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國福與三子韓駿鎧 從父子對立到好麻吉 讓孩子建立自信 是所有成功的關鍵

2012-11-12  TWM
 
 

 

儘管韓國福在商場上馳騁多年,管理上千人得心應手,但是教育自己的兒子,卻也經歷過一段磨合期。

三子韓駿鎧,是讓韓國福興起舉辦海碩盃的關鍵人物;父子兩人曾經有過激烈的爭吵,卻因為網球現在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撰文‧許瓊文

在海碩盃比賽現場,不時看到一個高高瘦瘦的身影,長得有些像藝人宥勝,站在觀眾席或比賽場邊,雙手環抱在胸前,表情嚴肅地看著比賽的進行。

他是除了韓國福以外,海碩盃活動第二重要的關鍵人物——韓國福的三子韓駿鎧、海碩運動行銷總監,今年才二十四歲,年紀雖輕,卻曾擔任美國職業網球選手,台灣選手許文馨、易楚寰也都是他帶出來的網球好手。

事實上,韓國福會出資舉辦海碩盃,正是因為兒子韓駿鎧喜愛網球的緣故。身為父親的韓國福,不僅尊重孩子的興趣,更給他一片天,讓他自由盡情地去揮灑。

針鋒相對 父子從衝撞中互相學習成長對這位百億身價的富豪韓國福來說,不論有多少財富,家庭才是他最重視的,比起在外拚事業的挑戰,親子關係其實也曾帶給韓國福極大的考驗。

韓國福與韓駿鎧的相處,經歷過一段緊張的磨合時期,韓國福感謝當時的衝撞,才有相互成長、學習的機會。「我以前對待他們的方式是錯的,在他國中時期,是我們父子關係最緊張、對立的時候。」韓國福坦言。

韓駿鎧從小就是家裡最調皮、好動的小孩,也讓韓國福最頭疼。韓駿鎧在十二歲那一年,主動提出去美國念書的要求,「我們當時很擔心,小孩年紀那麼小,應該要待在父母身邊才對。」韓駿鎧母親曾祥娟表示。

韓駿鎧回憶,當時覺得台灣的教育不是他想要的,一心只想快快長大,擺脫父母的管教,去美國是最好的方法。因為父母反對,每次見面就吵架,於是韓國福提筆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韓駿鎧,要他想清楚後果。「我只是要告訴他,年紀這麼小離鄉背井,雖然沒有經濟壓力,但生活沒有人照顧,還是很辛苦的,更別說學籍無法連接的問題。」韓國福語氣中充滿慈父的擔憂,只是當時的憂心,總是轉化成脾氣,造成父子關係非常緊張。

但最後韓國福還是同意韓駿鎧的要求,讓他隻身前往美國讀書。「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這樣做是對的,否則父子關係會更惡化。」距離產生美感,韓國福也看到兒子從獨立生活中,學習成為一個大人。

從那次的經驗,讓韓國福領悟到,親子相處的時間其實不在於多,重點在於孩子願不願意把心裡話和你分享,「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來教育孩子,要讓孩子產生自信,他才會成功。」韓國福一語道破許多為人父母的盲點。

成功定義 助人常樂遠勝過家財萬貫韓國福也許是位成功的企業經營者,但是作為父親,他承認自己仍在不斷地學習當中。當韓駿鎧決定投入網球選手的生涯時,韓國福又忍不住展現他「想要就做到最好的個性」,每每韓駿鎧在球場上揮拍時,韓國福總在場邊扯著嗓子大罵,「跑快一點,揮拍姿勢不對。」無形中讓場上的兒子壓力倍增,甚至讓韓駿鎧想要直接放棄網球。

「當時我的作法真的不對。」韓國福自我檢討,父母應該要讓孩子有自信地成長,而不是一直嚴厲的罵他,到最後球沒打好就算了,反而破壞父子感情。

對於成功,韓國福父子倆有同樣的定義,那就是有多少財富不重要,有能力幫助別人才重要。台灣女子網球好手詹詠然,剛好是韓駿鎧的高中同學,韓國福看到詹詠然的努力與拚勁,二話不說成為她與妹妹詹皓晴最大的出資贊助者,在韓駿鎧眼裡是最好的示範。

雖然有父親的支持,但韓駿鎧陪一位選手看車的經驗,卻讓他對「財富」改觀。那位選手年紀和他差不多,想要買一輛約兩百萬元的車,韓駿鎧從旁看到他仔細地規畫貸款,交車時臉上充滿成就感的表情,「我發現我開一輛比他還貴的車,卻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覺。」這讓韓駿鎧開始省思自己的富裕,不如靠自己努力換來成果所得到的成就感。在一旁的韓國福臉上透露著欣慰,他給足了孩子自由發揮的資源與空間,不僅換來孩子與他的親近,無形中讓孩子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韓國福知道,這樣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

韓駿鎧

出生:1988年

現職:海碩運動行銷總監

經歷:大專盃網球項目團體賽金牌、2011年全國排名賽雙打第三名、亞運金牌易楚寰教練學歷:台北體育學院球類競技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4

紡織股后儒鴻的用人管理哲學 洪鎮海挑設計師 只愛應屆畢業的怪才

2012-11-12  TWM
 
 

 

去年EPS高達五.六元的儒鴻紡織,股價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產能塞爆,成衣的訂單一路排到明年初,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也比去年大幅成長二三%,儒鴻究竟有什麼競爭優勢?

撰文‧許瓊文

對六十一歲的儒鴻董事長洪鎮海而言,與新銳設計師打交道,就像接受一場震撼教育。他心知肚明,儒鴻之所以受GAP、Nike、adidas等國際大廠青睞,除了技術、品質外,設計力才是致勝關鍵。

洪鎮海認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尤其是設計師,他直言:「越奇怪的人,我越喜歡用。」他堅持不讓打版中心、設計研發部門、設計師曝光,神祕的程度可比擬科技大廠的研發中心,為的就是避免被競爭對手挖角。他清楚知道,好人才真的難求。

十一年前,洪鎮海領軍研發彈性纖維針織布,技術領先程度成為全球前三名,他相信研發可以主導市場,接下來十年,儒鴻要靠「設計創新」,繼續主導市場。

「過去是OEM,現在我們要做ODM,技術是基本功夫,但也要符合流行趨勢的設計能力。」洪鎮海說,儒鴻要做到這些能耐,靠的就是從未曝光的六人設計研發部門。

目前儒鴻設計研發部門有六位由洪鎮海親自面試的設計師,「我不喜歡用挖角的空降部隊,因為他們不忠心,我喜歡從一張白紙,慢慢訓練。」洪鎮海從剛畢業的學生中挑選他要的人才。

技術背景出身的洪鎮海,遇上甫從學校畢業的年輕設計師,兩者間擦撞出很多火花,打破過去用人的標準。

一開始,洪鎮海只挑自己看得順眼的人,這些人多半衣著整齊,對主管必恭必敬,但是設計出來的東西,總是缺乏創新的元素。於是,洪鎮海改選他眼中認為「奇怪的人」。

給設計師自由空間醞釀創意第一批篩選進儒鴻的有兩位設計師,都是洪鎮海口中「奇怪的人」。

其中一位從澳洲留學回台,無論吸菸、喝酒,樣樣都會,從外表看上去,一點也不像設計師,每天都像是睡不飽。

但是說也奇怪,平時不知道他在做些什麼事情,到了要繳交設計圖時,洪鎮海看到他交出一整季的設計,總共三十六款,竟一次就被客戶挑中了十八款,這在過去是從未有過的好成績。

而另外一位自美國留學回台、身高大約只有一百五十公分的女生,在接受面試時,很不客氣地跟洪鎮海說,「你不能說我矮,要說我一百九十公分!」聽得洪鎮海哈哈大笑,從此都叫她「百九(台語)」。

面對這些另類的設計師,洪鎮海有一套比照外商谷歌(Google)的管理方式。「我給他們極大的空間,平常七○%的設計,要符合客戶需求;另外的三○%,則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去做。」洪鎮海知道,創意與創新就來自於這三○%的自由。

今年初,儒鴻的一件多功能外套,既可當包包、又可當成外套的設計概念,獲得adidas內部的首席設計獎,讓客戶對儒鴻的設計力更加肯定。「這就是從那三○%設計出來的成果。」洪鎮海感到相當驕傲。

出錢讓設計師出國找創意

洪鎮海砸錢留人毫不手軟,每年儒鴻都投入至少八千萬元新台幣的研發費用,其中的一部分就給設計師到海外旅行,找尋創意。「每年可以去四到六位,每人有一周到十天的時間,平均每人每次至少花費六十到七十萬元不等。」洪鎮海說,只要每季的設計,能有超過六○%的款式被客戶選購,就算達標。

對於儒鴻的作法,工業局高值化紡織產業開發與輔導計畫主持人竇麗娟給予肯定,「我們從一九九九年開始與儒鴻合辦『全國紡織技術論文競賽』,第一名的十五萬元獎學金,是所有紡織相關獎學金中最高的。」有了創新設計的研發能量,洪鎮海更進一步提供客戶「有效率」又「高品質」的打樣服務,而且強調「創意要有可行性,不能天馬行空」。

一般品牌商最重視的除了設計外,就是生產速度與效率,「過去常常因為透過樣衣的快遞、溝通、調整,浪費許多時間,造成產品上架太慢,容易被其他人抄襲。」洪鎮海後來想出了最直接的方法。

「我請客戶把『真人模特兒』帶到台灣來,從客戶挑選出來的款式、材料去做出樣衣,直接在現場給模特兒穿、現場進行修改調整。」洪鎮海說,過去需要近二個月的時間,現在則不到一個禮拜,客戶即能確認一整季的產品,等於直接縮短原本的溝通時間,提高競爭力。

儒鴻推出有效率的服務,許多大客戶趨之若鶩,也更加證明,洪鎮海在人才的管理上有他獨到之處。

除了設計師外,「打版師」也是紡織產業相當缺乏的人才,「一個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的學生,必須要經過兩年的時間,才能打出2D平板圖,至少三到四年以後,才有能力畫出3D立體圖。」洪鎮海預計再增聘二百多位打版師,培養更多人才。

儒鴻也固定舉辦「設計競賽」,洪鎮海邀請儒鴻的一級客戶高階主管擔任評審委員,由內部員工自行設計衣服款式,甚至在公司會議室舉辦一場小型的走秀活動,由評審們評選出「最具市場流行,且符合生產價值的款式」,這活動的目的是在刺激更多的創新能量。

洪鎮海賦予紡織這個夕陽產業新作法,透過設計研發部門,讓儒鴻逆勢創造佳績,打敗不景氣。

洪鎮海

出生:1951年

現職:儒鴻集團董事長

經歷:國光染整副廠長

學歷:輔大EMBA

儒鴻

成立:1977年

2011年營收:107.8億元2011年稅後純益:11.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5

政府基金操盤手謝青良坐擁4億豪宅 全民血汗錢 坑殺內幕

2012-11-12  TWM
 
 

 

他不是知名企業的大老闆,也不是富二代他只是一個月領十多萬元薪水的基金操盤手,但如今,他坐擁4億元的頂級豪宅「勤美璞真」,享受極為優渥的頂級生活,他就是近日的新聞主角——買入「盈正」股票、坑殺政府勞退、勞保基金的基金經理人——謝青良。

一個兩年前的舊案,但是金管會與檢調機關卻怠忽職守,遲遲未做出懲處,任由政府基金與投資人的血汗錢大失血。

撰文.劉俞青、歐陽善玲 研究員.辛曉昀狠撈一票人民的血汗錢之後,要做什麼?答案是:住頂級豪宅。

日前,勞退、勞保與退撫等政府基金,因為大買「盈正」股票,不僅因此大虧一.四四億元,也讓許多正在苦苦等待領取退休金的勞工、公務員們,因此擔心到睡不著覺,深怕退休後領不到半毛錢。

但同一時間,導致這場慘劇的罪魁禍首—— 安泰投信前基金操盤人謝青良,人在哪裡?東窗事發後,有如人間蒸發的他,根據︽今周刊︾追蹤調查,原來這個大賺一票走人的謝青良,此刻正坐擁台北市信義路三段的頂級豪宅「勤美璞真」,資產雄厚。

捧現金買「勤美璞真」 謝青良財力驚人「勤美璞真」就位在燙金的台北市信義路三段,因為面對約八萬坪的大安森林公園,是台北市中心絕無僅有的無價景觀,社區裡有溫水游泳池、健身房、酒吧等設施,因此在豪宅市場裡價格始終屹立不搖,日前甚至傳出有人以每坪三百萬元的天價成交,雖然無從查證,但也確立「勤美璞真」在有錢人眼中的地位。

「勤美璞真」裡的住戶,當然也個個大有來頭,包括永豐餘何壽川家族、自然美創辦人蔡燕萍家族等,都在這裡擁有多筆房產。

然而,這個今年年僅四十三歲的謝青良,從研究所畢業至今,工作經歷全數都在投信業。他從月薪三萬元的小研究員做起,到基金經理人、代操帳戶操盤人。根據業內人士估計,如果不含獎金,台灣的基金經理人目前月薪大約在十萬元上下,即使是明星級的操盤人,月薪也不超過二十萬元;若加上績效分紅,年薪最多是在三百萬到五百萬元之間,除非有特別的「收入」,否則以這樣的收入水平,雖然比起一般上班族要好許多,但距離住進二億元以上的頂級豪宅,恐怕是難上加難。

根據︽今周刊︾深入追蹤,謝青良以太太之名所擁有的這一戶,有一七七坪,就位在這座豪宅的中間樓層,還外加三個車位,俯瞰大安森林公園的美景相當宜人;如果以買進的價位來看,每坪保守地以當時市場成交價一四○萬元計算,當時謝青良購入的價格,至少要二.五億元。以目前市價計算,該豪宅總價應該已經上看四億元以上。

對此,本刊去電詢問謝青良夫妻,謝青良的手機不通,而他太太推說正在忙,對一切問題不願多做回應。

謝青良的財力驚人,目前他所擁有的這戶豪宅,完全沒有向銀行設定質押貸款,換句話說,他是捧著白花花的二億多元現金來買屋。

此外,時間上的巧合點,也令人驚訝。

根據資料顯示,謝青良夫妻是在去年三、四月間購入,而就在購屋之前不到半年,也就是前年的九、十月間,正是「盈正案」爆發的時間,謝青良因此被查出利用職務之便,開設人頭戶賺取暴利,卻讓自己操盤的政府基金慘賠。事情發生才短短不到半年,他就出手闊綽,不用貸款就買下頂級豪宅,作風之大膽,令人咋舌。

謝青良夫妻的出手不僅於此,因為就在「盈正案」剛剛發生之際,前年的十一月,他先在「勤美璞真」附近一棟同樣位在信義路上的大樓裡,買下一戶二十八坪的房產,根據當地房仲業估計,市價約二千三百萬元,同樣沒有任何貸款。謝青良究竟何許人也?能有如此「雄厚實力」?

﹁敢賭﹂ 自己賺飽卻讓全民血汗錢大虧據了解,謝青良從小在台北市大同區的哈密街長大,一路學業成績都不錯。念台北市立中正高中的時候,外表看起來有點臭屁,穿訂做的制服、戴兩邊不同顏色的眼鏡。在同學眼中,他腦筋十分聰明,打橋牌時是一把手。不過,因為有點散散的,功課普通,後來考上政大銀行系、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是班上成績出色的黑馬。有一次,畢業後同學聚會,他的同學問他為何操盤績效可以這麼好?他回答說:「我就是敢賭,看準之後,放膽買就對了!」然而,這名住豪宅、自言「敢賭」的年輕操盤手,這一次,賭上的,不僅是個人在金融業的信譽,還把所有人民的血汗錢,也一併賭上了。雖然安泰投信在十一月六日決定賠償政府基金與三檔共同基金共二.五六億元損失,並同時向謝青良採取法律行動,卻也讓人民捏了一把冷汗,更讓人對基金操盤人的操守打上問號,擔心日後是否還有類似坑殺手法再現!

究竟,謝青良透過如何巧妙的五鬼搬運手法,讓自己賺足荷包,從此過著優渥的奢華生活,而卻讓全體人民的血汗錢大虧?

︽今周刊︾獨家獲知謝青良全盤的操作手法與內幕,從中卻也見到人性的貪婪,與血淋淋的試煉。

整起故事要從「盈正」還沒上櫃、仍在興櫃掛牌時談起。

當時安泰投信手上共有三個政府基金帳戶,包括退撫基金、勞退與勞保三大基金的帳戶管理。

而這次出事的謝青良,一人就獨攬勞退與勞保兩大基金帳戶的管理,另外,退撫基金則是由他與安泰投信投資長黃媺芸相互代理管理。

利用「人頭戶」 個人先上車買進盈正二○一○年六月三日、八日這兩天,當時盈正在興櫃的股價只有八十多元左右,謝青良在永豐金證券位於台北市博愛路上的分公司,開立一名呂姓人頭戶的帳戶,並在這個帳戶下單,買進五十張盈正,成本約五百萬元。

過沒多久,盈正這檔股票就在興櫃開始狂飆,一路飆上三百多元的高價,當時市場上各式的傳聞四起,其中傳得最盛的耳語,就是多名基金經理人都在盈正一百元以下就已經自己先上車;如今回頭來看,這些耳語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緊接著九月九日,盈正以每股一八五元的承銷價從興櫃轉上櫃,當天九點鐘一開盤,盈正股價一飛沖天,直接衝上五百元的高價,當天收盤在五○五元,成為上櫃股王,更是全市場的焦點。

之後,盈正股價更是一路攀高,謝青良所操盤的政府基金,也在九月十七日到十九日,進場大買六百張盈正。九月十七日當天的盈正收盤價是五四六元,從此之後,盈正再也沒有見到這個價格。

而如果和謝青良自己人頭戶的持有成本不到一百元相比,他所操盤的政府基金持股盈正成本,每股整整多出四百多元。

股價炒到最高點 個人人頭戶卻悄悄下車然而,就在謝青良等不少基金經理人,結合公司所放出的利多消息,利用眾人資金,把盈正股價炒到最高點之際,卻也是他個人的人頭戶悄悄下車的時點。根據資料顯示,謝青良透過呂姓人頭戶所買進的五十張盈正,全部在十月一日賣出,當天盈正均價約三五五元,換算下來,他個人在這個人頭戶的獲利約一四○○萬元。

在他個人已經安全下車的二個交易日後,謝青良所負責操盤的政府基金才開始出脫股票,在十月五、六日全部出清完畢。這兩天盈正的交易張數加起來不到三千張,其中就有六百張的賣盤來自謝青良的政府基金,而盈正也因為政府基金大倒貨,股價直直落,十月六日收盤只剩三百元,政府基金因此大虧一.四四億元。

待獲利入袋 再低點賣出公眾操盤股票一切幾乎都按照完美的劇本演出,謝青良個人先上車買進股票,等著股價上漲;緊接著利用人民的血汗錢大舉進場,把股價炒到最高點,然後再趁機出脫自己事先買進的股票,等到獲利安全入袋之後,再賣出為公眾操盤的股票。

統領法律事務所所長林明正表示,被告如果執行職務,造成受託基金受損,謀取個人利益,其行為即與背信罪的構成要件相當。

事成之後,呂姓人頭戶果真「盡忠職守」,在十月四日到十二日期間,這個人頭戶透過國泰世華銀行館前路分行的交割戶頭,總共匯出四千萬元的資金到謝青良的帳戶。

也因為這筆關鍵性的資金流向曝光,讓監理單位認定呂姓人士,就是謝青良的人頭戶無誤,讓謝青良想賴也賴不掉。

此外,永豐金證券每個月寄給呂姓人頭戶的對帳單地址,上面寫的正巧就是謝青良夫妻的戶籍地址,更讓整起事件,有了水落石出的結果。

不過,弔詭的是,如果按照資料顯示,謝青良透過這個人頭戶總共只買進五十張的盈正,賣出後的交割款也不到二千萬元;但人頭戶卻匯出高達四千萬元的金額給謝青良,究竟是謝青良買賣盈正不只五十張?還是兩人之間的「合作」,不只盈正這檔股票?值得檢調單位深入追查。

不過,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盈正案」幾乎是近年來台灣資本市場上最具爭議的案件,因此就在這事件爆發後,金管會與檢調都介入調查,金管會調查完畢,結果也具體確實,認為案情重大,將整起案件移送法院。但根據最新消息顯示,今年十月初,該案已經做出「因為證據不足,依職務簽結」的結論,其中檢察官根據什麼理由做出這樣的結論?令人高度不解。

盈正舊案 為何遲遲不懲處?

所幸近日由於退撫基金等政府基金「受害人」,對於謝青良買賣盈正造成的巨額虧損,一狀告進法院,才讓這個案子重新進入司法程序。據了解,謝青良被列為背信罪的被告,並對他發出境管通知。

事實上,整起「盈正案」的來龍去脈,至今已是兩年前的「舊案」。早在案發之際,︽今周刊︾就率先在二○一○年十月的第七二一期,以︿上櫃就腰斬,股王盈正炒作黑幕﹀為文,披露盈正邪惡的炒風;其後更在去年十月第七七三期的﹁封面故事﹂,再以︿獨家揭露投信、中資、主力炒股內幕﹀為主題,將投信經理人如何炒作盈正的始末,做了詳實完整的報導。一個兩年前的舊案,為何遲遲不做懲處,也沒有任何動作去遏止投信界利用公眾資金中飽私囊,炒作股價的歪風,讓投資人的權益持續流血受損,顯然是政府部門怠惰。

直到今年六月底,才看到金管會一張姍姍來遲的懲處新聞稿,對此,調查此案時任職金管會證期局局長、現已轉任櫃買中心總經理的李啟賢表示,金管會其實早就結案,但為了配合檢調辦案,才會延後發布懲處。

此外,其中只對安泰投信、德盛安聯投信與凱基投信給予警告,另外對於謝青良、彭國星與陸宗賢三名經理人的姓名均未透露,金管會表示,這是保護當事人為由的必要處置,而事後也證實彭、陸兩人對案情均坦承不諱。但試問,在這些經理人以惡質的手法操盤政府基金與共同基金,導致全民、投資人的權益受損,要由誰來保護?

當時︽今周刊︾的報導,已經清楚羅列在前年盈正案爆發下,當年九月底持有盈正股票的共同基金,共有十一家投信、二十一檔基金(見一二○頁表)。除了謝青良之外,當時甚至還傳出某家大型投信經理人住「帝寶」、持股狀況比基金更隱晦的自營商操盤人,也因買進盈正,如今住在中山區某豪宅等等情事。如今這些投信、經理人對於當時為何持有盈正?研究報告與持股明細,都有對外詳細說明的必要。

而這次被揪出來的三家投信全部上榜,可見︽今周刊︾的報導領先正確,甚至當時︽今周刊︾就為文寫道:「有一名已經離職的明星基金經理人,就住在台北市信義路上、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豪宅『勤美璞真』……」,如今一一證實。

整起「盈正案」,其實只是台灣資本市場上惡質炒風的冰山一角,暴露出人性最貪婪的一面。當這些年輕的經理人站在龐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善良被狠狠踐踏,人民的血汗錢、投資人想要從投資市場獲取些微報酬的心意,完全被丟棄不顧,經理人們卻住豪宅、享受豪奢的生活。如果,這次監理單位金管會與司法機關,再不嚴懲這些惡形惡狀的炒作者,恐怕第二樁、第三樁「盈正案」,此刻仍在資本市場某個角落持續上演,而人民辛苦的血汗錢,仍會繼續血流不止。

謝青良

出生:1968年

現職:自組投資公司

經歷:

國際投信國際台灣祥龍基金經理人日盛投信日盛上選基金經理人日盛投信日盛精選五虎基金經理人安泰投信政府基金代操經理人

學歷:政治大學EMBA

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

政治大學銀行系(現改為金融系)

婚姻:已婚

領先揭露

兩年前,本刊即獨家揭露投信基金經理人涉入「盈正案」炒股內幕,牟取暴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6

美利達十億元江蘇設廠 十年內搶中國第一 曾崧柱三十年接班路 繳出耀眼成績單

2012-11-12  TWM  
 

 

今年初美利達前董事長曾鼎煌過世,二代曾崧柱開始獨當一面。首件重大決策就是大手筆投資新台幣十億元在中國江蘇南通設廠,和巨大昆山廠平起平坐,更將在未來十年以高單價車攻下中國市場第一。

撰文‧林麗娟、李建興

凌晨兩點半,台一線彰化大村員林段萬籟俱寂,沉睡中的小鎮,除了阡陌中的葡萄園仍隱約傳出秋蟬窸窣的聲響外,就只剩下位於省道旁的美利達大村總部依舊燈火通明。廠內生產線全面轉動,馬不停蹄地應付來自全球客戶迫不及待的訂單。

在快馬加鞭的作業線現場,輸送帶上川流不息地運送著美利達新一代的殺手級產品──低碳材質的環保車。

只見甫接任董事長的曾崧柱穿梭在廠房,時而聚精會神盯著顯示板上的數據,一察覺問題,立即彎下腰傾聽線上主管的解釋;時而又舒緩臉上的線條,頻頻對大夜班的員工加油打氣。

今年對美利達或對曾崧柱來說,絕對是個關鍵分水嶺。首先隨著年初集團創辦人曾鼎煌因病辭世,在董事會的一致決議下,當天就由曾鼎煌的獨子曾崧柱接掌董事長,宣告了美利達王國正式進入了曾崧柱時代。

另外,美利達五月份正式宣布將投資三千五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十.五億元),在江蘇省南通市設立在中國的第三大廠。這等於為目前在深圳、山東各有生產據點的美利達,在對岸架構出完整的版圖,王國邁向新的里程碑。

基層做起

蹲馬步三十年 終獨當一面值得一提的是,自從一九七二年美利達開廠以來,這個自行車王國向來是曾鼎煌當家,直到八十一歲辭世之前,許多決策仍親力親為,對於美利達改朝換代之後,曾崧柱一夫當關,外界難免觀望。但沒想到短短十個月內,這位少主在股東的支持下,無縫接軌,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

直到第三季財報出爐,美利達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五.四五元,更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二成三;甚至在微利的時代,其純益率還飆升到一六.五%,遠遠超出曾鼎煌時代一○%左右的水準。一張張耀眼的成績單,讓投資界和同業眼睛為之一亮,也讓曾崧柱時代的美利達,寫下漂亮的新頁。

一九八三年就進入美利達的曾崧柱,即使在美利達歷練將近三十年,在父親曾鼎煌面前,他始終習慣將自己隱形,不接受媒體採訪、不輕易表露想法,也因此總是被視為「曾鼎煌的助手」。

當年文化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原本要出國留學的曾崧柱,因身為家中獨子,考量父親身邊需要助手,因此還未等曾鼎煌開口,就對父親說:「留什麼學?趕快當一當兵回家幫忙,你那麼辛苦!」多年來就跟在父親旁邊,一路上研發、製造、倉儲、採購、業務,從課長、經理、總經理特助,熬了十二年才當上總經理,也磨出了扎實的基本功。

供應精品配件給美利達的鉅輪實業董事長郭中村心目中的曾崧柱是:「專業、正直、謹慎,曾崧柱從技術基層部門做起,態度夠認真、本業夠專精。」也因此,在集團中,縱然內心有不同於父執輩的新想法,曾崧柱卻鮮少提出異議;甚至就算是當了將近二十年的總經理,始終沒嫌過自己的馬步蹲得太久。

問起曾鼎煌可曾對他的表現加以讚揚時,曾崧柱淡然地說:「我父親就如傳統的台灣阿爸,很少覺得孩子做得好,就算有,也不會說!」「爸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貴人,倒不如說是鞭策的嚴師!」但面對這樣的嚴師,萬事求圓融的曾崧柱,卻也有自己堅持與定見。「我所做過最重要、最關鍵的抉擇,就是力主把鎂合金部門收起來。」○一年在自行車業站穩陣腳的美利達,由於一心想要多角化經營的曾鼎煌判斷,鎂合金電腦機殼與自行車架的材料、製程,八成相仿,因此大膽出資三億元設立了專責事業部,一腳跨入科技界。

勇於變革

前進對手陣營 做大供應鏈但風光的背後,卻讓美利達踢了塊大鐵板。由於隔行如隔山,科技業拚的是大量生產的經濟規模和產品高良率,但科技菜鳥的美利達因設備、人力缺乏,不但良率嚴重不足,還得配合客戶燒錢擴充產能。

「第一年良率只有七成,貨剛交給廣達,人家就大罵:『叫你們總經理來!』」曾崧柱開車開了三小時,去被廣達採購經理訓斥,摸摸鼻子回廠重做;第二批又被罵了三、五回。

在連續虧損五、六年後,曾崧柱眼見這項科技大夢,已幾乎將本業的上億元利潤都賠了進去;當客戶廣達想要轉進中國時,企圖心十足的曾鼎煌還信心滿滿地想跟進設廠,曾崧柱卻極力主張放棄當初催生的部門,向父親進言力主停損收場,父子在攻防之間爭論了多年,最後才在○八年正式收攤。「我敢於堅持,終於得到父親點頭,全心回歸經營自行車本業。」但問題來了,已經投下巨資的人員和機器該怎麼辦?曾崧柱因應得宜,迅速找到買主,把壓鑄機等設備賣到日本、中國;五百名員工有九成順利轉到自行車廠部門。一回歸本業,正好搭上了國內外的自行車休閒運動風潮,美利達轉虧為盈,財報愈來愈出色,這才讓當初不同調的曾鼎煌,臉上的線條柔和了起來。

向來採取守勢的曾崧柱站上領導人位置,就要改變,「要生存、壯大,非當變形蟲不可。」在中國市場,相較於江蘇昆山起家的巨大,站穩華中市場;從廣東深圳發跡的美利達則在華南稱王,多年來,兩強堅守互不侵犯的默契。

但今年,曾崧柱接班後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則是砸下重金設置南通廠,並預備將中國的營運中心遷移至此,據點與江蘇昆山的巨大相近,以追求台灣自行車產業再次群聚的團結效應。

曾崧柱這一著棋,早已想到千里之外。他認為,目前的深圳廠,隨著快速都市化,許多周邊零組件廠被迫遷廠,讓自行車業最仰賴的供應體系形同瓦解,因此,不得不有「華東設廠之策」。唯有巨大加上美利達,才能吸引更多的零配件廠群聚設廠,將台灣自行車業的供應鏈做大,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巨大總經理羅祥安強調,自己是第一、第二任的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會長,曾崧柱是第三、第四任,透過成員彼此分享管理經驗。台灣就是全球高價自行車的產製中心,絕不會落入與中國廉價自行車的紅海廝殺,曾崧柱有遠見,把設計和發展根留台灣,很大器。

不怕挫折

咬牙完成任務 贏得客戶而提起自己的貴人時,曾崧柱則不假思索地指出兩位對他最凶的人。

首先是恩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教授司徒達賢。曾崧柱說:「他對企業家一視同仁,不留情面,人稱魔鬼訓練教頭,也是唯一能讓我猛冒腎上腺素的人;上課前,不准開手機,否則就出去;上課時,叫學生起來回答問題,還會接著問其他人的回應,答不出來就罰站,就算是大老闆也一樣!」面對司徒達賢的鐵腕,曾崧柱非但未曾抗拒,還將司徒式的管理哲學運用到公司管理。

而司徒達賢也對曾崧柱讚譽有加:「曾崧柱當時還很年輕,表現卻十分穩重,上課過程中,他很專注聽大家討論,發言不多,但每次發言總是很有見地。他每周從彰化坐火車來台北上課,班上同學都十分佩服他勤學不懈的精神。」另一位讓曾崧柱視為貴人的,是Specialized猶太裔老闆Mike Sinyard,這也是最敢凶他的人。

自行車品牌大廠Specialized原為美利達在美國的客戶,○一年因營運出狀況,而請求美利達伸手奧援,曾崧柱力促入股四九%,美利達成為Specialized的大股東。

衡情論理,Mike Sinyard應該對曾崧柱這位救命恩人很禮遇才是,但Mike鐵面無私,且又與曾鼎煌同輩,每每在下單時,總是以父執輩的高姿態,用嚴厲甚至咆哮似的口吻,催促美利達以超高品質、超低成本交貨。

曾崧柱回憶,起初接到不可能的任務時,自己曾多次低聲下氣情商,卻換來Mike Sinyard狠狠的一聲「No!」,還威脅要「轉單」給巨大;但後來在曾崧柱忍氣吞聲,而且保證使命必達下,漸漸獲得Mike的信賴,至今美利達已成為Specialized最優秀的供應商了。曾崧柱說:「正因為他的龜毛要求,才促成兩方的雙贏。」台灣人壽董事長朱炳昱曾獲曾鼎煌的支持創立龍邦建設,他是曾崧柱政大企家班的學長,他鼓勵曾崧柱去讀企家班,肯定曾崧柱認真踏實於求學、經營事業,他說:「曾崧柱是位能傳承、發揚光大、更上一層樓的第二代。」

曾崧柱

出生:1957年

現職:美利達工業董事長

經歷:美利達工業總經理、經理、技術員學歷:文化大學物理系、政大企家班家庭:已婚,育有1子2女

從代工到國際品牌之路

美利達大事紀

1972年 曾鼎煌創立美利達,擔任董事長,從自行車代工起家。

1986年 推出自有品牌Merida搶攻歐洲市場。

1990年 前往中國深圳設廠。

2001年 第二大客戶Specialized請求金援,美利達入股。

2003年 巨大董事長劉金標找上美利達董事長曾鼎煌,協議成立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曾崧柱任副會長。

2007年 在山東德州設廠。

2009年 中國休閒運動市場通路成熟,內銷部轉虧為盈。目前中國布局:擁有16家分公司、2000多個經銷點,其中1500個是專賣店;2010年銷售量28萬輛、2011年近56萬輛、2012年可望破80萬輛。

2011年 身為台灣第二大自行車廠,集團全年合併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全年全球成車銷售總數達182萬7540輛。

2012年1月30日 曾鼎煌過世,曾崧柱接任董事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7

存稿系列(3): 希慎(0014)希望

我在希慎廣場開幕當日曾經去參觀過一次,之後又經過了幾次,今日講下對呢個場的感覺。

重建後希慎廣場內部設計類似高級版的apm,合共有40層,地庫3層同樓面14層都是店舖,由15樓對上23層都是寫字樓,最底層為於新加坡上市的牛奶國際旗下的超級市場。地庫1及底層是由DFS集團經營,並設有地鐵接駁口。1至7樓均以售賣女性用品,8至10樓是台灣上市的誠品生活旗下的誠品書店,而11至14樓各國食肆總匯。

我當日是在1樓的入口進去的,因為當日開幕,人流相當多,感到不太舒服。然後向下層探索,這兩層不知為甚麼原因實在香味實在太濃郁了,令我感覺非常難受,後來從地鐵口進去才發現,這些香味是為了吸引陌生及不知地方客人而設的,讓他們可以容易找到這個地方,不過這個方法我不太接受。

底層的超級市場的貨品頗為齊全,並設有食肆,應能吸引大量人流。然後我就由底層往上走,發現每上一層的電梯只有一部,如人流一多,上樓較為困難,如果想選擇升降機,或許想使顧客多逗留,每部只能上3層,亦非常不方便。雖然整體感覺不如九龍站圓方孤獨,店舖風格獨特也有賣點,但是可能預留大量地方給寫字樓樓面,分配給商場的地方嚴重不足,加上每層的店舖相當多,擺設也不少,於是就採用開放式店錯、並需縮窄行人走廊應付,但是希慎廣場的位置是在核心區域,人流較多,如果採用這種方式,會給顧客侷促的感覺,不利他們的消費。但誠品書店的設置,正如上一篇所講,我個人認為不太樂觀,但在銅鑼灣缺乏書店下,可能是一個妙著,至於最高層食肆其實感覺滿不錯,價錢也適合這一區的消費,不過以我的消費模式來睇,真是唔會入去駛一蚊。

個人認為,這商場真是不太適合男性,對女性,特別是中高消費的熟女則頗為理想,可能主席利小姐本人會喜歡,但是家庭客肯定是會不喜歡的。而這種模式卻是侷限了租金收入的增長。不過這個場就是有獨特個性,至少能做一個利基性的商場,但以地標性的商場來睇,雖然位置確實唔錯,但因為設計卻是認為商業是寫字樓的附屬,有些地方我認為做得過窄過少,預留給寫字樓的地方又太大,我覺得他的設計難以做到這目標。

至於在戰略上,利氏家族早在戰前已取得銅鑼灣一帶地皮,經過多年發展,雖然曾經出售部分物業,但在1981年把和大昌地產(88)地產商合資的希慎發展上市,雖曾經在1991曾有有注資利舞臺的動作,但是相對其他大型發展商來講,除了1997年購入娛樂行後來又蝕本賣出之後,他們的動作只是不斷把物業拆卸然後重建,並作多項內部裝修,提升物的租金,希慎廣場就是一例,這種模式雖然悶但是穩勝。在重建以後,和利舞臺廣場物業群及利園物業群形成三面包圍之勢,盡享地利,但是他卻非以商場為主,所以雖然自遊行對他利好,但不很顯著,所以這增長較緩慢。不過這種穩健的模式,卻是家族企業背景所決定的,未來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雖然租金收入增長有所侷限,不過對希慎來說,肯定是利好的。於從希慎的最新業績顯示,希慎廣場佔擴大後整體物業面積逾15%,但因為其地點優越,加上持續不斷更新物業組合,租金及盈利增長會增長很快。另外,由於其財務一向穩健,負債率只是12%,加上重大資本支出告一段落,估計派息也會提高。雖然近來股價已逐步反映這利好因素,但購入此股仍未遲也,因為始終是一隻穩定增長且管理層不錯的收租股。

這隻股又令我想起劉德華的一句,你想過足癮輸,定係想悶悶哋贏?



資料來源:
1. 希慎(0014)之上市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74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1

什麼叫好公司?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cd4b.html

飛機又延誤了。我掏出《巴菲特語錄》(The Oracle Speaks - Warren Buffett in HisOwn Words),讀了起來。

巴菲特在某大學演講。學生問,"什麼叫好公司?"答,"我舉個例子。吉列(Gillette)佔全世界刮鬍刀片的市場份額為60%。我是吉列的股東。我每天睡覺之前都想,全世界有20億成年男人。即使在我睡覺的時候,他們的鬍子都在繼續生長。每每想到這裡,我就睡得很安穩。

再舉個例子。互聯網對很多傳統企業具有摧毀性的打擊。這我知道。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從互聯網公司賺錢。我想,還是從那些不受影響的公司中尋找機會。哪些公司不受影響?比如箭牌口香糖(Wrigley)就是其中之一。"


Note: 
This book does not have a Chinese versionye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2

「自行車銀行」開路 大學生信貸員上山下鄉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49290.html

到海南,你可能很難感受到一家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將小額貸款做得有聲有色,特別是針對農戶的小額貸款,讓金融服務真正上山下鄉,並在國內都創下了一定的名聲。

經過5年時間摸索,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下稱「海南農信社」),不僅在小額信貸上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一小通」,還創新了自己的小額貸款模式,即建立了一支全新的大學生小貸隊伍。

在海南農信聯社理事長吳偉雄和海南農信社小額信貸總部主任陳奎明看來,過去農信社呆壞賬多,農戶貸款不良率高,深層原因在於金融機構自身的信貸腐敗,在2003年全國啟動農信社改制之前,這種信貸腐敗普遍存在,已成為基層信貸員一種難以改變的習慣。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有今天的海南小額信貸模式。針對老員工已經養成的信貸『吃拿卡要』等習慣,首要就是重新建隊伍,這支隊伍的組成就是應屆畢業生。」陳奎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2008年,海南農信社著手培養了一支300名大學生小額信貸技術員隊伍。如今,這支隊伍已達500人。

重塑信貸文化

為改變農戶對以往信貸腐敗的歷史印象,海南農信社給這支隊伍明確規定了行為準則:不喝客戶一口水、不抽客戶一支煙、不拿客戶一分錢。以此培養農民對信貸員的信任感。

陳奎明解釋說,這種做法讓農戶產生了一種不還錢會內疚的心理,「因為這些剛畢業的學生就跟自己的子女一樣大小,在平時工作時也結下了很好的感情。」

海南農信社一位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說,剛開始下鄉宣傳小額信貸業務時很難,幾乎沒有人相信,許多農民認為他是騙子。他只能堅持挨家挨戶送小額信貸宣傳單,耐心講解,還幫助幹農活。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成功發放了第一組5戶婦女聯保貸款,用於種植辣椒,合計2.5萬元。隨後又成功發放了第二組貸款,合計1.3萬元,並漸漸得到農戶的熱情對待。這種經歷,很多小額信貸技術員都曾遇到過。

這支隊伍不像業內通稱的「信貸員」,而被稱為「小額信貸技術員」。陳奎明解釋說,是因為他們不僅做信貸業務,還要向農戶傳授一些農業技術和知識。只有農民賺到了錢,才能保證正常還貸。因此小額信貸技術員要做到「給農民放款,教農民技術,幫農民經營,促農民增收,保農民還款。」

目前,海南農信社已在全省18個市縣成立了19個小額信貸部,在205個鄉鎮成立了小額信貸服務站,每站配備2~3個小額信貸技術員。目前,有213名小額信貸技術員被海南省科技廳聘為科技特派員,419人兼任中華職教社農民技術培訓輔導員。

已在該行工作一兩年的幾位小額信貸技術員都說:「這項工作閒下來的時候很少,平時就是下鄉宣傳開拓業務,回訪老客戶,經常騎單車騎十七八公里,來回一趟要騎三四個小時,不像以前都是等客戶上門貸款。遇到利息扣款日那幾天,週六週日也經常加班。」

由於下鄉都是騎自行車開拓業務,這支隊伍也被當地農戶稱為「自行車銀行」。他們著統一服裝,帶著水壺,背著筆記本電腦,黨員戴黨徽,團員戴團徽,有些還戴著中華職教社農民技術培訓輔導員和省科技特派員證,深入農戶,為農民培訓和放貸。

本報記者在龍鱗村參觀時,看到的20多名信貸技術員,無一不面色黝黑,其中還有不少女信貸技術員。

「不拜訪貸款客戶的話,我們就下鄉做業務宣傳,一般先宣傳讓農戶自由組合聯保,若要貸款則跟我們聯繫,我們就會進村進行實地調查,有時候還幫農民幹活兒。」幾位小額信貸技術員說。

不同的考核機制

這支隊伍的考核機制和薪酬體制自成一體,並不與農信社裡其他員工一致。

「我們只考核貸款,不考核存款。主要考核貸款覆蓋率、放款客戶數、放款金額等。最主要的是考核放款客戶數,今年就要求每人每季度要新增加15個貸款戶。」海南農信社小額信貸技術員對本報記者說。

這樣做,實際上減輕了小額信貸技術員拉存款的壓力,讓其精力主要用於拓展新的貸款客戶,提高貸款覆蓋率上。

在薪酬上,小額信貸技術員的工資結構也與其他行員不同,由基礎工資、績效工資和年終獎金三部分構成。

其中,績效工資比照信貸員所放貸款收息10%~20%發放,其中一半按月直接發放給個人,一半作為賠償準備金專戶存儲。如貸款出現損失,則用小額信貸員自己的賠償準備金賠償。當本人離開農信社和退休時,多年累積的賠償準備金一次性全部退還本人。

這種薪酬體制被海南農信社自己概括為「把工資發放權交給信貸員」,小額信貸技術員的收入由發展業務多少及風險大小決定。

為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海南農信社還出台了《優秀小額信貸技術員掛職基層信用社管理人員辦法》,目前,有多位小額信貸技術員掛職基層信用社主任助理或副主任,甚至市縣聯社主任助理。海南農信社還與海南省委組織部和團省委聯合,讓一些小額信貸技術員掛職鄉鎮團委副書記、團縣(市)委副書記等職位。這些小額信貸技術員日後可在海南農信社內逐步得到提升,或有可能做基層幹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3

Facebook涉足招聘 招聘的未來是社交?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51634.html
F

acebook週三(11月14日)宣佈推出一款社交求職應用,向超過10億的Facebook用戶提供招聘信息。目前Facebook已經與5家招聘網站合作並提供了超過170萬個工作機會。與Facebook合作的5家招聘網站分別是Monster、BranchOut、DirectEmployers、Jobvite和Work4Labs(好吧,它們都是被LinkedIn搶走飯碗的公司)。求職者可以通過這款社交求職應用按照行業、關鍵詞和地點等類別搜索職位。

以Facebook的體量,業界自然而然地會認為此舉將對以招聘為生的LinkedIn造成衝擊。

福布斯網站相關文章對此分析認為,Facebook的招聘與LinkedIn招聘的定位不太一樣,但無疑是對後者市場的一種細分。作者明確表示:招聘的未來在於社交。

以下為福布斯部分原文

「Facebook的這一發布舉動是否會令週三(2012年11月14日)成為LinkedIn開始走下坡路的日子?Facbook的用戶構成多樣,這一點當然不同於LinkedIn,後者擁有1.75億年紀較長、受過高等教育的用戶。勒·維特的Work4Labs網站承認Facebook注重的是初級職位和小時工崗位而不是領薪崗位,而後者才是LinkedIn向申請者提供的崗位類型。正如今年7月《福布斯》撰稿人喬治·安德斯在一篇封面故事裡所指出的,LinkedIn公司的企業招聘工具LinkedIn Recruiter是該公司的核心業務。他們擁有三年的領先優勢,產品在招聘業界享有威望,據稱可以與彭博商戶終端相媲美。LinkedIn還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專業品牌,目的明確——旨在打造商業網絡。把工作和一個以派對照片著稱的社交平台攪在一起,可能會令年紀稍長的員工感到不大舒服。

然而,Facebook用戶基礎的規模意味著可用多種不同方式對用戶群進行細分。儘管只有22%的用戶年齡在45歲以上,但那也有2.2億人之多——超過LinkedIn整個平台的用戶數量。而且Facebook在招聘低技術含量的工人方面已經表現出十分的高效。立足低端市場會是一個不錯的起點,可以進而向上游發展併吞食LinkedIn的業務。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LinkedIn和Facebook兩個網站上都會建立個人檔案,他們可能不會介意下一份工作來自哪裡。

傳統的在線職位佈告欄如Monster.com必然將逐漸被淘汰。近年來Monster已經眼見自己的市場份額和股票價格暴跌,而LinkedIn則一路飆升,Facebook的開發者夥伴——Work4 Labs、BranchOut和Jobvite——已經籌集了數千萬美元資金以追求基於社交圖譜的招聘模式。毫無疑問,招聘的未來是社交。」

代表公司是The Resumator。

The Resumator創立於2009年,幫助小型企業更有效率地進行招聘。從張貼職位公告到檢視所有簡歷,這些都在協同合作的環境下完成。招聘公司只需輸入信息和應聘要求,然後The Resumator就會在多個人氣旺盛的招聘平台上發佈職位公告,同時在社交網絡上創造眼球效應。公司可以做很多有效的篩選,例如通過和其他公司討論申請人的表現,對方可以加入自己的評價,這樣在僱主下決定之前,就有了一份可跟蹤的建議。當公司陸續收到簡歷後,Resumator能夠幫助僱主從大量的申請中檢索過濾,通過給予實時的報告和分析,提高應聘程序的工作效率。The Resumator還提供一些管理技能測試之類的服務,以供於一些公司在作出聘用決定時的參考。服務計劃的價格僅從29美元起。

上個月,社交招聘平台The Resumator通過B輪融資募得210萬美元,本輪融資由Birchmere Ventures,Rincon Venture Partners和Salesforce.com領投,Innovation Works與ff Venture Capital也參與了本輪融資。Rincon Venture Partners同樣也是該公司2011年70萬美元A輪融資的領投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4

周鴻禕:商業利益要建立在用戶利益上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51706.html
天,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先生在第一財經日報社分享了他對互聯網行業、競爭對手和奇虎360公司自身的一些看法。他所談的話題也符合他在互聯網行業給人留下的印象:天不怕地不怕,碰上誰都敢炮轟。

儘管交流中談到了很多勁爆的話題,但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演講中反覆強調「用戶」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而周鴻禕的微博簡介上也寫著「360公司首席用戶體驗官」,他自白說,做360殺毒也好,做360瀏覽器也好,還有現在做360綜合搜索,都是出於為了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

周鴻禕曾經在自己的博客裡寫過一篇博文,名字就叫《什麼是好的用戶體驗》。他認為所有的行業都應該像娛樂業一樣,最重要的不是銷售產品,而是銷售用戶體驗。

他在演講中分享了360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免費產品積累用戶,然後再利用流量賺錢。事實上,這也是360產品思路的主線。無論是在殺毒領域、瀏覽器領域還是搜索領域,360都採用了這樣的戰術。

所以對周鴻禕來說,用戶是最重要的,他可以得罪任何人,但不能得罪用戶。他的商業利益必須建立在用戶利益的基礎上。他會炮轟對手,炮轟同行,但一定要照顧好用戶,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一個創業者,周鴻禕倡導初創者們做「微創新」,因為絕大多數的「顛覆性創新」都只是一系列「微創新」帶來的結果。目前,要作出一個「發明」已經很難了,應該多做用戶體驗上的「微創新」,他以蘋果現在取得巨大成功的iPhone為例:

他認為,iPhone的崛起並不是孤立的,可以追溯到2001年發佈的iPod,當初iPod只是一款音樂播放器,也就是Mp3罷了,並不是什麼「顛覆性創新」。但是,iPod大大提升了Mp3的用戶體驗,後來又加上了屏幕,又變成觸摸屏,增加了通話功能,就成了iPhone。Mp3和智能手機都不是蘋果發明的,但是將用戶體驗不斷提升,便成就了蘋果的創新事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5

如何保護你的密碼?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50591.html
始撰寫網絡安全的文章之後不久,我就變成了一個可笑的偏執狂。每天,駭客們不停地提醒我,偷竊我的個人資料簡直不廢吹灰之力,鬧得我心神不寧。

沒過幾週,我就把所有的網頁都設上獨一無二的複雜密碼,電子郵件賬戶啟用兩步驗證,甚至用不透明膠帶把電腦的網絡攝像頭蓋住——這一預防措施遭到朋友和同事的調侃,他們建議我該去作個心理檢查。

但最近的幾件事說明我做得沒錯。一個朋友說服我撕掉了蓋住網絡攝像頭的膠帶——他說這麼做有點過於謹小慎微了——結果幾天後我發現指示燈變綠了,說明有人進入了我的電腦在偷窺。最近,我收到一條谷歌發來的短信,是我的Gmail帳戶的第二步驗證碼。就是你首次輸入正確的Gmail帳戶密碼後,谷歌發送的作為二次密碼的一串數字。(一定要註冊這個喲。)唯一的問題是,我壓根兒就沒有在登錄我的Gmail帳戶。我根本沒在計算機旁。顯然是別人在試圖登錄我的帳戶。

駭客攻擊你很容易,易如反掌。只要點擊了一個惡意鏈接或者附件,就會遭到攻擊。公司的電腦系統每天都會被駭客攻擊,他們搜尋密碼,拿到類似拍賣網站的黑市網站上出售,一條密碼在那裡可以賣到20美元。駭客經常利用諸如開膛手約翰(John the Ripper)之類的免費密碼破解程序,這種程序運用被破解的網站上常用的密碼列表,每秒可以嘗試數百萬個密碼。

大多數人一生中某個時候都可能會遭到駭客攻擊。他們最好的辦法不過是推遲這不可避免的攻擊,辦法就是不要打開可疑的鏈接,就算是朋友發來的,並且管理好自己的密碼。不幸的是,良好的密碼設置習慣就像是用牙線剔牙——你知道它重要,但需要付出努力。你怎麼可能為每一個新聞網站、社交網站、電子商務網站、銀行網站、企業網站和e-mail帳戶想出各不相同又難於破解的密碼,同時還一個不漏地都記得住呢?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我給兩個我認識的最偏執(一點不假)的人打了電話,耶利米·格羅斯曼(Jeremiah Grossman)和保羅·科克(Paul Kocher),看看他們如何保證自己信息的安全。格羅斯曼先生是第一個公開如何輕鬆通過Web瀏覽器控制一台電腦的攝像頭和麥克風的駭客。他現在供職於一家互聯網和網絡安全公司WhiteHat Security,是公司的首席技術官,經常成為網絡犯罪分子的目標。科克先生是著名的密碼學家,以巧妙攻擊安全系統而聞名。他現在經營一家名叫Cryptography Research的安全公司,專營強化系統抵禦駭客的性能。以下是他們的秘訣:

不要借助字典。如果您的密碼可以在字典中查到,那還不如不要密碼。科克先生說:「最糟糕的密碼就是字典中的單詞,或者給字典中能查到的單詞插入一些符號,或做些修改。」駭客們往往會根據字典來測試密碼,或者修正拼法。如果您的密碼不是這一類,駭客通常會走開。

千萬不要重複使用相同的密碼。人們往往會在多個網站使用相同的密碼,駭客們經常會利用這一點。雖然在LinkedIn網站上的職業檔案

被破解大概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不過駭客會利用這個密碼破解諸如電子郵箱、銀行或經紀帳戶,那裡面可存儲著更有價值的財務信息和個人數據。

設置口令。密碼越長,破解的時間就越長。如果你不想駭客在24小時之內就能破解的話,理想的密碼應該設成14個字符或更長。由於長密碼難於記憶,可以考慮用口令,比如喜歡的電影台詞、歌詞或一首詩,只用句子中每個單詞的第一個或前兩個字母串在一起。

要不就亂敲鍵盤。對於敏感賬戶,格羅斯曼先生說他不用口令,而是隨機亂敲鍵盤,間歇性敲擊Shift和Alt鍵,然後將結果複製到一個文本文件,把這個文件存入一個加密的、有密碼保護的U盤裡。「這樣一來,如果有人用槍指著我的頭,要我說出密碼,我只能說我不知道。」

保管好你的密碼。不要將密碼存放在收件箱或桌面上。如果計算機感染了惡意軟件,你就死定了。格羅斯曼先生將他的密碼文件存入加密的U盤,記住U盤的密碼,這個密碼很長、很複雜。他使用帳戶時把這些密碼複製並粘貼過去,所以就算駭客在他的電腦上安裝了鍵盤記錄軟件,也無法記錄到他的密碼。科克先生用了個比較老套的辦法:他把密碼提示保存在他錢包裡的一張紙上,不是實際的密碼。科克先生說:「我儘量把我最敏感的信息和互聯網徹底隔絕開。」

密碼管理器?也許吧。密碼保護軟件可以讓你把所有的用戶名和密碼存儲在同一個地方。甚至你只要提供一個主密碼,有些程序就會為你創建強大的密碼,並自動登錄你的網站。LastPass、SplashData和AgileBits都為Windows、Macs和移動設備的密碼管理提供軟件。但是你別忘了:科克先生說他根本不用這種軟件,因為即使加了密,它仍然駐留在計算機裡。「如果有人偷走電腦,我就等於丟失了密碼。」格羅斯曼先生說他不信任這種軟件,因為不是他寫的。事實上,今年初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一次安全會議上,駭客們就演示了如何輕鬆地破解許多流行手機密碼管理器的加密技術。

安全問題要答非所問。諸如「你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之類的問題的答案是有限的,而諸如「你的中學是哪所?」等大多數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駭客們利用這些信息來重新設置密碼,從而控制你的帳戶。今年初,一名駭客聲稱,他用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最喜歡的寵物的名字成功地進入了其Hotmail和Dropbox的帳戶。比較安全的辦法是密碼提示和問題本身無關。例如,如果安全問題問你出生的醫院名稱,你的回答可以是:「你最喜歡的歌詞。」

使用不同的瀏覽器。格羅斯曼先生強調不同的事情要用不同的Web瀏覽器。「選擇一個瀏覽器瀏覽你認為不重要的『雜事』:網上論壇、新聞網站、博客等,」他說。「如果你登錄網上銀行或收發電子郵件,啟動第二個Web瀏覽器,完事就將其關閉。」這樣一來,如果不小心進入X級網站,瀏覽器被感染,你的銀行帳戶就不一定受到損害。至於何種活動用何種瀏覽器,Accuvant Labs去年研究了包括Mozilla Firefox、谷歌的Chrome和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發現Chrome最不容易受到攻擊。

分享要謹慎。科克先生強調說:「你的電子郵件地址和密碼就等於是你自己。」只要有可能,他都不用他的真實E-mail地址註冊網上帳戶。相反,他用「一次性」e-mail地址,如10minutemail.com提供的地址。用戶註冊、確認在線賬戶,10分鐘後它就自我銷戶。格羅斯曼先生說,他經常警告人們,要把輸入或在線共享的任何東西都看作公開記錄。

「你遲早會被駭客攻擊——這只是個時間問題,」格羅斯曼先生警告說。「如果害怕,就不要放到網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