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星巴克加強在中國市場攻勢時,它的不為人知的秘密武器之一是一個位於寂靜瑞士村莊中的家族企業。
被鬱鬱蔥蔥的養牛牧場所環繞,Thermoplan AG的總部位於瑞士靠近盧塞恩人口只有4,400的小鎮韋吉斯(Weggis)。不過這家公司所生產的自動卡布奇諾咖啡機卻是大名鼎鼎的星巴克全球近21,000家店舖所必備的。
「全自動機械非常具有德國和瑞士特點,」Thermoplan首席執行官、為該公司服務17年的電機工程師Adrian Steiner表示,「這種咖啡機能與這些國家的技術相吻合。正如製表行業,你能找到包括教育、人才、質量、價值和可靠性在內的幾乎所有元素。」
Thermoplan只有員工230人,其產品98%用於出口;該公司也正是瑞士諸多具有全球視角、並依賴於精湛工藝推動業務發展的中小企業的一個縮影。
瑞士和中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以及奶味咖啡在這個亞洲巨人內部的逐漸盛行----中國料將成為星巴克除美國以外的最大市場----給了Steiner樂觀的理由。
Thermoplan也因此加入了斯沃琪等製表商和Mikron Holding AG等精密工具生產商的行列,與它們一道逐鹿北京和上海市場。
星巴克上月表示,計劃2015年財年在中國和亞太地區新增800家咖啡店。
生奶油
Thermoplan挺進世界咖啡機市場的汪洋大海可以追溯到30年前該公司製造生奶油機器的時候。
到了1999年,這家當時只有20名員工的小作坊由於贏得星巴克全球獨家供應合同,其財富開始火箭般飆升。星巴克當時決定將需要咖啡調配師準備奶泡等物料的傳統濃縮咖啡機替換為全自動咖啡機。
有了這個合同,Thermoplan的咖啡機成為星巴克從紐約到巴黎到北京所有連鎖店無處不在的標準配置。
Thermoplan的基本款自動咖啡機起售價為7,000瑞士法郎(7,700美元),帶有自我清洗功能的更大型號機器售價高達17,000瑞郎。Thermoplan專為星巴克生產的Mastrena機器於2008年正式推出。要沖泡一杯卡布奇諾咖啡,操作者只需在一個電腦菜單上點選一下就行。
手工裝配
Thermoplan與星巴克的合同明年就要到期續簽。兩家公司都拒絕評論續簽可能性問題。
Steiner表示,他的公司高效並且創新工作的能力是鎖定該交易的保證。他將與星巴克的合作稱為「巨人的力量和小個靈活性的結合」。
組裝一台咖啡機---主要是通過手工操作---需要花費六到八個小時。Thermoplan曾經每天向這家世界最大咖啡店連鎖企業交付84台咖啡機。如今星巴克佔Thermoplan銷售額的比重為三分之一。該公司的其它客戶還包括雀巢、谷歌和Costa咖啡連鎖店。
Thermoplan的營收去年達到1.3億瑞郎,高於五年前不到1億瑞郎的水平。該公司目前還沒有上市打算,不過Steiner不排除未來上市的可能性。為讓更多國際機構交易日元和日本國債,更可能是應對人民幣崛起的威脅,日本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日本金融市場現代化。(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日本央行官員認為,改革債券和日元交易系統,能夠增強日元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這不但能讓日元在國際貿易,金融中同美元、歐元競爭,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民幣真正國際化之前,讓日元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日本央行副行長Hiroshi Nakaso曾表示:“新的基礎建設將讓日元和日本國債實現隨時交易,這是完成我們讓日元成為國際性貨幣目標的第一步。”
日本央行加快日元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崛起。據國際銀行間清算系統SWIFT統計,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地位僅次於美元。
具體而言,日本央行要把其金融網絡系統(BOJ Net)的交易時段延長到國際時段。BOJ Net系統機構交易日元現金,日本債券的電子交易系統。延長交易時段將讓高盛、摩根大通等華爾街機構更方便的交易日本資產。
日本央行數據顯示,2013年BOJ Net每日處理的日元和日本國債交易量為200萬億日元(1.92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年GDP產出的40%多。
與BOJ Net系統類似,美聯儲的Fedwire的電子交易系統。這個交易大筆美元和美債的核心系統每天開放21小時,幾乎是日本央行BOJ Net系統的一倍,並覆蓋了日本交易時段絕大多數時間段。
歐洲央行的Target 2交易系統開放時間大致為20小時,同樣大大超過BOJ Net系統。
日本央行計劃從明年年底啟動新金融網絡系統(new BOJ Net),第一步是在2016年把交易時段延長到倫敦時間中午,而最終要覆蓋美國交易時段絕大部分時間。
日本央行通過大幅改革日本國債和日元系統,同時也是在助力安倍晉三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盡管日本央行量化寬松政策已經實施了近一年半時間。
安倍政府誓言要把日本偏向服務國內的金融市場,轉變成“亞洲第一大資本市場。”為此他提出要建立東京股市夜盤市場,並新建結算多種金融產品的新交易所。
中國在過去30年取得的經濟增長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沒有哪個國家經濟增長如此之快,並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世界造成更大的影響。中國國內,約4億人成功脫貧;中國以外,全世界的國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適應中國正在重拾全球領袖地位這一事實。
中國支配地位的表現之一是其企業的全球化。《財富》雜誌「2014年全球500強」世界企業排名中,有95家公司、近1/5的上榜企業來自中國,其中3家企業位列前十:中國石化(第三)、中國石油(第四)以及國家電網(第七)。而2000年上榜的中國企業僅有9家。這些數字很明顯地反映出中國急速增長的經濟和商業實力。
然而,當以另一種方式衡量中國的全球化時,企業的表現卻大相逕庭。Interbrand的全球頂尖品牌名單中沒有中國的企業—一家都沒有。整體來說,亞洲品牌的表現都不佳,僅10家企業上榜:3家來自韓國,其餘7家來自日本。儘管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擁有全球知名的品牌。這種情況是如何造成的?又是否會帶來一些至關重要的影響呢?
先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我相信這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中國沒有像蘋果、大眾、飛利浦、三星、豐田,或其他Interbrand上榜企業這樣可以引以為傲的企業名單,就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為一個全球性經濟力量的潛力。品牌象徵著真正的價值,可以讓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定價更高,並在遭遇危機時起到保護作用。再者,品牌不僅僅對消費品企業很重要,即使是B2B企業也必須重視品牌和聲譽,因為聲譽和品牌這兩個品質是緊密聯繫的。好的聲譽是樹立好的品牌的基礎,同時好的品牌又能給公司帶來好的聲譽。對這些概念的充分理解將有助於解釋為何中國的全球知名品牌如此之少。
杜絕消極的「中國特色」
品牌與聲譽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品牌是你如何表述自己,聲譽則是他人如何看待你。企業要取得長期成功,必須擁有正面的品牌和聲譽,而挑戰就在於這兩者都是難以量化的。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被定義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顯然,「中國特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就了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強勁表現。努力、創新與堅持不懈是許多中國企業的優秀品質。
遺憾的是,以我的經驗,許多中國企業也表現出了一些消極的「中國特色」,比如不願意投資一些不會帶來直接、迅速經濟收益的活動,包括戰略溝通、品牌發展、推廣和公關。
成功的中國企業都專注於為顧客創造價值。它們致力於提供最物美價廉的產品和服務,這種專注使其在中國市場獲得了無數的成功。可惜的是,在全球市場,顧客價值只是公式中的一環。成功的企業還必須對自己價值的傳播進行投資—並且不僅僅是通過廣告。它們的信息必須反映在它們如何運作以及如何與利益相關方溝通上。這一點是關鍵,因為利益相關方的定義很廣泛,從顧客、投資者、員工延伸至政府、社會精英、非政府組織、媒體、商業夥伴以及供應商等許多方面。所有這些利益相關方都有助於企業樹立聲望—或者毀掉聲譽。
一些中國企業通過收購知名品牌的方式進入全球市場。在歐洲,吉利收購了瑞典的沃爾沃。在美國,萬達收購了AMC娛樂,雙匯(現更名為萬州國際)收購了史密斯菲德食品公司。通過收購,這幾家公司都擁有了一個知名的品牌。然而真正的全球成功,是由自身變成知名品牌帶來的。要完成這一蛻變,中國企業需要改變目前的思考與行為方式。
聯想和華為的榜樣力量
目前成功將自己的品牌打造為全球知名品牌的兩家企業是聯想和華為。儘管這兩家企業全球化的進程並不相同,也面對著完全不同的挑戰,但它們有著一個重要的相同點:對自己的品牌和聲譽項目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聯想因自己的英文名稱看上去不那麼像中國企業而受益,使其避免了一些對中國和中國企業固有的成見。此外,2005年聯想收購IBM旗下的Thinkpad筆記本電腦品牌,通過了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的國家安全審查,從而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許可章」。同時,就在我寫這次專欄的時候,聯想因同時收購IBM服務和谷歌摩托羅拉移動部門正在接受另一次審查。這兩筆收購能否成功還有待繼續觀察。但很顯然,聯想在樹立全球品牌方面獲得了巨大成功。
再說華為,它的全球性商業成功是不可辯駁的。它眼下的收入為400億美元,其中70%來自海外,但它的品牌和聲譽曾遭遇強大的挑戰。與聯想不同,華為在2007年試圖收購一家美國公司時沒能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章」,而且它的企業名稱也明確彰顯了自己的中國血統。
華為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先鋒之一,而先鋒在引領潮流的同時往往也要付出代價。我敢確定,華為已經注意到了其早期為全球化努力的時候,沒有針對利益相關方進行足夠的溝通。在美國,它採納了商業夥伴提出的並不明智的建議,在受到攻擊時保持了沉默。華為今天面對的諸多挑戰,都可以追溯到它早年未能駁回競爭對手和排外政客對它進行的具有誹謗性質的不實指控。
儘管面對著諸多挑戰,華為現在已經擁有了一個世界級的溝通團隊,他們對於企業如何提高品牌在全球範圍內的形象和聲譽極富經驗。世界第二大電信製造商的地位彰顯了華為在全球取得的成功,這還是在被自己最具潛力的市場—美國大範圍禁售的情況下取得的。華為仍然沒有放棄美國市場,美國消費者也終將會要求使用這一很大程度上因為政治因素而被他們拒絕的品牌的創新產品和服務。
追隨華為和聯想腳步的企業,應該好好學習這兩家公司在進入全球市場時來之不易的成功。它們的經驗對在海外尋求機會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尤其珍貴。中國企業在制定計劃和戰略時應意識到投資諸如戰略溝通活動將是至關重要的—它們的收益難以量化,但對利潤依然有直接影響。認識到類似品牌和聲譽這樣的無形資產價值是達成全球營業目標的重中之重。簡單來講,任何想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要準備好花費金錢—大量的金錢—用於創造和支持自己在全球的品牌和聲譽。所有位列Interbrand世界最佳品牌100強榜單的企業都明白這個道理。中國的企業終歸也會明白這個道理,並在榜單上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項全球調研顯示,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國民對全球化持負面看法,他們認為貿易和海外投資搶走了工作機會。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普遍對全球化持正面看法。
周二總部在華盛頓的皮尤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公布的一項全球調研顯示,半數美國受訪者認為全球化奪走了美國本土就業,五個人中只有一個人認為全球化創造了就業。
幾乎90%的德國受訪者認為,購買外國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對經濟有“壞”影響。四分之三的日本受訪者,和三分之二的美國受訪者持同樣觀點。
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國民的觀點,與發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新興國家普遍對海外直接投資和貿易持正面看法。這進一步印證了部分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不滿,過去20年全球化高速發展,讓中國等新興國家迅速崛起。
皮尤調研采訪了44個國家總計48,643人,覆蓋新興國家,發達經濟體。調研對象從年收入約1550美元的烏幹達人,直到超過54,000美元的美國中產階級。
從整體看,81%受訪者認為國際貿易有利經濟,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普遍認同這一觀點。但是對於貿易和海外投資對就業、工資和物價的影響,各個國家受訪者觀點大相徑庭。
在發達國家中,英國人對貿易看法最為正面。有50%受訪者認為貿易能通常能創造就業,19%人認為會減少工作機會。但是英國人依然對全球化不安,53%受訪者認為外國人購買英國公司會造成負面後果。
發達國家國民普遍反感全球化,將讓這些國家政府感到尷尬。美國和歐盟政府都在力推地區性,或跨區域的自由貿易協定。如果成功,這將是自1995年WTO成立以來,全球貿易自由化一次大飛躍。
在發達國家國民反感全球化的同時,中國、巴西和印度等新興國家占據的貿易份額繼續擴大。據匯豐銀行周二報告,目前全球每年約20萬億美元的商品貿易額,到2030年將會翻上三倍。
皮尤中心全球經濟部門主管Bruce Stokes認為,發達國家對貿易和海外投資持負面看法,是因為這些國家在經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複蘇緩慢。
“現在這些國家推進貿易的政策將十分危險,因為每一個人都認為未來經濟增長依然緩慢。”(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背靠大買家的市場背景,中糧希望走出與國際四大糧商“和而不同”的全球化之路◎ 財新記者 何春梅 文hechunmei.blog.caixin.com 在執掌中糧整整十年之際,56 歲的寧高寧希望低調。10月28日中糧集團兩大國際並購完成交割的發佈會上,主持人半開玩笑地介紹,坊間有一本書叫《誰人不識寧高寧》。原意或是希望在國際合作伙伴和跨國投資人面前彰顯寧高寧的商業影響力,不過寧高寧上台後立即撇清了自己與這本書的關係。他笑稱,這本書的作者靠寫自己賺了錢,自己卻因為書名的高調遭遇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 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希望中糧的國際化大糧商之路,也能夠低調地推進。今年2月和4月, 中糧集團聯合厚朴、淡馬錫等跨國投資團,先後收購了荷蘭農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尼德拉(Nidera)51% 的股權、香港來寶集團旗下來寶農業51% 的股權。 這兩項收購耗資約30多億美元,是迄今國內糧油食品行業規模最大的海外並購。 兩大並購對象都是各自所在區域知名的糧油生產和貿易公司。尼德拉在世界18個主要進出口國家從事糧食分銷和國際貿易業務,在南美糧源掌控能力和種子業務的核心技術方面占據優勢;來寶農業主要從事農產品貿易和加工業務,擁有關鍵區域的物流資產布局和糖業務的產業鏈優勢。 而中糧, 于國外是中國最大的糧食貿易商,主要通過與國際前幾大糧商合作,做糧食的進出口貿易生意;于國內則是一家業務涉及種植養殖、物流儲運、食品原料加工、生物質能源、品牌食品生產銷售以及地產酒店、金融服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糧油食品企業。 中糧希望通過海外收購打通國際主產區和主銷區,形成一體化運營體系,真正成為一家國際化布局的國際糧商。 兩大國際並購“ 天時地利人和”。 從政策層面看,一向相對封閉的大糧食市場,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開了個小口,會議提出“ 立足國內、適度進口”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給包括中糧在內的糧食貿易商們帶來了機會。 從中糧自身的準備看,去年收購了糧食物流企業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並在2013年年底完成了“ 中糧貿易公司”的組建,實現了糧食內貿、外貿、物流業務的統一。寧高寧曾表示,整合後的中糧貿易,在收儲環節和物流環節 的掌控力都大大加強,保障了糧食“ 收得上來、運得出去、賣得出去”。 與此同時,中糧自身的體量也開始能夠支撐其走向國際,2012年中糧集團營收已經突破2000億元大關,農產品加工綜合能力全球第五,農產品綜合經營量全球第四。 當然在另一方面,缺少發展資金的家族式農業企業尼德拉,與營收下滑、一直虧損的來寶農業,都急需一個有市場、有資金、有能力的合作者。 這注定是一樁難以低調的生意,中糧必須直面國際國內所有的關注與挑戰。一方面,一向潛心國內市場的中糧此時出手國際市場到底意欲何為?早有全球四大糧商橫亙在前,後來者中糧打算怎麼玩?另一方面,中糧的兩大國際合作伙伴業務滲透了數十個國家,各方雖然在短短數月“一見鐘情”之後“結了婚”,但未來如何整合、各方在國際大糧商的戰略下如何重新定位? 這一切都極其吸引眼球,也都極具考驗。 兩大國際並購 寧高寧說,中糧全球並購的動因有兩個,一是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和成長性;二是全球資源整合和業務鏈整合機會帶來的運營規模和效率提升。比如尼德拉,就是自己找上門來的。 尼德拉是一家創建于荷蘭的傳統家族農業貿易公司,貼近糧食生產國,其主要糧油資產集中在南美阿根廷、巴西等地區,在北美、歐洲等地有倉儲物流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做後盾,多年來靠自身的資產和資金投入滾動發展,投入十分有限,主要依靠多年積累的人脈關係和管理團隊穩健運營。 2013年,缺少發展資金的尼德拉僱傭了財務顧問在全球尋找投資人。去年10月,他們找到了中糧。 雙方“ 一見鐘情”。中糧用中國巨大市場、參與全球貿易、成為國際糧商的願景打動了尼德拉,最終拿下了51% 的股權。 尼德拉首席執行官Ton van Der Laan 在10月28日的發佈會上介紹說:“ 尼德拉以貿易起家但不希望未來只做貿易,未來只有全球、全產業鏈布局,才能抓住產業機會。”在他看來,中國的市場空間巨大,而且發展資金充足,再聯合中糧的物流基礎、加工布局和貿易量,加上來寶農業的海外物流、加工業務,三方合作可以整合資金流、信息流和產品流,改善全球糧商格局。 來寶農業的加入,也促進了這兩項收購的最終敲定。當尼德拉還在謹慎地考慮是否讓出控股權時,來寶農業在厚朴資金的撮合下,已經答應讓出控股權給中糧。來寶集團總部位於香港,在新加坡上市,其農業板塊更貼近亞洲和中東的需求國,主要利用買方的採購需求,推動其全球的業務發展。來寶的加入、三方聯合的協同效應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尼德拉信心。 來寶農業板塊近些年對來寶集團的營收貢獻逐年下滑,通過全產業鏈整合產生更大效能也是其當前所需。來寶集團首席執行官Yusuf Alireza 在發佈會上說,是中糧發展成為全球糧商的承諾與真誠的態度最終促成了雙方的交易。他認為,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農業用地、用水的稀缺,將導致未來海上糧食貿易的進一步繁榮。 “ 這就需要更多的物流投入和全球性業務的布局來快速把握機會。”Yusuf Alireza 認為,整合了種植、糧源以及物流、加工之後的合作公司,“ 將有望在當前的歷史機遇面前改變行業格局”。 合作的達成可謂順利。今年2月28 日,中糧正式宣佈與總部位於荷蘭的全球農業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尼德拉簽署協議,收購其51% 的股權;4月2日,中糧再次宣佈收購香港來寶集團旗下的來寶農業51% 的股權。 在上述兩項交易中,中糧集團聯手厚朴投資、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淡馬錫、渣打私募股權投資等財務投資人進行了聯合投資。其中,中糧與跨國投資團的投資比例為60 :40,由中糧控股。 聯合跨國投資團一起參與國際收購,中糧要做的是多投資主體的全產業鏈跨國糧商。厚朴投資是此次跨國投資團的組織者,厚朴投資高級董事總經理張文東對財新記者介紹稱,厚朴與中糧的合作由來已久,此前已經共同投資過 蒙牛、雅士利等項目。 厚朴投資是一家美元直投跨國基金,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主權投資基金都是其投資人,厚朴的投資重點是圍繞中國經濟增長、轉型和周期恢複的機會,特別是協助中國企業和國際伙伴接軌,共同創造增量價值。 張文東稱,作為中糧重要的合作伙伴,厚朴和中糧一致認為,中糧要想實現全球糧商的計劃,其合作伙伴和管理團隊必須國際化,而且要有全球投資人參與,這些投資人需要具備行業和地區管理經驗,且在品牌和地位上能夠與中糧匹配。 “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中糧希望厚朴能夠牽頭引入更多的國際投資人。”張文東介紹稱,跨國投資團里除了厚朴,還有淡馬錫、國際金融公司、渣打銀行、澳洲昆士蘭主權基金等。這些合作伙伴大都在農業或者國際金融投資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和管理經驗,他們共同佔有40% 的投資比例,與中糧利益完全綑綁。 並購完成後,中糧資產將超過570 億美元,營收合計633億美元,倉儲能力1500萬噸,年加工能力8400萬噸,年港口中轉能力4400萬噸,年經營量1.5 億噸。同時,還擁有包括種植、採購、倉儲、物流和港口在內的全球生產採購平台和貿易網絡。中糧將藉此成為全球排名靠前的國際糧商。 打造國際大糧商 打動國際合作伙伴,中糧靠的是全球最大買家的市場背景以及全球布局,全產業鏈國際糧商的願景。此次國際並購的完成,一方面意味著中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繞開國際貿易商、進入原本難以打開的南美市場直接購買農產品,打造一條完整的糧食供應鏈;另一方面,中糧得以深入參與世界主要地區的糧油生產和採購,“ 買全球、賣全球”,從而改善“ABCD”四大國際糧商主導全球糧食市場的格局。 美國的阿丹米(Archer Daniels Midland/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 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這俗稱“ABCD”的四大糧商,過去幾乎控制了全球的糧食貿易。 它們最擅長的就是進行全球化的產業鏈布局,從田間地頭的生產到加工、貿易環節,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鏈條。四大糧商掌控著全世界約80% 的糧食交易量,對於國際糧食價格的制定也有絕對 的話語權。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介紹稱,四大糧商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搶佔市場,一方面,四大糧商會通過關聯的金融機構向農民發放貸款,或通過旗下的農資企業為農民提供生產資料,以鎖定農民的產能和產量;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的物流系統將大宗農產品轉運到世界主要消費市場,再通過自己的加工體系生產最終商品,最後注入到自己的銷售渠道擺上貨架,而在這中間,還可以利用國際金融市場交易大宗農產品現貨與期貨的價格波動,在產業鏈運轉期內保護自身利益最大化。 國際大糧商的商業模式是通過建立農業服務、收儲、物流、國際貿易、加工和品牌等產業鏈體系,對全球糧源進行掌控,再從產地把糧食配置到世界各地。在張文東看來,後來者中糧,其所擁有的資源和背景導致其玩法與四大糧商會有所不同。 “ 四大糧商以前的模式是,先去傳統的北美、南美等農業比較發達的產地,貼近糧食供應地,然後再把糧食賣到全世界;而隨著過去十幾年的發展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對糧食和動物蛋白的需求增加,使得購買國在糧食行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對糧食價格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張文東認為,中糧作為糧食大買家,距離需求方更近,在這方面的信息搜集與運作能力更具優勢。同時,中糧國內市場的全產業鏈布局,也有利於釋放中糧在全球糧食貿易之外的附加價值。 中國的大糧食市場一直相對封閉——除了國內自給率不到20% 的大豆。最近幾年來,糧食進口較多的是玉米,但量也不大。或者嚴格說,國內的糧食市場是和國外市場相對隔絕的。 這一局面從去年底開始有所改變。 2011年, 中國確立了“ 立足國內自己的資源,保障主要農產品的基本供給”“ 依靠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2013年12月下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明確地提出了“ 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同時提出,“ 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完全靠中國現有的耕地,即每年播種面積23億畝,不能滿足全體國民對於多樣化農產品的需求,走出去就成了一種戰略和趨勢。 對糧食貿易尤其是糧食進口即將越來越開放的預期,也成了中糧國際化的一大重要支撐。 “ 全產業鏈對於上下游資源的整合,在與兩大國際公司合作之後,新公司的成本優勢才能得以體現出來。”張文東說,“ 在擴展全球貿易的時候,有了中糧的支持,對整個貿易量或者金融交易都會產生很大的支持,這是中糧和其他糧商不同的地方。”“ 三家公司的資產、區域及流向都有很大的戰略互補性,在業務和區域上沒有重疊,未來三方將進一步組合,最終將形成一個新的全產業鏈的、多品種的綜合性國際化糧食企業,並購完成只是我們走出的第一步。”寧高寧稱。 但中糧亦強調,全球化之後仍將與四大糧商合作,彼此未來是競合關係,而非替代關係。寧高寧稱,中糧的全球整合與國際化布局,將有望提升行業的整體運營水平,提升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糧食供應保障,同時通過提升整體的運營效率獲取回報。 除了通過糧食貿易賺錢,在掌握了更多的糧食種植、採購和貿易信息之後,中糧也希望能夠通過金融市場獲取利潤。不過對這一方面,中糧和投資方都避而不談。 中糧在期貨交易上曾經交過不少學費。最近的例子是,10月24日中糧控股(00606.HK)發佈盈利預警,根據未經審核綜合管理賬目,中糧控股今年1-9 月期間歸屬於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約為 12.98億港元。管理層將巨虧歸咎于誤判國際市場大豆價格走勢,高價時採購了大量大豆;同時,隨著三季度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深度下跌,集團預期市場存在反彈空間並逐步適度降低套期保值比例,結果該期間市場未出現反彈。 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介紹稱,過去只要接近糧源,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且擁有一定的資本,就可以在資本市場上交易套利,“ 而現在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對行業的盈利和信息、價格波動等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糧只要能夠賭對方向就可以賺兩次錢,但是風險也很大”。 該人士稱, 美國從1840年就開始做農產品的期貨交易了,而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觸及。“ 根據我的瞭解,在期貨操作上,中糧的不同部門都在交學費,但是這種學費又不得不交,否則永遠無法進步,無法與國外的機構博弈。問題在於能否少交學費賺大錢。”該人士表示。 未來三五年IPO 中糧與跨國投資團在此次並購之前,共同成立了一家公司“ 中糧國際”。其後,中糧國際分別投資了尼德拉和來寶農業各51% 的股權。寧高寧稱,這一組織架構使得中糧國際、中糧集團、尼德拉與來寶農業形成了“ 一個家”的聯繫。但當前,寧高寧說這個“ 家”的股權結構還不是很順。 寧高寧稱中糧不會馬上再進行新的大型國際並購,因為三家公司的整合尚需時間消化。Yusuf Alireza 更表示,三家公司的整合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完成收購協議,二階段是執行協議 要求,三階段是完成三家公司的整合併進行IPO,最後一個階段是完成IPO 後的公司發展。 中糧國際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張文東介紹稱,目前兩家合作公司現有股東都留有49% 的股權,這對中糧國際的未來發展很重要。 他認為,中糧做的是全球的生意,涉及全球幾十個國家、幾大糧食產區和主需求國,需要跟各國、各部門和機構以及產業鏈的合作方保持融洽的合作關係,因此,需要現有股東在整合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我們其實不想把整合提得太早,畢竟剛剛投進去,一開始還是要獨立運營。”張文東稱,當務之急是先把各自的業績做好。三方的合作不到一年,彼此之間還需要熟悉和瞭解;另一方面,對於尼德拉和來寶農業來說,都亟待提升業績、打造自我造血功能。特別是來寶農業,既需要招聘新的CEO,也需要解決過去幾年出現的虧損問題,還面臨從來寶集團拆分的問題。在止損之後,才能再談未來如何拼圖、如何補齊短板、如何實現大的願景。 從剛剛宣佈收購到完成交割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中糧和國際團隊已經在磨合,但由於最初的投資“ 比較快”,雖然現在大家很確定“ 找對人了”,但夫妻恩愛並非易事。對於未來如何發揮協 同效應,如何達到一定業績並成功上市,目前還在繼續探索。 “ 不管是未來的團隊搭建、執行能力、發展並購等,核心都需要先克服三方在文化上、管理思維和運營模式等方面的差距。”張文東說。 寧高寧稱,中糧國際理想的整合狀態是,“ 在時間管理、標準、倉庫管理等各方面都實現統一,達到與世界級糧商同類的管理水平”。按照寧高寧的規劃,未來三年時間,中糧集團與尼德拉、來寶農業三家將完成整合,三方的管理團隊首先將實現業務整合,形成一體化的、具有同一目標的公司,將整合國際資產在資本市場實現IPO。 不過,作為投資人,張文東給的期限還要更寬一些。他介紹稱,好的投資往往需要抓一個大周期,對於中糧國際來說,要實現更大程度的收益,需要中國糧食市場的不斷開放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沒有三到五年的時間很難實現。“ 另外,畢竟剛投進去,在完成團隊和文化的磨合之後,還要能夠產生業績,讓市場相信新團隊的管理能力和未來增長,也是需要時間的事情。”張文東稱。 中糧國際未來將採用完全市場化、國際化的激勵機制和治理結構。張文東稱,中糧集團總裁于旭波是中糧國際的CEO,未來超過一半的精力將專注于打造中糧的全球糧食貿易平台;中糧國際的管理團隊除了三方派出外,還將有全球化招聘。 “ 中糧國際將按照國際標準和市場化方式來管理,薪酬機制也是國際標準。”張文東說。 |
IMF與世界銀行新近研究發現,在中國轉變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的背景下,中國制造商的重心由對外轉向對內,全球貿易不可能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大發展的巔峰水平。
過去兩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遠低於全球經濟增速,幾十年來尚屬首次。這一變化意味著,由國際貿易兩位數增長開創的“超級全球化”時代壽終正寢。許多經濟學家將近兩年貿易增長下滑歸咎於金融危機,以及貿易自由化進程放緩。而IMF與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增長下滑主要源於結構性因素。也就是說,過去支持貿易增長的因素一去不返,國際貿易不可能加快增長、重回危機前水平。
上述IMF與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將發布於12月發行的IMF旗下雜誌FINANCE & DEVELOPMENT。報告認為,國際貿易這一推動全球化的“發動機看來現在已耗盡前進的能源”。如以下該報告中的圖表所示,與2009年不同,2011-2013年全球貿易大跌的主要因素是結構性因素。
上述研究的帶頭人Aaditya Mattoo認為,中國曾是全球化的首要動力,但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中國就已啟動了“內部全球化”。所以他說:“這不是危機後的現象,這種更大規模的結構性變化在此之前就已出現。”如該研究報告的以下圖表所示,2011-2013年,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進口增長就已總體平緩。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認為,上述研究將使有關國際貿易統計數據有誤導性的爭論更激烈。此前經合組織(OECD)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些經濟學家主張,在衡量貿易時,決策者應關註“附加值”的指標。比如從附加值角度衡量,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就明顯收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i黑馬: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後,股價一路攀高,市值先後超過Facebook和亞馬遜,成為全球僅次於Google的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國內外各界都熱切關註阿里下一階段的戰略。今日俞永福披露了阿里巴巴集團未來的三大戰略:全球化、農村電商和大數據,並對三大戰略做了詳細闡釋。
2014年11月21日於廣州舉辦的廣東互聯網大會暨全球移動互聯網CEO峰會上,阿里巴巴UC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發表主題演講,並披露阿里巴巴集團未來的三大戰略:全球化、農村電商和大數據。
今年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後,股價一路攀高,市值先後超過Facebook和亞馬遜,成為全球僅次於Google的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國內外各界都熱切關註阿里下一階段的戰略。
在本次廣東互聯網大會的現場,俞永福對阿里巴巴未來的三大戰略做了詳細闡釋。
全球化戰略即“立足中國,買遍全球,還要把中國的產品帶出去,賣遍全球。”農村戰略同樣是雙向的:讓中國各地的特色農產品賣地好,農民賺到錢之後,也能享受到最前沿的產品和服務。“中國的人口是13個億,網民是6個億,而電商人群是3個億,從3億到13億的滲透,農村是關鍵的一環。”俞永福指出,對廣東、浙江這些農村經濟建設發展比較領先的省份,農村電商有歷史機遇。
大數據則阿里巴巴的另一個核心戰略。俞永福指出,未來十年,整個互聯網將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時代向DT(Data Technology)時代演進,企業需要研究如何讓數據驅動業務,讓數據變成業務。“從IT到DT,將會對企業的洞察力將產生化學反應,好比氫氣加氧氣並不會產生第三種氣體,而是會產生水。
今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與UC優視聯合宣布,UC優視全資融入阿里巴巴集團,並組建阿里UC移動事業群。UC優視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將擔任UC移動事業群總裁,進入阿里集團最高決策團隊——阿里集團戰略決策委員會。據記者了解,阿里UC移動事業群目前已經整合了阿里集團其他相關業務和團隊,負責包括瀏覽器業務、搜索業務、LBS業務、移動遊戲平臺業務、移動應用分發等業務的建設和發展。
俞永福指出,阿里UC移動事業群在戰略上將與阿里巴巴也是高度統一的。比如UC瀏覽器的全球化布局,目前除了在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最大國家拿到第一,同時已經在全球超過10個國家市場份額突破10%。比如高德地圖,是國內唯一兼具互聯網產品研發和地圖數據采集能力的公司,未來高德會更加聚焦出行產品,聚焦數據服務。而神馬搜索在進行的移動搜索探索,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專註在移動領域的搜索品牌,已拿到了移動搜索第二的市場位置,目標就是要打造一個更為健康的移動搜索生態。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服飾作為消費者網購頻次最高的品類,在天貓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增高,服飾商家對平臺的服務要求也不斷攀升。為此,天貓切入服飾的供應鏈上遊,利用消費者大數據,從商品研發開始,到新品上市、次新品折扣、尾貨清倉等,提供淘寶、天貓、聚劃算、儷人購等平臺的綜合解決方案。
天貓服飾總經理劉秀雲表示:“服飾商品的生命周期經歷“介紹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時期,天貓會根據各個時期的特點,為服飾商家建立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同時利用全渠道的運營思路,充分融合線上線下,為消費者提供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
據易觀智庫《中國B2C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5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 B2C市場服裝交易規模達120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4.1%,其中天貓占據69.9%市場份額,保持絕對領先位置。
因此除了創造更多的場景,提升用戶的購物體驗,天貓在商家端也在發力。劉秀雲表示,天貓會幫助服飾商家實現全渠道運營,將數字商業和實體商業充分融合,為消費者帶來PC和移動端之外的購物全新體驗,具體體現在: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線上下單,門店發貨;線上下單,門店自提;線上下單,門店自提、試穿、退貨;線上下單,門店完成銷售,退貨到需要的門店;線上線下會員打通、聯合營銷。
劉秀雲認為,天貓今年更強調零售本質,更看重結構調整帶來的內涵式增長,在不斷引進國際大牌的同時,也積極攜手傳統品牌加速線上線下融合、建設全渠道,此外,還為國內具有原創設計能力的品牌提供資源和技術,進行孵化,助其發展,從而為天貓消費者帶來更豐富、更具特質的商品。
前不久,天貓與全球110多個集團160多個服飾品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覆蓋國際品牌、線下傳統品牌、設計師品牌、淘品牌等不同層次的服飾品牌,其中20多個品牌與天貓為獨家合作。劉秀雲還在論壇上透露,美國輕奢品牌COACH近期也來到天貓開設品牌旗艦店。這也標誌著天貓全球化、全渠道、全場景的服飾行業打造。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惜墨,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樂視今日在中國香港舉行“超3 再次顛覆”樂視超級電視發布會,基於全球獨創的開放閉環的樂視生態系統,正式推出三大旗艦六款第3代超級電視,這也是全球首款生態電視,該系列產品全部低於量產成本定價,通過生態補貼硬件。在發布會上最大的三個亮點是:取消硬件和服務費捆綁銷售,第三代六款產品定價都不加服務費銷售,改為直購裸機或會員合約機;搶購+預售變為現貨+預售;所有渠道(包括第三方渠道天貓、京東等)同款同價。
樂視在發布會中宣布,將引領電視行業進入3.0時代,開創電視行業開放閉環的生態時代。生態型電視,最大的定價特征是能夠低於量產成本定價,因為其具有生態型盈利模式,具有多維度,多層次的盈利能力,通過生態補貼硬件。超級電視能夠低於量產成本定價,彰顯了樂視對整個開放閉環,極難複制的生態系統的自信,標誌著樂視生態更加成熟,邁入全新的發展階段,能夠更好的持續創造全新的用戶價值。第3代超級電視秉承“極限科技、完整生態、顛覆價格”的理念,全線擊穿行業價格底線。
樂視致新總裁梁軍表示,生態電視,不是一臺電視,而是一套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和跨產業價值鏈重構所打造的開放閉環大屏互聯網生態系統。通過跨界創新,生態運營,不斷創造獨一無二的產品體驗和更高的用戶價值。傳統工業時代,崇尚產品功能與技術至上,中國作為後進者,必然成為全球技術的模仿者和跟隨者,逆向研發、低質低價、薄利多銷,導致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難入主流、艱難生存。
樂視生態電視的發布,也意味著電視行業進入3.0時代。在1.0時代,電視只是接收機,用戶只是被動收看內容。2012年9月19日,樂視宣布將推出自有品牌電視,正式進軍電視行業,電視行業由此進入2.0時代。由此開始樂視不斷創造和刷新紀錄,919也成為樂視顛覆電視行業的紀念日。
今年剛剛結束的919黑色樂迷節,樂視生態總銷售額突破17.8億,其中超級電視總銷量突破38.2萬臺,超級手機總銷量突破59.4萬部,智能硬件總銷量突破120萬件,內容會員收入5000萬元,樂視超級電視當日單品牌總銷量超越天貓“雙11”,京東“618”電視當日全品牌總銷量。生態型超級電視已成為行業絕對領導者,繼平臺電商和自營電商之後,生態型電商已快速崛起,“黑色919樂迷電商節”已成為中國第三大電商購物節。
除發布生態電視,此次樂視還正式推出CP2C3.0模式,開創營銷新時代。在供應上,從過去的“搶購+預售”的模式升級為“現貨+預售”的模式;在銷售定價上,低於量產成本定價,並通過服務補貼合作夥伴的模式,實現銷售的O2O 2.0,即同產品線上線下同價格;同時,在電視行業創新性的為用戶提供購買裸機或者會員合約機的選擇,即每購買一年價值490元的樂視全屏影視會員服務,硬件價格直降300元,即“一年會員合約機硬件定價=裸機價-300元”、“N 年會員合約機硬件定價=裸機價-300*N元”,樂視根據各機型裸機售價定義N的大小,支持硬件價格0元。
樂視宣布,樂視商城啟用全球域名(www.lemall.com),包括第3代超級電視在內的生態產品將在全球範圍銷售。9月29日,超3全系(Max65/X55 Pro/X55/X50/X43/X40)中國內地樂視商城和LePar同步首發。10月下旬,中國香港樂視商城搶購超3 Max65/超3 X55/超3 X43/超3 X40。今年第4季度,超3 Max65/超3 X55 Pro/超3 X43樂視商城美國開售。此外另加999元,還可直接升級到家庭影院版(含樂視超級無線音箱+低音炮,原價1499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