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00亿存货历史最高 江西铜业惊现三大疑问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31/20091031014350951.html


每经记者  张奇

        随着国内三大铜企三季报纷纷披露,江西铜业(600362,收盘价38.33元)三季报存货高达百亿元让投资者难以理解。云南铜业 (000878,收盘价30.42元)和铜陵有色(000630,收盘价18.03元)两家公司的单季净利润环比增幅都超过20%,同时两公司存货增加也 处于合理位置,都在65亿元左右,都增加约14亿元。反观江西铜业,公司三季度单季净利润5.61亿元,环比下滑42.65%,而公司前三季度的存货高达 100亿元以上,且上半年存货仅有70亿元不到,三季度升幅达48%,这是公司创建以来的最高存货,甚至超过了2007年和2008年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 格处于高位时的存货,当时最高存货也不到85亿元。  

三季报披露虽已进入尾声,而对于江西铜业盈利大幅下滑以及历史最高存货的谜团才刚刚出现在投资者面前。

        江西铜业作为国内三大铜企的“带头大哥”,其三季报也是最早披露的。10月23日,江西铜业三季报显示单季净利润为5.61亿元,这样的 成绩大大低于市场的预期,环比下滑达到42.65%;国信证券此前曾预计三季度单季每股收益将达到0.38元,而现在仅有0.19元。而背后却是 100.98亿元的历史最高存货,其二季度末时存货仅有67.98亿元,增幅高达48%。

        但云南铜业和铜陵有色三季报公布后,江西铜业的疑问也就越来越大。

        云南铜业的三季报显示,2009年7月~9月公司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28亿元,每股收益0.18元,同比增长506%,环比增幅达到70%以上;公司存货平稳增长,从二季度末的51.25亿元增加到66.54亿元。

        铜陵有色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71亿元,其中三季度净利润也达到1.65亿元,虽同比减少48.78%,环比仍上升了23%;存货方面也是稳中有升,65.91亿元的存货仅比二季度高出14.88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翻开三家公司近三年的季度报表查看,江西铜业存货历年来较为稳定,2006年以来一直稳步上升,2007年中期以来 随着大宗商品攀升至历史高位,铜精矿等的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公司存货2007年中期至2008年中期一直维持在89亿元附近,但没有出现巨额增长。另 外,铜陵有色近三年的存货一直较为稳定,中原证券行业分析师何卫江告诉记者,铜陵有色有色的自产矿比例很小,盈利主要是靠赚取国外的长单铜精矿的加工费为 主,存货变动一般都不大。

“与众不同”引发三大疑问

        业内人士称,江西铜业盈利以及存货的变化与行业趋势完全相悖,说明其走出了独立于行业内的“走势”,而江西铜业盈利能力为何大幅下降?低于市场预期但公司股价却很坚挺?如此高的存货又有何用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了三大疑问?

疑问一:赌铜价上涨?

        一位曾担任国内大型铜企高层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从三大铜企对比来看,云南铜业和铜陵有色的净利润都在稳步上升,存货增幅也处于合理的范围内,而反观江西铜业的业绩和存货都一反常态,这不符合行业的整体情况。

        记者致电江西铜业了解情况,其证券部工作人员解释称,公司存货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产量增加、原材料采购量增加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存货大幅增长。其中对于废杂铜的采购数量增加较多,因为此前铜价较低,这部分原材料采购较少。

        而记者从一位近期调研公司的研究员那里得知,公司存货增加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增加了海外铜精矿的采购,对于增加采购的原因也不清楚。他认 为,一般在公司盈利情况逐步下降的情况下,都会以公司的存货销售为主,这样可避免高存货带来的风险,至少不会增加原材料采购,江西铜业库存创新高让人难以 理解,除非公司另有想法。

        在今年二季度铜价大幅攀升的过程中,江西铜业享受了低位存货带来的高额收益,致使单季盈利达到10.5亿元,环比增幅更是达到惊人的 590%。何卫江认为,在今年二季度时,由于国内外铜价价差正高,导致国外进口的铜精矿加工后享受较大的溢价收益,而三季度以来,随着国内外铜价价差的拉 近,这部分利润缩减的很大。

        同时,三季度国内外铜价都处于高位徘徊期,云南铜业和铜陵有色的存货都是平稳增长,而江西铜业大量增加原材料的存货,目的很有可能是重温今年二季度的“美梦”。

        然而高存货的背后却孕育着高风险,上述业内人士称,大宗商品的价格存在太多变数,看看云南铜业2008年初高达105亿元的存货,在铜价处于高位时期大量的囤货,以求享受高额的净利润,但随着铜价去年四季度初的崩溃,云南铜业便吞下了连续巨亏的苦果。

疑问二:巨额存货是否套保?

        据接近江西铜业期货的人士透露,2000年以来,江西铜业把自身的期货分为五大板块,分别是自产原料、铜杆线、贸易、进口原料、国内原料,每个板块都有独立的账户。然而江西铜业对于期货套保业务却没有在三季度公布。

        相比之下,云南铜业和铜陵有色两公司套保业务较为透明,在三季度中都有详细的套保数据。三季度末,云南铜业持有沪铜0912合约金额为 0.94万元,沪铜1001合约金额达到8.12亿元,沪铜1002合约0.45亿元;铜陵有色三季度末持有1.18亿元的黄金标准合约金额,还持有 13.12亿元的铜标准合约金额。

        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铜陵有色和云南铜业都对公司旗下的部分产品进行了套保,而反观江西铜业三季报,从中只能看出公允价 值变动收益-1.22亿元,投资收益实现2.45亿元。投资收益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第三季度末公司主产品电解铜价格比2008年年末有所上涨,导致公司对 上年年末已确认为当期损益的期货浮动亏损头寸平仓后,在本报告期应确认的盈利。

        而对于三季度末1.22亿元的公允价值亏损,并未作出详尽的说明。再看公司三季度100.98亿元的存货,如果没有进行相应的套保,未来铜价一旦波动剧烈,公司的业绩恐怕又会受到大的影响。

疑问三:为67亿元融资铺路?

        云南铜业和铜陵有色两家公司第三季度利润,环比都是稳步上升的,这样看来,江西铜业净利润大幅下滑与行业趋势完全不符。

        国信证券行业分析师彭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江西铜业的主要产品电解铜、黄金、白银和硫酸的价格走势来看,除了硫酸价格环比下 降4.11%外,电解铜、黄金和白银的价格环比均出现增长,增长幅度分别达到7.98%、3.95%和9.19%。在大部分产品价格环比出现大幅增长的情 况下,公司三季度的业绩理应得到较大释放,然而却出现了综合毛利率下降至8.69%的结果。

        彭波认为还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公司减少了毛利率较高的自产铜、黄金和白银的销量,而增加了毛利率偏低的代加工铜、黄金和白银的销量,这从一定程度也能解释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大幅度下降的现象。

        如果是这种情况,公司可能大幅增加了自产铜的存量,这或许能解释公司存货暴增的部分原因,也能解释为何公司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告诉记者,国内铜企销售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如交货日期可能会有一定的延期,如9月份应该交的货,可以延迟到10月份,而这部分产生的利润就将在下个季度体现出来。

        并且江西铜业三季度业绩下滑,或许是为明年10月4日江西铜业17.61亿份权证行权做准备,按照0.25的行权比例,和15.4元的最新行权价来看,若全部行权,将轻松融资67.79亿元的真金白银,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无疑一笔巨资。

        还记得今年二季度,武钢股份为70亿元的权证融资,搅得A股市场风生水起,一个月累计涨幅超过50%,又是传闻年报提前披露,并且还传有 10送12的计划,但最后都没有顺利行权,70亿元的融资成了泡影。而权证融资失败,武钢三季度便抛出了配股方案,拟融资不超过120亿元。

        再联想到江西铜业明年权证行权,如果有业绩超预期增长刺激,股价也将有所保证,这样对于行权融资67亿元将相对容易。

        当然这些还停留在猜测阶段,一切谜底尚待时间来揭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2

400亿入股浦发 中移动遇“三大质疑”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309/2010030904065586.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中移动以400亿元超大资金入股浦发银行,让我感到震惊。央企资本进入银行业,确实需要谨慎一点。”3月5日,一位接近国资委的权威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慎重表示。

        由于中移动为国资委下属央企,上述投资必须受国资委的审批与监管。国资委综合局局长刘南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我们对央企拓展非主业业务持反对态度。”刘南昌还表示,国资委从未提出过支持“产融结合”。

        目前,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称,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存在涉及  “非主业投资”等三大疑问。

质疑一:

中移动加大“非主业投资”

        中移动总裁王建宙透露,中移动和浦发银行双方正在协商参股数量、价格等细节;同时双方也在商谈《认购协议》、《战略合作备忘录》等文件,很快将正式公布。

        上述消息一经公布,引发业界一片哗然。分析人士认为,中移动涉足金融业,有“不务正业”之嫌。

        “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牵涉了非主业投资。国资委刚下发文件,正在加大控制央企的非主业投资,中移动属于监管之列。”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说。

        3月2日,监察部联合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2010年效能监察工作指导意见》,针对央企模糊不清的“非主业”投资,上述文件明确,其投资 界限为20%,一旦超过应该率先自查,并向国资委报批。此次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单笔投资约400亿元,可能触及了警戒线。

        有消息称,中移动改由下属广东移动公司出资认购浦发银行20%股权,根据公开数据,2007年广东移动实现净利润192.11亿元,2008年上升为208.35亿元。假如此次以400亿元入股浦发银行,广东移动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电信业资深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介绍,中移动2009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839.35亿元,其现金加银行存款高达2560.4亿元,营运资金达613.71亿元。

        “如果广东移动面临资金压力,集团公司肯定会给予扶持。”项立刚说,资金对于广东移动而言,并非难事。

        “资金压力只是一方面,中移动的考核更多地体现在主业方面。”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解释,中移动要做强做大,应该在3G应用技术领域扩大投资,赶超世界一流运营商。

        但是现在,由中移动主体运营的TD-SCDMA技术网络未能打开局面,遭遇各方诟病。

        “如何在3G技术创新方面获得突破,这是中移动考核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是中移动最近几年未能改善这一局面。”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指出。

        “如何做强主业,中移动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比如打击手机色情信息等。”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表示,手机支付不是中移动的核心主业,另一方面 支付方面不存在技术障碍,中移动在这方面的投资没必要太多。如果投资400亿搞手机支付,这就是非主业投资过度,中移动可能遭遇严格的政策审查。

质疑二:

子公司出巨资不合常理

        关于上述交易的最新进展,浦发银行内部人士表示,“交易仍停留在公司层面,但已进入最后程序,目前未报批监管部门。”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移动修改了参股浦发银行的最初方案,改由广东移动出资认购。关于这一举动,上述接近国资委人士表示,“很明显,这可能有逃避国资委的审批之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2月3日,国资委发布《关于建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运行情况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根据该通知要求,如果中移动 直接出资认购浦发银行股份,高达400亿元的巨额投资需要经过国资委的严格审查。但广东移动或其他内地分公司不是独立的上市公司,其内部投资只需要通过当 地国资委的审批即可,政策风险降低很多。

        不过有行业人士认为,中移动此次涉及400亿的巨额投资,并改由下属子公司充当投资主体,这不符合常理,国资委可能将会对于此类曲线投资加大力度审查。

        “即使变换出资主体,也不能改变需要国资委审批的事实。根据常理判断,涉及400亿的巨额资金,中移动一定提前跟国资委打过招呼了,有可能在获得口头允许之后才启动投资计划。”项立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关于上述投资的审批,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以广东移动的名义  (投资),我个人认为应该很容易获得国资委通过。”

        在梅新育看来,中移动是在“打擦边球”,一方面,手机支付也是发展3G的产业方向之一;另一方面,广东移动是下属子公司,国资委没有必要跟踪央企下属二级子公司的投资审查,“或者说,至少在审查力度方面小很多。”

质疑三:

“产融结合”时机不成熟

关于中移动认购浦发银行的第三个质疑,集中在产业资本如何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命题上。

        针对中移动认购浦发银行,刘南昌曾表示,国资委对央企拓展非主业业务持反对态度,并且国资委从未提出过支持“产融结合”。

        记者从上述接近国资委内部人士处获悉,关于大型央企投资银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禁区”。此前中石油计划控股渤海银行,银监会没有批准。

        “手机支付未来还面临金融监管政策红线、跨行业协作难度,以及成本偏高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项立刚表示。

        他指出,目前关于手机支付的监管权被纳入金融系统,至于中移动未来能否获得由央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这是上述投资面临的最大风险。一旦中移动无法获得移动支付牌照,在与浦发银行的合作中,中移动的客户优势将难以得到体现。

        当记者问到,手机支付是否应该以金融机构为主体时,项立刚表示,“手机支付肯定以金融机构为主,三网融合现在刚刚开始放开,别说产业资本涉足金融资本了。”

        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指出,新兴市场移动银行成功的例子很少,并认为中移动入股浦发20%后,不一定能推动中移动发展移动银行平台。

        摩根大通也发布报告指出,中移动并不一定需要入股银行,以简单的战略联盟,加上收入分享协议,便可以实现与银行合作。该报告认为,插足银行业务确实让投资者担心,中移动如果盲目扩张各类业务,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梅新育认为,“中移动与浦发银行进行战略性合作,而不是以400亿巨资入股,是更加合适的解决办法。”

        显然,上述投资最终取决于国资委的审批结果。

        《每日经济新闻》还获悉,国资委曾派团赴日本考察产业资本如何与金融资本结合的调研项目。结果发现,上世纪90年代过度渗透的产融结合,对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这一调查结果,或许将使国资委对这一模式的推行更加谨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02

短評三大地產股 東尼


2010-03-18 NM





上週,三間我鍾愛的香港老牌發展 商,希慎(14)、新地(16)及太古公布業績,成績令人滿意。

在芸芸地產發展商中,希慎其實更像一間投資公司,皆因它以收租為主,在跑馬 地一帶擁有不少物業。它的資產淨值約三百七十億元,每股約三十五元,但現時其股價僅二十二元,即有四成折讓。希慎去年純利二十七億元,比前一年的十六億元 大升七成,惟物業重估帶來高達十五億元的利潤,佔物業總值半成;若撇除這個因素,希慎的純利約十一億元,即每股一元六仙。

這是一間可愛而單 純的公司,每年派息三釐,而且未來開支不會太多,派息還會再增加。今年,我認為希慎的核心盈利最少有十一億元,再加上百分之四的物業升值,即十三億元,合 計將有二十四億元純利。若它斥資發展新物業,它的前景會更可觀,但我滿足於當下。新地今年更上一層樓

新地中期業績的核心盈利有六十五億元, 折合每股二元五角四仙,比前一年上升四成四。但○八年,新地的資產有三十八億元減值損失,今年卻有八十六億元的升值收益,結果其純利由七億元暴升至一百四 十三億元,即每股五元五角九仙。以現價每股一百一十六元計,公司市值三千億元,惟派息僅八角五仙,不算慷慨,或許年底派息會豐厚一點。

事實 上,新地的賬目不像希慎般簡單易懂,它既是推出元朗YOHO Town的物業發展商,亦是擁有國際金融中心和環球貿易廣場的投資公司,旗下又擁有電訊公司,還落力進軍內地。

新地於上半年發展了一百萬平 方呎物業,估計下半年會多發展三百萬平方呎,總值約二百五十億元。它在內地的土地儲備比香港的更多,前者有八千八百萬平方呎,後者只約四千四百萬平方呎。

今 年新地的核心盈利應有二百億元,若計及物業重估,可再創○七至○八年度的高峰,即二百七十億元。我認為持貨者現在不宜沽出,但應否入貨,則是另一個問題。

太 古分拆業務明智

太古的業績同樣受物業重估影響。由於太古B較太古A便宜,投票人數亦較多,因此我以太古B作評論對象。以現價每股十七元六角 計,其市值一千三百六十億元,資產淨值一千五百億元,每股B股資產淨值為二十二元九角七仙,有不錯的折讓。

太古的賬目比新地更複雜,除物業 投資外,還持有國泰航空四成二股權,以及船務、工業及貿易等分支。今年公司賺一百九十九億元,較前一年的五十九億元可觀得多。主因是國泰早前因燃油對沖失 誤,造成巨額損失,加上載客量大減,業績差強人意,但現今已漸入佳境,還有高達一百四十億元的物業增值。若撇除物業重估,太古的盈利由五十二億元升至八十 四億元。國泰今年環境應較去年好,物業的盈利亦會改善,今年表現會更佳。

太古現正申請分拆太古地產,這有利鞏固公司賬目,對股價亦有幫助。 雖然作為控股公司的太古可能會慢慢褪色,但我認為太古及國泰是短線可取的選擇,而前者的盈利持續增長,長線投資亦甚佳。

東尼

在 證券界有五十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 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46

讓晶電三大股東和各方客戶都信服身段柔軟的衝突整合者李秉傑


2010-03-15 今周刊





他是台灣少數化工背景出身,卻投 身半導體的工程師,他是台灣科技業少數不靠股權,就能坐上董事長大位的專業經理人,他還是LED上游三次大購併案背後的操盤人,他是最柔軟的巨人——李秉 傑。

 

撰文‧ 賴筱凡、高育文

今年農曆春節期間,當多數人都在享受長達九天假日時,有一家公司的員工卻得輪流上班,因為他們的訂單多到連一天都無法休;這家公司正是產能吃緊的 LED(發光二極體)晶粒龍頭廠——晶電。

這是連續第二年,晶電的員工無法好好地休農曆年假。近一年來,LED背光液晶電視(文後簡稱LED電視)發燒,讓LED晶粒產能拉警報,供不應求是整體 LED產業普遍的現象。這也讓晶電董事長李秉傑不得不趕緊在全球各地尋找資金,以備擴產之用,才能讓晶電站在這波LED高潮的浪頭上。

 

協調力

 

三雄鼎立下的最佳潤滑劑

來到晶電拜訪的這天,李秉傑正好出國,晶電總經理周銘俊更是排了好久的時間才能接受專訪。李秉傑與周銘俊的搭配可說是剛好互補,兩個人同時從工研院光電 所,一起進入晶電打拚。擅長行銷、溝通的李秉傑負責業務,周銘俊則專攻研發技術,巧妙地一搭一唱,兩人成為讓晶電坐上現今LED晶粒龍頭的靈魂人物;而李 秉傑,更是台灣少數不靠股權,就坐穩董事長大位的專業經理人。

在LED產業裡面,談到李秉傑,多數的評價不外乎是「他很會做marketing(行銷)」、「他是很客氣的人」。工研院出身的李秉傑,既不像鴻海董事長 郭台銘霸氣,也沒有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鐵腕嚴謹,見到人總是掛著笑容的李秉傑,遇到媒體總會回答完每一個問題,讓所有記者都得到答覆才離開;正因為他身 段柔軟,溝通能力強,才能成為晶電三大股東都接受的董事長人選。

然而,你絕對難以想像,出身軍人家庭的李秉傑,在進入晶電之前,卻只是一個懷抱著要在工研院退休,然後再轉教職的工程師,更沒想過要成立公司。

早在一九九六年晶電成立之初,當時為了平衡台灣LED晶粒被國聯光電(日後被晶電合併)獨霸的局面,由工研院提供技術,億光、華興、佰鴻及鼎元等多家公司 共同出資成立晶電;而當年李秉傑正好是工研院光電所光電材料與元件組長,就在工研院力推將技術移轉的大旗下,李秉傑與周銘俊就這樣帶著台灣第一台 MOCVD(有機金屬物化學氣相沉積,LED長晶設備)機台,到了晶電。

有人說,李秉傑是億光、光寶與聯電三雄鼎立恐怖平衡的平衡點,也有人說當年正是因為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不滿億光董事長葉寅夫兼任晶電董座,上、下游一把通 抓,讓李秉傑有空間。但不論如何,三大股東都有高度共識,希望由專業經理人來擔任晶電董座。當年曾被諮詢過的前光電所長林耕華想起那段時間,驕傲地說: 「李秉傑是最適合坐這個位置的人選。」對比於國聯光電董事長黃國欣是喝洋墨水回來的材料工程博士,李秉傑則是標準台灣土產的清大化工博士。在當時只有兩家 LED晶粒廠的年代,晶電並非技術領先者,客戶則都以台灣LED封裝廠為主,不像國聯取得西門子的訂單。正因如此,李秉傑謙虛、客氣,身段柔軟的人格特 質,成為他獲得股東青睞的最大利器。

不過,讓公司賺錢,光靠謙虛、客氣並不夠;尤其晶電創立的頭兩年最苦,當時紅、黃光技術不如國聯,又經常因良率不佳讓客戶退貨。「那時候他(李秉傑)最常 跟我講的就是,趕快把技術做起來。」周銘俊一周七天都泡在實驗室,為的就是提升良率,李秉傑則負責跑客戶。

 

遠見

 

明確訂定快速發展方針

但兩人都很明白,光靠著他們自己埋頭苦幹是沒有用的;甚至剛創立的前幾年沒賺錢,還一度讓股東動了是不是要繼續投資下去的念頭。為了公司經營,李秉傑只好 把工研院薪資攢來的房子都拿去抵押,即使後來公司營運好轉,股票上市,「在擴張增資時,股價一百塊我們也得全部都認。」周銘俊不好意思地說,甚至為了增資 認股,還得請求父母親贊助。

當初為了擴充產能,晶電選擇購併作為快速成長之路。一九九四年,晶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吃下當時最大的競爭者國聯,讓國聯董事長黃國欣很不諒解,甚至把 購併矛頭指向萬海少東陳致遠;直到晶電又陸續吃下元砷、聯詮和連勇後,周銘俊才透露,「其實,這些購併案都是李秉傑主導的。」這與市場上所認知的相當不 同。

李秉傑作為晶電董事長,對未來策略規畫相當重視,因為有策略才能執行,執行才能讓公司壯大。所以,李秉傑一一向大股東們分析購併的意義,「他在股東之間折 衝的能力,是很強的。」才得以說服億光、聯電、萬海這些股東們同意。

從化工系出身到投入半導體產業,李秉傑不僅是位記憶力超強的老闆,對數字分析掐得精準,擅長經營客戶關係,更花費相當大的力氣擘畫晶電的未來。「我想,科 技業應該很難再出現第二個李秉傑。」在周銘俊眼中,這位他跟了多年的老闆是很特別的。

在股東眼裡,李秉傑因為身段柔軟,成為三大股東最佳平衡點;而公司夥伴則認為,李秉傑因為善於策略規畫與溝通,成為晶電最佳的董座人選;至於在客戶眼裡, 李秉傑則是最能夠滿足每個人需求的盡職供應商。

 

公平

 

讓搶料客戶都服氣

談到李秉傑,晶電的大客戶光寶執行長滕光中對他只有稱讚,「他是一個很公平的人。」用「公平」來形容李秉傑,似乎很難令人想像。怎樣做才叫公平?當遇到去 年LED電視熱賣,所有面板廠、封裝廠都在搶著要LED晶粒的情況,滕光中說,「你大概就會知道,『公平』是一家供應商最難達到的境界。」早兩年,雖然有 筆電背光模組改用LED的汰換潮,但景氣不好,LED價格急遽下滑,下游廠砍價砍不停。相反的,如今為了搶LED晶粒產能,面板廠都快大打出手了,畢竟今 年超過兩千萬台LED電視的量,讓面板廠搶破頭也要爭這塊大餅,儘管如此,上游廠想漲價還是得要和客戶協商。在市場供需法則裡,買方市場自然是客戶講話大 聲,但賣方市場卻不見得是賣家氣粗。不論如何,李秉傑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把客戶服務得服服帖帖。

談起李秉傑服務客人的一套,他曾經在日本下雪的嚴冬裡,等了兩天就為了要見客戶一面;也曾因為客戶的新廠量產,大老遠地帶著妻子飛到中國出席開幕慶宴,不 喝酒的他,為了客戶面子還待到酒席結束。

然而處處配合、處處幫忙的李秉傑,在遇到大客戶強勢壓價時,卻是相當硬頸,堅持用提高良率替代降價,他曾表示,「客戶砍價沒關係,我們就提升良率,並把 chip(晶片)做到更小。」李秉傑的專業與誠懇,不僅獲得晶電大股東的認同,更讓他成為目前台海兩岸LED產業進行溝通及制定共同標準的台灣代表。

此外,早年工研院與產業界也曾經思考過,由於台灣LED產業上下游都已建立完整,但卻獨缺LED照明等應用的品牌,因此曾積極尋求購併美商奇異(GE)旗 下的照明事業,組成一家大型的品牌公司:當時屬意的執行人選,正是李秉傑,雖然這個想法後來沒有成真,卻可以看出李秉傑在台灣LED產業的重要地位。

如今,LED前景一片大好,至少二○一二年前LED晶粒供不應求已可預見。在集團軍大舉壓境,逼得LED廠紛紛選邊站之際,晶電卻不願被貼上任何標籤。

「我們要做所有人的朋友,而不是去選客戶。」周銘俊這麼說絕不是唬人的,國內一家小客戶證實,即使再小的訂單,只要有緊急的需求,李秉傑都會想辦法調產能 幫忙解決,這也是為什麼李秉傑在業界能夠獲得高評價的原因。

 

堅定

 

不隨景氣和環境起舞

就在李秉傑從全球各地募回資金後,晶電已經站在新一代LED潮流的浪頭上;為了前進中國LED市場,晶電相繼在常州、山東設廠,前者靠近光寶華東營運中 心,後者則與聯電合資成立子公司,上、下游分工。

在LED背光普及化元年,集團軍紛至沓來,不只面板廠要做LED,就連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也要跨足,純LED廠還剩下多少空間?

周銘俊笑了笑,「產業之間要競爭,但不要忘記,我們共通的敵人是CCFL(冷陰極管)。」對於集團軍的跨入,他絲毫不以為意,「我們的目的是把市場做 大,LED市場是大海不是池塘,池塘連一隻鯨魚都養不活,大海卻能養好幾隻鯨魚。」晶電在這波LED革命的浪潮上,更早有自己的步步策略。

除了積極布局中國市場外,晶電去年更透過私募取得泰谷股權,並取得南亞光電一半股權,形成上游結盟的新局面。

當別人大力買進MOCVD機台時,晶電不貿然躁進,保守擴產是因為機台買進來,景氣好能接更多訂單,一旦兩年後供需失衡,多出來的產能就會從金雞母變夢 魘;所以,插旗上游廠商成為晶電的另一策略,透過投資取得產能,讓晶電的成本更低,也讓晶電免於產能過剩的窘境。

面對LED電視引燃的LED大革命時代,集團軍建立自有產能已是趨勢,看著台積電等大廠揮軍而至,周銘俊倒不以為意,「集團軍跨進來已經是不能改變的趨 勢,但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競爭力。」 為了提升競爭力,晶電密集在中國尋覓合作廠商,進一步考慮透過共同投資的方式,與封裝廠、系統廠結盟,就如同晶電一貫的策略,做所有人的朋友。

 

李秉傑 大事紀

 

出生:1955年

 

現職:晶電董事長

 

學歷:清大化工所博士

經歷:1985年 進入工研院光電所,從磊晶工程師作起1988年 赴惠普訪問研究1989年 回國主持工研院MOCVD及MBE製作光電半導體元件計畫1996年 加入晶電擔任總經理2009年 接任晶電董事長

以變革與創新不斷前進

 

李秉傑的經營語錄

不敢做決策,沒資格談變革。

未來十年,LED應用普及要考量成本下降的速度,這將是LED產業面臨的挑戰。

變革與創新是LED產業必須一直不斷走下去的路!

LED晶粒缺貨2012年才會舒緩。

 

晶電大事紀

1996年 工研院提供技術,億光、華興、佰鴻及鼎元等大股東出資成立

2001年 掛牌上市

2003年 合併晶茂達,資本額達12.51億元2005年 合併國聯光電,四元LED產能躍居全球最大2007年 合併元砷、連勇,坐穩LED晶粒龍頭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1

回顾吉利收购路上的三大拦路虎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4730.html


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正式达成协议,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

在风光收购背后,吉利集团曾遭遇过三大棘手难题。

资金缺口

根据福特方面的要求,吉利控股需要在2010年3月底前筹得20亿美元的收购款,并在3月底前签署协议,进而在第二季度完成全部交易。但对于吉利来 说,要在短期内筹到20亿美元的收购款并非易事。据业内传闻,吉利的融资团队曾赴上海进行融资谈判,但进程缓慢。不过李书福表示,部分投资者的退出,让资 金问题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比较棘手。但其他银行的加入,迅速弥补了资金缺口。09年9月底,吉利引入了战略投资者高盛集团,向其发行可换股债券 18.97亿港元及3亿份认股权证,获得25.86亿港元的融资。

但有行业人士担心,将收购款来源完全寄希望于国内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对于吉利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这些资金完全到位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并且, 筹集到20亿美元的收购款对于吉利控股来说,并不代表解决了所有的资金问题。沃尔沃轿车方面曾表示,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后如果想要复活该品牌,至少还需要 投资14亿美元。

而沃尔沃轿车的高层甚至称:“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市场营销、产品发展和产品分销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核心技术转让受阻

由于福特在车型上采用了共享平台战略,福特旗下不少产品都采用了沃尔沃轿车的相关技术,而福特品牌本身在国内也拥有合资公司,并已将部分沃尔沃车型 实现国产。如果福特方面将沃尔沃轿车的相关技术平台全盘转让给吉利,势必对福特品牌自身的产品销售造成影响。而对于吉利来说,如果无法获得沃尔沃的技术平 台,则收购计划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有资料显示,福特方面正在采取一些实质性的行动以避免沃尔沃轿车的核心技术落入吉利之手。根据去年10月份吉利控股获得的沃尔沃轿车有限竞购权的协 议,吉利控股收购的标的是沃尔沃轿车百分之百的股权,这其中就包含了沃尔沃轿车所有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但此前有消息称,在沃尔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 所有权转让方面,福特正在拆分和规避,他们将组建一家全资子公司,接手并继续享有这些所有权及再开发权,仅将余下部分转让给吉利控股。

福特方面态度强硬

沃尔沃轿车方面3月中旬表示,在1-2月份,沃尔沃轿车和福特汽车整个经营状况好转。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当初计划出售沃尔沃轿车时面临的资金困 境,慢慢从金融危机阴霾中走出来的福特,在与吉利控股的谈判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有消息称,由于另一竞购方皇冠集团的介入,在谈判后期,福特方面甚至把收 购价格提升至28亿美元,不过该消息并未得到福特及吉利方面的证实。此外,随着福特汽车重新开始盈利,美国国内质疑福特汽车是否有必要出售沃尔沃轿车的呼 声逐渐加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77

台商篇 第三大電線電纜商搶新商機 南洋 二祕器布局南非綠能大餅

2010-5-24 今周刊





潘慧珶,一位在南非經商二十八年 的台商,創造出南非第三大電線電纜廠,更讓南洋電線電纜成為南非交易所第二家掛牌上市的台商。

如今,他要從製造業轉型經營品牌,與聯電集團攜手,大舉搶進南非太陽能、LED的綠能市場。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永錚「啪!」無預警地,也沒有任何意外地,又停電了。在南非,無通告的斷電、斷水、斷網路,每個月至少都要上演一次,就如同電影﹁血鑽石﹂中男主 角講的:「這就是非洲(This is Africa)。」南非,是個火力發電的大國,負責供應非洲三分之二的電力,但南非本身卻是斷電的受害者,讓工廠、商家、住宅區都不堪其擾。然而,隨著替 代能源風潮在全球發燒,南非台商南洋電線電纜,開始思考大發綠能財的可能性。

政策加持

南洋潘慧珶擘畫綠能大夢

就在南非,南洋電線電纜開始將目光放在綠色能源上,太陽能與LED(發光二極體)就成了南洋電線電纜的目標。今年六十三歲的南洋電線電纜執行長潘慧珶,找 來了三十五歲的南非台商第二代吳家兆,更找上近期積極拓展太陽能市場的聯電子公司聯相,三方連手,一家台灣的太陽能系統廠商就此應運而生。

這家南非證券交易所第二家掛牌上市的台商──南洋電線電纜,就隱身在距離南非約翰尼斯堡大約五十分鐘車程的工業區裡。來到南非經商已有二十八年的潘慧珶, 成功將南洋電線電纜打造成當地第三大電線電纜廠,更擁有南非市占率超過五成的燈飾品牌Radiant。

然而,潘慧珶並不以此自滿,他說:「未來連續三年,南非政府每年要調漲電費三五%,而且從今年就開始。」這項看起來不甚合理的政策,在潘慧珶眼中,卻成了 最大的商機。一直以來,南非的電費、水費幾乎是出了名的便宜,許多貧民窟或平價住宅,甚至可以免繳水、電費,如今這項利民的政策將要改變,而政策的轉向, 就孕育了商機的出現。

過去,由於南非電費低廉,致使其他替代能源在南非,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以太陽能為例,企業如果改用太陽能發電,不但成本較高,發電效率也不比火力發電來 得好。但現在不一樣了,電費將要連續三年調漲,如何尋找到更有成本競爭力的替代能源,成了企業經營的首要問題,這也是為何太陽能發電會成為潘慧珶下個亟欲 切入的市場。

「南非位處高原上,它的平均日照時數是六個小時,遠比台灣的二.五小時來得多。」潘慧珶說,日照長是上天賜予南非的禮物,而他就是要抓住這個機會,與吳家 兆的新設光電廠Matla,合資成立Radiant Matla,攜手搶進這塊綠能大餅。

為了確保原料的來源,潘慧珶與吳家兆找上了近期擴展投資動作頻頻的聯相,希望由聯相提供薄膜太陽能模組,讓Radiant Matla能夠進一步在南非爭取政府訂單。

「南非政府補助太陽能發電的條件,實在太優渥,光是每千瓦太陽能發電就能補助三.九元南非幣(約新台幣十六元),台灣也才補助十二元。」對於長期在兩岸與 南非尋找商機的吳家兆來說,有了聯電集團的奧援,可說是如虎添翼,等於在南非市場看到新一道曙光。

除了太陽能以外,潘慧珶最能直接切入的,就是LED燈具。○七年,在層層評估下,潘慧珶砸下重金,從猶太人手上買下南非第一大燈飾廠Radiant,而隨 著全球綠色能源意識抬頭,LED自然也是潘慧珶著墨的市場。

打造品牌

LED燈先燒一年才敢賣

「我們的LED燈多從中國進口,品質實在不是很穩定,所以Radiant的LED燈都要先在廠裡燒一年,經長時間測試,確定品質穩定才敢賣。」過去二十餘 年都是從事製造業的潘慧珶,首次轉行投入品牌經營,他深知品牌形象的重要,更不敢隨意讓品質不穩的產品砸了Radiant這南非第一大燈飾的招牌。

走在Radiant環繞的燈具展示廳,潘慧珶要證明Radiant的設計實力,「你做製造業,追求的是量大,但如果你做的是品牌,除了要有設計的腦袋,還 得時時刻刻掌握市場的脈動。」所以,當南非燈具仍以專案市場為主,潘慧珶就希望員工能夠多替客戶著想,客製化服務才比較能賺錢。

儘管潘慧珶的綠能事業才在萌芽階段,卻顯見他對南非綠能市場的雄心,「過去,他經歷過太多次失敗,靠的都是毅力與決心。」身為南非政府檢定註冊會計師的潘 國煊,打從潘慧珶來到南非開拓生意就相識,看著潘慧珶一路走來,南洋電線電纜能有今日的規模,潘國煊認為,是毅力加堅持的成果。

雖然潘慧珶笑稱當初是被「騙來的」,才會遠從台灣來到南非投資,但隨著時間流逝,他也逐漸將事業體從電線電纜步步擴張,「南非商機是很多的,全看你努不努 力。」在他眼裡,在南非經商沒有訣竅,勤勞與堅持,就是他能在南非闖出一片天的最大武器。

南洋電線電纜

成立:1989年

董事長:Ethan Dube

執行長:潘慧珶

主要產品:電線電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03

友達、景碩低調布局 隱形眼鏡市場「大咖雲集」 電子業進軍醫材市場的三大挑戰

2010-06-28 今周刊





大立光宣布跨足隱形眼鏡市場,研發進度和動機都令外界相當好奇。本刊調查發現,除了大立光,友達、景碩也默默轉投資,準備進軍相同領域。然背後的醫療法 規、品牌和通路經營,是轉型的最大挑戰。

撰文o周岐原、林宏文

等待三年,股王大立光祕密培養的轉投資終於亮相,答案是隱形眼鏡。當外界仍好奇大立光的能耐時,本刊調查發現,有意爭食這塊大餅的競爭者,數量遠不只大立 光一家!

據了解,面板龍頭友達、IC載板大廠景碩,近年來已透過轉投資,低調研發隱形眼鏡,使這種醫材產品,儼然成為電子大廠另一個競逐之地。

若再加上準備回台第一上市的海昌眼鏡(金可國際),原本玩家不多的國內隱形眼鏡市場,一下子顯得熱鬧萬分。

高獲利吸引業者競相切入

在六月十四日股東會上,剛剛交棒的大立光榮譽董事長林耀英,正式公開隱形眼鏡事業的布局:透過子公司大陽科技,間接持有六五%股權的星歐光學,將是股王揮 軍醫材市場的祕密武器。宣示意味甚濃的股東會後,「大立光要做隱形眼鏡」的消息很快散播開來。

有了股王「開第一槍」,其他電子大廠對隱形眼鏡市場的低調布局,也逐漸浮上台面。最具代表性的新進廠商,就是景碩轉投資的晶碩光學,以及明基、佳世達轉投 資的視陽光學。不受注意的隱形眼鏡市場,因為三家重量級業者的參與,忽然顯得「大咖雲集」;外界好奇的是,冷門的隱形眼鏡產品,究竟存在何種商機,可以吸 引大廠競相投入?

「更好賺啊!」一位熟悉隱形眼鏡的業界人士說,「日拋式(隱形眼鏡)每天都要更換,哪一家(電子業者)的產品能做到這一點?」二○○九年,全球隱形眼鏡市 場規模約有六十億美元,而且市場仍以每年約五%的速度持續成長。這股龐大的消費財,顯然是電子業者跨行搶攻的主要因素。

數字會說話,國內業者精華光學的平均毛利率超過五五%,美國大廠Cooper Vision的毛利率更高達六○%,這種「做一片賺半片」的獲利能力,遠非景碩、友達所能及,就連每年至少賺一個股本的大立光,毛利率也瞠乎其後。

高獲利、穩健成長的市場,正是三大廠商的著眼點所在。

再者,電子代工業長久以來的景氣循環,讓獲利完全取決於訂單多寡,為了從紅海脫身,電子業者看上每年穩定成長約五%的隱形眼鏡「藍海」,也是不難聯想的選 擇。如林耀英在股東會上就承認,選擇轉投資隱形眼鏡,主要是為了培養公司未來成長的第二引擎。

「三至五年內,我們可能面臨成長飽和」,被問到低調進行的轉投資進度時,景碩發言人穆顯爵也坦言,「成立晶碩,就是嘗試更多可能性」。景碩對本業「快要碰 到天花板」的憂心,為電子業者轉投資醫療材料,做了最好說明。

進軍隱形眼鏡的三大挑戰

星歐、晶碩、視陽三家業者,背後雖有龐大的母公司作為奧援,然而想如願吃到隱形眼鏡大餅,這些後起之秀至少需要先克服三大問題。首先迎面而來的挑戰,是生 產良率。

製造隱形眼鏡的主要困難在於,產品本身的屈度、柔軟度只能容許極微誤差,加上直接影響使用者的舒適感,稍有不適,即可能釀成消費訴訟。

因此,確保最精密的品質管理,對嘗試量產的業者來說,就是一項不小的考驗。練兵三年的星歐光學,即使已經進入試產,去年度仍然虧損五千多萬元,除了產量尚 未達到經濟規模,還在調整大量生產的良率,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挑戰,是成本。對習慣工業規格的大立光、景碩來說,隱形眼鏡的規格屬於更高的醫療級;這意味著,從包裝到行銷廣告,業者的行動都必須符合衛生法令規 定。

如果想朝規範更嚴、對手環伺的歐美市場叩關,廠商更需要聘請顧問公司,專門處理人體測試、專利審查事宜。

等待認證時間長、上市初期成本過高,是過去許多國內小廠被淘汰出局的主因;大立光、景碩等上市公司有鑑於此,一律透過孫公司投入隱形眼鏡事業。除了想鴨子 划水、維持低調之外,為了公司業績,避免讓帳上轉投資出現太多虧損,更是主要的考量。

新進者的第三個挑戰,是品牌。拋棄式隱形眼鏡,是不折不扣的消費品,從行銷手法到布建通路,經營品牌的流程,對電子業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課題。

而且受限於嬌生(Johnson & Johnson)、博士倫(Bausch & Lomb)等四大品牌,搶占了全球九五%市場,新品牌一方面要用良好品質建立形象,二方面更要從對手處吸引消費者投靠,可以想見過程將相當辛苦。

多家大廠相繼加入隱形眼鏡戰局,然而此時,業界的「本土一哥」精華光學,仍然老神在在。公司低調地表示,醫材產業和電子業生態截然不同,有許多門檻需要跨 越,語氣顯得頗有自信。

畢竟對電子大廠來說,隱形眼鏡的良率、成本、品牌等挑戰,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克服,想要繳出亮眼成績,自然也得再沉潛一段時間才行。

國內隱形眼鏡主要廠商

公司名稱 資本額(億元) 代表人 母公司名稱 備註精華光學 5.04 陳明賢 無 生技股王,世界第五大隱

形眼鏡品牌

星歐光學 1.55 林耀英 大立光 大立光轉投資之孫公司晶碩光學 3.60 童子賢 景碩 景碩轉投資之孫公司視陽光學 2.00 黃廷佐 明基、佳世達 友達集團轉投資之孫公司昱嘉科技 4.53 陳碧灣 台灣光罩 台灣光罩轉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35

主管機關漠視投資人權益 股價掛牌大跌 安恩、安瑞股票上櫃三大怪現象

2010-7-26 TWM





電視劇「新兵日記」紅火,股市新近掛牌的兩位僑生||安恩與安瑞也因為股價大跌,成了股市焦點。上述公司因採用第一上市方式掛牌,享受不少優惠,但衍生出來的風險竟要投資人自行負擔,不禁要問「主管機關為何不替投資人把關?」

撰文‧賴筱凡

被證交所與櫃買中心視為「政績」的第一上市,隨著陸續在五、六月掛牌的IML(簡稱安恩)與安瑞,因股價雙雙跌破承銷價而「破功」。安恩股價從最高價下跌迄今,跌幅更達四四%,遠甚於大盤,不禁令人要問,這兩家公司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嘗試在安恩跟安瑞的公開說明書裡尋找蛛絲馬跡,希望能夠解答投資人的疑惑,才發現從安恩跟安瑞身上,能看到的怪象還真不少!

怪象一:各國會計制度不同累虧也能上市?

首先,攤開安瑞財報洋洋灑灑六百多頁,光是第一步解釋安瑞架構重組,又是控股公司、換股,就讓投資人看得頭昏眼花。櫃買中心副總朱竹元解釋,像安瑞這樣架 構重組後掛牌,在國外其實很普遍。但問題就出在,這種架構重組後公司,如何編製財報,台灣完全沒有明確規定。安瑞是開曼公司,又有美國、大陸子公司,每一 個地區的會計制度大不同,要如何統一,做出讓投資人看得懂的財報。

為符合台灣上市規定,安瑞特地在去年五月設立,再用安瑞與安瑞開曼(Array Cayman)進行換股。弔詭的是,安瑞沒有前三年的財報,因此櫃買中心容許安瑞採用所謂的擬制財報申報,又受制於各國會計制度相異,其實安瑞到去年九月 帳上累積虧損還有三.六九億元。

然而,按照櫃買中心的掛牌審核機制,去年申請上櫃的公司,至少○八年與○七年的稅前損益率要達三%,就算只看單一年度,稅前損益率也要有四%,而且是在不 能有累虧的狀況下,才能掛牌上櫃。把相同的標準放諸安瑞身上,卻完全不可行,光是兩地會計制度不同,就讓櫃買中心在審核安瑞的過程中處理很久。最後業界人 士也只能說,「既然台灣會計師敢簽,就代表他們負責。」讓安瑞這種累虧也能掛牌的怪象,稱之為一絕!

怪象二:營收集中單一客戶解釋得通就行?

同樣也是外國公司來台掛牌的安恩,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銷貨過度集中。高達七二%營收來自大客戶兼股東的三星,在客戶與股東關係加乘下,讓安恩坐擁比同業還高的毛利率。

其實,最懂營收過度集中單一客戶之痛的,莫過於蟬聯兩年興櫃獲利王的面板驅動IC廠瑞鼎。明明每年都有賺進一個股本的實力,卻始終只能在興櫃蹲,關鍵就是營收過度集中於單一客戶。同樣的客戶過度集中,在不同公司身上,出現截然不同的命運。

早期,主管機關有銷貨比重超過七成「不宜上市條款」,如今在時空環境改變下,變得更有彈性,只要解釋得通,不再是股票掛牌的阻礙,瑞鼎的問題也得以解套。 只是這些公司都能按照計畫降低單一客戶銷貨比重?「只要銷貨集中的比率沒有逐年上升,也有提出改善的計畫,我們的看法就會比較持平。」證交所副總朱士挺 說。

一家在開曼群島註冊的科技廠財務長就解釋,現行的IPO法規裡,不論是哪個國家,都沒有規定營收過度集中單一客戶,就不能上市掛牌,「你只能說它的投資風 險高,只要他們在審議會上解釋得通,審議委員就不能用這點不讓它掛牌。」怪象三:員工認股權發一堆費用壓力大增!

還有一大麻煩,就是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問題。為了留住人才,發行員工認股權是很正常的作法,不論是安恩、安瑞在掛牌前,都有發行員工認股權,只是來到台灣後,一旦員工要執行認股權,公司就得認列這筆費用。

安恩解釋,其實安恩在○七年前發行員工認股權時,就已經提列費用,有問題的是○八、○九年所發行的部分。由於美國提列員工認股權費用的會計制度與台灣不同,光是認列費用時,該用什麼計價方式,就有很大的差異,也讓近期市場對於安恩的員工認設權費用議論紛紛。

其實,在公開說明書裡,清楚寫著安恩兩次發行的員工認股權占總發行股數達二三.二一%,對照台灣公司的員工認股權比率不得超過一五%,安恩的員工認股權比 率似乎偏高。不過,安恩也表示,早在掛牌前,就已經盡量將能轉換的員工認股權轉成普通股,迄今尚未執行的只剩下一三.八九%,力求符合台灣的法規。

朱士挺承認,安恩員工認股權的問題,也是證交所要求必須加強揭露的部分,但安恩發行員工認股權是在掛牌前,「我們只能要求來台掛牌後不能再增加。」這樣的作法顯然消極許多。

儘管如此,一家正待審查的開曼公司主管還是替安恩、安瑞喊冤,「主管機關已經全盤要求外國公司要來台灣掛牌,不管面額、財報、制度,就得照台灣的遊戲規則 走。」但從安恩、安瑞的公開說明書中,還是找到不少與台廠掛牌相異的怪象,就連投資外國公司都得先簽「風險預告書」,確定求償無門,主管機關無疑將投資風 險讓投資人自負。

兩家外國公司掛牌後衍生的怪象,主管機關若不重新檢視審議過程、要求外國公司增加資訊透明度,屆時等著掛牌的十二家興櫃外國公司,可能都會讓投資人卻步,想投資也怕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83

低價失靈 大創打破三大鐵律求生

2010-8-2  TCM





七月十六日,大創百貨的創辦人矢野博丈出現在大創南京西路店,一行人夾雜在大排長龍結帳的年輕消費者中間,顯得特別醒目。這是矢野博丈第二次來台灣,第一次是在九年前。

這位全球超過三千家的大創百貨創辦人這次帶來的訊息是:即使是第一,也要隨時改變!

二○○一年大創百貨進駐台灣,最多曾經有三十六家門市,到了○七年,大創發現台灣有一些小型店鋪績效不佳而關閉,降為現今的二十七家店。這兩年經濟不景氣,公司過去兩年在台營業額都有將近兩倍的成長,去年突破三十億日圓(約合新台幣十一億元)。

一變:賣不好就下架 引進POS分析客人需求

從業績和市場反應來看,似乎是低價商店大舉擴張的好時機,矢野博丈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對於未來展店計畫的問題,他的回答卻是:「沒有計畫。」

唯一有計畫的就是:改變。

首 先,大創在部分的店鋪中,開始引進了POS系統(Point of Sales,銷售點情報管理系統),過去在全球超過三千家的大創店內,是絕對不可能看到POS機,矢野博丈說:「以前大家買什麼東西,我們沒有很在意,也 不會去管什麼賣得好,什麼賣不好,反正這麼便宜,不管放什麼,他們(客人)都會不經選擇的一直買一直買。」

他接著說:「但是現在客人不一樣了,他們只選擇自己需要的,那個放什麼賣什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矢野進一步解釋,現在客人是有選擇性的購買,所以大創也開始對商品有所選擇;用POS機可以精準分析客人需求,賣不好的商品就下架。

從消費者行為,他發現,即使還是不景氣,即使低價商品還是能吸引消費者,但是,消費者已經從過去的衝動購買轉變為理性消費;大創也必須要從POS系統中,找出消費者行為改變的軌跡。

二變:打破均一價格 也賣兩百到上千圓商品

二○○五年,大創百圓店(編按:百圓是指一百日圓)成長至二千五百家之後,卻開始遇到停滯期,至今幾無成長。「世界的潮流隨時在改變,」矢野博丈再次強調。而這一次的改變,或許是「低價不再令人衝動」。

日 本經濟持續低迷,加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即使價廉,消費者也要挑三揀四的追求物美。因應時代潮流的變化,大創當然不會只是坐以待斃,幾年前大創就已經打 破均一價格,開始販售兩百圓、三百圓的商品,甚至出現上千日圓的商品。事實上,不只是價格上的突破,大創徹徹底底否定了過去堅守的原則,悄悄的進行一場自 我革新。要說其中關鍵,就在於矢野博丈向市場潮流低頭,為「大賺衝動消費財」的大創,開始注入了「理性消費」的基因。

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洪順慶表示,便宜的東西總是令人瘋狂,但消費者購買往往是因為其低價,而不是真的需要或喜歡;百圓商店一開始或許會有這種效果,但消費者買過幾次之後,發現自己當初只是因低價而購買,經驗累積,他們的消費行為也會逐漸成熟,以理性思維取代衝動性消費。

三變:奉行商場原則 減少每月新品上架數量

目 前有十八家門市的彩遊館店鋪事業部協理黃致豪也表示,現在消費者都很聰明,購物時更重視的是商品的「性價比」(性能價格比)。這家店是由在日本市占第二的 百圓店Seria公司與台灣彬松科技合作的,價格非設定均一價,黃致豪觀察,最低價的商品不一定賣最好,反而是收納、廚具等實用性商品,即使價格較高,卻 始終是熱銷商品。

大創做為領導品牌,自然也了解市場變化。過去,矢野想要把大創百圓店打造成尋寶樂園,他覺得若店裡都只賣暢銷品,那麼也將 失去在店裡逛街尋寶的樂趣。所以一直以來,商品品項豐富是大創這個產業龍頭的秘密武器,在同樣以低價為訴求的商店中,品項多寡被矢野視為決勝關鍵,對外號 稱商品共有九萬種品項的大創,一路走來每個月都維持一千項新商品加入,即使有滯銷品,還是會繼續擺在架上。

不過,這項過去被視為聖經般的鐵則也被打破了!現在大創平均每個月只有三百項新商品,不再肆無忌憚的發揮創意去開發,而是視消費者的需求和反應再做決定。開始奉行所謂的「商場原則」,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尋寶的概念轉變成「挑寶」。

對流行趨勢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黃振家表示,台灣人對日本商品仍有一定的好感度,加上價格便宜,對主要消費族群的年輕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所 以,大創對台灣還是有一些想像。矢野表示,台灣還是個新興市場,還有很多新商品可推出,「不過仍要以客人需求為主,走一步、看一步。」大創是在不景氣之下 誕生的,過去藉不景氣業績直線成長,但這次的不景氣,卻讓大創學會改變,也許很難再像當年有跳躍式成長,但就像矢野說的:「在這個時代,只要能活下來就是 最大的幸福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8

投資香港股市,外國股市,地產,樓市之(壹壹肆)發達三大要素之:買甚麼?(第九十九回) 阿牛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1608

投資港股:阿牛揀股法(十)

要講分散投資,最出名嘅名言,就喺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真喺五年班小學生都識;之但喺我地一方面不停引用呢句說話,另一方面就從來都唔做,淨喺咁買蛋嘅。

                      

既然名言都喺講一套做一套,充滿矛盾;咁阿牛都唔爭在,講過唔算數喇。我八月八號講過:

唔好揀未發育股,揀已經考驗過嘅,參考番上次牛市三期嘅情形,決定買唔買。

咁而家阿牛冇左個地產板塊,就唯有講過唔算數,焗住改改句說話佢攞番嚟用。

呢個喺阿牛真實嘅心理歷情。到今時今日,阿牛自然好清楚已經冇左地產板塊,但喺當日揀南航嘅時候確實喺未知,所以今日喺Blog呢度就照寫出嚟,按時間過程,諗法嘅改變,俾大家參考。

其實啲未發育股,當中亦有啲好嘢嘅,嚟緊嘅日子可以升幾倍都唔定,佢地最大嘅問題,喺唔知邊隻會升,因為全部都未經過大牛市。我地先睇吓半新股,裡面亦有好掂嘅,例如750興業太陽能,上市一年,就已經升幾倍。

       

相反,好唔掂嘅,亦大有人在,大家睇吓1638佳兆業,上市半年就跌左幾倍。

       

點解呢?

阿牛唔知。

我亦唔相信有人知;因為剛上市,大家見到嘅業績都喺嗰一兩季,駛唔駛咁認真,炒高幾倍,或者質低幾倍呀!我亦唔信上市時個PE估得咁差,差幾倍,要個市場調節得『咁激』。

咁即喺點呀?

即喺人為囉。

根 本股票市場,幾乎全部都喺人為,同房地產市場唔同,房地產市場喺有實用價值嘅;例如一隻舖,你唔好信我值三千萬,但喺我個個月用佢搵廿萬,個租值就走唔甩 嘅,有數計。所以一舊磚頭,跌到盡有個譜,但更重要嘅喺,升到盡都有個譜,你夾硬炒到剛才間舖五千萬,佢嘅賺錢能力點谷上三十五萬一個月呀?所以咪爆煲 囉。相反,十隻股票,九隻唔派息,話值幾多錢,講嘅啫;PB點正斗,又喺講嘅啫,你明日可以攞佢去折骨賣咩?但炒起上嚟就反而冇束縛,話升幾倍就升幾倍。

我地又睇吓一隻人人都識嘅股票,1211比亞廸。

      

佢上市後,經歷多年都喺咁上下,2007年 就跟大隊升左三倍幾,都算有交代,後來跟隨著海嘯下跌,仲跌破埋上次牛二佢自己條底線;牛二都有廿蚊咁滯,熊市就得番十零蚊。如果攞嚟同早兩日我地睇各種 股票熊市反彈嘅力度比較,例如康師傅,國航等等,咁阿牛就唯有俾佢評級喺『惡劣』,同招金嘅走勢,差唔多衰。之但喺過左半年,阿李錄先生介紹巴菲特先生買 入比亞廸,於是乎市場上平地一聲雷,升價十倍。

你話點解間公司可以忽然叻八倍吖?你教我。

升在乜呢?

一個『口實』

口實即喺乜呢?即喺人人眾口一詞都話:『冇理由咁平喎,應該貴啲』

就喺要呢句說話。

要人講得出呢句說話,得兩個理由。第一,就喺信個人,巴菲特先生就喺人版,大家都唔喺買比亞廸,買巴菲特而已。第二就喺信事實,例如有間公司佢賣啲貨,去年值六十皮,今年市場公價賣百二,你話個股價應該點吖?都未計生意好做,會搏晒老命去增產,賺多左嗰啲。

有冇咁筍嘅嘢呀?

啱啱又有喎,就喺賣呢舊嘢喇。

                  

有『口實』,就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