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些市場表現仍然值得讓人回顧,為何面臨美國政府違約危機,市場仍然如此淡定?
當然本文並不是要對政治對市場的影響做探討,FT的Dan McCrum認為這反映了一個概念:黏性風險,而這可以解釋許多當前的市場現象。
經濟學家對於黏性工資和價格非常熟悉,兩者都用來形容對於市場環境變化的調整緩慢。
而在黏性風險下,對此的評估顯示出一定的黏性:人們不願意改變其對風險的看法,直到出現壓倒性的證據。
這種現象的背後有著堅實的邏輯。在2011年,當歐債危機爆發、美國遭降級給市場帶來三個月的風雨飄搖時,最好的應對就是什麼都不做,等著看一切結束。
就如同下圖碗裡的球,輕微的晃動會使其來回滾動,但中立最終仍然能使球回到平衡點。
而在球滾動時,要試著交易甚至對沖都是很難的。即便你成功的對沖了,那什麼時候你需要變現呢?之後又該怎麼辦?
所以市場被教育了,遲早會有英雄出現來拯救世界的,就像德拉吉、伯南克以及未來的耶倫做的那樣。
在這種模式下,出現恐慌甚至是做空都很危險。看空風險太高,考慮到國債收益率長期且不斷的走低。
McCrum認為這有助於解釋當前廣泛存在卻又沒什麼依據的樂觀情緒。大而化之的說,這種情緒就是只要央行一直維持低利率,那就盡情追求收益率吧。
花旗的Matt King一直有個觀點就是市場要比看起來更脆弱:
突然之間每個人看起來都認同:央行們將支持所有東西;負面的因素如今很難看到;唯一的交易方向就是做多,尤其是那些高Beta品種...
只要央行一直打開水龍頭,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但即便投資者也坦承市場走高是「人為」的,這反映出我們其實都在一條船上。而只要這條船偏一點點,市場就會再度失望。
他認為歐洲金融企業尤其如此,儘管壓力測試和歐洲央行的嚴厲措辭言猶在耳,但今年以來整個行業金融債券的價格都在走高。
如果情緒擺脫了黏性,一旦它開始變化,那將非常迅速。標普500在1月份漲了5%,並在隨後的5個月裡一往無前。每個小心的人都被甩在身後。而當情緒往另一個方向變動時影響更大。
回過頭看GMO Ben Inker二季度的白皮書:
從5月22日到6月24日,標普500下挫了5.6%,MSCI EAFE大跌10.1%,MSCI新興市場指數暴跌15.3%,道瓊斯/瑞銀商品指數跌去了4.5%,美國10年期國債跌了4.4%,巴克萊美國TIPS指數下跌7.1%。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全球指數重挫10.8%,德國10年期國債下跌5.2%,英國10年期國債下跌3/4%,澳洲10年期國債下跌6.5%。
自此以後,股票市場回升很快,標普又創新高,但許多其他資產仍然在谷底。考慮到過去十年裡股票和債券之間基本上呈現負相關,這種全面的下跌看起來很怪。
對於那些受到的教育認為投資者唯一的風險是增長和通脹衝擊的投資者而言,這種現象可能更加奇怪。對於人們而言,這就像是某種尋求認同的時刻,你要麼認為這只是一次性事件,要麼就需要考慮是不是重新考慮風險模型了。
當然,此後市場重歸平靜,但黏性風險的挑戰仍然存在。
這麼想,儘管每個人都認同利率終將走高。但債市已經牛了30年,僅2012年一年就有近萬億美元流入債券基金。
那麼回到球與碗,如果這個碗搖晃的程度更大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