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時裝代工大王押注內需 走上品牌路


2010-10-11  TWM




二十八歲富二代向GAP訂單說不 專為GAP、ZARA、H&M、Uniqlo等品牌代工,一年可以生產一千五百萬件時裝的漢帛,在芳齡二十八歲的第二代高敏領軍下,正在扶植一批 設計師軍團,準備和國際服裝品牌分庭抗禮。

撰文.林孟儀

全球第二大服裝集團、美國GAP總部最近正忙著緊急開會商討代工訂單去處,因為中國最大的時裝代工廠漢帛,打算不再幫GAP代工了!

和GAP槓上的,就是在八月中旬率領中國三位當紅服裝設計師來台參加台北魅力周、芳齡二十八歲的美女富二代——漢帛國際集團總經理高敏。

拋棄代工 建立自有品牌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專為GAP、ZARA、H&M、Uniqlo等品牌代工,一年可以生產一千五百萬件時裝的漢帛,靠著代工成為營收 上百億元的企業;但在七年級的第二代高敏接班後,反而高調放棄巨額的訂單,喊出要「打造屬於中國的時尚品牌」。

這三年多來,高敏陸續在兩岸三地招兵買馬,吸收新銳設計師;她為什麼膽敢得罪全球服裝大廠?究竟看到什麼機會?

去年營收人民幣二十億元、今年上看二十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一一五億元)的漢帛,○二年開始嘗試自創品牌,例如鎖定白領階級的HAILIVES、 Hempel,年輕族群的Nancy K。

今年八月,漢帛剛配合北京政府的開發大西部計畫,將三成產能從杭州基地轉移到河南上蔡的新園區;杭州空出三成產能,同時又不接GAP的訂單,高敏在打什麼 算盤?

原來高敏與父親——漢帛集團董事長高偉志商量後,考慮逐步放棄代工,轉向正快速成長的中國內需市場,轉型的靠山正是淘寶網上三百萬人的網路賣家。

隨著中國網路賣家的生意越做越大,「這些賣家總有一天要回到實體世界,發展自己的品牌、實體通路。」高敏指出,為了吸引這些賣家與漢帛合作,半年前,漢帛 展開「時尚矽谷計畫」。高敏預計挑出四十位營業額超過億元的超級服飾賣家進駐廠區;漢帛不僅提供辦公室、倉庫,並提供賣家從挑樣衣、配面料,進行搭配和設 計,然後由一旁漢帛的工廠代為生產的一條龍服務。

據了解,目前已有十多位賣家進駐,漢帛還為他們引進中國銀行的付款機制,並讓工商局、稅務局、會計事務所也進駐廠區。

高敏指出,培養網路賣家走向實體通路,漢帛短期賺的是代工利潤,長遠卻著眼於挖掘能發展出品牌的賣家,來結合漢帛的代工實力,與○二年以來自創品牌所建立 的通路體系,讓漢帛轉型成品牌大廠。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中國的時裝代工大王,正積極孵育一個中國自有時裝品牌的大夢。「因為我們決定,不想再被國際品牌欺壓了!」長相可人的高敏,斬釘截鐵地 說,「『欺壓』是很重的字眼,卻是很真實的。」「做代工永遠不是自己的東西,只有掌握品牌,才能扭轉代工廠任人宰割的命運!」高敏道出和父母一致的共 識,○二年決定自創品牌後,目前逐漸將代工和品牌比重調整為七比三。

為了落實品牌大夢,漢帛已連續九年舉辦漢帛盃時裝設計大賽,高敏還網羅了能夠創造品牌的新銳設計師,例如在國際上已有知名度的「快樂男聲」的造形總監張 馳、台灣設計師潘怡良等人。

留學英國、義大利多年的張馳,在國際時尚圈小有名氣,但回到中國後,卻受限於資金和通路,只能小量生產;作品雖叫好,卻難以在市場上大量曝光,進而產生獲 利。

台灣設計師潘怡良西進多年,○七年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品牌概念店,「但是中國好大,店租也貴,打市場真的不容易。」直到認識高敏,張馳和潘怡良都大呼,像是 遇到「伯樂」!他們的系列作品得以進入漢帛的多品牌通路ARRTCO展售,知名度和曝光率瞬間大開。

認為中國內需市場準備好了高敏是中國大陸所謂的「富二代」,八歲起就看著漢帛從四十台縫紉機、六百名工人開始做起,九三年開始接ZARA的代工訂單,接著 知名的GAP、H&M、Uniqlo都成為漢帛的客戶,工廠規模也快速壯大。

眼見公司快速成長,高敏也看到父母的辛苦,在國際企業前被壓得抬不起頭來。「做代工其實是件很痛苦的事,在管理上很艱辛,品牌客戶的要求都非常高。」高敏 表示,看到父母成天追著代工訂單跑,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憤慨和無奈。

以前漢帛代工的獲利率還有一○%,辛苦但有錢賺;只是隨著物料、工資水漲船高,現在剩下約五%,「還不如把錢放在銀行裡更划算!」高敏苦笑。

九七年起,高敏就隻身前往香港念書二年、又留學美國八年。中國企業家第二代留學海外,畢業後通常會在國外找個大企業實習,再去念MBA,才回中國。但是高 敏等不及了,○七年大學畢業後就回到中國漢帛接班,她觀察,「中國的市場準備好了,○七年以前還是全身LOGO、名牌,穿西裝配球鞋,穿涼鞋還搭厚襪子。 現在民眾的穿著打扮、需求已經在改變,這是很大的商機。」「海歸」的高敏,一聽到「富二代」這個字眼就蹙眉,搖頭不表認同;父母創業以來的辛苦都看在眼裡 的她,自許為重新創業的第二代,要讓漢帛從代工轉向品牌之路。

高 敏

出生:1983年

現職:杭州漢帛服飾營銷管理公司總經理學歷: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校區經歷:2007年接任杭州漢帛服飾營銷管理公司總經理、2008年自創多品牌店 ARRTC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91

「萬得城」外資主導 「萬馬奔騰」進展緩慢 代工天王郭台銘中國通路夢折翼

2010-11-08 TWM




郭台銘與德國3C通路大王麥德龍集團合作的第一家店||「萬得城」(Media Markt),雖然即將於十一月中旬在上海開幕,但是現場卻不見郭台銘的人馬,雙方合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郭台銘的通路策略將有何改變?

撰文.楊方儒

正 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專訪,大談他的財富感想及「萬馬奔騰」中國通路大夢時,上海淮海中路最熱鬧的商圈,有一家大型3C賣場正在忙碌 準備開幕。這家開幕時間一再延遲的店,就是郭台銘與德國3C通路大王麥德龍集團合作的第一家店||「萬得城」(Media Markt),雖然將於十一月中旬開幕,但是現場卻不見郭董的人馬,雙方合作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郭董的通路策略將有何改變?

「二○一五年, 萬得城會在全中國開出一百家。」麥德龍集團執行長埃克哈德.柯德斯(Eckhard Cordes)在五月的訪中記者會上,信心滿滿地說。柯德斯在記者會上,仍然提及郭台銘這位「中國通」,將是萬得城倚重的好夥伴;但其實當時雙方已經貌合 神離。再美妙不過的異國婚姻,如今竟然同床異夢?

以不同市場策略規避競爭

一位鴻海高幹透露,雙方目前可以說是相敬如「冰」!由於鴻海僅持有萬得城二五%股權,已經無法涉入實際開店事宜,甚至是只剩下參與董事會、被告知進度的尷尬狀況。簡單地說,麥德龍對鴻海來說,已經只是一樁財務投資,很難與其他通路事業產生綜效。

除了麥德隆堅持按部就班,開店時間一再拖延外,麥德龍也計畫在一、二級城市開大型3C賣場,與鴻海集團旗下的賽博數碼出現直接競爭。麥德龍甚至要求鴻海簽下合約,處處限制賽博,不得與萬得城直接競爭,這一年來,雙方已種下心結。

依據郭台銘的規畫,與德國人合作的萬得城、賽博數碼專攻大型城市3C賣場、「萬馬奔騰」計畫由大陸員工回鄉到四、五級城市開小店、飛虎樂購則主打網路購物,形成鴻海這隻大老虎轉型通路的四隻翅膀,但如今其一未飛就已形同折翼,郭台銘將如何因應?

「這是否是一樁對的投資,時間會做出判斷。」鴻海發言體系回應指出,今後對萬得城仍會持續重視且不斷投入,目前與德方關係「令人愉快」!雙方各司其職,各項工作正按計畫如期進行。至於在萬得城與賽博重疊的部分,則細分出不同的市場需求,以決定不同的市場策略規避競爭。

「我 的夢想是,就算是住在山裡的人,也可以就近買到貨真價實的好東西。」郭台銘屢次在大陸內部員工大會上提及他的夢想。這些過去為他賣命的工人,如今將肩負鴻 海轉攻通路的重大使命,「萬馬奔騰」計畫將在五年內至少投資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四五六億元),在全中國開出一萬家「3C小賣店」!最重要的是,將 走進四、五線城市,甚至是極其偏僻的鄉村。

雖然與德國人合作不順利,但是郭台銘還有九十五萬名,來自中國五湖四海的工人可以打仗。依據郭台銘的策略,只要是任職滿五年,鴻海員工都可以申請加入萬馬奔騰計畫,有機會成為獨當一面的小老闆。特別是能夠返鄉開店,成了最受他們青睞的一點。

申 請核可後,經過一個月的訓練,以及之後的店面實習後,就可以領到人民幣三十六萬元(約合新台幣一六四萬元)的無息創業資金。其中十六萬元,作為店面的裝 修、產品行銷、系統架設費用,之後的二十萬元,則是營運周轉金。一般來說,「萬馬」小老闆們,個人需要另外再投入的金額,約在八萬元到十萬元之間。

人民幣三十六萬元至四十六萬元的金額、數百平米的店面、一個個鴻海的忠誠員工,這是郭台銘要奔向中國通路的萬匹野馬。

「Terry(郭台銘英文名)對員工承諾,第一階段的十六萬元是無償的。」負責通路的鴻海通路事業群董事長胡國輝,轉述郭台銘對員工的支持,也深知如果失敗的話,這十六萬元是收不回來的,尤其不需要任何擔保品,顯見郭台銘對員工的信任度很高,不怕他們會捲款逃走。

「萬馬奔騰」初期成效不彰但是這些「馬」奔馳的速度並不如想像中快,「萬馬奔騰」原訂在今年底前,要在全中國開出二百家門店,但截至十月底,卻只有三十九家開張,零星分布在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河南、山東,顯見郭台銘的遠大願景,還要再多等一會兒。

鴻海內部也傳出,目前在「萬馬奔騰」計畫下開出的門店,有的甚至一天只有人民幣幾百元的營業額,除了賣賣滑鼠,連一支手機、一台電腦都銷不出去,讓很多鴻海高幹都為胡國輝捏了一把冷汗。

畢 竟做通路與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工作有很大的不同,除了要直接面對消費者外,尤其這些「萬馬」店長,每天必須站在收銀台、產品陳列架前十幾個小時,還一直要講 話,清楚介紹不同種類科技產品的優劣點。他們還要了解現金流、財務報表、人際關係管理,這與他們過去坐在流水線上,一天重複舉起三千次手臂相比,雖然同樣 辛苦,但性質卻迥然不同。

胡國輝承認,五十位種子部隊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退訓。他們退出的原因,一是不適應,二是他們還沒有辦法找到好的地點開店。未來,郭台銘即使成功找到了一萬匹「小馬」,在五年內還得經歷各項嚴厲地考驗,這人民幣一百億元將是郭台銘重大的賭注之一。

除 了開店速度慢外,據了解,原本郭台銘轉攻通路的「萬馬奔騰」計畫與賽博數碼共用一個辦公室,但從九月起,「萬馬」已經搬出去了。賽博派駐在「萬馬」的五名 經理人,原本身兼兩職,但現在也已回歸賽博體系,不再兼任「萬馬」的工作。未來通路的整合,將是郭台銘最傷腦筋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92

代工搾油起家高級手工皂轉型 德記油坊老店開拓網路新商機

2011-1-17  TCW




桃園龍潭的百年老店德記油坊,過去人聲鼎沸的打油現象雖然不再,但靠著第四代接班人張瑞榮的創意,從油品轉型高級手工皂,不僅成功變身,也為老店帶來新生命。

撰文‧黃筱雯

小時候睜開眼,映入眼簾的是祖母在梳妝台前梳頭,她用梳子蘸了點苦茶油,輕輕梳在髮上,我就在滿室苦茶油香中醒來。」德記油坊第四代、今年四十五歲的張瑞榮回憶過去,臉上不時掛著微笑。

張瑞榮的家,是桃園縣碩果僅存的百年德記油坊,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到現在,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位居龍潭鄉老街巷弄內,但憑藉著對油的堅持,每天仍舊持續製 油,香醇質佳的麻油、苦茶油吸引許多老主顧每天上門打油,桃竹苗一帶甚至南到彰化,都有許多愛好者,更一度外銷至日本!

但近十年養生風潮興起,進口的葵花油及橄欖油取代了傳統麻油與苦茶油,過去天未亮就排滿長長人龍打油的情況已成回憶。第四代張瑞榮、張兆鼎這幾年接班後, 投入心力於油的副產品|| 手工皂上;承襲張家歷代對品質的堅持,手工皂推出後廣受歡迎,一年可銷上千塊。即使今年轉作限量,仍有人想與張瑞榮合作,將手工皂代理至大陸、美國及馬來 西亞等地販售。

手工搾油,辛苦無人知一八八一年,德記張家以替人代工搾油起家,第一代掌門人張德勤時代,那時龍潭一帶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土地,並種滿了花生,「小時候我們最常接觸的就是花生油,還會在堆滿花生殼的倉庫內玩耍。」張瑞榮說。

張瑞榮的父親,也是第三代當家張國雄回憶,因為家家戶戶都來搾油,一天可以搾上幾百公斤的花生,因此工時也長,每天天還未亮就開工,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才能休息,旺季甚至會連續工作近二十小時。

過去花生油普及,但在一九八○年代後,許多農田轉為工業用地,花生田消失,花生油漸漸被芝麻油及苦茶油取代,搾油代工量銳減,德記開始專營自製油品及花生 片販售。農校出身的張國雄,為獲得穩定原物料,遠赴花蓮教導原住民栽種苦茶樹,並與他們合作收購,芝麻台灣種植稀少,為了顧及品質,德記油坊使用的芝麻是 從日本進口,一公斤要價八十元,僅能搾出○.四公斤的油量,成本驚人,「沒辦法,因為這樣搾出來的油才香!」張國雄笑說。

六○到八○年代是德記油坊的鼎盛時期,因為機械取代人力,製油量大增,一天營業額可達兩萬元。「六○年代時紙鈔少,多是銅板,我帶油跟花生去迪化街走一圈回來,可以收到滿滿兩大麻袋,近兩千元。」張國雄回憶。

改頭換面,副產品躍升台面但現在如此情況已不復見,德記油品年營業額雖可達千萬,「可是實際利潤根本不到一○%。」張國雄說,加上原物料日益上揚,油品獲利越來越薄,二○○六年,當時四十一歲的張瑞榮正好離開了十三年的設計職場,想為家中事業改頭換面。

「我一直知道家裡的油非常好,看到生意不如從前,因此想為德記重新宣傳。」一開始張瑞榮只是簡單地架設網站,整理家中舊有歷史資料,一整天窩在製油廠,一 陣陣麻油香喚起小時候的記憶,他靈機一動:「何不用家中的油來製作手工皂呢?」張瑞榮對手工皂、精油等一直有著濃厚興趣;他想,家中油質這麼好,做出的肥 皂一定也不差。一開始張瑞榮只將手工皂發送朋友試用,再不斷改良,○八年開始透過網路銷售,並取名「Isoap」,獲得不錯的市場反應。

承襲父親對品質的堅持,張瑞榮的手工皂除選用家中自製油,添加的香料也用純天然的進口花草,每塊皂還有個別的純天然檢驗證明書。因此,雖然一塊皂售價三百元,成本其實也很高,但好產品不會孤單,手工皂推出至現在,已有許多主顧客。

現在德記桃園老店除了自家製油品,也一併陳列了張瑞榮的手工皂,兩者相輔相成,吸引了更多顧客,未來張瑞榮考慮擴大生產,全心投入手工皂製作。

「咔達、咔達」,德記十幾年歷史的搾油機每天清晨五點仍舊準時開工,直到下午六、七點才收工,陣陣油香滲透店內每個角落,櫃台麻油與手工皂相依排放,代表了百年智慧精華與現代的結合變化,不變的是百年來對品質的堅持。

德記油坊 Profile

創立:1881年

創辦人:張德勤

負責人:張兆鼎、張瑞榮

油品年營業額:1200萬元

德記油坊

長青心法

不變心法:品質

三變心法:

1.從代工轉自製油品販售,並改傳統人工搾油為機械運作,得以大量生產。

2.與花蓮原住民技術合作,獲得穩定貨源與合理收購價。

3.善用自家產品投入於副產品手工皂,開創副牌Isoap。

德記油坊百年大事紀

1881年 成立於桃園龍潭鄉,第一代張德勤與第二代張蘭炎以替人代工搾油為生。

1955年 第三代張國雄接班,設計新式搾油機,提升產能。

1970年代 茶油曾外銷日本。

1980年代 改以苦茶油與麻油為主產品,並與花蓮當地合作農業技術,穩定原物料。

2008年 第四代張瑞榮開發副產品手工皂品牌Isoap,張兆鼎接棒油廠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0

做品牌賺2.3% 和代工沒兩樣

2011-4-11 TCM




全球第三大PC品牌廠,截至二○一○年前三季,其淨利率竟然低到只有二.三%!

攤開世界各大品牌PC廠商,蘋果淨利率高達二八.一九%,是宏碁的二.三倍多;筆電市場裡最大競爭對手惠普也有一二.四%。

「全世界很少看到一個品牌廠是在賺這種錢的……,這跟代工其實沒兩樣,」一位國立大學商學院教授感嘆。

事實上,代工業者賺取的費用可能比宏碁還要多。根據公開觀測站的資料,鴻海的淨利率達三%、仁寶約二.八%,都比宏碁的二.三%高。一位國內ODM大廠總經理就曾說:「在台灣做代工遠比做品牌幸福。」

拆解整個PC產業鏈,上游的微軟、英特爾掌握了最肥的獲利部分,品牌業者每年在研發端付出龐大的權利金給微軟、英特爾,其中CPU與晶片組部分就占成本近 三成,Win7系統每一台要付給微軟五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五百元),加上在製造端承受原料、組裝、生產等成本,最後剩下的利潤空間大約僅在六%左右。

PC產業鏈命運大不同 上游吃肉,下游品牌業者啃骨求生

因此,在宏碁風暴的背後,揭露的其實是PC產業鏈中,上游大塊吃肉,下游廠商美其名為品牌業者,但是實際上僅能喝點湯、啃啃骨頭,在薄利中求生存的艱苦處境。

過去世界各國品牌PC廠商所擅長的,是在Wintel建立的標準化硬體規格之下,切開研發、製造與行銷。PC品牌業者唯一能比的,只剩下末端價格與速度,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推出最便宜、最新款的機種,那就能在消費市場中勝出。

宏碁正是當中的佼佼者,它犧牲利潤,以換取經銷商支持,用市占率衝營收,打造「勝利方程式」。

過去六年,蘭奇所率領的宏碁聚焦在經銷通路,花費兩年時間,建立了一套訂單管理系統(Order Management System),將台灣代工廠商的供應鏈與歐洲各經銷商結合。在這個平台下,宏?皏i根據經銷商要多少貨,決定供貨數量,降低庫存。

不僅如此,他還更進一步,用「讓利」的方式,大膽的給予每個歐洲經銷商二%的利潤空間,穩固雙方關係。這一套同時結合「數字管理」與「直接經銷」的勝利方程式,就是宏碁在過去七年以來席捲歐洲的獨門功夫。

「個人電腦這一行,做生意最重要的還是『數字』,」二○○四年,蘭奇在宏碁義大利米蘭總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PC業者如果無法在獲利僅有一%與二%差距間,確認每一天的銷售、規格與價格,則注定要成為這一行的失敗者。

危機一》極度壓縮利潤 讓利衝大規模,卻無力再做研發

靠著這個功夫,宏?眭漯穛{在近兩年達到高峰,尤其二○○九年靠著小筆電(Netbook)一戰運作到極致,超越戴爾電腦,進逼龍頭惠普的地位。

「快速複製成功模式,再用強大的通路體系與價格擊垮對手,給消費者『俗擱大碗』的感覺,這就是宏?硈迣y出來的品牌印象,」一位美系外商分析師表示。

然而淨利率原本就低到六%左右,宏?痐S再用讓利經銷商二%的方式換取數量與規模,扣除一些浮動的費用支出,最後就只剩下三%不到的利潤。

如此低的淨利率,讓宏碁毫無餘力再顧及其他領域。「不可能去談add value(附加價值),不可能研發創新,也不可能做Apple的模式, 連打國際市場的廣告錢都不夠,只能一直衝量,這個模式才有可能做下去。」一位國立大學商學院教授說。

換句話說,號稱台灣第一品牌的宏碁,其實根本沒有享受到任何品牌價值所帶來的好處,而是拚命在賺取通路管理財。表面上可以從全球老七,一路超過戴爾、威脅惠普,背後卻是蘭奇一面不斷提高目標,一面把整個生產成本、人事支出壓縮到最低的結果。

「宏碁全球只用了七千多人,蘭奇還一直想要再砍,每年的目標又不斷提高,這當然會變成一個緊繃到極點的壓力鍋,」一位前宏碁主管說。

這個壓力鍋,終於在蘋果平板電腦iPad問世之後爆開,宏碁勝利方程式的危機,就此浮現。

「這麼slim(微薄)的model(模式),只能在成熟的標準化環境下做,一旦遇到強調差異化的mobile internet(行動通訊),狀況就完全不同了,」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指出,宏?眯珥掄{到的問題不是只有它自己,而是整個PC產業共同的難題。

危機二》行動通訊崛起 標準化不再萬能,打到宏碁罩門

他分析,行動通訊時代,主要帶來三大變革:第一,打破標準化改為差異化;第二,從硬體導向變為軟體導向;第三,走出辦公室,進入個人生活。這些變化,剛好就打到宏?祤狾〞爾n門。

過去PC廠商只要做好後端行銷通路,把製造交給代工大軍,用標準化流程進行組裝即可,技術含量與差異度均低,但行動通訊時代,不只需要無線通信技術,同時還要在作業系統與軟體介面上差異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與宏碁並列台灣之光的本土智慧型手機品牌大廠宏達電。

以宏達電去年營收二千七百八十七億元,員工八千五百六十五人計算,每人營收貢獻度約三千三百萬元,宏碁員工每人營收貢獻度則高達新台幣一億元。宏達電員工每人營收貢獻度,雖然僅只是宏碁的三三%,但淨利率接近一六%,是宏碁的七倍。

宏碁不是沒有看到宏達電的機會,二○○八年宏碁合併倚天,就是為了進攻這個快速起飛的市場,但到現在為止,宏碁的智慧型手機事業成績不如預期。

一位宏碁內部高階主管透露,原本宏碁希望增加三倍的軟體工程師人力,搶攻智慧型手機,但市場上的軟體工程師幾乎都被宏達電搶走,根本找不到好的人才。

危機三》經銷優勢褪色 想做手機,卻沒經營過電信商關係

去年宏達電大舉補強,從手機大廠索尼愛立信挖來近四十名中、高階主管,當中有的人擅長無線通訊技術,有人專攻手機零組件,有人熟悉電信通路。類似像這樣的團隊陣容,正是宏碁所缺乏的。

失去了製造優勢,沒有軟體開發能力,就連最擅長的通路也開始出現震盪。李吉仁指出,行動通訊產品,不管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都必須要跟電信運營商 (operator)結合,用費率方案與各式各樣的電信服務補貼,但PC廠商過去根本沒有經營過這一層關係,單靠傳統的通路大軍很難成得了氣候。

行動通訊產品有九成是通過電信業者販售,其拆帳方式與傳統3C通路完全不同,宏碁過去所擅長、用讓利換取經銷商死忠支持,衝高市占率的勝利方程式,完全派不上用場。

當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出需要啟動「再造」,也意味著戰場已經改變,本土PC廠商不能再固守二‧三%的利潤空間,希冀用標準化大量生產來換取高營收,而是該進行大破大立的改革轉型時候了。

【延伸閱讀】都做品牌,宏?眵b利遠輸蘋果 蘋果淨利率28.19%蘋果模式:1.差異化軟體導向2.掌握最上游的研發創新 3.靠電信運營商補貼,降低產品售價4.用龐大的軟體市集帶動硬體銷售

宏碁淨利率2.3% 宏碁模式1.標準化硬體思維 2.不重研發創新,只管下游通路行銷3.高效率庫存管理4.讓利2%,掌握直接經銷 5.快速、低價、大量標準化製造

資料來源:元大證券、蘋果財報與德意志銀行

【延伸閱讀】低利潤PC,占宏碁8成營收——宏?硐P惠普獲利力及各產品營收占比惠普PC與周邊產品 營收占比31.7%企業服務 占比26.1%影像列印 占比20.1%伺服器與網路 占比17.1%其他 0.4% 軟體服務 2.1%財務服務 2.5%

宏碁PC、NB 營收占比85%顯示器與其他 占比15%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惠普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5

超商麵包代工大王自創品牌 謝朝鎮借力蔣友柏 打造時尚烘焙

2011-4-18  TWM




原物料成本大漲,新一波麵包店倒店潮已在醞釀,「華福」這個專業麵包代工廠卻跳出來自創品牌、開起時尚麵包店,究竟這次超商麵包代工大王謝朝鎮是不是逆勢而行?算盤怎麼打?

撰文‧林讓均

不愛吃甜食的蔣友柏,端出的第一件「有味道」的設計,居然是麵包!讓橙果設計董事長蔣友柏破例跨刀的,是專門替全家超商代工麵包的華福食品。

在 台灣每年約四五○億元新台幣的烘焙市場之中,超商的市占率超過一○%、年產值超過五十億元。若把統一超、全家、萊爾富與OK等四大超商品牌加起來,全台有 近萬家便利商店;以店數來平均,每四個從超商賣出去的袋裝麵包,就有一個是華福食品做的。華福光為「全家」代工麵包,一年營收就超過十億元,占全公司整年 營收三分之二。

去年下半年找上蔣友柏之後,華福砸下數千萬元來行銷「湯普」(TOP)與「原點三拍」的烘焙甜點雙品牌,並展出三個專屬店面與專櫃。二十三年前以代工超商鮮食起家的華福,這次何以不甘於代工,築起了品牌夢?

原 物料大漲 自創品牌求存「烘焙業會走向兩個趨勢,一個是大量生產的平價麵包、一個是時尚個性的高附加價值糕點!」六十四歲的華福食品董事長謝朝鎮說,現在的超商麵包 已經是「俗(便宜)、大粒又好吃」。逐漸吃掉傳統麵包店的市場,再加上原物料成本大漲,麵包店沒有特色根本無法生存。

而他之所以選在這個時間點來自創品牌,其實也跟逐年攀漲的原物料成本大有關聯。

原來,儘管超商麵包的市占比率逐年擴大,但上游有原物料調漲壓力,下游的銷售價格又被超商業者掐住,像華福這一類的代工廠,在利潤愈來愈被壓縮之下,只能跳出來走附加價值相對高的自有品牌之路。

「如 果十年後我們還是只做代工,那華福可能就不見了!」華福食品總經理王仁宏舉例,原本一袋二十二公斤、三五○元左右的麵粉,近一年就漲到六百多元,幾乎漲了 一倍!算一算,去年整年華福的原物料成本就多了八百萬元,足以吃掉將近一半的淨利,現在平均毛利率也不過一○%。他擔憂,成本若飆漲到○七年的水準,恐怕 引發新一波傳統麵包店的倒閉潮。

所以,謝朝鎮採雙軌策略,一方面繼續做大麵包代工,另一方面則成立「旭昌業」子公司來啟動品牌工程。

做生意敢砸錢 買設備要第一這次謝朝鎮獨步烘焙界,請來設計界「名牌」蔣友柏,從產品研發、品牌定位、視覺設計到店頭行銷都交給蔣友柏及其旗下的「白木顧問」與「橙果設計」,蔣友柏還請到知名建築師姚仁祿與藝人陶晶瑩的「姊妹淘」團隊跨刀。

旁人看來,謝朝鎮是為了做品牌,才砸下數千萬元請來上述夢幻團隊,但這其實就是謝朝鎮做生意一貫的風格。「他很敢砸錢買機器!而且他的機器,幾乎都是全台最先進的!」全家便利商店商品本部協理高銘賢談起謝朝鎮,直說他買設備就如為人一般豪爽。

謝朝鎮儘管與全家合資在高雄岡山成立「晉欣」鮮食廠,但在華福麵包廠的投資中,謝朝鎮並未引進全家的資金,一向都是自己親自到日本烘焙設備展中直接下單。前幾年他甚至砸了上億元翻新生產線,其中包含一台六、七千萬元的自動包餡機。

「我的設備稱得上是烘焙界的勞斯萊斯啦!」謝朝鎮說要當上麵包代工大王,不是砸錢買機器就可以,之前他為了學得日本先進的麵包技術,甚至曾經放下二十多年的烘焙經驗,率團到日本,向前三大麵包廠之一「神戶屋」學「後注餡」的加工技術。

王仁宏表示,華福是業界少見不外包、自行熬煮餡料的工廠;而後注餡加工,是指在麵包烤好後才注入餡料,可以確保餡料的美味新鮮,此項技術要成功則取決於生菌數的管控。

「謝董凡事要求專業,他甚至要求大兒子一路念食品科學系、研究所,畢業後還送去日本、美國學烘焙與管理!」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執行長陳建人觀察。

以港點打入超商 成鮮食鼻祖二十六歲就已經創業開麵包店的謝朝鎮,雖然三、四十年來幾乎沒離開過麵包本行,但他卻堪稱超商鮮食的鼻祖,是第一個跨入統一超商(7-ELEVEn)的鮮食廠商。

八○年代,他觀察到燒賣、鳳爪這些茶樓才賣的港點很吸引台灣人,以平價在超市擺攤販售,沒想到被統一超商的主管延攬。

在 一九八八到九九年,謝朝鎮帶起超商鮮食風潮,同時與統一超、全家、萊爾富等主要超商合作,全面供應燒賣、肉粽、飯團到壽司等各類鮮食與微波食品,極盛期一 個月有幾百萬元現金營收。但隨市場口味與衛生法規的變動,謝朝鎮逐漸把戰力聚焦到麵包代工,並選擇全家便利店為主要夥伴。

一路跟著超商壯大,本身是台灣超商鮮食代工史上的傳奇人物,謝朝鎮這次選擇跨出代工格局、另闢自有品牌的主戰場。他能不能在蔣友柏的襄助下,以時尚烘焙成功吸引年輕客群?因物價飛漲而急尋生路的烘焙業界,都等著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6

蘋果逼偉創力淡出筆記本代工市場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15387.html

筆記本代工市場與中國台灣企業纏鬥4年後,全球第二大電子代工巨頭新加坡偉創力有些體力不支,可能要讓出這塊市場了。

3天前,偉創力首席執行官Mike McNamara在美國一場科技媒體信息論壇上說,因筆記本代工利潤過低,公司可能放棄2012年及之後的代工投標,甚至會退出這一領域。

這是否意味著偉創力將遠離消費類產品代工市場?顯然它不甘心。幾天前,它發佈了一則公告,稱將調整部分產品策略,在移動終端市場發力。偉創力PC事業部總裁Sean Burke之前也曾對本報說,筆記本與手機之間的細分市場,十分龐大。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部分市場可能性較大的就是平板電腦市場。

「跟『窮凶極惡』的台企比,它在筆記本代工上一直沒什麼優勢,規模很小。當初它想做上網本,iPad出來世道又變了。」評論人士李易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蘋果逼退代工老二?

請看看這個全球代工老二淡出的背景。6年前,全球筆記本代工領域的平均營業利潤率為3%~4%,4年前在3%左右浮動,2年前,一度跌到2%。

偉創力正式進入筆記本代工業是在2007年9月,那時它以2億美元收購台灣地區華宇電腦的筆記本與服務器業務,並接手後者位於江蘇吳江的代工廠。McNamara說,那時營業利潤率大約為3%。如今已下滑到1.5%,甚至無法達到產業平均水準。

偉創力搶進的原因在於,那時消費類筆記本市場成長迅速,其中上網本開始風行,惠普、戴爾、聯想、宏?、華碩均全力殺入,PC代工業生意來不及做。偉創力收購華宇可直接獲得後者的客戶,比如宏?旗下的Gateway、惠普、戴爾以及部分歐洲OEM企業。

Sean Burke當時透露,市場佔有率僅為2%,2010年目標則為3%。

於是2008年後它一直打算擴產,並在長三角、印度、越南等地評估落腳地。

本報前年曾報導,當最大客戶之一惠普落地重慶後,偉創力一直也想去重慶。2010年後,它放棄了重慶的生產佈局。今年1月,受困於成本壓力,惠普將部分上網本訂單從偉創力轉給廣達,目前大約每月僅剩40萬台。

李易表示,前不久,偉創力台灣工廠PC一體機部門已經裁員。

偉創力如何轉身

摩根大通分析認為,偉創力淡出低利潤產品線代工,應該會更加強化包括基礎建設、工業、醫療以及節能等領域的佈局。

前不久本報曾探訪偉創力上海馬陸廠。該廠總經理何耀晶(Andrew Ho)透露了公司新的生存策略。

何耀晶說,多年來,當很多台企紛紛殺價搶奪PC、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訂單導致深陷利潤泥潭時,偉創力一直在強化IT基礎設施、工業類產品的代工業務,後者的利潤要比消費電子高許多。

馬陸廠便是PCB、通訊設備、汽車電子、醫療設備、光纖等產品的重要基地。目前,該公司還涉足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代工市場。何耀晶說,剛拿了一個大訂單。

馬陸廠運作總監饒建益(KA Leow)表示,這類產品,拼的不單純是規模,還是垂直整合能力,尤其是要快速響應。

截至目前,偉創力消費類電子代工業務僅佔其全球營收10%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6

手機代工慘澹經營 它卻逆勢交出獲利成績 陳世惠魔鬼大改造 華冠逃過虧損命運

2011-5-23  TWM




在手機代工大廠紛紛出現虧損的狀況下,華冠卻能逆勢交出獲利成績,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用兩個月魔鬼改造,讓小麻雀也能舞出手機代工的新春天!

撰文‧翁書婷

二○一○年,是手機品牌廠宏達電最風光的一年,智慧型手機熱賣,讓宏達電獲利創下歷史新高;但是,二○一○年對台灣手機代工廠來說,卻是最慘澹的一年,全 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富士康,跌破眾人眼鏡,出現巨額虧損二.一八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十四億元),華寶也大為失色,虧損三億元,就連英華達也在營收大幅縮小 下,三月宣布併入英業達。

然而,在市場普遍看衰手機代工廠下,有一家公司卻開始賺錢,走出連年虧損泥淖,逆勢交出EPS(每股稅後純益)○.二八元的成績,今年它的手機出貨量還要突破二千萬支關卡,上看二六○○萬支,全年營收有機會衝上二八○億元,成長幅度高達四三%,這家公司就是華冠。

手機代工業在虧損邊緣掙扎新北市中和某棟大樓裡,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穿梭在各個實驗室,桌上一字排開都是華冠這幾年做的產品,「你能想像嗎?十年前,我們代 工一支傳統的功能性手機(feature phone),可以賺四百美元。現在,我們做一支更好的功能性手機,利潤卻只剩四美元。」毛利低落是代工廠普遍的悲歌,只是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大幅成長, 但手機代工廠無一不在虧損邊緣掙扎,讓人不禁疑惑,手機代工產業怎麼了?

答案很簡單,「我們暫時沒有委外釋單的計畫。」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說。智慧型手機市場技術門檻高、利潤肥厚,讓手機品牌廠將組裝製造緊握手中。在品牌廠無 意對外釋單下,高毛利的智慧型手機訂單拿不到,代工廠又難從功能性手機銷量賺到錢,青黃不接的結果,手機代工成了落日產業。

談到大環境的問題,陳世惠也忍不住感嘆,「前幾年我們做feature phone都有賺錢,只是賺來的錢全拿去開發智慧型手機。」早在○四年,華冠就積極投入智慧型手機的開發,以為很快就會有爆發性成長,沒想到,卻等不到期 待的智慧型手機大筆訂單進來,拿到的都是二線手機品牌的小單,沒有達到規模經濟,讓華冠短短兩年就大虧十二億元,虧到連董事會都罵。

「現在每十個人,至少有四個人用的是智慧型手機,可是在二○○七年以前,能有一個人拿智慧型手機,就很厲害了。」陳世惠看來,當時行動網路環境的不成熟,造就了需求不彰,在3G網路尚未普及下,消費者怎麼會有購買智慧型手機的需求?

品牌大廠關起門來自己做,代工市場規模小,又僅兩、三家品牌獨大,缺乏訂單支持的華冠,成績當然不好看。

屋漏偏逢連夜雨,開發智慧型手機的投資大洞來不及填滿,又遇到了○九年的金融大海嘯,整體手機出貨量負成長,智慧型手機獲利春燕沒飛來,功能性手機訂單也開始衰退,整個華冠風雨飄搖,逼得陳世惠不得不想辦法動刀改造。

「當時可能很多人恨我。」裁員、關廠、智慧型手機研發喊卡,陳世惠改造的動作一波波,因為他明白,如果不改造華冠,讓華冠重新動起來,整家公司可能會遭金融海嘯滅頂。

陳世惠一聲令下:「兩個月,營業費用要降二○%,製造效率得提升五○%,開發時間要縮減一半。」這是陳世惠給高階主管的嚴苛任務,時間這麼短,動刀的幅度卻這麼大,因為他一想到手機代代演進,生命週期遠比其他電子產品還要短,就沒有太多的時間能浪費。

一聲令下執行內部大改造

不過,華冠的好處在於規模小、組織相對扁平,比起富士康、華寶企業結構上的疊床架屋,組織調整豈是一朝一夕。可是,華冠不一樣,它的組織簡單,卻又五臟俱全,調整的命令一下,整個華冠都開始動了起來。

「不要的成本先砍,產線也都要重新規畫,每個環節都一一被拿來用放大鏡檢視。」華冠財務長周照程說,營業費用要減少兩成,每一塊錢都不容許浪費。就連工廠 營運也一樣,產線重新調整後,以前花三十秒做檢驗工作(testing),現在要縮減到三分之一,效率、成本全部重新調整,讓華冠重新上緊發條。

另外,為了盯緊各部門的改造進度,每個禮拜陳世惠都和高階主管開會,他要華冠從上到下都動起來,「因為手機產業的變化實在太快,我們不能等。」果然,金融 海嘯一過,景氣開始復甦,加上iPhone掀起的智慧型手機風潮,在在顯示華冠的機會來了,「許多買不起高價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也開始選購中高階的 feature phone。」華冠副總洪一峰觀察,相對低價的中高階功能性手機,一樣有觸控與上網功能,表現雖不若智慧型手機好,價位卻親近一般消費者。

於是,陳世惠把智慧型手機的研發團隊投入中高階功能手機,性價比完全不輸入門款的智慧型手機,還讓摩托羅拉因而找上門,短短半年就設計四款機種,出貨一百萬支,未來更瞄準Android平台,殺進智慧型手機戰場,希望一舉拉高智慧型手機的出貨比重。

儘管如此,資策會MIC行動通訊分析師林柏齊倒沒這麼樂觀,因為各大品牌廠釋單,最快要等到一二年,因此,華冠能否順利接到智慧型手機訂單,甚至進一步將智慧型手機出貨比重拉高至六成,將是觀察重點。

面對未來挑戰,華冠也不敢大意,陳世惠眼神堅定地說:「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就像坐在薄冰上!」

華冠

成立:1999年

資本額:40億元

董事長:李森田

總經理:陳世惠

主要業務:手機代工(無線通信器材、電信射頻、電子零組件)

近三年獲利:

2008年EPS -1.65元2009年EPS 0.06元2010年EPS 0.2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4

奢侈品牌自揭「代工」不能說的秘密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6829.html

普拉達(Prada)、蔻奇(Coach)為首的奢侈品牌,一邊賺中國消費者錢,一邊通過香港資本市場,準備向投資者募集至少過百億資金。一箭雙鵰的同時,也有副作用。在香港上市需披露詳盡資料,奢侈品牌不能說的秘密——代工(OEM),恐怕將一一揭開。

算不上奢侈品牌的高檔品牌新秀麗就首當其衝,「大方」披露創立於美國的品牌在過去十年間,完成了自主生產到向第三方供應商進行採購即代工的轉型。去 年新秀麗94%的產品都由位於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100家代工廠製造。代工廠們主要生產軟質行李箱,而技術含量較高、有知識產權的硬質行李箱,則仍然由 公司內部工廠完成。

去年初就有媒體爆料稱,普拉達在內的多個歐洲奢侈品牌,在東莞及溫州等地設立生產線,生產某道工序乃至成品,不過普拉達予以否認。

在今年3月華爾街日報的專訪中,普拉達首席執行官貝爾泰利稱,只要產品質量有保障,「普拉達製造」應該與「意大利製造」一樣,值得擁躉者信賴。「如 果產品產自意大利,我們就標註『意大利製造』,如果產自土耳其,我們就如實標註。別人不這麼坦誠,但繆怡(董事會主席)和我從來不把公眾當白痴。」

公眾是否被當成白痴,此次在港上市將親自揭開答案。而神秘面紗下可能正是傷疤。作為保薦人之一的高盛,此前按慣例向客戶發佈普拉達的研究報告。香港媒體獲得該報告,揭露普拉達已有八成產品外包生產,並連日追蹤,將位於中山的港資代工企業麥氏皮具實業公司公之於眾。

麥氏皮具實業(中山)有限公司網站顯示,成立於1981年的港企麥氏實業擁有技術工人逾2000名,主要生產高級真皮手提包和各類配件,主要客戶包 括寇奇(Coach)、波士(Hugo Boss)、卡文·克萊(Calvin Klein)和鱷魚(Lacoste)等大牌,每月產能可達15萬件手袋。

普拉達的名字並未出現在麥氏網站上。

與普拉達的遮遮掩掩不同,寇奇總裁Lew Frankfort早前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未來五年寇奇在華產能將從佔其全球產能的85%削減到40%~50%,並將生產能力轉移到印度、越南和菲律賓等工資較低的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32

從虧損61億到盈利6億 偉創力新代工邏輯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6/wOMDAwMDI0MjcwOQ.html

圍繞代工業的核心——成本,「老大」富士康和「老二」偉創力的不同解答,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過去三年,如果說富士康的挑戰是為了應對成本極致追求帶來的企業形象危機,那麼偉創力需要面對的則是實實在在的經營壓力。偉創力2008財年虧損6.8億美元,2009財年更是巨虧61.35億美元,2010財年也僅錄得1859萬美元的微弱盈利。

直到剛剛結束的2011財年,偉創力才稍稍喘了口氣,其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1年財報顯示,其收穫了同比30倍的淨利潤增長,達到5.96億美元。

與富士康依靠規模和成本制勝的「快生活」相比,偉創力走出虧損的路徑則是,試圖擺脫苛刻而很難賺錢的「蘋果們」,轉道產品週期相對緩慢、規模更小但利潤相對優越的升級產品。

6月2日,偉創力深圳福永廠區生產設備廠長黃富坤向記者強調,公司從去年以來的淡出消費電子的思路,今年更為強化了,「從重視諸如蘋果、戴爾等規模大但生產和銷售週期短的PC、消費電子產品,轉向了單次量小但生命週期更長的通訊、醫療電子、大陽能等產品」。

處於食物鏈底部的偉創力試圖證明:「少即是多」也可以適合代工業者生存。

偉創力扭虧路徑

依靠低利潤、大規模的模式經營下去難以為繼

6月2日,本報記者走入全球代工老二偉創力公司位於深圳二線關外的福永生產基地。員工宿舍隨處可見的隱形防護欄,依舊能明顯地感覺到企業管理者緊繃的神經。

除了臨時增設的防護欄,偉創力深圳福永廠區去年還花大力氣提升員工福利,這包括:足球場、鍵身房、網吧、常設心理諮詢機構,以及按深圳市政府規定給每位員工(含作業線員工)購買的社保、住房公積金等等。

「公司在社會責任上的投入成本增加,長期來可以為公司經營帶來收益。」黃富坤對記者稱,過去幾年代工業的殘酷廝殺或已經證明,繼續依靠低利潤、大規模的模式經營下去難以為繼。

以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為代表的消費類產品,給渠道和生產兩個環節的利潤越來越低,這種模式無限循環下去的結果勢必是,企業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的背離。這是因為單純向「規模」要「利潤」,其結果將是對成本的極致追求。

偉 創力在走另一條路。據偉創力醫療部中國區營運副總裁孔嘉明介紹說,2010年以來,偉創力大刀闊頭地砍掉了訂單數量最多的筆記本、PC、手機等事業群,將 其統一整合到一個部門旗下,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收縮公司在消費電子類產品上的投入以及收入預期;另一方面,偉創力將業務重心轉向了包括醫療設備、通訊、新 能源在內的新興業務。

「新業務收入去年佔到公司整體收入的20%,還不是很多,但是它是一個未來。」偉創力相關人士說。

此種作法顯然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偉創力近三年財報顯示,就在其開始大規模收縮戰線的2010財年,偉創力雖然以1859萬美元的微弱盈利成功扭虧,但是它的銷售規模卻由此大幅下滑22%,從上一年的309億美元下降為241億美元。

這對一家代工企業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處於食物鏈最底部,向規模要業績增長,其容易程度要遠大於向利潤率要增長。另一難度還在於,「少即是多」的戰略轉型還意味著,單一客戶的訂單量更少了,要作更多數量的客戶關係維護。

「舉個例子說,我們(福永)廠區兩年前有10家客戶左右,量很大,但產品單一,機頂盒就佔了80%,我們現在客戶變多了,有20家,但訂單小了很多,機頂盒減小到20%,產品轉向了太陽能轉換器、通訊設備、醫療設備等產品。」偉創力相關人士說。

新代工邏輯

重心轉向醫療設備、通訊、新能源等新興業務

但是偉創力認為,後一種模式更適合公司未來。

「現在(新業務)的利潤率要高3%-4%。」孔嘉明告訴記者,這是偉創力放慢腳步後的回報。偉創力數據顯示,2010財年,其淨利潤率僅為0.07%,2011年調整業務結構後的淨利潤上升到2%,與此同時公司銷售規模還上升了18.6%至286.7億美元。

孔嘉明舉起手中一個便攜式微型血糖分析治療儀,向記者解釋說,「這個設備我們已經連續生產了三年多,而醫療設備和電子消費類產品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研發週期更長,產品的銷售週期也更長,短的幾年,長的話還可以用十幾年。而一台手機週期可能只有幾個月。」

週期不同,風險和收益也是不同的。「像醫療、通訊這樣的行業,風險是研發週期長,在1-2年以上,一台手機研發只要幾個月到半年。但是前者一旦研發成功,回報週期也是很長。」孔嘉明認為,這有助於代工業者緩解由電子消費類產品短週期、高頻率換代帶來的壓力。

另一方面,此類產品由於研發門檻相對更高,代工廠商獲得的利潤回報亦相對優厚。有行業人士分析,最近幾年,由iPhone和iPad激化的消費類電子終端產品的競爭,強化了產業鏈上下游投入一場痛苦的「高舉快打」戰爭,產品週期越來越短,下游廠商和渠道的利潤越來越低。

但偉創力的新代工模式亦並非坦途。以偉創力的醫療設備代工為例,目前偉創力在該領域的代工競爭對手僅有JABIC、STAMINA等少數小規模企業,但是相比起手機等一年上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的消費電子產品而言,醫療設備市場的規模仍僅有幾百億美金。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的更多公司還在採用自我生產的方式,外包還只剛剛開始,這個市場要達到一定規模需要長時間的培育。而規模是代工業存在下去的必然前提。

據記者瞭解,偉創力目前在國內的醫療代工廠商客戶仍為清一色的歐美客戶,美國客戶仍佔大頭。而作為本土醫療設備品牌廠商聚集地的深圳,目前尚無一家公司將業務外包給偉創力。

除此以外,偉創力還在面對的挑戰是,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的老競爭對手的跟進。「我們知道他們(富士康)也在做這方面準備(進入醫療設備代工),只不過我們做得更早一些,這塊業務因為設及到複雜的各國醫療衛生認證,門檻更高一些。」孔嘉明告訴記者。

偉創力正在退出已擠滿富士康、廣達、仁寶、和碩等代工業者的消費電子領域,開拓代工業的藍海,但是它也無法確定,這片藍海會在何時就被後來者迎頭擠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39

集結Google平台 台灣品牌與代工廠分進合擊 台北國際電腦展 抗蘋果大軍的復仇

2011-6-13  TWm




當iPad 2全球賣到缺貨,當宏碁被高額庫存損失壓倒,台灣電腦產業一夕之間被焦慮籠罩。然而,即使今年蘋果拿走八成平板電腦市占率,但平板電腦不是唯一,戰爭才正要開始!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六月天的溫度高得有些嚇人,但每年的這個時候,在世貿、南港展覽館兩頭,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廠採購、主管,頂著豔陽也不畏酷熱,他們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尋找年底的聖誕節商機。

一樣的電腦廠大老齊聚,一樣的華麗展場與看不完的show girl,今年的Computex氣氛明顯不同於往年。三年前的Computex,華碩的一場展前記者會,以Eee PC宣告小筆電世代來臨。然而,科技產品壽命有限,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卻是只聞蘋果iPad 2的新人笑,不見台廠小筆電這舊人哭。

一場由蘋果掀起的平板電腦風暴,在今年iPad 2篤定端走八成平板電腦市場後,其他品牌廠的平板電腦設計得如何,似乎無法成為消費者今年的採購重點。但市場變化真的是如此嗎?戴爾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 董事長閔毅達(Amit Midha)微笑著說:「戰爭才剛要開始呢!」

贏者不可能全拿

抗蘋果大軍集結反攻

就在Computex開展前夕,一封發自全球網路龍頭Google的餐敘邀請函,一一送到了台灣科技大老們的手上,包含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華碩董事長施崇 棠、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幾大巨頭齊聚的目的無他,就是要商討如何在蘋果獨領風騷的時代,奪回 昔日光榮。

這場餐敘由Google發起的理由很簡單,殺不進蘋果的封閉式平台,台灣廠商得要有更厚實的靠山,那就是Google的開放平台,從Android到Chrome,Google成了抗蘋果大軍的新一代救世主。

他們不得不正視,蘋果推出iPad以來,確實在全球造成不小的風潮。縱使是iPad 2正式推出三個月後的今天,全球各地的iPad 2還是供不應求、賣到缺貨,「This is a critical time(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施崇棠大聲疾呼著,因為iPad 2帶給台廠不只是追不上的壓力,更直接衝擊全球筆記型電腦銷量,率先中箭落馬的宏碁,就是最顯著又血淋淋的真實案例。

但,這只是一時。

「五年內會發生很多事,就像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戰況會越來越多變化。」電腦晶片大廠超微(AMD)產品事業群資深副總裁Rick Bergman在Computex開展的早上才剛飛抵台灣,就開始了他一連串會見台廠夥伴的行程,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我們會跟OEM廠(原廠設備製造 廠,即代工廠)手牽著手一起面對挑戰。」於是,宏碁的第一款平板電腦,搭上了超微專為平板電腦量身訂做的核心晶片DESNA,不只用的是台積電四○奈米製 程生產,還是集微處理器與繪圖晶片於一身的加速處理器(APU)。

華碩動作更是跑得快,繼四月推出結合鍵盤的變形金剛後,六月再推Pad Phone,「出門時候,帶著手機又要帶平板,又重又麻煩,我們這次是要把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情境,全部整合在一起。」施崇棠顯得自信滿滿。

另一頭的宏達電也沒閒著,選在iPad 2台灣開賣的同一天,宏達電大動作地舉辦了年度派對。站在國、內外媒體面前,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更意氣風發了,因為宏達電的平板電腦flyer(飛行者) 光上市第一天,出貨量就超越預估值的一倍,以這種銷量估計,分析師不諱言,一個月要出三十萬台,一年更有機會上看兩百萬台。

抗蘋果大軍磨刀霍霍,更何況今年出貨量預估四千萬台的平板電腦,對比四億台的筆記型電腦出貨量,還是小巫見大巫,「競爭是會很激烈,但平板電腦能侵蝕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的程度有限。」閔毅達停頓了一下,偏著頭想了兩秒,「大概十%吧。」

平板不是全部

雲端、商用機種 機會更多蘋果iPad 2一路壓著其他品牌廠打,更把小筆電僅有的生存空間壓縮到讓雙A(acer與Asus)喘不過氣來,即使如此,抗蘋果大軍沒有多做歇息,「就算iPad 2,都還不算是平板電腦最完美的設計。」閔毅達的看法,在Rick Bergman口中獲得同樣的回應。

看著宏碁業績利空連番襲來,惠普下修財測,向來消費機種比重就低的戴爾,反成了iPad 2浪潮下的倖存者,「我們的商業產品比率高達八成,這也是為什麼戴爾第一季獲利能暴衝三倍,營收倍增。」有別於台廠的愁雲慘霧,閔毅達顯得一派輕鬆,確 實,平板電腦市場只是整體電腦產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這個市場還是正成長,只是成長幅度不若以往。」所以,戴爾去年在中小企業(SMB)產品線成長 十二%、政府部門產品線成長十三%,大企業產品成長九%,整體亞洲市場(包含日本)更成長了十五%,閔毅達不認為現在有悲觀的理由,「我們要做的是去創造 未來需要的產品,是去迎合消費者需求。」於是,我們看到Google、英特爾(Intel)在布局平板電腦外的產品動作,越來越 多,Chromebook、Ultrabook(超薄筆電)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Chromebook只是開始,桌機、平板,甚至其他裝置,都有可能是 Chrome的下一個應用產品。」Google產品開發資深副總裁Sundar Pichai說。

英特爾執行副總馬宏昇(Sean Maloney)更有信心,「在二○一二年底前,將有四○%的消費性NB市場屬於Ultrabook。」另一方面,各家大廠也開始力鞏中小企業產品與雲端 服務。以第一季逆勢交出獲利倍數成長績效的戴爾為例,中小企業產品對他們來說,更是拉動獲利動能的最重要柴火,「所以,我們去年中小企業事業群在戴爾貢獻 營收比重將近三八%。」戴爾大中華區中小企業事業群總經理許肇元說。

隨著中小企業客戶對網路依存度越高,市調機構Gartner就預估,今年全球企業IT支出高達二.五兆美元,這也是為何多數品牌廠在消費市場踢到鐵板後,紛紛轉向商務機種與中小企業市場。

至於雲端服務,更是各家代工廠遇到毛利瓶頸後,思考轉型的第一重點,像廣達、英業達,都將雲端視為從NB代工轉型的最重要策略,閔毅達進一步拿出數據佐 證,過去十八個月裡,全球的數據量增加了一倍,未來十八個月,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一倍,雲端成了平板電腦浪潮下的另一個機會。

只是看在許肇元眼裡,在這些產品市場不能躁進,「客戶願不願意添增採購,重點還是在於你的產品有多高的性價比,能提供多完整的解決方案。」所以,戴爾砸下十億美元就為提供數據中心的軟體,即使戴爾自己本身不賣軟體,但戴爾要給客戶最完善的雲端服務。

就在雙A焦慮如何跟上蘋果的腳步,把所有iPad 2沒有的功能全做到自家平板電腦上的時候,抑或零組件廠、代工廠如何擠進蘋果供應鏈之際,或許台廠可以退一步來看。

閔毅達笑了笑,「這是一人多機的時代,誰也不會消失在市場上,平板電腦永遠也不可能取代NB。」為現今焦慮不已的台灣電腦產業,給了另一個不同觀點。

施崇棠:iPad真的很兇猛iPad浪潮衝垮宏碁防線,也讓雙A今年營收面臨苦戰。趕在Computex開展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他對平板電腦及市場競爭激烈的看法。

《今周刊》(以下簡稱問):華碩投入平板電腦,究竟有什麼優勢?

施崇棠(以下簡稱施):大家都在談Pad(平板電腦)的時候,喜歡說它只是做一個pleasure computing(娛樂電腦),可是卻沒有注意到Web 2.0的趨勢。現在其實越來越鼓勵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像社群網站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都在鼓勵更多的輸入,鼓勵更多的 creation(創造)。

華碩雖然不是跟第一個Google一起做Honeycomb(Android 3.0)的廠商,但是我們的優秀工程師真的讓Google很impressive(印象深刻)。

我覺得蘋果是想建立一個比較closed(封閉)的生態系統,但Android是開放的觀念,有時候三個臭皮匠會大於一個諸葛亮。

問:今年華碩預期平板電腦的出貨量有多少?

施:我們其實也是很小心、很保守的在估計。iPad真的是很凶猛!我們希望在開放的陣營,包括Android與Windows,是絕對領先的。坦白說,出 貨數量現在估計其實不太準,但我們內部今年是有定了一個200萬台。我覺得在變動時代,這樣估的話意義不大,但華碩如果做得好的話,當然要遠遠超過這 200萬台。

問:華碩近年來面對的挑戰不小,你怎麼鼓勵大家持續精進、不斷前進的?

施:我最近在全球行銷會議上,給大家畫了一張圖:一個老和尚在做期末考試。

我在圖左邊,畫了一個易行門,右邊畫了一個難行門。然後這個甲和尚在考試的時候,他一下子就選擇了那個易行門,因為易行門沿途就是好漂亮的花啊,很好的食物。但是就是最後此路不通。

乙和尚選的就是難行門,沿途都是毒蛇猛獸啊,很多的考驗,可是最後他拿到了武功的寶藏。

丙和尚就是在那邊猶豫不決。到底是難行門還是易行門?結果喪失了先機。

我覺得中國的古老智慧很好,就是說易形門大家都會走,你會走也要走,你不會走也要走。我是鼓勵華碩同仁,寧願選一個比較難走的門。 (楊方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