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領導人執政後首度會面 中日關系有望改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74

201410051109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周一早間舉行雙邊會談。這是2012年以來中日首次首腦峰會。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北京與習近平會晤結束後召開記者發布會。據新華網,習近平表示,中日互為近鄰,兩國關系穩定健康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符合國際社會普遍期待。中國政府一貫重視對日關系,主張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展。

習近平指出,這兩年,中日關系出現嚴重困難的是非曲直是清楚的。雙方已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發表四點原則共識,希望日方切實按照共識精神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習近平強調,歷史問題事關13億多中國人民感情,關系到本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大局,日本只有信守中日雙邊政治文件和“村山談話”等歷屆政府作出的承諾,才能同亞洲鄰國發展面向未來的友好關系。

習近平指出,構建穩定健康的中日關系,必須順應時代進步潮流。希望日本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采取審慎的軍事安全政策,多做有利於增進同鄰國互信的事,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安倍晉三表示,中國的和平發展對日本、對世界是重要機遇。日方願意落實雙方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妥善處理有關問題,以此為新的起點,推進日中戰略互惠關系改善和發展。日本決心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本屆日本政府將繼續堅持以往歷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認識。日方支持中方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外媒報道稱,安倍稱中日首腦會晤朝改善雙邊關系邁出了一步;稱中日會晤是許多APEC國家所希望的;稱與習近平達成一致,開始準備建立有關海域的危機管控機制。 
 
三天前中日兩國同意努力改善關系,並暗示願意暫時擱置爭議島嶼的問題。《華爾街日報》稱,會談暗示持續兩年的中日關系緊張有望得到緩解。此前中日關系陷入低谷,甚至一度處於爆發公開沖突的邊緣。經過數周密集的私下磋商後,中日官員努力為兩國領導人創造了在北京亞太經合組織峰會間隙坐下來會談的機會。

日本官員稱此次會面為“雙邊會晤”,在外交層面上較“握手寒暄”或“互致問候”更高一級。會晤安排在人民大會堂,於北京時間上午11:50開始,預計持續20到30分鐘。
 
 
20141005110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59

領導人執政後首度會面 中日關系有望改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74

201410051109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周一早間舉行雙邊會談。這是2012年以來中日首次首腦峰會。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北京與習近平會晤結束後召開記者發布會。據新華網,習近平表示,中日互為近鄰,兩國關系穩定健康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符合國際社會普遍期待。中國政府一貫重視對日關系,主張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推動中日關系向前發展。

習近平指出,這兩年,中日關系出現嚴重困難的是非曲直是清楚的。雙方已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發表四點原則共識,希望日方切實按照共識精神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習近平強調,歷史問題事關13億多中國人民感情,關系到本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大局,日本只有信守中日雙邊政治文件和“村山談話”等歷屆政府作出的承諾,才能同亞洲鄰國發展面向未來的友好關系。

習近平指出,構建穩定健康的中日關系,必須順應時代進步潮流。希望日本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采取審慎的軍事安全政策,多做有利於增進同鄰國互信的事,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安倍晉三表示,中國的和平發展對日本、對世界是重要機遇。日方願意落實雙方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妥善處理有關問題,以此為新的起點,推進日中戰略互惠關系改善和發展。日本決心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本屆日本政府將繼續堅持以往歷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認識。日方支持中方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外媒報道稱,安倍稱中日首腦會晤朝改善雙邊關系邁出了一步;稱中日會晤是許多APEC國家所希望的;稱與習近平達成一致,開始準備建立有關海域的危機管控機制。 
 
三天前中日兩國同意努力改善關系,並暗示願意暫時擱置爭議島嶼的問題。《華爾街日報》稱,會談暗示持續兩年的中日關系緊張有望得到緩解。此前中日關系陷入低谷,甚至一度處於爆發公開沖突的邊緣。經過數周密集的私下磋商後,中日官員努力為兩國領導人創造了在北京亞太經合組織峰會間隙坐下來會談的機會。

日本官員稱此次會面為“雙邊會晤”,在外交層面上較“握手寒暄”或“互致問候”更高一級。會晤安排在人民大會堂,於北京時間上午11:50開始,預計持續20到30分鐘。
 
 
20141005110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60

以鄰為壑 中日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18

盛寶銀行CIO、首席經濟學家Steen Jakobsen在公司官網的視頻節目中表示,在日本央行擴大QE並大幅推低日元之後,中國很有可能會調整其在人民幣上的貨幣傾向。中日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Jakobsen在節目中表示: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為重要的經濟出口國,中日本身的鄰國關系使得兩國貨幣之間的升值和貶值更為關鍵。過去兩周,受到日本央行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的影響,日元貶值幅度進一步加強,而人民幣則繼續保持堅挺。在本身經濟動能減弱的情況下,日本大肆壓低日元勢必將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增長。

未來兩周包括APEC、G20在內的眾多關鍵性會議可能會引發中國“口頭幹預”。中國將會重新調整政策重心,以確保出口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例。全面的中日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將基礎貨幣年供應量由70萬億日元增加至80萬億日元,將日本債券購買規模每年增加30萬億日元。

在日元匯率跌至七年新低的時候,日本出口企業將獲得額外的競爭優勢,而對於與日本企業競爭的他國企業來說,則無異於當頭一棒。對中國企業來說,則尤其如是。

今夏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經過一段意外的回落後,穩步上升,累計升值了11%。而同期,日元兌美元則處於下降通道。從六月下旬到現在,人民幣兌日元則升值了12.5%。

然而在匯率管制的情況下,中國既要面對熱錢外流的挑戰,又要應對通貨緊縮的危險,因此保持人民幣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並非易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92

日本外相稱中日四點共識不具約束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62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有關日中兩國7日發表的四點共識,日本外相岸田文雄13日在參院外交防衛委員會上表示:“這是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只是總結了日中之間取得一致的內容,並不帶有國際承諾。”他同時表示,“(該文件)是日中磋商的結果,應該得到尊重。”

文件中記錄了日中有關釣魚島(日方稱尖閣諸島)局勢和歷史問題達成的共識,由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7日淩晨的會談中匯總而成。岸田表示並未在文件上簽字。

圍繞釣魚島問題,岸田重申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關於不存在領土問題的立場沒有變。關於文件中提到的日中之間的“不同主張”,岸田舉出了中國公務船駛入釣魚島周邊日本領海、中國在東海進行海底鉆探的例子。

上周五,中日雙方剛剛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達成四點原則共識:

一、雙方確認將遵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各項原則和精神,繼續發展中日戰略互惠關系。

二、雙方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就克服影響兩國關系政治障礙達成一些共識。

三、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同意通過對話磋商防止局勢惡化,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避免發生不測事態。

四、雙方同意利用各種多雙邊渠道逐步重啟政治、外交和安全對話,努力構建政治互信。

四點共識之後中日首腦也時隔數年首次舉行會見,給冷凍多時的中日關系帶來了新的期望,但日本外相的發言顯示出中日圍繞“四點共識”解釋的對立已經顯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72

中日磨刀霍霍 降息潮全面席卷亞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16

pic2

中國和日本的寬松措施加大了亞洲各國央行跟進降息以提振經濟的可能。

摩根大通首席全球經濟學家Bruce Kasman 表示,

日本和中國都寬松,其他亞洲國家的央行應對的壓力正在上升。總的來說,我們認為將這看做是貨幣戰爭是錯誤的。日本的政策是在全球通脹下降的背景下,推出的區域性刺激措施。

周五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40個基點,為2012年來首次寬松。

經濟學家表示,中國央行正在對一系列數據進行回應。近期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正在放緩,而去通脹壓力正在上升。

此前,日本銀行推出前所未有的寬松政策來支撐經濟。日本在三季度陷入經濟衰退。上個月末,日本央行擴大現有的資產購買規模,此舉引發日元下跌。這引起了鄰國政策制定者的註意。一些國家擔心,日元下跌會降低本國的出口競爭力。

在過去一個月,盡管美元已對所有亞洲貨幣上漲,但漲幅不均。美元/日元已上漲9.2%,美元/韓元上漲5.3%,美元/泰銖上漲1.5%。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導致通脹下降,這打開了各國央行的降息之門。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亞洲通貨膨脹率正在下降,這提高了各國央行降息來刺激經濟、緩解高債務負擔的可能。

石油、大米等商品的價格大幅下降,這推低了幾乎全亞洲的通脹。雖然價格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全球供應豐富,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也對亞洲產生連鎖效應。中國經濟放緩降低了其進口亞洲其它國家產品的需求。

亞洲將從商品價格下跌中受益,因大多數亞洲經濟體是燃料的凈進口國。中國、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泰國上月的CPI都低於2%。

與此同時,一些亞洲國家的增長正在放緩。三季度,印尼和中國增速都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而同期泰國經濟增長遠低於預期。Kasman指出,泰國、印度和韓國最可能走向寬松的貨幣政策。花旗集團經濟學家預計,泰國將在接下來一個月內,寬松兩次,將利率降至1.5%的歷史低點。

然而,亞洲各國央行將不會一致行動。印尼最近上調利率,幫助緩解燃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而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在過去6個月內提高了利率。

Capital Economics預計,明年將有部分亞洲經濟體加息,包括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自金融危機以來,一些亞洲經濟體經歷了快速的債務增長(包括企業和家庭)。該地區的許多政策制定者下調了利率,以應對投機資本流入,降低本國貨幣升值壓力。然而,現在出於對債務繼續增長的擔憂,各國央行或許寧可任由經濟放緩,也不願進一步寬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66

標普下調中日經濟增長預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00

08_Tokyo_25_bful_places_asia_08

標普公司發布公告,下調中國、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經濟體的GDP增長預估。

標普將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期從7.1%下調至6.9%,將明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6.7%下調至6.6%,並將2015年日本GDP增速預期下調至0.7%。

標普確認中國主權信評為AA-/A-1+,前景展望穩定。標普指出,中國主權信評展望穩定反映出中國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國的改革進程可能令該國經濟增速在未來幾年出現放緩。未來三年,中國外儲將溫和攀升。

標普表示,美國經濟增長勢頭增強和油價下跌這兩個因素尚未提振亞太多數經濟體的經濟數據。中國和日本經濟增長勢頭較弱可能拖累該地區的整體信心,不過印度之星正在冉冉升起。標普將印度2015財年的(截止於2016年3月)GDP增長預期從6.2%上調至7.9%。不斷增長的投資和處於低位的油價提振了印度經濟。

標普公司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表示:“我們預計亞太區經濟增長將有所下滑,但亞太區通脹將大幅下降、經常賬戶將增大、貨幣將走弱、貨幣政策將更為寬松。”

今日,投行巴克萊也下調中國經濟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巴克萊將2015年中國GDP、CPI增長目標將分別下調至7%和3%。

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表示,中國政府將把2015年的GDP、CPI和M2增長目標分別下調至7%、3%及12%左右。同時巴克萊預計中國將繼續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因而金融改革及進一步放松銀行業管制將是議事日程上的重要主題。 

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通縮風險。今年1月,中國消費者物價增速大幅下滑至逾五年新低,生產者物價則連續第35個月下跌。

國泰君安分析師任澤平於本周發布的報告稱,中國一季度經濟料再下臺階,或跌至7%水平,主要源於地產投資長周期放緩,以及人民幣實際匯率過強導致出口部門受損,重工業下滑明顯。

國泰君安認為,經濟“入冬”令政策友好,以穩增長和應對通縮,若2015年底至2016年房地產投資增速能探明5%左右的中長期底部,則基建投資將回歸到財政收入能夠保障的“新常態”,預計為10%左右。國泰君安預計,隨著主要經濟增長動力指標先後到達中長期底部,中國GDP增速有望於2015年底至2016年探明底部,預計為5%-6%。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40

中日之后是韩国?又一个价值洼地浮现 美股基金策略

http://xueqiu.com/3917237536/41972905
就亚洲而言,中日韩三国不但是区域性经济强国,也是重要的资本市场。2008年后,中国和日本相继步入熊市,韩国却在2009年即摆脱金融危机,股市强势反弹走强,日本也于2012年反弹,近期继续走强,而中国股市则在2014年以更加惊人的幅度疯牛狂奔。而近期股市大幅下跌的韩国近期也有了反弹态势,并开始被国际资本看好。

由于中国A股外带4月后香港股市的强势,萎靡很长时间,资金大量流出的最大新兴市场ETF:EEM,凭借20%的中国(目前主要是香港股市)市场份额,今年取得了9.7%的收益佳绩。而国际资本对中国股市的兴趣也日益浓厚,特别是一旦中国市场被加入MSCI等主流指数,加之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开对外投资限制,将触发大量主打新兴市场的ETF跟着指数“被动”增加中国股市的配置。根据高盛对历史相关市场的分析,认为中国股市的崛起,外加美联储加息预期减缓,亚洲一些市场也会受益,历史上看,韩国市场常常伴随中国股市的爆发而爆发。进入4月,韩国市场似乎表现出相应势头,目前的12个交易日,该国市场已经有10个交易日上涨,iShares发行的挂钩韩国市场的ETF:EWY,近期上涨6.3%,是中国以外市场中表现最佳的。本月的16亿美元的净流入亚洲市场的海外资本中,有超过70%的资金流入了韩国市场。

从宏观分析看,韩国市场上涨的逻辑和中国似乎很相似,央行降息到历史水平,投资者对当前实业低收益的现状感到失望,把资金纷纷投入股市。而在一些分析师看来,从PB的角度看,韩国市场目前比日本市场便宜40%,而韩国市场第一权重股三星电子,在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后,近期有所恢复,市场对其Galaxy S6的需求比想象的更为强劲。

与此同时,在《巴伦周刊》看来,与中日韩这样的大规模市场相比,如印尼和泰国这样的市场被认为更加脆弱,尽管它们阶段性表现也曾经非常抢眼。这些市场本身就处于较高PE水平,整体市场较贵,而且一旦美联储加息,导致当时海外资本抽离,对市场的影响将比中日韩这样的市场大的多。其中,尤其是印尼市场更加脆弱,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紧迫,另一方面是曾经以改革派形象上台,引发改革行情的Widodo支持率已经从72%暴跌至42%,国内股票市场也陷入萎靡,建议这些对美联储加息比较敏感的亚洲小国市场,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最后,我们把今年以来上面提到的几个市场对应的ETF收益做个简单比较,包括韩国市场的EWY,日本市场的DXJ,中国市场的ASHR,泰国市场的THD,印尼市场的EID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73

不符合經濟效益印尼高鐵急喊卡 中日高鐵經貿戰略在東南亞觸礁



2015-09-28  TWM

中、日兩國宣稱興建高鐵有利交通,但對東南亞國家來說,舉債蓋高鐵,負擔太過龐大,且教育、醫療、興建道路的需求似乎更為迫切。中、日海外拓經貿的算盤,這次打錯了!

為了搶下印尼首座高鐵案,

興建總長九十三哩、連

貫雅加達與第三大城萬隆的鐵路,中國提出五十五億美元貸款的方案,分五十年償還。優渥條件當前,印尼豈有拒絕的理由。偏偏在九月四日,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一聲令下,高鐵案急踩煞車,回絕中國與日本的提案,改為興建成本少四成左右的中速鐵路。

據《彭博新聞》指出,高鐵案喊停,是因為政府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

舉 債龐大泰、緬也打退堂鼓佐科威的決定是對的。原訂高鐵案規畫八站,站距不長,時速難達標榜的三百到三五0公里。但更重要的是,印尼這次等於為基礎建設需求 龐大的國家上了一課,對亞洲的開發中國家更有示範作用,這是因為亞洲已成中國與日本的基建戰場,為了政經利益,積極搶奪高鐵案等大型工程,並提供高達數十 億美元的貸款金額。

但這些工程未必符合各國實際需求,客觀考量後願意果斷回絕,對開發中亞洲國家的經濟體質有長期益處。

中國與日本聲稱高鐵造價

雖高,長期下來仍舊值得,這樣的說法當然不無道理。日本高鐵去年剛滿五十周年,國民受惠良多,例如外地人能通勤到東京工作。中國高鐵未滿十年,近萬哩的總長度稱霸全球,目前主要幹線(如京滬高鐵)運能滿載,除了是搭飛機之外的交通選擇,亦連結原本偏遠的地方經濟。

但 正如經濟腳步放慢一樣,中國高鐵歷經近年快速成長之後,也出現減緩疲態,導致國營車廂製造商的產能過剩。自己消化不了就出口,也因此,中國近幾年積極對外 尋找相關客戶,獲利頻創紀錄。高鐵走出國門,在東南亞更具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長期考量。君不見中國提議打造連接國內到東南亞數國的高鐵,想藉此前進各地港 口,亦希望取得原物料與低成本人力。日本深伯中國在亞洲坐大,見中國向哪個國家提案,也會提出標案競爭,戰局甚至延伸到加州。

對希望基建能物美價廉的

國家而言,中國與日本積極搶案,何嘗不是好消息。但問題是,中日的高鐵建設成本大多自行承擔,亞洲開發中國家卻必須對外貸款支付,甚王近百分之百舉債。有鑑於負擔龐大,泰國、緬甸等原訂與中國合作興建高鐵的國家,紛紛打退堂鼓。日本的高鐵算盤也打得辛苦,更在越南觸礁。

寮國改善醫療比蓋高鐵迫切舉例來說,寮國據傳可望與中國簽訂高鐵案,造價高達七十億美元,屆時將連通首都永珍與雲南昆明,中國更希望最終能經過曼谷,直通新加坡。

建 造金額約有五十億美元需要向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以寮國國內採礦權為抵押。五十億美元的數字是天價,相當於寮國國內生產毛額的六0%左右。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t Fund)更曾在二0一三年針對此案提出警告,指出寮國外債會因此增王國內生產毛額的二一五%。寮國高鐵案的商業效益與營業成本目前仍是未知數。

開 發中國家該不該建高鐵,需求才是第一考量。拿車子來比喻高鐵,明明買福特就能因應未來幾年的需求,有必要借錢買特斯拉(Tesla)電動跑車嗎?再回到寮 國的例子,把錢花在興建道路、改善醫療與教育,遠比蓋高鐵迫切多了。這條高鐵建了,對中國的好處不在話下,起碼一開始就能加快貨物運輸,但對寮國這個開發 中國家而言,財政狀況卻只會更加不明朗。高鐵或許符合中國的需求,卻絕對不利寮國。

寮國如此,印尼亦然。

印尼折衷改建中速鐵路

所幸印尼找到折衷之道,決定改建中速鐵路,並開放給包括中日在內的國際廠商競標。

或許在這次事件之後,印尼未來幾年可望成為亞洲其他開發中國家的領頭羊,提醒大家應拋開地緣政治的心結,依實際需求決定基建工程的內容與籌資方武。即使沒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印尼起碼也讓東南亞各國看到一點:拒絕,有時是政府的最佳利器,免得欠下一屁股債。

印尼高鐵案喊卡的經驗教東南亞各國一件事:拒絕,有時是好事,至少比欠下一屁股債好。

譯者 連育德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17

大讀世界 中日高鐵戰 淪落面子之爭

2015-01-11  TCW

推銷高鐵、輸出系統,成為中、日在亞洲擴大競逐工業優勢,以及政治影響力的象徵。

中國勞力廉價、打規模效益,建造高鐵較便宜;日本則經驗較豐富,並強調新幹線的安全紀錄。

許多國家認為他們想要高鐵,因為這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象徵,但實際上很少國家真正適合發展高鐵。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二○一五年十月,日本在印尼的五十億美元高鐵爭奪戰中輸給中國,日本人因為他們摯愛的新幹線(日本科技實力的重要象徵)落敗,失望不已。

不過,二○一五年十二月情勢逆轉。日本拿下價值一百五十億美元、連接印度孟買和亞美達巴德(Ahmedabad)的高鐵建案;但中國官方堅稱此案沒有公開招標,中國因此不算落敗。

推銷高鐵,儼然成了中、日在亞洲擴大競逐工業優勢與政治影響力的象徵。然而許多官員表示,這場高鐵割喉戰其實反映出一個不同的現實:沒什麼國家真的想要高鐵。

真正想蓋的國家不多:

超慷慨融資成搶單關鍵

東京一名高層談到中日均為高鐵工程提供異常慷慨的融資方案時說:「新幹線是日本身分認同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把它推銷出去。」日本贏得的印度新幹線工程,包括提供印度一筆為期五十年、利率〇.一%的一百二十億美元貸款。

這筆貸款最初十五年可以不用還款,且日本將提供慷慨的技術支援與訓練。而中國贏得的印尼高鐵案,包括提供對印尼政府無追索權的融資條件。

許多國家認為他們想要高速鐵路,因為這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象徵,但很少國家真正適合發展高鐵。高鐵須連接擁有相當收入水準的兩個或多個大城市,城市間距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台灣是迄今唯一引進新幹線系統的國家,但台灣高鐵虧損嚴重。

「能支援高速鐵路的海外市場不多,」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音譯)說。例如在泰國,要選出一個夠大的城市連接曼谷便不容易;在越南,河內和胡志明市都夠大,但一千一百六十公里的距離太遠,高鐵很難和航空服務競爭。

中國和日本目前都盡力希望避免在財務上競爭。「日本建造高鐵的經驗較豐富,」上海同濟大學鐵路專家孫章(音譯)說,「但我們過去十二年已建造了一萬零八百 公里的高鐵。我們的高鐵系統因規模效益,且擁有廉價勞力,所以比較便宜。」日本則強調新幹線的安全紀錄:新幹線從未令乘客受傷,反之,二〇一一年中國溫州 高鐵追撞事故造成四十人罹難,相較下,新幹線長期而言更有價值。

「中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營企業體,它們或許有能力用極低成本大量製造。但一旦變成價格競爭時,這便可能變成一場消耗戰。」新幹線主要供應商、日立總裁東 原敏昭說。東原敏昭補充:「如果能不只銷售高鐵本身,也就是能銷售包含長期營運服務的整體方案,我有信心日本財團的競爭力絕不會輸任何國家。」

檯面下口水戰不停:

日批中沒誠信,菲國鐵路沒影但檯面下,這場競賽就不是那麼彬彬有禮了。日本官員宣稱中國沒有為印尼的雅加達——萬隆高鐵線擬定合適的商業計畫,還做出無法 信守的承諾。日方最愛舉的例子是馬尼拉的北部鐵路計畫:菲律賓政府正在償還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但鐵路從未建成。

不過,許多日本專家也承認,新幹線系統完整輸出(買家須接受整個新幹線系統)的銷售方式很難成功。「新幹線的規格要求很高,」鐵道業顧問 Yoshihiko Sato說,「想將新幹線原封不動輸出海外,是一項挑戰。」開發中國家迫切需要的是城市鐵路,許多日本鐵路業者認為地鐵會是更好的選擇。Sato先生說: 「我個人認為致力於城市鐵路業務,會比推銷高鐵帶來更多商機。」今年稍早,住友集團與日本車輛製造公司贏得一億零七百萬美元的雅加達地鐵合約。印度德里成 功的地鐵系統,是靠日本資金興建的,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造訪印度,也替日本拿到清奈與亞美達巴德系統的融資合約。

三井物產公司首席執行長安永龍夫說,「日本可以先幫外國客戶建造精準安全的城市運輸系統,藉以彰顯自身長處,這樣或許有助日本贏得長程鐵路合約。」中國或許有能力用極低成本大量製造,但一旦變成價格競爭時,可能變成一場消耗戰。

撰文者哈丁、米切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18

“日本汙泥處理是不惜代價” 中日汙泥處理差距:至少二十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910

舞洲汙泥處理中心講解員吉田很享受“汙泥”與“城堡”的巨大反差在參觀者臉上造成的表情變化。(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圖)

在日本大阪,舞洲汙泥處理中心由政府投資建設,日常運營完全依靠居民的汙水管理費。在一些地方,汙泥焚燒制磚之後,除了補貼,政府優先購買用於市政建設。在另一家汙泥處理工廠,甚至負責人就是市長,政府部門協作極少“打架”。

名詞解釋

汙泥碳化:通過加溫和加壓釋放汙泥中的水分,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汙泥中的碳質。

汙泥熔融:將汙泥高溫熔化,再冷卻固化,這樣處理後的汙泥熔渣性質穩定,重金屬和有毒物質不會溶出。

2016年4月18日,一輛大巴停在了日本大阪市舞洲人工島上的一座“童話城堡”前。

69歲的講解員吉田先生穿著藍色工裝,將一臉錯愕的中國參觀者迎進了會議室。這座有著藍色煙囪、橙色外墻的“城堡”,是他們計劃參觀的舞洲汙泥處理中心。每天,大阪市12座汙水處理廠產生的約四千噸汙泥(含水量98%),通過地下管道流入這里,經過脫水、幹燥、熔融,最後變成25噸無害的黑色顆粒狀熔渣。

自2007年建成以來,舞洲汙泥處理中心已接待參觀者近兩萬人次。吉田很享受“汙泥”與“城堡”的巨大反差在參觀者臉上造成的表情變化。

不過這一次,面對“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資助行動”研修團(以下簡稱研修團)的連番發問,感到驚訝的反而是吉田。

“你們的問題,我有的答不出來。”吉田不明白,為什麽比起汙泥處理技術和工廠外觀,這群中國人更關心在他看來理所當然的問題:“你們建設、運營的錢從哪里來”“你們廠是事業單位還是國有企業”“你們和政府關系怎麽樣”“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門會不會打架”……

吉田不知道,這些問題正是中國汙泥處理與處置困境的癥結所在。

汙泥是汙水處理過程中形成的沈澱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及重金屬。中國水處理產業長期“重水輕泥”,住建部城建司水務處處長曹燕曾表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近50%的城市汙泥未做到無害化處理。

中日差距二十年

就在研修團赴日的一周前,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巡視員張悅宣布,環保部和住建部即將聯合發布通知,將汙泥處理處置與減排核查正式捆綁,一旦無法核實汙水處理廠汙泥去向,將扣減汙染物減排量。

“文件下來以後,大家會有一定壓力,但是壓力不是直接給各位汙水處理廠廠長的,是給城市政府。”張悅在一個汙泥處理處置的研討會上表示,政策通過把汙水處理廠的汙泥納入總量減排核算,責任落實到地方政府,以此推動汙泥的無害化和減量化。

“汙泥難題不是一天兩天了。”張悅感慨,“我們爭取把它作為一個重點工作,在十三五期間解決了。”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杭世珺至少已為此奔走呼籲了二十年。而中日在汙泥處理上的差距,也“至少二十年”。

杭世珺在1980年代留學日本,研修城市汙水處理。“那時候,日本的(汙泥)焚燒爐都建得滿滿的了。”2016年4月14日,杭世珺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日本最早的汙泥處置方式是海洋投棄。在1920年代,日本第一座汙水處理廠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汙泥,就直接傾倒入海。

其後,日本汙泥處理經歷了自然幹燥、脫水填埋等一系列演變。到1960年代,因為征地困難,日本開始推進能快速實現汙泥減量化的焚燒技術。1977年成立了汙泥處理調查委員會,強調汙泥的資源化和再利用。1996年,日本修改下水道法,要求公共下水道管理者用脫水、燃燒等方式實現汙泥減量的同時,應當盡量將汙泥作為燃料或肥料實現再生利用。

據東京大學水環境控制研究室教授、日本下水道協會成員古米弘明介紹,近十年來,日本汙泥年產生量變化不大。2010年,日本全國產業廢棄物總量約3.86億噸,含水率97%的汙泥占約19%,約7471萬噸。

雖有汙泥熔融、碳化等新技術出現,但焚燒依然在日本占據主流。2008年,日本幹汙泥(經過脫水等處理後的汙泥)年產量220萬噸,其中焚燒灰渣占68%。

在進行減量處理的同時,日本很註重汙泥的再生利用。

日本2014年度下水道新技術研究所年報顯示,汙泥有效利用率從1988年的15%,已提高到2010年的78%,2011年37%的汙泥用於制作建築材料。

“汙泥處理在中國的演變過程跟日本很相似,但中日的差距主要不是技術。”杭世珺表示。

中節能博實(湖北)環境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鳴亦有類似觀點,該公司2008年引進日本的汙泥碳化技術。“日本下水道協會把碳化作為替代熔融和焚燒的技術,是比較先進的。我們在引進時也根據中國汙泥狀況做了改進。技術不是問題。”錢鳴謹慎地說,“但是,在推廣過程中還是有一些障礙、一些困惑。”

“我們完全沒考慮要掙錢”

錢鳴遇見的障礙,首先就是汙泥處理處置的費用不足。

“國家在技術政策中明確指出,汙泥(處理處置)的費用在汙水處理費中代收,但代收多少沒有明確界定。既然不明確,政府也就不論技術好壞,反正哪個方法便宜,就先用哪個對付一下。”錢鳴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多運營汙水處理的公司喊窮,現在汙水處理費都不夠,還拿多少給汙泥呢?”

“我們運行靠的也是居民的汙水處理費。”在舞洲汙泥處理中心,南方周末記者將錢鳴的困惑轉告吉田,得到這樣的回答,“我們完全沒有考慮要掙錢。我們收的(家庭月用水量)10立方米以內550日元(不含稅,約33.6元人民幣)就是根據運營成本核算好的,再向居民收取。”

舞洲汙泥處理中心的建設費用為620億日元,其中六成來自日本國家政府,四成來自大阪政府。建成以後,其日常運營費用不再依靠國家補貼。

在日本,居民需按月用水量交納水道費和下水道費,後者相當於中國居民水價中的汙水處理費。大阪市水道局網站顯示,當家庭月用水量在10立方米以內時,水道費為1026日元,下水道費為594日元(含稅)。在10至20立方米之間,下水道費為66日元/噸(約合人民幣4.04元)。

“大阪的汙水處理費在日本各大城市中是最低的。”吉田強調了兩次。但這個數字已足夠讓他的中國同行羨慕——中國一家產業研究機構的水價數據庫顯示,目前全國36個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的汙水處理費平均為0.82元/噸。

和中國一樣,日本的汙泥處理費被包含在汙水處理費中。日本國土交通省數據顯示,2012年日本下水道維持管理費共9008億日元,汙泥處理費占5%,即450.4億日元(約27.52億元人民幣)。

“中國排水費(即汙水處理費)就這麽一點,汙泥處理費高了就吃不消。排水費要提高,自來水費就得上去,那就要開聽證會,老百姓又可能不理解你。”上海交通大學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研究所所長朱南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上海一座汙水處理廠和某水泥集團談一個汙泥建材化利用項目,談了七八年也沒開建,“就是價格談不來”。

朱南文研究過大阪市對汙泥建材化利用項目的支持機制。大野汙水汙泥處理廠(除了舞洲,大阪另外一個汙泥處理工廠)用汙泥焚燒灰制造透水性磚,政府除了按照汙泥填埋的同等價格進行補貼外,還會優先購買用於市政建設,保證銷路。“日本的整套體系都設計好了,不會卡在哪個環節。”朱南文說。

“日本汙泥處理是不惜代價,他們的工程建設成本和運行費用其實比我們高多了。”錢鳴表示。

而在中國,汙泥處理處置費用該誰出,還是一筆糊塗賬。張悅的意見或許代表了目前的政策思路:“(汙泥)無害化治理,政府應該承擔成本。”

“體制差別,沒法借鑒”

“原來,吉田是公務員啊!”就舞洲汙泥處理中心的性質糾纏了將近二十分鐘以後,研修團終於搞清楚了吉田的身份。

舞洲汙泥處理中心隸屬於大阪市建設局下水道部,但負責運營的是一個共同企業體。目前的工作人員共有85人,其中9人是大阪市建設局的公務員,包括吉田在內。

吉田聽不懂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區別,而汙泥處理廠和政府的關系問題,對他而言也過於微妙。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解釋:“我們是屬於大阪市的,但為了更好地運營,有專門的運營單位。”

在中國,作為第一個將汙泥碳化技術投入商業化運營的企業負責人,錢鳴不僅要處理和政府的關系,還要處理和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

“日本的汙泥處理,協同性做得好。比如將汙泥和餐廚垃圾協同進行厭氧處理,咱們國內也有幾個項目,但在實際操作中總有些瓶頸突破不了。垃圾屬於城管部門的,市政汙泥屬於水務部門,汙水處理廠建設屬於住建部,監管又歸環保部,不在一個體系里面,怎麽協同?”

有一次,錢鳴在日本秋田市參觀了幾個固廢處理中心。在其中一個推行汙泥與餐廚垃圾焚燒協同發電的處理中心,他很感慨:“你知道這個中心的主任是誰嗎?就是秋田市的市長!市長是處理中心的一把手,下面的管理體制就比較簡單了。”

在杭世珺看來,目前中國汙泥處理處置最嚴峻的問題,不是缺少經濟杠桿。“這不是我一個專家的意見,大家都認為後門堵死了。”

管理上政出多門。例如目前我國建設部門在汙泥處置上鼓勵土地利用。“問題是,農業部不讓汙泥進土地。建設部門有擬定標準,但農業部不認。東北一個汙泥堆肥廠做得很好,但沒出路。”杭世珺研究了一輩子汙水和汙泥,參與了許多標準制定,她將中國汙泥處理的癥結歸為政府部門間的阻力太大。

赴日研修團中有一位媒體人。在參觀舞洲汙泥處理中心之前,他想寫一篇文章介紹日本的汙泥處理處置經驗。但參觀結束後,他放棄了這個念頭:“體制差別太大,沒法借鑒。”

(感謝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資助行動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