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白金”到“黃金搭檔”,歷年來,春節都是各大保健品企業年度PK的主要戰場,在今年的大戰中,補鈣類保健品成為了最終黑馬,牢牢占據了各大電商、零售網絡的銷售榜首。
每年30%的增長速度
來自天貓醫藥館的銷售數據顯示,在春節期間的保健品銷量之冠是湯臣倍健的液體鈣軟膠囊,月成交量達到3.2萬筆。而在京東商城和亞馬遜,哈藥三精牌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藍瓶)、哈藥六牌鈣加鋅口服液以及善存複合維生素片持續熱銷。在2015年拿下“雙11”行業銷量第一的康愛多連鎖藥店,近一個月以來,健力多系列補鈣保健品、康美中藥飲片系列產品以及同仁堂滋補系列均成為熱銷產品。
補鈣類產品正在取代傳統的複合類營養品,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
補鈣類保健品牢牢占據各大電商、零售網絡的銷售榜首(網絡資料圖)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5年,我國鈣劑市場規模增長了2倍多,今年這一數字仍在不斷擴大。
業內人士指出,伴隨著“運動熱”、“老齡化”、“二胎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未來幾年,鈣劑產品將依舊保持可觀的增速。
中國保健品協會保健品應用推廣工作委員會會長尹誌超此前表示:“2014年鈣劑市場銷售額近160億元人民幣,保健品市場每年都以30%增速在增長。”而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補鈣保健品市場行情動態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補鈣品市場銷售額在前幾年就已達到120億元人民幣。
藥企布局
增速30%的市場讓外資、國內藥企巨頭垂涎,尤其對於近幾年飽受基藥降價、仿制藥痛苦爭奪的化藥企業來說,轉型做補鈣類的OTC產品成為了最優的出路。
以去年底斥資26.46億人民幣重組收購康遠制藥的振東制藥(300158.SZ)為例,此前,振東的主要產品均為中藥腫瘤藥物,董事長李安平對記者透露,此次高價收購鈣劑產品企業康遠制藥,目的就是為今後轉型補鈣類保健品市場打下基礎。
不僅僅是國內的上市公司,外資藥企同樣對鈣類保健品市場虎視眈眈。去年6月,輝瑞宣布在蘇州投資9500萬美元的新廠正式破土動工,該新廠區將主要生產鈣爾奇、善存系列健康藥物產品。
“輝瑞健康藥物部在過去六年的增速均為雙位數,其中主力品牌就是鈣爾奇和善存。此次新建的蘇州工廠將主要用於布局輝瑞的健康業務,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外市場需求。” 輝瑞健康藥物部大中華區總經理蔡寶光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價格水漲船高
補鈣類產品銷售量開啟高增長模式,在種類不斷增多的同時,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過去十幾元一罐的鈣片產品如今在市場上難覓蹤影,而號稱“補鈣效果最好”,同時也成為今年鈣類產品銷售翹楚的的液體鈣軟膠囊相較其他劑型,價格更是高出了近三分之二。
“今年補鈣類產品尤其熱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運動風的興起,受眾現在對骨骼健康的重視程度相較以前有所增加。”一位外資保健品銷售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節日的送禮需求以及城市白領運動需求的高端屬性決定了現如今不少補鈣產品的“高端定位”。
而對於企業來說,廣告投入則成為了漲價背後的主要推手。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哈藥集團“藍瓶的鈣”無處不在電視廣告,其實早在2003年,為了取得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席位,哈藥付出的代價就已經高達兩億元人民幣。而在去年趙薇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中,鈣類保健品牌迪巧為做深度植入,也付出了相當昂貴的代價,根據業內人士透露,如今保健產品如果想做電視節目的冠名、贊助以及配套推廣,沒有兩三億根本就做不下來。
根據哈藥集團在今年2月6日公布的2015年財報,2015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8.56億元,其中歸屬於保健品類的銷售收入為5.57億元,但反觀其銷售成本,以保健品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廣告宣傳費卻高達2.38億元,接近保健品總銷售額的40%。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主要針對海外保健品,由海外直供,統一接受海關質檢。據悉,用戶通過叮當快藥平臺獲取海淘保健品的服務,直接人民幣購買。
i黑馬訊5月26日消息 今日,送藥上門平臺“叮當快藥”發布大健康生態戰略,升級四項服務,包括推出智慧藥房、療程優購、APP升級以及上線保健品海淘。
當天,叮當快藥發布會公布了四項戰略:
一是推出叮當智慧藥房。叮當快藥此前通過電子圍欄技術,劃定城市的核心區域。如今,為了能深挖線上與線下的服務整合的潛力,叮當智慧藥房應運而生,並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鄭州六大城市的服務,未來將逐步拓展。
叮當智慧藥房將提供五個方面的服務:包括電子病歷檔案管理,線下藥房連接線上服務,藥品工廠直供,社區居民的用藥及健康管理, 核心區域28分鐘送藥上門服務。
二是療程優購。療程優購是叮當開通的全新健康服務解決方案。用戶首先通過觀看專家科普視頻,了解自己的病癥,獲取身邊常見健康問題的科普知識,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關於身邊常見健康問題的科普知識,另一類是關於安全用藥的說明指導,用戶可以通過觀看視頻了解不同藥品的使用方法。
此外,療程優購還針對一些常見的病癥,推出了品牌組包,用戶可以通過這個健康服務解決方案,優化自己的療程,獲得一套完整的藥品組包,解決病癥難題。
三是升級叮當快藥App4。為了配合叮當大健康生態圈的戰略升級,叮當快藥APP將進行4.0升級。叮當快藥2015年2月6日正式上線,距今一年多的時間,叮當快藥APP實現了20次新版發布,965個項目上線。
四是上線全球海淘。主要針對海外保健品,由海外直供,統一接受海關質檢。據悉,用戶通過叮當快藥平臺獲取海淘保健品的服務,直接人民幣購買。
叮當快藥為仁和集團董事局主席楊文龍個人出資創建的O2O品牌,2015年7月11日,仁和集團舉行了互聯網戰略轉型發布會,仁和將以健康管理為前端、以叮當快藥為服務平臺的全生態圈資源整合的互聯網醫藥創新商業模式。
據國家食藥監總局對水果及其制品、保健食品等2類食品抽檢,不合格樣品9批次。不合格產品有:金果園老農(北京)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葡萄幹,廣州酒家集團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委托高州市豐盛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高州桂圓肉,黴菌檢出值超標;湖南和盛醫藥有限公司銷售的標稱哈藥集團制藥六廠生產的女士高蓋牌鈣片,維生素C值超上限; 蘇州口水娃食品有限公司銷售的標稱蘇州口水娃食品有限公司分裝的獼猴桃幹, 乙二胺四乙酸二鈉不符合標準; 禹州市紫燁紅食品有限公司銷售的標稱禹州市紫燁紅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次紅心薯條和紫燁紅紅心薯條,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檢超上限; 渝中區鼎昌菜園壩大藥房銷售的標稱廣州漁夫堡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安士生物科技(中山)有限公司生產的漁夫堡牌鈣加維D軟膠囊,維生素D3低於標準; 安徽市民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商業街店銷售的標稱福建南海岸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南海岸牌多維鰻鈣片,維生素D檢出值低於標準; 雲南健之佳重慶藥房有限公司金科小城故事店銷售的標稱廣東億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綠森林牌乳酸鈣顆粒,鈣高出標準。
8月24日晚間,澳優乳業(01717.HK)宣布以約1.6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Nutrition Care。事實上,近年來,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不斷成為中資囊中之物。2015年以來,中資合生元收購澳大利亞Swisse保健品,新希望收購Australian Natural Care,上海醫藥9.38億元收購Vitaco……並且,尤其以奶粉企業居多。
這背後反映出奶粉企業在發展瓶頸與增長壓力的矛盾面前,開始尋求轉型,與奶粉關聯度較高的保健品成為眾多奶粉企業的選擇。
“嬰幼兒奶粉行業高增長、高毛利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奶粉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與營養奶粉相關聯的營養保健品成為不少奶粉企業的選擇,借著大健康產業高速發展的東風,奶粉企業集體向健康保健領域轉型成為趨勢。”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表示。
為何都瞄準澳大利亞
根據澳優乳業發布的公告,公司與澳大利亞專業高端營養品品牌Nutrition Care簽訂業務銷售協議和土地銷售合約,澳優乳業以2640萬澳元(約人民幣1.33億元)收購Nutrition Care的業務和資產;以520萬澳元(約人民幣2630萬元)購入Nutrition Care位於澳大利亞的物業土地以及現有生產基地及業務。此舉標誌著澳優乳業正式借道Nutrition Care進入蓬勃發展的國際營養品市場。
2015年合生元以76.76億港元收購澳大利亞著名保健品企業Swisse83%股權開啟了中國企業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的先河。
中國對保健品行業的巨大需求以及澳大利亞保健品的影響力推動了這一趨勢。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們對健康更加重視,大健康產業被認為是下一個爆發式增長的行業。在2015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並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概念。“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們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
大健康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曾如此形容大健康產業:“這股風比房地產大。下一個五年大概有20萬億。”
而作為大健康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保健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長。相較美國和澳大利亞,國內的保健品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同時也蘊含巨大發展潛力。2014年,國內保健品行業市場規模為902億元。比較人均消費水平,美國和澳大利亞分別為56美元和41.6美元,而國內市場僅為11.4美元。
根據Bain預測,國內行業規模有望在未來4年保持8%的年均增速,至2018年達到1263億元的規模。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作為保健品產業發達的國家,由於具有氣候、地理、技術、品牌等優勢,其保健品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具有較高地位。加上澳大利亞保健品行業競爭激烈,不少保健品公司希望借助中國企業的資本及市場運作能力重獲動能。這兩方面因素推動了中國奶粉企業加速出海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
增長瓶頸下的轉型
事實上,除了看好保健品行業,上述中國企業自身原有主營業務領域增長乏力也是重要因素。隨著配方奶粉行業日益進入紅海,產能和品牌過剩,更有眼光的奶粉企業在逐漸跳出乳業紅海,走向目前還是藍海的保健品市場。
宋亮表示,目前情況下,隨著跨境購、大量競爭對手的加入,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營養配方奶粉市場逐漸飽和,告別了過去高增長時代,而跨境購也逐步推動國內嬰幼兒奶粉的價格體系跟國際接軌,長期來看,嬰幼兒奶粉的價格將不斷下降,毛利率也隨之下降。
最新發布的合生元2016年半年報顯示,合生元收入來自嬰幼兒營養及護理用品和成人營養及護理用品兩大分部,2016年上半年,兩者分別貢獻17.24億和12.84億元,占比各為57.3%和42.7%。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就隸屬於嬰幼兒營養及護理用品分部,收入較2015年上半年減少14%至14.605億元。可見,合生元的嬰幼兒奶粉業務已經開始一定程度的萎縮,相反是成人營養品及護理用品的增長撐起了合生元業績繼續增長。
合生元集團公關事務部總監朱輝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由於新近頒布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註冊制規定所帶來的緊縮效應,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大規模去庫存及激進的價格競爭導致行業銷售量減少。
新希望乳業作為嬰幼兒奶粉領域的後來者,拼命打低價奶粉策略,去年推出百元以內的超低價奶粉,希望以此找到差異化路線,業內看來,這樣的價格必然面臨極低的毛利率,甚至存在較大虧損風險。
可見,嬰幼兒奶粉高增長、高毛利時代將不複返,嬰幼兒奶粉企業亟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澳優乳業董事長顏衛彬也表示,收購完成之後,澳優乳業將加快Nutrition Care在中國市場的推廣,提升其收入及盈利水平。宋亮也認為,目前來看,保健品是個高毛利產品,可以推動奶粉企業繼續維持高毛利。
朱輝表示:“繼Swisse的收購完成之後,Swisse旗下成人營養及產品護理部分持續為合生元帶來穩定收入。今年上半年Swisse為合生元營業收入及純利帶來強勁的動力。”
事實上,對於奶粉企業進軍保健品,業內也有兩大擔憂:一方面,嬰幼兒奶粉去做保健品,這樣的跨界能否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嬰幼兒奶粉企業進入保健品領域可能面臨政策風險。對比海外市場,國內保健品的審核和牌照壁壘更高。
對此,宋亮認為,目前來看,奶粉跟保健品有很強的相關性,都是需要在消費者端進行高度精細化營銷的產品,從這個角度看,保健品是可以跟嬰幼兒奶粉產品一樣放在母嬰店銷售的,並且如果消費者認可一個嬰幼兒奶粉品牌,往往也會認可這個品牌的營養保健品。
在政策上,政府也在進一步放寬保健品進入門檻。《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於2016年7月1日生效,保健品準入門檻已經大大降低,這也為奶粉企業進入保健品領域開了政策綠燈。
消費者維權一直存在著法制不完善、維權成本高等事實。這一現狀也給不法經營者制假售劣減輕了壓力,甚至打開了方便之門。
北京零點調查公司針對維權消費者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獲得滿意結果的消費者僅占14.1%;費了很大周折,總算得到解決的消費者占23.0%;未獲得積極的處理結果的消費者占62.9%。
“隨著老百姓維權意識的增強,食品藥品安全投訴舉報處置工作已是我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重要工作,我們通過投訴舉報處置工作讓轄區老百姓認識了食藥人,知道12331投訴舉報電話,形成了全民共治食藥安全。”蘭州市西固區食品藥品稽查局局長吳佩君在接受國家食藥監總局走基層媒體采訪團采訪時表示。
2014年,蘭州石化王女士家的78歲老人聽信了銷售人員的話,花了一萬元購買了一種可以降血壓的保健品,並停用了醫生給開的降壓藥。但是,保健品並沒有捍衛他的健康,反而使之每況日下。王女士發現後,趕忙帶著老人去看了醫生。與此同時,王女士也開始了自己的維權之路。
關於維權,國際慣例是遵循“疑似從有”的原則,但在中國卻是“疑似從無”的原則。如果消費者認定有問題,需要自己去找證據,即便如此,還得找對維權部門,以及經歷漫長的等待。
“先去找這個保健品的銷售公司,問能否退貨,可是這個公司堅決不給退貨,我只好去找相關部門,但是都說不是他們負責,去派出所報案,也說不歸他們管,最後到了消協,消協說食藥監管。於是我就來到了這里,接待我的就是吳局長。我上午報案,他們下午就去了。”王女士介紹稱。
吳佩君接到信息後,帶領人馬立即出動。她說:“我們帶著執法人員立即趕往保健食品店進行了現場檢查,發現該店已取得保健食品經營證明,該保健食品也是合格產品,負責人不願意退還老年人的貨款,我們給經營戶解釋法律法規,告知其在產品銷售方式上誇大宣傳,最終經營戶認識到了錯誤並退還了老人的貨款。”
正是因為消費者面臨的維權難,為了保障食品藥品的維權通道,達到全民共治的目標,國家食藥監總局在2011年12月印發的《食品藥品投訴舉報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各地開通的食品藥品投訴舉報電話。2016年3月1日正式實施《食品藥品投訴舉報管理辦法》(下稱《辦法》)。
《辦法》規定,12331是全國開通統一的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投訴舉報電話。除電話外,單位、個人可通過信件、互聯網、傳真、走訪、手機短信等方式,向監管部門反映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在研制、生產、流通、使用環節的違法行為,以及餐飲服務環節食品安全違法行為。
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建立專門機構,負責受理舉報。接到投訴舉報後,該機構要統一編碼管理,專人負責,並於5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對投訴舉報對象及違法行為明確,並屬於本行政區管轄的,應予受理。全部辦結的期限一般為60個工作日,情況複雜的,延長期不得超過30個工作日。
“為了不漏過一個舉報,我們稽查局安排兩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系統運用,這兩名工作人員通過自學,對系統反複操作,熟悉掌握了系統的錄入、保存、辦結、打印、歸檔,負責24小時接聽電話。”吳佩君表示。
據其介紹,接線人通過內網平臺及時接受省、市局12331投訴舉報電話記錄單,對記錄單反饋的投訴舉報人信息嚴格保密,將記錄單立即登記並匯報分管領導,屬於本局職權範圍內的,分管領導第一時間安排執法人員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認真細致的調查工作,現場調查中充分發揮檢驗檢測中心的技術支撐作用,另外,如需內部配合的,和相關科室、食藥所、檢驗檢測中心積極合作。如需外部聯合的,積極和公安、執法、工商、衛生等部門整體聯動。現場調查結束後及時將處理結果錄入系統並回複舉報人。不屬於本局職權範圍的,系統運用人員立即通過內網12331系統給省、市局匯報並移交相關部門。
“目前每個月能收到舉報量70-80條,每個電話都能錄音,如果通話過程不能詳細記錄,可以通過錄音進行核實。”吳佩君表示。
目前,通過12331這條舉報電話線,共銷毀假劣食品藥品近2000公斤,貨值20余萬元,對食藥領域違法犯罪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此外,西固區食藥監局在蘭州市率先出臺了《西固區食品藥品違法行為有獎舉報獎勵辦法》,已對舉報學校小賣部出售黴變面包、舉報加工黑窩點、舉報超市售賣過期食品等舉報人給予了獎勵。通過有獎舉報的方式調動了老百姓參與食品藥品監管的積極性並能挖掘更隱蔽、更深層次的食品藥品安全隱患線索,實現食品安全的全民共治。
近年來,利用推銷保健品忽悠老年人,相關報道已屢見不鮮,一些推銷保健品的忽悠手段越來越高明,方式也不斷翻新,即便老年人有所防範,也難免上當。
據燕趙晚報報道,一家保健品銷售公司的優秀銷售員致電揭露其所在的保健品公司銷售的重重套路,講述如何一步一步套走老人的錢。記者調查,多數保健品銷售公司“套路”與此類似。
第一招:“免費送雞蛋”引人上鉤
根據小張的介紹,保健品銷售的第一步是聚人,怎麽聚人?當然是發傳單免費送禮。他所在公司銷售的主要是一些調節血壓、血脂的普通保健品,成本不高,售價卻很貴,利潤非常高。公司慣用的招是“保健品空盒換雞蛋”。在小區周邊發傳單,凡持傳單前來聽講座的,可憑三個保健品空盒換2斤雞蛋。“這一招主要是為了鎖定經常吃保健品的老年人,這樣的老年人有保健意識,家庭條件也比較好,是我們的重點發展客戶。”小張說。
旁白:利用一些老年人愛貪便宜的心理,引人上鉤。
第二招:“專家”“醫生”依次上場忽悠
等到一批老年人拿著傳單和保健品空盒來領雞蛋時,“專家”就該上場了。“專家”是公司請的,負責講健康養生的知識,當然重點還是講保健品的成分與效果,引起老老年人的興趣;然後,“醫生”上場,為聽講座的老年人免費體檢、看病,所謂的“醫生”只是穿個白大褂,說自己是某某醫學院畢業的。但是小張知道,這些“醫生”沒有一個是醫學院畢業的,現場“把脈”只是做做樣子,重要的是交流,比如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如何,“醫生”在“把脈”時都會自己說出來,根本不需要靠脈象來判斷,在交流中,“醫生”會推薦老年人購買幾個療程的保健品吃吃試試,很肯定地表示:“肯定有效果,吃了就知道了。”
在“專家”和“醫生”的雙重遊說中,一些老年人就會心動,購買產品。“銷售產品時再給點優惠,比如買一個療程贈半個療程,買兩個療程贈一個療程,再贈點生活用品。這種方式挺管用的,為了多要贈品,老年人會加大購買量,一般情況下都是一次買幾千塊錢的產品。”小張說。根據他的統計,他所在公司每組織一次健康講座,來20多人,當場至少能成交四五個客戶,一次收入數萬元,其他客戶再後期培養。
旁白:利用老年人迷信權威的心理和對健康的迫切追求,推銷保健品;利用老年人愛貪便宜享受優惠的心理,加大保建品銷售量。
第三招:服務到家 親情回訪
一次購買幾千元保健品的老年人肯定沒帶那麽多錢,接下來上場的就是像小張這樣的“銷售員”了,陪老人回家取錢,或者回家取卡,再陪著一起去銀行取錢,總之,一路服務到底,直到錢款到賬。
那沒有買保健品的老年人呢?別急,白送的雞蛋也有用,一定要替老人把雞蛋送回家。借此機會,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狀況,比如是獨居還是和兒女同住,家庭財務狀況好不好等,確定為重點客戶後,就得經常“親情回訪”,買點水果看望一下,陪老人聊聊天,只要老人高興了,買點保健品不算啥。
旁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2斤免費的雞蛋,自己打開家門請進陌生人,是賺了還是虧了呢?
第四招: “免費旅遊”實則大賣產品
該保健品銷售還有一個常用的“套路”是免費旅遊。小張所在的公司每年都會組織老客戶去安徽“免費旅遊”1-2次,一路上的交通、食、宿公司全包,名義是回饋老客戶。但是內部人都知道,這趟“免費旅遊”實際上是一個“洗腦”的過程,陪同人員一路上會給大家講健康的重要性,進一步滲透保健品的效果。“大招”是參觀保健品的生產車間,讓老年人親眼看到保健品的生產線,看到“真材實料”,增強對保健品的信心。參觀完生產線,現場就會推出一次大規模的“回饋老客戶”活動,很多老年人會批量訂貨,一次買上一兩萬元的產品。
“公司每次組織免費旅遊都會去四五十人,每次都能賣出十幾萬元的貨,抵去旅遊成本,還是很賺錢的。”小張說。
旁白:家有老人須謹記,免費旅遊不要去。
註意:“存款”不靠譜
賣保健品時,看著老年人大把大把地花錢,小張心里還是有點愧疚的。不過,真正讓他決定離職的,還是他所在的保健品公司新出的“存錢”政策。
小張說,從今年春節後開始,公司出了新政策,鼓勵老年人往該公司“存錢”,給10%的年息,而且存錢的客戶買保健品還可以享受更多優惠。公司老板也給他們幾個銷售骨幹開會,根據前期的上門“摸底”調查,找出一批家庭條件較好的重點客戶,讓銷售人員上門去做工作,鼓勵客戶存錢。
在老板的要求下,小張去給一個客戶做工作,那是一位80多歲的老大爺,平時對小張印象很好,交流也比較順暢,說了存錢給高息以及買保健品的優惠後,老人很痛快地答應了。從老大爺家里出來,小張意外地在路上碰到了以前維護過的一位客戶,是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半年多沒見,這位老奶奶的狀態大不如從前,看起來迷迷糊糊。老奶奶的家人告訴他,老人去年參與了一個公司的集資,把一生的積蓄都投了進去,結果那個公司老板卷錢跑路,老人血本無歸。這件事對老人打擊很大,老人現在已經神誌不清了。
手握3家上市公司的西王集團(西王特鋼、西王置業、西王食品)這次又出了一個大招:公司擬支付現金方式收購全球最大運動保健品公司加拿大KERR100%的股權,並且在22日的簽約儀式上,李克強總理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親自出席為之見證。
根據日前西王食品的公告,根據交易方案,西王食品與春華資本共同設立境內合資公司西王食品(青島)有限公司,其中公司持股75%,春華資本持股25%,並由西王青島在加拿大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收購標的公司股權,其中首期收購標的公司80%股權,並約定收購完成後三年內,由西王食品向賣方收購Kerr的剩余20%股權。收購全部完成,西王食品將直接及/或間接合計持有Kerr 80%的股權,春華資本將間接持有Kerr 20%的股權。
根據公告,標的公司100%股權的基礎交易價格為7.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487537.8萬元),交易為全現金收購。
根據西王食品董事會通過的預案,公司擬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預計不超過16.7億元,發行定價基準日為發行期首日,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90%,合計不超過1.3億股,扣除發行及相關費用後的募集資金凈額用於聯合收購Kerr 80%的股權。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與重大資產購買交易獨立實施。
資料顯示,Kerr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家專註於運動營養和體重管理健康食品的非上市公司,成立於1998年,目前已發展成為擁有Hydroxycut等4個品牌的體重管理產品和MuscleTech等7個品牌的運動營養產品的全球知名企業。公司目前擁有近350名員工,並且擁有超過60項專利,其銷售團隊在加拿大、美國以及澳大利亞擁有超過70名員工。Kerr在保健食品品行業處於市場領先地位,具備較長的品牌歷史和毛利較高的產品組合,特別是在北美市場,其產品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根據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在2015年發布的《Sports Nutrition in Canada》報告顯示,Kerr 2015年在加拿大地區以約11%的保健品市場占有率位於領導地位。
西王食品表示,收購完成後,公司將進入運動營養與體重管理健康食品市場,運動營養與體重管理健康食品業務將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目前,國內運動營養與體重管理健康食品市場規模可期,收購完成後,公司將與標的公司原業務體系進行融合,利用西王食品國內銷售網絡及團隊,加快標的公司業務在中國市場的推廣,提升其收入及盈利水平。
西王食品現在處於停牌狀態,公司相關人士說,將於近日複牌。
明星李小璐起訴醫美平臺
靜靜謹以此圖獻給創業者
周二,早上好~
昨天,靜靜讀到一句話:“放棄一切東西比人們想像的要容易,困難在於開始。一旦你放棄了某種你原以為是根本的東西,你就會發現,你還可以放棄許多其他東西。”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可以有所取舍,但一定要想清楚,什麽是絕不能放棄的根本,否則,很有可能潰敗如決堤之穴。
好了,話不多說,來看今天的早報。
1、關於美團的兩則消息:
美團點評收購錢袋寶獲支付牌照
昨日,美團點評宣布,已完成對第三方支付公司錢袋寶的全資收購。但未公布收購金額。據創業家&i黑馬獨家消息,收購金額大約為數十億元。收購完成後,美團點評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公開資料顯示,錢袋寶是國內首批獲得由央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之一,一直專註於支付領域。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美團等平臺現在是為合規收購牌照,但之後可能會開發能帶來潛在效益的用途。據悉,今年6月,由於缺乏支付牌照,傳聞央行約談並叫停美團支付,責令美團3個月內將支付功能下線整改,不久後美團支付下線。
@不要霧霾要好空氣:真有人會用支付寶、微信之外的移動支付嗎?
@生如夏花:美團點評合並後,威力果然不容小覷。
美團股權激勵計劃引爭議,員工離職未兌現
近日,兩名美團前員工將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對方確認其股票期權行權,提供行權收據和股份證書。據海澱法院通報,原告劉先生訴稱,2011年2月1日其入職三快科技公司,在職期間被授予35000股的股票期權,三快科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王興在該通知中簽字。2013年8月21日其離職,此後雙方因股票期權的行權事宜產生爭議。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喵:股票期權做不好,動搖根基呀。
@易寶寶:如果是真的,對員工不好的公司,會對消費者好嗎?
2、滴滴進場共享單車領域,千萬美元戰略投資ofo
昨日,滴滴出行宣布數千萬美元戰略投資共享單車項目ofo,未來雙方將在城市出行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這意味著,滴滴開始以戰略投資的方式進入共享自行車領域。據悉,ofo創立於2014年,最先起源於北京大學校園內。該項目於2015年年底完成900萬Pre-A輪融資。今年6月,又獲由經緯中國領投的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
@Supreme_Zoe_Archer:這個單車管理真的很難,校園里現在都是各種bug,擴大範圍真的堪憂。
@大老客大大:摩拜單車的苦日子要來了?
@近水樓臺:熱錢好多,確定不是泡沫麽。
3、黃奇帆:重慶3年內將關掉1500家房地產公司
近日,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一場公開演講中表示,目前全國約有13萬房地產公司,按13億人口折算,平均每萬人就有一家房地產公司,每3000戶居民就攤一家房地產公司。而在重慶,3100家房地產公司中,95%的房地產開發、建設以及銷售集中於500家公司。也就是說剩下的1600家公司是空殼。黃奇帆透露,從今年開始三年內,重慶市每年將關閉500家房地產公司,3年關掉1500家。
@我要我的大冪冪:重慶房價才是真的實在,就是工資低了點。
@開心果果高高:看來重慶成都等內陸房價還是難以大漲了……
@鬥圖:這個數字,看來黃市長決心很大呀。
4、公安部公開通緝十名特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逃人員
昨日,公安部發出A級通緝令(公緝〔2016〕48號),公開通緝10名特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逃人員,分別是:鄧振川、謝建海、謝置安、鄧春平、陳福金、廖乃健、嶽永福、王誌輝、陳虹、黃業雄。公安機關希望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有關線索,同時檢舉、揭發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對提供線索的舉報人以及檢舉、揭發有功人員,公安機關將給予獎勵。
@一夏:盡快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
@L&M: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5、南京房屋限購首日,多個登記點現排隊離婚
昨日,有媒體稱南京多個區的婚姻登記中心有排隊離婚現象,其中原因不是感情出現裂痕,而是“你懂的”。據悉,2016年9月26日起,南京重啟住房限購——在主城區範圍內,已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不得再新購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不得再新購新建商品住房。
@諾不輕許love:唉,為了那啥,也真是拼了。
@寶兒小瑩瑩:我就想知道,為買房離婚的人,最後有多少複婚了?
@一起high:輪到南京了,下一站是哪兒?
6、工信部:確保3個月內全國所有電話100%實名登記
據悉,工信部將指導電信企業嚴格落實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制度,確保2016年10月底前全部電話實名率達到96%,年底前達到100%,並督促電信企業加強用戶登記信息保護。工信部將組織電信企業全面清理專線出租、一號通、商務總機、“400”等重點電信業務,對違規經營的一律取締,並進一步規範號碼傳送,加大違法網絡改號電話和非法主叫號碼攔截力度,指導電信企業強化技術防範能力。
@ 2011加2012:騙子用網絡電話,改號軟件,實名制有用嗎?
@明天不上班:早應該這麽做了,打擊電信詐騙!
@湖底魚:支持,希望能真的做到。
7、傳易到創始人周航將離職,官方否認:純屬造謠
昨日有爆料稱,易到用車創始人兼CEO周航將離職,原樂視CMO、易到用車總裁彭鋼或將接任周航CEO職務。對此,易到用車回應:這一傳聞純屬造謠,意在阻擊易到正在進行的融資。據傳,易到用車正在募集新一輪融資,總規模將達60億元。
@超級臭大榴蓮:易到體驗差到沒法用……
@雷有凱-:可憐的易到喲,能在滴滴嘴里活下來實屬不易。
@天冷啃冰棍:趕緊趕緊的融資,不希望壟斷。
8、積木盒子母公司公布重組計劃,將分拆為兩家獨立公司
昨日,PINTEC集團(原“積木盒子”母公司)宣布,將旗下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平臺積木盒子(JIMUBOX)劃分至新成立的積木集團(JIMU GROUP);原PINTEC集團CEO董駿出任積木集團CEO,積木盒子CEO由謝群擔任,PINTEC集團CEO一職由原集團COO魏偉接任。據悉,本次重組預計將於未來數月完成。重組完成後,PINTEC集團與積木集團將各自成為獨立法人。
@林夢華:雷軍系公司哦。
@7公主:網絡借貸四個字吸引了我。
9、三星Note 7國行第四炸出現
昨日,有網友爆料,又一部國行Note 7發生爆炸,這已經是國行Note 7第四例爆炸。網友稱手機購自京東。從圖片來看,該網友事發前用原裝充電器為手機充電並放在MacBook Pro旁邊,爆炸後,電腦觸控面板左邊部分被熏黑。
@清頤霖:都這樣了,還不召回?
@唐太斯:本是能與蘋果抗衡的手機企業,卻在關鍵時期掉鏈子。
@正心厲:怎麽還有人買三星noet7……長點心吧……
10、馬斯克宣布“猛禽”火箭引擎點火成功,用於殖民火星
昨日,特斯拉和SpaceX公司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新火箭引擎“猛禽”首次點火成功,這可能幫助人類在將來到火星建立根據地。據悉,與“獵鷹9號”火箭中使用的“Merlin”引擎相比,“猛禽”的動力要高出2倍。本月初,“獵鷹9號”火箭意外爆炸,該火箭原計劃為Facebook發射首顆互聯網衛星,因為爆炸,價值2億美元的Facebook衛星也被完全摧毀。馬斯克曾表示,永久殖民火星和拯救人類是他的長期目標。
@李倫:科學路上,失敗在所難免,多些寬容吧。
@rain:一次點火成功而已,現在激動還太早了。
@*可心*:殖民火星……這哥們兒總是走在大眾前面。
11、消息稱迪士尼正考慮收購Twitter
今日淩晨,彭博社引用稱知情人士透消息稱露,迪士尼公司正與一家財務顧問公司商談,圍繞對Twitter可能發起的收購進行交易評估。在了解一些交易意向後,Twitter啟動了對潛在出售交易的評估程序。Salesforce.com也在考慮競購,正與美國銀行進行商談。Twitter和迪士尼公司都未立刻回複置評請求。據悉,Twitter的首席執行官Jack Dorsey同時是迪士尼的董事。迪士尼如果最終決定發起收購,將有助於鞏固其流媒體戰略。
@沈少遠:Twitter真心沒有Facebook好用。
@壹塊腹肌:Twitter現在走下坡路了,這麽長時間也沒啥突破。
12、招商證券赴港IPO引入馬化騰等11位基礎投資者
昨日,招商證券(股份代號:6099.HK)宣布於27日在香港公開發售8.91億股H股,每股定價為11.54至12.78港元,集資額逾100億港元。據悉,此次引入的11位基石投資者中的Advance Data,為騰訊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馬化騰全資所有,預計發售後認購約2000萬股,占總發售股份的2%。對於今後是否會與騰訊有所合作,招商證券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宮少林表示,此次募股限於與馬化騰個人,按照市場規則,不便透露兩家公司之間的其他事宜。其他基石投資者包括中國人保壽險、東海聯合、中國人壽、複星、南方工業資產等。
@一個小清:哪兒都有小馬哥,威武。
@沒有手表沒有自行車:招行也要IPO了,近期各大航行動作頻繁。
13、上過BBC的網紅蔥油餅吃不到了,涉無證經營被停業
今年7月,位於上海茂名路上的阿大蔥油餅店被英國BBC美食節目報道成“網紅”美食,自此更加火爆。據了解,這家小鋪每天早上6點營業,下午3點收攤,蔥油餅每個5元。顧客在早上5時起開始排隊,不等上四五個鐘頭根本買不到。但澎湃新聞昨日從上海市黃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證實,這家開在居民樓的小吃鋪屬無證無照違法經營,監管部門已多次開展整治行動並約談當事人,責令其停止經營活動。
@美分子:確實好味,排過一次隊,簡直累到炸。
@過道不能站人:希望小鋪能找到新的合適的營業地點呀!
14、照片用於整容文章 李小璐起訴醫美平臺索賠百萬
近日,因在公眾號關於整容相關文章中使用了李小璐的照片,互聯網醫美平臺新氧被李小璐方面(北京薪雨瑞璐文化傳播工作室)因肖像權、名譽權受到侵犯而起訴,並要求新氧賠償經濟損失100萬元,以及精神損失費6萬元。據悉,目前北京市豐臺人民法院已經一審結束,判決結果不方便對外透露。不過,在新氧最新一篇公眾號中,新氧方面已通過文字向李小璐道歉,但在文中,也透露出對於李小璐否認整容行為的諷刺及不滿。對此,李小璐方面未公開對此事進行回應。
@MIFD:涉及到個人隱私的事,說話要慎重哦。
@何處不別離:道歉就道歉,還得默默再踩一腳,哈哈哈。
15、迪拜遊客消費總額居全球之首 達313億美元
據駐迪拜總領館經商室援引阿聯酋《海灣時報》9月25日報道,萬事達集團最新公布的全球旅遊城市指南顯示,2016年迪拜國際遊客將達到1527萬人次。目前,迪拜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旅遊城市,位列曼谷(2147萬人次)、倫敦(1988萬人次)、巴黎(1803萬人次)之後。中國上海位列第19(612萬人次)。但在遊客消費總額方面,迪拜高居全球之首,達到313億美元,遠超排名第二的倫敦(198億美元)。
@magic:差距啊,期待上海越來越好……
@小百合要學唱歌:可以啊,這很迪拜,遠遠甩開倫敦半個身位。
16、保健品公司騙老人高價買藥 3年賣了70個億
據新京報報道,北京一家保健品公司從網上以兩毛到一百元不等的價格買來老人資料,先以旅遊名義打電話邀約老人,再以“養生專家”的名義帶老人參加會銷。記者了解到,每盒葡聚糖9980元,酶法多肽6980元,而某負責人葡聚糖拿貨價2.8折,2794元,酶法多肽2.5折,1745元。除去每位老人270元的參會費,每賣出一套,他能拿到至少5000元的分成。一位講師稱,三年來酶法多肽已經賣了70個億。
@HUIDFBIV:必須嚴懲這些不法分子,老人一輩子的辛苦錢啊。
@笙簫:層出不窮,能不能從技術上加以控制?
純手工曲奇、秘制牛肉醬、農家自制筍幹……這些號稱健康無添加的自制美食在各大電商和私廚平臺頗受歡迎,背後的食品安全隱患卻屢被忽視。據北京晚報報道,本月起,隨著《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下稱《辦法》)的正式執行,這些網上銷售的自制美食受到嚴格監管。按照《辦法》要求,網絡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許可,無證商家將陸續被平臺清退。
電商:地方特色食品受沖擊
《辦法》明確,網絡食品經營者應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並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則應盡到相應的審查義務,在30個工作日內向食藥監部門備案。
“多數經營特色地方食品的店鋪,在《辦法》實施之後難以繼續生存。”阿里巴巴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比如西塘的芡實糕、四川的牛肉醬、腌制過的泡菜、西北的黃饃饃等,制售這些當地特色美食的小商家要取得食品或餐飲經營許可證非常困難,其中許多已被清退。”
該負責人表示,10月1日前,未按規定取得證照賣家已基本從平臺清退。目前仍在進一步篩查清理“漏網之魚”。
此外,《辦法》對於乳制品、保健品也有特殊規定,要求網售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公示產品註冊證書或備案憑證。保健食品還應當顯著標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外賣:三大平臺下線8000商戶
線下無證經營被取締,線上餐飲銷售卻風生水起。此前,不少無證無照商販利用網上訂餐平臺“興風作浪”,靠外賣服務賺取黑心錢,引來不少市民投訴反映。隨著《辦法》的實施,如今網絡訂餐平臺基本做到亮證亮照。
據北京市食藥監局提供的數據,9月初,三大網絡訂餐平臺已下線無證無照商戶8000余家。10月1日前,百度、餓了麽、到家美食會亮證率已接近100%。在訂餐前,普通市民可在外賣平臺上先行查看店鋪的營業執照和餐飲服務許可證。
記者此前發現,部分外賣平臺上的店鋪雖然公示了相關許可,卻存在超範圍經營等現象,比如小超市、食雜店售賣加工餐食,無相關資質卻加工制作涼菜等。不過,昨日記者登錄發現,相關店鋪已經從平臺下線。市民訂餐時如發現問題,可向食藥監部門反映。對未履行審查公示以及無資質店鋪下線義務的平臺,食藥監部門將予以從嚴從重查處。
私廚:多數廚房仍在無證“裸奔”
不需要門臉,也沒有招牌。以“回家吃飯”、“覓食”、“丫米廚房”等為代表,隱身於民宅高樓的私廚平臺十分火爆,卻長期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
北京市食藥監局明確表示,餐飲加工制作行為不能因為冠以家庭或私人名義就遊離在法律監管之外。私廚平臺同樣需要對入網經營者實名登記,審查其許可證。
如今,《辦法》落地已有十余天,但多數私廚仍在無證經營。回家吃飯APP的相關負責人昨日向記者表示,平臺將積極響應和配合國家的新政策和新法規。但記者登錄平臺發現,對於家廚的招募條件並無更新,仍只需填寫相關信息,提供健康證,審核通過即可,未對許可證提出明確要求。
“辦理執照、許可證這些太麻煩了。本來就是小廚小竈,憑良心做飯,誰願意花時間、費精力去辦證!”一位經營米飯套餐的家廚向記者透露,目前尚未辦理相關證照。“如果平臺要讓我們下線,老顧客通過電話也願意訂餐,沒啥大影響。”也有家廚表示如被清退,將關門謝客,不再營業。
對此,北京中治律師事務所律師任鴻雁認為,對於家廚,可將其視為個體經營者而要求其辦理個體營業執照。國家食藥監總局表示,家庭廚房如果提出申請,會按照規定的要求和條件依法進行審查,符合條件的會頒發許可,並納入到監管範圍,拿到許可後便可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
伴隨著消費升級的推進,中國企業正加快收購海外保健品企業的步伐。
據外媒報道,包括複星集團在內的中資企業有意收購美國保健食品公司General Nutrition Centers(下稱GNC,“健安喜”)。這家企業成立於1935年,是全球最大的健康營養產品的專業零售商,生產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運動飲料和其他專業營養補充劑等產品。
“現在這個消息還只是市場傳聞,我們並不方便發表評論,如果有進一步消息我們亦會告知。”複星集團總部人士在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求證時如此回答。
千億規模
這不是GNC第一次被傳與中資企業的緋聞。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早在幾個月前就有市場傳聞,中國投資者希望與GNC合作在國內成立合資公司,不過彼時合資並不涉及GNC私有化收購事宜。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的說法是,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匹茲堡的零售商近幾周與多家中國買家會面,衡量其收購意向;包括債務在內,潛在收購交易可能價值為40億美元。
作為全球保健品企業巨頭,GNC於2011年“二度”在紐交所登陸上市,目前市值13.77億美元。這家以零售為主的保健品企業在全球55個國家及地區擁有超過9000家實體店。
財報顯示,GNC 2015年營業收入26.39億美元,同比增1%,凈利2.1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約15%,盡管本土市場增長疲軟,但今年上半年GNC中國業務收入卻增長了350萬美元,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是GNC有意“出海”的主因。
“中國保健品市場還處於成長初期,需求並沒有被完全滿足,而隨著數字化傳播的發展,海外的保健品企業在中國會有更多發展機會。”普華永道思略特醫療行業合夥人孫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普華永道思略特報告稱,伴隨著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及環境問題的發展,他們預計未來五年中國的保健食品市場將新增1000億元的發展規模,其中功能食品規模將突破萬億。
而這一迅速成長的市場給海外保健品企業帶來了發展良機。
以Blackmores(澳佳寶)、GNC(健安喜)、Herbalife(康寶萊)、NBTY 、Nu Skin(如新)、the Vitamin Shoppe、USANA(優莎娜) 這七家境外保健品公司為例,2015年,其中4家企業的凈利潤實現增長,NBTY 2015財年扭虧為盈,凈利潤增長達到269%,排在第二位的是澳大利亞保健品企業Blackmores,全年凈利潤增長67%,已在中國開展業務的USANA凈利增長24%排在第三位。
其中,作為海淘“網紅”的Blackmores澳佳寶在去年下半年澳大利亞本土市場的銷售增長為73%,達到2.376億澳元,該公司分析,面向零售商的銷售受到了中國遊客和商人的支持。為此,該公司去年甚至聘請了體育明星李娜為代言人。
中國資本推動
“中國的消費者也在轉型過程中,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正在提高、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並且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也正深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孫超說。
普華永道2015年全零售數據的調查顯示,在中國的消費者中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每天都網絡購物,而全球樣本中這一比例僅為7%。與此同時受到消費升級的驅動,購物戰場延伸到海外市場,跨境電商購物即“海淘”成為眾多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
比達(Big Data-Research)的調研顯示,預計2015年中國海淘市場規模達2400億元,增長60%;海淘族人數可增長到2400萬人。其中,境外保健品的海淘是重要組成部分。
也正因此包括GNC、Blackmores、Swiss在內的海外保健品企業紛紛與中國市場建立合作關系,希望進一步加深中國本土市場的耕耘。
與此同時,對中國市場增長潛力投來目光的不僅僅是海外保健品企業,中國資本亦躍躍欲動。包括複星集團、上海醫藥、合生元、西王食品等中資企業均已在近兩年啟動了相關並購活動。
“國內除了少數知名企業獲得國內消費者信賴外,反而國外保健品企業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最近兩年中資企業收購海外保健品企業的並購案例多達十余起。其中不乏上市行業巨擘,比如規模上千億級別的上海醫藥以及年收十多億的金達威等。”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中國資本加國外品牌的並購模式在近兩年層出不窮:2015年1月和2015年6月,金達威 (002626.SZ) 分別以3500萬美元和5.95億元人民幣完成了對兩家美國知名保健品公司Doctor’s Best Holdings, Inc和Vitatech的收購;同年5月,南京中生聯合(03332.HK)與複星國際(00656.HK)以1800萬美元完成了對新西蘭飲食及保健補充劑制造商Good Health公司的收購;四個月後,香港BIOSTIME合生元 (01112.HK) 以近13.86億澳元總對價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著名保健品公司Swiss控股權。2016年8月,上海醫藥(601607.SH)公告將以約9.38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Vitaco(ASX:VIT) 60%的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上市公司巨擘在海外保健品牌的收購上有所動作,不少民營企業也競相布局。以江蘇艾蘭得為例,這家營養保健品企業自2010年收購北美第二大保健品企業IVC在美國市場立足後,就在國際市場收購動作不斷: 2014年6月收購美國加州的營養品公司Adam Nutrition,2016年3月收購荷蘭營養品行業的“百年老店”Bloem Health Products B.V.;3個月後,2016年6月再次宣布收購仿制藥巨頭Perrigo的美國營養品業務。
“並不僅僅是醫藥行業的企業資本在進行海外保健品企業的收購,很多傳統領域由於產能過剩也都在尋找轉型,大健康是一個熱門的方向,而在其中保健品行業的進入門檻又會比較低。”孫超表示,“除此以外,用人民幣購買海外資產也可以起到匯率避險的作用,而保健品企業的現金流也都不錯。”
轉型、拓展新業務、海外資產避險成為了中國資本青睞海外保健品企業的三個主要原因。
“上海醫藥此前並沒有涉及保健品業務,此次也是希望通過並購來獲得一個新的領域的進軍機會。目前針對Vitaco的並購尚未完成,我們預計年內可以完成交割。”上海醫藥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不過在孫超看來,海外品牌能否借由中國資本獲得更大市場、成功引入中國並非易事,“很多企業只是認為這是稀有資產,先收購了再說,對於收購之後如何進一步發展並沒有規劃清楚。”他說,相比較而言,對於已經有銷售渠道的中國資本方,比如藥房、電子商務平臺,收購完成海外品牌後在後期銷售渠道的拓展上或許會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