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低價烏克麗麗 也有專屬調音師

2012-10-15  TCW




股神巴菲特和深情的偶像劇男主角大仁哥,共同點是什麼?答案是:「烏克麗麗」。類似吉他、僅有四條弦的烏克麗麗暴紅,也讓台灣第一家網路樂器館——小新樂器館,七月時剛進的兩千把貨源一掃而空,急得創辦人曾惠新在網站宣布:「不能批發只能零售。」

小新樂器館是台灣第一家在虛擬世界中賣樂器的網路商家,今年又入選了《數位時代》網路人氣賣家一百強,排在前面的都是價低量大的女裝和食品商家。它,算是 黑馬,當許多網路賣家歷經網海淘洗,紛紛不支倒地時,卻能十二年不敗,創造年營收約二千四百萬元,也吸引如陶晶瑩、黃國倫等藝人上網下單。

靠人脈,找到關鍵吉他代工廠撐腰

他的生意經:一是要物美價廉。他清楚,在網路世界中,摸不著、看不見、更遑論聽不到,是許多人會卻步的原因。也因此,在一開始,他的策略就是切入五千元以下的中低價市場,「多為入門款,少了需要直接聽音色的障礙,」曾惠新說。

二是要找到能擠奶的那頭牛。本身就是吉他玩家,他一開始就從批發往上游切,開始尋求台灣吉他代工廠,也由於經營得早,讓他得以了解台灣早期吉他製造上下游供應鏈商家生態。

當二○○五年這批台商西進,許多後進商家尋求做工品質一流的OEM廠商不得其門而入時,他卻能循著當年人脈,在對岸找到失傳已久的代工技術。爾後,才得以在眾多樂器網站加入時,不陷入紅海價格戰,掌握了成本,也保住了品質。

三、把吉他當香水賣。吉他賣的是聲音,網路技術目前還沒到位,看得到吉他但沒有聲音,於是他也積極克服網路商店「聽不到」的缺陷,將聲音當「香水」,調到百分百才送出去。特別聘請一位專職調音師傅,每天固定在傍晚出貨前,為每把吉他和烏克麗麗「把脈」。

他進一步解釋,樂器和玩具一線之隔,有兩個地方會特別影響音色:一是調音、一是弦與琴格的距離,是影響初學者在按壓時好用與否的關鍵,稍一不對,很容易讓 新手卻步。為了出貨到客戶手中的樂器有基本水準,每一把從倉庫出去的樂器,都需經過這位專業師傅調整過才出門。「五千元中低價樂器,請一位專業調音師,很 少見,」手工吉他製造師傅陳國明觀察。

擴品項,五千樣產品鉤客戶再上門

四、發展樂器百貨公司。網路世界,最難經營的就是回頭客,MBA碩士的曾惠新從長尾理論中學到:如果要延續客群,就要滿足客戶全方位需求,才有可能二次上門。

因此,他將本來只有七、八十樣產品,提升到五千樣,像是三角鐵、響鈴、耳機,你想得到的樂器或配件,他都會幫你找到。好比說,他就曾為了一位客人,找到了一條型號年代久遠的聲源線,這位客人後續十年就成了死忠鐵桿的客人。

經營久了,信任成為他的資產,他可以等到客人下單,才跟OEM廠商下訂貨,而基本款則是儲存在廠商的工廠,將合作廠商當作自己的倉庫,也省下庫存成本。「前提是信任,以及貨源要大,資金流動就沒有問題,」他點出這一行經營關鍵,也是站穩十二年網起網落的不敗眉角。

【延伸閱讀】高人氣策略

1:直接找上游廠商批發,切入中低價位市場2:堅持長尾理論,只要客戶想要,連一條弦都賣3:開實體店面並提供樂器教學課程,凝聚客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75

黃祖斌:巴菲特也有很多中線投資 黃祖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efb2.html

巴菲特曾稱,如果不想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連10分鐘都不要持有。實際上巴菲特有很多持有週期在5年以下的交易。這有什麼啟示呢?我看就是一方面好公司的長期投資是賺大錢的有效辦法,但另一方面,在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基本面惡化的情況下,也不要因為虧損就捨不得賣。忘記成本價是投資者難以跨越的一個障礙,但這是一種境界。股市是個比較凶險的地方,目前A股在這一方面表現得還不夠。看看香港和美國股市,一家上市公司基本面惡化,或是爆出醜聞,一天跌一半都是常有的事。而A股兩個跌停板,一般就差不多了。預計未來A股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所以老婆或是老公得了重病,可以捨不得離婚拋棄,但不宜對股票產生感情。投資的股票,就是賺錢的一個工具,不能感情用事。                   

 

 

              巴菲特1973-1994年投資週期表

 

 

公司       開始持有  售出年度  持有週期  行業

華盛頓郵報    1973        至今        32      傳媒

吉利          1991        至今        14    生活消費品

美國運通      1994        至今        11     金融服務

可口可樂      1988        至今         17      食品

威爾斯法歌銀行 1990        至今        15      金融

首都/美國廣播  1984   1996與迪斯尼合併  12       傳媒

GEICO         1976     1996全資收購   ——     保險

聯邦住屋貸款抵押 1988                           金融服務

匹茲堡國民銀行 1994四季度  1995               金融

甘納特        1994        1995               傳媒

美國廣播      1978        1980              傳媒廣播

首都傳播      1977*       1978              傳媒廣播

凱塞鋁業化學  1977*       1981              冶金採礦

騎士報        1977*       1979               傳媒

SAFECO公司    1978        1982               保險

沃爾沃斯      1979        1981               零售

阿梅拉克拉-赫斯1979       1981               石油

美國鋁業      1980        1982              冶金採礦

平克頓        1980        1982               運輸服務

克里夫蘭-克里夫鋼鐵1980   1982               冶金採礦

底特律全國銀行 1980        1981                金融

時代鏡報      1980        1981                傳媒

全國學生貸款  1980        1981               金融服務

阿卡他        1981        1982                造紙

GATX          1981        1982                機械

克郎佛斯特    1982        1983                保險

奧美廣告      1977*       1984                廣告

大眾媒體      1979        1984                傳媒

雷諾煙草      1980        1984                 煙草

聯眾集團      1977*       1985                廣告

通用食品      1979        1985                 食品

埃克森        1984         1985                石油

西北工業      1984        1985                 綜合

聯合出版      1979        1986                 傳媒

時代          1982        1986                 傳媒

比隊員特麗斯  1985        1986                 食品

里爾西格萊爾  1986        1987                 航空

哈迪哈曼      1979         1987               冶金採礦

吉尼斯        1991        1994               食品飲料

通用動力      1992        1994                 航空

 

 

數據來源:1977-1994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03

如果風險也有黏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918

近期的一些市場表現仍然值得讓人回顧,為何面臨美國政府違約危機,市場仍然如此淡定?

當然本文並不是要對政治對市場的影響做探討,FT的Dan McCrum認為這反映了一個概念:黏性風險,而這可以解釋許多當前的市場現象

經濟學家對於黏性工資和價格非常熟悉,兩者都用來形容對於市場環境變化的調整緩慢。

而在黏性風險下,對此的評估顯示出一定的黏性:人們不願意改變其對風險的看法,直到出現壓倒性的證據。

這種現象的背後有著堅實的邏輯。在2011年,當歐債危機爆發、美國遭降級給市場帶來三個月的風雨飄搖時,最好的應對就是什麼都不做,等著看一切結束。

就如同下圖碗裡的球,輕微的晃動會使其來回滾動,但中立最終仍然能使球回到平衡點。

而在球滾動時,要試著交易甚至對沖都是很難的。即便你成功的對沖了,那什麼時候你需要變現呢?之後又該怎麼辦?

所以市場被教育了,遲早會有英雄出現來拯救世界的,就像德拉吉、伯南克以及未來的耶倫做的那樣。

在這種模式下,出現恐慌甚至是做空都很危險。看空風險太高,考慮到國債收益率長期且不斷的走低。

McCrum認為這有助於解釋當前廣泛存在卻又沒什麼依據的樂觀情緒。大而化之的說,這種情緒就是只要央行一直維持低利率,那就盡情追求收益率吧。

花旗的Matt King一直有個觀點就是市場要比看起來更脆弱:

突然之間每個人看起來都認同:央行們將支持所有東西;負面的因素如今很難看到;唯一的交易方向就是做多,尤其是那些高Beta品種...

只要央行一直打開水龍頭,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但即便投資者也坦承市場走高是「人為」的,這反映出我們其實都在一條船上。而只要這條船偏一點點,市場就會再度失望。

他認為歐洲金融企業尤其如此,儘管壓力測試和歐洲央行的嚴厲措辭言猶在耳,但今年以來整個行業金融債券的價格都在走高。

如果情緒擺脫了黏性,一旦它開始變化,那將非常迅速。標普500在1月份漲了5%,並在隨後的5個月裡一往無前。每個小心的人都被甩在身後。而當情緒往另一個方向變動時影響更大。

回過頭看GMO Ben Inker二季度的白皮書:

從5月22日到6月24日,標普500下挫了5.6%,MSCI EAFE大跌10.1%,MSCI新興市場指數暴跌15.3%,道瓊斯/瑞銀商品指數跌去了4.5%,美國10年期國債跌了4.4%,巴克萊美國TIPS指數下跌7.1%。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全球指數重挫10.8%,德國10年期國債下跌5.2%,英國10年期國債下跌3/4%,澳洲10年期國債下跌6.5%。

自此以後,股票市場回升很快,標普又創新高,但許多其他資產仍然在谷底。考慮到過去十年裡股票和債券之間基本上呈現負相關,這種全面的下跌看起來很怪。

對於那些受到的教育認為投資者唯一的風險是增長和通脹衝擊的投資者而言,這種現象可能更加奇怪。對於人們而言,這就像是某種尋求認同的時刻,你要麼認為這只是一次性事件,要麼就需要考慮是不是重新考慮風險模型了。

當然,此後市場重歸平靜,但黏性風險的挑戰仍然存在。

這麼想,儘管每個人都認同利率終將走高。但債市已經牛了30年,僅2012年一年就有近萬億美元流入債券基金。

那麼回到球與碗,如果這個碗搖晃的程度更大一些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69

虎爸分享》上億身家投資高手 教養小孩也有一套 餐桌上大鳴大放 教出醫生、教授兒子

2013-12-02  TWM
 
 

 

從一貧如洗的孤兒到億元財富身價,李宗男不僅投資成績斐然,他有兩個兒子,一位是心臟外科醫師,一位是大學電機系教授,更是他人生最大的驕傲。

他是如何教養出兩位社會精英,與他的投資心法一樣值得學習。

撰文‧謝富旭

在台灣外科醫師短缺下,開刀與看診行程滿檔的台北馬偕醫院心臟外科名醫李君儀,周末總是盡可能卸下繁重的工作,帶著孩子們與父母親聚餐。在李君儀心中,李宗男一直都不是個嚴父角色,而更像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從小學一年級起,李君儀一直是班上成績第一名的學生,不過,這個第一名頭銜,在他升上五、六年級時有了變化。因為,他當時就讀台北市西松國小的班導師,就是自己的父親李宗男,雖然自認為考得很好,但在父親的班上,李君儀始終與第一名無緣,頂多拿到第二名。

當兒子班導師 用一百分標準要求他回想當時教兒子的回憶,李宗男笑著說:「兒子在班上被我教,拿第一名對其他同學實在講不過去!」為了不讓人說李宗男刻意關照自己的孩子,連體罰時,李君儀總是要多挨幾下板子。

李君儀回憶說:「那是個體罰盛行的年代,當導師的父親對自己班上同學要求遠比其他老師嚴格,哪一科達不到九十分,少一分就用藤條抽手心一下。」有一次,李君儀數學考九十四分,父親不知哪根筋不對,竟硬把他叫到講台前,抽六下手心。打完後,李宗男狡黠地笑說:「你的標準是一百分!」李宗男對兩個兒子的生活習慣與課業要求雖極為嚴格,但態度上卻又顯得極為慈祥柔軟,讓兒子無法抗拒父親超高標準的期待。目前在國立大學電機系任教,擁有四十幾項光電科技方面專利的李宗男次子李君浩,因為是么子特別愛撒嬌,直到上國一時,在家裡仍坐在父親大腿閒話家常。

那種既嚴厲又慈祥的衝突教養風格,最讓李君浩印象深刻的是,他考上大學後,赴成功嶺受軍事訓練時,每晚大家都要比誰收到的信最多,來彰顯自己的人氣指數。受訓兩個月期間,儘管每星期一次的家庭面會日,父母親一定會帶好料的為李君浩「進補」一番,「但父親仍每日親手執筆為我寫一封信,每封信不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還都是長篇大論寫了二至三張信紙!」李宗男的教育觀念是,要栽培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不在於父母親能講出什麼深刻的大道理,而是小時候就要從很小的習慣嚴格要求起。「其實,兒子們只要做到我規定的,放學後先把功課做完,再做其他事;不吃零食與喝飲料,睡覺前一定要刷牙;今天上過的課至少複習一次……種種小習慣,我就覺得很好了。是不是讀書的料,真的是看興趣,看他們的造化。」為了養成兩個兒子在正餐外不吃零食、不喝飲料的好習慣,李宗男夫婦除了不給零用錢外,準備的三餐總是特別豐盛,連早餐也不放過。

「長久以來,我們家早餐總是吃得像晚餐一樣,乾飯配四菜一湯。更誇張的是,有時候一起床就已經聞到母親煎牛排的陣陣香味,我沒唬你,我們家早餐有時候就是吃牛排。」李君儀表情認真地說。

防孩子吃零食 一天八顆柳丁伺候李君儀細數媽媽在培養小孩不吃零食、喝飲料的習慣,已到達「機關算盡」的程度。讓他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柳丁盛產期時,媽媽為他準備了八顆去好皮、隱隱露出黃色果肉的漂亮柳丁;為什麼是八顆?「因為上午有三次下課,一節一顆,中餐後吃兩顆,下午三次下課再各吃一顆,剛剛好一天吃完八顆。這種『精算能力』,就算同學要請我吃零食、喝飲料,我都只好婉拒。」每到周末假日,李宗男夫婦鮮少帶孩子出遊,卻把大部分時間用來光顧擁有美食盛名的餐廳上。李君儀、李君浩在青少年時期特別愛吃牛排,李宗男打聽到台北市華泰王子飯店的牛排最美味,於是常帶著孩子光顧。

每個周末在餐廳外食的餐桌上,李宗男與兩個兒子約定,這個時候是「大鳴大放」時間,對父母親有什麼不滿,或有什麼要求,或想買什麼東西,或做錯什麼事想要認錯,都可盡情地宣洩出來,家庭成員對彼此心中存有什麼疙瘩,絕不可放超過一個禮拜。

李家成員每周固定的心情交流與美食聚會傳統,一直持續至今不輟,只是成員從原本一家兩代四口,擴張成一家三代十二口。

在李君浩的成長記憶中,父親簡直像個準時的時鐘。「讀小學時每到放學,父親每天開車接我們下學,再繞到母親工作的地點接她下班;一家人到家後,孩子先寫功課,吃完晚飯後,父親又出門補習;補習下課回到家,總是會撥時間再幫我們複習功課。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全家人準備上床睡覺時,父親還總是坐在書桌前,獨自批改作業或出試卷。」李宗男照顧家庭,努力工作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兩個兒子心中,「這種無聲的身教,是我們日後出社會做事、照顧家庭的榜樣。」李君浩說。

說到對孩子人生種種重大選擇,李宗男夫婦也都打自內心地予以尊重。

李君儀舉例說,面臨選科抉擇時,父親找了幾位醫師朋友一一與他詳談,卻不明講到底希望他選哪一科。「我從這些醫師叔叔伯伯的口氣感覺到,父親雖然對選科態度開放,卻似乎最不希望我選擇挑戰度最高、工作最繁重,而且最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外科;即使真要選外科,也最好選一般外科,而不要選急重病的神經外科或心臟外科。」「為了不辜負父親栽培,我做了任性的決定,特別選擇難度最高、手術過程中變化最大的心臟外科,作為醫師生涯的起點。因為我深信,走這一條路,能拯救很多像父親這樣支撐整個家庭的心臟病患者!」李君儀感性地說。

面對李君儀的選擇,李宗男說,他只有一個感覺:「不捨!但卻完全尊重。」父子三人彼此話雖不多,但那種相互疼惜、關心對方之情卻溢於言表。

李君浩

出生:1972年

現職:國立大學電機系教授學歷:台大電機系、台大電機系博士專長領域:有機高分子發光零件,擁有40幾項專利權

李君儀

出生:1970年

現職: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醫學專長: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心衰竭手術李宗男餐桌上的三堂教養課1. 要求嚴格、態度慈祥對兒子要求嚴格,態度上卻極為柔軟,讓兒子無法抗拒父親超高標準的期待。

2.平日力行好習慣,假日暢所欲言 對父母的不滿或疙瘩,絕不放超過一個星期。

3.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要先做到 要小孩少看電視,父母也要少看;要小孩不吃零食,父母也不能貪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3

【第一爭議】政府補貼實體書店也有錯?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345

2014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書店正式掛牌營業,該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稱:「首先是來自我們三聯書店八十年來始終秉承的由我們創辦者之一鄒韜奮先生提出的辦店宗旨:竭誠為讀者服務。」不過最重要的是錢從哪裡來。據介紹,一是2013年12月政府免掉了書店13%的增值稅,該書店因此節約成本100萬元。二是該書店2013年獲得了100萬元的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書店接受補貼助推「全民閱讀」,也有錯?

正方:政府為了提倡全民閱讀起見,補貼三聯韜奮書店。是稅收用之於民的體現,比官員把錢花在三公消費上要好得多。三聯韜奮書店接受了補貼之後用來開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竭誠為讀者服務,這才是把錢用在了「公益」的刀刃上。該書店不唯利是圖,堅持把公益置於商業利益之上,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應該是大家的表率。不知道一些噴子為何攻擊政府補貼書店。

反方:書店呼籲與接受政府補貼,是強迫納稅人出錢給自己埋單,損人利己有什麼高尚可言?明明書店得到了好處,為什麼還擺出了一副公益的姿態?你真有底氣竭誠服務讀者,就拿自己的錢出來搞,如果虧錢了還一直做下去那真叫公益;如果還能掙錢,那就商業與公益兼得了。政府補貼,初衷是提倡全民閱讀,最後是補貼了書店和一小撮愛好夜讀的讀者,不太好吧?

正方:高質量的實體書店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甚至成為城市的名片。例如台北的誠品書店,已經成為一張文化名片,去台灣遊歷的文化人誰不知道,「到台北,逛誠品」已經成了許多遊客的口頭禪,甚至有人專門去台北逛誠品書店。如果通過一定的政府補貼打造出像誠品一樣名聲在外的書店,會對一個城市產生多大的「正外部性」,算一下大賬就知道有多划算了。

反方:台灣誠品的成功源於政府補貼呢,還是其商業模式?誠品與其說是一家傳統書店,還不如說是一家以書籍為營銷主題的綜合性Shopping Mall。表現在產品上,除了中外圖書,還有兒童用品、文具玩具與影音製品,還有餐廳和咖啡廳配合,以及家具、畫廊、花店、瓷器與珠寶等場館;同時還有音樂會、報告會、座談會、表演與展覽等各類活動。別用誠品忽悠政府。

正方:現在內地實體書店受到網絡書店的衝擊,經營慘淡,鮮有盈利的,再這樣下去,實體書店都要垮了。政府補貼實體書店,部分緩衝了實體書店受到的不正當競爭。例如網絡書店打折很厲害;要是搞來了國外的風投,甚至通過燒錢虧本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這哪是正常的商業競爭啊,分明是對實體書店的殺戮。政府要是不補貼,實體書店都要垮了,哪裡出得了誠品。

反方:實體書店需要開在鬧市,鋪租不菲;網絡書店需要倉庫,放在城郊就可以了,並且讀者購買的成本低,在網上找到書下單就行了,不需要鄭重其事去一趟城裡。長遠看,實體書店不敵網絡書店是很正常的,政府補貼解決不了問題。至於說網絡書店能吸引風投燒錢,那也是風投看到長期盈利的前景,風投也不是傻子為顧客做好事的,否則實體書店也去吸引風投啊。

【點評者說】目前實體書店尤其遭人非議的一點是,一邊呼籲與接受政府補貼,一邊要求政府限制網絡書店新書打折。言下之意:我新書打折賣便宜了就虧本了,但網絡書店還能生存下去,所以要通過政府約束競爭對手的行為,這有點競爭不過就乞靈於權力的意味,好比兩個小孩打架,落下風的一方叫來了家長。問題是:如果政府真限制新書打折,在網絡銷售渠道強勢的前提下,新書的明面定價會下降,理論上,和目前新書較高的明面定價再打折是一樣的,因為是讀者的支付能力與支付意願決定了新書能賣多少錢,而不是新書的明面定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44

快播死了,「兇手」也有騰訊?!

http://www.iheima.com/thread-22137-1-1.html
昨日下午,因2.6億元的天價罰單而備受關注的「快播」案,在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舉行聽證會,7個工作日後將公佈最終處罰決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透露,2.6億元是以快播公司的非法經營額8671.6萬元處3倍罰款計算而來。

在此次侵權案中,騰訊公司是最主要的被侵權方,深圳市場監管部門在接到騰訊投訴後開始立案調查。

因涉商業秘密聽證會未公開

據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曾堯東介紹,快播公司對違法事實及處罰金額存在異議,因而提出聽證申請。

聽證會由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組成的聽證組主持,案件調查人員,案件當事人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參加;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合一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一九零五(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廣東安證計算機司法鑑定所作為其他聽證參加人參加。據悉,此案騰訊公司是最大的被侵權方。

聽證會昨日完全封閉式舉行,現場短暫向媒體開放了5分鐘左右進行拍攝和拍照。曾堯東表示,因本案涉及到涉案影視作品權利人深圳騰訊公司的採購和轉銷售協議,屬商業秘密,因此採取不公開聽證,拒絕媒體旁聽。快播公司代理律師也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7個工作日後公佈最終處罰決定

曾堯東表示,聽證組將在聽證會結束後,根據聽證會上各方的意見形成書面的聽證報告,並在聽證會結束後7個工作日內將聽證筆錄、聽證報告以及聽證建議提交市市場監管局,由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作出最終的處罰決定。最終的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後,快播公司應在行政處罰決定限定的期限內予以履行。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該局可每日按罰款數額的百分之三加處罰款,並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若對行政處罰不服,可以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或者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深圳市律師協會知識產權與高新技術法律業務委員會主任李偉相認為,通過聽證改變罰款數額的可能性不大,國內的聽證一般很少會改變處罰決定和數額。聽證過後,正式處罰決定就會下來,如果企業仍不服可申請復議一次,復議仍不滿意,還可提起行政訴訟。

官方解釋

2 .6億元≒非法經營額8671.6萬×3

屬於屢犯,拒不改正,非法經營額巨大,選擇3倍進行處罰

5月20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向快播公司送達《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擬處罰2.6億元。這是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成立以來,作出的最大一宗關於侵犯知識產權的處罰。天價罰單引起各界強烈關注,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中國因為盜版開出的最大罰單。

這2 .6億元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昨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回應,2 .6億元罰款,是以快播公司在本案中的非法經營額為基礎計算出來的。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曾堯東介紹,該局接到騰訊投訴後,經過詳細調查確定,快播公司未經許可,通過網絡向公眾傳播騰訊已擁有獨佔性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北京愛情故事》等影視劇、綜藝類作品,非法經營額為8671.6萬元。

「比如一集電視劇的授權價為10萬,我們就根據快播侵權的具體數量進行核算,如果存在多家同時授權,則取中間價來統計。」曾堯東說,「結合其多次實施侵權行為,持續時間長、社會影響大,在受到行政機關處罰後,拒不改正,繼續侵權,主觀故意明顯,違法情節嚴重,非法經營額巨大等實際情況」,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依法擬處以非法經營額三倍罰款,即罰款2.6億元。

曾堯東介紹,按照行政處罰法,對於侵犯版權獲取的非法收入可以按照其營業額的1到5倍處以罰款。深圳市市場監管局選擇3倍處以處罰的依據是,「快播公司屬於屢犯,並且一直沒有進行改正,從情節上考慮,選擇3倍中間數進行處罰」。

對此,深圳市律師協會知識產權與高新技術法律業務委員會主任李偉相稱,根據行政處罰法,對盜版侵權的處罰,一般是按照從盜版中獲取的非法收入的1到5倍來處罰。行政機關一般是按照總的非法營業額來計算,而不是利潤,因為利潤的計算非常困難。

案件背後

24部作品被侵權,三次要求停止無果

騰訊一怒投訴 拿下快播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聽證會上,騰訊作為「第三人」身份參加。南都記者從深圳市市場監管局5月20日對快播公司下達的《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中獲悉,此次「快播」案的第一投訴人是騰訊公司。

快播公司因涉嫌盜版問題被處罰,這不是第一次。2013年12月27日國家版權局就快播侵犯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網絡傳播權一事作出行政處罰,同時作出責令整改通知。整改通知稱,快播通過快播播放器軟件向公眾傳播大量他人擁有著作權的影視作品,嚴重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網絡視頻版權秩序,損害公眾利益,要求快播及時刪除涉嫌侵犯「樂視」、「優酷」、「騰訊」等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侵權作品和鏈接,並於2014年2月15日前完成整改。

然而,騰訊分別於今年的1月2日、1月26日、2月17日三次通過公函的形式向快播發出停止侵權的訴求,但快播一直沒有停止該行為。於是,3月17日騰訊向市市場監管局進行投訴,稱快播公司未經許可,通過快播移動端向公眾傳播《北京愛情故事》、《辣媽正傳》等24部作品。而騰訊擁有這24部作品的獨佔性信息網絡傳播權,其採購價格高達4.3億元,「快播公司的行為侵犯了騰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今年3月26日立案,隨後調查證實,騰訊擁有以上24部作品的獨佔性信息網絡傳播權。

疑問

國家版權局才罰25萬深圳又罰2.6億

是否一事兩罰?

去年12月27日,國家版權局對快播公司發出《著作權行政處罰決定書》,稱快播在應當知道第三方網站存在侵權樂視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高舉愛》等影視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情形下,仍通過快播播放器與其內設的搜索網站進行設鏈,已構成侵權,且侵權行為持續時間長,社會影響大,損害公共利益,依法應當予以處罰。處罰金額為25萬元。

而此次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同樣以快播公司侵權為由,處以2.6億元的罰款。深圳此次開出的罰單和上一次國家版權局的處罰是否屬於「一事多罰」?

昨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曾堯東表示,雖然此案處罰依據與國家對快播的處罰依據都是侵犯知識產權,但兩個案件侵權內容、侵權對象和違法經營額都不一樣,因此屬於另一個案件,不屬於一事兩罰,作出兩次處罰符合法律規定。

業態分析

快播若早轉型會很有競爭力

據一名視頻行業資深人士介紹,此次全國掃黃打非對於整個視頻行業影響比較大,此前不少視頻網站都在打「擦邊球」,很多情色視頻、侵犯版權的內容都正常播放。不過整個行業唯一被查處的只有快播科技。

「如果快播早點轉型,會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玩家」,這位業內人士分析,快播的競爭優勢在於其龐大的用戶群體。「快播客戶端對風行、PPS這些客戶端威脅比較大,但是對優酷土豆、搜狐視頻等影響有限」,業內人士分析稱,快播如果轉型成功,對各大視頻網站的自制劇影響很大,像微電影、小型綜藝節目等,都是打擦邊球,有情色內容。

一個快播倒下 更多「快播」起來了

快播倒下了,但是快播生態鏈上的眾多中小視頻網站並沒有死,它們迅速找到了替代品。南都記者調查發現,在快播倒下之後,西瓜影音、吉吉影音等迅速填補了快播留下的市場,在線觀看和下載盜版與色情視頻依然很容易。

業內人士分析,受快播影響最大的,就是直接受惠於快播搜索排名的視頻網站,這些網站以往的盈利能達到月入幾十萬甚至百萬。快播能為相應的視頻網站帶去非常可觀的流量。

不會考慮違法公司能否承受罰款

儘管2 .6億元的罰款聽上去有些多,但確是在法律框架內作出的處罰決定。市場監管局作為執法部門,不會考慮違法公司是否能夠承受罰款,也不是根據違法公司的承受力來確定罰款額度。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案子,告誡更多公司守法經營,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法規處處長曾堯東

1、快播移動端傳播騰訊擁有獨佔性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北京愛情故事》、《辣媽正傳》等24部作品,騰訊稱其採購價達4.3億元。
2、今年1月、2月騰訊三次向快播發函,要求停止侵權,但無果。
3、3月17日騰訊向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投訴。
4、3月26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確定快播公司通過網絡傳播《北京愛情故事》等作品,非法經營額為8671.6萬元。
5、5月20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對快播公司擬處以罰款2.6億元。
6、6月17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就此案舉行封閉式聽證會。



(來源:南方都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99

《解決方案》已有國際範例 國內也有法源依據 速推「限額理賠」 別幫貪婪業者買單

2014-08-25 TWM  
 

 

金管會原本計畫比照日本接管問題壽險的方式,推動「保單不全額賠償」措施,且研議已久,但最後卻礙於擔憂保戶無法接受,沒有上路。

事實上,台灣若要比照日本辦理,已有法源依據和各界共識,端視政府有無決心。

撰文‧張舒婷、歐陽善玲

這次金管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接管國寶、幸福人壽,約莫一個月的作業時間內,沒走漏風聲或引起紛亂,讓各界對金管會的魄力另眼相看。

但美中不足的是,金管會原本計畫將比照日本接管問題壽險模式,推動「保單不全額賠償」措施,雖研擬腳步從未間斷,最後卻胎死腹中。

所謂「保單不全額賠償」,是為避免經營不善的壽險公司,用低價或不合理的預定利率搶賣保單(一般情況下,預定利率愈高,保費愈便宜)。保險公司一旦遭接管,高利率保單將打折,保戶無法全額領回,可避免其他無辜民眾買單。事實上,台灣若要比照日本辦理「保單不全額賠償」,已有法源依據。《保險法》一四九條之二規定:「接管人得報經主管機關核准,調整其保險費率或保險金額。」業者以優惠價格、佣金促進保單銷售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彭金隆說,該法條即符合日本精神。一九九七年,日本的安定基金接管問題壽險業者「日產生命」後,公帑已耗盡,此後連續接管數家問題壽險,即採取保單限額理賠的方式。

既然有國際範例在先,甚至連法源根據都有了,為何最後仍無法推動「保單不全額理賠」?

據了解,係因金管會高層考量到,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尚未成熟到接受這種作法;更擔憂一旦兩家壽險公司合計約五十三萬名保戶走上街頭抗爭,將耗費更龐大的社會成本。

「以目前台灣保戶水準,未必能理性到接受保費無法全額領回。」本身即為國華人壽(現已被全球人壽收購)保戶的彭金隆舉自己為例,十多年前,國華人壽也屬於「績優生」,當時自己購買其終身險保單時,也只是純粹想買個保障,詎料國華人壽竟走向被接管的命運。「保戶的心態一定是:『這是金管會核准的保單,如今業者倒了,就叫我回家吃自己?』對多數當事人來說,一定很難接受。」彭金隆表示。

國寶、幸福人壽一定不乏有像彭金隆如此單純的保戶,只是,要全體民眾概括承受五十三萬名保戶的權益就公平嗎?政府作為問題壽險公司的最後擔保人,等於變相鼓勵業者升高經營風險,最終卻讓納稅人幫不肖業者買單。

比較問題壽險和一般壽險的商品,以終身健康險為例,三十歲男性購買幸福人壽「帳戶型終身醫療健康保險」,年繳保費約一萬元出頭;而富邦人壽的「安心寶倍終身健康保險」,年繳則需一萬五千元。

表面上,兩張皆為終身保險,且幸福人壽的保費較低,但富邦的保障內容較多,包括壽險保障、意外身故及全殘扶助保險金等。

再看看保險內容更單純的儲蓄險,二○一二年七月、今年四月及六月,國寶、幸福及富邦人壽分別推出「得意年年增額終身壽險」、「幸福美滿增額終身壽險」及「好富利增額終身壽險」,雖然保額及年繳保費皆不同,很難一眼判斷優劣;就預定利率比較,三張保單皆為二.二五%,也沒有明顯高低差異。

政府須未雨綢繆 不能只靠安定基金儘管如此,但問題是,多數民眾購買保險前,一定會請「專業人士」協助、提供建議。據了解,一般保險經紀人公司推銷國寶及幸福人壽儲蓄險商品,佣金收入約為二六%,而富邦人壽佣金只有二○%。

在利潤考量下,保險業務員可能優先銷售國寶、幸福人壽的商品;且當客戶質疑保險公司體質時,多數業務員會打包票回應,「放心,政府一定不會讓保險公司倒,保單權益絕對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衝著「有政府當靠山」的心態,業務員昧著良心推銷問題壽險的保單,坐視國庫失血,也形同政府眼看著業者、業務員、保戶形成的「三角貪婪結構」耗費公帑,卻束手無策,最終還是由小老百姓買單。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一旦安定基金財源不足,台灣自會朝日本模式進行,但政府最好直接杜絕問題壽險公司的存在。彭金隆則建議,除了透過立即糾正措施,加速剩餘的問題保險公司自救,也應盡快納入保單不全額理賠的措施,才是長遠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30

格隆對阿里巴巴上市前的最後解讀:有華麗外衣,也有蝨子 格隆匯

來源: http://xueqiu.com/1333325987/31216948



開放 + 共享 + 共識,追尋有趨勢的價值!  讓最普通的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專業的研究服務!  讓每個個體的投資之路不再那麽孤單和艱難!

港股那點事微信公眾號:  hkstocks

格隆個人微信號:             ihkstocks

港股那點事官網:             http://www.gelonghui.com

本周阿里巴巴提交了最新的一版招股書,這是阿里巴巴第五次修改其招股書,相信也是IPO前的最後一次。根據現在市場上的消息,普遍認為阿里巴巴將在九月上旬開始路演,並在九月中旬的某個時間上市。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後一艘下水的航空母艦,相信阿里巴巴的上市將會是九月資本市場最令人矚目的事件。

在解讀阿里巴巴最新招股書之前,格隆還是要提醒各位投資者一句,要警惕阿里巴巴上市前後所產生的黑洞效應。關於這一點格隆在首次點評阿里巴巴的時候就已經提醒過投資者,阿里巴巴的巨大體量將會吸走大量的籌碼。從本周中概股的走勢來看,相信已經有不少基金經理開始為買入阿里巴巴而調整倉位。所以在阿里上市的這段時間,對互聯網行業的股票尤其是電商題材的股票都要格外警惕。由於阿里巴巴上市的重大意義,格隆在此之前已經針對阿里巴巴招股書做過兩次比較詳細的分析點評,分別是阿里巴巴首次提交招股書和阿里巴巴公布2014年第一季度業績的時候。格隆建議各位在讀本文余下內容之前,能夠回顧一下格隆之前的兩篇點評。因為這兩篇點評里面包含了電商行業的概況,電商行業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釋,阿里巴巴業務的架構,阿里巴巴財務狀況已及與可比公司的一些對比分析等等,相信會對投資者理解阿里巴巴的業務和財務狀況有所幫助。

在之前文章中闡述過的觀點和解釋過的基本概念,格隆將不在本文中贅述。在本文中,格隆繼續按照抽絲剝繭,數據說話的格隆風格,只針對本次阿里巴巴招股書中新增的信息做出細致解讀,希望能夠幫助投資者看清最新季報中顯露出的亮點與潛在風險。

阿里巴巴首次提交招股書時格隆的點評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0&extra=page%3D1 

阿里巴巴公布2014年1季度業績時格隆的點評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7&extra=page%3D1 

阿里本次招股書中最值得註意的就是更新了2014年2季度(也是阿里巴巴2014-2015財年第一財季)的財報。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一季度交出一份讓人略顯失望的答卷之後,格隆就猜想阿里巴巴是不是要等到2季度扳回一程之後才開始路演。看到阿里2季度業績的時候,確實讓格隆眼前一亮。營收同比增長46%,環比增長31%,達到了157.7億人民幣。歸屬股東的凈利潤達到了123.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1%,環比增長123%,凈利潤率更是高達驚人的78.3%!是不是僅僅經歷了一個季度的陣痛,阿里巴巴奇跡般的高增速又回來了?在仔細閱讀了財報和招股書之後,格隆發現阿里巴巴在第二季度的某些關鍵運營指標仍然存在壓力。下面格隆就來仔細解讀財報的中的數據。

我們的分析還是從阿里巴巴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開始,因為GMV代表著阿里巴巴的流量,也是阿里巴巴業務的起點。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2季度的GMV達到了5千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阿里巴巴如此大的體量還能夠保持45%的高速增長實屬不易,但是考慮到競爭對手的追趕,45%的增速就不免讓人有些擔心。作為阿里巴巴最主要競爭對手的京東,2季度GMV同比增速為107%。唯品會雖然沒有披露GMV的增速,但是作為一個直銷型電商我們可以用營收增速來估計GMV的增速。唯品會2季度營收同比增速為136%。阿里巴巴GMV增速低於對手就意味著市場份額逐漸被競爭對手吞噬。雖然阿里巴巴GMV的絕對數量仍在增長,但是領先優勢正在被削弱。2013年全年阿里巴巴GMV規模是京東的12倍,2014年一季度的時候是京東的9.8倍,到了2014年第二季度就只是京東的8倍。C2C模式被B2C模式追趕的趨勢非常明顯,即使在阿里巴巴內部也是如此。今年第二季度,淘寶GMV的同比增速只有33%,而天貓GMV的同比增速則是81%。所以阿里巴巴的第一個壓力就來自於競爭者的追趕,特別是B2C模式對C2C模式的追趕。



從GMV往下看一層,就是營收。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營收的增長趕上了GMV的增長。2014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為157.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46%。營收增長的能夠與GMV增長保持一致原因自然是貨幣化率的提升。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低於GMV增速,引起了市場的擔心。原因就是阿里巴巴來自手機端的GMV增長迅速,而手機端的貨幣化率卻明顯低於PC端的貨幣化率,進而拉低了整體的貨幣化率水平。而在第二季度,無論是移動端貨幣化率還是PC端的貨幣化率均有明顯的環比提升,使得整體的貨幣化率恢複到與去年同期水平,這才使得營收增速能夠與GMV同步增長。



由於貨幣化率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運營指標,格隆認為有必要仔細思考一下阿里巴巴的貨幣化率尤其是移動端貨幣化率為何能夠迅速提升,以及這種提升是否可以持續。由於阿里巴巴的招股書中並未對手機端貨幣化率提升的原因做出直接的解釋,格隆只能憑借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做出一些推斷。阿里巴巴在其修改招股書中披露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數據,這個數據是在首次提交招股書時候沒有披露的,不知道是否有投資者註意到。格隆在點評阿里巴巴的第一份招股書時就表示希望看到阿里巴巴對營收按照流量變現的方式能做一個分解,這個維度的觀察對於我們理解阿里巴巴的業務非常重要。阿里巴巴在其修改的招股書中就披露的這個信息(在管理層討論那一節的一個小段落里)。阿里巴巴將其中國零售業務收入按照在線營銷服務(Online Marketing Service)、傭金(Commission)和其他收入三個維度進行了分解。在線營銷服務對應的是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傭金對應的就是天貓的會員費以及從天貓的交易流水中收取的交易手續費等等。在2013-2014財年,在線營銷服務在中國零售業務收入中的占比為69%,同比增速為51%;傭金收入占比為28%,同比增速為95%。而到了14年第二季度,在線營銷服務在中國零售業務收入中的占比為67%,同比增速為29%;傭金收入占比為32%,同比增速為114%。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營收增長主要靠傭金的高速增長驅動,廣告業務的增速是低於營收的整體增速的。看來阿里巴巴還沒有真正克服手機流量占比提升對於廣告業務產生的負面影響。而2季度傭金業務的高速增長有兩點原因:一是天貓GMV占比的不斷提升;二是2季度由於世界杯的影響彩票銷售高速增長(這一點在招股書中明確提及,看來彩票已經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由於阿里巴巴沒有進一步披露彩票傭金的數據,所以我們暫時無法估計第三季度如果彩票銷售下滑對於阿里巴巴的影響,但是投資者還是要註意這個風險。

此外阿里巴巴的另一個壓力來自於利潤率的下降。阿里巴巴2季度的凈利潤率高達78.3%,但高凈利潤率是由於2季度阿里巴巴確認了68億人民幣的利息收入和投資收入,其中的62.5億來自於對一些股權價值的重估(這也意味著在下一季度就不會有這些一次性收入)。如果不考慮這些財務方面的收入,阿里巴巴的利潤率水平是在今年以來是一路下滑的。阿里巴巴在招股書中並沒有特別解釋利潤率下滑的原因,但是作為投資者卻不得不謹慎的對待利潤率下滑這一不好的趨勢。



提示了這麽多關於阿里巴巴的風險,並不代表格隆不看好這家公司,只是提醒投資者要充分考慮阿里巴巴經營上的壓力,不要把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的增長當成是今年全年的增長。格隆保守估計阿里巴巴今年和明年的凈利潤增長會保持在30%以上。據此推算阿里巴巴14-15財年和15-16財年的凈利潤分別約為360億和400億人民幣(14-15財年有62億一次性收入,在計算下一財年增長時要減掉)。在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國際一線互聯網公司估值目前基本在2015年一倍的PEG。所以,如果不考慮或有的行業外(比如政治)風險,阿里巴巴的合理估值應該也是15-16財年的30倍PE,也就是1950億美金左右,這比格隆一季報後給出的1740億估值增長了12%。



上半年市場很多不專業的聲音,認為阿里巴巴應定位在了1200億甚至是1000億美金市值以下,當時格隆的明確意見是:如果市場那些很扯的噪音真的讓阿里巴巴定位在1200億美金以下甚至1000億以下,格隆的意見是:擁抱馬雲吧!現在,估計極少有人會還無知到對阿里如此定價了。如果馬雲能吸取阿里巴巴B2B業務香港上市退市負面影響的教訓,將阿里上市定位預留一定空間,定位在1700億或以下,則基本可以形成一個共贏。格隆與諸位一起拭目以待吧。

(格隆發自拉薩 羅布林卡)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西藏旅遊在線。

以上文章來自格隆匯官網, 版權歸格隆匯所有,轉載務請註明以下出處,否則視為侵權:

本文來自"格隆匯·港股那點事", 推薦關註:港股那點事微信公眾號:  hkstocks

格隆個人微信號:             ihkstocks

港股那點事官網:             http://www.gelonghui.com


投稿、交流、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執線:(86)0755-25314213

特別聲明:本公眾號與格隆匯不推薦任何股票,亦不保證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96

海爾日日順提出D2D,既有槽點也有有亮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31/145299.html

i黑馬註:聽過B2B、C2C、B2C,如今海爾日日順創立D2D。這種玩兒具體如何操作?有什麽優勢和不足呢?看下面的文章。

日日順O2O創造了一種電商新玩法“D2D”,對於這個詞他們解釋道,D2D區別於O2O單純的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更註重工廠與消費者之間的關聯性。不過,對於這樣一種尚未探路、形似空中樓閣式的概念,在互聯網思維滿天飛的時代,是否如願落地,則仍需時間檢驗。


近幾天,日日順拋出的一個概念很新奇——D2D。我們熟知的電商模式無非B2B、C2C、B2C、C2B,而現在突然冒出了D2D,大部分人可能還是頭次聽聞。不免讓人心生疑問,電商在繼掀起“造節”風潮後,難道又要開展“造詞”競賽?

實際上,仔細推敲日日順提出的D2D概念,不難發現其本質上就是C2B+O2O優質服務的集合體。厘清了概念,理解日日順究竟做的什麽買賣相對就容易了許多。

日日順的C2B模式

據億邦網的報道“日日順會選擇某一類產品在網上先交互,了解客戶需求,然後生產定制化產品。緊接著,進入前期預熱,找到對個性化產品感興趣的用戶,然後通過限時特賣的方式,比如只用一天的時間銷售這款產品。”。

如果日日順的C2B平臺構想能實現,無疑會帶來更貼近用戶需求的用戶體驗,也更易於培養用戶群的品牌忠誠度與產品口碑。小米憑借讓用戶參與到miui與小米手機設計全程,培養起有高度品牌忠誠度的龐大粉絲群體,而由粉絲轉化出的基礎用戶群,又成了小米口碑傳播的主力,最終造就了小米的成功。

模塊化定制早就有不少廠商參與進來,和日日順的C2B平臺構想的不同點在於,前者依舊是廠家提供自選模塊,消費者從中選擇,依舊是自廠家到消費者的單向定制,而日日順則強調了消費者與廠家的雙向互動。深度的C2B定制,是日日順區別於其他電商平臺的一大亮點。

不過,該模式的可複制性也很高,只有在其他廠商和平臺尚未反應過來之時,依靠先入優勢,形成如阿里巴巴一樣的巨無霸平臺,最大限度掐斷其他企業的進入路徑,否則單靠模式很難成為日日順的核心競爭力。其他廠商或電商平臺一旦發力,只怕滿世界都是日日順的深度定制模式。另外,其他入駐日日順平臺的廠商願不願意陪著平臺玩,還得看日日順能否先成就一兩個代表性品牌案例。

美好願景與骨感現實

願景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日日順的官方商城上,現在售賣有凈水、建材、家具、家飾、家電5大類商品。建材、家飾、家具類的品牌基本只在日日順上做產品展示,因為傳統行業真正的定制理念滲透率還不高,自然也難配合日日順玩定制。剩下的家電和凈水品類定制的程度也高低不同。

凈水品類的“定制”,更像是在線自助選購。通過跳轉鏈接,引導用戶選擇自己購買凈水設備的用途、偏重的功能、使用的場景,最終生成推薦的凈水品牌。徹徹底地流於定制噱頭。日日順平臺上家電類品牌采用的模塊化定制,與京東商城上的家電定制品牌別無二致。產品和品牌的同質化使得日日順將要直面以電器類垂直B2C起家的京東商城和綜合類B2C大佬天貓。以現下巨頭們的品牌影響力,日日順怕是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當然,日日順最大的亮點和競爭力並不在C2B模式,而是服務。

線下端的O2O

網購最讓人心煩的除了售後維權,便是等待物流配送上門的焦躁。而類似家具及家電等大件商品,哪怕在線下實體店購買也未必能在當日用上所購產品,因人手問題,配送安裝大部分時候都需要預約。日日順從兩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其一,在各地布置總計約9萬輛載有各型號產品的“移動倉庫”微小車,客戶在電商平臺下單後,系統會指派載有訂單所需商品且離客戶最近的微小車進行配送,減少了送貨所需時間;其二,配送安裝一體化。

該解決方案確實擊中了大件商品的網購痛點,能最大限度的縮減大件物流的配送和商品安裝。在服務質量上如能做到標準化優質化,將極大地提升用戶體驗。同時海爾遍布全國800個縣市的龐大線下網點,也能為通過日日順平臺銷售的商品提供深入三四線城市的24小時物流配送到戶服務。在企業的眾包模式日漸盛行的今天,日日順確實有著不小的市場競爭力。

而野心直指大件物流管道的日日順更宏大的構想是應用大數據預測各地商品銷售情況,提前安排生產備貨以及物流配送。互聯網上,關於大數據精準營銷最膾炙人口的案例就是,一位美國父親從全美第二大超市塔吉特發給女兒的孕婦用品促銷信息察覺了高中生女兒懷孕的事。人們在驚異於大數據的神奇時,也不免開始擔憂商家記錄自己的購買行為。暫且拋開前期建立大數據預測系統需要的海量消費數據從哪來,以及日日順合作方阿里巴巴能在多大程度上為其提供大數據挖掘技術支持等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談。

同樣面向用戶端的日日順大數據精準營銷,針對家具家電等大件商品重複購買率不高,但特定時段區域內的整體銷售變化依舊可以通過數據分析預測的特點,為營銷投入分配和生產備貨提供決策依據,在業務邏輯上具有很高可行性。但作為獨立企業法人且普遍擁有不俗資本實力的建材、家具、家電等企業會輕易將銷售及市場情況的商業機密,拱手交由第三方平臺掌握麽?畢竟,日日順只是企業的平臺,是入口,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咽喉被捏在他人手中。如果大廠商不願意來,那就只能從入駐的中小廠商做起,慢慢集聚平臺人氣和口碑。

玩弄概念可以獲得些營銷噱頭,吹得天花亂墜讓人雲里霧里就有點過了。日日順的C2B+O2O優質服務模式有槽點,但也有亮點,它為解決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與安裝提出的解決方案值得期待。

[IT時代周刊編後]實際上,這種開放平臺上的招商基礎,與早年間,黃若創辦淘寶商城(現在的天貓商城)時采用的“1+3”策略的初衷如出一轍。只不過,彼時淘寶商城主要解決的是假貨、竄貨,管控商家質量,完成的是從良莠不齊的C2C模式,向可控的B2C模式轉型;而現在的1+N主要針對經銷商的抵觸情緒重新制定的利益分配機制。

[文 AlexLee 授權《IT時代周刊》首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20

格隆對阿里巴巴上市前的最後解讀:有華麗外衣,也有蝨子 作者:格隆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35
本週阿里巴巴提交了最新的一版招股書,這是阿里巴巴第五次修改其招股書,相信也是IPO前的最後一次。根據現在市場上的消息,普遍認為阿里巴巴將在九月上旬開始路演,並在九月中旬的某個時間上市。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後一艘下水的航空母艦,相信阿里巴巴的上市將會是九月資本市場最令人矚目的事件。

在解讀阿里巴巴最新招股書之前,格隆還是要提醒各位投資者一句,要警惕阿里巴巴上市前後所產生的黑洞效應。關於這一點格隆在首次點評阿里巴巴的時候就已經提醒過投資者,阿里巴巴的巨大體量將會吸走大量的籌碼。從本週中概股的走勢來看,相信已經有不少基金經理開始為買入阿里巴巴而調整倉位。所以在阿里上市的這段時間,對互聯網行業的股票尤其是電商題材的股票都要格外警惕。由於阿里巴巴上市的重大意義,格隆在此之前已經針對阿里巴巴招股書做過兩次比較詳細的分析點評,分別是阿里巴巴首次提交招股書和阿里巴巴公佈2014年第一季度業績的時候。格隆建議各位在讀本文餘下內容之前,能夠回顧一下格隆之前的兩篇點評。因為這兩篇點評裡面包含了電商行業的概況,電商行業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釋,阿里巴巴業務的架構,阿里巴巴財務狀況已及與可比公司的一些對比分析等等,相信會對投資者理解阿里巴巴的業務和財務狀況有所幫助。


在之前文章中闡述過的觀點和解釋過的基本概念,格隆將不在本文中贅述。在本文中,格隆繼續按照抽絲剝繭,數據說話的格隆風格,只針對本次阿里巴巴招股書中新增的信息做出細緻解讀,希望能夠幫助投資者看清最新季報中顯露出的亮點與潛在風險。


阿里巴巴首次提交招股書時格隆的點評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0&extra=page%3D1
阿里巴巴公佈2014年1季度業績時格隆的點評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7&extra=page%3D1


阿里本次招股書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更新了20142季度(也是阿里巴巴2014-2015財年第一財季)的財報。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一季度交出一份讓人略顯失望的答卷之後,格隆就猜想阿里巴巴是不是要等到2季度扳回一程之後才開始路演。看到阿里2季度業績的時候,確實讓格隆眼前一亮。營收同比增長46%,環比增長31%,達到了157.7億人民幣。歸屬股東的淨利潤達到了123.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1%,環比增長123%,淨利潤率更是高達驚人的78.3%!是不是僅僅經歷了一個季度的陣痛,阿里巴巴奇蹟般的高增速又回來了?在仔細閱讀了財報和招股書之後,格隆發現阿里巴巴在第二季度的某些關鍵運營指標仍然存在壓力。下面格隆就來仔細解讀財報的中的數據。


我們的分析還是從阿里巴巴的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開始,因為GMV代表著阿里巴巴的流量,也是阿里巴巴業務的起點。阿里巴巴在2014年第2季度的GMV達到了5千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阿里巴巴如此大的體量還能夠保持45%的高速增長實屬不易,但是考慮到競爭對手的追趕,45%的增速就不免讓人有些擔心。作為阿里巴巴最主要競爭對手的京東,2季度GMV同比增速為107%。唯品會雖然沒有披露GMV的增速,但是作為一個直銷型電商我們可以用營收增速來估計GMV的增速。唯品會2季度營收同比增速為136%阿里巴巴GMV增速低於對手就意味著市場份額逐漸被競爭對手吞噬。雖然阿里巴巴GMV的絕對數量仍在增長,但是領先優勢正在被削弱。2013年全年阿里巴巴GMV規模是京東的12倍,2014年一季度的時候是京東的9.8倍,到了2014年第二季度就只是京東的8倍。C2C模式被B2C模式追趕的趨勢非常明顯,即使在阿里巴巴內部也是如此。今年第二季度,淘寶GMV的同比增速只有33%,而天貓GMV的同比增速則是81%所以阿里巴巴的第一個壓力就來自於競爭者的追趕,特別是B2C模式對C2C模式的追趕


GMV往下看一層,就是營收。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營收的增長趕上了GMV的增長。2014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為157.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46%營收增長的能夠與GMV增長保持一致原因自然是貨幣化率的提升。在2014年的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低於GMV增速,引起了市場的擔心。原因就是阿里巴巴來自手機端的GMV增長迅速,而手機端的貨幣化率卻明顯低於PC端的貨幣化率,進而拉低了整體的貨幣化率水平。而在第二季度,無論是移動端貨幣化率還是PC端的貨幣化率均有明顯的環比提升,使得整體的貨幣化率恢復到與去年同期水平,這才使得營收增速能夠與GMV同步增長。



由於貨幣化率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運營指標,格隆認為有必要仔細思考一下阿里巴巴的貨幣化率尤其是移動端貨幣化率為何能夠迅速提升,以及這種提升是否可以持續。由於阿里巴巴的招股書中並未對手機端貨幣化率提升的原因做出直接的解釋,格隆只能憑藉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做出一些推斷。阿里巴巴在其修改招股書中披露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數據,這個數據是在首次提交招股書時候沒有披露的,不知道是否有投資者注意到。格隆在點評阿里巴巴的第一份招股書時就表示希望看到阿里巴巴對營收按照流量變現的方式能做一個分解,這個維度的觀察對於我們理解阿里巴巴的業務非常重要。阿里巴巴在其修改的招股書中就披露的這個信息(在管理層討論那一節的一個小段落裡)。阿里巴巴將其中國零售業務收入按照在線營銷服務(Online Marketing Service)、佣金(Commission)和其他收入三個維度進行了分解。在線營銷服務對應的是阿里巴巴的廣告收入,佣金對應的就是天貓的會員費以及從天貓的交易流水中收取的交易手續費等等。在2013-2014財年,在線營銷服務在中國零售業務收入中的佔比為69%,同比增速為51%;佣金收入佔比為28%,同比增速為95%。而到了14年第二季度,在線營銷服務在中國零售業務收入中的佔比為67%,同比增速為29%;佣金收入佔比為32%,同比增速為114%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阿里巴巴營收增長主要靠佣金的高速增長驅動,廣告業務的增速是低於營收的整體增速的。看來阿里巴巴還沒有真正克服手機流量佔比提升對於廣告業務產生的負面影響。而2季度佣金業務的高速增長有兩點原因:一是天貓GMV佔比的不斷提升;二是2季度由於世界杯的影響彩票銷售高速增長(這一點在招股書中明確提及,看來彩票已經成為阿里巴巴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由於阿里巴巴沒有進一步披露彩票佣金的數據,所以我們暫時無法估計第三季度如果彩票銷售下滑對於阿里巴巴的影響,但是投資者還是要注意這個風險。


此外阿里巴巴的另一個壓力來自於利潤率的下降。阿里巴巴2季度的淨利潤率高達78.3%,但高淨利潤率是由於2季度阿里巴巴確認了68億人民幣的利息收入和投資收入,其中的62.5億來自於對一些股權價值的重估(這也意味著在下一季度就不會有這些一次性收入)。如果不考慮這些財務方面的收入,阿里巴巴的利潤率水平是在今年以來是一路下滑的。阿里巴巴在招股書中並沒有特別解釋利潤率下滑的原因,但是作為投資者卻不得不謹慎的對待利潤率下滑這一不好的趨勢。


提示了這麼多關於阿里巴巴的風險,並不代表格隆不看好這家公司,只是提醒投資者要充分考慮阿里巴巴經營上的壓力,不要把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的增長當成是今年全年的增長。格隆保守估計阿里巴巴今年和明年的淨利潤增長會保持在30%以上。據此推算阿里巴巴14-15財年和15-16財年的淨利潤分別約為360億和400億人民幣14-15財年有62億一次性收入,在計算下一財年增長時要減掉)。在下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國際一線互聯網公司估值目前基本在2015年一倍的PEG。所以,如果不考慮或有的行業外(比如政治)風險,阿里巴巴的合理估值應該也是15-16財年的30PE,也就是1950億美金左右,這比格隆一季報後給出的1740億估值增長了12%



上半年市場很多不專業的聲音,認為阿里巴巴應定位在了1200億甚至是1000億美金市值以下,當時格隆的明確意見是:如果市場那些很扯的噪音真的讓阿里巴巴定位在1200億美金以下甚至1000億以下,格隆的意見是:擁抱馬云吧!現在,估計極少有人會還無知到對阿里如此定價了。如果馬云能吸取阿里巴巴B2B業務香港上市退市負面影響的教訓,將阿里上市定位預留一定空間,定位在1700億或以下,則基本可以形成一個共贏。格隆與諸位一起拭目以待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