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率不足10% 智能電視盈利難題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18/3MNDE5XzQyMDU3Mw.html彩電廠商紛紛發佈智能電視,操作系統已然升級到最新的Android4.03,但最後發現,那些賣出去的智能電視絕大部分都不過是「殭屍」。
近日廣電總局科技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底國內智能電視的保有量已經超過千萬台,但與CNTV、百視通等互聯網電視牌照商的後台完成對接並經常使用的用戶數量只有100萬台左右。
超低的接入率
長期以來超低的利潤率,年輕的電視觀眾逐步轉向PC和視頻網站,讓傳統的彩電廠商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為了提升產品利潤率,並讓電視重新成為家庭娛樂中心,中國彩電企業2009年開始推廣尚不成熟的互聯網電視,即智能電視。
2011年,智能電視在中國進入快速普及期,當年中國市場智能電視出貨量達到了800萬台。調查機構中怡康的最新報告也預測, 2012年中國智能電視的出貨量有望達到1873萬台。
售價比普通液晶電視高出20%,智能電視的確讓國產彩電巨頭長期低迷的毛利率大為提升。海信電器2011年的淨利潤同比增長106%超過16億元,而TCL多媒體也成功扭虧為盈。
但對於彩電廠商來說,這遠遠不夠。如何從智能電視中內置的視頻、遊戲等獲取更多收入,這是彩電廠商的下一步目標。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兩會期間曾透露智能電視的接入率只有40% ,業內認為這已經是很樂觀的數字。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根據我們與多家市場調研公司合作的調查結果,其實真正的互聯網電視活躍用戶(平均每天開機1小時以上)的比例不到10%。」
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新的解釋是:「此前的互聯網電視操作上非常不方便,傳統的遙控器成為智能電視利用率提高的障礙,而部分地區的互聯網接入帶寬過低,以及互聯網電視內容缺乏特色也是原因。」
據悉,雖然彩電廠商不斷對遙控器進行改造,推出無線鍵盤甚至電視與移動終端的多屏互動,海信、TCL等還引入了科大訊飛的語音操控系統,但智能電視的操作依然無法做到PC那樣方便。
由
於智能電視逐步成為液晶電視的標配,其售價已開始逐步下降,以一台國產品牌46英吋智能電視來講,其單價已經從兩年前的近萬元跌至4000元左右。而彩電
商購買Android平台的使用權、採購ARM等芯片,還有購買大量正版版權都投入了大量資金,隨著智能電視硬件毛利的下降,它們更希望從內容服務上獲取
更多收入。
互聯網公司受限
海信、TCL等彩電企業為其智能電視開發的內容網站有廣州歡網、藍擎網、酷開網,以TCL與長虹合資的廣州歡網為例,其前期投入的資金就達6000萬元,而康佳等從百視通採購互聯網電視版權的費用也達幾百萬元。
要收回這些投入,智能電視需要新的商業模式。記者瞭解到,康佳、TCL等聯合百視通、中國銀聯試圖將互聯網電視與電視購物結合,打造電視支付的商業模式,甚至開發出付費的互聯網電視內容,但至今沒有成功案例。
事實上,彩電廠商的內容相當同質化,憑其自身能力,根本無法提供多樣化的內容。帕勒諮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智能電視需要互聯網行業和彩電、IT行業的共同努力,但從目前來看,互聯網行業對智能電視興趣不大,因為其在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有更多的商業模式。」
記者瞭解到,樂視、PPTV、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是對智能電視最為感興趣的互聯網企業,但其進軍智能電視內容領域卻遇到了廣電總局的政策限制。根據廣電總局的有關通知,這些視頻網站必須與獲得牌照的CNTV等7家廣電系牌照上合作才可以。
樂視網有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本來智能電視領域就難以找到成熟的支付模式,也就是我們提供的內容難以收費或者得到廣告分成,現在又有廣電總局的限制就更難合作了。」
對
於同樣希望借助智能電視拓展自己用戶群的騰訊、新浪等SNS網站來說,智能電視目前的用戶群與其目標用戶群則有一定的差距。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告訴記者:
「雖然我們與很多互聯網進行合作內置了其客戶端,但對於騰訊來說,在智能電視上目前沒有找到商業價值,增加的大多是無效用戶。」
先天不足的行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5/blog-post_21.html從投資生意的角度上看, 有很多行業是先天不足的, 有些是週期性行業, 但又不能說所有這一類先天不足的行業都是週期性行業, 實在很多是增長性行業也是先天不足的。
上面所形容的先天不足不是指這類行業沒有錢賺, 相反, 這類行業可以有很多產生巨財的機會。那麼何謂先天不足呢? 所指的是就算當上了這個行業的龍頭, 也可能在數年之內被拉下來, 原因可能是這些行業的特性、所出售商品或服務的特性、太倚賴人為的因素、或很難產生競爭優勢的行業, 行業內的可預測性很低, 同時, 在行業內的生存很困難, 競爭也十分大。
行業的特性
很多行業的入場門檻很低的, 例如網頁 IT的行業, 可以說只要你有一個很好的 idea, 再成立一間公司, 你就有可能把這個行業的龍頭擊倒, 換句話說, 就算你當上了這個行業的龍頭, 對你的地位其實一點保障也沒有。
還記得多年前身邊的朋友都會用ICQ在網上作討論交流, ICQ在全球的滲透率是非常之高的, 當時想不到會有什麼網上討論軟件可以把它取代。可是在數年後的今天, 身邊幾乎沒有人用 ICQ, 全都轉用了MSN Messenger, 加上facebook, 數年後又會是什麼軟件的天下呢? (今天又有智能電話的whatsapp) 誰也不能預測。
又話說近日微軟希望收購雅虎, 如果真的成事的話, 兩間公司合起來大約能佔網上搜尋器的 3成多市場, 不及Google的過半市場率, 在我心目中, 微軟及雅虎曾是電腦 IT界的一哥, 記得首先在世的網上搜尋器應該是雅虎吧, 如今也不及Google, 今天壟斷了市場的 Google在數年後又會否繼續壟斷呢?
所出售商品或服務的特性
止凡大學時候的畢業論文 (或畢業報告) 是研究變頻技術的火牛, 可以用在手機充電器, 或電腦的供電。為了這個項目, 曾在實驗室研究了多個月, 看了很多教科書及論文, 最後製作了一隻不錯的火牛及一份拿 A的畢業報告。畢業後, 有一天跟教授討論起這個行業的前景, 他說這一行對技術的要求十分高, 更要無止境地不停創新, 只要你的作品因為某種新技術可以令其組件少了一些, 令其成本及價錢比競爭對 手的少了一毫子, 全世界的訂單及生意就會湧過來 (有點「世界是平的」的遠見), 因為產品在功能上是一樣的, 假設都通過了一些國際學會所定位的測試, 沒有人會注意其品牌的, 這時候你就發達了, 但請不要開心得太早, 因為當你停下來不進步時, 你的技術很快就會被人追過的。
若干年後, 有一次電腦中的Network卡壞掉了, 到電腦店隨便買一張回來, 只用了數十元, 回家安裝時看了看卡上熟悉的電器組件, 回想起大學時對著它們的日子, 發現這張卡上的技術實在複雜, 而只用了數十元就可以得到它, 實在有點感慨。好 像十年前用過萬元買一部486的電腦, 可能有些讀者已經不知道486是什麼, 現在不知 P幾 CPU的電腦也不用三、四千元, 太便宜了, 還未計算通脹, 心想...電子行業一定一點也不輕鬆, 要長期成為龍頭一定比其他行業辛苦, 利潤逐年減, 對技術質素的要求卻逐年增, 又是先天不足吧。
太倚賴人為的因素
人才是行業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一個行業太過倚賴人才才能成功的話, 那麼這個行業很難維持長期壟斷優勢。例子有之前所講的電子行業, 行業中每間公司的成功與否很取決於研究人員的突破, 設計師的出色概念, 而這些是可遇不可求的, 即使每年投入很多錢到公司的研發部, 相信也不能保證每一次都是你的公司對技術的突破比別的快。
很多讀者立刻會問: 「事實上人才真的是一個重要因素, 有行業可以保持成功但對人才要求很低的嗎?」
是有的, 只靠一個完善的系統, 一個很好的品牌, 大家可想一想可口可樂公司, 生產可口可樂的技術近 100年都沒有大的改進過, 更不需要改進, 很殘忍地說, 在可口可樂公司入面的任何一個員工都不是很重要, 公司的盈利不會因為某一個員工的請辭而有任何改變, 公司內的員工每天都做著流水作業的工序, 在這種公司內絕對是 'Everyone can be replaced'。
大家都聽過飛機師要求加薪而罷工, 這足以令整間航空公司陷入癱瘓。相反, 在多年前, 有一班地鐵的司機同樣要求加薪而罷工, 結果地鐵公司並沒有讓步, 在兩天內教導公司內所有工程師操作地鐵, 因為地鐵系統十分高智能, 地鐵司機大部分時間只需控制開關門及處理訊號。感覺上航空業比鐵路業在人才要求上更為高, 而我的分析只集中在機械操控上。
另外就是對管理層的要求, 巴菲特喜歡買一些簡單的行業, 連傻子都懂得營運的行業或公司, 這正是對人才的倚賴性問題。沒有蓋茨的微軟公司會否這麼厲害呢? 沒有李嘉誠的長實會變成怎樣呢? 他們離開了的話, 這些公司將會怎樣呢? 感覺上不能保證, 因為這類公司的系統十分複雜, 沒有一個高明的領導人可真是一個大問題; 相反, 很多公司我們可能不太知道其CEO是誰, 或已經換了很多代CEO, 但也相信任何一個執行者都能營運這些公司, 因為其系統簡單及成熟, 自然傻子上台都懂。
很難產生競爭優勢的行業
有專利權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優勢, 在一個地區只有一家公司可以做這一類生意的話, 實在可以漠視其他競爭對手。品牌也是一個很厲害的競爭優勢, 因為消費者可以因為品牌效應, 願意付出較高價錢購買商品。還有很多的競爭優勢可以供投資者分析。
可是, 如果一個行業中很難找到競爭優勢, 可以說在這行業中只能靠成本控制、鬥低價、鬥賤價來爭市場佔有率, 佔有了的市場又很容易被其他競爭對手反擊而失去, 這又是先天不足。
香港的無線電話網絡開放了多年, 加上可以帶手機號碼轉台, 網絡商試推出一些什麼「心連心月費計劃」、「免機價計劃」等, 希望產生一個可綁住顧客的競爭優勢, 其實感覺上, 手機的網絡每一個都差不多 (筆者出入地方的訊號接收計算), 對我而言, 他們哪個價錢最低就會最吸引, 因此, 在這行業中的競爭將會十分血腥。
綜合以上一些因素, 令先天不足的行業很難成為有長期競爭優勢的投資對象, 對這類行業, 中、短線投機, 買價值差距倒是不錯, 但長線投資則有所保留, 因為公司在這些行業中天生就不能保證其市場地位。
如果是考慮長線投資的話, 我認為應該儘可能選擇沒有先天不足的行業。有機會再分享吧。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5-21
後記
今天回看這篇文章, 仍然覺得找對行業來投資是長線投資的基礎, 身邊朋友好多時一開始就會問投資對象的內裡數字如何, 一埋手就分析股票數據, 一看便看PE。他們都會把股票當成是一些數字或分數, 盈利多少, 比率如何, 但進入這個環節之前, 應該宏觀地瞭解這類公司的賺錢模式。
賺錢模式好可能是好公司, 但又不一定是好公司, 好公司又不一定是好股票。因為賺錢模式好與否是一回事, 經營得宜與否又是一回事, 股價抵買與否又是另一回事。按先後次序, 我則認為先看賺錢模式, 如果這個第一步都無睇頭, 盤數再靚, 股價再殘都不是我杯茶。
新天綠色能源(956.HK):喜給首都戴「綠帽」,美中不足的天然氣股
http://xueqiu.com/2865847435/24887454$新天綠色能源(00956)$ 主營風電的開發運營及天然氣分銷,系河北最大的清潔能源公司,公司業務的持續發展將有助加快藍天白雲重現京城。
公司中報顯示,其收入同比增長20%,營業利潤增長29%,雖然符合預期,但淨利潤同比下滑8.6%,令市場失望,加上建議增發4.77億股(佔原H股的35%且大股東不參與增發),兩大利空因素合力,導致股價下挫1成。
一、CDM收益減少風電利潤,但風電盈利模式確定。1、公司的風電場基本全在河北,環繞著京津塘城市圈,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棄風率一直以5%以下,在風電同行內一枝獨秀。今年在國家要求各地加強風電消納後,其上網水平進一步提升,半年達到1312H,同比增56H,基本處於行業最高水平。半年風電收入增長29%,表現良好;
2、 由於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德班氣候大會沒有達成新的協議,今年956的CDM收益由去年同期的0.68億急降到0.015億,下降98%,這直接導致風電業務和整個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減少。CDM收益現在已經接近為0,未來只能看氣候大會各國的談判和中國政府在國內的碳交易市場的建設,但短期基本上可以不用再考慮;
3、 目前風電在建項目5個共350MW,籌建7個共748MW,已經立項及核准共2898MW,為現有控股裝機的2倍。風電資源總儲備20GW,為現有裝機的15倍,理論擴建空間非常之大。
二、天然氣利潤短期受挫價格上調,但長期看好。 1、批發業務收入增長受累於經濟不景氣,用量只增長了5.5%,但零售業務增長3成,表現強勁。批零合計增長14%,高於行業平均的13%。公司的天然氣零售量佔比不斷增長,目前已經佔到總量的4成以上,銷售金額更是已經超過批發業務,且有冀中10縣管網一期在建,目前已經完工75%,勢頭良好;
2 、由於天然氣業務從今年起,所得稅率由減半徵收改為25%全額徵收,導致天然氣業務分部所得稅費用增長134%或淨增0.39億元,這是公司中期淨利潤同比減少8.6%或0.3億元的主要原因。天然氣業務的稅前營運利潤實際上增加了18%,高於銷售收入和氣量的增長,仍屬穩健;
3、非居民用氣因6月28日發改委上調最高門站價格,雖然公司相應獲批加收管輸費0.25元/立米,但中短期勢必影響公司毛利率;
4、長期來看,中國天然氣依然供不應求,公司雖然與中石油簽訂有框架協議,但並非照付不議協議,具體氣量由雙方每年協商確定,因此供氣量得不到保證,此次價格上調後,有利於上游增加供應,亦利於公司銷售放量;
5、隨著唐山LNG項目的投產,公司未來天然氣還有眾多看點,美中不足的是和香港中華煤氣合作,公司並非絕對控股。
三、資本支出保守,現金充沛。 1、公司宣佈非公開增發4.77億股,由於其增發價格不得低於公告前股價2.44港幣及每股淨資產價格(2.25港幣),故融資金額應該在11億港元左右,融資價格將高於2.2港元的市價;
2、 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僅57%,淨負債率僅54%,遠遠低於風電運營同行70-80%的負債率水平,在天然氣行業裡也屬合理偏低水平。目前有息負債77.3億元裡有71億是長期負債,負息成本很低,銀行授信的162.4億裡邊也只用了71.5億,槓桿經營仍有較大空間;
3、 由於經營現金回流良好,對其資本支出有著良好的支撐能力(中報應收賬齡從83.5天縮短至67.5天,經營現金淨流入9.42億,大於資本支出合計的5.44億),所以公司的資金鏈根本談不上緊張,其增發股份有圈錢或過於保守之嫌。過往年份我們與公司交流時,亦能明顯感覺到公司對增發的渴望,由於去年分紅率下降到12%,這對二級市場的股價產生了不良影響。
結論:儘管公司利潤下降8.6%,但主要是非經常項目影響,公司經常項目表現良好。由於公司風電業務資源稟賦優異,未來仍能保持較快增長,而未來關鍵是看公司能否制定全面而切實可行的天然氣價格順推方案,實現天然氣價改向下游的理想順價。三年前,發改委上調了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0.23元,公司亦順利實現向下游的順價,因此,對於這家目前只有10倍左右PE和1倍PB的正宗PM2.5概念公司,我們仍應該有信心,雖然並不太"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