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做空風險之——軋空(short squeeze) sherry
http://xueqiu.com/3815464690/23841503#美股學堂#相信大家聽說過不少投資美股的優勢,諸如上市公司多、資產全球配置、t+0交易,能做空、外國人免徵利得稅等等,但是對應優勢自然也有風險,今天就是來說說做空的風險。
簡單理解做空和做多是
方向上的區別,做多:「看好——買入——上漲——賣出」;做空:「不看好——借股賣出——下跌——回補平倉」。這樣看二者貌似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做空風險更大呢?
因為做空「
虧損無底線」。大家投資無疑是為了賺錢,從賺錢的角度30塊錢買的股票你說最高能漲到多少,誰也不知道。巴菲1963年收購伯克希爾的時候每股才8美元,但是現在每股超過16萬美元,可以說上漲的空間是無限的;但是對應下跌空間就有限了,作為股東,自從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那天開始,你就只需要對你所投入的資產承擔有限責任,即使破產清算那麼頂多歸0退市,也就是說做多最大的風險就是賠掉全部「賬面價值」。
看到這裡相信就不難理解做空的風險了,由於股票是上行空間無限,下行有限,而做空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按照交易現價買入回補,那麼盈利空間有限,虧損空間無限。
或許有的人會覺得只要我確定的這家公司不好,我就一直空著他唄,早晚會「守得云開見月明」——啥時候跌下來啥時候回補。這個想法從理論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實際操作中你需要保證兩個前提:
1、一直有人願意借給你股票;2、你有無限量的保證金。我們一個一個解釋:首先,做空要先有人願意借出股票,當然這也不是白借的,你需要支付利息,利息的高低就取決於「願意借出的股東」和「想要借入的shorter」供求關係議價啦。印象中2011年優酷股價超過60美元的時候,借股做空年化利率都60%!其次,股東把股票借給你以後,平倉回補的主動權還不能說完全在你手中,因為東西還是人家的,人家可以賣啊...如果你做空借股的對手方賣出股票,經紀人就給給你打電話要求平倉。可以說在交投不活躍的市場上,如果不能及時轉換借股對手方,那麼你就必須立即買入。最後,相信大家就理解了,有時候做空借股成本不低,並且還有可能因為對手方的選擇被迫平倉。
我們經常聽到「逼空、軋空(short squeeze)」一種情況就是在市場空頭倉位比例較高,但是由於股價飆漲,多頭要賣股導致沒有人借股票給空頭,空頭強行平倉,推動股價進一步上漲。
【
@I-Gooo 對Tesla股票目前特殊情況的解釋:「特斯拉大概有114.5million股份,除去內部持股的41.9million,流通的有72.6million中機構持股71%佔51.5 million,真正流通的只有21.1million股份。
TSLA在55塊錢的時候,空倉率是42%,5月13日其空倉率降低到36.9%,還有26.8million空倉。這樣出現了一個問題,外面所有流通的tsla股份比空倉量還差了5.7million。
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他們持有的71%股份是不會輕易動的,這樣出現一個問題,空倉買不到股票補倉,於是出現tsla一直被逼空的情況。除非機構投資者認為自己獲利達到目標降低倉位,否則tsla現在的情況將會持續;而若機構投資者開始拋投,將會立刻反向做空,股價將大跳水。」】
下面要解釋保證金的問題,如果說1的風險在交易活躍的市場還有可能避免,那麼2則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如果1、2共同作用,那麼軋空的市場反應就會異常明顯。
保證金顧名思義,你跟我借股票拿啥還呢?當然是用股票了;那你看空,又不想現在就買,怎麼保證你能買得起呢?壓上點錢啦;那壓多少合適呢?這個一般是大於或者等於你借出的數量*當前市價。我們以最近比較火熱的電動車Tesla為例,這裡不考慮在保證金上使用槓桿。
Tesla公司在2012年推出了S型電動車,新穎外形和環保理念一下子贏得了市場青睞,按說這是公司利好沒錯,因為一個「革命性產品」,有人認為這足以和蘋果相媲美;但是觀察其股票走勢不禁冒汗,它漲的太瘋狂了,一年時間從25美元到88美元,股價翻三番。於是做空者開始考慮,S型雖然是革命性產品,但是它單價約在11萬美元,多少消費者能買單?公司年產能不過2萬輛,能有多大市場?他真的能顛覆石油業和傳統汽車業嗎?——有爭議才有市場!
假設你是後者,當你看到它的價格從25漲到40的時候已經完全按訥不住了,你認為其實他就值30美元,所以你選擇做空100股。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至少要在資金賬戶鎖定100*40=4000美元的保證金,可是他一直漲,於是券商就會不斷給你打電話讓你追加保證金,因為他們怕你回頭還不起賬:)所以你就乾脆又補充了2000美元,這樣可以說漲到每股60美元以前券商是不會給你打電話了...但是它漲到了70、80...終於有一天你手裡沒有現金了,那麼補不上會如何?被強行平倉!券商拿你的保證金按照現價買回100股還給對手方(注意,券商不會允許你的保障金達不到市價水平),如果說這天股價是80美元,那麼等於在二級市場上有一個人按照這個價格買入了100股。——你用80的價格買入,市場看不到你是空頭還是多頭,即使此時你心中充滿咒罵,但是在市場這個投票機前面你的動作是「買入」。這樣的結果是推動股價進一步上漲,於是還有很多跟你一樣無法補足保證金的「shorter」被這樣強行平倉,這些賣空者瞬間無奈成為股票買方。一個市場買方多於賣方的結果會是如何?不難想像,那麼即是未來某一天這公司再跌倒30美金呢?那也和你無關了!
查看原圖最後來看一下晦澀的定義:逼空風險(short squeezes):逼空風險通常會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某隻股票有大量空頭倉位,股價漲幅太大,賣空者就會被迫平倉,遭受損失。這種大量買盤甚至會推動更多買盤,導致股價持續上漲。
會縮水的利潤表 To_Dominic
http://xueqiu.com/2412243252/23882518被非專業的投資者被普遍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全世界跨國公司(控股公司和業務經營公司跨國,包括傳統意義的跨國公司,也包括中概股這樣業務經營在中國但母公司在Cayman的跨國)都在玩一個數字遊戲,讓作為股東的你看起來利潤表賺了不少錢,但是到了利潤分配時,卻發現根本拿不到那麼多。
最近的2個新聞讓這個問題空前暴露出來:
新聞1. 在網易剛剛披露的2013 Q1的季報中,公司宣佈,鑑於公司現金流充裕,今後將進行常規的年度股利發放,有新聞報導說是每年淨利潤的25%左右。就在此之前的2013年1月,網易剛剛發放了一次約1.3億美元的特殊現金股利。網易的股東們在為能拿到現金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為了將這1.3億美元的股利發放到股東手中,網易向中國政府繳納了4千萬人民幣的withholding tax,從而導致公司2012年淨利潤減少了4千萬人民幣。如果今後公司每年發放25%的紅利,那麼也就意味著公司未來每年要減少1.25%的淨利潤;要是100%發放的話,那麼淨利每年將減少5%。如果今天網易宣佈將公司歷史上所有未分配的盈利全部分給股東的話,股東會在拿到這些現金前損失多少錢?6.5億人民幣!如果網易的香港公司被認定是沒有經營實質的話,這個損失將會增加一倍,也就是13億人民幣。
新聞2. Apple的CEO Cook剛被新聞披露被要求參加美國國會的聽證會,當場陳述公司的避稅安排問題。在此之前,引起大家關注的,是擁有1500億美元現金的Apple,為了一個600億的分紅和回購計劃,還要發行170億美元的債來籌錢。Cook在華盛頓郵報的採訪中,毫不隱諱的抱怨美國的稅收說「If you look at it today, to repatriate cash to the U.S., you need to pay 35 percent of that cash. And that is a very high number. We are not proposing that it be zero. I know many of our peers believe that. But I don't view that. But I think it has to be reasonable」 。截止2012年9月29日,為了將美國境外賺得的未付稅現金拿回美國分配給投資者,Apple需要向在利潤表之外再向政府繳納138億美元的稅收。顯然的,經網易和Apple所宣佈的利潤,並不是股東可以分的到手的利潤。
常常看到新聞上說,某公司坐擁大量現金,也無處可投資,不如全部分給股東。聽起來分紅就像一道閘門,只要一打開,現金就和水一樣,自然的流進了股東的錢包。其實,現實往往比想像來的要殘酷:任何一筆利潤的匯出和匯入,都會產生額外的稅負成本。
通常會產生的額外稅負成本有2個原因:
原因之1. 利潤匯出的Withholding tax預提所得稅:多數國家稅務局會規定,境外的投資者取得的來自本國的收益,要預先扣繳一個withholding tax,中國有,美國也有。按照中美的稅收協定,一個美國人從中國取得的投資收益,要向中國政府繳納10%的withholding tax;同樣的,一個中國人從美國取得的投資收益,也將被美國政府預先扣除10%的withholding tax。按照中國和香港的協定,股利的withholding tax稅率被優惠一半到5%。網易掙錢在中國,股東在境外。為了將這部分利潤回饋給股東,同時又能最大化降低稅負,網易通過先將股利派發至香港(向中國政府繳納5%的withholding tax),然後再派發給其股東。
原因之2. 利潤匯入的所得稅:多數國家稅務局會規定,其境內的企業或個人取得的來自全球的收入都需要繳納所得稅(但是允許符合規則的已經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的抵扣)。然而,由於Apple在美國境外取得的1000億美金收益,多數是利用了一些免稅地的優惠安排,從而導致能被美國認可的境外所得稅抵扣極其有限,所以幾乎所有派回美國的股利,都需要100%按照美國所得納稅。稍微留意一下其報表就知道,現金流豐富的中概股企業,像百度、新東方、網易等等,多數的現金利潤,都是處於中國境內的未匯出的現金利潤,對其境外的股東來說,想要拿到這筆錢,需要再額外支付5-10%的withholding tax。
有的投資者會問:既然明知道利潤匯出需要產生稅負,為何不在掙得這部分利潤的時候,就在利潤表中體現這個稅負,讓利潤表如實反映公司實際給股東掙得的利潤呢?其實,會計準則早就對此明確規定,因為利潤分配給股東所可以預見的利潤匯入匯出產生的所得稅,都需要體現在利潤表中。
然而,公司總是想盡辦法讓利潤表的利潤更多些。現在全世界公司普遍採用的一招是,一口咬定所有的未付稅利潤均要永久在當地再投資,不用來分紅。如網易 「the Company intends to reinvest all remaining undistributed earnings in PRC subsidiaries. Hence, no other withholding tax is expected to be incurred.」, 如Apple 「The Company's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provide for any related tax liability on amounts that may be repatriated, aside from undistributed earnings of certain of the Company's foreign subsidiaries that are intended to be indefinitely reinvested in operations outside the U.S. As of September 29, 2012, U.S. income taxes have not been provided on a cumulative total of $40.4 billion of such earnings. The amount of unrecognized deferred tax liability related to these temporary differences is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13.8 billion.」。
很久以來,「Reinvestment」似乎成了企業避免給需要匯入或匯出的利潤計提稅收的護身符。一紙永不分紅的董事會決議,拿給審計師,就憑空給利潤表多了5%以上的空間。我們眼前這些現金流豐富的企業,拿著不分紅的幌子,少計提稅收,不過是掩耳盜鈴的把戲而已,經不起推敲。
建議那些手裡擁有數億美金的中概股的審計師,在拿到不分紅的董事會決議之外,再多問幾個問題:
1. 是否公司的股東同意不分紅,而不僅僅是董事會?
2. 像百度這樣的境內有淨現金,但是境外有淨負債(2012年發債15億美元)的公司:你不匯出利潤,拿什麼還債?
3. 像新東方這樣淨資產投入有限的公司:你拿著10億美元現金,要是永久再投資,得建多少個學校?
4. 像攜程這樣時不時需要來點投資的公司:你投資是投資了,雖然還是中國公司,不是還是得用offshore結構,還不是得匯出利潤?
數字的把戲,會隨著時間累積,終有一天,被戳穿。
截止2012年底,幾家中概股未匯出利潤可能低估的稅負(按5%計算):百度 - 9億人民幣;網易 - 6.5億; 攜程 - 1.8億;新東方 - 1.5億;巨人 - 0.9億;搜房 - 0.5億。只有暢遊,因為母公司搜狐一直都需要錢,所以一直都有分紅。相應的,withholding tax都已經體現在利潤表中。
【財報點評】唯品會你學不會 天下網商數據中心
http://xueqiu.com/7790583626/23876513編者按:5月15日,
$唯品會(VIPS)$ 發佈一季報,截至今年3月31日,唯品會營收同比增長206.8%至3.1億美元,淨利潤為580萬美元,去年同期則虧損860萬美元。這意味著,唯品會已連續兩個季度盈利。其股價也從一年前的5.29美元上漲到5月15日的33.50美元,上漲幅度超過5倍。一起來看看天下網商數據中心對唯品會的點評——
文/天下網商資深數據分析師 楊欽
查看原圖一年前,本刊發佈了一篇題為《唯品會:電商「新希望」》的短文,對當時表現平平的唯品會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在那篇文章中,我們對唯品會的觀點主要基於兩個維度的考慮。一是以財務的視角來看,唯品會扭虧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唯品會只需要在毛利和物流費用方面稍作優化即可實現盈利。拆解各項財務指標以後,我們認為這兩個方向的優化實為可行。雖然公司短期內難以規模化盈利,但扭虧對當時風雨飄搖的中國電商行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信號。
第二就是唯品會的用戶忠誠度和黏性極高,他們是推動唯品會向前發展的核心保障。
財務表現依舊搶眼一年過去,唯品會的實際表現基本印證了我們當初的判斷。2012年第三季度,唯品會實現Non-GAAP盈利;第四季度,唯品會實現GAAP盈利。同時,唯品會的收入增長極為迅猛,2012年,公司全年營收高達43.6億元,同比增長204.7%,正在快速逼近老牌電商噹噹網。
查看原圖兩年時間裡,唯品會的毛利率提高了5.9%,剔除股權激勵支出後的物流費用率下降了8.4%。這兩大改善直接將唯品會拉出了虧損的泥淖。
查看原圖另一方面,唯品會依然在源源不斷地吸收新的信眾。2012年,唯品會的活躍用戶增長到了410萬,同比增加175%。其中,老顧客的表現猶為驚豔。唯品會去年共吸引回頭客262萬,累計完成訂單2046萬單,人均消費7.8單。若以該年度唯品會平均客單價31.6美元計的話,唯品會的老顧客2012年在該網站上的人均消費高達245.8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50元。
扭虧,更多的只是傳達一種信號,根本上還得看唯品會的盈利能力。物流費用和毛利依然是唯品會的重點突破方向。
2012年第四季度,唯品會平均每單的物流費用為4.25美元。其中,配送費用和倉儲費用分別為2.16美元和2.09美元。從絕對值來看,唯品會單均物流成本較第二季度並沒有太明顯的下滑,甚至在第三季度的水平上出現了一定幅度上漲。但是,由於第四季度的主打品類秋冬裝的體積更大、重量更重,相應的物流成本也高於春夏裝。唯品會的物流費用實際上得到了改善。同時,第四季度的客單價也更高,使得公司在該季度的物流費用率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但是,唯品會的物流費用進一步優化的空間有限。從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來看,唯品會的倉儲費用已達穩定水平。而唯品會目前每單的配送費用已低至13.6元。因唯品會大部分訂單產生自三四線城市,同時還有高達20%的退貨率,唯品會的配送成本也很難再做大幅改善。
查看原圖毛利方面,唯品會目前的毛利率已經提高到了23%。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折扣渠道,唯品會將目標毛利設定為26%~28%,還有約四個百分點的提高空間。若其他各項費用保持平穩,唯品會的淨利潤率有望提高到5%左右。這也是通常情況下成熟零售商的穩定利潤水平。
閃購模式你學不會企業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壁壘才能脫離競爭的紅海。那麼,閃購模式的「護城河」在哪裡?
是用戶?那麼傳統電商巨頭完全有能力通吃這個市場。2011年9月,天貓品牌特賣頻道上線;2012年4月,噹噹網推出線上奧特萊斯。這兩項業務跟唯品會都是正面競爭。但即使天貓和噹噹網坐擁上千萬的用戶,他們依然未能扼殺唯品會的崛起。
抑或是合作品牌商?早期與唯品會一同搶奪閃購市場的還有俏物悄語、魅力惠、聚尚網、佳品網等網站。在唯品會上市前的2011年,這些閃購網站還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他們各自擁有相當數量的合作品牌商。但是兩年過後,唯品會脫穎而出,其他網站逐漸掉隊。
一組唯品會的業務數據有助於說明閃購的商業模式。
2012年,唯品會的合作品牌商為2759個,上線品牌數約5800個。唯品會全年推出特賣會29207場,包含SKU 510萬個。
對上述數據稍作整理,我們便可發現這樣的事實:唯品會平均單次特賣會的成交額為2.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萬元。單次特賣會包含175個SKU,每個SKU的平均銷售額為855元。
唯品會上單款商品的平均銷量不到十件,這裡面的「款」還包括不同的顏色和尺碼。而其年吞吐510萬SKU,甚至遠超許多大型綜合B2C商城,可見閃購是一種庫存極其「寬而淺」的商業模式。
唯品會與品牌商的合作流程通常是這樣的:經過篩選後,唯品會圈定合作對象,與他們簽訂年度合作框架,合作框架裡面會確定品牌商與唯品會的年度合作次數。2012年,平均每個品牌商在唯品會推出了10.6場特賣會,單個品牌年均上線5次。
在特賣會推出前,唯品會的選品人員會到品牌商倉庫裡面挑出上線的產品,品牌商隨後將這些貨品發送到唯品會指定的倉庫。目前,唯品會負責選品的商品組人員超過300人。
產品在唯品會入倉以後,唯品會在後台將商品信息錄入系統,同時拍攝模特照片、修片,最後以特賣會的形式正式推出。唯品會的四個分站每天推出約25場各不相同的品牌特賣會,每場特賣會持續5天。特賣會結束後,唯品會將消費者的退貨和未售完庫存按照約定退還給品牌商。
搞清楚閃購的商業模式和運作流程以後,唯品會的許多特點就能得到解釋。
唯品會真的是「閃」購。因為單款商品的庫存極少,消費者必須得搶。閃購定時上新的策略雖然給後台系統帶來了壓力,增加了基礎建設的成本,但節約了消費者逛的成本。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閃購大部分的成交來自上線後的頭兩個小時。
但這種衝動型消費也帶來了副作用:唯品會整體的退貨率約為20%,服裝品類的退貨率更是高達28%。由於唯品會給予消費者15元的退貨運費補貼,這增加了唯品會的物流成本。
唯品會只退不換。因為唯品會的SKU極淺,消費者因顏色、尺碼等不滿意而產生的換貨需求並不一定能得到滿足,而且會拉長公司與品牌商的結算週期,所以唯品會並不提供換貨服務。
唯品會分倉分站。唯品會目前分別在廣州、上海、北京、成都四個城市建立了倉庫,相應地開通了四個分站,這四個分站每天推出的特賣會各不相同。同樣因為閃購的SKU極淺,唯品會很難將同一款產品在不同的倉庫間分倉存放。而為了儘可能地降低配送成本,跨區配送不被鼓勵。所以,品牌商的產品在哪裡入倉,就在哪裡上線,即「分倉分站」模式。
這也是閃購與團購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團購的庫存窄而深,閃購的庫存寬而淺。2011年12月,唯品會推出團購頻道,但團購的成交佔比不到5%。閃購的基因並不適合團購。
理論上講,唯品會的倉庫每隔5天就要100%地更新一次庫存,而且是零(零散)進零出,這對倉庫的吞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也是我們認為雖然唯品會的倉儲費用相對高企,但缺少進一步優化空間的原因。唯品會在倉儲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現已成為唯品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另外,唯品會平均每天上架的商品超過一萬款。每一款商品都需要拍照、修片、錄入商品信息,這會帶來極大的工作量。因此,唯品會自主研發了「商品信息管理系統」,以提高內容生產的效率。
閃購模式很難學。
唯品會的挑戰唯品會的合作對象主要是那些在線下有一定基礎的傳統品牌。這些品牌在經營過程中會產生零散的庫存。而中國的傳統商業流通體系裡特別缺少專門的庫存消化渠道,唯品會的價值就是為這些品牌商提供庫存的整體解決方案。
但是,為了推出一次特賣會,品牌商需要對零散的庫存進行大範圍的調撥,這會產生很高的物流成本,是一種變相的渠道費用。
當然,決定閃購模式核心價值的還是這一渠道消化庫存的能力和質量。
唯品會的收入基本能反映其消化庫存的能力。2012年,唯品會的銷售額超過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200%。不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增長趨勢,唯品會的發展態勢都非常好。
庫存消化質量可以用售罄率來衡量。唯品會的平均售罄率只有50%~60%,也就是說品牌商還得自行消化這剩下的近一半的庫存。
以2012年12月為例,唯品會平均每天的網站訪問量為170萬,日吞吐5萬SKU,日均訂單12.6萬個,但唯品會每天要向品牌商退還30萬件貨物。這些退還的貨物,一部分養活了第二梯隊的閃購網站,一部分流向了其他庫存消化平台,還有一部分成為了淘寶上官方折扣店貨源。不知不覺,唯品會已然爬上了折扣零售金字塔的頂端。
另一方面,雖然唯品會的用戶忠誠度和黏性都很高,但這並不足以讓唯品會高枕無憂。唯品會也在不斷地流失用戶。
查看原圖2012年,唯品會總共流失掉69萬老顧客,佔當年活躍用戶的比重為16.8%。這些用戶都是唯品會2011年的活躍用戶,若以2011年的用戶為基數,唯品會的用戶流失率將變成46.3%。唯品會用戶的真實流失率非常高,不過好在唯品會的新用戶也在大幅增長,稀釋了老用戶流失的影響。
查看原圖我們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年只在唯品會網站上消費一次的用戶數與下一年唯品會流失的用戶數非常接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巧合?
結合唯品會老用戶極高的黏性,我們可以將這巧合解釋為:一年以內,未在唯品會上產生重複購買的用戶將來都會流失。這反映了終端消費者對閃購這種模式在態度上的極端分化:喜歡的人沉迷其中,不喜歡的人淺嚐輒止。我們甚至可以據此預測2013年唯品將會有約150萬的老用戶流失掉。
那麼,決定閃購這種模式在中國的發展空間的關鍵變量,就是迷戀閃購的這部分用戶群體有多大,以及他們的消費能力有多強。
總結上市以來,唯品會成功扭虧,股價也從最低點的4.31美元飆升到了目前的30美元左右,成為了資本市場裡的一朵奇葩。但我們認為,唯品會最大的成功在於它終於得以在中國的折扣零售體系裡面站穩腳跟,並且搭建起了一套適合閃購模式的供應鏈。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唯品會的售罄率並不高。閃購要證明自己對品牌商的價值,接下來最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實現零散的供給與分散的需求之間的高效適配。唯品會目前成立了專門的數據挖掘部門,研究針對用戶的個性化推薦,旨在提高這種匹配程度。
唯品會剛剛公佈了新一輪的增發方案,其中包括老股東獻售200萬份ADS,約佔目前唯品會總股數的5%。在過去的一年裡,唯品會的股價雖然一路走高,但成交一直不活躍,說明資本市場對唯品會還並未完全接受。
不論是業務層面還是資本層面,唯品會都正在步入挑戰的深水區。
(原載於《天下網商·經理人》2013年五月刊)
不可小看的中國郵政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3866257社會發展到今天,網絡確實變得無處不在了,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坐在馬桶上的主要消遣,從看報紙變成了刷微博;走在馬路上,你突然看到前面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對著手機說了幾句話,卻原來是在發微信;朋友之間偶爾聯絡,也難得用鴻雁傳書了,人們的彼此聯繫,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銅纜網線上傳輸的曼徹斯特編碼、光纖上摺射前進的激光信號、以及空中到處都是的特定頻率的電磁波。
在那個天還藍水還淨人還單純的歲月裡我們所依賴的中國郵政,似乎慢慢被人們所忽略了。就我而言,跟中國郵政的交道,大約是每個月一兩封即將被電子版取代的信用卡賬單,樓下信箱裡免費贈送並且從來不看的都市快報,還有偶爾因工作需要收到的不斷被快遞公司擠壓市場的EMS。
但如果你因此認為中國郵政已經沒有什麼價值了,那麼你就錯了。在我們這樣一個每天產生海量信息的大數據時代裡,數據是王道。事實上郵政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掌握了驚人的數據,擁有全國最權威、覆蓋面最廣的數據資源。
它有五個最牛B的數據庫,分別是郵政基礎地址庫,包含了全國所有範圍的詳細地址數據及郵政編碼;全國組織機構庫,包含了100多個行業的企業信息,他比工商局都更清楚企業在什麼位置;個性化名址庫,這個很有意思,他通過對郵政業務進行分析,把所有人的興趣愛好、所屬行業歸納了出來,並分類整理;精名名址庫,這個庫的建設也用了數據挖掘的很多技術,形成了很多的精品庫,如白領女性庫、公務精英庫、私家車主庫等等;還有國際名址庫,包括1億多條的國際名址,覆蓋240個國家和地區。
所以我說中國郵政不可小看,當擁有了如此龐大的數據資源之後,上面可以做的文章太多太多了。當然中國郵政本身IT的基因不足,在體制內動力也不足,不然如果讓馬云來搞,馬上又會是一個新的更大的帝國。基礎地址可以提供電子地圖等基礎數據,組織機構庫可以讓一家企業的B2B銷售如虎添翼,個性化名址和精品名址對於精準營銷的意義顯而易見,國際名址庫則完全可以幫助企業輕鬆地拓展海外客戶。
所以如果有人能夠善用中國郵政的資源,那絕對是前途不可限量。事實上同理推之,快遞公司或大或小都有這樣一個有價值的數據庫。時代在發展,原本風裡來雨裡去、送封信寄個包裹這樣的苦逼的活兒,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也變得極具有價值。
我們搞投資,做創業,我想也確實不能只看表面。有些企業看起來像隻老虎,掀開來一看是隻羊;也有些企業看起來像隻羊,其實皮下是一隻真正的老虎;當然還有些企業,像中國郵政這樣的,本身可能是一隻老虎,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隻貓,怎麼用好他,就看你本事了。
投資如做實業 靜氣
http://xueqiu.com/1545313154/23871081長期而言,股票投資的道理其實與做企業是一樣的,只是獲取股權的方式不同。從做實業的角度去審視股票,一切會變得豁然開朗。
1.從企業創立的視角看。要創業,首先要對投資項目特別熟悉,熟悉行業的特徵、競爭環境等;其次由於創業的資金、時間成本太高,每一次創業都要慎重對待,而不是頻繁創業失敗再創業;第三,還要考慮花多少代價,多長時間能收回初始投資成本,可以賺回多少利潤等。
2.從企業管理的視角看。關注企業持續的盈利能力、盈利的成長性和穩定性。企業賺的錢多,企業的價值提升,作為企業股東獲取的回報自然豐厚。
3.從企業經營過程的視角看。如果創辦一家工廠,從規劃設計,建造廠房到購買設備,生產調試,到最後產出產品進行銷售,收到貨款再採購原材料,一般要一個到幾個這樣的循環才能賺取利潤,整個經營過程都是以「年」為單位。
4.從企業對外投資的視角看。
(1)企業投資的品種視角。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兩個飯店,甲飯店擁有廚藝卓越的廚師,位居商業鬧市,有十幾年的經營歷史,每天顧客盈門,若投資100萬元,每年可獲得分紅20萬元,而且將來還能開分店。乙飯店廚師手藝平平,地處偏僻,生意冷清,盈利微薄甚至有時還虧損。兩個飯店都邀請你入股,你會選擇哪一家?結果不言而喻。
(2)企業投資的數量視角。如果有一筆資金準備投資做實業項目,是集中投資去做幾個項目,還是將資金分成上百份分別去做100個不同的項目。恐怕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並且也不會覺得同時操作100個項目的風險就會更低,反而會覺得風險更高。
為啥火起來的是特斯拉,不是比亞迪? 堅持持
http://xueqiu.com/8611692086/23881241特斯拉對比奔馳銷量
美國的特斯拉電動車終於火起來了,在豐田普銳斯的混合動力之後,純電動車終於有了不可忽視的銷量。4月銷量超過了奔馳S,位居美國豪華車之首。
特斯拉電動車從技術上看,和以前的電動車比並沒有技術非常高不可攀的地方。
從成熟程度看,深圳全天候當出租車出苦力的E6要更高一些。
說高速,東京大學的8輪鋰電池試驗車有接近10年的歷史了,而且佈局和特斯拉如出一轍。
但是,火起來的是特斯拉
純電力車因為產業鏈的問題,充電,電池成本,重量一直都是問題。
讓它和普通燃油車比有成本上的競爭力,需要很長的里程,需要政府補貼,深圳的E6出租車就是例子。
如果要達到高性能,日本人證明需要很高的成本,價格競爭力不足。
但是特斯拉在技術不成熟,產業鏈不配套的情況下,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富人的奢侈品。
奢侈品的最大賣點是展示和炫耀,而非使用。
一個奢侈品可以做的不好用,做的很醜,但是只要它價格出位,相對於其他產品有區別,不同質化,它就有市場。
而電力車沒有發動機的震動,扭矩可以做的很大,有很好的加速性能,重心可以做的很低。這些優點足以讓它承擔起奢侈品的差異化。
至於充電產業鏈不配套,電池成本高,電池循環壽命等問題,對富人來說,靠,這些都不是問題。
富人有多輛車,這個電動車並不是唯一代步車,而更像一個大玩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給車主貼上精英,環保的標籤。
看特斯拉電力車有點像最早的手機,摩托羅拉的大磚頭因為技術不成熟賣的很貴,沒想到恰恰因為貴,成為了身份的標誌,反而熱銷了。
至於早期的手機又大又笨,掉話率高等等問題,在身份標籤面前都不是問題。
後來諾基亞的Vertu,同樣是低檔量產機的電路板,並不好用,但是這不妨礙Vertu賣高價,而且賣的出去。
有Vertu的自然還有一個iphone或者安卓機日常使用,Vertu本身好用與否並不太重要。
二、苦逼的比亞迪
比亞迪e6 外觀 (2).jpg
相比之下,比亞迪就很苦逼了,技術出身的船伕老總讓比亞迪的電動車一門心思搞技術,高壓高速電動機,提升功率重量比,做安全性夠高,循環次數更多的磷酸鐵鋰電池。
但是比亞迪的眼光始終在低端市場,在燃油車替代,在成本控制優勢。
其實低端用戶要求是最多的,車貴了不行,充電不方便不行(富人有自己的車庫),可靠性要求高,要干粗活,要跑爛路,
綜合下來的限制,純電動車就很難做。電動車的優勢只剩下了省油安靜,其他優勢都被成本給縮水掉了。 其實就技術而言,比亞迪是掌握電機,控制,電池的核心技術的,而特斯拉是買18650筆記本電池來攢車的。
但是結果呢,市場不認你搞技術的,誰管他電池哪裡來得呢,秀車又不是給人秀電池。
三、品牌包袱和血統
比亞迪.jpg
特斯拉是新公司,沒品牌包袱。找來的合作夥伴是蓮花,雖然沒落,好歹曾是跑車貴族。雖然沒有大眾找布加迪那麼誇張。
比亞迪品牌是收購一個超低端的福萊爾,成名是超低價的F3、F0,還背著山寨豐田的包袱。貴族氣質是沒有的,品牌包袱反而很重。
改車標改的也很不理想,當年步步高選擇OPPO品牌,查了幾十種語言,這個發音不能有不好的歧義。比亞迪才不講究這個呢。船伕就是個工程師腦子 安徽人的實誠。
這麼重的品牌包袱,就是你收購了奔馳,只要敢換上比亞迪的車標,立馬貶值到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價錢。
四、山寨個特斯拉吧
最近看到比亞迪在拆蘭博基尼了,估計是想山寨一把特斯拉,出個電力超跑。其實比亞迪手裡的電機電池技術不弱,不考慮成本,上幾個大功率電機,百公里加速進個4秒問題不大。但是操控性沒跑車公司的合作是不行的。
更關鍵的是掛不上貴族的血統,即使出個頂級性能的跑車,掛比亞迪的車標也沒人承認。背那麼重的包袱,不如成立個新公司,或者換個新品牌。
新公司一定不能在中國註冊,就去英國,意大利這些老歐洲的地方註冊,白人崇拜是人家幾百年全球揍人揍出來的,在中國全球揍邊一圈之前是改不了,現實要承認。
新公司可以在中國造零件車身,動力總成,各種配件,甚至預裝成幾個大模塊,但是最後的總裝一定要在註冊地。
汽車去北美賣,北美對新品牌車不那麼保守,有車庫的多,充電方便。有特斯拉的基礎,而且沒有比亞迪的燃油車,不存在市場衝突的問題。
就怕弄個掛BYD的模仿蘭博基尼的超跑,在國內賣,恐怕還是花了很大力氣被人笑成山寨。
石油七姊妹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5/blog-post.htmlWe waged the Iran-Iraq war and I say we waged it, because one country had to be used to destroy the other. As they already benefit from the oil bonanza, and they're building up financial reserves, from time to time they have to be bled. - Xavier Houzel, an oil trader
近日一個由美資石油公司營運的石油站,已經被中資石油公司取代,不經不覺在香港由中石化(00386:HK)和中石油(00857:HK)營運的油站已經愈開愈多了。
1928年8月28日,一名荷蘭人、美國人和英國人在風光明媚的蘇格蘭高原的Achnacarry Castle召開一次秘密會議。他們分別是有石油拿破倫(Napoleon of Oil)之稱的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Henry Deterding、代表由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創立的標準石油(Standard Oil Company,後來改名為Exxon即香港的美孚石油公司)的Walter C. Teagle和由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及Anglo-Persian Oil Company(即後來的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所派遣的Sir John Cadman。
據說召開這次會議的背景是環球剛進入汽車和內燃機時代,石油將會取代煤炭成為二十世紀以後軍事和經濟命脈,因此當年的邱吉爾稱石油為「The Blood of Every Battle」,得石油者得天下。有陰謀論指這次會議達成了兩項協議,其一是三家合作成為籠斷石油供應的Cartel,其次是借助本國的政經力量玩弄石油政治,在眾石油出產國扶植傀儡政權廉價供應石油給這個 Cartel。後來美國的Gulf Oil、Standard Oil of New Jersey(即後來的Esso)、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即後來的Chevron)和Texaco(即後來的Chevron)加入成為俗稱Seven Sisters的石油七姊妹。
如果這個陰謀論成立,那麼二戰時希特拉(Adolf Hitler)揮軍蘇聯、日本皇軍攻擊西太平洋的目標便不難理解,因為兩者是志在高加索地區(Caucasus,見拙文《The World is Not Enough!》)和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在蘇門答臘(Sumatra)的油田。二戰後King Abdul Aziz(即Ibn Saud)於1945年2月15日在米帝戰艦USS Quincy上會見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確立了沙地王朝和米帝的石油盟約。至於大英帝國則保有在伊朗Anglo-Persian Oil Company的石油利益。 不知道是否近年東方壓西風,近年有所謂New Seven Sisters的冒起,包括中國石油(00857:HK)、Gazprom、National Iranian Oil Company、Petrobras、PDVSA、Petronas和Saudi Aramco。這些石油新貴的抬頭會否意味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學出現新的形勢呢?
「注碼定輸贏」外傳(二)- 答網友S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5/s.html5月4日收到網友S的電郵,不好意思延至今天才回答。
電郵原文如下:
吳兄你好,
最近檢視番自己過去幾年的交易紀錄,發現自己出出入入股市多年原來只係打個和。今日拜讀閣下「「注碼定輸贏」外傳」的文章,發現自己完全中哂入面所提及的問題。因為對自己做的決定冇自信,所以我每日會睇大量blog、財經資訊同forum「抄功課」,但越睇得多就越亂,買買賣賣完全無系統可言。若再保持現狀長線一定會輸大錢,所以希望吳兄介紹一些書籍以解決本人以下問題:
- 心理質素
- 提高分析能力
- 交易系統設計
另外,亦想八卦一下吳兄除信報外,會閱讀哪些資訊以了解市場趨勢?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噪音交易(noise trading)的陷阱?
不好意思問題太多,希望吳兄有空時回答,thanks!
答覆如下:
我可以介紹全世界最好教授投機的老師給你,你有興趣認識嗎?其實想要改善投資/投機的功力,不是跑去報投資課程、買書、訂收費股評、買新的電腦系統、求神問卜,而是從自己過去的交易紀錄中﹐找出自己操盤手法的優點和缺點。
禪師葛榮說過一句說話,我覺得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當你認為已經懂得一切的時候,那就是你學習的終結。」勝由敗中求,過去的經歷,尤其是錯誤,最能令人快速成長。
我的建議,是先不要加入新的測市指標。最常見的情形,例如用開RSI來決定入市時機,吃了一輪白果後,覺得用開的指標唔得,便會傾向加入新指標,比方說SMA、EMA、MACD…尤其是越exotic,越冷僻的指標,例如XO圖、百家樂長路單跳,越有吸引力。結果你會發現,個個指標都是一時得,一時唔得,換來換去,煩到噴泡,命中率卻沒提高過分毫(如果沒有倒退的話)。
打個比方,你洗手時,戴著的金戒,不慎掉進一大缸紅色的染料中。你最不應該做的,是拼命往缸中倒進黃色﹑藍色﹑青色的染料,使染缸更加混濁。
又例如下面的兩條方程式,那一條較容易解答?
A)
B)
重點:變數(variables)越少,化解問題的難度較低。
根據眾多神級交易員的訪問,你應該先檢討自己的money management技巧。正如「注碼定輸贏」外傳(一)希望帶出的道理:盈虧幅度,遠重於獲利次數。測市技巧跟機會率(winning %)相關度較大,而money management技巧斷定了盈虧幅度。孰主孰次,呼之欲出。
先把過去十二個月的交易單據找出來。然後找出20次贏得最大的交易(指贏的金額,不是%),鼓勵自己一下。跟着找出10次輸得最甘的交易(也是指輸的金額,不是%),然後嘗試找出一些隱藏、之前沒有留意過的模式(pattern)。可以參考以下的問題,作爲切入點:
- 工具:輸大錢的集中在衍生工具(牛熊、期指、期權)、國企、國策、恒指、週期股、商品、公用、二三線股、甚至某幾隻特定的股票?(例如某基金經理過去6-7年,炒中石化(386)例輸,但每隔大概一年,他就會本性難移地,「吻下來豁出去 這吻別似覆水 再來也許要天上團聚」,結局當然是「每年這天記得再流淚」)又例如期油、美債、黃金、白銀、海外股票指數、外匯、VIX?
- ShiftStop (橫掂輸開,唔爭在輸多200點啦)?
以上問題,應該足夠找出(至少部分)犯錯的模式。犯錯模式一日無法明確(defined),問題便永遠無法解決。我見過太多的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缺點,而只懂得將失敗歸因於「人有三衰六旺」。希望你能夠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
你找出犯錯模式後,仍然有問題,請隨時聯絡我。
至於有關日常閱讀資訊的問題,其實無一定定案,視乎個人操作手法,以TA或是FA爲主。例如你只短炒恒指100點,牛熊證盤紙、ADR走勢、匯豐(5)和中移動(941)的新聞,以及恒指本身的圖表,已很足夠的。例如我有些朋友,是純TA運作炒個股,他們基本上99%時間,都是花在看圖表上,完全不會自行研究FA。如果你炒個股FA,可能公司通告、研究報告會遠比指數相關的消息更重要。
本地報紙財經版,我大概都是瞄一下標題,跟我關注的個股有關,我才會有興趣看一下。必看是公司回購訊息,和出業績日期那個表。本地專欄只喜歡看明報的李順威,和蘋果的情陷夜中環,大概15分鐘就完事。信報我只有到Pacific Coffee時才會看。
海外媒體是Bloomberg、FT、Economist,和將會問戰友借Fortune來看。其實我大部分時間其實是看書的,近來看得瘋了,一個禮拜能看4本書。個人認爲,書的有用訊息度遠比報紙、雜誌高N倍。
吳瑞麟
2013-5-19 工作記錄 cec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lefc.html寧滬高速:
整體上還可以,因為受到高速路的免費影響,車費收入略減少。車流量上升,車費收入下降,可以知道車型結構發生變化,貨車減少,小型車增加。公司自由現金流33億,應該可以覆蓋預計的資本開支。公司近年來最大的動作是收購沿江高速,14億,單公里成本3400萬,2012年淨利率卻不到4%。這時候應該特別注意,這項收購是否正常。單公里成本並不多,但是卻不掙錢。把自己當做大股東,為什麼花14億買個不掙錢的東西呢?花的這個錢值不值。
深高速:
跟寧滬高速比,有息負債要高很多。公司兩項特殊業務:委託管理業務、養護責任撥備,這些要特別注意。公司未來的資本開支沒有多少,那麼說即將開始回收現金,所以這時要看每條路是否都正常,公司的幾條主要的路段都是很賺錢的,而清連卻沒有起來。如果按照清連高速投資100億來看,30億淨資產,用大約兩倍槓桿,參考其他路段情況,單公里收入過千萬應該不成問題,那麼清連高速會創造20-30億收入,按照淨利率60-70%估算,ROE大約到40%吧。
山東高速:
公司的近期收購讓人眼花繚亂,等著看將來的情況。
今天的公司卡片,龍溪股份毛利率一直很穩定,可以看看,其他的沒有感興趣的。總之,任何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自由現金流和殘值。
創業就像女人的一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857.html 馮侖,一個在商界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老江湖,經歷了懵懂時代的野蠻生長,看透了太多的興衰成敗。他曾經和潘石屹、王功權等打造了地產巨頭萬通,如今正在努力二次創業。他在《創業家》黑馬營黑馬課堂分享經驗。在他看來,創業更像女人的人生。你如果想成功,就必像女人對待終身大事那樣選擇合作夥伴,同時追求安全感,與合作夥伴實現良好的溝通。
要像女人對待終身大事一樣選擇合作夥伴
創業相當於人生,我個人覺得更像女人的人生,不像男人的人生。什麼意思?女人的思維是正經認真,而男人的思維是娛樂快活。比如《非誠勿擾》這種相親節目,都是女選男,女嘉賓一見到男嘉賓就和終身大事聯繫起來,挑選起來特別認真,而男嘉賓總是想先牽手再說吧,該結婚就結婚,雙方差異是很大的。所謂終身大事就是要求雙方價值觀、性格、出身、背景和身體情況各方面都撐得住「終身」這個層面。
對於創業而言,選擇合作夥伴如同選擇終身伴侶。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價值觀一定要一致,這和女性用終身大事思維找對象是一樣的。這樣你們可以同甘共苦,一直走下去,可以化解很多危機。合夥人價值觀一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即使當你們分開的時候,也不影響繼續做朋友。你會發現,今天凡是做得還可以的創業者,當初都有一些夥伴,這些夥伴沒有變成他們發展當中的負面因素,反而是很大的幫助。
找合作夥伴時,你要有超出錢的想法,最後掙錢是最理想的,而不是一開始就完全是一個湊合的事兒。如果是你有錢、我有關係,咱倆先對付著弄了,這事兒最後都會掰。所以找合作夥伴在價值觀方面需要更多的審視,更多的討論,不完全是你有錢、我有關係、他有產品,最後湊合一塊干。這樣短時間可能還好,但是接下來會很麻煩。
我和一個老江湖聊天的時候說這個時代快過去了,今天創業的人都會有夥伴。馬云他們是很成功的,十幾個人最後做得很好。當然也有不需要夥伴,一開始就自己一個人做的。20年前我跟劉永好一塊兒做生意,那時候只有非常少的人敢做生意,這些人慢慢發展成江湖大哥。他們的模式就是一個人,下面一堆職業經理人。那時候更多的是一個英雄帶領一群人。 現在更多是幾個股東合夥做事。在幾個人合夥的時候,整個價值觀體系非常分散,價值觀這個事重要在哪兒?重要就在於人和人之間相同又不同,坐在一塊兒聊天、吃飯是相同的,一出門思考的事、做出的判斷都不一樣,相當於兩個教徒,一個基督徒,一個穆斯林,說話彼此都知道,寫字彼此都認識,但是一出門一個找上帝,一個找真主,完全不一樣。
另外,你經歷的事越多,就會發現價值觀差距是非常之大的。大家最後的開心是因為價值觀的一致性,而不是賺多少錢。選創業夥伴相當於我們找一個精神上、未來發展方向上,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夥伴,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創業要像女人一樣追求安全感
前面講的終身大事思維也是一種控制風險的辦法。你究竟是先快活後擺平,還是先安全後快活,這個很重要。
我們老開玩笑說,女人一定是在安全情況下去找快樂,而男人經常是冒著風險先快活再說。
做企業也是這樣,你究竟是圖一時之快,還是在風險全部控制下享受那種小樂趣?大快活和小樂趣有很大不同,你如果追求風險控制下的小的喜悅,往往可以成功。很多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就是這樣,像我們這種比較江湖的創業者就變得不那麼精緻,喜歡追求一時的擴張。但是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會在安全的情況下一點點做技術改進,最後導致一個大成功。
大家知道嗎,超市是先開在實驗室裡,之後才開到街上。這個實驗室是模擬成超市門店,比如很多洗髮水品牌放在一起,找目標人群做測試,攝像機架在上面拍。實驗把目標人群分成幾種,有瞎逛型的,有見了就買型的,然後再根據年齡等特點進行研究。研究完後再調整貨架的商品擺放,調完了再放到超市裡去,每一個貨架的營業額比調整前高出40%以上,這就是科學。科學變成什麼?就是小快樂,不是大快樂,所以做生意要變成在風險控制的情況下,逐步聚集小快樂,這些小勝利最後就成了大成功。QQ、微信總是不斷加一個小功能,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好幾億的客戶群,取得超級的成功。
人和人相處也是這樣,你只追求快意恩仇,逞一時之強,有時候很容易,難的是幾十年一直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去處理小問題。一些公司上市以後,錢很多,要逞強。最近尚德出了一點小狀況,恐怕也是比較逞強,政府在後面加油,產業過度擴張。我現在做立體城市,確實有點逞強,但是我們知道把風險控制好,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逞強,而不是把所有家當賭在這一件事上。
要善於像女人一樣與人溝通
女性思維的第三階段就是溝通和相處。溝通很重要,而溝通有無限多的方法。在創業過程中,買賣本身就是比較鬧心的事兒,創業夥伴之間的溝通就變成了過日子,最後都是因為溝通不好出了問題。
我們一方面很需要溝通,另外一方面溝通也非常困難。不是說我會說話、你會傾聽就叫溝通。當你語言溝通不夠的時候就可以用行為來緩解,比如兩個人為一件事情爭執,你出去吃飯,給他拿個盒飯打包回來,這就是行為,他感覺到你還是關心他的。創業夥伴之間的溝通,需要找到統一頻道,這就是價值觀。
創業的時候,你作為創業者,作為董事長或總經理,要注意這些細節。你不注意這些事兒,老用自己的方式溝通,效果未必好。溝通有很多細節和技巧,一定要特別留神,你不留神就會誤判。創業就像人的一生,公司長期發展就是相處,首先審視對方,變成終身大事和夥伴;其次不能苟求一時快樂,而要在安全情況下去尋求一生的幸福;最後,既然是相處,夥伴之間的溝通就非常重要,要習慣於溝通,用各種方式做到彼此理解。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