產自動化設備的經驗, 一部部機台就這麼從設計圖誕生,運進了晶碩的廠房裡。「以前做隱形眼鏡要用人工一片片檢驗,我們和碩的自動化設備做過光碟讀取頭、掃地機器人,有的是光學 技術,我們要用做電子業的效率和品質,來做隱形眼鏡。」童子賢知道,這才是和碩跨進隱形眼鏡產業的利基。

郭明棟笑了笑,擦了擦汗,「我們的效率要跟電子業一樣好,自動化程度要高,可是在毛利這關,TH(童子賢的英文名)沒有放過我們,要跟隱形眼鏡同業一樣好。」晶碩在台灣打品牌做通路,但國外還是替客戶接單代工。

面對晶碩挾著和碩實力進軍隱形眼鏡產業,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曾在股東會公開表示,「隱形眼鏡是醫材,不只有技術門檻,要讓消費者接受,取得信任是門檻。」言下之意,晶碩還是得通過時間考驗與市場證明。

但童子賢非常有信心,他舉了個小故事,那是跟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的小實驗,由於嚴長壽不懂何謂「放大片」,童子賢特地讓嚴長壽找來十名女員工,要他盯著她 們的眼睛看,結果十名女員工,有八名都戴了瞳孔放大片、變色片,讓嚴長壽上了一課。「這就是我們晶碩的機會。」童子賢滿臉笑意地說。

晶碩

成立:2009年

資本額:3.6億元

董事長:童子賢

執行長:郭明棟(中)

營收:2010年虧損約1億元,今年預計損益兩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2

出路NDC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31/100431293.html

 做實個人賬戶是目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改革目標,是中國完成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轉型的標誌。從2001年開始至今,中國先後在13個省市啟動了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試點。然而試點情況並不樂觀。

  絕大多數省份近年來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驗已趨於停滯。例如,從官網主頁數據看,2009年以來,上海市每年做實個人賬戶的增幅僅為利息,只有幾個億,說明上海市已經基本不向個人賬戶注資,其他試點省市的情況大致也如此。

  第一個試點的省份遼寧歷史包袱沉重,做實個人賬戶的實踐更加舉步維艱。遼寧省從2009年開始不得不「借支」個人賬戶資金用以發放當期養老金, 這意味著2001年國務院《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的試點方案》(即「42號文」)所規定的「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分開,個人賬戶基金不用於支付當期養老 金」的基本原則被徹底打破。相對於其他省份的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的徘徊狀態,遼寧的改革實際上已經倒退。

  試點停滯甚至倒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轉型成本高昂。這個顯性的成本就是個人賬戶,要是把賬戶做實了,支付退休一代的養老金就不夠,於是賬 戶就是空的,空賬額逐年攀升,這幾年每年都增加幾千億元。2001年從遼寧試點至今,舉中央和地方之財力,做實賬戶資金總計2703億元。第二,做實個人 賬戶之後的個人賬戶基金收益無法保證。在中國目前的高增長條件下,實賬上的個人賬戶基金投資幾乎不可能取得高於社會平均工資增幅的投資收益,甚至連CPI 都跑不贏,個人賬戶基金越大,福利損失就越大。多數試點省市做實個人賬戶沒有積極性,也與此有關。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是中國養老保險制度中的骨幹制度,目前遼寧省做實個人賬戶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已敲響警訊,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需要對頂層設計進行深度反思。

  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統賬結合基本框架的本質與核心是部分積累制。但事實上其實現方式有很多,統賬結合只是其中的一種,此外,還有德國的積分制、瑞典等七國的名義賬戶制。對於中國而言,最適合的養老保險體制是實行記賬式名義個人賬戶制(NDC)。

  所謂記賬式個人賬戶制,即參保人繳納一定百分比的個人收入,由國家為其記入個人賬戶;但資金隨即可用於支付當代養老金,個人賬戶並無真實資金存 在,僅有繳費記錄。這也正是這一養老體制名稱中「記賬」二字的由來。政府財政擔保在繳費期間,由政府根據可支付能力預先決定並公佈名義利率,並據此逐年為 賬戶計入利息。當參保人退休時,再由政府根據一套精算程序,將賬戶中所有的賬面積累換算成真實的退休金,發放給每一名對應的退休者。

  當前中國養老保險的空賬規模大約2.25萬億元,而養老保險基金總結餘1.96萬億元,用現有結餘將所有空賬填平實際上只需財政支出3000億 元,這個轉型成本中央財政並非不能承擔。關鍵問題在於徹底還清歷史債務、做實個人賬戶之後的統賬結合制仍然不具有持續性。因為相對於現收現付制,統賬結合 制下的投資問題解決不了巨大的福利損失。

  在中國實行向記賬式個人賬戶養老金體制的轉軌並不複雜,只需要將現在企業繳給養老保險統籌賬戶的資金統統劃入繳費者個人賬戶之中,在這種體制 下,參保人的個人繳費獲得的企業配繳部分也將全部成為參保人未來的個人養老金資產,形成「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從而提高參保人員的參保積極性。

  與此同時,社會統籌賬戶取消,個人領取養老金的標準僅與個人繳費額度、年限等相關。繳費額度高、年限長,未來領取養老金待遇就高,自然會對高繳 費、晚退休產生激勵。更重要的是,這一體制將徹底打破養老保險基金跨地區統籌的障礙,可立即實現真正的全國統籌。這就徹底消滅了現行養老保險體制碎片化特 點,撫平了全國各地在養老保險問題上的所有地方利益。一旦實行NDC,養老保險待遇將會完全成為每個參保人的個性決策事務,參保人與國家對立的現狀自然化 解。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32

凱石雅戈爾各尋出路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07/100434311_all.html

 曾經的金融界投資神話主角雅戈爾開始轉向,減少金融投資,回頭髮展主業。而其昔日合作夥伴凱石投資則藉機增加了管理層股權。

  凱石投資總經理陳繼武表示,從2011年年底開始,凱石投資二級市場投資逐漸在收縮,收縮規模近20億元。雖不方便披露資產管理規模,但是陳繼武表示,剩餘的資產管理規模絕對不止12億元,他並否認業績不可能損失過半。

  根據財新記者8月27日統計,凱石名下基金淨值最低的是凱石風險緩衝1號,淨值是0.7139元,仍然超過0.70元。

退出凱石

  以製衣起家的雅戈爾(600177.SH)在金融界的名氣,來源於董事長李如成對中信證券的投資。

  1999年,雅戈爾3.2億元參股中信證券(600030.SH),經過股權分置改革,最終持有1.8億股。2007年10月,中信證券股價創出117.89元高價,賬面盈利超過100億元。

  嘗到了金融投資甜頭的雅戈爾決心在金融領域大展宏圖。

  2008年10月,陽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凱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凱石投資)註冊成立,註冊資本10億元,雅戈爾集團持股70%,管理團隊持股30%。到2010年時,雅戈爾集團的持股下降至60%,管理團隊持股比例上升至了40%。

  管理團隊中持股比例最大的是陳繼武,超過20%,其餘陳繼武從富國基金帶來的六七人持股比例不等。

  今年45歲的陳繼武早年是一名中學數學老師,之後考入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進入金融界。

  陳繼武先後在銀行、信託、投行、公募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任職,參與過企業的發行上市、保險資金和公募基金的投資管理,可謂買方賣方都經歷過,投資業績亦可算可圈可點。

  離開中國人壽資金運用中心之後,陳繼武加盟富國基金擔任副總經理和投資總監,其時富國基金業績很差,業內排名倒數第一。

  陳繼武在富國基金建立了完整的投研和風控體系,由其主導投資的贛粵高速(600269.SH)和小商品城(600415.SH)讓富國基金業績大幅提高,迅速邁入行業前列,到2007年,富國基金獲得了《中國證券報》評選的「金牛基金公司」稱號。

  根據雅戈爾和凱石的合作協議,凱石投資將向雅戈爾提供股權投資項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資產的投資建議和調研報告,並向雅戈爾推薦股權投資項目,凱石投資提取雅戈爾投資收益的15%作為業績報酬。

  陳繼武亦向財新記者澄清了坊間有關他是李如成之婿的傳言。談起凱石投資四年來的主要業務,他表示一直在幫雅戈爾在做定向增發的投資業務。

  「天天忙都忙不過來。我們跟蹤了200多個項目,挑了幾十個項目參與。」陳繼武表示。

  雅戈爾遂成為市場著名的定向增發大王,並在凱石投資成立初期獲利豐厚。2009年,凱石投資代為管理雅戈爾的金融資產,當年獲得16億元利潤。

  雅戈爾在2009年年報中這樣表述其金融投資的優秀業績:「經過深度調研與分析探討,在已經公佈定向增發預案且較可行的263家公司中,雅戈爾 確定了98家作為重點跟蹤對象,並最終參與了9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截止報告期期末,全部實現浮盈。持有PE投資及其他投資項目8個;股權投資業務實現 淨利潤16.25億元。」

  2010年年報顯示,雅戈爾售出了7家公司定增股份,合計盈利達3.74億元。雅戈爾參與12家上市公司定向增發,全部浮盈;持有PE投資及其他投資項目10個;該年度其金融投資業務實現淨利潤12.45億元。

  不過時勢轉換太快。從2011年起,二級市場股價步步走低,很多定增股票破發,套牢很多定向增發的投資者。據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2009年1月1日至今年8月23日期間,一共有575只股票進行了定向增發,其中跌破增發價的高達56%。

  雅戈爾2011年年報顯示,雅戈爾參與了13家上市公司的增發,金融投資業務的淨利潤降至4.87億元;定向增發和 PE累計投資29.50億元,同比減少了44.78%。

  除了對雅戈爾委託資產進行了投資,上海凱石與其他合作企業成立的投資公司在去年也參與了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包括合肥百貨、酒鬼酒、精功科 技、銀輪股份、紅寶麗、民和股份、超華科技、聖農發展、南洋科技、云天化、國棟建設和三普藥業等。其中,僅有3家浮盈,其他均虧損。

  「定增數目不止12家,幾家浮盈,其他微虧。」陳繼武這樣評價其投資業績。

  根據財新記者的統計,凱石投資旗下的投資業績雖然沒有外界傳言的「虧掉一半」,但也絕不是「微虧」。

  雅戈爾董秘劉新宇向財新記者表示,雅戈爾金融資產投資2012年的策略就是減少股權投資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方式就是調結構,控規模。

  劉新宇稱,過去和凱石投資的合作,主要是凱石投資提供諮詢服務,而雅戈爾內部有一個投資決策小組,最終的決定是由投資決策小組完成。

  劉新宇稱,2012年上半年,雅戈爾就沒有給凱石投資支付費用。



退出PE

  與此同時,雅戈爾退出了旗下PE投資平台——凱石長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後者已更名為長江國泓。

  凱石長江源於2007年李春義募集的深圳中歐創投基金,當時規模只有2億元,共有15個投資人(LP),雅戈爾是其中之一,但出資額很低。該基 金由深圳中歐創投管理公司管理,隨後雅戈爾收購了這家基金管理公司,註冊地也從深圳遷到上海,並更名為凱石中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1年,由於與上海 長江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有了密切的戰略合作關係,公司再次更名為凱石長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一位接近長江國泓的人士表示,在2012年三四月以前,長江國泓基金管理公司(GP)仍然是雅戈爾控股,雅戈爾相當於同時做為LP和GP。一兩年前,長江國泓的GP管理團隊就在多元化LP結構,很多外部的資金已經進入。

  2012年三四月,長江國泓的管理團隊跟雅戈爾方面談,獨立出來,此後雅戈爾僅僅是長江國泓的LP之一,不再控股長江GP公司。

  「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更多的自主權,使得基金能夠更加市場化。」該人士表示。

  雅戈爾2012年半年報顯示,雅戈爾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投資成本合計69.37億元,以期末收盤價乘以持有股數計算的期末市值為84.27億元。

  2012年上半年,雅戈爾金融投資板塊實現的投資收益合計為3.49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62.30%,且由於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僅同比降低15.62%,致使整個板塊虧損172.29萬元。

  處於風暴中心的陳繼武仍然認為2000點以下的A股,孕育著機會。幾乎走遍各種資產管理機構的陳繼武,更願意總結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看法。

凱石轉向

  離開了雅戈爾的凱石投資,把目光轉向了海外。

  陳繼武認為,現在中概股被渾水做空後只有兩三倍的市盈率,如果私有化後回國上市,A股怎麼也能給出超過15倍的市盈率。而從私有化到重新國內上市退出,估計大概要三年左右的時間,如果上市前十倍賣給PE,退出週期更短。

  陳繼武表示,目前正在接觸的私有化項目很多,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的有二三十個,最近將有公司開始啟動私有化程序。

  凱石的另外一塊陣地是PE。陳繼武認為,前幾年經濟過熱的時候,很多PE投資的公司大熱,價格很高,現在則完全扭轉,目前很多公司業績下滑。只 有在冬天的時候、在低谷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好公司,在經濟過熱的時候,很難看清楚是經濟過熱給公司帶來的增長,還是公司自身的增長。

  而對於A股二級市場,陳繼武認為,未來半年將加大投資。

  「去年縮減了20億元的二級市場投資,現在考慮增加。」

  「股權結構調整之後會有新的投資人。哪裡有機會我就去哪裡。如果二級市場有機會,我把資金調整出來,投資二級市場。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陳繼武稱。

  目前凱石投資已經調整了人員結構,陳繼武的兩位合作夥伴李文忠和林文軍均已離開凱石。李文忠原為凱石投資總監,林文軍則是凱石投資的研究部經理。

  據瞭解,林文軍主要研究紡織行業,雅戈爾集團抽調林文軍,是為了研究整個雅戈爾集團紡織行業的戰略。

  而李文忠的優勢在一級半市場,即定向增發業務。但是目前定向增發業務問題乍現,另外還有一年的鎖定期,下跌的空間很大,帶來的壓力也可想而知。這可能也就是李文忠離開凱石投資的主要原因。

  陳繼武稱是他在去年底建議雅戈爾退出凱石投資。

  陳繼武認為當前市場沒有機會,因此建議雅戈爾把資產拿回去。他認為此舉是對投資者負責的態度,也是未來長期合作的基礎。

  「金融市場上,沒機會就不能干了,等有機會再進。」陳繼武表示。

  此外,陳繼武希望通過雅戈爾的退出,解決公司的股權激勵機制上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陳繼武看來,雅戈爾最看重的是凱石團隊的投資能力和效益。如果按照原來的股權比例和業績提成模式,如果凱石給雅戈爾理財賺了100億元,凱石業績提成15個億,雅戈爾通過股權拿走十個億,管理層只能拿回四個多億。

  「你覺得這樣分配,投資團隊積極性會不會受影響?如果凱石投資的股權激勵不足,投資團隊在薪酬上還不如在公募基金的回報,可能就會有人考慮回公募基金了。」陳繼武說。

  陳繼武此前表示,凱石投資股權調整將增加管理層持股,雅戈爾的股權退出將按照淨資產價格轉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29

多晶硅電池遭歐美印圍堵 光伏出路何在?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9/2ONDE3XzUyNDk2OA.html

「我的觀點和上月底訪華時一樣,即政治上通過對話解決爭端。」9月17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立案一事再次作出表態。默克爾 稱,儘管歐盟委員會已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但是否出台臨時性的制裁措施「還需要好幾個月」,中歐雙方「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對話」。

這段表態對於惆悵中的中國光伏來說無疑具有鼓舞和撫慰作用,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些光伏企業的內部人士仍然開心不起來。「美歐已先後舉起了雙反大棒,現 在印度這些新興市場也蠢蠢欲動,開始加入這一陣營,中國光伏業已經被圍堵了。」昨日,一位江蘇光伏企業內部人士無奈地表示。

日前,印度反傾銷局表示,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於馬來西亞、中國、中國台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這一消息對於中國光伏企業來說無疑又是一大打擊,原本新興市場被中國光伏企業視為遭遇歐美圍堵後的出路。

「印度對於原料產地的限制比歐美更為嚴格,堵住了企業『繞行』的可能性。」另一家光伏企業的相關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新興市場岌岌可危

早在2011年上半年,印度市場就已經暴露了危機。當時,印度最大光伏電池製造商印度太陽能公司於當年6月停產併負債27.5億盧比(約合3.2億元人民幣),該公司把問題歸咎於中國企業的激烈競爭及歐洲政府減少對新能源補貼導致的需求減少。

去年12月19日,中國商務部網站上發出預警提示,印度商工部近期已收到國內太陽能電池板產業提交的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傾銷調查申請,預計一個月內可能發起反傾銷調查。

如今,在歐洲宣佈對中國光伏反傾銷調查立案之後,印度反傾銷局再次表態意義頗深。上述光伏企業內部人士表示,雖然企業對印度市場的出貨量很少,但印度的表態加重了市場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對於目前的市場來說負面影響很大。

多家知名企業高管此前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在遭遇歐美「雙反」之後,企業開始加大對日本、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戰略佈局。

光伏出路何在?

接連不斷的壞消息已經讓國內的一些企業吃不消了。繼天合光能被指裁員後,9月17日晚間,尚德電力宣佈,基於全球光伏行業形勢持續惡化,特別考慮到美國「雙反」和歐盟反傾銷調查對中國製造的影響,公司決定暫停在無錫地區部分電池工廠的生產。

那麼,現已遭受美歐印三方圍堵的中國光伏出路何在?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美國「雙反」和歐盟反傾銷政策均針對我國多晶硅產業,多晶硅產業將在一段時間內陷入寒冬,但中國光伏產業不會因此停滯,中國光伏業的當務之急是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完成從晶硅到薄膜的光伏技術轉型和升級,將成為我國光伏產業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薄膜太陽能之父」拉爾斯·斯托特表示。

據記者掌握的數據,當前薄膜電池主要有硅基薄膜電池(a-Si)、銅銦鎵硒(CIGS)、碲化鎘(CdTe)三種主流的技術路線。

漢能控股一位內部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確認,其近期正在加快對薄膜民用應用市場的佈局,9月9日,該公司就在宜家家居位於英國米爾頓凱恩斯的門店舉行 推介會。「這標誌著其正式開始通過宜家的零售渠道向英國家庭推出漢能的小型太陽能發電系統解決方案。」一位接近漢能控股的人士評價說,對整個行業來說,實 際上也是一種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27

歐洲困局與出路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01/100443877_all.html
□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 | 文
 

我們走到哪一步了?

  歐債危機引發的是一連串的災難。6月的歐盟峰會為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扭轉局面提供了最後的機會。

  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領導下的歐洲當局,包括所有歐盟成員國的首腦,都認識到現在的道路將走向災難,而且已經下決心要搜尋備選方案。他們也明白銀行問題和主權債務問題就像連體嬰兒一樣,不能被分開解決。他們試圖達成一個全面的政策,當然,他們在每一步上都必須與德國協商。

  為國家債務再融資的成本對意大利來說至關重要。6月歐盟峰會一開始,意大利總理蒙蒂宣稱,除非能降低融資成本,否則他不會同意任何計劃。為了避 免失敗,德國總理默克爾承諾,德國將接受現行法律框架下的任何建議。這次峰會得到挽救。它決定完善銀行聯盟的計劃,允許歐洲救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 (ESM)和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直接向銀行注資。

  之後在一場通宵討論後,蒙蒂宣告獲勝。但隨後的談判結果顯示,沒有任何削減風險溢價的計劃能融入現有的法律框架。當默克爾不得不向聯邦議院保證 西班牙會對任何損失負責時,利用ESM為西班牙銀行注資的計劃已經被壓縮得面目全非。金融市場做出的回應是將西班牙債券的風險溢價推至歷史高點,而意大利 的收益率也一起上漲。危機又完全回歸了。現在還需要歐洲央行挺身而出。

  現任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宣佈,歐洲央行會不惜一切代價在其職權範圍內保全歐元。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則一直直言不諱地強調歐洲央行所受的法律限制。但德國政府在歐洲央行董事會的代表阿斯繆森(Joerg Asmussen)站出來,以歐元的生存岌岌可危為由,支持無限干預。

  這是一個轉折點。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支持德拉吉,使德國央行行長在歐洲央行董事會中孤立無援。德拉吉最大地利用了這個機會。出於對歐洲央行9月6日決策的預期,金融市場重新振作起來並開始反彈。

  不幸的是,即使是無限的干預也可能不足以阻止歐元區永久性地分裂為債權國與債務國。它無法消除風險溢價,只能縮小它,EFSF有條件地對債務國注資也可能使他們陷入通縮陷阱。

  結果則是,在通過削減債務實現通縮的政策被放棄之前,他們都無法重獲競爭力。

  阻力最小的方法不會導致歐元區迅速瓦解,但會導致危機的無限蔓延。無序的解體對歐元區來說將是災難性的,並會間接威脅到全世界。表現好於其他歐元區成員國的德國,將比其他國家衰退得更深。因此,它將繼續以它認為必要的最低限度努力來阻止歐元解體。

  從這個過程中脫胎出來的歐盟將和歐盟起初成立時的願景完全相反。它將變成一個以債務為基礎建立的等級制的體系,而不再是平等的自願結合。歐盟將會出現兩類國家:債權國和債務國。債權國將掌握大權。

  作為最強大的債權國,德國會成為霸主。階級分化將是永久性的,因為債務國不得不支付巨大的風險溢價以獲得資本,而他們不能也不可能追趕上債權國,因此經濟表現上的分化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人力和金融資源會被吸引到核心國家,邊緣國家則會永久蕭條。德國人口問題的壓力甚至可能減輕,因為伊比利亞半島和意大利的受良好教育的人將進入,而不是那些土耳其和烏克蘭的「客籍工人」。但邊緣國家將心懷不滿。

  特權可以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它必須通過照顧那些生活在它庇護下的人而實現。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自由世界的領袖,佈雷頓森林體系使它成為 了大國的主導。但美國是仁慈的霸主,它從事馬歇爾計劃並贏得了歐洲永遠的感激。這一次,德國本來可以享有負債纍纍的國家對他們的「Schuld(德語,指 負債與內疚)」,但他們錯失了這個歷史性的機會。

  值得回憶的是,一戰後的德國賠款是導致國家社會主義出現的原因之一。而德國在三個不同的場合減少了他們自己的「Schuld」:1924年道斯計劃;1929年的「楊計劃」,沒來得及阻止希特勒的崛起;最後是1953年倫敦債務協議。

  今天的德國沒有帝國野心。諷刺的是,正是避免統治歐洲的願望,部分導致了德國沒能在這個局面中應對自如並像一個仁慈的君主那般行事。歐洲央行9 月6日採取的行動是保全歐元所必須作出的最低限度的努力,但它也會讓我們更進一步走向一個雙層的歐洲。債務國將不得不接受歐洲監管,而債權國則不會;經濟 表現上的差異會被加強。長期蕭條,永久分裂為債務國和債權國的前景讓人無法容忍。我們還有什麼選擇?

兩害相權取其輕

  德國必須決定,是要成為一個仁慈的霸主,還是離開歐元區。第一個方案是目前最好的。這意味著什麼?簡單的說,它需要兩個與現在政策所追求的完全不同的新目標:

  ——在債務國和債權國之間建立一個或多或少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在大體相同的條件下為政府債務融資。

  ——名義增長目標在5%以上,這樣歐洲就可以通過增長擺脫債務負擔。這需要一個比現在歐洲央行所定2%的通貨膨脹目標更高水平的通脹。

  這兩個目標都是可以實現的,前提是邁向政治聯盟的進程有較大的進展。可能在明年作出的政治決定將決定歐盟的未來。歐洲央行在9月6日採取的措施可能是創建雙層歐洲的前奏;或者,它們可以引導構建一個更緊密的政治聯盟,在這個聯盟中,德國承擔與其領導地位相稱的義務。

  兩極歐洲可能最終毀滅歐盟,因為被剝奪權力的成員遲早會退出。如果政治聯盟不可實現,剩下最好的選擇是有序地分立債務國和債權國。如果歐元區成員國無法在不把他們的聯盟推向持久蕭條的情況下共處,通過共同協議分離之後他們可能會過得更好。

  在歐元區的友好分手中,哪一派退出很重要,因為所有累積的債務都用共同貨幣計價。如果一個債務國離開,它的債務價值會由於其貨幣貶值而增加。這 個相關國家可能變得有競爭力,但它要被迫違約,而這會造成不可估量的金融混亂。共同市場和歐盟也許能應對像希臘這樣的小國違約,尤其是當它的違約已經被廣 泛預期。但它無法在更大國家,如西班牙和意大利離開後生存下來。即使是希臘的違約也可能是致命的。它將導致資本外流,並鼓勵金融市場對其他國家大量拋空, 因此歐元很可能像1992年匯率機制那樣解體。

  相比之下,如果德國退出,並將共同貨幣留給債務國,歐元會貶值,而累積的債務也會隨之貶值。幾乎所有當前棘手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債務國可以 重獲競爭力,他們債務的實際價值下降,而且有歐洲央行控制,違約的威脅就會消失。沒有德國,歐元區要實現大逆轉就沒有困難,否則,它還要獲得默克爾的許 可。

  具體而言,德國離開以後的歐元區可以建立財政部,並實現債務削減基金。事實上,縮小的歐元區可以走得更遠,把所有成員國的債務轉換為歐元債券, 而不僅僅是超過GDP60%的那部分債務。當縮小後的歐元匯率穩定後,歐元債券的風險溢價會下降到其他自由浮動貨幣發行的債券水平,比如英鎊和日元。這可 能聽上去不現實,但這僅僅是因為對導致這場危機的原因的誤解太深。你可能會驚訝,但歐元區,即便沒有德國,也可以在財務償付能力的標準指標得分上高過英 國、日本和美國。

  德國的退出可能是一個顛覆性的,但也是可控的一次性事件,而不是在投機和資本外流的脅迫下,另一個債務國退出所引發的混亂而且曠日持久的多米諾 效應。不會有債權持有人憤憤不平的官司。甚至房地產也將變得容易控制。由於匯率的巨大差別,德國人會瘋狂購買西班牙和愛爾蘭的房地產。在最初的混亂後,歐 元區將從衰退走向增長。

  共同市場會得救,但德國和其他可能離開歐元區的債權國的相對地位可能從勝利轉向失敗的一邊。他們的國內市場會遇到歐元區其他國家的激烈競爭,而 且儘管他們可能不會失去出口市場,出口也將變得不那麼有利可圖。他們持有的以歐元計價的資產和TARGET2清算系統中的債權也將遭受損失。損失的程度將 取決於歐元貶值的程度。因此,他們會很有興趣將貶值維持在可控範圍內。當然,會有許多的過渡困難,但最終的結果將會實現凱恩斯的夢想,即在一個貨幣體系 中,維持穩定能同時給債權人和債務人帶來重大利益。

歐洲財政部設想

  在最初的打擊之後,歐洲將會從現在的通縮債務陷阱中走出。全球經濟,尤其是歐洲將會復甦。而德國在調整損失後,也會恢復起主要生產國和高附加值 產品出口國的地位。德國將從整體的提高中獲益。然而,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它在共同市場內相關地位的逆轉都是巨大的,因此希望德國自願離開歐元區是不切實際 的。推動力必須來自外部。

  相比之下,如果德國選擇做一個仁慈的霸主,它的發展會更好,而歐洲將免於遭受德國退出歐元區所帶來的巨變。但實現公平競爭和有效增長這雙重目標的道路將變得更加曲折。

  第一步是建立歐洲財政部,它將被授權代表成員國做出重要的經濟決定。這是將歐元打造成真正最後貸款人的成熟貨幣所一直缺少的部分。財政部與中央 銀行協同工作,它可以做到歐洲央行現在不能做到的事。歐洲央行的權限是保持貨幣穩定,它被明確禁止為政府赤字融資。但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成員國建立財政局。 阻礙來自於德國擔心它將成為歐洲問題的錢袋子。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能成為讓歐洲永遠分裂為債務國和債權國的藉口。通過給予他們否決不公正影響他們的 權力,債權人的利益可以、也應該被保護。這已經在ESM的投票系統中得到體現,它要求85%的多數贊成才能做出一個重要決定。這個特性也可以被植入歐洲財 政部中。當成員國按比例貢獻,比如說按一定的百分比貢獻出他們的增值稅時,一個簡單多數的原則應該就足夠了。

  歐洲財政部將自動掌管EFSF和ESM。擁有歐洲財政部的一大優勢是,它可以像歐洲央行一樣作出日常決定。歐洲財政部的另一個優勢是它可以重新 對財政和貨幣職責作出區分。例如,財政部應當承擔歐洲央行購買的政府債券的償付風險。因此也就沒有理由拒絕歐洲央行無限的公開市場操作。重要的是,在重組 希臘債務時,歐洲財政部將比歐洲央行更容易向公共部門參與者提供選擇。財政部可以表示,願意將公共部門所持有的全部希臘債券轉換成從現在開始、10年到期 的零息債券,只要希臘達到,比如2%的基本盈餘。即使是在這麼晚的階段,這也可以幫助希臘在絕望的隧道里看到一絲光亮。

  第二步是利用歐洲財政部來建立一個比歐洲央行在9月6日決議可以給出的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歐洲財政部應該建立一個債務削減基金——一個修改了形 式的歐洲債務贖回協定,這個協定由默克爾自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提出,並得到社會民主黨和綠黨的支持。債務削減基金將收購超過國家GDP60%部分的債務, 前提是這個國家實施歐洲財政部批准的結構改革方案。這些債務不會被取消,而是為基金所持有。如果債務國不能遵守條件,該基金就可以實施處罰。按照協議的要 求,債務國需要在五年的延緩償付期之後,每年削減超額債務的5%。這就是為什麼歐洲必須以名義增長率超過5%為目標。債務基金需要進行融資,可以通過歐洲 央行實現,或者通過發行債務削減債券——一個由成員國共同承擔的義務——並將廉價融資的收益轉移給相關國家。無論採用哪種方法,債務國的成本都將減小到 1%甚至更低。這些債券會被各權力部門作為零風險債券轉讓,並被視為歐洲央行回購操作中的高質量抵押品。銀行系統迫切需要這樣一個無風險的流動性資產。在 我提出這個計劃時,銀行在歐洲央行擁有超過7000億歐元的剩餘流動性,並獲得0.25%的利率。從那之後,歐洲央行將存款的利率減小到零。這確保了這個 成本在1%以下的債券有龐大且現成的市場。相反,在9月6日公佈的歐洲央行計劃不可能把融資成本降到3%以下。

  不幸的是,這個計劃被德國人拒絕,因為它不符合德國憲法法院的要求。在我看來,他們的毫無根據,因為憲法法院裁決反對在時間和規模上無限的承 諾,但債務削減債券在這兩點上都有限制。如果德國希望做一個仁慈的霸主,它可以輕鬆地通過,它可以不需要任何修改就被推行。最終,債務削減債券可以作為推 出歐元債券的橋樑。這使公平競爭成為永久性的事。

改變德國的政策立場

  現在剩下第二個目標:一個旨在將名義增長提高到5%以上的有效政策。我們需要這個目標,以確保負債纍纍的國家能滿足財政緊縮的要求而不陷入通縮 的債務陷阱。如果德國奉行德國央行對貨幣穩定的不對稱解釋,那這個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如果德國希望留在歐元區內並不破壞歐盟,那它就必須接受短時間內2% 以上的通脹率。

  什麼可以讓德國決定,是留在歐元區內而不破壞歐盟,還是離開歐元區,讓債務國自己解決他們的問題?外部壓力可以做到。隨著奧朗德 (Francois Hollande)擔任新的總統,法國顯然成為推動歐洲實施替代政策的候選人。通過形成一個與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聯盟,法國可以提出一個經濟上可信、政治上 有吸引力的計划來拯救共同市場,並按照人們想像的理想版本重構歐盟。這條統一戰線形成之後,可以讓德國選擇:領導或離開。目標不是排擠德國,而是從根本上 改變其政策立場。

  不幸的是,在構建與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統一戰線以對抗德國的過程中,法國並不處在一個強勢地位上。默克爾不只是一個強硬的領導人,也是一個有技巧 的政治家,她知道如何讓對手分裂。法國尤其脆弱,因為在財政整頓和結構性改革方面,它做的比西班牙和意大利更少。法國政府債券目前享受的低風險溢價幾乎完 全是由於法國與德國的緊密關係。亞洲央行一直在購買法國債券,尤其是德國債券以負收益率銷售之後。如果法國和意大利、西班牙的同盟太緊密,它就會被用同樣 的標準來評判,而其債券的風險溢價也會上升。

  與德國同坐一條船的優點很可能在一場長期衰退降臨歐洲後變得虛無縹緲。隨著法國和德國之間的裂痕變得更加明顯,金融市場會傾向於重新將法國分到 西班牙和意大利一邊去,無論它是否效忠於德國。所以法國的選擇是,與德國決裂來拯救歐洲並恢復增長,或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假裝在一條硬通貨的船上,等著之後 只能被扔出船外。站在債務國一邊並挑戰緊縮政策,可以使法國繼續其在密特朗總統時期的領導地位。那是比在德國駕駛的船上擁有一席更有尊嚴的地位。但這還是 需要法國有極大的勇氣,來在短期內與德國分道揚鑣。

  意大利和西班牙有其他的弱點。意大利已經證明了,它無法依靠自己來維持良好的政府管理。它目前的債務危機是從加入歐元區之前就積累起來的。作為 成員國,它在基本預算盈餘上其實比德國表現更好——即使是在貝盧斯科尼任職的大部分時間裡。但意大利似乎需要一個外部的權威來幫助它徹底擺脫糟糕的治理。 這就是為什麼意大利如此熱愛歐盟。西班牙政治上更加健康,但目前的政府為了自身利益過於屈從於德國。此外,歐洲央行債券購買計劃導致的風險溢價下降將足以 消除西班牙反抗德國統治的誘惑。

  改變德國態度的運動因此必須採取與當前決定政策的政府間談判完全不同的形式。歐洲民間團體、商界和大眾需要被調動起來並投身其中。目前還沒有爆 發出來的潛在親歐盟情緒,需要被激發出來以拯救歐盟。這樣的運動可能會與德國的情緒起到共鳴,那裡的大多數人還是親歐的,但還是處在錯誤的財政政策和貨幣 教義之下。

  德國經濟目前表現相對較好,政局也相對穩定。危機只是來自國外的遙遠噪音。短期內,當前的情況可能像是一場噩夢,只有把德國叫醒,並讓它認識到 它當前指導政策的錯誤見解才能逃離這場噩夢。我們可以希望當被要求作出選擇時,德國會選擇成為一個仁慈的領導者,而不是寧願遭受退出的損失。■

  作者索羅斯(George Soros)為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30

社交電商類網站遭莊家排擠急謀出路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10/233482.html

Pinterest(圖片視覺社交和分享網站)風靡並帶起了中國的美麗說、蘑菇街潮流,30多個模仿者遍地開花。但與鼻祖定位不同,絕大部分中國類 Pinterest網站都依賴於電商,分享的商品中九成以上來自於電商平台。電商火,也讓這些Pinterest網站看似前途似錦。

但電商平台不甘只做商品提供者,記者近期發現,電商企業自己也在構建導購分享網站,這使獨立Pinterest網站流量下降多達三成,為急尋自救出 路,甚至不惜賣身給互聯網巨頭。不過,分析人士坦言,就算是得到巨頭資助,Pinterest中國模仿者如不盡快擺脫對電商平台的依附,將難阻迅速衰落之 勢。

類Pinterest遭遇滑鐵盧

近三個月PV下降23.9%

為瞭解目前中國類Pinterest網站境況,記者試圖從國內第三方諮詢機構獲取分析數據,但結果並不理想。

「我們已經停止了對此類網站的數據研究,從有類Pinterest網站開始,我們只出過兩份研究報告,而這兩份也是在研究社會化電商的時候隨便帶了幾句對這類網站的分析,只有一個註冊用戶數據而已」,相關人士如是說。

記者隨後查閱了Alexa網站排名。近三個月時間,美麗說平均排名926位,下降263位;蘑菇街平均排名也下降370位,目前僅為1450位。另 有知情人士披露,蘑菇街近三個月的PV流量下滑高達23.95%,美麗說近三個月的PV增幅僅為5.95%。而去年同期,兩家網站的月均PV增長均超過 50%。

而用戶對於這類網站的熱情也降低了不少。經常網購的王小姐向記者抱怨,「近期突然對蘑菇街沒有興趣了,覺得分享的商品都差不多,更新不更新好像都沒啥變化,之前看網站是處處有驚喜,現在很難有驚喜的感覺了」。

記者從四鑽淘寶店主張澤(化名)處獲悉,「從今年5月開始做美麗說、蘑菇街推廣,不管你買不買我家的東西,只要你在美麗說或蘑菇街上分享我家商品被 收錄了,每件商品我就給他50元,我在旺旺上發出這個推廣之後,一開始每天至少有5個人來問,近一段時間基本上一天也就一兩個人來問,也只是瞭解下,並不 真的幫我推,大家好像對這個分享審美疲勞了」。

事實上,目前仍有類Pinterest網站入局,但對於這些新晉者,蘑菇街CMO李妍珠並不看好,他坦言,「如果是定位於女裝導購網站的話,我認為機會不大,如果想有所發展的話,我建議他們做男裝或媽媽類商品導航」。

莊家「下水」自起爐灶

Pinterest們遭釜底抽薪

事實上,除了網購人群和淘寶店主感覺到類Pinterest網站們已出現趨於非主流的跡象之外,更讓此類網站憂心忡忡的是其賴以生存的電商平台們開始自己操刀了。

電商大鱷淘寶網近日頻頻表示將全力推進頑兔社區的發展,不僅把淘畫報的內容全部轉入頑兔社區,並且該社區已經開通導購功能。知情人士還向媒體透露, 早在今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就針對電商導航網站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扶持上游導購網站繼續做大,阿里的流量入口應該是草原而不是森林。」雖然該 表態並未得到阿里巴巴的官方證實,但是美麗說、蘑菇街此類網站難免捏一把汗。

記者還從業內人士處瞭解到,從去年起淘寶開始向美麗說和蘑菇街等網站收取10%的技術服務費,變相減少了付給這類網站的分成。而在馬云發表上述講話 前後,淘寶聯盟也調整了部分政策,其中一條是不允許第三方淘寶客網站在站內向用戶提供淘寶商品搜索功能。外界將此視為淘寶開始打擊電商導購的信號。

不幸的是,在受到莊家擠壓的情況下,美麗說和蘑菇街等現階段還無力轉變依賴電商平台獲利的現狀。據瞭解,扣除技術服務費用後,蘑菇街每月從淘寶聯盟分成得到的收入約400萬元,而美麗說的該類收入大概佔其總收入的60%-70%左右。這一收入是兩家網站最主要的收入。

「雖然美麗說並未披露過這類數據,但是這個數字差不多」,接近美麗說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同時,李妍珠也向記者坦誠,「現在蘑菇街上分享的商品90%以上來自於淘寶,當然相應在收入上面也佔據了很高的比例」。

然而,即使淘寶商品現在幾乎已成為其商品的惟一來源地,李妍珠卻並不認為蘑菇街過於依賴淘寶,他告訴記者,「我們網站上分享的商品的確絕大部分是來自淘寶,但是這其實和線上女裝的分佈是一樣的,很正常,而且淘寶也是希望有可以引流的電商系統的」。

此外,美麗說內部人士也向記者表示不認為依賴淘寶會使其陷入被動,他向記者舉例,「就好像百度也要購買流量一樣,從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淘寶也是需要購買優質流量的,這沒有什麼被動不被動的,是一個共存的關係」。

全力自救尋線下營收

不惜賣身於巨頭

業界有蘑菇街和美麗說過分依賴電商平台的質疑,雙方雖不約而同地表示不擔心,但已有行動。據記者瞭解,為了使各自的營收來源更多元化,兩家網站都暗中尋求非淘寶類營收。

李妍珠透露,除了淘寶之外,蘑菇街和其他的電商平台也在接觸,比如說初刻、凡客、瑪索瑪索以及七格格等自有品牌等,目前其營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淘寶聯盟分成、品牌商廣告。他告訴記者,從今年五六月起,蘑菇街就已開始與各大品牌接觸,目前合作的品牌商有20-30家。

「除了以上兩種營收之外,我們還在嘗試給電商賣家創新營銷渠道,比如說我們會做化妝品的新品試用,或者幫服裝賣家做新裝試穿,雖然組織這樣的活動有 些是免費的,但還有一些我們可以獲利幾萬元」,李研珠還在嘗試,但顯然這萬元級的收入對於一個擁有100名員工的企業來說可謂是杯水車薪。

與蘑菇街一樣,美麗說也在暗暗考慮如何擴大非淘寶收入佔比。記者從美麗說內部人士那裡瞭解到,「未來大家可能會慢慢看到美麗說在中間頁(在搜索引擎 和傳統產業中間的狀態來為別人提供服務)方面的嘗試,簡單地來說就類似於O2O(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他舉例說,「比如說線下的婚紗攝影等 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客戶」。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能嘗試更多的商業模式、在流量普跌的情況下繼續發展下去,一些類Pinterest網站不惜吸引互聯網大平台入股。此前購物分享 網站「逛」的創始人白鴉在微博中曾爆料,「騰訊收美麗說這事兒我只知道馬化騰已同意,是否簽字尚未知」,而近日記者從知情人士處得知,美麗說已經正式獲得 來自騰訊的D輪融資,融資金額不詳。此外,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其競爭對手蘑菇街也已經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為啟明創投和IDG。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以上蘑菇街和美麗說的自救嘗試,就是減少對電商,至少是單一平台的依靠。其實,對於如何掙到錢這個問題,美麗說和蘑菇街此類網 站的鼻祖Pinterest也並沒有想清楚。記者瞭解到,目前Pinterest已經擁有大約2300萬使用者,而這家公司截至目前並沒有因此產生任何營 收。

商報記者魏蔚/文宋媛媛/漫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