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網報道,中科院今天在北京發布了2017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按照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有關部署,2017年率先在農業科技、生物技術、資源環境和高技術等4個方向部署了11個重大項目。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在農業科技方向部署3個項目:一是部署“第二糧倉”項目,旨在解決黃淮南片農業生產關鍵問題,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技術集成與示範樣板。二是部署生態草牧業項目,將以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為核心區,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草牧業發展模式。三是部署海洋生態牧場項目,建立海灣型、島礁型等可複制、可推廣的海洋生態牧場模式,為漁業轉型升級興業和“海上糧倉”建設提供支撐。
在生物技術方向部署2個項目:一是部署明膠酶法綠色制造2.0工藝研發及應用項目,旨在實現國內行業全覆蓋,在國際上推廣。二是部署國門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技術項目,將建立生物快速檢驗檢疫與物種鑒定體系。
在資源環境方向部署4個項目:一是部署全國及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評估項目旨在開展全國範圍新一期(5年)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變化狀況評估,支撐國家和地方生態文明建設。二是部署土壤重金屬汙染治理項目,將制定典型汙染物土壤環境基準,建設不同類型治理示範區,支撐國家“土十條”落地。三是部署典型縣域鄉村汙染綜合治理項目,探索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及PPP產業化模式,服務新農村建設。四是部署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減災對策項目,評估中巴經濟走廊自然災害風險,支撐廊道內鐵路、公路等重大工程決策及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在高技術方向部署2個項目:一是部署深度學習處理器研發及其產業化(寒武紀)項目,旨在實現國際首個面向智能信息處理領域的芯片規模產業化。二是部署面向新一代移動通信的5G芯片產業化項目,將建成自主知識產權的5G芯片和網絡關鍵技術創新鏈,支撐國家“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總體目標。
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趙千鈞介紹了中國科學院2016年與各省市區科技合作取得的顯著成效。趙千鈞表示,2016年,中科院遵循“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新時期辦院方針,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以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為抓手,積極開展科技支撐與服務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是積極組織全院相關力量,加強與各省市區的科技合作,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更多有效的中高端科技供給,服務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中科院全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11281個,其中新增轉移轉化項目1499個;為社會企業當年新增銷售收入3831.43億元,比上年增加273.2億元,增長率7.68%;為社會企業當年新增利稅472.44億元,比上年增加30.2億元,增長率6.83%。其中,為江蘇、廣東、河南、浙江、安徽、山東、重慶、遼寧、吉林、湖南、陜西、北京等12個省(直轄市)的社會企業當年新增銷售收入均達到100億元以上,共計3204.81億元,占總數的83.65%;利稅共計390.19億元,占總數的82.59%。
4月9日,恒大集團與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恒大將在未來十年投入1000億元與中科院共同打造三大科研基地,標誌恒大正式進軍高科技產業。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副院長相里斌、張濤等院領導;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夏海鈞,副總裁劉永灼,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談朝暉等恒大高管出席了簽約儀式。
據許家印現場介紹,布局高科技產業,是恒大打造百年老店的重大戰略決策。恒大計劃在未來十年,投資1000億,在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現代科技農業等重點領域,和中科院齊心協力,共同創建引領前沿科技的“三大基地”,即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研孵化基地、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為科學家團隊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條件、世界一流的孵化基地、世界一流的後勤保障,以及靈活的激勵機制,把“三大基地”打造成為全球頂級科學家的聚集地、世界級科創中心。
白春禮在現場表示,恒大集團是全球知名的世界500強企業,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恒大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大力調整發展方向,高強度布局高技術產業,體現了集團領導的遠見卓識。“希望雙方以此次合作協議簽約為契機,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齊心協力共同創建引領前沿科技的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研孵化基地、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等三個基地,開創社會資本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合作的典範。”
許家印表示:“恒大和中科院的全面合作,將形成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一定可以打造出一大批世界領先的前沿科技成果,為我們國家建設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資料顯示,中國科學院是我國最高自然科學學術機構,代表了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是黨、國家、人民可依靠、可信賴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共擁有3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8萬余名科研人員,對於“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具有突出貢獻。恒大作為龍頭民營企業,已發展成為總資產1.76萬億,年銷售超5000億,年利稅790億的世界500強企業。
早在3月26日,許家印在香港業績發布會上曾表示,恒大將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逐步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為龍頭的產業格局。此次與中科院正式牽手,顯示恒大布局高科技產業邁出實質性一步。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積極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業內專家認為,此次恒大與中科院強強聯手,將形成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為核心、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大力推進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對於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第一家特殊鋼國家標準研發工作站於17日在山東西王集團正式掛牌,此舉將在特殊鋼標準制定及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揭牌儀式上,西王集團旗下西王特鋼有限公司與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特殊鋼國家標準研發工作站”的建設為核心,助力特殊鋼新品研發和標準制定,推動高端裝備材料國產化。
西王集團董事長王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設立特殊鋼國家標準研發工作站,可以依托中科院技術入股西王特鋼在特殊鋼領域的研發實力和上下遊產業鏈條,高質量研發特殊鋼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共同推動區域內特鋼企業、上下遊合作企業研發和應用特殊鋼先進標準,帶動鋼鐵企業及下遊產業標準化工作提升,全面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快產品轉型升級,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王勇說,西王特鋼通過與中科院、鐵科院等科研院所進行深入合作,已經成功研發了鐵路貨車和地鐵車輛用車軸鋼坯、鐵路重載貨車用新型集成制動梁方鋼、高速重載高強度鋼軌等先進軌道交通用鋼,以及風機主軸、風電法蘭、高端模具鋼、高端船用柴油機曲軸鍛坯等近120個特殊鋼品類。
西王特鋼總經理張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西王特鋼與中科院、鐵科院聯合研發的高速重載高強度鋼軌新材料,經鐵科院和中科院檢測,各項技術質量指標都超過了國家十三五科技項目設定的目標,使鋼軌使用壽命延長了一倍,綜合機械性能優於世界上在用鋼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化前景看好。西王特鋼正大力推進高強度重載鋼軌項目的實施,力爭一期工程2018年年底建成,2年內形成200萬噸新材料鐵路鋼軌制品的生產能力,使企業由鋼材產品向國際領先的新材料鋼軌制品方向突破。
中科院金屬所於2015年通過技術入股西王特鋼、共建技術中心等合作方式,打通了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的通道。
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院長馬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我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堅持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以標準全面提升推動產業升級,促鋼鐵企業高質量發展。
他說,此次全國首個“特殊鋼國家標準研發工作站”落戶西王,正是希望借助西王特鋼在全國特殊鋼新材料產業形成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標準化+鋼鐵產業”的作用,助力特殊鋼標準的培育和發展,同時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標準,為推動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為我國產業引領國際化發展提供標準支撐,促進中國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
自然資源部“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方案眼下正在加緊編制。“三定”該怎麽定?
5月5日一早,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侯增謙通過微信公號表達了自己的建議。
3月30日,侯增謙應邀參加了自然資源部就機構改革方向、職責定位和職能設置等問題組織召開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並作了發言。
4月11日,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鐘自然對侯增謙的專家學者座談會上的發言稿作出批示:“侯增謙院士的發言蘊含真知灼見,既有前瞻性的理論思考,又有務實性的實踐探索,對推動地質工作的理論基礎從傳統的地質科學向地球系統科學轉變,服務領域從傳統的礦產資源向多門類自然資源轉變,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侯增謙認為,地球科學21世紀的突破點就在地球系統科學。當前,構建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科學使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的統一管理和系統修複,為發展地球系統科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踐平臺。
侯增謙說,在整個地球系統科學中,自然資源部應特別關註從地殼淺部(“根”),到關鍵帶(“枝”),再到人地耦合系統(“葉”)的三個關鍵問題:
他分析說,淺部地殼(0-10km)蘊含著人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能源資源和空間資源,受地球深部過程的控制和影響。向深部要資源、要空間,是必然選擇。自然資源部應更加關註0-10km範圍內的地殼精細結構與能源資源分布和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問題,為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關鍵帶是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高度交匯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層複雜系統,也是地上、地下物質和能量循環的重要紐帶。侯增謙認為,應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探測研究關鍵帶的結構、形成與演化機制,物質轉化過程與相互作用,觀測關鍵帶內能量和物質通量、遷移和轉化,為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提供地球科學解決方案。
“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已逐漸成為地球表層系統演化的主要驅動力。”侯增謙說,人地耦合系統研究,能夠增進對地球表層變化趨勢及機制的理解,記錄和解釋地球變化的特征,提出有效應對策略。
侯增謙認為,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系統修複,需要建立強大的調查與評價-探測與觀測-模擬與預測全流程技術體系。在自然資源綜合管理體制下,需要利用空天地一體化的調查方法技術,獲取自然資源的數量、產狀、分布等要素特征數據;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各門類資源的屬性特征,對自然資源的質量、生態價值或效益開展綜合評價,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提供準確可靠的基礎支撐。
目前,在全球層面已建立環境、陸地、氣候、生態的觀測網絡。美國建立了包括10個關鍵帶觀測站和1個關鍵帶研究網在內的地球關鍵帶觀測網絡(CZO),歐盟建立了4個關鍵帶觀測站。它們正逐步成為全球尺度和區域尺度能源資源、環境綜合利用與治理的基礎。
侯增謙認為,目前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發生的水文過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生態過程進行模擬,從國家、區域、局部等不同尺度對自然資源生態系統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預測、預警還是短板,亟待加強。
“全面履行自然資源管理職責,提升科學管理水平,要做好摸家底、做評價、定規劃、用護監4個環節。”侯增謙說,過去條塊式的自然資源管理模式,造成現有多門類自然資源數據之間標準不統一,相互矛盾的情況時有發生。急需統一標準、規範,對現有的自然資源家底數據進行清理、核查與整合。
侯增謙認為,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系統修複,需要按使命整合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支撐力量。建議按國際發展趨向,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統一地礦海水林草等多門類自然資源的綜合調查、綜合評價職能,組建新的“中國地質調查局”(類似美國想建沒建成的地球系統科學機構)。
侯增謙說,新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在自然資源數據提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系統性模擬預測等方面,發揮獨一無二的作用。通過自然資源調查示範,制定評價標準規範,引領40萬地勘行業隊伍轉型,全面參與並支撐服務中央、地方各級政府的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與保護。
同時,應整合原各部委的規劃研究力量,打造統一、規整的國土空間規劃技術支撐隊伍,打通從綜合調查、綜合評價到國土空間規劃最後一公里問題,無縫對接、支撐服務部空間規劃職能。
對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監管,存在“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潛在問題;如何實現資源管理與資產管理的統一,規劃與監管的協調,資源節約集約與高效利用;如何合理界定自然資源監管與環境治理的權責邊界;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應該區分公益性(如各類保護地)與經營性(礦產等),進行分類管理;資源安全與保障等問題,侯增謙認為,這些都是新時代面臨的新問題,需要盡快破題,加快研究。
在上海原法租界“最具科學氣息”的嶽陽路上的中科院大院內,有一座赭石色的建築,外形酷似中世紀的城堡,由很多連續的拱門相連,交響詩般的工整磅礴令人驚艷。這幢原名為“在君樓”的建築,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早建的一座大樓,後來被命名為“生科樓”。
沿生科大樓左手邊的小徑蜿蜒而下,那里坐落著整個中科院大院最高的大樓,在這幢名為“新生科樓”的高層建築外,立著一個顯眼的銘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在科技領域,中法合作歷來‘敢為人先’。”中科院副院長張傑如是說。今年正值《中法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簽署40周年。在中法科技合作40年的歷程中,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是雙方科技外交合作的一張名片。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立於2004年,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市政府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共同建設。法國巴斯德研究所1936年就在上海建所,2003年SARS之後,中法兩國政府決定,在更新更高的層面上設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全球公共健康,開展人類重要傳染病的致病機理和免疫保護機制的合作研究,以為疾病防控提供核心知識和關鍵技術。
別看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14年歷史,希拉克、奧朗德兩位法國總統先後為它的新老研究大樓揭幕。這在全球範圍也是罕見。
政策紅利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主要從事傳染病基礎研究,並利用這些知識,加緊抗體、疫苗、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不僅在病原學和免疫學等基礎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更是在開發禽流感疫苗、諾如疫苗、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手足口病藥物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2017年3月,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寨卡重組蛋白型疫苗研制成功,隨後與重慶智飛生物集團簽署協議,合作開發“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該協議包含該疫苗的開發及產業化。
“這一成果意味著繼美國、法國等研發寨卡疫苗後,全球第七個、亞洲第一個寨卡疫苗進入臨床前研究,有望在2019年進入非洲開展臨床試驗。”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過去兩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加快步伐。通過與創投資本包括碩柏創投、中科創投合作,與重慶智飛生物、新生源科技、銀河生物和海南康芝藥業等企業對接,實現了一年一個多億人民幣的成果轉讓轉化收入,今年這方面的合同金額預計能達到幾個億人民幣。
以抗體藥物為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新藥臨床申報(IND)中,該領域大多數為仿制藥,創新靶點少,未來鼓勵創新藥物的研發是必然趨勢。
對此,唐宏表示:“近年來國家新藥政策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大約從兩年前開始感受到政策對於新藥研發的紅利,好處在於可以把新藥研發的鏈條極大地縮短,實驗室的發明創造很快能夠通過資本快速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將科研院所創新能力極大釋放出來。”
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就在5月,該所將有一個I類新藥和一個疫苗進入I期臨床試驗。其中一個是針對腸道疾病的四價諾如疫苗;另一個是抗瘧疾的新藥。他解釋道:“目前抗瘧疾使用的青蒿素已經產生耐藥性,我們開發的新藥,全新靶點、全新機制,將給全球每年3億多新發感染患者帶來福音。”
唐宏表示,在商業化的同時,知識產權保護也是巴斯德研究所的重點工作內容。“我們專門有一支知識產權運營團隊,並與全國最好的專利律師事務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能力。”
全球網絡
在新藥臨床研究方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能夠更有效地開展並高質量完成複雜的臨床試驗。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法兩國政府的初衷是建一個國際水平的研究所。通過十幾年的知識創新和技術突破,再通過有機嫁接國際研究平臺和資源,既壯大了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基礎,更有效地反哺和回饋了上海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張傑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正朝著國際化研究所的道路邁進。正是得益於中法兩國的資源優勢,在‘一帶一路’沿線攜手,將中法合作惠及沿線人民。”
通過巴斯德強大的全球網絡,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成為帶頭走通“一帶一路”的科研機構之一。“我們已經聯合了巴斯德在亞非拉歐洲和大洋洲的研究所,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病原發現、檢測診斷、治療預防一體化項目。”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4年,巴斯德研究所幫助柬埔寨成功鑒定出手足口病。最近,該所還在“滬滇合作”機制下,聯合東南亞五個巴斯德研究所,在雲南和當地疾控、醫療部門展開科研合作,為當地醫療人員提供培訓,分享知識和資源儲備。
“北緯南緯30度的廣袤地區,擁有20多億人口,也是熱帶傳染病的高發區,也是我國海上絲路戰略縱深地帶。”唐宏說道,“這個地區‘因病致窮’的民生問題尤為突出。我國科技界要為該地區解決傳染病的問題,既能使我國自身的傳染病防控關口前移,又能保障我國‘一帶一路’的有效推進。”
唐宏還透露,今年11月份該所將宣布成立海外多中心臨床研究基地。“我們發明的藥在國外做臨床試驗,也是我國新藥的政策紅利。”唐宏向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科研最關鍵的是人才。過去幾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進的先進人才中,不僅有優秀的中國“海歸”科學家,也有外國科學家。該所目前正在緊鑼密鼓推動上海高峰人才團隊的引進。目前,該所外籍科學家比例已超過15%。
四年前,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就從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引進了蟲媒病毒領域的專家勞蒂米博士(DimitriLavillette)。勞蒂米表示,自己非常滿意在中國的研究和生活。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明年我還有一年的合同期,但是如果有可能,我非常願意繼續留在上海。”
2012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引進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微生物和免疫學教授金俠博士,擔任病毒疾病和疫苗轉化研究課題組長。今年4月,金俠課題組與另一位教授黃忠課題組在寨卡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昆蟲細胞生產的重組蛋白亞單位疫苗能夠預防寨卡病毒感染。
“巴斯德研究所引進的人才,都是處於學術高峰期的各類人才,尤其是處於領域前沿的科學家。”唐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圍繞傳染病診療關鍵共性瓶頸技術,我們已經啟動建設上海科創中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