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政治現實主義者的忠告 讀克萊格回憶錄
1 :
GS(14)@2017-01-07 00:29:36【文化籽:讀書好】香港政局變化在即,對於梁振英不能連任,港澳辦及中聯辦一連串人事調整,想信不少香港人都有山雨欲來之感。由於操盤手遠在北京,香港人只能如瞎子摸象,憑一兩個所謂消息人士的放風作推敲,當然估錯機會好大。梁振英陣營及幕後支持勢力猶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希望換人之後仍繼續主宰香港政局,於是大力宣傳甚麼「換人不換路線」。如果中央對梁的管治手法是滿意,理應排除萬難支持他幹多五年,徹底誅滅港獨分子。所謂梁振英路線,不是反港獨或八三一框架,眾所皆知這是中央的旨意,梁管治手法一言以蔽之:「鬥爭為綱」,凡視為反對政府政策者,一概視為敵我矛盾,用盡政治方法消滅對方。整治傳媒、知識分子、學生、法律界,四方樹敵,八面威風,結果終於釀成港獨及分離意識抬頭,此乃香港自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後所未見之敗局,試問北京如何容忍?
北京先有治港政策改變,才有放棄梁振英之舉,那麼究竟會如何改變?香港從政者又如何應對呢?梁因鬥爭為綱政治掛帥而下台,因此估計治港政策會由左擺向右,由強硬調整成溫和。張德江七月來港時,會見泛民代表,容許泛民當面數落梁振英。當時泛民提出兩點要求:梁下台及發還回鄉證,北京某程度上已經做了,下一步就是拉攏溫和派,將激進派邊緣化。在政治鬥爭為綱的局勢下,泛民是比較容易定位,只要逢梁必反、站在政治原則道德高地就成,但當局面改變,像當年董下曾上,泛民就會搖擺於反對派與支持建制之間,對是否加入成為建制猶豫不定,心怕失去原本支持者,於是出現了否決2005政改的情況,而曾蔭權最後也全面倒向親北京政黨。
對抗民粹的現實主義者
今天同樣面對這個選擇,要麼站在政治道德高地,堅持公民提名,寧願投白票或投給沒機會當選者,以保持政治純潔性,要麼支持一個北京接受,但又距離梁振英路線最遠的候選人,換取影響下屆政府組成及政策綱領,甚至爭取加入下屆政府。今天我介紹一本英國政壇新鮮出爐的回憶錄,香港人不愛寫,也不愛讀政治人物的回憶錄,我建議大家有機會看看英國前副首相及自由民主黨Nick Clegg克萊格最近出版的《Politics Between the Extremes》。2010年他帶領小黨自由民主黨與保守黨組成聯合執政內閣,卡梅倫出任首相,他當副首相。這次經歷在政治上是以失敗告終,去年五月大選,自由民主黨失去了四十九個議席,只餘下八席,克萊格問責辭去黨內職務。這本回憶錄正是回顧2010-2015年聯合執政期間的得與失,他首先肯定從政者要掌握權力的重要性,當自由民主黨不把握聯合執政機會,選民反會質疑他們是否認真從政,而這五年間重大的決定最後都是由他與卡梅倫二人拍板。但自由民主黨也為此付出重大政治代價,就是無止境的政治交易與妥協,例如黨議員都曾向全國學生組織承諾反對任何增加大學學費措施,但最後政府照樣推行,小黨聯合執政也要為大黨決策背書,受到千夫所指,而小黨因本身立場多靠近社運及壓力團體,一旦出現違反承諾,會比大黨受到更激烈指摘。雖然如此,克萊格認為在民粹政治當道的時代,要用理性對抗煽動怨憤的政治潮流,就如脫歐公投一役,贊成留歐者被誣陷為不愛國,造成嚴重傷害。社交媒體興起,傳統政黨碎片化乃大勢所趨,未來會出現更多聯合執政,但同時追求意識形態純潔性的民粹組織也更多,如何以務實妥協的方式,建立政治聯盟,堅守自由主義者立場,推動政治理性,正是全球政治的挑戰。
2010年兩位政壇靚仔攜手入主唐寧街十號。
董下曾上,泛民否決2005政改方案,將原本較中立的曾蔭權政府推向建制派政黨,最後演變成西環治港。
撰文:劉細良
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6/19887451
圓方集:非本土主義者的哀鳴
1 :
GS(14)@2017-04-04 08:58:17我絕對不是一個本土主義者,我甚至希望香港人的定義是動態的,隨着時間有新移民加入,令這地區生氣勃勃,但是我也感受得到傳統香港人被邊緣化的危機。首先,定義甚麼是香港人已經很花工夫,是用香港身份證上面有多少粒星?出生地方?甚麼時候移民到香港?廣東話純不純正?定義之廣,可包含香港原居民乃至剛剛申請成功的投資移民。但是我們真的能夠堅持理想而完全不親疏有別嗎?尤其是當政府沒有移民政策的主導權,政府又怎能不設一防火牆以緩和社會矛盾。
金融地產板塊染紅
金融和地產是香港人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行業,亦曾經為香港製造大量財富,但我們試看近期的新聞頭條:.大陸地產商在香港賣地場上勇猛出手,過去兩年投地的總資金比傳統本地地產商多出一倍有餘;.中國物流業的龍頭順豐速運決定捨港在深圳借殼上市,因為A股估值遠比港股高,大股東王衛身家一下子暴升至180億港元,牌面上甚至超越李嘉誠,在中國富豪榜排名第三位;.港人港地買家大部份是新移民和大陸背景;.續有本地持牌金融機構被大陸資金高價收購。看來金融和地產兩大板塊染紅已經是water under the bridge,再看其他新聞,總理李克強重提粵港澳大灣區概念;高鐵一地兩檢方案很快出台;李克強在人大記者會宣佈今年內推出債券通,加強陸港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陸港融合的火車早就開出了。早前有京官提醒港人,香港的GDP很快會被深圳追過,如果以總量計,這事情最終會發生,因為深圳的地方和人口都比香港大,而且一直在擴張中,但這話等同說大陸的GDP會比香港特區大,是沒有意思的。我們要看的是人均GDP,這方面香港仍然是遠遠領先於深圳;再者,早些時候有內地調查,創新城市排名首位給了深圳,雖然很多人質疑這調查的可信度,但不少香港人讀後當然覺得不是味道。但從大處方面想,斟酌誰比誰強是沒有意思的,我們應該要自求多福。我有一好朋友跟中聯辦很熟,他告訴我西環和很多北方的想法是:我們需要的只是香港的架構,香港人對我們來說不大重要,能夠達到民心歸向固然好,沒有亦無妨。事實真是的是如此嗎?香港值錢的只是我們的硬件嗎?文明是觸摸不到的東西,就像我們生存所需的空氣一樣,沒有了文明,剩下的只是一座死城而已。張宗永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403/1997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