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央行急踩第三方支付剎車 博弈網絡消費「限額令」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123

正當互聯網巨頭們意氣風發進軍金融業時,監管機構突然「在高速路上踩了一腳剎車」。但央行只是拿出了一個文件草案,尚未有正式定論。

圍繞這一草案,或明或暗的角力正在展開。因為創新既帶來了對監管的挑戰,也撼動了舊的利益格局。

一週之間,互聯網金融風雲突變,一位不敢具名的互聯網企業高層形容像是「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被猛踩一腳剎車」。

2014年兩會上,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多次表態「不會取締餘額寶等金融產品」。

然而,3月11日,央行向第三方支付企業下發《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草案,擬為第三方支付平台上進行的轉賬、消費設定額度——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個人支付賬戶單筆消費不得超過5000元,月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超過限額的,應通過客戶的銀行賬戶辦理。

3月13日,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一份特急函件,要求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等業務模式。

短短一週內,央行的監管力度持續加碼,態度轉變之快,內容差異之大,出乎所有人意料。3月18日晚,阿里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在一個技術論壇上說,「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這被普遍視為對央行文件的回應。

央行的限額令也引發了許多網友不滿,吐槽聲此起彼伏,「我媽都沒管我一個月在網上花了多少錢,央行你憑啥管我呢?」

突降緊箍咒

這家超市「貫徹央行精神」,自行撤掉了所有「掃一掃」支付的指示牌。

仍在震動中的行業大佬們沒有辦法像網友們這麼詼諧。

「事發突然,措手不及」。在一家電商高管層的內部討論中,對於央行的「悍然」動作,所有人都吃了一驚。相比一週前政策層面的春風和煦,「這是在高層臉上打了一巴掌。」一位高管在群裡的討論中說。

而消息發出後,騰訊旗下財付通公司的管理層一直都在北京開會,沒有回總部,「現在不同的負責人,去不同的地方跟一行三會的人談」。

「緊箍咒」面前,各主要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天然地結成了同盟。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為應對可能出台的新政,支付寶和財付通彼此之間也積極溝通,一道與央行斡旋。

3月18日,財付通發表官方回應稱,央行下發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意見稿正處於徵求民意階段,尚未正式實施。意見稿限制的是第三方賬戶的支付和轉賬額度,而用戶在理財通平台購買的是華夏財富寶基金,申購基金是使用銀行卡直接支付,贖回基金是通過銀行卡直接提現,因此不屬於第三方賬戶支付和轉賬業務範圍,故不受限制影響,用戶可放心使用。

支付寶也緊接著發佈聲明——《關於餘額寶,大家放心吧!》,其官方微信配以一張嬰兒的鬼臉圖,試圖緩解緊張的氣氛。聲明同樣強調,草案並未正式頒佈,更沒有實施,與央行的溝通正在積極進行中。最後,其保證,「基於我們對政策的理解和跟監管部門的溝通,支付寶快捷支付用戶申購和贖回餘額寶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請大家放心。」

不過,線下的商戶可沒有互聯網巨頭們這麼堅定,他們態度曖昧。

7天酒店負責與微信支付對接的項目已經暫停,該項目之前已處於內測階段,前景頗為公司內部看好,目前則處在觀望階段,相關負責人表示,「時機可能還不太成熟,等有了新的消息再繼續」。

支付寶無線事業部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公司高層在與監管機構溝通的同時,線下O2O渠道拓展並沒有暫停,「商家情緒比較穩定,大部分表示同情」。

杭州某連鎖便利店此前一直在推廣支付寶的「掃一掃」支付,他們的「滿5元送5元紅包」活動原定於3月15日截止。3月13日,央行的意見徵求稿傳出後,在支付寶方面並未告知商戶停用掃碼支付的情況下,這家超市「貫徹央行精神」,自行撤掉了所有「掃一掃」支付的指示牌。儘管支付渠道仍然暢通,但是在便利店已經看不到任何有關「掃一掃」支付的推廣。

該公司一名部門經理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曾說,這種支付方式滿足了年輕人的口味;不到半個月之後,他卻說,用戶沒有需求了。「央行已經提示風險了,這個時候不能跟央行唱反調。」他強調。

支付寶內部人士表示,有的二維碼支付渠道已經暫停,但由於整體上二維碼的比例比較小,所以影響不會太大。他認為,對同一產品的不同理解可能是導致此次事件的原因。但他同時自信,「監管部門在用戶利益和創新上有充分考慮」。

央行為什麼

在風險說不清的情況下,「亮亮紅燈或者黃燈也是可能的」。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鐘偉認為,無論是暫停二維碼、虛擬信用卡,還是最近的《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監管方的出發點都是安全。

3月18日,作為半官方機構,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會長蔡洪波在北京的公開演講中解釋了央行的邏輯,「比如虛擬信用卡問題,銀行發卡是需要面簽的,這種面簽不是中國的特例,而是全世界總結出來的鐵的規律,面簽是最安全的。而現在看,虛擬信用卡,在網上賬戶還沒有完全實名的情況下,通過線上發卡,省去了和弱化了身份驗證的環節,從合規性和風險要求上,應該說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在他看來,二維碼支付也是如此。當前二維碼的技術安全標準缺失,在支付流程中如何保證二維碼的唯一性和安全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賴性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實際上二維碼應該說有一定的安全性,但是這個安全性目前是否達到了金融支付的標準要求,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所以這也成為了叫停二維碼支付的主要原因。

同時,對於在第三方平台上洗錢、套現等行為的擔憂,央行缺乏監管的控制力,也可能是導致徵求意見稿出台的重要因素。

在第三方支付行業內,另一件大家不願多提的事情就是套現情況的增加。

這也是支付寶擔心的事情。在杭州的支付寶總部風控辦公室內,大屏幕實時顯示著各地的套現數額,其中廣東是最高發的地區。

「之前人行曾經查過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如果嚴格按人行的標準,套現就是變相在洗錢,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都迴避這個問題。」一家被銀行收購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負責人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由於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匿名性、隱蔽性以及信息的不完備性,資金的真實來源和去向很難辨別,利用第三方平台進行資金的非法轉移、洗錢、套現等活動也有了空間。作為銀行資金的流出通道,針對網上銀行的欺詐和偽冒風險也增大了。

當第三方支付作為服務中介時,原本銀行瞭如指掌的完整交易過程(付款人——收款人)被「割裂」為兩個看起來毫無聯繫的交易(付款人——網絡支付機構——收款人),即使被「割裂」的兩個交易發生在同一銀行系統,銀行也無法確定其因果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方支付的計入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對資金流向的完整識別。

支付寶國內風險管理部韓俊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他們對所有的商戶都做了監控,每一筆交易,都被要求必須有真實性。一旦觸犯了相關的安全規則,帳戶將會被凍結。他舉說前段時間就處理了一個由商戶協助套現的案例。

央行、銀監會也一直將監管著力於此,定期檢查。央行分管互聯網金融的副行長劉士余多次在馬云陪同下到支付寶總部,察看客服中心以及風控中心。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則對央行設定固定限額一事做出瞭解釋:央行參照了反洗錢國際組織——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簡稱FATF)設定的規模標準。這位人士說道,在國際上,警戒線的額度是單筆四五十美金的規模,由此可見,央行的標準還實際放寬了一點。

即便是傳統的銀聯卡,同樣存在被套現的風險。路透社報導,越來越多的銀聯卡在澳門被用於虛假消費,套取現金,並非法向境外轉移。

不過,面對新產品和服務,規則尚不完善,監管部門往往更為謹慎。

「支付寶只涉及網購的一個環節,淘寶沒有辦法證明一筆交易是真實發生還是轉賬。」鐘偉說,在風險說不清的情況下,「亮亮紅燈或者黃燈也是可能的」。

或明或暗的角力

市場並不認為央行新推的限額會被最終執行,「如果那個限額落地的話,那就會像釜底抽薪」。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兩會期間,在3月8日一天時間內,央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潘功勝和易綱三位全國政協委員先後被記者追問四次,回答中均表示鼓勵互聯網金融。

比領導講話更堅實的動力支撐,來自市場上看得見的利益。

艾瑞諮詢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53729.8億,同比增速46.8%。線下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收益,基本來源於在銀行卡交易過程中與收單機構的分成。根據行業不同,費率分別為0.5%至4%不等。

傳統的支付方式,通常由銀聯轉接,手續費分成一般遵循7︰2︰1比例,「7」歸發卡行所有;「2」歸收單方所有;「1」則為銀聯所有(即轉接機構)。

中國銀聯成立於2002年,在中國的支付結算市場一直享有唯一的壟斷地位。銀聯與央行一直關係密切,首任總裁就來自央行,此後亦有多位高層曾任職央行。現任總裁時文朝在出任銀聯總裁前曾任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而銀聯的上任總裁,此前曾任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台系列文件的,正是央行支付結算司。

在傳統方式中,商戶往往要付出更高的費用,新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則可以節省不少。7天連鎖酒店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新的支付方式至少能省下一半的第三方費用。

正因為如此,所有人都想繞過銀聯。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包括一些商業銀行在內,都曾做過繞開銀聯的嘗試,直接與商戶對接。

銀聯當然不想被繞開。

3月13日,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在拉卡拉新產品發佈會上說,「我最近非常苦惱一件事。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佔了90%多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中國支付市場可能是全球最浮躁、最喧鬧的場所。」

競爭與分流的大量存在,使得時文朝訴苦道,大家都把銀聯當成「唐僧」,想吃唐僧肉,互相挖牆腳。

而在南方週末記者參加的一次包括監管機構和銀行行長參與的內部座談會上,對於互聯網企業越來越快的逼近,銀行體系幾乎眾口一詞地表達了擔憂和反感。

有互聯網企業高層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這也有可能是央行的「警戒槍」。「大家說過要提前30天報備,有時候一些情況沒有報備,」上述人士揣測央行的心態說,「別把我當Hello Kitty,我其實是隻老虎。」

在談及以往和監管機構的互動時,上述人士描述,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默契。在不斷創新的環境下,監管一般是滯後的,如果什麼都及時報備,反而逼著監管部門必須要立即否決一些創新。這種情況下,「他寧可希望你先上車再買票」,如果監管部門發現情況不對,再出手進行干預。

不過,眼下突如其來的變化,意味著以往的默契將會被打破。

有趣的是,很多人也許並不認為關於支付限額的限制最後能真正寫進央行文件,他們在股市上進行了「投票」:不同於中信銀行在虛擬信用卡被叫停後股價跳水,甚至午後臨時停牌,騰訊的股價在一段時間的跌落之後卻呈現出強勢反彈——3月18日港股收盤時,騰訊控股上漲了5.76%。財付通內部人士分析,市場並不認為央行新推的限額會被最終執行,「如果那個限額落地的話,那就會像釜底抽薪」。

最終政策如何,月底才有分曉。

(南方週末記者謝鵬、張玥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73

《解決方案》已有國際範例 國內也有法源依據 速推「限額理賠」 別幫貪婪業者買單

2014-08-25 TWM  
 

 

金管會原本計畫比照日本接管問題壽險的方式,推動「保單不全額賠償」措施,且研議已久,但最後卻礙於擔憂保戶無法接受,沒有上路。

事實上,台灣若要比照日本辦理,已有法源依據和各界共識,端視政府有無決心。

撰文‧張舒婷、歐陽善玲

這次金管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接管國寶、幸福人壽,約莫一個月的作業時間內,沒走漏風聲或引起紛亂,讓各界對金管會的魄力另眼相看。

但美中不足的是,金管會原本計畫將比照日本接管問題壽險模式,推動「保單不全額賠償」措施,雖研擬腳步從未間斷,最後卻胎死腹中。

所謂「保單不全額賠償」,是為避免經營不善的壽險公司,用低價或不合理的預定利率搶賣保單(一般情況下,預定利率愈高,保費愈便宜)。保險公司一旦遭接管,高利率保單將打折,保戶無法全額領回,可避免其他無辜民眾買單。事實上,台灣若要比照日本辦理「保單不全額賠償」,已有法源依據。《保險法》一四九條之二規定:「接管人得報經主管機關核准,調整其保險費率或保險金額。」業者以優惠價格、佣金促進保單銷售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彭金隆說,該法條即符合日本精神。一九九七年,日本的安定基金接管問題壽險業者「日產生命」後,公帑已耗盡,此後連續接管數家問題壽險,即採取保單限額理賠的方式。

既然有國際範例在先,甚至連法源根據都有了,為何最後仍無法推動「保單不全額理賠」?

據了解,係因金管會高層考量到,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尚未成熟到接受這種作法;更擔憂一旦兩家壽險公司合計約五十三萬名保戶走上街頭抗爭,將耗費更龐大的社會成本。

「以目前台灣保戶水準,未必能理性到接受保費無法全額領回。」本身即為國華人壽(現已被全球人壽收購)保戶的彭金隆舉自己為例,十多年前,國華人壽也屬於「績優生」,當時自己購買其終身險保單時,也只是純粹想買個保障,詎料國華人壽竟走向被接管的命運。「保戶的心態一定是:『這是金管會核准的保單,如今業者倒了,就叫我回家吃自己?』對多數當事人來說,一定很難接受。」彭金隆表示。

國寶、幸福人壽一定不乏有像彭金隆如此單純的保戶,只是,要全體民眾概括承受五十三萬名保戶的權益就公平嗎?政府作為問題壽險公司的最後擔保人,等於變相鼓勵業者升高經營風險,最終卻讓納稅人幫不肖業者買單。

比較問題壽險和一般壽險的商品,以終身健康險為例,三十歲男性購買幸福人壽「帳戶型終身醫療健康保險」,年繳保費約一萬元出頭;而富邦人壽的「安心寶倍終身健康保險」,年繳則需一萬五千元。

表面上,兩張皆為終身保險,且幸福人壽的保費較低,但富邦的保障內容較多,包括壽險保障、意外身故及全殘扶助保險金等。

再看看保險內容更單純的儲蓄險,二○一二年七月、今年四月及六月,國寶、幸福及富邦人壽分別推出「得意年年增額終身壽險」、「幸福美滿增額終身壽險」及「好富利增額終身壽險」,雖然保額及年繳保費皆不同,很難一眼判斷優劣;就預定利率比較,三張保單皆為二.二五%,也沒有明顯高低差異。

政府須未雨綢繆 不能只靠安定基金儘管如此,但問題是,多數民眾購買保險前,一定會請「專業人士」協助、提供建議。據了解,一般保險經紀人公司推銷國寶及幸福人壽儲蓄險商品,佣金收入約為二六%,而富邦人壽佣金只有二○%。

在利潤考量下,保險業務員可能優先銷售國寶、幸福人壽的商品;且當客戶質疑保險公司體質時,多數業務員會打包票回應,「放心,政府一定不會讓保險公司倒,保單權益絕對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衝著「有政府當靠山」的心態,業務員昧著良心推銷問題壽險的保單,坐視國庫失血,也形同政府眼看著業者、業務員、保戶形成的「三角貪婪結構」耗費公帑,卻束手無策,最終還是由小老百姓買單。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一旦安定基金財源不足,台灣自會朝日本模式進行,但政府最好直接杜絕問題壽險公司的存在。彭金隆則建議,除了透過立即糾正措施,加速剩餘的問題保險公司自救,也應盡快納入保單不全額理賠的措施,才是長遠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30

地方債務清理:修明渠堵暗道 43號文及財政部配套文件,存量鎖定、增量限額、平台轉型

2014-01-27  NCW
 
 

 

◎ 財新記者 霍侃 ? 吳紅毓然 ? 邢昀 文財新記者獲悉,財政部《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 (下稱《處置辦法》 )正在徵求意見中。這是落實10月2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 (下稱43號文)的配套文件。

這兩份文件,與修訂後的《預算法》以及10月8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 ,一起勾勒出了存量債務如何處置和未來增量如何融資的框架。

累積已久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和融資平台風險處置,終於拉開帷幕。

對於存量債務,將在甄別分類的基礎上鎖定餘額,分類逐步處置 ;對於增量融資,債務融資只能在限額管理之下由省級地方政府舉借,並鼓勵通過PPP 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開展不形成政府債務的融資。相應地,多年來作為地方政府舉債融資主要渠道的政府融資平台將被剝離政府融資職能,通過關 閉、合併、轉型等方式分類處置。

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讓不少基層地方政府人士感到壓力和不安。對預算和舉債約束的背後,是對地方政府行為模式的約束。當然最為關注的是,存量債務中有哪些將被劃為可以納入預算的地方政府債務。

“43號文影響非常大。沒想到出台這麼快、這麼徹底。 ”江蘇一家融資平台的總經理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對於地方政府性債務,原來是從銀行端、從資金供給端來控制 ;現在從需求端控制,以後只能通過政府債券來做,發多少債完全達到計劃可控。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原先是“風險大鍋飯” ,風險責任不清晰,現在是要開始打破“風險大鍋飯” 。同時,地方政府的錢袋子收緊了,政府做事的思路就得變。從財稅角度切入,通過預算制度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進而轉變政府行為,這是改革真正的意義所在。

存量鎖定

正在徵求意見的《處置辦法》的核心理念是甄別債務類型,鎖定政府債務餘額,劃清償債責任,逐步化解債務風險。

本次甄別處置所涉及的存量債務,是指截至2014年12月31日尚未清償完畢的地方政府性債務。

2013年末審計署公佈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是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數據。因此,對2013年6月30日之前發生的債務,其2014年12月31日的債務餘額是以2013年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為基礎,並結合財政部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統計的債務增減變化確定;2013年6月30日之後發生的債務,根據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系統的統計而定。

知情人士稱,省級財政部門需要在2015年1月5日前匯總本地區存量債務的清理結果,上報財政部。這一結果經國務院批准後將被鎖定,也就意味著存量政府債務及或有債務的餘額“只減不增” 。

一位湖南省財政廳相關部門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還沒有開始分類,在等財政部的相關文件。 “如果現在自己弄,可能會和財政部的要求有衝突。 ”一位安徽地級市財政局人士也說,具體操作方法還沒有佈置,還在徵求意見,要等正式發文後,統一培訓,按照統一的標準分類。債務餘額已經是定死的,無非就是分為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納入基金預算和不納入預算這幾類。 “以前債務不分類,光說納入預算管理,那是空談。 ”2013年底的審計結果將地方政府性債務分為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擔保責任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三類,後兩類統稱為政府或有債務。地方政府對或有債務承擔多少責任,並不明確。今年5月發佈的《湖南省政府性債務管理實施細則》規定,政府負有擔保責任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按照20%計入政府債務規模。

按照《處置辦法》 ,對甄別後被認定為政府債務的部分,其處置辦法包括:納入預算管理、統籌安排各類財政性資金償還及申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

對於甄別後屬於地方政府或有債務的部分,最終債務人無法償還時,轉貸 債務由轉貸機構按照轉貸協議履行償債 義務,擔保債務由擔保人承擔相應責任。

甄別後認定屬於非政府債務的部分,則由債務單位籌集資金償還,可用項目收益償還,也可以通過資產處置項目轉讓、股權出售等市場化方式籌集資金。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徐寒飛認為,統籌財政資金優先償還到期債務堵住了城投債的風險底線。城投債一旦被認定為政府債務,將獲得政府信用。

但是,未必所有融資平台債務都能被認定為地方政府債務,包括城投債平台銀行貸款、信托和券商資管渠道融資在內的存量城投債務,將出現分化。

從2013年底公佈的審計報告看,Wind 口徑下的2.08萬億元城投類債券,可能出現在審計結果中的“發行債券”項下(包括企業債券、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和“BT”項下。其中, “發行債券”項下三類債務(償還責任 + 擔保責任 + 救助責任)合計1.18萬億元,占比56.84%; “BT”項下三類債務合計1.47萬億元。而審計結果中,三類債務的信托融資合計1.43萬億元中,僅有53% 屬於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這意味著,可能有近半的平台債務不會被納入預算。

“今年底之前的兩個月裡,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之間將有相當大的博弈。 ”上述江蘇融資平台的總經理認為,從政府的角度,是希望減少納入到預算範圍內的債務,降低政府債務率,為新增融資創造空間;而金融機構還在等細則 估計很快會出來。

增量限額

對於增量地方政府債務怎麼舉借,8月31日修訂的《預算法》留出口子 :經國務院批准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預算中必需的建設投資的部分資金,可以在國務院確定的限額內,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舉借債務的方式籌措。

43號文比《預算法》更進一步,指出市縣級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代為舉借。同時,通過企事業單位舉債的“暗道”被徹底堵上。43號文明確劃清政府與企業界限,政府債務只能通過政府及其部門舉借,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借。

按照43號文,地方政府舉債只能發行政府債券,且只能用于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按照是否有收益分為兩類 :沒有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由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融資,主要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償還 ;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由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專項 債券融資,以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或專項 收入償還。

一般債務和專項債務規模均納入限額管理,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批准;分地區限額,由財政部在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批准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內,根據各地區債務風險、財力狀況等因素測算並報國務院批准。

從2009年開始先後試點的代發代還、自發代還、自發自還地方政府債券,均為一般債券。後續的疑問是,明年開始一般債券的規模是否會擴大,以滿足置換存量政府債務和增量融資的需求?

2014年全國財政赤字為1.35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9500億元,由中央代地方發債4000億元,赤字率為2.1%。劉尚希說,當前形勢下,明年縮減赤字的絕對額有困難,保持赤字率基本穩定,赤字絕對數就會有所增加,因為GDP 在增加。考慮到當前的實際情況,在今年4000億元地方債的基礎上,明年可能會有所增加。

專項債券將在何時啓動、規模多少,目前尚不明確。安徽省財政廳副廳長兼政府債務管理辦公室主任孟照紅在今年6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下一步,按照財政部的統一部署,適時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2013年末的全國債務審計結果顯示,2015年將有1.9萬億元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到期。此外,到期的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和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分別為3198億元和5995億元。

華創證券宏觀分析師牛播坤等認為,置換最基本的存量債務,明年也需要發行1.9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券,同時還有大量地方政府通過信托等變通融資方式產生的政府實際負債,隨著舉債方式的單一化,未來也需要通過發行債券來置換。

上述江蘇融資平台總經理認為,存量債務規模已經很大,而且進入還款高峰期,每年借新還舊占相當大的比例。

現在融資通道被掐斷,單純靠政府債券的容量有限,存量債務可能接續不上。

地方政府一開始會想辦法,通過各種財政資金來接續,墊一筆、兩筆可能,大量的不一定能接續上,結果是可能出現局部性的金融風險。

北方某城商行副行長認為,債務“新老劃斷”應該有個逐漸的過程,具體操作比較麻煩。比如意向性的投資,如果貸款還沒有放,接下來還要不要放;如果是貸款續作,那簽了協議的還得做。

對於在建項目的後續融資,財政部將安排過渡期予以緩衝。具體而言,2015年12月31日之前,符合條件的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如果政府債券資金不能滿足,允許地方政府按照原渠道融資。但2015年12月31日之後,只能通過省級政府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的方式舉借政府債務。

在建項目也將被鎖定,是指2014年9月30日之前完成審批、核准或備案手續,並已開工建設的項目。

有分析人士擔心,如果限額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不足以滿足需求,是否會導致地方政府的不作為。

一位西部省份縣級地方政府人士說,43號文及其配套文件看起來很嚴厲,但具體要看執行效果。另外,如果核心的官員考核激勵機制不相應調整,財政體制不相應調整,地方政府無相應財力提供公共服務。

追溯歷史,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爆炸式發展始于2009年。其根源是2008年四季度年再次啓動的積極財政政策,但當時中央只出1.18萬億元,其他資金都需要地方政府想辦法。

劉尚希說,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增速下滑,同時要推進城鎮化,尤其要考慮清楚中央和地方的職責如何承擔。 “我認為,中央政府應該是主角,地方政府是配角。 ”今年初,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官員的政績考核。43號文還強調,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 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劉尚希認為,中央不救助原則,實際上是中央與地方風險責任劃分的順序問題,不等於中央徹底不管。前提是要劃清責任,並明確承擔責任的順序。

未來地方政府融資中,修明渠、堵暗道的路徑清晰。但其效果如何,還得跳出債務本身來看。劉尚希說,首先要弄清楚地方政府為什麼要借這麼多債——地方政府的理由是要幹這麼多事。這就涉及到中央與地方職責的劃分,即事權如何調整,如果地方事權減少,支出責任就會縮小,融資壓力就小了,這是涉及到國家治理的大問題。

融資平台出路

由於新增政府債務不再能通過企事業單位舉借,過渡期結束後,融資平台為政府融資的角色將退出歷史舞台。

在處置存量債務和安排在建項目後續融資的基礎上,財政部的上述《處置辦法》對融資平台的分類處置作出安排。

具體而言,將以2013年政府性債務審計確定的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融資平台名單為基礎,結合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級融資平台公司的增加變化情況,鎖定融資平台公司名單。

然後,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通過關閉、合併、轉型等方式,分類處置融資平台公司。

2013年的審計結果,覆蓋了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7170家融資平台公司。

當然,剝離融資平台的政府融資職 能,也不會一刀切,是逐步的過程。在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過渡期內,符合條件的在建項目可以通過融資平台開展後續融資 ;除此,融資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餘額。

對於融資平台公司承擔的政府融資職能,對沒有收益的公益性事業,將由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融資;對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主要由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融資或採取PPP模式支持。

中債資信評級業務部副總經理霍志輝認為,這意味著,對於只有政府融資功能的平台,可逐步取消或者併入其他企業 ;有些平台可以改造成為PPP類的企業。

財政部於今年初開始力推的 PPP模式,在處理融資平台公司和在建項目後續融資中被寄予厚望。

劉尚希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PPP 是政府的融資模式,但不會形成政府債務,未來可以用PPP模式來改造部分融資平台。

43號文指出,鼓勵使用 PPP 模式,社會投資者按約定規則獨自或與政府共同成立特別目的公司建設和運營合作項目。政府對投資者或特別目的公司按約定規則依法承擔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等相關責任,但不承擔償債責 任。PPP 項目中的財政補貼等支出將按性質納入相應政府預算管理。

上述江蘇融資平台總經理認為,有條件的公司往PPP轉,可能是惟一的路徑。完全市場化的處置手段,不見得容易變現,因為政府手里的資產就是土地和房產,但現在市場行情不好。而PPP 通過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項目自身有一定現金流,不足部分主要通過財政補貼來達到平衡 ;如果測算不准確,以後也好調整,沒有道德風險。

可見,未來城投公司的屬性將發生變化:一年的過渡期內,傳統意義上的城投債只能用于在建項目;過渡期結束後,城投債將轉為一般企業債或者項目收益債。

徐寒飛認為,未來投資者在甄別城投債個券時,要將關注更多地投向城投企業本身的業務性質——公益性的強弱,與政府關係的親疏——納入政府債務和財政預算的可能性,而不像過去那樣單一地考慮財政收入規模的差異。

傳統意義上的平台貸款也將不存在。一位浙江信托公司人士認為,原有的平台貸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 。

很多項目就根本沒打算建,但每年都拿同一個項目來融資,借到的錢政府用來去幹別的事,最常見的就是償還舊債。

“我希望信托的錢下去真的能變成工程項目,而不是用來倒騰著玩。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38

香港金管局:11月17日起取消人民幣兌換限額 促進“滬港通”交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87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今天表示,香港自11月7日起取消居民每日每人兌換兩萬元人民幣限額的規定。

陳德霖表示,“滬港通”開通後,香港對人民幣的需求將增加。這一措施將更加便利香港居民參與滬港通及其它人民幣交易。

陳德霖稱每日向中國大陸匯款8萬元上限的規則不變。

目前香港居民每日的個人兌換人民幣上限為2萬元,每日向內地銀行賬戶匯款的上限則為8萬元。

金管局取消限額的日期與“滬港通“開通的日期是同一天。備受關註的A股與港股互聯互通的“滬港通”,最終確定在11月17日開通。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11月7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上指出,滬港通開通將帶來“世界最大規模資產的一次重新平衡”。長期來看,可能會引導七、八萬億美元的資金從中國銀行體系流入A股市場,使得A股市場的體量在未來五到十年獲得巨大增長。

市場已經預見到香港金管局即將放棄人民幣兌換限額規定。“滬港通”下周啟動後,最初每日交通互通額度為235億元。

東亞銀行外匯策略師Kenix Lai告訴彭博新聞社:“此舉與中國政府擴大人民幣全球使用的目標一致。”

“香港和上海股市互聯,同樣將增加人民幣在香港的使用。”

人民幣兌換限額規則,被認為阻礙了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是香港與新加坡和倫敦等其他金融中心競爭的劣勢。

在過去十一個月中,中國政府在倫敦、首爾、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和多哈等國際金融中心設立了人民幣結算銀行,並大幅擴充了香港之外的RQFII額度。

今年是香港銀行業啟動人民幣離岸存款業務的第十個年頭。香港金管局數據顯示,4月份在港人民幣存款達到創紀錄的9599億元,擁有全球最多的離岸人民幣存款。

據德意誌銀行估算,到今年年底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余額將達到2.5萬億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14

香港拔頭籌 臺灣澳門爭相謀求取消人民幣兌換限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55

yuan-pouring-out-of-china1

本周四,據澳門媒體Macau Business報道,澳門金管局表示將與中國央行討論取消人民幣每日兌換限額的事宜。

目前澳門居民每天可兌換人民幣2萬元。截至9月底,澳門銀行業人民幣存款已達1187億元。

另據報道,臺灣地區“央行”總裁彭淮南今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正努力與中國人民銀行洽談中,臺灣與香港同步取消人民幣兌換限額的“機率很高”。

香港金融管理局行政總裁陳德霖昨日(12日)宣布,自11月17日起取消本港居民每日最多兌換兩萬元人民幣的限制,以便利港人參與滬港通和進行各種人民幣金融交易。但維持港人每日向中國大陸匯款8萬元上限的規則不變。

金管局取消限額的日期與“滬港通“開通的日期是同一天。備受關註的A股與港股互聯互通的“滬港通”,最終確定在11月17日開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65

滬港通最後一測:105億元限額遭秒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1-16/876208.html

滬港通最後一測:額度遭秒殺

明天正式開閘,昨真實模擬交易過程,105億元限額半小時即告罄未來將完善方案

滬港通正式開閘前的最後一次全網模擬,昨日順利完成。據悉,上交所方面參與滬港通的首批89家券商,悉數參與了昨日的測試,以真實模擬明天內地股民購買港交所上市股票的過程。

滬港通是指上交所和港交所通過技術連接,兩地投資者可以通過當地券商購買對方的股票,其包含港股通和滬股通兩部分。其中港股通即內地投資者買賣符合規定的港股,總額度2500億元,每日限額105億元。

自5月底以來,滬港通進行了不下10次的各類測試。而昨日測試為全仿真全程測試,傳統營業廳、手機、互聯網下單全數參與,測試的內容涉及開戶、管理、日常交易、行情等,所有數據均以本月14日的收盤價作為參考。

雖然昨日進行的只是仿真測試,但市場反響極為熱烈,據多家媒體報道,測試僅半小時滬股通的額度就全部用完。

上交所表示,滬港通推出之後,將進一步觀察其實際細則、方案等,然後根據評估情況進一步完善。

在香港方面,香港特區政府財經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昨日表示,滬港通的開通對於香港市場有好處,將令香港股市的成交量增加。但滬港通開通初期,可能因內地股民投資習慣與香港不同,而令香港股市波動,但仍是可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91

互聯網外匯支付試點擴至全國 單筆網購限額升至5萬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44

今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外管局)發布,擴大2013年3月在上海、北京、重慶、浙江、深圳等地的試點,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部分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允許支付機構為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外匯資金收付及結售匯服務。

據外管局網站發布,開展上述業務的相關通知即日生效,其主要內容包括:

1、提高單筆業務限額。網絡購物單筆交易限額由等值1萬美元提高至5萬美元,放寬支付機構開立外匯備付金賬戶戶數的限制。

2、規範試點流程。支付機構要取得試點資格,應先行到註冊地外匯局辦理“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登記。

3、嚴格風險管理。要求支付機構嚴格履行交易真實性審核職責,留存相關信息5年備查,並及時準確報送相關業務數據和信息。外匯局將對試點業務開展非現場核查和現場核查,進行審慎監管。

所謂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是指支付機構通過銀行為小額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跨境互聯網支付所涉及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服務。開展該業務不僅可以擴大跨境人民幣的使用範圍,還將會為境內消費者在網上“海淘”帶來巨大的便利。

今日發布的通知將有助於擴展對跨境電商的支持。中國證券網報道認為,A股中跨境電商概念股華貿物流、海寧皮城、中國國旅、外運發展、重慶百貨等,近期可重點關註。

2013年3月,外管局下發《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決定在上海、北京、重慶、浙江、深圳等地開展試點。同年9月,支付寶等1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得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資格。

Enfodesk易觀智庫去年11月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3季度》顯示,去年第三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額達2.533萬億元,環比增長25.6%,擺脫了第二季度的增長低谷。當季支付寶錢包、拉卡拉和財付通分別以79.26%,7.49%和7.37%位居第三方移動支付業市場的前三位。

第三方支付,互聯網支付,網購,電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96

地方債務限額擬掛鉤經濟實力 去年底地方債突擊“白幹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78

20150130miaoji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銀行業在與監管機構的“鬥法”中可能會敗下陣來。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有關部門正在考慮確定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時,不與2014年12月末各地存量債務余額掛鉤,而是與各地的經濟實力掛鉤。

同時,各地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時,將主要考慮各地財力和債務風險等因素,適當考慮存量債務,並且存量債務將參照2013年6月30日審計署的審計結果。

不過,上述說法目前尚未獲得財政部的官方確認。

盡管如此,市場已經開始擔心,如果債務限額不與2014年存量債務余額掛鉤,那麽金融機構在去年年末對地方債務平臺突擊放貸的努力將化為泡影。

華爾街見聞曾在此前文章中提到,去年10月,國務院下發43號文件,宣布將在2015年1月5日開始地方政府債務的甄別,以決定是否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納入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進而防止地方債務繼續膨脹。

結果,在大限到來之前,地方政府卻先發制人。不僅公開的城投債市場十分火爆,不少商業銀行以及信托公司也紛紛突擊為平臺放款,因為市場預期這些債務會被優先納入到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

但43號文並沒有說明地方債務限額究竟如何確定。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1月5日前上報的存量債務都有希望被中央政府接納。一旦債務限額與經濟實力掛鉤,那麽此前為了“沖量”而放出的大筆款項就會很“尷尬”。

事實上,眼見“大事不妙”,銀行業已經開始轉向。《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某大型銀行對公業務人士消息稱,某大型銀行對公業務條線人士介紹,總行已於2015年初下發相關要求,分行此前對地方融資平臺突擊發放的貸款,未下發的部分不再發放;已發放的貸款補足抵押措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33

5000元限額真相:剁手族會受多大影響?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8-01/935126.html

“單筆5000元限額”指的是你的支付賬戶余額,央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通過支付機構提供的跳轉銀行網關或快捷支付方式,用自己的銀行卡(銀行賬戶)完成對外付款”並不受到這個限制。

__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萬敏

7月31日央行甩出的重磅炸彈沒有引爆支付機構的反彈,卻反而遭到了網絡民意的炮轟,“5000元限額不夠用啊!”

會有此錯覺,其實是因為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的記憶依然停留在2014年3月份的那場爭辯中,當時央行的網絡支付管理辦法的內部征求意見稿被曝光,並將網絡支付用戶們的註意力牢牢鎖定在“單筆5000元限額”的點上,群情激憤的程度引發了央行在官方微博上的澄清,並且正式征求意見稿文件的出臺也推後了許多。

而對此次正式公開發布的《辦法》相比去年的版本在限額問題上已經靈活松動了很多,支付機構集體保持靜默,但那些曾經被誤導的人卻還未走出誤區。

首先,“單筆5000元限額”指的是你的支付賬戶余額,央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通過支付機構提供的跳轉銀行網關或快捷支付方式,用自己的銀行卡(銀行賬戶)完成對外付款”並不受到這個限制。

其次,如果你的支付指令驗證方式級別夠高,即使是用支付賬戶余額進行支付,其額度也是由你和支付機構之間去自行協商,也不會受到“5000元”的限制。

98.5%的人網購和理財不會受影響

央行在新華社的答記者問中用數字說明了網購族並不會受到新規的影響。

“根據對國內典型代表性支付機構2014年網絡支付業務數據的分析,2014年,61.3%的個人客戶使用支付賬戶余額進行消費、轉賬、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即《辦法》規定的綜合類支付賬戶)全年累計付款金額不超過1000元,80.12%的個人客戶不超過5000元,98.5%的個人客戶不超過20萬元;72.31%的個人客戶支付賬戶余額僅用於購物消費(即《辦法》規定的消費類支付賬戶)全年累計付款金額不超過1000元,92%的個人客戶不超過5000元,99.72%的個人客戶不超過10萬元。”

《辦法》的原文和釋義的文字表述相當“專業高冷”,這也是許多人因為“看不懂”而造成誤解的地方,因此央行又用大白話來說了一遍:“《辦法》對綜合類支付賬戶、消費類支付賬戶分別規定的年累計20萬元、10萬元限額,對不同安全級別的支付指令驗證方式分別設置的單日付款不超過5000元、1000元的限額,超出上述年度和單日付款限額的客戶,可以通過支付機構提供的跳轉銀行網關或快捷支付方式,用自己的銀行卡(銀行賬戶)完成對外付款,且無額度限制,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個人客戶的付款需求,基本不對客戶支付體驗造成影響,且有效兼顧了安全與效率。”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在購物網站上買個“果6”之類的5000元以上的大件,只要你銀行卡里有足夠的錢,選擇支付方式時直接通過網銀支付而不是用你的某寶余額,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高級驗證方式

當然了,如果你不願意用銀行網關進行支付,而習慣於使用支付賬戶里的余額來支付,也並非不可行。按照央行的要求,《辦法》規定支付機構如采用不少於兩類驗證要素,且其中包括安全級別較高的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則可以與客戶自行約定單筆、單日累計限額。

什麽是“安全級別較高的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呢?

據百度百科,數字證書就是互聯網通訊中標誌通訊各方身份信息的一串數字,提供了一種在Internet上驗證通信實體身份的方式,它是由權威機構——CA機構,又稱為證書授權(Certificate Authority)中心發行的,人們可以在網上用它來識別對方的身份。

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於識別簽名人身份並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

我國已經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依據它和《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目前國內有30家機構獲得相關資質,具體資質可以在工業信息化部網站上查到,因此,支付機構想采用“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都不是難事。事實上,現在有很多支付機構也已經在支付環節中采用了這樣的驗證手段,但要達到“安全級別較高”的標準則並不簡單——想一想你的專業版網銀,各種UKEY,各種動態密碼——突破限額與簡單快捷是不可兼得的,但這確實會對你的資金安全更有利。

銀行快捷支付依然快捷

有評論認為,此版《辦法》的核心精神就是“還是用銀行賬戶吧”——這種說法雖然不夠全面,但確實是在以支付安全為最大前提下做出的監管方向選擇。

單筆5000元以上的支付方式,央行提供了銀行網關或銀行快捷支付方式兩個辦法,與使用銀行網關支付相比,快捷支付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不用你特意去開通網銀功能,也因此,銀行快捷支付是當下“剁手族”們使用最多的支付方式,而《辦法》特意對銀行快捷支付的安全問題做出了要求,即“銀行卡快捷支付類業務涉及支付機構、客戶及開戶銀行三方,權責關系相對其他支付方式較為複雜,應以清晰、完整的業務授權為前提:一是支付機構要獲得客戶和開戶銀行的授權;二是銀行要通過與客戶直接簽訂協議的方式,直接獲取客戶授權,並明確約定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方式,及交易限額等風險管理措施。考慮到目前客戶對小額支付和日常繳費業務的便捷性需求,為兼顧業務風險可控和靈活性原則,本條款規定,在辦理單筆金額不足200元的小額支付業務及公共事業費、稅費繳納等收款人固定且定期發生的支付業務時,支付機構可代替銀行進行交易驗證。但這必須經客戶與銀行通過協議明確約定,且銀行對客戶資金安全管理責任不因此而轉移。”

不過,通過支付賬戶跳轉至銀行快捷支付方式,部分銀行也設有限額,但並非全部。如部分大行通常單次支付限額在5000~10000元不等,單日則在1萬~5萬元左右,單月的限額則在5萬~20萬元不等。多數中小銀行限額相對較高,單次高的可以達到5萬元,單月則多數沒有限額。

  • 每日經濟新聞
  • 黃濤
  • 每經記者 萬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上海:021-61283003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83

限額背後的監管意圖:支付的歸支付 清算的歸清算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8-01/935125.html

監管層連出監管條例限制第三方支付機構變相打價格戰搶占市場的行為。種種亂象也讓支付機構吃到了苦頭,市場上能夠實現盈利的支付機構比例極小。

每經記者 史青偉

在被稱為央行31日發布的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網絡支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透露出政策監管的一大意向,那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回歸支付通道,去日益形成的清算功能。

業內人士表示,不允許第三方支付實現體系內的轉賬,其實在之前十部委的《指導意見里》,就已經明確規定了所謂的第三方支付立足分散、小額需求。征求意見稿真正打掉的是那些第三方賬戶利用體系內轉賬的便捷方便,變相使自己成為了一個清算機構的行為。

第三方支付機構淪為通道?

雖然第三方支付機構最不願意自己承擔單純的通道職能,不過監管層的意見較為明顯的指出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未來。

《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第十七條稱,支付機構為客戶辦理銀行賬戶向支付賬戶轉賬的,轉出賬戶應僅限於支付賬戶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借記賬戶;辦理支付賬戶向銀行借記賬戶轉賬的,轉入賬戶應僅限於客戶預先指定的一個本人同名銀行借記賬戶。

這就意味著不允許第三方支付實現體系內的轉賬。而針對“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其他機構開立支賬戶”的規定,央行在回應中更是直指第三方支付機構新的定位。“雖然不能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企業開立支付賬戶,但仍可為其提供支付通道服務,將付款人的款項劃轉至網絡借貸等企業的銀行結算賬戶。這不會影響網絡借貸等企業的業務開展,而且有利於保障客戶資金安全,也符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央行稱。

仁和智本資產管理集團合夥人陳宇表示,《意見稿》的核心其實在於兩點,不允許第三方支付吸收存款,所有的資金必須進銀行的賬戶,第二是不允許第三方支付進行體系內轉賬,從而讓支付公司回歸到通道技術本身,不要成為一個存款公司。

讓支付機構回歸通道,這就涉及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最開始的定位。“當初給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確是因為第三方技術可以讓小額劃轉更為便捷。互聯網支付的牌照更多是一種通道型支付,所謂通道型支付,其實是幫助資金更好的流轉,而不是截留資金,而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在做的賬戶劃轉也好,多應用消費也好,都已經是一點點走到了類銀行賬戶的角色上去,離當初的牌照定位已經相差甚遠了。”陳宇稱。

對於支付機構開展網絡支付的定位,《意見稿》與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發布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高度一致,明確互聯網支付應始終堅持服務電子商務發展,為社會提供小額、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務。

如果只是通道,支付賬戶能做什麽?

“如果僅僅是通道,這個行業將很難發展。”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吳衛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另一位做支付企業並購的人士也告訴記者,他已經告知持牌待售機構降低對牌照的估值,估值水平會因為《意見稿》大幅下移。

記者從一些途徑了解到,目前市場上一個牌照的價值在5000萬左右,這種類型的牌照實際上並沒有支撐過很多交易,市場上近300張牌照,交易額活躍的比例並不大。

在《意見稿》把第三方支付機構定性為支付通道後,第三方支付賬戶價值還將如何顯現?

自從傳統的收單業務遭受重創之後,支付機構逐步把支付賬戶拓展為綜合類賬戶。業內人士表示,2013年開始,三方支付機構開始探索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P2P、眾籌平臺進行資金托管以及供應鏈綜合服務業務,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始轉型。

然而2014年第三方支付機構收單亂象,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監管層對支付市場的擔憂。監管層連出監管條例限制第三方支付機構變相打價格戰搶占市場的行為。種種亂象也讓支付機構吃到了苦頭,市場上能夠實現盈利的支付機構比例極小。

不過,盡管支付機構出現了種種亂象,包括監管層人士也曾向記者表示,第三方支付機構對於我國支付基礎設施建設功不可沒。

問題在於,此次《意見稿》如果正式落地,還有多少支付機構還願意繼續做原本的收單生意?

  • 每日經濟新聞
  • 黃濤
  • 每經記者 史青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上海:021-61283003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