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口相關主題討論——現實理解系列之三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187575
1、人口出生圖:
查看原圖
原圖:http://wenku.baidu.com/view/00f717f9fab069dc50220199.html

2、關於中國人口的數據,不同出處不一樣。比如易富賢引用的數據,來自於另一個版本。http://www.cfbang.com/article/100003/13286/

3、按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簡單平均一下,可以得出:0-14歲人口平均每年為1483萬人;15到59歲人口平均每年是2088萬;60到65歲平均每年是1176萬人;

4、總體來看,不論是哪個數據,都大致顯示了不同時期在人口出生的情況。比如從1945年後,人口出生開始慢慢爬升,歷史性的突破了1000萬人。到了66年前後,到達2000萬以上的最高區位,直到1970年開始初步計劃生育。之後,由於基數,在嚴格計劃生育的情況下又來了一波生育潮,最高區位再次達到二千萬上方。到了1990年前後開始下降。以人口普查數據,1996年後的年均人口是1483萬人;1951年到1996年的年平均人口是2088萬人;而1946年到1951年前的年均人口是1176萬,1946年前出生的年均不到1000萬。

5、本文採信的圖,基本符合人口普查的數據,下文主要就此圖做分析。不過易富賢的圖,為方便計,也將做不同程度引用。因為本文主要是定性分析,無意於在數據上做嚴謹考證。總體說來,易富賢的數據更嚴峻,尤其是對近十年的出生數據的採信上。另外易富賢的數據比較平滑,從1995年的1800萬,經過五年的下滑,到2003年大致是1400萬,保持了十年。而本圖從1995年總體保持了1600萬的平穩情況,只是在1999前後出現一個波谷1150萬。但是,二者的數據平均起來,近15年的情況應該都接近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二部分  基礎推論

6、從圖明顯可以看出,在過去40年的期間裡,新生人口有明顯的週期波動。最早的一個低點是1976年,最高點則是1990年,而最近十年,平衡在1600萬左右。

7、中國的計劃生育,始於1971年,開始政策較鬆,到1976年開始嚴格限制三胎,到1980年全面施行和現行類似的政策:限制二胎。近幾年,雙獨放開,但生育率沒有明顯上升。

8、從1976年到1990年,在政策日嚴的情況下,出生人口仍然上行,是因為上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潮,是在建國後。二十幾年後,這一批人開始進入生育週期,導致出現最後一個峰值。而1999年,出生人口低至如此歷史低點,則又是因為1970年到1978年這十年裡,是一段人口出生的顯著下滑期。

9、1990年出生的人口,到今年是23週歲,整體剛進入生育年齡。假設一胎的生育年齡(都為平均值),農村是23週歲,城市是26週歲,生育二胎的年齡,農村是25週歲,城市為30週歲,那麼我們可以簡略的把23週歲到30週歲當成生育分佈主區間,其中高點可能密集於26歲前後。按這樣的假設,那麼在現有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未來二三年的新生人口還將繼續增加。

10、考慮到生育政策幾年前已經初步放鬆,即雙獨可以生二胎;加上現在經濟情況改善後,違規二胎現象抬頭;再加上時代原因,生育年齡後靠——那麼三者合力下,這個時間點或許還能稍微推後,比如2016年到2017年才是這一波新生人口高峰值。

11、2006年(1584萬)開始到09年的四年裡,新生人口逐年微弱增加,到2011年,新的數據是1615萬,2012年龍寶寶的數據尚未出來,也有可能突破1700萬。未來三年,如果繼續增加,或許可能到在2017年峰值突破1800萬。

12、假設政策繼續保持不變,那麼可以料想的是:2017年後,育齡婦女人口總量將在之後十年裡快速下降,2027年左右達到最低值。

13、不過,易富賢的圖顯示,20—29歲的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已經在2011年見頂,並將在2015年快速下滑。結合她們的出生情況,基於時代考慮,如果把20—29歲改為23週歲到32週歲,因為1977年到1987年,人口出生是明顯增長的,那麼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在2014年見頂,開始緩慢下滑,並在2018年開始急劇下滑。
查看原圖
14、另一張易富賢的圖顯示,中國的出生人口,在1987年見頂後,經歷了一個快速下滑的過程,15年內,從2400萬,下滑到1400多萬,這個低水平已經保持多年。不過2010年至今,應該是一個上升期,近幾年,大概是最後一個嬰兒潮。
查看原圖
15、新生人口方面,目前看起來政策放寬是指日可待,估計是頂多三四年時間。因為如果不放開,到2015年後就會開始緩慢下降,之後很快還會加速下降,直到2027年前後,新生人口估計將下降到1000萬以下,而如果三四年後放開二胎,那麼頂多的峰值可以到1700萬,遠期還可能穩定保持在1500萬。(過去15年區間裡平均出生約1500萬,即大概750萬女性,十年後,她們逐步進入生育年齡,即便每人都生二個,新生人口也不會超過1500萬,而人均二個是美國的生育率。經濟較好的國家裡,現實中不太會超過這個數。)

16、有個專用名詞叫「total fertility rate 」,總和生育率,正常的數值需要2.1才可以保持國家民族的人口活力。所以,按現有人口總量,如果放開生育政策,那麼新生人口將是恐怖的3000萬。就像美國人口三個億,每年的新生人口是600萬。但實際上並不會如此。因為經過30年的政策,我國的人口結構已經不合理。0~23區間的平均人口大約1500萬,23~43之間的平均人口大約2300萬,差了50%。後者是正在生育和剛剛生育過的群體,前者是未來的生育群體。簡單目測就可以知道情勢之變化。

17、如果按未來幾年的新生平均量1700萬,再考慮計劃生育正常改變後,未來平衡在1500萬,那麼保持N年,未來中國的人口也將下降到八九個億。所以,政策不變是不可能的,不變會降到6億。

18、由於即使政策改變,這樣的變局,期間也已然將出現巨多問題,人口問題難以軟著陸。雖然百年後八億人口的中國能活得更好,但是恐怕難以和平順利的熬到那一天。所以,早改變,早有利。

19、綜合來看,從2013年到2017年間,全面放開二胎是必將出台的,到2017年後,限制可能全面取消,甚至變為鼓勵三胎(雪球聲望最高的巴菲特和芒格各有多少個小孩?)。因為即使是這樣,也只能勉力保證1500萬,而中國上佳的選擇是未來能達到1500~2000萬的區間。這樣中國的人口遠景總量,可以達到10~12億左右,是一個軟著陸的下降。

20、問題只是:時機會如何拿捏選擇。鑑於新班子剛上台,急忙放開似乎不太現實,而且這顯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政策,完全可以放在一個更為合適的時機來用。假設未來二年內,經濟是可能處於下行趨勢的,那麼,當經濟表現很糟糕,國民信心極差的時候出台,會有極佳的效用。最近一年裡,由於經濟剛剛經過調控,進入一個軟著陸狀態,從經濟的角度,完全沒有理由現在出台政策。

21、而且,從新政府的調調看,改革貌似一個取向,而改革必然要暴露出很多負面的情況;同時,經濟轉型又會帶來增長的壓力。所以如果積極改革,那麼在經濟層面就肯定會有代價,如此在二三年左右的時間裡,或許會出現俱佳的時機:人口角度和經濟角度。

第三部分: 投資相關

22、從中國計劃生育的國情下,可以把人口情況分化三部分,一部分是70年前,一部分是70後,一部分是90年後。7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43歲;9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23週歲。因此,把中國的人群分為:43週歲以上、23~43週歲,以及23週歲以下。

23、從房地產的角度,需求主要來自於二塊;23週歲以上的存量人群的改善型居住,以及23週歲以下增量人群的婚房需求。從汽車需求來看,也可以分為23週歲以下的增量群體,和23週歲以上的存量群體。

24、從人口普查的人口情況看,23週歲以下的群體,年均數量將是1500萬。而23週歲到43週歲的群體,年均大致是2300萬。20年後,現在現在43歲以上的人群將完全退休,屆時,工作人群就是目前的23週歲以下群體,和23~43週歲群體。那時總工作人口是1500*23+2300*17,即7.13億人,比現在大約少1.7億人;退休人口是3.5億人,比現在多近2億人。23週歲以下,大約是3.5億人,平平過。屆時,總人口已經有所下降。

25、從工作人口看,假設平均20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那麼從圖看,1952年到1958年,年均人口1700多萬,現在剛進入退休階段,將持續七年。而1992年到1999年,年輕人逐漸接班,但是平均僅有1600萬。這意味著自今年開始,這個國家已不復有就業壓力,工作人口將開始自然減少。十年後,每年更將減少一千萬。

26、之所以要這樣分,是因為,按照總量人口來評估未來消費是不妥當的。只要存量人群的消費需求改善到一定程度,增長乏力以後,那麼增量是非常有限的,難以指望。所以,中國不僅存在社會結構方面的挑戰,人口政策造成的影響同樣深遠。

27、20年後的消費情況比較容易預測。美國人大約3億人,每年新增人口600萬。我們每年新增1500萬,大約是其2.5倍。美國現在每年房屋新造大約600萬套,汽車消費大約1200萬,電視需求是4000萬台。所以,即使假設中國20年後,也有類似消費能力,那麼中國的需求將是1.5千萬套房子、3000萬輛汽車和1億台電視。從去年看,房地產已經達到類似的等級水平,汽車則在如此最美好的前景下還有總量翻番的潛力(3.5%的年均增長),電視也頂多翻番水平(電視另有產品升級這一特殊情況,存量的CRT還有4億台需要更換。)。如果考慮到存量人口比重大於美國,那麼還可以稍微更樂觀些。但更遠期,完全是可以參考美國的。

28、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在20年內解決,那麼遠景會非常黯淡(百年後另論),屆時,不但工作人口大大減少,養老壓力翻番以上,整個內需也已經沒有潛力可以挖,那個時候,在發展最為樂觀的情況下,也幾乎一切投資都已經見頂了。所以關鍵的問題是,近20年內情況會怎樣。

29、看看汽車的情況。目前70前的群體,社會地位已經完全固化;70後到90前,也基本定型或半定型;90後剛開始工作。第一個群體有條件有必要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第二個群體情況類似,唯一有差別的,是其中的最年輕一小部分,才剛開始買車。第三個群體是未來增量。現在的問題是第二個群體90前的小部分年輕人,和第三個群體90後的年輕人,他們的增量需求可以頂得上原先龐大群體的集體消費升級麼?

30、在過去十年的購車潮中,龐大群體集中地開始了消費升級,其年齡區間,大致是25到60歲,這個群體人口超過7個億。在過去十年中,家用汽車的社會存量,從幾百萬輛,增加到接近一億輛。以最近二三年的家用汽車1500萬輛的年增量看,再有六七年,在年銷量不再增長的情況下,家用汽車社會存量也會增加到接近2億輛。問題是,如果是這樣,只要再有六七年,整個社會接近1/2的家庭(假設全社會4.5億家庭)將擁有汽車,這顯然有些過於樂觀。如果還要高增長,有些難以想像。還有一個問題是,一旦25到60歲的區間人群已經基本完成汽車購買,那麼新增人群的基數數量將非常有限,1500萬新人,頂多只能年新增50%(城市化比例)*50%(組成家庭)*30%(假設有條件購買)的數量,即112萬輛,幾乎是杯水車薪,只有上個月銷量的6%。

31、接上面的話題。寧波去年汽車消費下降,購置稅和購車數雙雙下降,或許正是此原因所致。成熟年齡的人群,由於社會固化的原因,有條件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而新增年輕人的數量又非常少。換言之,最近一二年的汽車銷量,來自於:較好條件家庭的第一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二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一輛車舊車更換、基數擴大(商販、技術藍領等)、新增人群(年輕人)等。一旦前三類得到基本滿足,那麼後二類的需求量肯定難以跟上,中間將出現非常明顯的斷層。因為基數擴大,依賴於社會的橄欖型轉型。除非「擴大」這一情況因政策出現加速現象,否則,難以寄望大成氣候。

32、可以繼續觀察寧波的汽車銷量。如果這個觀察有效,那麼其他地區(中部、西部)很快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大家想當然的會以為,總量觀察或人均數國際比較的角度,汽車業的遠景應該是好的,但是,由於中國特有的二個因素,即二極分化加計劃生育,可能導致實際上並不樂觀。也就是說,可能不但未來增長看不到,還可能出現下降。而這下降並不是來自於經濟不景氣,卻是來源於中國特色。我們要認清的是:是中國二個特色使得車輛銷量下降,導致經濟不景氣,而不是經濟不景氣導致了汽車銷量下降。

33、房地產的情況,在需求人群的分析上,和汽車非常類似,但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和汽車相比,房地產還有另外二個屬性:1、投機囤房比較嚴重,這意味這社會庫存比較大,汽車絕無投機現象存在(閒置也是極少的,一般會轉入舊車市場。),即汽車銷量肯定真實,而房產銷量在過去並不一定真實,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轉為社會庫存;2、房價在過去十年漲了十倍,而汽車價格是下降的,所以住房的需求擴大的可能性是和汽車相反的。

34、中國的房地產,在過去三四年,新開工面積驚人,2011年達到19億平方,2012達到17.7億平方,其中住宅算2/3略多,分別算14億和13億。中國已經有200億平方的住宅社會存量,在建住宅面積還有43億平方。按100平方米一套計算,已經有2億套房子,另外在建4300萬套,同時每年的新開工還有1300萬套。http://www.microbell.com/ecodetail_907824.html

35、這是什麼概念?90後1600萬的平均出生人口,理論上,組成家庭只要800萬套房子,按城市化率,只要400萬套,再按其中只有1/3能買得起房子,其實是只需120萬套。所以房地產行業實際上未來幾乎完全仰仗的仍然是成熟年齡群體的居住改善。問題是他們已經改善了十幾年,現在中國已經有2億套住房,外加4300萬在建住房,每年還在以千餘萬套在增加。問題是,中國的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房。

36、所以:城市住房可能現在已足夠,只是投機房很多,閒置著;以及投資房很多,出租著。如果是這樣,那麼,房地產行業的調整將比汽車來的更快,也更猛烈。因為他既會有量的調整,也會有價的調整。

37、要麼是:存量住房大多在內地?大多在三四線小城鎮?而沿海中大城市仍然不飽和?但是,像寧波這樣一個地方,其實十年前本地的城市化就已經完成,近十年來靠的都是外地移民,這看一看寧波的人口普查就知道了。所以,跨地區人口流動,未來固然仍然會存在,但必然強度會趨弱,因為一方面大學生將急劇下滑,另一方面沿海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對於知識、技能、資本等不是很強的早期移民來說,會呈現越來越被邊緣化的趨勢。所以,逆城市化,或逆區域流動的現象已經在發生了。

38、那麼家電呢?家電也是中國最大的消費支柱之一。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機銷量分別是7603萬台、5567萬台、10456萬台、10540萬台;其中內銷分別是5598萬台、3482萬台、5785萬台、4396萬台。大家可以同理測算一下,他們未來的空間。

39、總體來說,無論住房或汽車或家電,由於存量社會向橄欖型的轉型非常困難,以及新增年輕人數量即將急劇減少,這三大產業,在這二個因素下,很可能前路上即將出現需求斷層。

40、所以,或許可以說,我國大宗物資方面的總量經濟時代會即將過去,也或許正在過去,至少,邊際效用方面是成立的。當然,如果中國經濟的未來總量繼續大幅增加,那麼增加的也不一定是住房、汽車、家電了,或許是牛奶、電影和鮮花草地水果。但是,這樣意味著成功轉型,而我們還沒開始這麼做。

41、從下圖看,未來二十年最好的行業是養老院、殯葬業、老年人用藥。1938年出生人口大約900萬,1950年出生人口是1500萬人,後者現在已經63週歲。1963年出生人口是2700萬,他們年齡現在是50歲。中國現在死亡人數剛達100萬,按中國的平均年齡,12年後將增長到1500萬,25年後,將增長到極限的2700萬。
查看原圖
42、最後,從投機的角度,二胎主題或將成為一個熱門。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主題都成為炒作對象,中國人口問題作為世界最大的話題之一,沒有理由不成為炒作熱點。未來的二三年內,在特定的時間窗口(比如二會)等等,可以合適的參與。同時,未來二三年,還是一個難得的嬰兒潮,是最後一個嬰兒潮,雖然總量有限,但畢竟是一個增長期。後者也使得前者的概念炒作有一定的基本面支持。

43、當然,純粹的二胎主題,所涉及板塊其實很小,從前面分析可見,真正利好很有限(像「貝因美等等受益於嬰兒潮或屬於二胎概念股」這類報告,其實是標題黨),其實二胎放開這個政策,對整體宏觀層面,尤其是心理層面來說,影響更大。但本文真正的意義,既不在於二胎主題,也不在於未來宏觀判斷,而只是增加現實理解,就和前二篇的《工資篇》類似。如果數據的引述、加工、論證、結論有些粗糙,那應該也無大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04

藏在人口裡的商業密碼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787

站在人口紅利的拐點,可以看見,中國作為全球製造基地的危機正在演變,而作為全球市場的黃金年代剛剛開啟。誰破譯了人口數字裡的密碼,誰就贏得了市場的機會。

「被預測」了多年的「人口紅利」拐點終於真的到來。

2013年2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2統計公報,顯示這一年中國大陸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減少了345萬人。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這是相當長時期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的第一次下降」。在新聞發佈會上,他提醒說「要高度重視這個事情」。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隨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我們應當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夠準備」。

有趣的是,隨著勞動力的減少與財富的增長,中國作為全球製造基地的地位漸漸下降,但作為全球市場的意義卻日益上升。這個龐大的國家,正在集體從大工廠轉向成為大市場。在這場大變化裡,在人口數字的背後,藏著哪些商業密碼?

房地產:尋找新的購房者

早在2006年,地產行業的龍頭——萬科就發起了一項專題研究,試圖回答一個問題:萬科應該為誰造房子?

時任萬科集團企劃部高級研究員的舒東是這一研究的領頭人,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在當時還是一個頗為新鮮的課題,因為許多數據缺乏,他為此還專門從深圳出差到北京,在圖書館裡泡了一個多月。為了讓研究更具價值,萬科幾乎遍訪國內知名的人口專家,為他們提供經費和研究便利。

舒東透露,自2006年到2008年,萬科推出了數十個報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方法論,不過,對研究成果,萬科一直守口如瓶。2010年,舒東離開萬科時,還被要求籤署保密協議。

不過,一些報告後來也流傳了出來,從中也可窺見萬科當時的一些發現:

比如,萬科預測,2013年,首次置業人口紅利的拐點將出現,2013年後新增首次置業人口將迅速下降,而改善型和高端再改需求將不斷增加;到2017年左右,20-65歲的總勞動人口將達到高峰,老齡人口在此期間將不斷增加。2013年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將出現投資高端改善型、養老度假休閒型物業的趨勢。

萬科的預判部分來自自己的客戶資料:萬科的第一大客戶群是30-34歲人群,屬於1962-1972年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到2007-2011年,轉變為生育低谷人群,總數將在近幾年內明顯減少;但另一方面,隨著這一客戶群全面進入40-49歲年齡段,他們也將步入事業的高峰,購買力也將提高,對改善型物業的需求也會增加。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還發現了住宅市場持續增長的新動力——遷移人口。在分析2006年萬科成交客戶的資料時,萬科發現,持有與人口遷移有關的購房動機——如「從異地遷到本地」、「方便工作和事業」、「原來的房子拆遷」、「想把父母接到一起住」、「想和父母分開、單獨居住套房」、「準備結婚」、「為了孩子的成長教育」等——的客戶竟然佔到了所有成交客戶的31%。

萬科由此判斷,城市化和人口遷徙——農村向城市遷徙,小城向大城市遷徙,內地向沿海遷徙,這個故事還會延續十到二十年,而中國沿海城市帶的人口紅利期,也會因為這個因素,要比中國整體的人口紅利期持續得更為長久一些。

基於以上這些判斷,萬科這些年一直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自2009年後,旅遊地產、養老住宅等物業類型的開發,就頻頻出現在萬科的戰略表述中。向更細分人群提供產品,也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銀發市場」大爆發

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末,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9390萬人,佔總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了0.59個百分點。

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老。2013年2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報告預測,今後老人新增量將達到每年1000萬左右的速度,到2033年左右,老人將會達到4億。

如此多的老人,都生活在一個急需改進以讓他們更方便的社會。比如,上述報告顯示,七成以上的城鎮老年人口居住的老舊樓房都沒有安裝電梯;很多路口的紅燈設計都是20秒;公共衛生間裡,許多連老年人蹲握的扶手也沒有……

商機,自然也隱含在這些「不方便」中。

顯而易見的,便是對這些公共設施進行改造;其次,便是老年護理市場,會迎來一個新的爆發點。

上述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空巢老人為3600萬,失能老人則高達0.99億。這些失能老人中,願意入住養老機構的比例為16.6%,即有597.6萬失能老人需要入住養老機構,但是護理性養老床位嚴重不足,民辦養老機構中僅有15%左右的養老機構可以提供「康復護理」服務。

除了老年護理服務,與此相關的「銀發市場」,諸如家政服務、休閒娛樂、保險等針對老年人口需求的行業同樣也將會因為人口老齡化(及其伴隨的財富增長)所帶來的持續需求而得到長足發展。

華林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患病率和就診率都會顯著上升。針對中老年人的醫藥、醫療器械以及醫療服務也將直接受益。

代替工人的「人」

勞動人口的下降,直接挑戰的便是中國製造業所賴以橫行世界的獨門武器——廉價勞動力。

實際上,自2004年以來,初春時節的「民工荒」,就已成為了中國一年一度的保留節目。如果不願意向東南亞等地遷移,工廠主們便只能打另外一個算盤:用自動化的機器來代替人工。

2010年,南方週末記者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一趨勢,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迎來了一個機器換人的高潮(詳見2012年7月29日《「世界工廠」機器「革命」》)。而今,這一趨勢正變得越來越明顯。

2013年春節,有著近40萬普工大軍的深圳富士康,竟然第一次停止了招聘。據媒體報導,這可能與富士康董事會主席郭台銘此前宣佈的機器人計劃有關。此前,郭台銘曾多次表態,將用機器人代替部分工人從事單調重複的工作,富士康已於2012年啟動「三年內造百萬台機器人」計劃。

實際上,取代人類工作的並不只是生產流水線上的機器人。大型數據與軟件已開始從事白領的工作;自動取款機、機場的自動售貨機以及簡便的辦公軟件代替了大量出納員、服務員和辦公助理。可以預見的是,這一趨勢將會因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而變得更為明顯,而中國的機器設備和自動化產業,也將因此迎來新的發展高峰。

當嬰兒潮一代開始生孩子

民族證券研發中心的一份報告分析,分年齡組看,從2004年到2016年的12年時間內,0-14歲兒童、15-19歲少年、30-39歲青年和65歲以上老人的絕對數量都會逐步減少,而20-29歲青年及40-65歲中年人口數量則在逐漸增加,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動將對消費品行業產生直接影響。

比如,20-29歲青年人口的增加,會增加對電子產品、服裝、網絡服務、經濟型酒店等產業的需求;

30-39歲青年,他們是消費10萬元以上價值消費品的主力人群,這部分人口數量減少,將直接影響到汽車、普通新建住宅的需求;

但40-65歲中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卻會直接提升奢侈品、體育用品、保險服務、高檔住宅的需求。因為他們正處於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購買力強,而且這個年齡段人群的體力漸漸下降,對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求空前迫切,對保健用品的需求會增加。

總體來看,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各個年齡組人口的需求層次日益提高,對高檔的消費品或服務需求增加,對服務性消費需求強於商品性消費需求。

這些藏在人口裡的密碼,對於商業卻有著獨特價值。

比如,最近兩年來,體育運動品牌掀起了一股關店潮。據媒體報導,2012年,李寧、安踏、匹克、361度、中國動向、特步等,至少關閉了超過3000家店。

這些品牌關店,與奧運之後運動品牌市場本身的競爭有關,也與人口的變化有關——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新生人口數量一直處於較高水平,其中1990年是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此後開始大幅下降。體育品牌過去十年高速增長的大趨勢正是與此有關——運動鞋服最大的消費人群是15-25歲的年輕人。而現在,當比「80後」少得多的「90後」成為主要客戶,市場自然生變。

有消息說,李寧、安踏、特步們現在學乖了,他們正在調轉槍口,將目標瞄準另一個市場——童裝。

因為,根據統計數據分析,數量龐大的「80後」們開始陸續結婚生子,這將使中國大陸在2015年前後迎來一次嬰兒潮。中國新生人口數量有望從當前的每年1600萬上升到1800萬左右,甚至可能達到2000萬的峰值水平。

2012年上半年,361度發佈的業績稱,在以業務劃分的鞋類、服裝、配飾和童裝四大產品線中,唯有童裝產品表現較好,平均售價增40%,銷量增107%,佔集團營業額的比重從3.6%上升至11.6%,翻了將近三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42

德銀:全球人口趨勢分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297

德銀全球策略師Sanjeev Sanyal:全球人口發展軌跡正接近重大轉折點,並且我們認為,這種轉變可能比主流預測顯示的要來得更早和更猛烈。在我們看來,在未來不到15年裡,全球生育率(fertility rate)將降至人口置換率(replacement rate)以下。由於人類壽命延長,未來幾十年裡,全球人口數量可能還將繼續上升。但從繁衍後代方面來說,人類將不會再擴張。我們預計,世界人口將在2055年達到約87億的峰值水平,到2100年將下降到80億。因此,全球人口峰值可能提前半個世紀到來,並且到2100年,將比聯合國當前預測的數值低28億。

下圖顯示了全球生育率的下滑:

發達國家的人口出生率早就已經很低,而發展中國家的出生率將出現最大幅度的下跌,包括中國、俄羅斯和巴西等。不管中國是否廢除獨生子女政策,勞動力的大幅減少都將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發現,由於性別比例失調,中國已經沒有足夠的育齡婦女來穩定人口了。

為應對老齡化社會,需要延後退休時間。在我們看來,這份報告的大多數讀者都將健康工作到70歲。這將對所有一切造成衝擊,包括消費模式、大學系統等。但我們相信,老齡化社會絕不是關於養老院的問題。

下圖顯示了平均壽命的上升:

中國從「世界工廠」到「投資者世界」的轉變,將給一些更年輕的國家創造機會,如印尼、菲律賓、印度。有趣的是,美國一直到21世紀50年代,勞動力都將不斷增長(這長於大多數新興市場),雖然移民群體中出生率的下降將削減這一增長軌跡。我們還認為,德國將意外地善於吸引移民,其表現將超過聯合國的人口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55

40年後,日本勞動年齡人口或將縮減至二戰結束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52

總所周知,日本社會正在快速老齡化,下圖是野村證券Kyoichiro Shigemura製作的日本老齡化趨勢圖。

圖中綠線為15-64歲的人口數量走勢圖,1995年為8717萬,2050年可能會降至5001萬。黃線為65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2010年為2948萬,2040年預計達到3868萬。而紫線代表的1-14歲人口預計將從1955年2980萬人下滑至2050年的939萬人。

到2012年,日本的老齡人口已經達到3000萬人,而15-64歲的主要勞動力人口持續下滑,2050年之後預計將低於5000萬,回到1947年左右的水平。

如今很多人建議日本必須採取措施來應對這種情況,包括引進外來勞動力,但是Shigemura從另一個角度解讀認為,隨著給老齡人提供服務的產業的發展,日本公司將會成為這方面的全球領導者。

他給出了4家有這種潛力的公司名單,分別為Ship Healthcare Holding,M3,Ain Pharmaciez,Message,此外還有另外5家也會做的不錯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10

八張圖告訴你中國人口現狀及趨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29

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壓力,三中全會宣佈將放寬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到底中國的人口狀況面臨哪些問題,可能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下面來自摩根士丹利的八張圖表將會告訴你。

1、中國自1949年建國以來經歷了三次嬰兒潮。第一次是戰後的1949年至1958年,第二次是1962年至1972年,第三次是1981年至1991。

2、中國的生育率在1970年代達到最高5.5,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開始迅速下降,到了2012年為1.6,以經低於2.1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3、人口自然增長率1970年代為2.6%,1980年代計劃生育後降至1.2%,目前低於1%。

4、中國的人口增長將會減緩,至2030年將出現人口負增長。

5、工作年齡人口將在2017年開始下降,這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

6、儘管經濟下滑,公司招人會變得越來越難。

7、獨生子女政策降低了人口對經濟的壓力,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男性比例的偏多。

8、中國人傾向於工作的時候存錢,退休了之後消費。隨著前兩撥嬰兒潮人群的退休,中國經濟結構將從投資趨向於消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16

人口勞動力不足 在職媽媽亦缺支援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4%BA%BA%E5%8F%A3%E5%8B%9E%E5%8B%95%E5%8A%9B%E4%B8%8D%E8%B6%B3-%E5%9C%A8%E8%81%B7%E5%AA%BD%E5%AA%BD%E4%BA%A6%E7%BC%BA%E6%94%AF%E6%8F%B4/

▶過去十年,香港的女性勞動參與率一直停留在50%以下
▶「目前政府能提供的托兒服務,僅是現時需要被照顧小孩總數的1.6%」

每日早上6點,天還未光亮,Sharon就得起床照顧剛滿一歲的小女兒。她起床後要用一個多小時為女兒整理、餵奶、換尿片,7點35分之前她自己得裝扮好出門上班。

30歲的Sharon是債券交易員,工作必須用公司電腦系統,沒辦法在家工作;上班時間彈性小,準時早上8點至晚上6點,而且行業競爭激烈,分秒必爭。「所以產假一結束就直接上班了,自己的身體還沒恢復好。」

雖然Sharon一如大部份中產家庭,孩子一出世就聘請菲律賓外傭在家幫忙,但她作為全職媽媽仍感到非常疲憊。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香港有12歲以下兒童家庭中,有16.4%聘請外傭,每月最低需要支出4000港元作為外傭薪金。「菲傭只可以幫助家務,親子教育等都要媽媽親力親為,所以我總感時間不夠,」Sharon說。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研究主任黃健偉指出,過去十年,香港女性為了多留在職場幾年,不斷推遲結婚及生育年齡。香港女性結婚年齡中位數從2003年的28延遲至現時的30歲,女性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亦由2001年的29.4歲退遲至2012年 30.5歲。而女性結婚生育後,為了照顧孩子及家庭會選擇離開職場。據政府統計處資料,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於30至39歲期間急遽下降,30至59歲的女性料理家務者有52.5萬名,佔該年齡組別非從事經濟活動的女性人口83.8%。

「從統計數據中很明顯可以看到,有一部份30歲左右的年齡層勞動人口突然不見了,大部份都是女性,」黃健偉說。在160萬名15至64歲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中,近40%是家庭主婦。過去十年,香港的已婚女性勞動參與率一直只有50%左右。

香港經濟活動一向依賴本地勞動力,九成就業人口是本地人。但在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威脅下,勞動人口卻不斷下降。2011年香港生育率只有1.2,低於日本1.39、南韓1.24、新加坡1.23等同區發達經濟體。同時,隨着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一代於未來數年陸續退休,香港勞動人口將於2018年達至高峰371萬後,由2012
年的58.8%下降至2041年的49.5%。

就這一問題,香港政府上月公佈人口政策諮詢文件,表示解決勞動人口危機刻不容緩。當中提及引入外勞,多個勞工團體立即反對。香港勞工團體之一的工聯會更在月初約見特首梁振英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工聯會榮譽會長陳婉嫻在會後引述梁振英指,目前進行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重點並非輸入外勞,而是如何釋放本地勞動力,當中鼓勵女性投入勞動市場成為重要一項。香港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11月6日晚間在彭博於香港舉辦的一個主題為香港經濟中的女性角色(Women In Hong Kong Economy)研討會後表示,香港有50多萬年齡在30至59歲之間的家庭主婦,政府將通過有效的人口政策鼓勵這群最有潛質的勞動大軍加入職場。

鼓勵女性產後工作的最基本措施是制定合適產假。現時香港勞工法例規定產假只有10星期,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更少於國際勞工組織《保護生育公約》規定的14星期。工聯會婦女事務委員會在2011年11至12月期間進行「懷孕及產後工作保障」網上問卷調查,受訪的各行業僱員中,九成認為在職婦女懷孕及產後工作保障不足。在香港只有少量的大機構會為了吸引更多女性員工產後留任而增加員工支援。匯豐銀行從2012年7月,將有薪產假增至12周。因為請人困難增加,懷孕員工的福利也成為吸引人才的手段之一。萬寶盛華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香港有57%的僱主難以找到合適的員工,是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

中原人力資源顧問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這種自願性福利,令僱主有比較優勢。但她同時亦強調,如果政府強制要求企業增加相關福利,反而可能令女性在職場上被排斥:「因為香港九成的僱主都是中小企業,很難願意為了聘請女性而增加額外負擔。」

彈性工作上班時間,對於企業(僱主)可能是更好及更容易實行的安排。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性別研究中心主任蔡玉萍教授表示,工作彈性(work -exibility)正在被很多國家用來鼓勵國家生育率及女性就業,已獲得社會及學術界認可。彈性包括工作日、工時、工作地點、假期安排四方面。她指在香港現時的教育氣氛下,小孩子很多活動需要有家長參與,因此聘請傭人並不能代替媽媽的位置。

黃健偉也認為:「尤其香港新一代媽媽非常注重親子相處,對於上班的時間看重也高過從前。」Sharon也直言:「如果寶寶適齡上學以後有表演、比賽等課外活動,還是希望能有時間陪她。」

「有效的工作時間在這方面尤其重要,如果能夠安排家中辦公,不一定會增加僱主成本,生完小孩子第一年如果有這樣的安排,可以減輕在職母親很大壓力,」蔡玉萍說。

「政府本身是最大的僱主,實行彈性上班時間這方面可以從政府公務員做起,之後鼓勵更多僱主採用同樣方法,」蔡玉萍表示。而黃健偉就提議,政府亦可以通過退減稅等優惠,鼓勵僱主增加產假、做出彈性工作等安排。

托兒資源不足,是女性重返職場的另一大障礙。私人的托兒服務普遍存在名額少、費用貴、時間不配合家長工作等問題。隨著香港家庭結構改變,家庭組織已非70年代的幾代同堂的結構,兒童照顧不再能交托祖父祖母。80年代引入外籍傭工支援家庭照顧,但黃健偉指出,兒童照顧(child care)需要一定專業性,並非外傭可以做到。相比中產家庭,低收入媽媽更沒有餘錢聘請傭工,大部份都會選擇放棄工作。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廖珮珊表示,雖然政府現下有提供免費的公共托兒服務,但非常缺乏:「我們作過統計,目前政府能提供的托兒服務,僅是現時需要被照顧小孩總數的1.6%,排隊等候服務至少半年。」

現時香港的幼稚園大部分都是半日制,小學下午3點放學,之後需要家長照顧。提供課後照顧的私人機構都設於校外,家長需要額外接送。蔡玉萍教授分享,她曾在英國工作,當地的學校都有課後托兒服務,家長可以根據自己需要申請,按時收費。「如果香港政府能許可類同的托兒照顧在現時學校進行,相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總之】 香港的人口老化和低生育率已經威脅經濟增長。女性是最有潛力的勞動人口,著力提供更多對在職母親的支援,對社會生產力尤其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38

日本人口老齡化的三大驚人事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788

本週華爾街見聞分享了下面這幅彭博圖表,它對比了2030年中國的人口結構和今天日本的人口結構,看起來中國人口問題更令人擔心。

 

而如果要比照日本,我們得正視更嚴峻的現實:日本今天的人口問題也許比很多人印象裡嚴重得多。在此同樣用圖表來說明幾個關鍵的真相。

1、由於生育率下降、國外移民並未增加,日本的適齡(15-64歲)勞動者三十年來持續減少,目前已經達到三十年最低水平,而且這種減少趨勢還會加快。

 

富國銀行(Wells Fargo)評論:

日本的人口總數是最近才開始減少的,但勞動力人數已經減少十多年了。

這對日本未來的勞動力和國內需求都有嚴重影響。

IMF數據顯示,到2050年,日本的適齡勞動者預計將從1955年巔峰期的8700萬人減至5500萬人左右。

若預計無誤,這意味著屆時日本的勞動人口規模幾乎和二戰結束時相差無幾。

2、今年11月,65歲以上日本國民人數佔總人口百分比首次超過25%。這個國家四分之一的國民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而且這樣的老齡化速度還在加快。
對比下美國:每100個美國國民裡,只有大約14位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

看到這樣的數據,再看看今年9月機構預測「日本成人紙尿片的銷量很快會超過嬰兒紙尿片」,我們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3、富國銀行認為,人口嚴重老齡化導致日本國內利率明顯扭曲。日本老年人對日本國債收益率的影響力超過了日本央行今年史無前例的QE

 

富國銀行評論:

上圖可見,除了削弱增長潛力,人口老齡化也在對日本的利率施加下行壓力。

IMF數據顯示,老年人家庭更傾向於避險,對持有日本政府債券這樣的避險天堂類資產會更放心。

老年人購買資產對利率產生的下行影響比日本央行購買資產的還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03

台商篇》摸透人口服務、金融、電子商務產業 捕捉「改革紅利」 不能忽視的三大亮點

2013-12-23  TCW  
 

 

涵蓋六十個面向的三中全會改革商機,為外資進軍中國服務業打開多扇大門。

專家建議,台商在布局對岸之前,要徹底以中國市場為出發點,去思考經營對策,才是勝出的不變法則。

撰文‧周岐原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化改革決定文》公布之後,立刻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大家都拿起放大鏡仔細檢視,在這份條列未來施政方向的文件裡,中國最高領導人究竟開了哪些產業的大門。

當製造業遭遇重重困難,面臨必須轉型、遷徙甚至收攤的挑戰,為數龐大的台商尤其關心,哪些是政策剛剛鬆綁,可能成為下一個明日之星的產業?

十二月十五日,中國國務院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對這個問題提出官方說法。徐紹史指出,二○一四年中國將逐步放寬外資投入產業的限制,打算開放金融、文化、教育、醫療、商貿物流等,多項高附加價值、創造大量就業的服務業,以便藉此提高中國服務業的經營效率,並且創造更多內需消費商機。

官方放行

外資大舉進軍服務業

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的消費早就是各家外資角力的戰場,任何跨國企業,為了討好花錢不手軟的中國消費者,也不得不禮讓三分。

舉例來說,今年十月間,央視節目痛批手機大廠三星,指其字彙資料庫設計錯誤,經常造成當機。三星隨後就發表聲明,對中國消費者的不便「感到真誠的歉意」。

無獨有偶,今年九月間,另一家手機大廠蘋果也打破慣例,先後在加州總部和北京舉辦產品發表會,成為蘋果自家的創舉。無論是蘋果或三星,公司的動作在在顯示,中國的內需消費,是一個商機高速成長的市場。「北京的『萬有引力機器』功率很強,誰都逃不過它的吸力」,《金融時報》形容這個局面說。

在城鎮化過程中,服務業的發展程度高低,本來就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原本從事產品製造的業者,紛紛跨行嘗試服務業,讓「二轉三」(製造業轉行服務業),成為近年最熱門的詞彙。例如廣東東莞台商張朝宗,就從原來的聖誕燈製造商轉行,過去銷售產品到沃爾瑪(Walmart)的他,如今是擁有十多家連鎖店的麵包店老闆。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曾積極布局中國的零售通路事業。

早在三年前,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設定的十二五規畫中,就宣示要大力拉抬服務業,目標是在計畫結束時,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要比製造業多出四%。今年第一季,服務業占中國GDP比重四七.八%,正式超越製造業;加上未來兩年,中國仍將大力整頓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造船等行業,可以想見,在維持經濟成長之下,服務業將扮演更吃重的角色。

「早在出發之前,台商應該把中國市場當成重心來思考!」華犇創投合夥人戴偉衡提醒,台商西進之前,最好先徹底了解當地的社會特色,因為中國各省、市文化仍略有差異,服務業的規模往往較小,不像有龐大資本的製造業,能讓地方政府重視,一旦無法打開市場,業者往往因為後續成本難以負擔,選擇黯然退出。

戴偉衡指出:「如果沒有以當地人為出發點,你的商業模式就沒辦法說服消費者。第二,如果不去想市場的問題,你就根本看不出法律的障礙或競爭者在哪裡。」

一胎化解禁

人口商機有利台商

放眼這次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文,在六十個改革項目裡,台商受惠最多的領域,可望是人口服務、金融與電子商務三大產業。以人口服務為例,中國由原本的一胎化,放寬為單獨二胎(夫妻雙方一人為獨生子女,則可生育第二胎),就創造一連串的醫療、教育服務,以及周邊的嬰幼兒消耗品需求。

食品大廠康師傅,就率先布局這股可觀的人口商機。十一月初,趕在三中全會結論公告之前,康師傅就宣布將與朝日集團旗下、日本第三大奶粉品牌和光堂合資投入嬰幼兒奶粉市場,打算搶占每年多生一五○萬個嬰兒的龐大市場。另一方面,和生產相關的產後護理中心,是華人獨有的文化,台灣知名的廚師阿基師(鄭衍基),也透露他準備赴中國投資坐月子中心。

只要和新生兒相關,無論是產品或服務,業者往往享有較高的利潤空間,例如進口的嬰幼兒奶粉,在中國售價就比台灣高三成以上,這便是康師傅在方便麵、飲料之外,另闢新戰場的主因;同樣的,產後護理服務更是按日計費、向消費者收現金的行業,這塊台商享有文化優勢的市場,發展潛力勢必很可觀。

另外,與人口相關的殯葬服務業,也是台商在中國相對擁有優勢的領域。例如國內知名品牌龍巖,今年就投資四千萬美元,準備在浙江溫州建立登陸的第一個灘頭堡。

根據人數估計,中國的殯葬服務市場大約是台灣的七十倍,加上中國並沒有往生儀式的消費習慣,以倍數計算的商機,讓龍巖董事長李世聰積極搶進。他計畫未來十年內,龍巖要打進中國十個省分,成為在地化的殯葬服務業者。從新生兒增加到往生者增加,受到人口趨勢帶動的商機,將是台商布局對岸服務業的機會所在。

成長飛快的電子商務,同樣是許多台商的焦點。例如中國最大的量販業者高鑫零售,已經在十月底成立「飛牛網」,準備整合實體通路的力量和品牌,進軍電子商務。

網家董事長詹宏志也指出,公司正籌備進軍中國,明年第三方支付業務上路以外,赴中國市場的細節也將浮上枱面。預料網家將提出增資案,詹宏志本人也坦言,他已經將退休年齡延後十年,要好好打拚中國市場。

「第一個要考量稅負,第二個是物流,還有,我們的特色到底在哪裡?」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連淑凌分析。她指出,雖然台灣電子商務業者對中國市場普遍興致勃勃,但中國的加值稅和台灣制度截然不同,加上物流體系龐雜,無論是電子商務平台或產品業者,台商都要先熟悉對岸的生態底細,再嘗試布局。這也是所有業者捕捉三中全會改革商機的不敗法則。

富商、名廚搶進三中商機 鎖定改革帶來的機會,布局服務業市場

康師傅

與日本第三大品牌和光堂合資,投入500萬美元,生產嬰幼兒奶粉及副食品。

網路家庭

準備增資,

預計於2014年進軍

中國電子商務市場。

高鑫零售

成立「飛牛網」,發展電子商務,希望一年內上架100萬件商品。

龍巖

與浙江溫州市府合作,投資4000萬美元,布局當地殯葬服務。

國泰金

旗下上海國泰產險,獲准經營四川、湖北市場,已增資4億人民幣。

永豐銀

創國內金融業首例,申請成立中國子行獲准,資本額20億人民幣。

阿基師

準備在中國投資

坐月子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95

中國迎來人口拐點 真的會成為第二個日本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763

社科院今天發佈藍皮書顯示,我國2013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將超2億,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超3700萬人;而15-59歲的勞動力人口總數從2011年開始下降,撫養比在2013年年底由下降轉為上升。中國真的會成為第二個日本嗎?

華爾街見聞上個月曾報導,隨著國家更為富裕、人口增速放緩,中國出現新的人口擔憂:人口不足。特別是,中國有理由擔心人口老齡化及高老人撫養比問題。

藍皮書指出,中國迎來了人口轉型的拐點,人口紅利將進入逐漸收縮時期。未來若干年裡,中國勞動力人口將在波動中趨於下降,出現負增長趨勢,人口老齡化開始加速,2013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億人。

藍皮書稱,老年人口總量的上升,也帶來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數量的迅速攀升。現在「失能老人」的總數已經超過3700萬人,估計到2015年將接近4000萬人。

彭博全球經濟主管Michael McDonough也表示,2030年中國人口金字塔同今天的日本看起來非常相似。20年內,中國將成為第二個日本(見下圖)。

20年后,中国将成为第二个日本

當然,日本是個極為富裕的國家,他們能處理好這一問題。未來不到20年裡,中國將向日本靠攏,但要達到日本的財富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政府如何處理好「未富先老」引發的人口問題將是是未來十年執政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11

衛生紙告訴我們的全球人口趨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861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需要不同類型的衛生產品:嬰兒時是尿布,長大以後大多數是衛生紙和個人護理產品,年邁時如果用毛巾已經無法正常自理,可能要開始使用成人尿布。 所以,各類衛生產品賣得多好也可以從一個角度體現某個國家的人口年齡結構。 去年華爾街見聞還在分享“日本人口老齡化的三大驚人事實時”提到去年9月的一項機構預測:日本成人紙尿片的銷量很快會超過嬰兒紙尿片。 市場研究公司Euromonitor以下圖展示了各類衛生產品在不同國家地區未來的銷售增長形勢,並非當前銷售業績。 由上圖可以發現,美國、加拿大、巴西和南非這類經濟體會購買大量衛生紙,相應地人均浴室數量也很多。 在年輕國民較多的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和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他們購買的紙尿布與紙尿褲更多。 在中國放開計劃生育管制、推行“單獨二胎”政策後,可能紙尿布這類產品的消耗量也會大增。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伊朗與巴基斯坦這類穆斯林國家的女性衛生護理產品很有增長潛力。 而那些面臨大量國民退休的低生育率國家將消耗更多的成人失禁產品,如日本和許多西歐國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