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聯 便宜的秘密

2015-04-13  TCW
 
 

 

時間:去年農曆七月二十一日 地點:台中清水觀音廟紫雲巖

下午一點,參加一年一度中元普渡的人潮,已經把廟前廣場哄得越來越熱鬧,兩千張的供品桌海中,幾個年輕女生快速穿梭,急忙把供品堆上桌,她們穿著藍紅相間的Polo衫,背後寫著「全聯實在真便宜!」一位六十開外的中年婦女,堆著一張笑臉,在午後的大太陽下,用道地海口腔台語,在一旁大聲指揮。

她是蔡玉姿,認識她的人都叫她阿姿姐,全聯福利中心(以下簡稱全聯)清水中興店的店經理。

超級品牌誕生營收贏家樂福,沃爾瑪來取經

這不是一家簡單的超級市場,從台中清水到高美溼地,綿延快一百公里的西部海岸,都是她的管區。曾經被在地農會壟斷的廟會鋪桌生意,被阿姿姐一點一點吃下來,版圖已經擴及二十幾間廟宇。二十年前,一手拉拔的清水中興小店,更成為中台灣業績前五名的常勝軍。

她,只是全聯眾多「媽媽部隊」的傳奇之一。

全聯,在這些在地阿桑幫忙下,從十七年前大家看衰、破舊的公教福利中心,轉身成為台灣最大的連鎖超市。七百六十億元的年營收,早已超越家樂福、全家,在台灣零售業版圖上,直逼龍頭統一超。

全台灣每三袋衛生紙,就有一袋從全聯售出;以發卡量推算,相當於十個台灣家庭中,就有九個家庭擁有全聯福利卡;去年全聯的消費人次,已超過二億五千萬,平均每個台灣人,每年就得光顧全聯十次。全聯,已經成為很多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商業周刊》與法國市調集團易普索(Ipsos)合辦的二○一四年「台灣百大影響力品牌調查」中,全聯的品牌影響力,一舉擊敗了日常生活唇齒相依的郵局、三大電信公司,成為對庶民生活影響最大的台灣原創品牌,其他國際知名企業:優衣庫、星巴克、麥當勞等,都只能望其項背。

全聯的品牌力,不僅台灣人埋單,全球零售業龍頭沃爾瑪(Wal-Mart),為轉攻小型社區超市,也不辭千里組團來台灣這個他們完全沒有據點的小島,向全聯敲門取經。

分析全聯成功最重要的關鍵,「隨處可見的『品牌能見度』、便宜、低價奠定的『信任感』,是全聯成為本土第一品牌的最主要原因!」負責「台灣百大影響力品牌調查」的台灣易普索研究總監費愷毅(Darren Freeman)解釋。

其實,全聯近年展店雖然快速,但以數量來看,全台只有八百家不到的據點,遠遠落後近三千家的全家便利商店,但為何能在品牌影響力上,領先超商?

原來,店不能動,但人是能移動的。全聯開枝散葉式的品牌能見度,其實就是靠著像阿姿姐這樣的全聯店長,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為了解全聯的核心能耐,我們到了阿姿姐的店,一百五十坪大的店面,在清水中興街上不算起眼,周圍全是不超過三層樓的住宅。在中興店開張之前,一家頂好超市,就在這做垮的。店外停著一台車齡超過二十年的福特小客車,這是她做鄰里關係的「坐騎」。

這一天,她開著車,送貨到里長家。每一天,她花五個小時在外走動,親自為無法搬重物的年邁顧客,或叫貨量大的醫生娘、議員太太、歌友會等約二十名重要客戶送貨到府,不只如此,她還能記住各家「存貨」的消耗速度,知道誰家油快用完、主動上門補貨,或勸顧客趁特價一次買齊衛生紙。

媽媽部隊傳奇布樁十年,從農會搶下鋪桌生意

她是店長,更像業務,對自家DM倒背如流,每次送貨,都能在五分鐘內講解完當期的優惠商品;美妝保養品,她也能賣。甚至,她連里長女兒的結婚日期,都一清二楚。

「我們店就都是在鳥不生蛋的地方,一定要往外跑,才有生意,」蔡玉姿的主管、全聯營業四處處長張麗娜說。

廟宇的鋪桌市場,就是這樣跑出來的。

蔡玉姿說,清水每年最熱鬧的,就是觀音廟紫雲巖的中元普渡活動,過去,為廟宇提供祭拜用食品的鋪桌生意,多為清水農會壟斷,但這筆兩千桌的生意,實在誘人,「我想……,如果搶下來多好!」於是,她開始四處打聽,逐漸了解每年普渡,都由清水區選出三個里長合辦,為搶先機,她總在清明節過後就開始探聽今年的負責人。十幾年下來,全清水區三十二個里長,已經摸透透,為送對伴手禮,連對方的飲食喜好都要事先調查,遇到新里長上任,她還要重新「布樁」,才能在端午節正式投標時,一舉中的。

人脈以外,鋪桌技巧也同步改進。別的廠商趁天未亮、帶點涼意的時候老早鋪完桌,但她為了維持食物新鮮度、配合普渡時間,選在下午一點、太陽最烈的時候,趕快把祭品送上桌。

蔡玉姿陣上全是娘子軍,好幾次,員工一個個暈倒,她只能默念「求觀音幫我完成工作」,因此打響名號。就連一般人敬而遠之的喪事場合,她都搶著做。

現在,全清水二十多間廟宇,蔡玉姿全都合作過,更曾在中元檔期一個月內就鋪超過二千五百桌。從中興店開始,廟宇鋪桌正式成為全聯的業務之一,雖營收占比不到二%,但換回的鄰里關係,很難以金錢衡量。

對都會的顧客而言,這些全聯媽媽的身影,可能只是制式說著謝謝光臨的「收銀員」,但中部這股在地生根的品牌滲透力,是只有走出北部都會區,才真正看得到的力量。就連全聯董事長林敏雄都說:「我們最強的就是媽媽部隊!」

快速擴張貨架董事長出馬,一家家留住供貨廠商

如果「媽媽部隊」是幫全聯這個品牌攻城略地的主力前鋒;那麼,「便宜」就是支撐品牌影響力的後勤主力。「便宜是全聯基本概念,不能跑掉!」林敏雄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說。

「便宜」這兩個字說來容易,但做起來可一點都不簡單。因為在零售業這行,要壓低貨架上的價格,唯一的方法就是砸錢展店,創造規模經濟。

「在這個業界,做第二就很難存活!」回想十七年前,林敏雄說,一九九八年,他從台中政界大老張啟仲手中,接下掌管前身為公教福利中心的全聯社之後,就開始快速進行擴充。依他盤算,在台灣要經營超市這樣的服務,至少要二百五十家,才能超越當時的頂好、松青,創造經濟規模,取得議價優勢,才可能賺錢。

張麗娜形容全聯早期的展店策略是「先開了再說」,只要租金條件許可,再小的鄉鎮、深巷、地下室,都在考慮範圍,最快三天就簽一家店,全為直營店。相較之下,同業頂好是兩個月起跳,家樂福最少要評估一季。過去十七年,全聯以平均一週開一間新店的速度擴張,但卻仍謹守店租不超過營業額五%的原則,幾乎是同業的一半。

店面有了,要把貨架快速填滿,又是另一個學問。

為了維持福利中心的低價,林敏雄一開始就想延續公教福利中心「寄賣」的商業模式,請廠商先把貨品送來,賣掉之後,再給錢,這樣既沒有庫存及現金壓力,又可維持價格競爭力。但一試之下,根本沒有廠商願意供貨。原來,軍公教福利中心有政府背書,供應商不怕被倒貨,但轉為民營之後,少了這層保障,供貨商紛紛打退堂鼓。

「那些外商,說不認識我、怕拿不到錢,貨直接就要來載走!」林敏雄說,外國大廠尤其現實,首先發難,即使當時的他,已是台北二信(華泰銀行前身)理事主席、元利建設董事長,還是得向銀行申請十幾億元的信用保證,拿著信用狀,花上一個月,一家家廠商拜訪,親自和外國主管談,才安撫下來。

他說,全聯到他手上轉為民營,必須開發票,立刻就少了五%毛利(營業稅),但全聯賣場和別人比起來「黑黑臭臭」,沒有漲價的本錢,為維持價格競爭力,一定要依循全聯社的寄賣模式。

為了讓供貨商放心,林敏雄在交付貨款時,一律不用支票,「我付款從沒慢過一天,絕對提早匯款、都用現金,從來沒開過一張票!」林敏雄說。至今,為取信廠商,林敏雄的信用狀是直接放在公司商品部,供對方領取參考,「只要有人要,不用問,就印給他!」才讓寄賣制存活下來。

除了以自身力量快速展店外,一有機會,就積極對外購併。二○○四年購併桃園在地超市「楊聯社」,拿到進軍北部市場的門票、二○○六年拿下日系「善美的超市」學到做生鮮的眉角、二○○七年進一步入主「台北農產超市」,取得北部穩定蔬果來源。

快速展店加購併,全聯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店數就超越頂好,成國內最大超市;二○一一年,展店數達六百家,營業額一舉追平量販店龍頭家樂福。

超強議價「軍機處」採購配助理追價,沒最低價就處罰

東西要賣得便宜,也包含對外議價的進貨成本,《沃爾瑪效應》分析:「對內部、供應商不斷施壓,不放過省下每分錢的機會,」這種財務紀律、節儉精神,讓沃爾瑪做到全球最大;全聯,也是如此。

就連競爭者、美廉社總經理邱光隆都說:「全聯最大的能耐,就是議價!」

「我乾貨和生鮮,和外面比,至少都還有一○%的價差!」林敏雄對議價的重視程度,全藏在最重要的單位——「商品部」的人事配置裡。

商品部現在員工近百人,是全公司最大部門,主理採購事宜,由林敏雄大兒子林弘斌擔任該部門協理,親自領軍。第二大主管、商品部經理林雅萍,也是林家親戚,部門中更不乏蔡家人(林敏雄母姓)。

如此重用自家人,商品部儼然已成為全聯帝國的「軍機處」,也是統一超前總經理、現任全聯總裁徐重仁的「小七幫」,唯一無法插手的部門。

家樂福公關經理林夢紹解釋,一般通路面對供應商,是統一窗口,由採購面對廠商,處理議價、行銷活動、DM版面、物流等細項,類似產品經理。

但是,在全聯,採購只要專心負責一件事:議價,其餘溝通由廠商自行接洽行銷部、招商部、行政部等。每個採購配置兩名助理,也較其他通路多,可說是萬般禮遇。

種種安排與規模優勢,讓全聯的砍價兇、追價緊、淘汰狠,在業界聞名,也讓位於全聯新大樓二樓的十三間會客室,成為各家廠商業務口中的「地獄」。

供應商透露,全聯對外所有契約,都明定是「全台最低價」,如果不同意,即使是當年不可一世的味全,都曾經被全聯「下架懲罰」,事後只能摸摸鼻子,重新爭取上架。

此外,不像其他通路是由查價小組負責,全聯將此職責下放到各店,只要發現方圓一公里,同樣商品在其他通路更便宜,由店長回報、處長裁示,二十四小時內就可完成區域降價,效率是同業的二、三倍。

為了約束廠商,全聯還自創數十條罰款,例如,為確保促銷品貨源充足、避免缺貨破壞商譽,若補貨不及,則錯失的銷售額由供應商補貼等。

全聯商品的淘汰頻率、幅度,也是同業之最。一般商品一年檢視一次,新品則是每四個月一次,淘汰率達三成。

如此層層把關,說穿了,不只為維持全聯的價格競爭力,也為維持「便宜有好貨」的信賴關係。畢竟,人情味,只能把客人帶進門,但唯有價格,才能讓顧客長久留下。

對供應商要求高,在「一定要便宜」的政策大旗下,全聯對自己也挺摳門。

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龔大中,永遠記得第一次走進全聯的景象。當時,已是超市龍頭的全聯,總部仍在台北華山市場旁的老舊建築,數百人擠在同一層樓。和林敏雄開會,會議室的長桌,還是由幾張小桌子簡單拼湊而成,就連椅子都高矮、花色不一。

廣告預算也錙銖必較,從九年前的三千萬元,到現在的六千萬元,仍不到統一超的八分之一。全聯一年拍四、五支廣告,後者達四、五十支。

龔大中笑說,電視廣告推出第一年,叫好叫座,推升全聯業績二○%,沒想到全聯竟先來砍價,要求下調奧美的抽佣成數,「我們都還沒提漲價咧!你就知道這家公司的性格……。」

「摳門」下的挑戰大廠才玩得起的比價,恐排擠良幣

當然,過度追求低價的全聯模式,並非全無風險。

目前,為規避比價、不得罪其他通路,許多國內外大廠都為全聯另開容量、份數不同的獨家規格,長久下來,難免淘汰跟不上遊戲規則的小型廠商,可能引發劣幣驅逐良幣效果。

邱光隆認為,低價戰無法長久,因「最低價」的保證只要破功一次,就會完全失去消費者的信任,非常危險。林夢紹也說,食安風暴下,對消費者而言,安全的重要性,已經凌駕價格。

當過去在低價市場最大的競爭者美廉社、家樂福都逐漸調整策略,流通教父徐重仁,也開始著手全聯的下一波轉型。

未來,全聯會往哪裡去?是否真能成為第二次流通革命的典範?仍未完待續,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個靠「土生土長」,從No logo(沒有品牌)走向Super brand(超級品牌)的故事。在一個人人都想走上雲端的數位時代,全聯用十七年證明了,有溫度、有骨氣,夠接地氣,同樣能反向稱王。

【延伸閱讀】新本土天王全聯的銷售密碼

■滲透率高!9成家庭是卡友福利卡發卡量7 5 6 萬張,相當於1 0 個家庭裡,9 個為卡友;全年消費人次達2.5億次,平均每個台灣人在全聯消費10次。

■成長超快!每8天就開一家新店17年間,平均1週開1間新店;女性店長占8成,業界平均為5成。

■影響力大!衛生紙、生鮮市占第1 全台最大日用品通路,每3袋衛生紙,就有1袋自全聯售出;全台最大生鮮連鎖通路,香蕉、奇異果、輪切鮭魚市占率第1。

【延伸閱讀】台灣原創品牌排名■第1名 全聯福利中心■第2名 中華郵政■第3名 中華電信■第4名 統一■第5名 義美■第6名 華碩■第7名 網路家庭■第8名 大同■第9名 台灣高鐵■第10名 中國信託

註:台灣原創品牌的定義為 ?對於發行股票、債券的企業,台灣是發行第一上市上櫃的地方 ?對於未發行股票的企業,至少50%資本額來自非外資企業(包括陸資)

資料來源:台灣易普索整理:陳筱晶

【延伸閱讀】不論營收、影響力,全聯只輸小七——台灣各超商(市)通路比較

■統一超百大品牌影響力排名:4業種:超商國別:日本/美國店數:5,0372014年營收:2,079億(合併)

■全聯百大品牌影響力排名:9(註1)業種:超市國別:台灣店數:7402014年營收:760億

■全家百大品牌影響力排名:14業種:超商國別:日本店數:2,9572014年營收:560億(合併)

■家樂福百大品牌影響力排名:16業種:量販店國別:法國店數:722014年營收:600億*(註2)

■頂好百大品牌影響力排名:未入列業種:超市國別:香港店數:2342014年營收:150億*(註2)

註1:全聯括弧內為台灣原創排名,其他未入榜註2:*為估計值

整理:郭子苓

【延伸閱讀】從鄉下扎根,17年邁向超級品牌——全聯大事紀

■1998年接手全聯社(前身為公教福利中心)66家分店,更名「全聯福利中心」,創立全聯實業*快速展店:自中部起家,發動「鄉村包圍城市」策略

■2003年第200店開幕,成全台最大連鎖超市,達損益兩平

■2004年購併桃園在地超市「楊聯社」,揮軍北部

■2006年購併日系「善美的超市」及生鮮廠第一支電視廣告《找不到篇》上線,「全聯先生」走紅*吸收人才:往生鮮超市轉型*打品牌戰:與奧美長期合作,有計畫性的塑造品牌形象

■2007年購併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旗下「台北農產超市」,取得穩定蔬果來源*擴大戰線:正式跨足生鮮領域

■2008年發行福利卡。迄今發卡量達756萬張,通路業僅次於HappyGo的1,300萬張、icash的1,200萬張

■2011年第600店開幕,營業額追平量販龍頭家樂福

■2012年第一家imart概念店開幕,廣告口號從「實在真便宜」、「便宜有好貨」改為「買進美好生活」*吸引年輕人:調整店型,啟動品牌年輕化

■2013年宣布開放中信卡刷卡

■2014年延攬前統一超總經理徐重仁就任全聯總裁購併嘉義在地超市「全買」,改裝為全聯二代店*挑戰龍頭:喊出2020年營收2,000億目標,挑戰統一超

整理:郭子苓

【延伸閱讀】行銷、折價戰並用,打造超人氣熱賣品

? 光泉鮮乳「滅頂事件」後,全聯改與光泉主要合作,推升其市占率從第3變第2

? 得意的一天葵花油全聯油品市占率約3成,平均每分鐘賣掉1.7瓶

? 舒潔抽取式衛生紙市價的8.9折,平均每分鐘賣出27包

? 桂格養氣人蔘受惠全聯成長最大的廠商,每分鐘賣出5.3瓶

? 黑人超氟牙膏一組牙膏比市價便宜57元,每分鐘賣出3條

? 伯朗咖啡、御茶園每朝健康綠茶長期為超商8折價,帶動長銷常溫款銷量

? 海尼根Light啤酒主客群7成為婦女,由太太買給先生,Light版反而比普通款熱賣

? 我的心機玻尿酸保濕鎖水黑面膜比市價便宜60元,意外在非美妝通路熱銷,甚至賣得比紙尿布好

資料來源:全聯整理:郭子苓

【延伸閱讀】廣告主打文青,「全聯先生」被迫退休?

三月二十七日,全聯最新一波「全聯經濟美學」廣告上線, 但卻不見招牌人物──「全聯先生」的身影。

全聯先生去哪了?其實,這是品牌年輕化第一步。

目前,全聯三十歲以下的客群僅占九%,和超商七成來客是二十到四十歲青壯年相比,相差很大。追根究柢,是全聯過去錙銖必較、東省西省的形象,產生「委屈感」,「年輕人連進全聯、拿全聯塑膠袋都覺得很丟臉,好像是因為我很窮,才來這裡,」全聯總經理蔡篤昌說。

因此,上個月起,全聯將廣告重新定調為「經濟美學」,以十四名年輕人為主角,畫面走文青風,訴求「把錢花得漂亮才是本事」、「真正的美,是有顆精打細算的頭腦」,強調省錢不是非不得已,而是有態度的選擇。

這可是一場冒險,因為自二○○六年首支電視廣告起,許多台灣民眾再次認識全聯的起點,就是全聯先生。

但很少人知道,這個代言人,其實是「做人情」、無心插柳而來。原來,林敏雄與奧美廣告董事總經理唐心慧的父親熟識,唐爸爸心疼女兒工作辛苦,想幫她做業績,就勸說全聯跟奧美下廣告,「聽說要做電視至少要兩億,全聯根本沒有廣告預算,最後用三千萬試試!」林敏雄說。

但這難得的生意,對奧美來說,才是苦差事的開始。

全聯的名號,「我沒去過、也沒聽過!」幕後推手、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龔大中坦言,接案後,才驚覺家附近就有全聯,「但走進去,怎麼看都是問題:難找、裝潢不好、服務不好……,我想,完了!這要怎麼做?」

「後來董事長告訴我,他(指林敏雄)不得不東省西省,才能賣得這麼便宜,」龔大中回憶到全聯談生意的情形說,當時林敏雄招待客人喝茶、自己卻只喝白開水。

「這就是台灣人的樣子,默默做事卻不懂得說,一定會有共鳴。」於是,龔大中選定自家旁、民生東路上不起眼的全聯為背景,自嘲沒有醒目招牌、走道狹窄、不能刷卡等短處,「先把地雷拆掉、講實話,觀眾就會信任你。」

因為電視廣告需要一個「主角」來「數落」全聯缺點,他找來從沒拍過廣告的朋友邱彥翔,老實青年換上隨處可見的業務員西裝;素人、平凡、自暴其短,這些最大的禁忌,全落在「全聯先生」廣告裡,這一紅,就是九年。

如今,廣告強烈的省錢、低價訊息,也到了轉變的時候。全聯先生,真的功成身退?龔大中說,這次的缺席,是因為邱彥翔檔期無法配合,沒有讓他退休的意思。但不論全聯先生是否會復出,「轉型」對於全聯來說,已是條不歸路了!

(文●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71

一台iPad搞定點餐結帳 全聯老董押寶投資的iCHEF 這群年輕人 要當小餐廳的營運軍師

2015-04-13  TWM
 
 

 

外出用餐時,你是否曾看過店員拿著一台iPad就搞定場內場外大小事?靠著iPad上的App,iCHEF成為首個獲得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個人投資的新創團隊,同時也為自己拚出一.八億元的身價。

撰文‧何佩珊

台灣又多了一家估值破億的新創公司,在全聯董事長林敏雄以一五○萬美元(約新台幣四千六百萬元)投資iCHEF,取得二五%的股權後,這家初期資本額只有三百萬元,員工數不過二十人的小公司,頓時飆出一.八億元身價。究竟他們有什麼樣的本事,能夠讓林敏雄罕見地自掏腰包,做這麼大一筆投資?

如果你曾在知名餐廳麻膳堂用過餐,結帳時可能會注意到,櫃台放的不是傳統又大又笨重的POS(銷售時點情報系統),而是輕巧的iPad,而iCHEF的價值就藏在這台小小的iPad裡。

有別於傳統POS動輒數萬元,而且只能點餐與結帳;iCHEF只要月付二千元,就能從管理排隊叫號、點餐等,延伸到餐廳後台營運管理,被視為中小型餐廳的開店利器。

「一開始有人提議要做POS,我非常不看好。」iCHEF共同創辦人暨行銷長程開佑不諱言:「我看這個產業就是一片紅海。」包括提出這項建議的iCHEF的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吳佳駿都坦言,「我們選的是最難、最容易死掉的題目。」但他堅信,「如果要完成後面更大的理想(成為餐飲管理平台),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一開始,他們花了四個月開發產品,覺得自己好像真的做出了不一樣的東西;但實際導入麻膳堂後發現,他們的App根本承受不了這麼大的使用量,後來在麻膳堂調整了八個月,才成為可以銷售的商品。

高效率 四人服務五百客戶「很多(做POS的)人可能在找初期客戶時就死掉了,因為一般客戶沒辦法忍耐你度過試驗的時間。」所以吳佳駿的舊識、iCHEF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徐安昇(全聯總裁徐重仁的兒子)旗下的麻膳堂,不只扮演幫助iCHEF了解餐廳需求的最佳導師,更是讓iCHEF活下來的最大靠山。

iCHEF合作夥伴foodpanda執行長 Ron Chan也認為,這個團隊的厲害之處在於擁有經營餐廳的第一手經驗,「安昇很清楚POS的問題。」他說。

漸漸地,開始有人注意到麻膳堂的不一樣,連鎖餐飲集團很快就上門尋求合作。這讓程開佑信心倍增,「市場真的需要這樣的產品!」但卻也讓他們陷入掙扎。他知道,如果幫大型餐飲集團開發專屬POS,賺進一、兩億元絕不是問題;但iCHEF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何明政直言,為某家集團做特別版,多一個專案就要多加一群人,但這群人的貢獻只會愈來愈低。

「我們想做得更大!」程開佑知道,他們不能變成用大量人力賺取微薄利潤的傳統軟體代工業。而且他們最初的目標,就是要幫助那些因資金、技術、規模門檻,而無法取得有效餐廳經營工具的中小型獨立店家,唯有平台化策略才是快速搶占這塊市場的最佳途徑。

因為對平台策略的堅持,iCHEF研發團隊雖然只有六人,卻可以集中火力開發一套系統,何明政預告,「慢慢的,平台上面會長出很多東西。」像是他們和中國信託與foodpanda的服務系統對接,新功能一上線就可以瞬間導入所有店家;也因此,不同於傳統POS產業,一個業務頂多只能負責十個客戶,iCHEF四個業務就能服務五百家店。

拚擴張 技術將輸出日、泰而且和多數網路軟體公司只專注於線上服務不同,iCHEF比誰都重視線下(Off-line)服務,包括專人到店說明、舉辦社群聚會等,都凸顯出iCHEF高效率經營的難得。

「一開始我們很抗拒(走到線下)。」程開佑擔心線下服務對人力需求的消耗,會拖慢公司成長;但他發現,線下服務的耕耘直接關乎使用者體驗,絕對會是差異化的關鍵。日楞咖啡的狄佳瑢就認為,iCHEF在客戶問題處理上,確實誠意十足,而且他們也會舉辦實體餐會,和小店家交流意見。

這就是為什麼程開佑有十足自信,「今天對手如果推類似App,我跟你保證他的滲透率絕對不會比我們高。」但不拖累公司成長,勢必得提高效率。首先,他們架設資訊清楚的網站,輔以網路行銷,讓客戶自己上門。「現在iCHEF每個月都會接到逾百通來電,」程開佑說:「業務到店說明,有高達四成的成交率。」也因為採雲端架構,「業務到現場只要接上網路、印表機,下載App,再輸入帳號密碼就完成了。」再加上以使用者情境為出發點的產品設計,大幅縮短業務教學時間。

此外,統一使用iPad作為載具,還有可離線操作等特色,都讓維護需求大大減少。程開佑指出,「客戶大概每半年才會需要一次現場服務。」營運漸上軌道的iCHEF,去年開始吸引創投關注,同時在徐安昇的引薦下,他們也爭取到向林敏雄提案的機會,並獲得認同。「這些年輕人真的很認真。」林敏雄表示,很開心看到台灣新一代在創造新局。

iCHEF目前用戶數已達五百家,在林敏雄的資金挹注下,今年除了要衝刺一千五百家店,並開始獲利;他們也將加快海外布局,暨香港之後,搶進日本和泰國市場。

iCHEF

成立:2012年 估值:1.8億元創辦人:徐安昇、程開佑(圖中)、吳佳駿、何明政主要業務:餐廳營運管理系統成績:2014年新加坡Echelon評審團特別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5

美廉社 小七、全聯夾殺下的成長王

2015-05-04  TCW  
 

 

二○一四年誰是成長最快的食品通路?不是龍頭統一超、亦非全聯,是你不一定留意過的美廉社。

紅色招牌、隱匿在深巷小路中,美廉社被形容為「有冷氣的雜貨店」,去年淨成長三十六家、達三百七十三家,且加盟店占比不到一成,成僅次全聯的第二大超市,店數成長率達一一%,為全台食品通路之最。

「店格像超商、產品組合又像超市,定位這麼不清,還不會被老大哥吃掉,業界都很驚訝!」業界人士的一句評論,點出該公司的最大挑戰:卡在統一超、全聯兩大巨人腳下,美廉社為什麼還能存活?

展店 ‧ 像美而美用超商距離,賣超市商品

「我們就像螞蟻,有一點縫隙就能活!」美廉社總經理邱光隆說,超商和超市再全面,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例如,超商點夠多、夠便利,但產品主攻個人消費,對家庭客群來說太貴;而超市雖能解決前述疑慮,距離又太遠,對老人家來說搬米、油都是負荷。這個兩難,就成了邱光隆眼中未被滿足的需求。

相信巨人腳下一定還有留下縫隙,就成了美廉社找到價值的信念。因此,美廉社的定位,從超商的距離、超市的產品切入,做成一年七十二億元營收的生意。

美廉社的螞蟻絕學,從展店、選點,都有能屈能伸的本事。

邱光隆笑稱,美廉社的展店策略,和美而美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我們做的不是過路客,而是周遭鄰居,」他說,為做到讓老年顧客下樓就能買,他們專挑住宅區大樓、公寓下的一樓店面,能見度、三角窗、坪數對他們來說都是次要。

店面 ‧ 要求最低連招牌都放不下的點也租

邱光隆說,連全聯都有一百坪以上的基本要求,他們卻是來者不拒,即使門面面寬只有一扇自動門、九十公分寬、連招牌都放不下,美廉社也照租不誤。

搶占距離優勢是第一步,如何讓顧客上門,價格、產品組成,更是該公司的關鍵能耐。

美廉社顧名思義,以低價為號召,但它既沒有統一超的採購規模、也沒有全聯的寄賣制優勢,如何壓低價格?

「如果都和別人走一樣的路、切同樣貨源,論價格、獨特性永遠都拚不過!」邱光隆形容,美廉社找貨,「無所不用其極」。

他不諱言,過去會直接向量販店、超商購買將退貨的即期品,加註後打折販賣,他稱之為「挖貨」。近年,則將主力轉向自有品牌、獨家進口商品。

他分析,美廉社靠賣「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帶路貨起家,因上述商品是必需品、重量又重,足以吸引顧客捨遠求近。

但,這也是最容易被比價的商品。因此,從礦泉水、米、太白粉、油到衛生紙,美廉社全以自有品牌應戰,定價最多可便宜三成。銷量最大的米,為符合小家庭需求,亦是唯一採分裝散賣的通路,平均一天可賣出一萬袋,僅次於全聯。

進貨 ‧ 來自全球獨家代理,自己進口自己賣

帶路貨讓客人上門,但要提高客單價,得靠產品差異化。邱光隆盤算,和別人進同樣商品,必定陷入價格戰,以美廉社的規模而言,將永無翻身之日。因此,他成立進口部門,和其他通路相比,全程不經貿易商,人員親自到海外看展,開發新產品、簽獨家代理,自己進口自己賣。

他形容,雖然進口部門只有三人,但從歐洲的丹麥到南美洲的智利,每場商品展無役不與。「我主攻嗜好品如酒、零食,因消費者在這塊的品牌忠誠度低,」如此一來,不只避開價格戰,也降低進貨成本;他以獨家進口的德國、丹麥的啤酒為例,光毛利,就是台啤的三十倍,就算是其他進口商品,與常規品相較,毛利也都相差兩倍以上。

目前,含自有品牌,美廉社的獨家商品在品項數、營收占比皆已達兩成,在業界僅次於好市多,提升客單價達一百三十元,超越超商平均值。

營運 ‧ 首重精省無倉庫、大夜班,壓低成本

螞蟻要能穿梭各縫隙,還得輕薄短小。對美廉社來說,控制營運成本,一直是最大課題。

除對店址的「來者不拒」,助其將租金占比壓至個位數,為超商的二分之一外;以店內為例,因坪數僅三十坪,為發揮最大坪效,美廉社甚至取消後台辦公室與倉庫,導入PDA叫貨系統,並將貨架高度從一般的一百七十公分,上調至二百一十公分,「將存貨全部往上堆!」美廉社副總經理劉文松說。

各店配置人員亦降低在五名以內,取消大夜班、每天十二點關門,比統一超的九名人員還少。但即使東省西省,邱光隆坦言,美廉社還是花了六年,直到二○一二年才轉虧為盈,淨利率約在一%到二%間。

而未來,美廉社要持續壯大,還有第二關的考驗。以目前該公司八成門市集中在北部看來,全聯行銷部協理劉鴻徵就認為,其距離優勢,若碰上以機車代步的中南部消費者,能否奏效,仍有待觀察。

但不可否認,面對所有的不利,美廉社能屈能伸、以小搏大的膽識,已讓螞蟻推翻大象的傳說,不再是天方夜譚。

【延伸閱讀】做鄰居、老人生意,店數1年成長11%—美廉社展店戰法

● 能鑽

找出未被滿足的空隙市場,店格定位「比超市近,商品價格又比超商便宜」(去年店數淨成長36家,全台達373家)● 生存力強

專選住宅區1樓店面,小坪數也沒關係,可壓低租金成本,且距家庭客群更近(租金占比是超商的1/2)● 敢試

直接開發獨家貨源,自己進口、帶貨,一來壓低成本、避免比價,二來還能提高毛利(獨家商品占比,僅次好市多)● 夠輕

取消倉庫、辦公室,貨架向上發展,並減少店員數來壓低營運成本(店員5人,約統一超的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393

全聯購併松青成敗 關鍵在美廉社 美廉社是超市還是超商?攸關市占計算


2015-11-30  TWM

全聯擬以四.五億元收購松青超市,交易案在送到公平會時產生變數,關鍵在於超市業市占第二的美廉社,如果被定位是超商,全聯購併松青恐被認定是獨占事業。

頂新集團日前決定將旗下松青超市以四.五億元賣給全聯,此樁交易上周送公平會審核,待完成後,六十五家松青超市將改掛全聯招牌。

但市場卻傳出,美廉社的市場定位,將是這樁交易成案與否的關鍵。因為依《公平交易法》規定,事業於相關市場之占有率達二分之一,就有可能被公平會認定為獨占事業,將影響收購案是否過關。

經濟部十一月公布,九月底超市店數總計約一千九百三十五家,全聯目前有七百五十九家門市,美廉社四百五十五家,市占率分居一、二。

自詡提供「量販價格與超商便利性」的美廉社到底算不算超市,將影響市占率計算。若把美廉社計入超市業分母,全聯在超市業市占率三九.二%,若併入有六十五 家門市的松青後,一舉達到八百二十四家,市占率四二.六%;但若不計入超市業分母,全聯在購併前就達五一.三%,併入松青後更高達五五.七%。

美廉社可大可小 難分類

問題在於,美廉社究竟屬不屬於超市業,定位相當模糊。若查財政部網站登錄美廉社(以母公司三商行為名)的營業項目,既是超級市場,亦是直營連鎖式便利商店;若依經濟部公司資料查詢,所營事業更是超商、超市、零售、百貨等,無所不包。

中華徵信所三月發表的報告指出,「擁有『美廉社』的『三商家購』在持續拓點及考量整體集團營運下,併入三商行,排名也躍居第二,後因行類重新歸屬便利商店 業,一三年退出超級市場產業排名。」在此排名中,美廉社不屬超市業。然而,經濟部發布的《產業經濟統計簡訊》,美廉社就排在「我國主要超級市場營業店數」 的第二名。

綜上所述,給予消費者「面積似超商,品項似量販店」印象的美廉社,確實踩在模糊地帶;而這曖昧的定位,卻可能成為全聯併松青的程咬金。

公平會副主委邱永和說,會由專家、研究團隊就產品市場、地理市場做明確界定,再依法做出決議。公平會官員指出,會依門市數量、營業額與採購條件等做綜合考量。

超市龍頭全聯欲購併松青,還得看美廉社這個「遇超商打超商、遇超市打超市」的市場變色龍歸入什麼綱目,恐怕也是全聯、松青談親事時,始料未及。

撰文 / 陳柏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00

貴8成紅豆,愛買、家樂福搶跟 賠錢換大魚!全聯倒著賺的生意經

2016-04-18  TCW

三千隻被農藥毒死的鳥塚照片,讓全聯老董林敏雄震撼,決定高價收購友善環境的紅豆,看似吃虧,其實很划算。

這個故事,要從一張照片說起。

「我一看,哇!怎麼會環保破壞得這麼厲害?三千隻小鳥!真的很震撼!」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想起去年七月在中國黃山旅遊時,翻閱第一四四四期《商業周刊》「消失的老鷹」封面故事時心情的激動。

那是張悲傷的照片,一群屏科大學生圍成半圓,面對約莫三千隻被農藥毒死的鳥塚默哀;追蹤台灣老鷹消失的原因,最後挖出了這齣屏東紅豆田裡的慘劇。

兩天後林敏雄回到台灣,立刻找來生鮮部採購,「你一定要給我找到這個農夫(該期報導之友善農法耕作者),就是要跟他契作,他收成多少,不惜代價全部買回來!」他沒想到的是,這讓四百公里外的紅豆聚落質變。

他要找的農夫是林清

源,其紅豆田曾是三千隻鳥塚的事發地點,但在產官學三方支持下,

變身為友善農法的領頭

羊,採收期不用落葉劑,讓紅豆自然熟成,藉此減少使用農藥。

今年三月十八日,全

聯與林清源合作的第

一批紅豆上架,儘管「消失的老鷹」報導及紀錄片《老鷹想飛》曾引起廣泛討論,但「老鷹紅豆」售價是傳統紅豆的一.八倍,全聯行銷部協理劉鴻徵坦言:「當時大家都很怕賣不掉。」但原本預期六到八個月才能賣完的「老鷹紅豆」,竟然上市三週就賣掉三五%,預估兩個月內售完。

虧本收購,早已非第一次林清源坦言,今年初收成的紅豆是第二次使用友善農法,但前一次沒有媒體關注與紀錄片上映,價格高昂的紅豆根本沒人買,賠錢了事:這次全聯帶頭,愛買、家樂福、里仁等通路接連跟進,已有四位農夫加入友善農法,陸續有人表態想參加。

因為這不只是今年的事。

「明年(收成的面積)要倍數增加,全聯說全都要收,別人(其他通路)收完之後多出來的,他也要收,」林清源說。

儘管「老鷹紅豆」銷售優於預期,但林敏雄說,全聯在這批商品上還是虧損。為什麼全聯甘心賠錢?

「其實這(賠錢採購農產

品)不是第一次了!」他說。

從去年的高麗菜生產過剩,前年的搶救蒜農,到二〇一二年的薑供過於求等等,全聯幾乎都是最大採購商。

以薑為例,當時有兩百多公噸滯銷,盤商只願意出每台斤約六元向農民部分收購,不堪虧損的農民找上全聯幫忙,全聯用每台斤二十二兀全數收購,用約二十五元市價銷售,不到三週就解決了滯銷問題。

然而,「做這塊(協助農產品供需平衡)都沒賺錢,」林敏雄笑說:「我成天找一些虧錢生意給總裁(徐重仁)做。」因為,全聯得先派出輔導小組,教導薑農先洗淨薑表面的泥土,再以半斤一包、簡單分裝,這全是管銷成本。

二〇〇八年全聯跨人生鮮領域,如今已是全台最大生鮮通路,但屢次插手農產品供需問題,卻讓生鮮部門連虧八年。

過去,全聯的成功關鍵是:商品便宜、規模大,但採購高價老鷹紅豆、以高於市價採購生產過剩農產品,都與便宜背道而馳,到底它圖什麼?

捨棄小利,換品牌信任感一直的是要幫忙農民,因為他們是弱勢,」林敏雄說,台灣量販、超市經營不易,全聯卻能每年營收成長,全靠小市民一筆筆消費拱起來的,因此必須承擔社會責任,「要不然,我現在(全國生鮮通路)最大,隨便漲一點,我就賺錢了。」表面上看,全聯這算盤不划算,但其實背後還有兩層葸義。

第一個意義,把關食安問題。

全聯透過契作「老鷹紅豆」及推動生產履歷兩種方武,達到鼓勵農民少用農藥的目的,每天抽檢農產品,如果第一次被驗出農藥超標,先予以警告,再犯,就立刻終止契作合約。

目前全聯農產品契作比率約為總進貨量的兩成,今年內將拉高到四成,除了確保供貨量,更可把關品質,否則一被驗出農藥,金錢損失事小,對全聯商譽的無形衝擊才大。

第二個意義,提高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湯明哲認為,全聯此舉有助於提升公司形象與品牌價值,「老鷹紅豆」的成功會引發光環效應,意思是特定產品做出口碑後,效益可以溢散到其他產品上。

例如颱風天其他通路哄抬物價時,消費者會因全聯過去物價持穩的信任慼,優先到全聯購買;購買老鷹紅豆時,也提高購買全聯其他契作農產品的意願。

湯明哲說,食品業本來就是良心事業,廠商賣什麼給消費者並不容易得知,業者要透過如全聯契作老鷹紅豆,或是義美投資上億元成立認證實驗室等做法,贏得消曹一者的信任。

從老鷹紅豆到高麗菜價格維持穩定,全聯犧牲了眼前的小利,換得品牌信任感,以及對小農友善的企業形象,其實是二不非常划算的交易。

撰文者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