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杜特爾特是機會主義者嗎?

10月20日,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在中國-菲律賓經貿合作論壇上發表講話,他鄭重宣布脫離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包括軍事和經濟方面。此番言論引起外界議論紛紛,但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杜特爾特第一次轉變立場了。

早在9月初,他就言語攻擊過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自己不會是美國的傀儡,而奧巴馬也因此取消了與其的雙邊會晤。但很快,杜特爾特就此事向奧巴馬致歉,美國華盛頓此後也多次表示非常重視與菲律賓的同盟關系。

他反複的態度和驚人的言論不禁讓外界懷疑,杜特爾特是一位機會主義者嗎?

追溯中國祖父

行前,杜特爾特曾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他在講采訪中稱:“我祖父是一位中國人,只有中國人才會幫助我們”。在今年6月的一場答謝晚宴的演講中,他稱自己的祖父是從福建省廈門市移居去菲律賓的,但此消息一直沒能得到證實。而在今年5月杜特爾特的就職演說中,他曾經表示:“你們知道,我的祖父是一名中國人。我的父親是一位宿務人。以前我被問及我父親時,(我回答稱)他是宿務人。我為什麽這麽說?就像我說過的,我們追溯家族譜系到父親為止。”

事實上,杜特爾特並不是第一位強調具有中國血統的菲律賓總統,他的前任阿基諾就在2011年訪問過福建省漳州市,阿基諾母親的曾祖父就是從這里移居菲律賓的。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教授張明亮此前接受媒體采訪表示,試圖建立一種同宗關系在選舉中是非常常見的策略,目的是吸引選民。這種關聯並不可信。

政治家族出身

1945年3月28日,杜特爾特出生在雷伊特南部一個很有政治淵源的家庭。1951年,杜特爾特全家移居達沃市,他的父親維森特·杜特爾特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成為達沃的省長,母親索萊達·羅阿則是一位教師及公民領導者。杜特爾特家與宿務省的一些很有權勢的家族也有關聯,因為老杜特爾特曾在那里擔任過省長。

杜特爾特在聖貝達學院獲得法學士,1968年從菲律賓大學獲得政治學學位。在攻讀法律學位時,他加入了一個由法律系學生和執業者創立的兄弟會,在此期間,他一直扮演著積極的活動者的角色,並對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堅定不移。他曾經因為一個同學的種族主義言論而槍擊對方,在該同學搶救回來以後,他才被允許繼續完成學業,但是,在最終的畢業典禮上,他沒有被獲準參加。

1973年,杜特爾特通過法律執照考試。1977年,他在達沃市的檢察院擔任特別顧問,以此開啟了自己的法律職業生涯。很快,他僅僅用了6年就晉升為達沃市第二助理檢察官。1986年,他成為負責主要事務的副市長,並在1988年的市長選舉中勝出。

當時杜特爾特很有遠見,他從一開始就指任了一位副市長負責關照本地人和一些團體的利益,也因此獲得了選民的長期支持。

2016年當選總統後,杜特爾特將達沃市長的職位移交給了自己的女兒

鐵腕治毒贏支持

在接下來的3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杜特爾特一直擔任著達沃市的市長。他通過打擊菲律賓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而建立了自己的聲譽,犯罪、軍事武裝和腐敗問題在他領導達沃市期間顯著下降,達沃成為菲律賓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71歲的杜特爾特準備競選總統時,正是他擔任達沃市市長的第七個任期。事實上,杜特爾特自從2014年就已經被外界認為是一個潛在的總統競選者,但他的支持者還是花費了很長時間才說服他取代馬丁·迪諾成為民主黨候選人。起初,他在總統競爭者中只排名第四,但他強大的群眾號召力和獨有的幽默感很快讓他在大選前一個月的民調中名列榜首。

杜特爾特曾被《時代》雜誌稱為“懲罰者”,他因在達沃市打擊犯罪的鐵腕手段和非常規的方法而聞名,他也把這種努力帶到了菲律賓的所有土地上。他曾在電視演講中稱,如果自己的孩子也吸了毒,他也一定會懲罰他們。強人形象的他在7月的民調中獲得了歷史性的、高達91%的支持率。

選擇陣營為了啥?

幾乎沒有人料到杜特爾特會宣布與美國決裂。本月中旬,杜特爾特宣布,他要求終止菲律賓與美國軍隊的聯合演習這一幾十年來的舊傳統,但杜特爾特暗示和美國的防禦聯盟仍將存在,他的外交政策是要“再聯盟”。而就在這一周,菲律賓帶領300余名商人前往中國進行為期4天的國事訪問。

就在杜特爾特總統訪華前夕,他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對於窮國的慷慨大方是無可指責的。中國“值得現在享有的這種尊重……只有中國才能幫助我們。”而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趙鑒華也表示,兩國會最終創造一片和平與合作之海。

《經濟學人》發表文章分析稱,杜特爾特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和增長,因為菲律賓有著根深蒂固的貧富分化,但發展需要資本支持。菲律賓已經為前任總統的行為付出代價,而杜特爾特正在開始從同中國修複關系中獲得好處。

杜特爾特想建設大量基礎設施,包括鐵路,中國向其提供廉價貸款;杜特爾特想要出口商品,而中國重新向菲律賓果農開放市場;杜特爾特想在他的禁毒戰爭中獲得幫助,中國商人為其建設了一所大型康複中心;杜特爾特希望菲律賓漁民能夠返回爭議海域的傳統漁場,而中國向菲律賓官員表示,該海域可供停留。

菲律賓人確實從這次選擇中獲得了實際利益。結束中國訪問後,杜特爾特將前往日本訪問,他在日本期間又會做出什麽表態,值得期待與觀察。

(實習記者高雅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14

黑馬導師張維迎:別讓套利機會主義者,扼殺了企業家精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9/160415.shtml

黑馬導師張維迎:別讓套利機會主義者,扼殺了企業家精神
張維迎 張維迎

黑馬導師張維迎:別讓套利機會主義者,扼殺了企業家精神

中國過去30多年,基本上都是套利型的企業家,但是現在的套利空間越來越小,前一代人已經把能夠套利的做得差不多了。

一、從亞當·斯密——熊彼特模型

     看企業家精神

1

今天我坦率告訴大家,大部分經濟學家對於企業家精神是沒有理解的,因為我們主流經濟學里是沒有企業家這個概念的。經濟學的教科書里也不會講到企業家這三個字的,在西方也是一樣的,不光是中國。因為,經濟學大量的假設里面已經假定這個社會不再需要企業家。

1.亞當·斯密的理論:分工與市場規模

“亞當·斯密——熊彼特”經濟增長模型這張圖(註:亞當·斯密,《國富論》作者,經濟學的創立者之一,公認的經濟學祖師;“創新理論”之父和“商業史研究”的奠基人,據統計,熊彼特提出的“創造性毀滅”,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僅次於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與我們教科書上,或者一般經濟學給大家講的不一樣。一般經濟學會探討增長分析,新古典理論模型會講資本積累了多少,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等等。這些我都不用講,我們回歸到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理論。

這個圖其實概括了亞當·斯密在《國富論》提出來的一個核心觀點:一個國家是怎麽變得富有的?

比如我們國家過去三十多年變得富有,依靠的是每個人的生產能力提高。而勞動生產提高靠什麽?我們借助新的生產工具,可以生產更多的東西,現在講究要創新,有了創新才有生產力的提高。

而創新引發的技術進步依賴於分工。假如沒有分工,每個人都要做好多事情,每件事都做不好。分工意味著每個人只專註於做一點點事,這時就會琢磨它怎麽做得更好。

進一步,由於有了分工這個基礎,才能實現所謂機械化、自動化。再複雜的東西,其實都是一個簡單的東西組合而來,都是在分工的基礎上形成的。比如包裝一個箱子,如果分工,就不是一個人在做,而是一個機器的幾道工序。

亞當·斯密最具有創新意義的理念是提出了分工依賴於市場規模。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市場規模由什麽決定?人口質量、人均收入質量,這兩個疊加起來就是市場規模。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資產規模不好的話,它養活不起分工。專業化地分工做一件事,必須依賴於資產足夠大。

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經濟發展了,資產規模越大,分工就會越細,分工越細,技術進步就越快,技術進步越快,財富就越多,財富多了之後又形成新的市場,新的市場就再形成進一步的分工、技術進步等等。

我再強調一下市場規模。好多事情為什麽只有中國做得起來,其他國家做不起來,就是因為我們市場太大,其他的國家只能借鑒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中國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獨立特色的互聯網公司。

2.企業家的眼睛不要只盯著GDP,而要關註新技術的出現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一般我們強調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幾。其實比GDP更重要的是不斷地有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在出現。

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經濟發展了,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爺爺、奶奶在你這個年紀時,他們在消費一些什麽東西;再看你爸爸媽媽在同樣年紀消費什麽東西;再看你自己消費著什麽,這樣對比就能看出來經濟有沒有發展。在中國幾十年前,我問這個問題的話,從爺爺到爸爸消費的東西幾乎沒有差別,所以經濟發展就是停滯的。

經濟增長就是不斷地有新東西出現。

我們看一下糧食消費,中國1981年人均消費糧食145公斤,2012年是79公斤,下降了40%。原來的食品消費少了,新的消費多了。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汽車、手機、電腦都是原來沒有的。原來有的,我們現在不重視了,比如作為上世紀80年代消費品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車,現在騎的人就少了,擁有一輛自行車也不再意味著你很富有。

我們做企業的人,看經濟發展不要只盯著GDP,而要看是不是有新技術不斷地出現。自己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要看你是不是給社會創造了原來沒有的新東西,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回到這個圖來講,亞當·斯密當時沒有看到這個問題。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奧地利經濟學家,後來移民到美國當哈佛教授的熊彼特,也就是創新之父的熊彼特,提出了增長的核心就在於企業家。所以我把這張圖叫做“亞當·斯密—熊彼特”增長模型。

3.企業家要去創造市場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市場不是一直存在在那里,等待著你去滿足它的,市場是由企業家創造的,沒有企業家就沒有市場。最簡單的,不是由於消費者需要手機,然後才去生產手機。而是因為生產者生產出手機,然後給消費者推銷。每一個新產品都是這樣的過程。

據說亨利·福特(福特汽車創始人,也是流水線大批量生產的開創者)講過,如果我問消費者他需要的東西,他肯定會說給我一輛更好的馬車,他不會想到他需要汽車。所以企業家的第一個任務是要發現甚至創造一個市場,原來沒有的市場。

這時,企業家對人性的理解就變得非常重要。最偉大的企業家甚至不做市場調研,比如喬布斯就從來不做市場調研,他的成功就源自對人性透徹的理解。

但市場經濟很有意思,消費者之所以是消費者,就是因為他不懂。企業家需要創造一個東西,然後告訴消費者這個東西好,最好的才有發言權。消費者可以拒絕你,如果消費者拒絕你,你就失敗了。創造市場的過程是非常微妙的,在座的各位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可大可小。但其實都不是簡單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不要聽那些管理學教科書上說的“客戶就是上帝,上帝無所不至”。其實客戶很傻的。

現在聰明人要伺候笨蛋,因為最後是笨蛋說了算。你們做企業就是要伺候人,你伺候的人越多,賺錢越多。

4.最偉大的企業家創造一個新行業,創造行業必須創新

分工是如何出現的呢?並不像教科書寫的,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分工都是企業家創造的。目前我們有多少個行業,需要看用什麽標準來劃分。可以有幾千個、幾萬個行業,每一個行業都能找到最初的創始人,比如說比爾·蓋茨創造了電腦操作系統軟件行業。

最偉大的企業家,是要創造一個產業的。當然行業的創造需要依賴於對市場的判斷以及創新的能力。沒有創新不可能創造一個產業,沒有創新只能在傳統的產業耕耘,也能賺點錢,但不可能創造一個新產業。

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創造一個產業也是因為創新,創新與技術發明不一樣。技術上的發明是做出原來沒有的東西,商業上創新,簡單來說,就是得有人願意為創新買單。

企業家重要的功能就是如何創新。比如日本人創造的方便面,如果沒有生產方便面面條的烘幹機器這樣的創新,不可能創造方便面產業。當你要做很大的事業時,一定要包含著重要的創新。

經濟發展而且富有了,富有了以後,人們的消費就跟原來不一樣。原來人均145公斤的糧食,現在只是79公斤。新的財富意味著新的市場,但這個過程不是自動產生的,也需要靠企業家創造。

中國現在所謂“產能過剩”的問題,簡單來講是因為中國的企業家沒有把中國新增的財富變成新的市場。只是在原來的市場上重複生產,當然就會導致產能過剩。

以企業家為核心去理解經濟,就會比很多經濟學家要透徹的多。經濟不是投資、消費的問題,真正的經濟增長核心是企業家。

5.國家要創造讓企業家精神得以發揮的制度

企業家的出現依賴於制度與環境。計劃經濟時代是沒有企業家的。用一句話定義“計劃經濟”,就是“扼殺企業家精神”。

人類從古到今從來不缺少企業家精神,缺少的是促進企業家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條件。在海外的中國人為什麽做企業的很多,臺灣、香港人為什麽做企業的成功,因為中國人到海外沒有其他路可走,只能做企業。在國內可以當官,大家就不會做企業。不是中國人本性沒有企業家精神,而是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被導向了不去創造財富的方面。

對我個人而言,研究怎麽使得這個國家創造一種企業家精神有效發揮的制度,這是我的任務。

二、 企業家的兩個基本職能:

套利與創新

市場經濟其實就只有兩個重要的功能:

功能一:怎麽配置資源,這是傳統的經濟學關註的問題; 

功能二: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比資源配置要重要得多。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靠資源配置,達到最優之後就不會增長了。但是技術進步意味著最優從來不會停止變化。有了新技術以後就不是最優,就得重新配置,所以只有技術進步,才是導致經濟持續成長的真正原因。

而市場經濟的兩個功能,其實就是企業家的兩個基本職能:

1.套利

什麽叫做套利呢?就是當你發現市場當中哪些資源沒有有效配置,或者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時候,你發現了它,利用它就可以賺錢。有一些東西,有人要,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生產,你以為這些東西不會有人要,有人發現這東西有人要,那他就可以套利生財;有一些東西你生產了,你以為有人要,其實沒有人要,那你就虧損。套利就是使經濟不均衡、不協調變得相對協調、均衡一些。

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如果一個經濟達到均衡之後,那就沒錢可賺了。所謂均衡就是所有的收入都是由成本構成的。你拿到銷售收入100萬,付了工資、地租、利息、原材料,什麽都沒有了。可能你會計算出賬面上賺了10萬塊錢,但其實你沒有賺,因為沒有給自己發工資,你打工也許賺20萬。這一算其實還虧了10萬。

這一部分經濟學家叫“機會成本”,比如說你的工資沒付,或者你自己的房子租金,把這些剔除以後剩下的那才是企業家利潤。企業家利潤完完全全就是付了應付的東西還能剩下的。所以我們講在均衡的情況下,沒有利潤,是沒有企業家利潤,不是沒有會計利潤。

2.創新

在經濟達到均衡以後,沒錢可賺了。賺錢就需要打破這個均衡,就是創造新的,別人原來完全沒有的東西。這就是熊彼特講的創新:

包括:

創造原來沒有的產品;

或者引進原來沒有的生產方式生產同樣的東西,這樣會使成本更低;

或者發現了原來沒有發現的市場、供應渠道,使得供應成本降低;

也可以通過改變企業要素的組織方式,或者組織形式。

企業家的職能大體就這兩個。在現實中套利和創新不是截然分開的,每個人和企業身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因素和套利因素。

舉一個例子:在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剛剛興起時,柳傳誌是套利的。當時香港賣1萬元的計算機,北京要3萬元,這就是套利機會。柳傳誌發現了這個機會,但香港的計算機使用的是繁體字,這樣賣到北京肯定不好賣,所以他就發明了聯想漢卡,這又是創新。有了聯想漢卡這個創新,通過計算機套利就容易多了。

另外一點,在現實中有一些人總是在創新,有一些人總是在進行套利。所有創新的人都給套利的人提供了新的套利機會。喬布斯推出iPad是創新,而由此使更多人可以模仿生產平板電腦來進行套利。所以說創新的企業家為套利的企業家提供了一個套利空間

創業者也需要思考一下,你現在做的是套利還是創新?我相信現在大部分人跟80年代的企業家比已經不一樣了,80年代的企業家基本上都是套利。現在創新的成份會更多。

美國的矽谷和華爾街最大的區別,矽谷的企業家基本上都在做創新,華爾街的企業家都在套利,主要是從股票市場、債權市場、貨幣市場利用金融資產套利。在金融資產上實現套利,要有很高的計算能力,然後看市場有沒有套利的空間。當然這種對比並沒有對錯之分。

我再跟大家強調一點:套利也分為創造價值的套利和不創造價值的套利。

我剛才指的是生產性套利,哪怕你搞投機倒把,也是給社會創造價值的。因為你把便宜的東西買進,然後在貴的地方賣出,增加了產品的價值,價值就是人們的效用,經濟學稱為感受、評價。價值並不是實際上重量多少。

但還有很多不創造價值的套利,特別是一些政策性套利。由於政府的管制導致的這些套利行為的產生。如果有人做政策性套利,我建議盡量不要做。盡管你能夠賺錢,但是價值觀念上我不認同。

什麽叫政策性套利呢?比如最近國家設立了一個新能源汽車補貼,你有關系,你可以很容易做出資質來,然後你就註冊成立一家公司,你找我,我幫你申請資質,這就叫政策性套利。

企業家要做的套利一定是要給消費者帶來價值的東西。如果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只是在瓜分財富是沒有前途的。中國過去的企業家很多都是這樣起來的,我不是責備他們,但希望到今天,大家至少不要單純地做政策性套利的事情了。

創新也分兩種:

1.顛覆式創新,破壞性創新

2.改良式創新,延續性創新

“顛覆式創新”是熊彼特講的創新,從0到1。原來沒有的東西現在變得有了。改良式創新是原來有的東西,怎麽把它的性能、質量改進,成本降低。汽車工業發展130多年,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註:德國著名的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汽車鼻祖”)發明汽車是革命性的創新,福特自動生產線也是革命性的創新,之後全部都是改良式創新。直到最近的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又出現了革命性創新。

所有新的創新剛開始出來,性能都不如老產品。汽車剛出現的時候不如馬車的,微型計算機剛出來時無法跟大型計算機比,VCD出來時不能和錄像機比。創新一開始時,性能都不如老的,但是它是革命。經過後續一系列的改良就能實現超越。

像平板電腦很快就被手機淘汰了,也不是完全淘汰,但因為手機基本上能完成平板電腦的工作,所以平板電腦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

改良式創新基本上是現有的主導性企業做出的,革命性創新大部分是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做出來的。計算機領域,大型機是IBM發明的,在連續錯過微型機和臺式機之後,IBM在筆記本電腦時代才迎頭趕上,因為它畢竟還是大公司,但後來的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又沒有IBM什麽事了。

2

圖中橫縱坐標分別代表一種產品,比如說玉米和大豆。

無論生產大豆、玉米,最大的產量都是受制於產能和技術不可能超越的。當然你可以既生產玉米、又生產大豆。中間這條線是生產兩種產品的組合,假如經濟達到C這個點,就達到了均衡。剛好生產的東西,資源得到最優配置,消費與需求在市場上是剛好平衡的狀態。

但現實的經濟中可能會在A點,就是資源錯配了。該種大豆的地方,種了玉米,該種玉米的地方種了大豆。或者會在B點,盡管生產是最有效率的,但是不均衡,因為生產了太多的大豆、太少的玉米,大豆虧損,玉米賺暴利,這都是不均衡的。

企業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現不均衡點,然後調配資源,讓經濟最終往C點走。但前面講過,在C這個均衡點是沒有辦法賺錢的。所以企業家就幹的第二件事就是想辦法創新。把生產可行性邊界向外移,創造新的潛在均衡。圖中的E點就是新的創新信號。

中國過去30多年,基本上都是套利型的企業家,但是現在的套利空間越來越小,前一代人已經把能夠套利的做得差不多了。這是現在創業面臨的問題,現在賺錢比過去更有難度,中國企業家整體面臨轉型,就是從套利型企業家轉成創新型企業家。未來依然會存在套利型企業家,但要等待有創新型企業家給你創造套利機會。過去是外國的創新企業家,給中國企業家創造了套利的機會,未來當然也可以等。

3

這張圖告訴我們整個國家在如何轉型。這也是創業的背景。並不是說現在沒有套利的空間,但創業更多可能是創新,至少創新的含量比原來大得多。

4

這樣圖橫坐標代表時間軸,周期從短到長;縱坐標代表不確定性,從低到高。套利也有不確定性,但不確定性低,周期也特別短。最短的套利周期,金融市場幾秒鐘就可以實現套利。但我們看顛覆式創新,則屬於高不確定和長周期的。所以適合套利的體制不一定適合創新。中國的整體體制我認為仍然是適合套利,不太適合創新的。我不是說企業家由此被動了,企業家爭取要做別人認為不可能做的事情。

三、創新和套利有2點不同

1.不確定性

創新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概率統計、大數據能告訴你能不能成功。所有關於電影的大數據,都不能告訴你觀眾下一部喜歡的電影是什麽;所有有關馬車的大數據,不可能告訴你應該生產汽車。大數據代替不了企業家,創新就是這樣一個不確定的事業。

如果你的意見,大部分人反對,包括像周鴻祎他們都認為你不可能成功,不要聽他的。因為周鴻祎當年做事的時候,大部分人也認為他不能成功。真正的企業家做的事就是大部分人不認同的事。不要因為別人的不同意而煩惱,恰恰因為你是企業家。如果你做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同意,沒有什麽可自豪的,那恰恰說明你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企業家需要去創造市場。這時沒有任何數據,市場調研可以告訴你新市場是什麽樣的。這就是企業家精神,在面對高度不確定時,有時候更需要靈性。

2.周期

剛才提到顛覆式創新需要周期比較長。但現在好多創新周期很短,這會引起好多人的誤解,以為做出東西來就是創新。其實有了專利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好多企業都是在拿到專利之後才垮掉的。要把專利產品變得有市場,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蒸汽機在1769年就拿到專利,但專利的贊助人在1773年卻破產了。甚至一些很簡單的東西,小孩用的一次性尿布,寶潔公司花了10年時間才做出來。不是沒有專利,只是因為成本降不下來,所以會把更多時間投入到產品成本的降低上。

當你出現革命性的創新,後面還有很多改良式的創新,才能使它變成一個真正成功的創新。

5

這張圖對比了兩種不同類型企業家賺錢的差異。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利潤。套利型企業家一開始賺大錢,然後錢越來越少,最後沒有錢賺了;創新型企業家一開始是虧損狀態,到現金流可以彌補成本的時候,之後賺錢會越來越多,但沒過幾年,市場開始出現模仿者,這時候利潤又開始下降。

這張圖告訴我們,一開始就賺錢的事不是創新。如果你去年剛辦的企業,今年就盈利了,這絕對不是創新,就是套利而已。創新一定是一開始不能賺錢的事情。

但一開始不能賺錢,企業要怎麽活下去?所以要有投資者、VC、PE,當消費者不願意給你買單的時候,要有投資者給你墊錢。投資者都很精明,他也是企業家,他憑什麽給你墊錢?賭、猜,他會判斷。同樣的人,你找這個投資者人家就拒絕你,但也許不斷地找,總有一個人就不拒絕你了。

因此資本家也非常重要。純粹的企業家精神當然不依賴於資本,只要有本事,錢會很多。但在現實中,你有沒有本事,誰知道,人家不知道,你說個天花亂墜別人也不會相信,所以企業家首先得自己有讓人家相信你的本領

假如說你需要100萬,你不能只拿別人的錢冒險,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房產抵押一下,哪怕只有50萬,剩下50萬人家就願意給你。你敢自己拿50萬進去,就表明你對自己有信心,如果企業家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讓別人對你有信心是不可能的。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企業家精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19

俞敏洪:“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缺少“士”的情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6/163640.shtml

俞敏洪:“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缺少“士”的情懷
老俞閑話 老俞閑話

俞敏洪:“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缺少“士”的情懷

渴望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變得比古代的知識分子更好,能夠擺脫利益的誘惑,真正能夠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來源 | 老俞閑話(ID:laoyuxianhua)

 作者 | 俞敏洪

23

提問:俞老師好,有人說,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指經過精心打扮甚至偽裝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你認為這樣的說法對嗎?

這個問題所表達的觀點來自於北大教授錢理群的一段話。我在北大的時候聽過他的課。他一直是一個非常特立獨行,不媚俗、不攀附權貴,有著自己獨到思想的知識分子。他最關註就是北大的學生畢業以後,到底是在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生命和青春,還是只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他認為這樣高智商的人,如果步入了利己主義的俗套,就很容易大肆為自己牟取利益,同時可能會損害到民族和國家的利益。

其實,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利己主義者,只不過有目光短淺和遠大之分。目光短淺的利己主義者,對於一個眼前的利益會斤斤計較,為了一點小利和身邊的人發生沖突;目光遠大的利己主義者,會把自己個人利益的獲得放在更長久的未來。長遠的利己主義者除了想要獲得金錢或者社會上的某種利益回報,還會考慮到自己的名聲、地位、個人發展等長遠回報。這樣的利己主義者,只要他們為自己考慮的同時不產生損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就不是壞事。

25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考慮的。區別在於只是為自己考慮,還是同時能夠考慮到他人和社會。當你利己的同時還能夠造福於其他人和社會,這就是一種好的利己主義。

錢教授認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目的。任何人、任何東西能夠被利用,也許這件事情並不是利用者的錯誤,而是被利用的東西本身有問題。如果利用體制達到目的這件事情成立,那意味著體制有一些缺陷被人利用。我們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如何來懲罰這些利用的人,因為一旦有利益引導,即使懲罰了前面的人,後面的人依然會前赴後繼,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我們如果想要杜絕有人利用體制來達到利己主義的目的,我們的關註點不僅僅是去懲罰利用者,而是需要改善體制。無論體制看起來有多好,只要能夠被利用,就意味著還有改善的余地。

在中國,我們善於指責個人。但是西方文化中有一個比較好的現象,即善於改善制度本身。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從古代到現代,我們一直是以完善個人的情操道德為主體。這有很大的好處,但也有種種問題,我們對於制度和體制缺乏反思和改進。

當然,個人的完善對於中國人來說依然是一個非常迫在眉睫的問題。文化大革命把中國對於知識和人的尊重破壞了,緊接著改革開放大家一起向錢看,造成道德崩潰、社會解體。這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完全沒有厘頭的隨便拋棄,所帶來的後果。

一起向錢看的時候,人們再也沒有任何責任心、理想以及對社會改革的熱情,導致的結果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達到了一種極致。此時我們古人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情懷(也可以被認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國士大夫的情懷)實際上就真的徹底失去了。

現在,中國士大夫階層已經沒有了,有著士大夫精神的人鳳毛麟角,他們身上的那種為國為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狀態就更缺乏了。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充斥著非常聰明、高智商、善於表演、利用體制的人,而當其變成了當權者,這個社會真的會變得非常危險。盡管不能說每個人都這樣,但已經有形成這樣的狀態的跡象了。我們發現每一個階層的人:政府官員、商業人士、知識界人士、中產階級甚至普通老百姓,都利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體制所出現的不足,來達到個人目的。社會實際上處於一種分崩離析的狀態。整個社會的粘合劑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忍讓、寬容以及先人後己的考慮,以求最後達到大家共榮富裕的一種狀態。

28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錢理群教授對於現在這個世界,尤其是知識分子的觀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也是一種有道德的知識分子無奈的哀嘆和在絕望中的希望。渴望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變得比古代的知識分子更好,能夠擺脫利益的誘惑,真正能夠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凡是有良知的人都應該以錢理群教授的這句話為警示,讓我們自己變得不那麽利己,能夠更多的為廣大民眾和社會的進步而考慮。

俞敏洪 利己主義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51

專訪papi醬:悲觀主義者的化解之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19/166989.shtml

專訪papi醬:悲觀主義者的化解之道
明星資本論 明星資本論

專訪papi醬:悲觀主義者的化解之道

與一般意義上的網紅相比,毫無疑問,papi醬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來源 | 明星資本論(ID:mingxingzibenlun)

作者 | 李靜  

編輯 | 曹樂溪

采訪的前一天,春雨聽雷聯合創始人姜逸磊被推薦為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候選人,一時間網友們奔走相告,“什麽?在哪里投票?”“這點票數對得起您的網紅身份嗎?”

本尊如今正坐在我們對面,比網絡視頻里古靈精怪的姜逸磊——也許我們應該稱之為papi醬,看起來更加嬌小一點。成名兩年,papi醬依然沒有任何明星的“自覺”。她一條腿翹在椅子上,秀氣的臉龐素面朝天。“感覺你們特像在面試我,”papi醬一邊咯咯笑著一邊招呼我們喝水,沒有經過變聲處理的聲音聽著挺親切。

從一個“小透明”變成吸引大眾關註的明星,papi醬個人始終在適應。她時常還會說起2016年那一段驚慌失措的日子,“我整個人都是慌的”,當時她也沒覺得自己紅,生活還是照常,但看到網絡上那些飆升的數字,不斷有人說你紅了你紅了,那種錯位感讓人茫然。

papi醬可以有情緒,但她背後的公司運作需要快速走上正軌。自從高調公布papitube計劃之後,papi醬身上負擔的不只是公眾對她個人的褒貶,還有papitube近40位簽約作者,以及80多名員工的發展前景,當然還有整個市場對短視頻領域的觀望。

papi醬的“偶然”與papitube的“必然”

與一般意義上的網紅相比,毫無疑問,papi醬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2016年初papi醬迅速走紅,先是獲得羅輯思維、真格基金、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1200萬投資,再是首個廣告合作拍賣出2200萬高價,後來還有給母校中戲捐贈、推出papitube的計劃,短短幾個月,她就拿到了“2016第一網紅”的稱號。

從papi醬的個人品牌向papitube的機構品牌轉型,其實也是過去一兩年幾乎所有頭部短視頻創作者的必經之路:何仙姑夫專門推出了MCN服務品牌貝殼視頻,發掘培養垂直領域原創內容生產力,二更針對文化、娛樂、生活、財經等各板塊孵化了20多個子品牌。

相比之下,papitube一直沒有進行大規模曝光,再加上2017年,papi醬因公司並入泰洋川禾、羅輯思維撤資、退出分答社區等一系列動作,再次被置於風口浪尖,外界對papi醬名氣下滑、papitube發展前景的議論紛沓而至。

不過根據微博視頻機構榜單,2017年上半年,papitube一直處於機構的4-5名,不敵大禹網絡、梨視頻、蜂群文化等,但是到下半年8月份開始,papitube長期位於前兩名,旗下簽約作者@Bigger研究所、@張貓要練嘴皮子等長期排在自媒體前十。

papi醬和她的公司COO霍泥芳告訴我們,目前papitube已經簽約近40位作者,主要在內容創作、宣傳推廣和商業變現三個方面給簽約作者提供幫助。

2

而papi醬本人的熱度更是居高不下。在上個月新浪看點聯合新榜推出的視頻影響力榜中,papi醬高居榜首。她並不諱談自己成功中的偶然性,快速走紅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雖然有她個人的因素在,但也是受到彼時整個互聯網大環境的影響。現在互聯網內容已經進入一個比較平穩的階段,想要獲取價值,需要更多時間去積累,

不過“一切事情都是偶然中的必然”,走紅背後也有自成體系的方法論。為了幫助作者們更好地做內容,papitube內部有一個內容評分機制,從制作水平、節奏點、主題、主觀感受等好幾個方面進行量化,評分的人則是公司里做內容最權威的,比如papi醬、霍泥芳和幾位制作人。

papi醬告訴我們她挑選作者看重幾個標準:

個人魅力;

獨立思考能力和原創能力;

持續產出的能力;

垂直品類中的專業性;

正能量。

“個人魅力雖然比較主觀,但有些是大部分人能get到的。”papi醬以Bigger研究所為例,“他屬於長得不是很帥,但有一種北京小夥的痞帥,包括我和我那幫30多歲老女人,都說我好喜歡你們所長呀!”

比起嘩眾取寵,她更看重創作者有沒有個性化的內容與表達,這讓papitube上的作者們看起來類型多元,不拘一格,從中外文化差異到影視劇熱評,既有古風民樂小能手也有幫女生做消費升級的大老爺們。

“還有,你有沒有專業性?比如說我們有一個作者是@賴賴是zoe,她就是藝術院校的老師,做過劇組特效化妝的,在專業性上是有權威的……”

papi醬對papitbube的簽約作者們如數家珍,這是她親自孵化的短視頻家族,也是未來規模化商業變現的星辰大海。“papitube雖然因為我而開始,但因為有所有作者,才能把這個品牌做大。”

3

談到公司選人標準的最後一條時,她說要有正能量,眾人不約而同笑了起來。“這個大家不要笑,我可是要選三八紅旗獎章的,正能量當然很重要了!”大家依舊樂不可支,“哎你們在笑什麽?!”papi有點炸毛,然後非常正經地跟我們講,她理解中的正能量也許是看完內心有所安慰的小確喪。

“有被想簽約的作者拒絕過嗎?

“肯定有,高富帥找一個女的談戀愛也很有可能被拒絕,我就不喜歡李澤言,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papi醬很坦然。

從“被動”到“主動”

別看如今的papi醬十分自如,但2016年剛成名時, papi醬一直重複的一個詞是:“慌”。

“我那時候完全沒有意識到紅,這個真的是說實話,因為我不出門。”從無人認識到迅速走紅,喜歡宅在家中的papi醬並不像娛樂圈小說里寫的那樣轉換自如、神采飛揚,而是茫然無措,這是一種對自身失控的焦慮。“你知道有很多人關註你喜歡你,在路上也會有人找你合影,但我會想為什麽會有人找我合影?網上為什麽會有那麽多莫名其妙的報道?”

“跟我有共鳴的人很少”,她坦言,連跟她多年朋友的楊銘和霍泥芳,當時也很難理解那種想消失在一切公眾視野中的感受。陳可辛在papi醬的視頻剛火沒兩個月時,就曾邀請她參演電影,她的第一反應是,不去,因為她連自己的情況都還沒搞明白,怎麽能準備好拍一個大導演的電影呢?

4

終於,2016年底,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必須要接受,“經過那段時間,你的心態會有一個轉變,就是你要不要去涉足,發生了變化,當然劇本也變了。”三十而立的papi醬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她知道與其被人推著走,不如自己去擁抱和接納命運。

她答應了陳可辛出演《妖鈴鈴》,先後接拍了積家手表、Newbalance的廣告,前不久還在《快樂大本營》《吐槽大會》接連露面,上時尚雜誌,發展路徑與一般明星無異。

5

出演《妖鈴鈴》是她個人的一次試水,“演電影這個事兒和拍視頻,真的是完全不一樣!”她連連感嘆。

拍視頻時,papi醬是自己作為編劇、導演、演員還有出品,但拍電影,只是作為一個演員去參與,“拍視頻時我是自己去把控表演風格和敘述風格什麽的,但在電影里你需要配合劇本和導演,還需要和其他演員的表演風格協調。”

某種意義上來說,papi醬的成功是“被動”的,但現在的papitube則更需要主動。比如,papitube目前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運營邏輯,以一帶多和互帶流量。papitube的作者們自發幫忙轉發、擴散、傳播,他們之間也有cross over的行為,互相出現在彼此的視頻里,有時候還會一群人玩狼人殺,如同漫威《複仇者聯盟》。或許我們可以期待papi醬的視頻里,以後也會有papitube作者的參與。

看起來,現在的papi醬已經稍微有了做團隊leader、更多向外表達與發聲的自覺。只是這位老板並沒有什麽老板架子,她每天都去上班,有的時候員工都會跟papi醬說,“你明天能不能不要來了?”然後papi醬就聳聳肩,“因為我一來就開會”。

員工們時常會吐槽papi,口中叫著“pa老師”,說到這,papi醬又笑出她標誌性笑容,“他們經常沒大沒小,一點都不尊老愛幼。”

不過在我們看來,反而她在聊到一些有的沒的時,更加興奮、生動,比如我們聊到《戀與制作人》《王者榮耀》時她會興致勃勃地說起自己的氪金經歷,聊到最近很火的直播答題時,她也會好奇。其實這也是papi醬的優勢所在,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網癮少女”,她時常都趕在互聯網熱點的前端,有什麽話題、八卦,基本不落。

悲觀主義者的化解之道

papi醬曾形容自己是個“極度外向的悲觀主義者”,凡事開始前都先往壞的方向想。

從中戲本科畢業後,papi醬也去試過戲。“當時跟你一塊試戲的,人家比你小,人家20(歲),你當時已經23、24(歲),然後你還矮,人家1米72的高個兒,就是條兒順、盤兒亮的那種,你長得也沒有人家好看。去了一下子就覺得,哦,我沒有自信。”papi醬在接受《每日人物》采訪時提到,她的試戲經歷總是伴隨著不自信,有一次,她到現場直接就走了,覺得“啊,我肯定不行,走吧,回去吧”。

她很清楚自己是個非常有小聰明的人。“從小到大包括高考、考中戲、考四六級,我全是憑小聰明在考,我在學習和考試上,是一個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獲得一個較好結果的人,所以我可能就習慣了不去拼盡全力。”

第一次讓她意識到小聰明不再好使,是26歲考研時。“腦子不再像18歲了“,她突然意識到考研這事兒能不能成,確實是自己說的算,但需要付出努力。“包括減肥也一樣“,很多人不知道,考完研的papi醬比現在胖了大概有20斤,硬是讓她減肥又瘦回了貌美如花。

其實有一種悲觀主義,本質是內心對自己要求很高,甚至過高。如果自己做不好,或者做不到,那就幹脆不做,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知難而退”。papi醬就是如此。

走紅後的papi醬更加需要知難而上,打破自己的殼,走出舒適區,因為做人不能靠小聰明,經營一家公司就更需要大智慧。“有時候是大家逼著我去做的,但當有人逼你真正踏出那一步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事情沒有想象中那麽難。”

過去上臺領獎前,她總是忍不住想,穿高跟鞋會不會摔,發言會不會很傻,在臺上做出丟人的事情怎麽辦。“真上臺了就會覺得,出醜那又能怎麽辦呢?我好像也沒別的辦法了,真摔了那就站起來。”說這話時,papi醬笑得十分燦爛。

網紅 Papi醬 正能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29

每經專訪中交房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周濟:“美好生活”風口下機會主義者將“無機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08/1191680.html

CFP圖

每經記者 魏瓊 每經編輯 梁秋月

2018年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和變革期,規模高度集中下,房企加速奔跑下,正無限接近行業天花板。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上,“美好生活”無疑不是房企下半場參與競爭的重頭戲。然而從目前各大房企紛紛拋出“美好生活”概念來看,這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對於房企而言,美好生活是什麽樣的?在越來越多參與者進入這一IP熱潮的競技時,究竟只是一時的“蹭熱”,還是積極迎接行業變革?中交房地產集團副總經理周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給出了他個人對於房企進軍“美好生活”潮的理解和看法。

周濟

NBD:您是如何理解“美好生活”的?

周濟:社區要有美好生活的空間,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和商業服務等缺一不可;美好生活需要具備“5高標準”,分別為建築空間的高品質,社區服務的高水準,工作生活的高聚集,文化空間的高品位,精神空間的高品格。從這五個方向去打造產品和服務,就可以去構建美好生活了。

NBD:消費升級之下,客戶的消費觀念和需求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房企的產品和服務如何才能適應時刻在變化的市場呢?

周濟:美好生活是動態的,隨著社會和行業的進步而進步,消費升級下,美好生活的標準也在進步。這就需要企業有創新文化,同時戰略和產品需要前瞻性。

NBD:您認為快周轉的模式違背了美好生活的原則,那中交的模式是慢周轉麽?您認為該如何處理快周轉與“美好生活”的關系?

周濟:快周轉是企業內部管理的有效的工具,但有些企業把快周轉變成了產品和服務的模式,甚至當成了企業發展唯一模式,這就很恐怖了。好比鴉片本來是一劑藥,可以治病的,但是當成生活一部分,就很可怕了。但不能將中交的模式理解為“慢周轉”,快周轉是達到了道德標準後才能去做。如果快周轉和道德、責任發生矛盾了,為什麽要做快周轉呢?

如果將快周轉當成企業管理工具的話,美好生活和快周轉其實是可以兼顧的;但是過度做成行業發展模式,就走偏了,誤入歧途了。針對目前整個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問題來看,“慢”下來不失為對美好生活負責的態度。

NBD:在您看來好房子應該具備哪些特征?

周濟:好房子需要具備“五可原則”,可投資、可經營、可分享、可延展、可傳承。可延展是因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標準是不斷提升的,房子在定位設計的時候,留出延展功能的空間,即使過了10年都能融入新技術。

NBD:您認為“美好生活”和全生命周期是一種什麽關系?

周濟:全生命周期是美好生活的一個部分,美好生活的產品是可傳承,不止一代人的全生命周期,建築百年大計。可傳承的建築不僅僅是建築,更是文化和精神生命力的傳承。

NBD:“美好生活”的IP大熱,部分房企開始蹭熱度做營銷,並未將“美好生活”的理念落實到行動中,您任何看待“假美好生活”?

周濟:過去行業存在一些問題,從業者容易犯機會主義的毛病,在新時代新觀念新房企,一定會讓機會主義者遠去。

NBD: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前途困難重重,您如何看待?

周濟:房企和從業者不要輕視“美好生活”這個問題,要當做行業的發展的重要命題去思考和研究。美好生活這個話題將貫穿2018年,對房地產行業未來20年甚至30年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即使未來困難重重,中交房地產會堅持做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96

【專題籽】金蘭媽姐 前衞的女權主義者

1 : GS(14)@2015-04-14 02:09:19

李恩霖是電影《桃姐》編劇兼真實版的少爺仔,拍畢此戲後未心息,追訪了三十多位退休住家女傭,組合成五至六個故事放到舞台劇《金蘭姊妹》。



【專題籽:胚芽故事】人生無味,那多沒趣。李光耀逝世,曾在李家當了四十多年家傭的九十八歲自梳女頓成明星,鎂光燈下最動容是女傭退休回順德安享晚年,李光耀還不時寄家庭照解彼此思念;九十五歲的女傭不離不棄老東家,獲另聘外傭照顧,她最後老死於守護大半生的大宅;有大家族資助大學建研究中心,以終生服務他們的媽姐命名。這些種種,與近年港人與外傭劍拔弩張的賓主關係,成了一幕反差極大的風景。其實,主僕情以外,昔日住家女工的守望相助也是值得回帶的集體回憶。孑然一身的住家女工,惺惺相惜、結義金蘭,結拜有時比結婚更浪漫純粹。




張閫端婆婆(右)打住家工時,與金蘭姊妹和少主合照。

張閫端婆婆(左)的遠房親戚,當年她一出糧便寄回老家,一直養大老家的七個娚兒女。

還未「轉裝」前的張閫端婆婆(左),與另一位金蘭姊妹合照。她說本來有一張六十多位金蘭姊妹的難得合照,後被親友丟失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媽姐多數留有長辮,尤其是高尚人家,張閫端三十多年前「轉裝」剪掉辮子不再穿白衫黑褲,斷髮一直留在身邊,直至去年才丟掉,不時懷念烏絲,它代表時代與回憶。


「阿葵是我們當中第一個先走,當時她還很年輕,我們一行六十個姊妹來運木(送棺),清一色穿白衫黑褲走在跑馬地,多威風,每個人都出街看壯觀的媽姐團隊。」二十八歲從順德來港打住家工的張閫端將屆九十歲,當年與六十多位同行在黃大仙結義金蘭的情景歷歷在目,大家當年還每人夾了二百元在青山觀音廟附近買好「姑婆屋」養老,物轉星移,當下只剩下她與一位住在老人院的姊妹尚有聯絡,其餘大都「移民」天國,找不上了。似水流連,留下只有一串串思念,和那家已被一位和尚侵佔的姑婆屋。張閫端身上那套裝她穿了幾十年,是其最後一任老闆送她的摩登服飾,她稱之為「轉裝」。三十多年前得到這位來自上海的老闆指示,她剪去留了許多年的長辮子和脫下白衫黑褲的媽姐裝,從此在街上她不再被一眼看出是住家女工。這束煩惱絲她一直留在身邊,去年才丟掉,現在竟開始懷念起來。物哀之美,何患無詞?她身上的衣料還像昨日一樣光鮮,可人間不知換了幾多回。「多幸福,所有姊妹來送她,六十個齊全的,輪到我的時候,都沒有了。」張婆婆眨眨那不知是淚水還是眼水滿溢的雙瞳欷歔道,口中的幸福女子就是已離世多年的葵姐。打工的辛酸,只有自己知,最明白卻是有類同遭遇的一班姊妹淘。早陣子不是有一位住家女工要求與相依為命的金蘭姊妹合葬不果嗎?只因二人非親屬關係,不符合政府或非牟利骨灰龕場的合葬資格。外人不明,昔日這班金蘭姊妹的情誼,比親人還親。







李恩霖是《桃姐》主人翁,電影就是以他與桃姐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他回憶桃姐視他為家人,買餸只買最好的食材,不時倒貼人工。



退休收樓 多住太古城

「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一齊出糧。」今年香港藝術節重點舞台劇《金蘭姊妹》的一句,是閫端婆婆看得最感動的一幕,讓她記起當年的結義,金蘭姊妹立下的盟誓,當年各人選出四位獨身姊妹,準備長駐「姑婆屋」照顧年長退休的同伴,可能是昔日的女傭都自主獨立,最後人走散落,有些姊妹腦退化住進老人院都不想人照顧,「姑婆屋」做不成養老窩。另一場戲,阿好「死前」希望買電視機盼兩位姐妹以後不會活得悶,也是閫端婆婆印象中姊妹間理所當然的互念。「媽姐」起源於一九二○年代,風行於一九三○年代。很多媽姐都是來自順德,故常聽到「順德媽姐」一詞。為五個家庭打工歷盡艱辛,閫端的僱主曾建議移民時帶她一起走,但她拒絕,寧可一個人不作任何人的負擔。「她們學識不高,但冇人要攞綜援。」《金蘭姊妹》編劇李恩霖說,媽姐晚年生活頗體面:「他們不少都有樓揸手,我好奇怪太古城原來住了很多退休女工,都是僱主送給退休的她們,有些事頭則替她們買股票,好讓她們晚年不愁。」何以李恩霖對媽姐一切知得細膩?皆因他是電影《桃姐》編劇兼真實版的少爺仔,拍畢此戲後他未心息,追訪了三十多位退休住家女傭,組合成五至六個故事放到《金蘭姊妹》,主僕恩情之外這次說的是大半個世紀前女傭間相依相扶的故事,部份訪問個案更已拍成香港電台節目《香港故事》,和一九五四年出品的電影《金蘭姊妹》相呼應。孑然一身的人,每個都有故事,李恩霖也希望為香港保留一段段有情社群的歷史和面貌。「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女性,屋企會覺得是蝕本貨,找戶好人家嫁是減少負擔,自主是另一個選擇。」年幼時住在石硤尾的李恩霖,經常聽到醉酒漢打老婆打仔女,他明白這些女工自強自立的需要。《金蘭姊妹》有一句對白我時常記住。「這班女傭不是打住家工,而是圓滿人的家庭。」這話真實,但她們的前衞自主的故事和價值觀,更令李恩霖動容。



《金蘭姊妹》主角是阿金(劉雅麗飾演)、阿好(彭杏英飾演)和阿蘭(蘇玉華飾演)三位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然後由內地來港的女性,不辭勞苦、樂天知命,在不同家庭打「住家工」,這是當中結拜一幕。

電影《我為情》中,任劍輝曾扮演「梳起唔嫁」的媽姐任芬,更唱出「獨身宣言」。


這兩幀珍貴的照片由李思霖提供,一張是一九七七年「潔歸之喜」請柬,一張是當年婚宴現場,舉杯的李姐(中)旁邊就坐着見證同喜的母親。

潔歸之喜 自己嫁自己

一九七七年的十月,一場簡單而隆重的婚宴,在彌敦道五月花酒樓舉行。當晚旨酒嘉肴、人聲鼎沸,唯一與平常喜酒不同的,是缺少了新郎,這是李姐的「潔歸之喜」(或作結歸),公告與自己結婚,以示自身就是歸宿。幾十年前華人社會相對保守,昔日以「找個伴」為主流選擇,今日以「嫁個有錢人」為女子志願,在媽姐界竟有如此前衞的單身宣言出現,實在型得浪漫。在順德方言中,「媽姐」解作「自梳女」,意指未婚女子將頭髮像已婚婦女一樣盤起,以示矢志終生不嫁。她們大多不願接受盲婚啞嫁,且能自食其力,毋須家庭或男性庇蔭,因此寧可獨身,原來前衞的不只是自梳女本身。據李恩霖提供的罕有照片,當年發單身囍帖是李姐母親蘇女士,而酒宴中坐主家席與新娘碰杯慶賀的,也有蘇女士的份,李姐的不婚的確得到母親的「祝福」。李恩霖轉述李姐回憶,她的婚宴一樣有上頭、斟茶叩謝母親、敬酒、切餅派餅的所有環節,只是沒有新郎而已,「自己嫁自己之後,就表示李姐大個女啦,唔係成世做妹頭,以後更會自己照顧自己,不用媽媽擔心。」媽姐還有個有趣的別號叫「土鯪魚」。由來紛紜,有說土鯪魚不會大肚,以喻媽姐獨身(「一條身」),另有說媽姐的長辮像土鯪魚身上的黑線;也有說是土鯪魚「蹺口又巉手」,暗指媽姐難以追求。媽姐大多是在一九四九年前後從內地離鄉別井到香港的陌生家庭打工的,也因為地位低微及不想被男性束縛,主僕情濃,大多數僱主都會為女工安排退休後的居所,部份亦有能力置業安享晚年,故獨身的確是不少媽姐的終身選擇。不過,香港的媽姐不一定來自順德,更不一定是自梳女,只是人們習慣稱住家女工為「媽姐」而已。



記者:鄭天儀攝影:梁志永、劉永發、楊錦文編輯:劉健華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413/191079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592

奧巴馬生日 撰文自認女性主義者

1 : GS(14)@2016-08-07 02:13:30

美國總統奧巴馬前天55歲生日,在女性雜誌《Glamour》發表1,500字文章《女性主義者是這樣的》,自認女性主義者,開美國在任總統先河。奧巴馬在文中指身為兩女之父,令他更意識到性別定型和社會對男女的雙重標準。他指同工同酬之類政策仍要做,但最重要是改變意識,達致真正平等,「對抗性別主義,男人絕對有責」。他順道為民主黨黨友希拉莉拉票,指主要政黨首有女總統候選人,是美國歷史時刻。副總統拜登在推文向奧巴馬祝壽,上載有兩人名字的手織友情手帶照片,亦甚有少女風。奧巴馬太太米歇爾則在推文說丈夫的「笑容每日仍俘擄我」。奧巴馬的另一生日禮物,是最新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有54%,是他第二任期內最高。



斥「大選將有舞弊」荒謬

在這個最後一次在白宮過的生日,奧巴馬晚上與家人外出吃意大利海鮮餐,日間如常工作開記者會。他被問到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周一警告大選會有舞弊,直斥「荒謬」,指特朗普民望如大升仍敗選,才有資格質疑。特朗普近日大談見過美國運巨款給伊朗的片段,指政府以此換取被扣海軍,稱伊朗故意羞辱美國,但美聯社核實後指根本沒運款片段,且指他把四名被囚美國人和十名被扣海軍混為一談。37名曾為兩黨政府工作的前國安官員,前天發表公開信,指特朗普威脅不保衞北約盟友、接受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等言論「丟臉」。德新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6/197250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653

避免成新納粹主義者「聖地」奧地利擬拆希魔故居

1 : GS(14)@2016-10-19 05:28:40

德國納粹領袖希特拉1889年4月20日於奧地利萊茵河畔布勞瑙(Braunau-am-Inn)出生,奧地利政府前日表示,計劃拆卸他的出生地建築物重建,消除該建築跟他的聯繫,以免成為新納粹主義者的「聖地」,但此舉惹來歷史保育人士反對。



■希特拉

希特拉出生地樓高3層、佔地800平方米,他幾周大就搬走,3歲時更隨同家人離開萊茵河畔布勞瑙。1938年德軍佔領奧地利後,納粹政府買下房子作為文化中心,1952年由原業主龐馬家族買回,先後用作學校、圖書館、銀行和殘疾人之家等。由於年久失修,房子自2011年起已經丟空,政府目前以每月4,800歐元(約4.1萬港元)租下。近年屢有新納粹主義者在希特拉生忌日到屋子拍照紀念或「朝聖」,將之變成另類「景點」,引起爭議。政府一直擔心房子會落入極右分子之手,想方設法把它買下,避免納粹思想以另一種方式重現人間。不過龐馬家族一直拒絕把房子售予政府,惹起法律爭議。至今年7月,政府通過決議,強制徵收房產並給予賠償。


歷史學家反對

內政部長索博特卡指,該幢房子將會拆卸或改建成全新建築,作為慈善或是官方用途回饋當地社區。舊建築只有地基部份會保留。他解釋,這房子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政府要切斷它跟希特拉相關的聯繫。今次安排是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及當地主要猶太組織提出,獲政府支持。內政部正草擬相關提案,本周內可提交國會辯論表決,最快年底生效。由於主要反對派都支持方案,相信通過的機會頗大。不過有歷史學家反對方案,指現存跟希特拉有聯繫的建築已經不多,所以該建築更應好好保存;而且房子是受保護的歷史建築,質疑政府今次舉動是嘗試否認奧地利歷史。索博特昨改口風,指「拆卸」一詞有商榷餘地,但肯定面目全非。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9/198051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672

分離主義者爭資源頻施襲

1 : GS(14)@2016-10-26 08:02:57

奎達是俾路支省首府,這是巴基斯坦最大省份,當地分離主義者一直爭取對當地豐富的天然資源有較大控制權,部份強硬派更尋求自治甚至獨立,十多年來與政府軍戰鬥不斷,亦不時自殺式襲擊或行刺當地少數的什葉派居民。今次被襲擊的警校在2006年和2008年曾受襲。奎達亦是激進組織阿蓋德的據點,組織領袖過去常在該市開會,前任領袖曼蘇爾就是在前往奎達途中,被美軍無人機擊斃,今年5月接位的阿洪扎達,上位前在奎達市郊的清真寺宣教15年。近年IS勢力有滲入之勢,今年8月人肉彈襲擊奎達醫院奪73命,IS和塔利班一個分支都承認是幕後黑手。法新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6/198126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506

【讀書好】紀念孫文:向馬基維利主義者致敬

1 : GS(14)@2016-11-18 17:58:23

【讀書好×文化籽】孫文冥壽一百五十年,香港也學人搞起紀念活動來,在中山公園一棚特區黨委、高官排排企,聆聽特首梁振英講話,呼籲大家秉承孫中山的遺志,弘揚愛國精神,為國家進步及中華民族復興而努力。同日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倡效法孫文的「愛國主義」,「緬懷他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勳,弘揚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共產黨就是有這能耐,但凡近現代史大事、人物,通通都塗脂抹粉,打扮成愛國主義,重新上市。五四運動的精神,明明是民主與科學,所謂德先生與賽先生,結果又變成宏揚愛國主義。孫文,是革命先行者,推翻腐朽的大清帝國,結果又係紀念愛國主義。好心比少少誠意好唔好!共產黨要求香港人多讀近代史,其實是葉公好龍,如果學校一旦認真地教授起來,年輕人反共分離意識更加高漲。但恐怕今天課堂上教的,將是經過化妝打扮、僭建並打了肉毒桿菌的「整形歷史」。


唯權力至上

紀念孫文、毛澤東、鄧小平;紀念抗日戰爭、紀念延安整風運動……一以貫之,背後就是「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即只信奉權術與謀略的人。近代中國被人推崇的主義多籮籮,但大家真正信奉的,就只有「馬基維利主義」。日本學者橫山宏章在《素顏的孫文》一書中指出,孫文一生都在「搬龍門」,他根本重視理念,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於是其思想與實際行動總是不斷分裂:孫文為了爭取日本支援,出賣中國利權;為了引入蘇聯軍援,晚年不惜「聯蘇容共」;為了樹立個人權威,孫文扭曲民主真意,他認為人民是愚民,無法交付政治責任,只有採取獨裁專制的菁英治國,當然權力要集中自己身上。當形勢需要,為了拉攏軍閥、安撫列強勢力,孫文也能取巧地詮釋「反軍閥」、「反帝國主義」等理念,不斷搬龍門。如果要紀念孫文,就要看清楚他「獨裁」及「投機」一面。我認為在近代史中,毛澤東才是孫文的真正繼承人,他不屬周恩來、劉少奇等蘇共培育的列寧主義者,凡事以黨利益為先,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屬三腳貓功夫水平,不是抄襲就是由陳伯達、蘇聯專家捉刀代筆,但他深得權謀之精髓,源於精讀中國傳統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及《紅樓夢》,小說講的才是傳統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毛一生追逐權力,但他究竟為了甚麼?主義、理想一切都是權術的工具,所以他一死文革派就倒台。至於繼承毛權力的鄧小平,大半生的列寧主義者,但到了1979年就全面擁抱資本主義帝國,將蘇共一套徹底揚棄。所謂中華民族復興,是晚清開始「求富求強」,本來追逐權力,是以實現富強目標,但逐漸權力由手段變成了目標,追逐權力不為甚麼,因為權力本身就是目標。由孫文、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到習近平,這就是中國近代史的墮落,馬基維利主義者,其實也有高低之分。如果香港人想認識多一點近代史,看看這些人物權謀及背後的成敗原因,我推介大家看劉仲敬的《近代史的墮落》兩卷,由林則徐寫到鄧小平,尤以第二集國共卷,分析毛、周、劉、鄧、林等人,這才是真正向孫文致敬。



橫山宏章《素顏的孫文》,替孫文卸妝,還原一個職業革命家的本來面目。

孫文

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大會上,提倡效法對方的「愛國主義」。

撰文:劉細良



編輯:劉曉丹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18/198370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