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晚間,澳優乳業(01717.HK)宣布以約1.6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Nutrition Care。事實上,近年來,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不斷成為中資囊中之物。2015年以來,中資合生元收購澳大利亞Swisse保健品,新希望收購Australian Natural Care,上海醫藥9.38億元收購Vitaco……並且,尤其以奶粉企業居多。
這背後反映出奶粉企業在發展瓶頸與增長壓力的矛盾面前,開始尋求轉型,與奶粉關聯度較高的保健品成為眾多奶粉企業的選擇。
“嬰幼兒奶粉行業高增長、高毛利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奶粉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與營養奶粉相關聯的營養保健品成為不少奶粉企業的選擇,借著大健康產業高速發展的東風,奶粉企業集體向健康保健領域轉型成為趨勢。”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表示。
為何都瞄準澳大利亞
根據澳優乳業發布的公告,公司與澳大利亞專業高端營養品品牌Nutrition Care簽訂業務銷售協議和土地銷售合約,澳優乳業以2640萬澳元(約人民幣1.33億元)收購Nutrition Care的業務和資產;以520萬澳元(約人民幣2630萬元)購入Nutrition Care位於澳大利亞的物業土地以及現有生產基地及業務。此舉標誌著澳優乳業正式借道Nutrition Care進入蓬勃發展的國際營養品市場。
2015年合生元以76.76億港元收購澳大利亞著名保健品企業Swisse83%股權開啟了中國企業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品牌的先河。
中國對保健品行業的巨大需求以及澳大利亞保健品的影響力推動了這一趨勢。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人們對健康更加重視,大健康產業被認為是下一個爆發式增長的行業。在2015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並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概念。“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們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
大健康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曾如此形容大健康產業:“這股風比房地產大。下一個五年大概有20萬億。”
而作為大健康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保健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長。相較美國和澳大利亞,國內的保健品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同時也蘊含巨大發展潛力。2014年,國內保健品行業市場規模為902億元。比較人均消費水平,美國和澳大利亞分別為56美元和41.6美元,而國內市場僅為11.4美元。
根據Bain預測,國內行業規模有望在未來4年保持8%的年均增速,至2018年達到1263億元的規模。
另一方面,澳大利亞作為保健品產業發達的國家,由於具有氣候、地理、技術、品牌等優勢,其保健品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具有較高地位。加上澳大利亞保健品行業競爭激烈,不少保健品公司希望借助中國企業的資本及市場運作能力重獲動能。這兩方面因素推動了中國奶粉企業加速出海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
增長瓶頸下的轉型
事實上,除了看好保健品行業,上述中國企業自身原有主營業務領域增長乏力也是重要因素。隨著配方奶粉行業日益進入紅海,產能和品牌過剩,更有眼光的奶粉企業在逐漸跳出乳業紅海,走向目前還是藍海的保健品市場。
宋亮表示,目前情況下,隨著跨境購、大量競爭對手的加入,可以肯定地說,中國的營養配方奶粉市場逐漸飽和,告別了過去高增長時代,而跨境購也逐步推動國內嬰幼兒奶粉的價格體系跟國際接軌,長期來看,嬰幼兒奶粉的價格將不斷下降,毛利率也隨之下降。
最新發布的合生元2016年半年報顯示,合生元收入來自嬰幼兒營養及護理用品和成人營養及護理用品兩大分部,2016年上半年,兩者分別貢獻17.24億和12.84億元,占比各為57.3%和42.7%。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就隸屬於嬰幼兒營養及護理用品分部,收入較2015年上半年減少14%至14.605億元。可見,合生元的嬰幼兒奶粉業務已經開始一定程度的萎縮,相反是成人營養品及護理用品的增長撐起了合生元業績繼續增長。
合生元集團公關事務部總監朱輝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由於新近頒布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註冊制規定所帶來的緊縮效應,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大規模去庫存及激進的價格競爭導致行業銷售量減少。
新希望乳業作為嬰幼兒奶粉領域的後來者,拼命打低價奶粉策略,去年推出百元以內的超低價奶粉,希望以此找到差異化路線,業內看來,這樣的價格必然面臨極低的毛利率,甚至存在較大虧損風險。
可見,嬰幼兒奶粉高增長、高毛利時代將不複返,嬰幼兒奶粉企業亟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澳優乳業董事長顏衛彬也表示,收購完成之後,澳優乳業將加快Nutrition Care在中國市場的推廣,提升其收入及盈利水平。宋亮也認為,目前來看,保健品是個高毛利產品,可以推動奶粉企業繼續維持高毛利。
朱輝表示:“繼Swisse的收購完成之後,Swisse旗下成人營養及產品護理部分持續為合生元帶來穩定收入。今年上半年Swisse為合生元營業收入及純利帶來強勁的動力。”
事實上,對於奶粉企業進軍保健品,業內也有兩大擔憂:一方面,嬰幼兒奶粉去做保健品,這樣的跨界能否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嬰幼兒奶粉企業進入保健品領域可能面臨政策風險。對比海外市場,國內保健品的審核和牌照壁壘更高。
對此,宋亮認為,目前來看,奶粉跟保健品有很強的相關性,都是需要在消費者端進行高度精細化營銷的產品,從這個角度看,保健品是可以跟嬰幼兒奶粉產品一樣放在母嬰店銷售的,並且如果消費者認可一個嬰幼兒奶粉品牌,往往也會認可這個品牌的營養保健品。
在政策上,政府也在進一步放寬保健品進入門檻。《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於2016年7月1日生效,保健品準入門檻已經大大降低,這也為奶粉企業進入保健品領域開了政策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