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鳳凰自媒體”更名為“鳳凰號”,推出奧運專項欄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84.shtml

“鳳凰自媒體”更名為“鳳凰號”,推出奧運專項欄目
i黑馬 i黑馬

“鳳凰自媒體”更名為“鳳凰號”,推出奧運專項欄目

鳳凰自媒體更名為“鳳凰號”後,隨即推出“鳳凰奧運號”項目。

“鳳凰自媒體”平臺今日正式宣布更名為“鳳凰號”。據了解,鳳凰自媒體平臺更名後,希望能加速品牌特色化進程,深耕高質量內容領域,由此形成行業差異化競爭格局。此外還將實現優質內容在鳳凰新聞客戶端、鳳凰網、手機鳳凰網、鳳凰視頻客戶端等渠道的有效分發。

據悉,鳳凰自媒體更名為“鳳凰號”後,隨即推出“鳳凰奧運號”項目,通過獨家約稿的方式聯動“鳳凰號”資源,實現本屆里約奧運會的泛娛樂化傳播,並從政治經濟等多個角度對本次奧運主辦國巴西進行深度解析。

image1

image2

鳳凰號 鳳凰自媒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0

獨立咖啡館=“難盈利”,扭轉局面需要打造怎樣的核心競爭力?|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85.shtml

獨立咖啡館=“難盈利”,扭轉局面需要打造怎樣的核心競爭力?|黑馬薦文
李粼 李粼

獨立咖啡館=“難盈利”,扭轉局面需要打造怎樣的核心競爭力?|黑馬薦文

咖啡+場景,用好了可以扭虧,用不好則尾大不掉。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8分鐘

推薦理由:隨著星巴克類的連鎖巨頭開始布局精品咖啡,持續虧損的獨立咖啡店生存空間正在被進一步擠壓。更重要的是,咖啡+場景也並不能成為這些獨立咖啡店的靈丹妙藥。本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獨立咖啡店需要洞悉哪些道理,才可以走上盈利的康莊大道。

國內“第三波咖啡浪潮”在咖啡界的影響力,有點兒像O2O之於餐飲界,誰不參與進來就意味著落後。在一二線城市,以出品精品咖啡為特點的獨立咖啡館也一波一波開得熱鬧。

而令人尷尬的是,很多獨立咖啡館從逼格到口味都不輸於連鎖咖啡店,卻長期難以盈利,有的甚至慢慢死掉——獨立咖啡館幾乎要和“難盈利”畫上等號,這已經成了一個見怪不怪的現象。

國外的咖啡經歷了第一波的咖啡速食化(1940-1960年),劃時代的速溶咖啡在此時誕生;

第二波咖啡浪潮(1966-2000年),此時期重焙拿鐵與花式咖啡盛行,創立於1971年的星巴克在此期間壯大;

第三波精品咖啡在2000年後開始形成風尚,從生豆豆源、咖啡豆烘焙、咖啡的制作,甚至咖啡杯的選取上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範,獨立咖啡店是其常見的載體。

獨立咖啡店難以擺脫盈利困境,簡單說來原因有三。

1、消費大環境。國內大多數消費者對咖啡的理解還處在“分清拿鐵和摩卡的區別是什麽”的層次,咖啡精品化與實際消費需求脫節。大多數顧客品不出好咖啡和普通咖啡的差異,去咖啡店消費的人里,沖著味道去的咖啡愛好者總量少並且太分散。

2、老板問題。經營不善的獨立咖啡店老板,往往是情懷滿滿、有錢有閑的咖啡發燒友,並不具備經營管理能力,更沒有獨特的資源或成本優勢,開店之後遇到種種問題無法搞定,營銷更是無從談起。

3、缺乏核心競爭力和由此產生的品牌價值。國內目前多數獨立咖啡館都可以約等於文藝咖啡館,同質化相當嚴重,沒有鮮明的個性,品牌形象模糊。

獨立咖啡館畢竟和獨立電影不一樣,終究還是一個商業體,獨立咖啡店雖然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層面寄托,但最終也要通過產品、服務、環境和營銷手段實現盈利這一商業目的。

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巨頭都已經開始布局精品咖啡了,以精品咖啡為王牌的獨立咖啡店如果不迎難而上,打造自己的盈利能力,生存空間將會進一步被擠壓。

在中國這樣既無咖啡傳統,亦無咖啡剛需的消費市場,獨立咖啡店究竟要洞悉哪些道理,才可以走上盈利的康莊大道?掙錢需要策略,不僅僅是自烘焙和黃金萃取的事,見招拆招,或許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

立足本區域和社區,進行差異化經營

位置對於任何一家餐飲店的作用都舉足輕重,但成本決定了獨立咖啡店不可能選在連鎖咖啡店熱衷的優質商區。事實上,這也並不適合。獨立咖啡店的關註點,首先應該放在味道上,之後便是如何吸引所在地周邊的潛在客人。

星巴克的咖啡不算多好喝,勝在品牌效應,高性價比,便利和快捷,以咖啡品質取勝的獨立咖啡館,在味道上應該分分鐘碾壓星巴克才對。但是事實,能碾壓星巴克的確實有,但並不是所有,相反,很多獨立店的口味還不如星巴克。性價比低,不快捷,無品牌效應,如果連口味和服務都對抗不了連鎖店,就不要再想從連鎖店分流客人了。

即使品質相當,獨立咖啡館的競爭對象也從來都不是星巴克這樣的行業巨頭。本土品牌的獨立咖啡館要迎戰的,是所在區域的休閑飲品門店,比如鮮榨果汁店、奶茶店等等,因為他們之間共享著休閑簡餐的客群。

如果一定要設立對立面,那也可以把韓系時尚咖啡店視為一個,二者在門店規模和風格上都更加接近,韓系咖啡店在設計上可能還會更勝一籌;在選址上,韓系咖啡店也更多是在社區、普通商區跟獨立咖啡店爭奪瓜分客源。

本土社群的客戶忠誠度高低,決定了是否有充足而穩定的客流量並穩定盈利。對於如何提高社群的忠誠度,就要因地制宜了,一般來講,差異化與個性是兩個必備要素。

比較有趣的例子是近些年出現的寵物咖啡館。與貓咪咖啡館類似,前不久在上海碧雲社區開張了一家HOODOG CAFE寵物咖啡。不過不同的是,店主不僅把自己的法國鬥牛犬pock放在這里作為明星代言,愛狗人士也可以帶自己的愛犬進來陪主人喝咖啡——其實是主人喝咖啡陪狗狗和其他狗狗玩耍。當然,咖啡也絲毫不馬虎,都是店主親手調制的,也可以喝到精品咖啡。

HOODOG CAFE已經成為當地寵物迷們的聚會平臺,在這樣溫馨趣味的場景里喝喝咖啡度過一下午時光,體驗加倍,即使客單價高達七八十元,這家咖啡店生意也依然火爆,周六日甚至需要預約位置。

狗狗主題咖啡館在市場上還屬首例,相信只要保持咖啡的一定水準,這種模式會先在社區引爆話題,之後形成消費習慣,盈利指日可待。

當精品咖啡這樣的陽春白雪已成各個咖啡館的標配,並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獨立咖啡店的性格脾氣就尤為重要,決定了差異化的定位和服務的印象,二者互補構成門店貼近真實生活的性格,時尚、古典、小資、夢幻、高冷、暖心、詩意、運動、文藝、電子等,性格千變萬化,不一而足,只要是客人可以理解的,感覺舒適的,就具備了個性和商業性的平衡。

在洗牌外行的陣痛中,咖啡店經營者的擔當決定是否出局

根據《2015年中國咖啡行業調研報告》,中國咖啡館數量從2008年的2萬余家增至目前的10余萬家,其中只有大約30%是賺錢的。

雖然有人抨擊許多獨立咖啡店多在販賣情懷,裝文藝,但獨立咖啡店想實現盈利,要提防的並不是文藝和情懷,而是單憑一腔情懷來經營,過分追求文藝調調而嘩眾取寵。

事實上在大部分城市,咖啡市場還遠未飽和,星爸爸們能占據的只是核心商圈以及高級辦公區,非核心商區與社區的空間十分可觀。不少獨立咖啡館掙紮在死亡線上,其實是市場在清洗外行經營者。

業內人士這樣說:咖啡這個行當,價值觀太擁擠,方法論很空虛。的確,在當下的咖啡經營者中,同時擁有追求更高咖啡品質、技術儲備紮實和管理能力和生意頭腦強大的人實在太少。

此時,人就是核心競爭力,作為主導因素,左右著咖啡店的生死方向。

咖啡店的主人或者經營者一定是複合型人才,不僅對咖啡了如指掌,舍得投入巨資購進昂貴的咖啡機,還得從一開始就有經營意識,能讀懂財務報表,收入和支出都有合理控制。

獨立咖啡店的確意味著,從咖啡豆的篩選、烘焙再到制作,都是老板帶領團隊自己完成的,但會做咖啡不代表能經營好咖啡館,經營者需要梳理工作流程,保證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高效,統一;管理團隊對員工進行專業訓練,保證每一名咖啡師和服務員都能勝任自己的崗位,為顧客提供穩定並且優質的服務;隨時發現店里的問題,研究解決方法;搞好營銷,吸引流量,招攬新客同時也培養回頭客;創業時代,一些經營者或許還需要懂得搞定資本,處理好與合夥人、核心團隊的關系。

除了複合型的管理能力,個人品牌也成為獨立咖啡店的核心競爭力。獨立咖啡店的“獨”,一定程度上也要歸於“店主”這位靈魂人物的偏好和格調——相信一位世界咖啡拉花大賽優勝者的店主的吸引力,會給咖啡店帶來不小客流。

咖啡+場景不是靈丹妙藥,成為咖啡店基因才能顯效

一杯原料較好的咖啡物料成本約為5元,獨立咖啡店平均每杯咖啡售價為28到35元,一個百余平方米的小店每年的店面租金和員工資等成本至少25萬元,如果咖啡銷量無法達到一定的數字,僅靠賣咖啡根本無法存活。

好在咖啡店這種業態可塑性很強,可以無縫融入到任何一個場景,於是有的店把讀書會引入咖啡廳,也有聯合他人組織藝術沙龍、咖啡店推廣品牌的手工成衣,還有咖啡店可以試用有機化妝品等等。但這些賺取活動的場地費,為品牌做廣告的咖啡+只是雪中送炭,暫時讓咖啡店實現營收,並不能真正讓咖啡店變強大。

與其摸索咖啡+場景的路子,最後轉變成為複合式經營,不如一開始就把場景融入咖啡店的經營策略中,讓場景和咖啡相互促進,成為一個特色平臺,客人在享受場景帶來的滿足同時願意消費更多的咖啡。

獨立咖啡館同質化嚴重,客戶粘性、忠誠度都相對欠缺,獨特的場景可以立刻形成品牌區分,位於廈門大學藝術區的向日葵之家咖啡館,就是一個典型。廈門是充滿休閑氛圍的城市,廈大藝術區除了常有慕名而來的遊客,更有大學周邊的學生、教師以及藝術工作者們駐紮。

向日葵之家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為“買手店”,給周邊社區對藝術非常敏感的人們的感覺,已經不單是咖啡館,而是一個設計精品店。

咖啡店四處都擺放著各種店主從全國各地買來的雜貨和設計師作品,“買手店”為客人之間的交流創造了平臺,店主也是兩位富有藝術氣質的年輕人,靜靜地給客人調咖啡,制作簡餐。當被問起某件物品,還會講出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

獨一無二的手沖咖啡加上獨特的設計品構成的藝術交流氛圍,讓它在園區得到了穩定的客流和老客戶。

創業咖啡館是咖啡館平臺化的一種極致。在創業咖啡館的模式下,咖啡已經不再是主角,而是創投氛圍和資源的載體。但事實是,從2010年開始的創業咖啡館從一線城市燃燒到各地省會城市,火熱的背後面臨生存的壓力更高,盈利的不超過10%,60%處於現金流虧損狀態。

無論是3W咖啡、車庫咖啡還是貝塔咖啡,創業場景的加入,讓咖啡館成為創投者的聚集地,但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創業咖啡不具備成熟VC的運作能力,且創業者之外的人士很少會光顧,除了舉辦創投活動是會吸引到人流,其他時間比一般咖啡店更難獲得客人。

之後這種模式除了倒閉,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完全剝離咖啡店的內核,變成投資機構,但如果背後沒有資本支撐,很難實現;二是創業人士已經多到星巴克容納不了,每天必須來這里談事情。

咖啡+場景,用好了可以扭虧,用不好則尾大不掉。場景一定是為咖啡服務,圍繞著咖啡來展開特色服務,否則就可能會忘記了自己的核心,變得混亂而難以把控。

結語

雖然星巴克啟蒙了中國人的咖啡意識,大多數國人卻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了解什麽是“精品咖啡”和它背後代表的文化。

但不能否認的趨勢是,第三波咖啡浪潮下,獨立咖啡強調精品生豆、地域之味和淺度烘焙,追求咖啡本身的個性將越來越融入新一代消費者的意識中。

新一波消費者培養的重任,落在獨立咖啡店身上,用每一杯咖啡贏得自己的客人,並非易事,商業化策略要定早定好才不會折戟。對於中小玩家來說,獨立精品咖啡館還有巨大機會,但先得學會生存,留得青山。

獨立咖啡館經營需要回歸商業本質,深入挖掘客戶需求,放大顧客綜合體驗價值,充分整合資源,形成獨特魅力。

或許就在不遠將來的某天,你我坐在常去的那家世外桃源般的小咖啡店品嘗咖啡,你說喜愛混合烘培的豆子的厚重濃烈,就像交響樂,我說喜歡單品咖啡豆的清新明快,就像器樂獨奏,每個人都真正體驗到咖啡的妙處,並在這種匠人文化強烈的餐飲品類不斷紮根過程中,獲得更多心靈的慰藉。

獨立咖啡 盈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1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83.shtml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三聲娛樂 三聲娛樂

蜻蜓FM副總裁郭嘉:內容變現是音頻行業的決勝因素,這是一場持久的戰鬥|黑馬薦文

“內容變現是未來幾家音頻平臺誰能夠在這個市場上勝出最重要的因素,看誰能最先探索出一個有效的途徑。”

“直播的橫空出世,一定程度上,搶了音頻在2015年的風頭和熱度。但音頻行業不是一個短期行為,不管是和對手的競爭,還是應用在用戶層面的普及,都是一個持久戰鬥。”在接受《三聲》(ID:Tosansheng)記者專訪中,蜻蜓FM副總裁郭嘉這樣說道。

從2014年開始,音頻行業的風口正盛。2015年1月,蜻蜓FM完成C輪融資,融資金額達數千萬美元。2016年2月25日,蜻蜓FM宣布完成由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的D輪融資,成為移動音頻行業里首家融資到D輪的公司,其融資過後的估值達到25億人民幣。除了蜻蜓,其他FM平臺也都在謀求融資擴張。

在郭嘉看來,雖然盈利與否非常重要,但整個音頻行業正處在一個擴張的階段,依然要保持對外投資效率、節奏和規模。

“盈利是一個戰略考量,也是一個現實問題。如果現在在市場中沒有大的投資,我們可以做到收支平衡。2015年,我們的收入達到一個億,抵消人力成本、帶寬服務器的成本,還是有盈余的。但是在市場擴張階段,有錢還是要更有效率的花出去。”

從網絡收音機到綜合FM平臺

“為什麽現在那麽多人關註音頻?有的人喜歡用耳朵來攝入資訊。”郭嘉認為,人們之所以對音頻的需求始終存在,因為聲音具有伴隨性的特質——信息碎片化時代,音頻不占用眼睛和手,不和其他應用爭奪時間,在用戶做其余事情的時候,增加一份陪伴。

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內,收音機在人們生活習慣中出現被淘汰跡象,使得大眾一度以為廣播音頻都是過去式。移動音頻行業的創業者們敏銳察覺出,用戶不是不需要音頻,而是需要一個新的平臺和入口重新進入到音頻世界。

2011年9月15日,蜻蜓FM(iOS)上線,成為互聯網第一款音頻FM平臺。隨後幾年間,喜馬拉雅FM、荔枝FM、考拉FM等移動音頻平臺相繼成立,整體行業開始逐漸形成。

最開始的蜻蜓FM APP被稱為“網絡收音機”——集成了國內外3000多家廣播電臺。“蜻蜓開始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電臺,因為電臺是專業化的生產音頻內容的媒體,如果把電臺的內容聚合起來,呈現給用戶的是標準化和高質量的內容。”蜻蜓FM用戶在短短半年後就突破1000萬,“通過廣播積累第一批種子用戶,至今仍然是很穩定的用戶。”

理論上,傳統廣播電臺在內容生產和專業環節領域有很強的積累優勢,而移動音頻則占據了媒體和渠道的優勢。2014年10月,蜻蜓FM和鄭州人民廣播電臺簽訂合作協議。“一方面,我們幫電臺把好內容在互聯網上呈現和分發,另一方面,把蜻蜓好的內容放到傳統電臺上落地,得到互聯網之外的用戶的關註。”

與視頻行業比,音頻行業不僅發展時間短,而且體量相對較小。各家音頻平臺開始采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但實際上不外乎兩種做法:一種是用戶主導UGC內容,另一種則是平臺提供精品PUGC/PGC內容。

蜻蜓FM的業務開始轉向PUGC的模式,即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內容是由旗下12000名獨家簽約的主播制作上傳的。郭嘉表示如此做的目的是希望用戶能在蜻蜓平臺上聽到高品質內容,這是從電臺時代就已經確立的發展理念。

隨著用戶量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市場對於內容需求的水平正越來越高。PGC模式成為目前音頻FM行業的潮流,因為其專業程度更高。在主播自制內容和有聲讀物業務之外,蜻蜓FM在頭部PGC內容領域也不斷發力,其中《曉松奇談》、《羅輯思維》、張召忠等都是蜻蜓FM頭部內容的重要部分。

根據介紹,蜻蜓FM平臺上,電臺業務占到15%,有聲讀物業務占到30%,其余都被主播自制內容和頭部PGC內容占領。“隨著整個音頻行業的內容建設越來越好,用戶也越來越成熟,音頻的內容一定向更深層次,能夠給予你知識和觀點的好的內容轉化,這是一個階段性的事。”

蜻蜓FM的挑戰與機遇

“音頻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首先讓更多的用戶習慣音頻這種信息的獲取方式,然後這批大平臺未來要根據差異化的需求,形成自己產品內容的結構。”這是郭嘉對於行業趨勢的整體判斷。

相關數據顯示,現在蜻蜓FM的用戶量為兩個億,用戶日活躍量是1000萬。在用戶結構方面,郭嘉介紹道,“25歲到35歲是最大的人群,往上十年和往下十年會多一點,其中男性占到了70%。”在他看來,蜻蜓平臺上思辨性知識性內容多導致男性用戶數量較高。“現在蜻蜓的內容上男性化程度比較高,未來會針對女性和低齡人群進行內容矩陣的打造。”

蜻蜓FM在不斷探索新的傳播和商業可能,例如音頻直播。到目前為止,蜻蜓FM已經嘗試過清華大講堂和巴菲特股東大會的音頻直播,其中巴菲特股東大會的播放量達到120萬。與視頻直播相比,音頻直播對網絡、流量的要求很低,一個人一臺電腦一條線便能完成直播。同時,用戶也可以隨時隨地收聽,不需找有電視和WIFI的環境。

不過,更讓郭嘉關註和思考的是,什麽樣的音頻內容會成為爆款?“一種是有思想有內容的大咖的作品,目前最有爆款水平的節目可能就是《曉松奇談》。另外一種是在形式上通過精良的制作的作品,比如廣播劇。”蜻蜓FM已經購買諸多作品的音頻改編權,這意味著孵化和制作爆款音頻內容將是蜻蜓在未來兩三年的重點突破方向。

事實上,除了廣告模式,音頻FM行業還沒有足夠豐富和成熟的商業變現模式。雖然付費內容正在形成規模,並且用戶的付費習慣也在養成,但是仍沒有足夠良好的內容和商業矩陣予以支撐。這種“瓶頸”直接影響到2016年整個音頻FM行業的相對趨冷。

“內容變現是未來幾家音頻平臺誰能夠在這個市場上勝出最重要的因素,看誰能最先探索出一個有效的途徑。”

郭嘉對於目前蜻蜓FM的商業化探索如此介紹道,“我們在探索主播的粉絲經濟模式應該怎麽做。現在平臺上最直接的模式有打賞、粉絲電商、內容收費、平臺微課,以及線下活動收費等,特別是積極推進與車聯網的合作。”在智能硬件上,蜻蜓FM和青島海爾合作一款冰箱,將聲音介入場景擴散進廚房;還推出了小藍牙音箱等硬件設備。

談及未來戰略規劃,郭嘉認為蜻蜓FM甚至整個移動音頻行業有著兩個基本重心。“收聽只是這個行業的入口,未來我們希望能形成一個有效跨界。比如向全媒體跨界,向視頻圖文的打通。再比如,基於聲音的互動型、社區型的產品,而不是僅僅作為工具型產品。未來在這兩個維度上,我們都有很宏偉的目標要去實現。

音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2

金固股份定增獲批 27億將全部用於子公司汽車超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80.shtml

金固股份定增獲批 27億將全部用於子公司汽車超人
王琳 王琳

金固股份定增獲批 27億將全部用於子公司汽車超人

募資到位後,將全部投入汽車後市場O2O平臺建設項目,打造‘線上商城平臺+線下門店服務’的O2O+B2C運營模式。

i 黑馬訊 8月3日消息,金固股份今日晚間發布公告,證監會發審委今日對公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申請進行了審核。根據審核結果,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獲得審核通過。

金固股份董事長孫鋒峰表示,“募資到位後,將全部投入汽車後市場O2O平臺建設項目,打造‘線上商城平臺+線下門店服務’的O2O+B2C運營模式”。這意味著,審核通過後,汽車超人即將順利獲得27億元的資金支持。

6.pic

金固股份早在2013年就推出特維輪項目,以線上輪胎及汽車零配件的銷售,線下門店進行安裝和服務的O2O 電商模式,介入汽車後市場行業。

2014年, “特維輪”項目的升級為——汽車超人。汽車超人是金固股份旗下全資子公司 ---- 特維輪網絡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自營汽車後服務O2O平臺。主要從事汽車保養、汽車美容、汽配件銷售領域,業務包括保養、美容、輪胎、保險、查違章、加油卡、充值等業務,未來公司還計劃延伸到汽車金融、二手車、車險、新能源汽車、車聯網等多個領域。

據悉,汽車超人主要采用自建倉儲物流體系,在杭州、北京、廣州、長春、武漢、成都、上海七個城市建立了樞紐倉,在全國主要城市擁有200個衛星倉,支撐二三四線城市的24小時送達。未來,汽車超人還將以終端門店為支撐實現微型倉功能,客戶可選擇到店收取及服務,進而免去等待時間。

金固 汽車超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3

滴滴與Uber中國合並,其實最大的贏家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803/157878.shtml

滴滴與Uber中國合並,其實最大的贏家是.....
楊壹圓 楊壹圓

滴滴與Uber中國合並,其實最大的贏家是.....

此次滴滴和Uber合並,使得BAT雨露均沾。但其實,蘋果才是最大贏家之一。

本文系i黑馬投稿,作者楊壹圓。

周一,一條重磅消息刷了所有人的朋友圈。

“滴滴出行宣布收購優步中國(Uber)”。

公告中顯示,雙方達成戰略協議後, 滴滴出行和優步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有消息稱,滴滴出行與優步中國合並之後,市值將達到 350 億美元。

為何優步中國業務要與滴滴合並呢?

  

在滴滴出行與優步達成戰略協議之後,優步的創始人卡拉尼克就對其中國團隊發布了一封信件。

信中按照卡拉尼克解釋就是,優步和滴滴在中國燒錢數十億美元,然而兩家公司至今沒有扭虧為盈,不如一起實現共贏。

我們先來看看滴滴出行與優步的戰略協議條款,可以看到大概幾個關鍵點:

  

1.優步中國將保持品牌和運營的獨立性。

2.滴滴出行將整合雙方資源,包括技術、運營、管理團隊,實現共享資源、協同發展。

3.滴滴出行將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創新服務,滿足消費者各種出行需求。

4.滴滴出行將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持續進行市場培育。

5.滴滴將加快國際化步伐,進一步推進進入其他海外市場。

6.優步全球將持有滴滴出行5.89%的股份,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

7.優步中國的其余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

8.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和優步創始人卡拉尼克互相加入雙方董事會。

有的人說,這次滴滴和Uber合並,成了BAT三方都投資過的公司。但也許你們還忘了一位“老司機”——蘋果。

其實,蘋果才是最大的贏家之一。

兩者合並對蘋果意義重大

今年5月,蘋果以10億美元投資滴滴出行,這是滴滴出行成立有史以來獲得的單筆最大投資。而通過此次投資,蘋果成為滴滴戰略投資者、與騰訊、阿里巴巴等重要夥伴一起助力滴滴為廣大中國車主與乘客打造數據驅動的移動出行平臺。

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表示,Apple的認可令成立四年的滴滴深受鼓舞,更是一種激勵。 滴滴將繼續努力,與司機和乘客、與全球夥伴一起,讓人人擁有更加靈活可靠的多元出行選擇;幫助我們的城市解決交通、環保和就業挑戰。

Apple CEO Tim Cook表示,滴滴彰顯了中國iOS開發者社群的銳意創新精神。滴滴打造的出行平臺及其卓越的管理團隊令人贊嘆,我們期待支持滴滴的長期發展。

蘋果已經被廣泛謠傳將踏入汽車行業,其電動車專案是成立於 2014 年的“泰坦計劃”,特斯拉首席執行伊隆·馬斯克在今年1月11日接受BBC采訪時提到,蘋果開發電動車的計劃是“公開的秘密”。

那麽,滴滴出行與優步中國的合並,對蘋果來說有何意義呢?

可以說,滴滴與Uber中國的合並對蘋果意義重大。

在5月份,滴滴宣布獲得蘋果10億美金投資後,各方評論一時四起,都同時將焦點聚集在了一個字之上——車。

是的,這是蘋果投資滴滴的關鍵詞。

對於蘋果來說,打造Apple Car不僅僅是造屬於蘋果自家的汽車,它更希望”再一次改變世界”的推出全新革命性的個人交通代步工具。並且還要在車載服務上大大發力,而蘋果正在尋求除電子產品之外的下一個新的增長點,汽車領域自然成為蘋果更大的創收空間。

同時,滴滴與Uber中國合並,這筆交易對蘋果將意味著,不久前砸下的10億美元投資,短期內就可以獲得25%的投資回報,可謂相當豐厚。

另外,這次的合並交易,還將讓蘋果間接成為了滴滴出行和優步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移動出行服務企業的投資人。關鍵是,這不僅關系到優步的全球服務,而且對蘋果巨資投入的汽車計劃受益匪淺。

當然了, 間接成為優步投資人的蘋果,對優步同樣有好處。

一直有消息稱,優步正考慮利用可用的 5 億美元和高科技打造屬於自己的地圖服務,目的是減少對谷歌地圖的依賴。

因此在蘋果擁有自主的地圖技術的情況下,與蘋果成為投資關系之後的優步更多是“有益無害”的結果。此次蘋果 CEO 庫克和優步老板卡拉尼克站到了“同一陣營”。

蘋果投資出行行業,它才是“老司機”

在上周蘋果公布2016 Q3財報之後的電話會議上,庫克被 Cross Research 的分析師問及,為何蘋果仍在進行一些投資和並購,比如直接投資了中國的拼車企業滴滴出行,蘋果未來在並購方面的戰略是什麽?

對此庫克回應稱: “對中國的滴滴出行,可謂一次不太尋常的投資,我們對此類初創公司的投資項目不多,但對於投資滴滴出行,則是一項比較好的財務投資,並且我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家公司可以有戰略上的合作。最後,我們也有望了解到更多拼車行業以及中國市場某些細分市場的情況,滴滴出行是個相當棒的團隊。我們相信這是聰明的投資。”

  

蘋果通常不會通過收購其他公司作為收入來源之一,按照庫克的說法,蘋果的財務支出一切都是為了技術和人才,促進內部新產品的開發,加速進入新的領域。

不過,在Q3財報中顯示,蘋果第二季度在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滑33%,而此次滴滴與優步中國合並交易,也相當於為蘋果獲取了更多的營收增長機會,目前實際已經產生了第一筆可觀的收入,這與蘋果直接收購公司有著顯著區別,並且根據並購協議,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仍會保留其獨立性和身份。


了解蘋果的人都會知道,蘋果對投資是相當謹慎的,它只會投資它值得認可,並在未來有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近些年,蘋果一直在宣傳其環保理念。從今年iPhone SE的發布會中就可以看出。

在發布會中,蘋果環境事務副總裁Lisa Jackson曾講到,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司,保護空氣和水資源,並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是 Apple 對中國的重要承諾。同時她還表示,將在中國搭載一個更加綠色的蘋果公司。

去年4月,蘋果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光伏業,正在中國西南部高原建設一個太陽能項目,這也是蘋果在美國之外地區建設的第一個太陽能項目。

蘋果公司環境事務副總裁麗莎傑克森曾表示,這是蘋果首個在中國投資的光伏項目,也是首個在中國投資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但絕不是最後一個。

眾所周知,蘋果作為一家跨國性大公司,其合作夥伴每年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可觀的,如果能夠100%使用清潔能源,降低碳排放,並大力推進清潔能源投資,這對於現今中國的環境改善是有很重要的幫助。

蘋果表示,將在中國推進兩個環保項目,從現在起到2020年,這些新項目將幫助中國減少超過2000萬公噸溫室氣體汙染,相當於近400萬輛客運車輛停駛一年。

我們都知道,蘋果在近兩年一直在打造Apple Car,布局車載系統,采用電池續航加無人駕駛技術。

當前,蘋果汽車仍在研發中,蘋果也已經從汽車行業挖到了有關自動駕駛的專家,並組建了數百人的團隊,這一項目的內部代號為“Titan”。 針對蘋果汽車的討論,絕大部分內容都來自於其最新一季的財報上,季度收益首次下滑成為眾人討論的熱點。所以很多人認為,蘋果的殺手鐧要來了。

來自Above Avalon的蘋果分析師Neil Cybart表示,蘋果今年在R&D研究開發方面的投入會達到100億美元,相比2015年增加將近30%,相比4年以前每年30億的投入更是多得多了。

Cybart認為,蘋果在R&D(研究與開發)的費用上的投入變多,表明蘋果在iPhone之外正尋求可長期發展的新熱點。

畢竟iPhone產生的收益當前仍然牢牢占據整個蘋果營收的2/3。他在聲明中說,蘋果花10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不是為了造新的手表表帶、更大的iPad或者是用於視頻流媒體服務。蘋果有著更加龐大的計劃:將重心轉移到汽車領域。

實際上,從2014年年中開始,蘋果的研發費用就在大幅攀升,在Cybart看來就是因為Apple Car的研發。而且如下圖所示,過去iPhone、iPad以及Apple Watch研發期間,季度研發投入都有著比較相似的曲線變化。

蘋果是否會觸及民用車之外領域?

目前,蘋果可能已經在Project Titan(蘋果汽車內部代號)項目上花了數十億甚至百億美元。預計到2017年或2018年,蘋果的R&D研發費用或將達到至少每年140億美元。

為什麽大家都對蘋果汽車有著這麽高的預期,有個很簡單的原因。首先,Project Titan是個可長期發展的熱點,另外,Project Titan應該更像是為蘋果打造一個新的根基,能夠代表蘋果的未來。

而此次通過與滴滴的戰略投資可以看出除了Apple Car,還有底圖數據方面的合作機會。

蘋果可以利用此次機會提升滴滴方面的地圖支持,將來滴滴的地圖數據可以和蘋果進行共享,這是蘋果在和高德合作後在地圖方面的再次布局,而依靠滴滴的大數據,能夠為蘋果地圖帶來更好支撐和體驗,這樣可以為今後Apple Car鋪好路。

有關蘋果電動汽車的傳言已經很長時間了,有消息說蘋果汽車可能會在2020年之前發布。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是民用化的產品,蘋果是否有可能伸手到民用汽車市場之外呢?比如運輸和物流等業務。

其實,這並不是在開玩笑,優步創始人卡拉尼克已對未來的一些願景進行過暗示,他提到與滴滴出行的合並對關註城市未來的大膽舉措釋放出了大量的資源,“將來我們會通過無人駕駛技術,實現食品運輸和物流”。

  

既然優步創始人已經提到了“自動駕駛、食品運輸和物流”,蘋果自然可以在這些領域擁有相關的投資。

最終,在龐大的運行所有“carOS”的汽車基數下,蘋果將能夠十分輕松從中創造賺大錢的機會。

我們並不清楚蘋果未來的計劃會是什麽,也許真的像我們猜測的那樣,但這並不排除遊戲越玩越大的可能性。

也許未來蘋果專註的不只是廣泛的私家車市場,甚至有可能通過其汽車軟件生態,為各種交通運輸提供最實用精確的信息。

坦白的說,蘋果這個“老司機”的野心很大。

滴滴 滴滴出行 優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4

搜狗發布語音搜索引擎“知音”: 支持複雜多輪的交互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75.shtml

搜狗發布語音搜索引擎“知音”: 支持複雜多輪的交互
鞏二龍 鞏二龍

搜狗發布語音搜索引擎“知音”: 支持複雜多輪的交互

搜狗發布語音搜索引擎“知音”,開啟人工智能在搜索領域的重要一步。

i黑馬訊 8月3日消息,搜狗公司今日正式發布了語音搜索引擎——知音,不僅動動嘴就可以識別、輸入文字,還具有識別速度更快、糾錯能力更強、支持更加複雜多輪的交互等功能。

據搜狗方面介紹,“知音”引擎解決了用戶在說話過程中因語速過快而導致的吞音問題。語音識別錯誤率相對下降30%以上,語音識別速度提升3倍;同時,“知音”能夠在語音交互中支持用戶修正錯誤的識別結果,用戶可使用自然語言進行改錯。比如,用戶可以說把“張”改為“章”。

此外,“知音”還支持多輪對話,處理更複雜的用戶交互邏輯,用更自然並且用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進行交互,輔助用戶更好的進行決策。

據悉,搜狗從2012年開始研發智能語音技術,並在2013年開始進行深度學習。目前,搜狗的智能語音技術已經成功應用至搜狗的全線產品中,未來將應用到物聯網、車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各個方面,並嘗試接入更多的終端。

搜狗 人工智能 搜索引擎 知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5

有無被問過如何開始投資? [工作坊Q&A]

你有沒有試過被人問:「你如何開始投資的呢?」,止凡就經常被人問這問題,尤其跟記者做訪問時,這差不多是指定問題。其實,這問題有點像剛出來工作時的同事,總愛問你在哪大學哪學科畢業?但工作久了以後,大家都不會再關心這類問題了。



Randall

1. 想知止凡的投資的開啟之門,或之路
2. 想問你借書,Common sense of A little。。。


止凡回應:

1. 不少報章雜誌訪問時都有問及這條問題,其實答案都是自幼家境不是十分富裕,草根出身,身邊朋友同學都是這個階段的,見盡金錢衍生出來的各種問題,實在不是味兒,所以成長之後就好好學習致富之道。

財務知識多是由書本看回來,身邊沒有什麼高手教路,更沒有人事關係,只是靠自己「盲摸摸」學回來,走了不少冤枉路,但無所謂,不同人走出來都有一條獨一無二的路。

2. 借書很難操作的,我很少借書給朋友,因為朋友很少看書,而有不少有借無還的經驗。我喜歡買書存放於家中,一時想再看都可以在書櫃找找,這感覺不錯,不妨一試。


後記:

有關投資開啟之門,很有趣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財務與生活態度,所以在不同人身上很難找到相同答案。不同人有不同的習慣,亦會影響所涉獵的知識。

曾經與財叔飯局,得知他的投資之路也有一個奇妙的開始,本來草根一族、家窮、讀書不成、打份「牛工」,誤打誤撞的看了《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受了啟發,學起物業投資來,積極、堅持。當然,我這樣說得太簡單了,財叔的開始不是一帆風順的,當中有不少跌跌撞撞,詳情當然要看他的著作吧。

剛過去的書展,所見所聞讓我印象深刻。例如有讀者有看iM的習慣,但即使在他喜歡的專欄作家簡介上提到其著作與blog,這些讀者依然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習慣自然會發展出跟這裡blog友不一樣的知識,相信這些讀者亦有著與blog友們完全不一樣的投資開始故事。

另外,參與者問及借書一事,我會建議,如果喜歡看書的話,不妨真金白銀買書來看,因為若你虛心學習的話,在書中所得到的智慧多會值回書價。

而且,培養出在家中藏書的習慣,可以方便不時回看,尤其如果你會寫作分享,或與人討論問題,隨時可以到書架把書翻翻看,引經據典,多做這些動作,對書中知識更能深入吸收。

同時,買書亦是對作者的一種支持,尤其在香港地,寫書不可能賺什麼大錢的,若能看到好的本地作者,為表支持,我多會買下其作品,希望以行動表示有人支持他。

當然,就算不想買入書本,今時今日,到公共圖書館借書也相當方便,其實又不需要上網找blogger借書吧,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6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70.shtml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馮南 馮南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5分鐘

推薦理由: 被滴滴出行收購後,Uber中國是否會重演快的的結局?在這場交易中阿里擁有怎樣的角色?滴滴未來的國際化道路會如何?本文作者用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文|馮南

利益相關的緣故,我無法指名道姓地說出本文出現的一些受訪者,或者說是聊天對象,身處資本局的他們告知了三則有關滴滴資本聯姻的故事。

這些故事中出現的數據我沒法核實,但並不影響作為事實存在。當滴滴出行收購優步中國後,更讓我堅信1987年美國電影《華爾街》里資本大鱷戈登·蓋柯所說的那句話——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一、快的是一面鏡子

滴滴合並快的是一面鏡子,既能讓我們看到這場資本聯姻的結果,也能看到優步中國的將來。

還記得去年情人節(2015年2月14日)當天,滴滴和快的宣布戰略合並,並勾勒了很多美好的未來。在這張藍圖里,滴滴和快的各司其職,共同攜手奔向星辰大海。就連站在幕後的投資人們也滿懷感恩地歡欣鼓掌,所有虛構出來的景象只為表達一個詞——和諧。

暴風雨來臨前,海面總是表現出異常的平靜。滴滴和快的友誼的小船很快就翻了。

熟悉這場合並的人士在回憶細節時告知,與其說滴滴合並快的,還不如說是滴滴收購快的。在投資交易的細節里,包括雙方投資人,管理團隊在內的核心圈層達成一致意見是,滴滴主導未來的業務整合,而管理上以呂傳偉為首的快的創始團隊逐步淡出。

這些都出現在交易細節里。所以,當一場資本交易達成後,很多交易細節都已經確定,而當事方只是做了有選擇性的披露。願賭服輸,在遊戲規則下,即便一些核心管理團隊或者投資方利益為得到滿足,但白紙黑字後,他們也只能選擇接受罷了。因為,還有約束性條款在制約著他們可能一時不快向媒體吐露心聲。

在股權分配上,滴滴和快的是按照4:6的方式換股,即6股快的股票可以兌換4股滴滴的股票。也就是說,在這場交易中,滴滴的估值和定價是要高出快的。作為快的創始人呂傳偉在合並後的滴滴里所持股份很少,大部分都以現金的方式套現出來。我個人對此的理解是,這固有呂傳偉個人對現金支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股權分散的滴滴股東大名單里,滴滴以及VC、PE方需要空出更多的股份為接下來的融資做準備。

此輪資本合並後,騰訊占得先機,雖然股權有所稀釋,但依然是滴滴單一大股東。此時的阿里巴巴占據下風,但交鋒還未結束。

二、神州專車做備胎

今年初,阿里巴巴向神州專車拋出了橄欖枝,主導這場投資的正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阿里巴巴對外的數次重大戰略業務投資中,蔡崇信都是親自掛帥出馬。無論是美團、餓了麽,還是滴滴、神州專車,這些業務都是對阿里電商或者螞蟻支付寶產生重大影響的板塊。

促使這場投資的背後是,滴滴欲廢棄高德地圖該用騰訊地圖。這徹底激怒了阿里巴巴。作為一家號稱提供商業數據的公司,高德地圖吸附的是出行數據,以及圍繞出行可以延展的本地生活服務數據,阿里巴巴當然不願意輕易放棄,更別提讓競爭對手騰訊越俎代庖。然而,大股東騰訊的意識又不可能輕易違背,滴滴一時騎虎難下。

這期間,滴滴CEO程維和總裁柳青曾試圖找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溝通”,但未果。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馬雲一直避而不見,兩個年輕人不知道從何下手,轉而求見阿里巴巴CEO張勇,依然未果。此時,阿里巴巴已經和出行市場的另一家公司神州專車眉來眼去,並很快達成好事。

在那份被公開的股權說明書中,ALIBABA.COM CHINA LIMITED(阿里巴巴網絡中國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2016年3月14日分別持有神州有車股份有限公司(神州專車母體)33,597,312股,成為其戰略投資人。而就在3月15日左右,阿里巴巴和神州專車方面準備就此事對外公布時,滴滴和阿里合作的事情出現了新的轉機。

轉機是雙方都做了妥協和退讓,並讓滴滴原有的股東方點頭同意。這其實並不容易。

在5月中旬,阿里巴巴提交的2016財年年報時,我們看到了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各投了2億美金給滴滴出行,雙方在滴滴出行的股權比例有所上升,同時騰訊和其它老股東的股份等比例稀釋。交易條件是,滴滴繼續使用高德地圖,此外,阿里巴巴退出直接競爭對手神州專車的投資。這樣一來,阿里巴巴承諾給神州專車的合作資源也將煙消雲散。

接盤神州專車的是雲峰基金和雲嶺投資,這兩家PE並不能給神州專車帶來阿里巴巴業務上的支持和資源。在整個資本局中,神州專車只是個備胎,無他。因此,當商業利益一致時,資本和企業說的是夢想與榮光,一旦背道而馳時,手起刀落。

三、Uber是痛點也是盲點

滴滴終於拿下了Uber在中國的業務優步中國,為進一步“壟斷”市場掃清障礙。在滴滴對外的PR稿中,我們看到了滴滴用的是收購優步中國,與Uber全球相互持股。

如果說滴滴和快的合並還要藏著掖著,很多東西不便拿到臺面上來說,那麽和Uber的資本聯姻表現出來完全的赤裸和直接——不用給優步中國任何臉面。滴滴用這份PR稿件昭告天下:滴滴就是完全收購優步中國有所資產。這意味著,優步中國接下來的命運將由滴滴掌控,業務上可以合並同類項,人事上去重取精。

一位知名投資人告訴我,投資並購很多時候是為了幹掉對方,掃清市場上的障礙,也符合投資人的共同利益。聚焦在滴滴和uber身上,同樣適用。

對於滴滴來說,IPO前的最大障礙是掃清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為資本估值獲得更好的溢價,這既符合創始團隊的願景,也讓投資人的利益最大化。根據CNIT發布的《2016年Q1專車市場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滴滴雖然占據了8成網約車市場份額,但Uber僅15%的市場份額一直不容小覷,且後者在Uber全球的支持下,在此之前沒有放手松動的跡象。這次合並後,雙方基本形成了寡頭壟斷。

而在資本市場,滴滴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未來增長空間,都有了新的想象。此次資本聯姻後,滴滴投資人可謂是吃了顆定心丸,坐等上市分享資本帶來的盛宴。

對於Uber來說,中國市場不再使其拖入泥塘的沼澤地,而是煥然一新的潛在市場。至少,對於Uber來說,IPO也是它繼續做大全球市場的重要一步。過去,Uber在中國面臨政策,市場競爭者,落地管理等多方面的困擾,現在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Uber不僅不需要數億美金地投入,還多了滴滴這樣本地化最得力的幫手。數據顯示,交易完成後,Uber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這在股權分散的滴滴股東大名單中,具有很重要的話語權。

因此,從戰略層面來說,Uber下了絕妙的一步棋。Uber在中國市場掃清了重大障礙,同時騰出精力在全球市場排兵布陣,給IPO講了個big story。相反,滴滴雖然獲得了中國市場的絕對市場份額,也同時面臨著全球化布局的掣肘。在滴滴的PR稿件中,我們看到了滴滴強調的國際化——這是滴滴講big story的基礎,也是作大規模的必經之路。

不過,對於投資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為即將到來的IPO,至於未來滴滴如何國際化,who care!

滴滴 Ube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7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70.shtml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馮南 馮南

資本聯姻中沒有真愛,關於滴滴出行的三則故事 |黑馬薦文

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5分鐘

推薦理由: 被滴滴出行收購後,Uber中國是否會重演快的的結局?在這場交易中阿里擁有怎樣的角色?滴滴未來的國際化道路會如何?本文作者用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文|馮南

利益相關的緣故,我無法指名道姓地說出本文出現的一些受訪者,或者說是聊天對象,身處資本局的他們告知了三則有關滴滴資本聯姻的故事。

這些故事中出現的數據我沒法核實,但並不影響作為事實存在。當滴滴出行收購優步中國後,更讓我堅信1987年美國電影《華爾街》里資本大鱷戈登·蓋柯所說的那句話——所謂值得做的,就是值得為錢做的。

一、快的是一面鏡子

滴滴合並快的是一面鏡子,既能讓我們看到這場資本聯姻的結果,也能看到優步中國的將來。

還記得去年情人節(2015年2月14日)當天,滴滴和快的宣布戰略合並,並勾勒了很多美好的未來。在這張藍圖里,滴滴和快的各司其職,共同攜手奔向星辰大海。就連站在幕後的投資人們也滿懷感恩地歡欣鼓掌,所有虛構出來的景象只為表達一個詞——和諧。

暴風雨來臨前,海面總是表現出異常的平靜。滴滴和快的友誼的小船很快就翻了。

熟悉這場合並的人士在回憶細節時告知,與其說滴滴合並快的,還不如說是滴滴收購快的。在投資交易的細節里,包括雙方投資人,管理團隊在內的核心圈層達成一致意見是,滴滴主導未來的業務整合,而管理上以呂傳偉為首的快的創始團隊逐步淡出。

這些都出現在交易細節里。所以,當一場資本交易達成後,很多交易細節都已經確定,而當事方只是做了有選擇性的披露。願賭服輸,在遊戲規則下,即便一些核心管理團隊或者投資方利益為得到滿足,但白紙黑字後,他們也只能選擇接受罷了。因為,還有約束性條款在制約著他們可能一時不快向媒體吐露心聲。

在股權分配上,滴滴和快的是按照4:6的方式換股,即6股快的股票可以兌換4股滴滴的股票。也就是說,在這場交易中,滴滴的估值和定價是要高出快的。作為快的創始人呂傳偉在合並後的滴滴里所持股份很少,大部分都以現金的方式套現出來。我個人對此的理解是,這固有呂傳偉個人對現金支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股權分散的滴滴股東大名單里,滴滴以及VC、PE方需要空出更多的股份為接下來的融資做準備。

此輪資本合並後,騰訊占得先機,雖然股權有所稀釋,但依然是滴滴單一大股東。此時的阿里巴巴占據下風,但交鋒還未結束。

二、神州專車做備胎

今年初,阿里巴巴向神州專車拋出了橄欖枝,主導這場投資的正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阿里巴巴對外的數次重大戰略業務投資中,蔡崇信都是親自掛帥出馬。無論是美團、餓了麽,還是滴滴、神州專車,這些業務都是對阿里電商或者螞蟻支付寶產生重大影響的板塊。

促使這場投資的背後是,滴滴欲廢棄高德地圖該用騰訊地圖。這徹底激怒了阿里巴巴。作為一家號稱提供商業數據的公司,高德地圖吸附的是出行數據,以及圍繞出行可以延展的本地生活服務數據,阿里巴巴當然不願意輕易放棄,更別提讓競爭對手騰訊越俎代庖。然而,大股東騰訊的意識又不可能輕易違背,滴滴一時騎虎難下。

這期間,滴滴CEO程維和總裁柳青曾試圖找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溝通”,但未果。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馬雲一直避而不見,兩個年輕人不知道從何下手,轉而求見阿里巴巴CEO張勇,依然未果。此時,阿里巴巴已經和出行市場的另一家公司神州專車眉來眼去,並很快達成好事。

在那份被公開的股權說明書中,ALIBABA.COM CHINA LIMITED(阿里巴巴網絡中國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2016年3月14日分別持有神州有車股份有限公司(神州專車母體)33,597,312股,成為其戰略投資人。而就在3月15日左右,阿里巴巴和神州專車方面準備就此事對外公布時,滴滴和阿里合作的事情出現了新的轉機。

轉機是雙方都做了妥協和退讓,並讓滴滴原有的股東方點頭同意。這其實並不容易。

在5月中旬,阿里巴巴提交的2016財年年報時,我們看到了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各投了2億美金給滴滴出行,雙方在滴滴出行的股權比例有所上升,同時騰訊和其它老股東的股份等比例稀釋。交易條件是,滴滴繼續使用高德地圖,此外,阿里巴巴退出直接競爭對手神州專車的投資。這樣一來,阿里巴巴承諾給神州專車的合作資源也將煙消雲散。

接盤神州專車的是雲峰基金和雲嶺投資,這兩家PE並不能給神州專車帶來阿里巴巴業務上的支持和資源。在整個資本局中,神州專車只是個備胎,無他。因此,當商業利益一致時,資本和企業說的是夢想與榮光,一旦背道而馳時,手起刀落。

三、Uber是痛點也是盲點

滴滴終於拿下了Uber在中國的業務優步中國,為進一步“壟斷”市場掃清障礙。在滴滴對外的PR稿中,我們看到了滴滴用的是收購優步中國,與Uber全球相互持股。

如果說滴滴和快的合並還要藏著掖著,很多東西不便拿到臺面上來說,那麽和Uber的資本聯姻表現出來完全的赤裸和直接——不用給優步中國任何臉面。滴滴用這份PR稿件昭告天下:滴滴就是完全收購優步中國有所資產。這意味著,優步中國接下來的命運將由滴滴掌控,業務上可以合並同類項,人事上去重取精。

一位知名投資人告訴我,投資並購很多時候是為了幹掉對方,掃清市場上的障礙,也符合投資人的共同利益。聚焦在滴滴和uber身上,同樣適用。

對於滴滴來說,IPO前的最大障礙是掃清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為資本估值獲得更好的溢價,這既符合創始團隊的願景,也讓投資人的利益最大化。根據CNIT發布的《2016年Q1專車市場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滴滴雖然占據了8成網約車市場份額,但Uber僅15%的市場份額一直不容小覷,且後者在Uber全球的支持下,在此之前沒有放手松動的跡象。這次合並後,雙方基本形成了寡頭壟斷。

而在資本市場,滴滴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未來增長空間,都有了新的想象。此次資本聯姻後,滴滴投資人可謂是吃了顆定心丸,坐等上市分享資本帶來的盛宴。

對於Uber來說,中國市場不再使其拖入泥塘的沼澤地,而是煥然一新的潛在市場。至少,對於Uber來說,IPO也是它繼續做大全球市場的重要一步。過去,Uber在中國面臨政策,市場競爭者,落地管理等多方面的困擾,現在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Uber不僅不需要數億美金地投入,還多了滴滴這樣本地化最得力的幫手。數據顯示,交易完成後,Uber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這在股權分散的滴滴股東大名單中,具有很重要的話語權。

因此,從戰略層面來說,Uber下了絕妙的一步棋。Uber在中國市場掃清了重大障礙,同時騰出精力在全球市場排兵布陣,給IPO講了個big story。相反,滴滴雖然獲得了中國市場的絕對市場份額,也同時面臨著全球化布局的掣肘。在滴滴的PR稿件中,我們看到了滴滴強調的國際化——這是滴滴講big story的基礎,也是作大規模的必經之路。

不過,對於投資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為即將到來的IPO,至於未來滴滴如何國際化,who care!

滴滴 Uber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8

5年研發,94%好評,為何《Brigador》仍銷量慘敗?|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68.shtml

5年研發,94%好評,為何《Brigador》仍銷量慘敗?|黑馬薦文
GameLook GameLook

5年研發,94%好評,為何《Brigador》仍銷量慘敗?|黑馬薦文

《Brigador》稱得上是好遊戲,盡管如此,它的收入表現卻一塌糊塗。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8分鐘

推薦理由:無疑,做遊戲是艱難的。尤其對於獨立遊戲開發者而言,孤獨和壓抑是常態。本文的主角Hugh Monahan結合自身5年的經歷對外講述了一個獨立遊戲開發團隊追夢,卻又敗給現實的故事。黑馬哥與你分享。

《Brigador》的研發用了5年,這是一款具有複古風的機甲遊戲,它有著突出的音頻以及完全可破壞的遊戲環境,開發商Stellar Jockeys稱之為“Kool-Aid Man模擬遊戲”。在Steam平臺,該遊戲的好評超過94%,可以稱得上是好遊戲,盡管如此,它的收入表現卻一塌糊塗。

640

在一系列的好評和尷尬的銷量之後,遊戲主程序Hugh Monahan在一份長博客中講述了他們團隊的努力和經歷的磨難,題為“周年紀念,五年的遊戲研發可以讓你備受折磨”。

在這份長博客里,他對於整個團隊始終擠在一個簡陋的小房子里做研發所承受的的壓力、在沒有市場營銷預算的情況下獲得曝光率的經歷感概萬千, 這五年的遊戲研發也讓他的精神和身體狀況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他說,“經過五年的高壓研發生活,加上遊戲發布所帶來的壓力之後,我已經從剛畢業的小鮮肉變成了現在的老臘肉,而且焦慮癥發作的時候還要經常看醫生。驗血之後,醫生對我的維生素D含量過低感到困惑,我只好向他承認,過去五年里我基本上從來不出遠門,當他問我的工作壓力是否很大的時候,我只是苦笑。”

這份博客引來了很多人的關註,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有些人對他們表示同情,還有些人說《Brigador》團隊不應該在E3之前發布遊戲,想要做成功而特殊的獨立遊戲卻沒有投入足夠的工作和好運氣,並且做了一些不明智的研發決策。

當塵埃落定之後,我們希望可以找到問題的所在,並且弄清楚他們在‘獨立遊戲泰坦尼克號’沈沒之後的一些後續,以下是gamelook整理編譯的內容:

從小鮮肉變成老臘肉:5年的苦逼研發經歷:

Hugh Monahan說,“一開始我們只有3個人,我哥哥直到2012年底才加入研發團隊。當我們開始的時候,我剛大學畢業一年左右,我之前是一名教師,還做一些兼職插畫工作,所以最開始的時候基本上就2個人,兩個從實習生工作存了一點點積蓄的程序員。對我個人而言,一開始我還是可以做兼職工作養活自己的,隨後家里面又給了一些支持,如果沒有這些保障,整個工作室的運營就會變樣。我們作為團隊的基本目標就是,如果我們要做獨立遊戲,那就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我們要做一款遊戲。我們不想靠著其他工作室的外包分紅積累收入,然後攢夠錢再做自己的遊戲,因為這樣帶來的後果是遊戲發布之後又要再次攢錢。我並不是詆毀這種方式,這是一種處理事情比較敏感的方式,我也知道很多工作室只有靠著外包工作才能實現收支平衡。”

對於Hugh來說,他們的想法是,如果要做遊戲,就一定要做自己的遊戲,用自己的方式做遊戲研發,如果遊戲表現不好我們就分道揚鑣,再找其他事情做。住在伊利諾斯州的好處之一就是生活成本比較低,所以他們把一個小臥室變成了辦公室,資金消耗率很低,這讓剛剛起步的Hugh有了可以長期研發的可能。

640-2

Hugh Monahan前後對比圖

他說,“隨後我的哥哥Jack加入了團隊,他之前的兼職和正式工作存了很多錢,但他幾乎是全身心投入,而不只是資金贊助。我們的生存能力基本上是很強的,因為我們的消耗率比較低,但坦白來說,有時候我們過的真的很糟糕,想想3個人住在一個兩居室里還要作為辦公室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條件有多艱難可想而知。我們度過了很多有趣的時光,但更多的是苦逼的經歷,因為我們必須把這個項目完成。當我們需要依靠的時候,幸運的是有家人在。”

如果沒有全職做研發,或許《Brigador》這款遊戲永遠不可能做出來,即便是趕時間做出來,也會是一個比現如今小很多的作品。

今年2月份的時候,Hugh Monahan專門在Steam社區寫了一份博客,解釋為何該遊戲定價20美元,並且獲得了大量的關註,他說,“這時候我才發現,至少對於一個像《Brigador》這樣的遊戲來說,原來曝光率只是主要瓶頸之一,我知道寫一些類似的文章可能會讓更多人知道我們。”

對於Hugh來說,這是他從事的第一個完整項目,創業之前也做過一年半的業余遊戲研發,實際上他們也是伊利諾斯州Champaign的第一家獨立工作室,雖然大公司有分部在該地區,實際上沒有其他獨立團隊,離他們最近的是芝加哥和聖路易斯。

640-3

遊戲截圖

他說,“當我們2011年開始創業的時候,甚至芝加哥和聖路易斯這些地區的獨立遊戲社區都根本不活躍,長期以來,我們基本上處於孤立研發狀態,所以很多業內的信息我們都不知道,就像我在解釋價格的博文中所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積累挫敗感的因素,我們苦苦掙紮了太長的時間才把遊戲最終做出來,我們以為做了很不錯的遊戲,然而社區對它的接受度卻差強人意,但這同樣也可以讓其他獨立開發者們從局外人的角度看到問題,讓他們知道需要準備更多的東西。”

市場營銷不重視:錯過最佳宣傳期

特別是遊戲發布,整個團隊都處於極大的壓力之下,讓Hugh沒有想到的是,遊戲發布之後他們還連續一周半每天工作16小時,但更大的問題是,遊戲發布之後的市場營銷和支持同樣重要,至少不比遊戲發布的重要性低。

Jack Monahan說,“實際上我們工作非常努力,我們還通了電話,一致認為需要在把遊戲做好之後才應該對外發布消息,這意味著我們錯過了最佳宣傳期,不說你們也知道早期宣傳的重要性,你需要一直提供最新消息讓人們持續感興趣。對我們來說,最佳的發布期也錯過了,因為我們的一個程序員要離職,所以真的沒辦法等到過了E3再發布遊戲,我們剩下的只有E3之前的這一小段時間,否則的話這個項目是完不成的。我們遊戲發布之後基本上是泥牛入海。Hugh在和玩家交流的時候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人們了解我們的遊戲嗎?他們可能會暫時玩遊戲,而且Steam 的評分也有94%好評,這些都是讓人自豪的,但如果沒有更多人知道我們的遊戲,這一切都沒有多大的作用。”

640-4

從業10年的Jack深知與大作撞車的弊端,他在遊戲行業做過不同的職位,比Hugh入行更早,不得不承認的是,努力工作並不能挽救你、好遊戲也不能保證成功,再加上好的運氣可能會有用,但這些還不夠。對他來說唯一自我安慰的是,“至少我不會去做手遊,蘋果的應用商店每天都有300款遊戲上架,競爭太激烈了。”

而在Steam平臺,平均每天發布的遊戲數量大約為六七款,然而問題是,人們很難直接看到你的遊戲,你需要讓人知道,因為榜單大多數都是被大作占據,你的獨立小遊戲就像是紙做的小船,當別人漂浮在水面的時候,你可能最多是還剩一點空氣才沒有沈下去,一旦救生衣解除,你也只能沈入水底。

Hugh說,“再次強調,這是我們的首款遊戲,用了五年時間研發,做了自己的引擎,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些做法都無異於自殺行為。如果你能想象Imgur和Reddit的用戶有多少會閱讀一個15頁的博客,那就很好理解了。我意識到一個最大的錯誤之處在於,過去我覺得把遊戲做大一些就可能有更多的曝光率,這完全是錯誤的,而且我們因此還遭遇了一些困難。”

很多人說,遊戲業和音樂領域類似,獨立遊戲就像是獨立音樂人,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音樂,但不要覺得你可以做出大作,因為大量的獨立開發者們都沒有這麽想,他們也是全力投入遊戲研發而且並不能保證不會失敗。做遊戲是艱難的,但卻是有理由的。你可能會說,我不能在這個遊戲上投入太多時間,時間就是金錢,金錢就是時間,我不能全職做研發,獨立遊戲領域比較擁擠等等,但很可能你做出來的遊戲也很一般,因為如果不投入額外的努力,你的遊戲即使發布了也最多像是往海里多仍了一塊石子。

640-5

辦公室照片

對於很多人來說,獨立工作室研發自己的引擎似乎是作死,因為如今有太多好用的工具做一遊戲研發了,但Hugh表示,“我們是2011年創辦的,我們開始的時候虛幻和Unity引擎還處於非常不明朗的階段,和現在完全不一樣。另一個方面就是人才, 我覺得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他們需要做的遊戲到底對於引擎的依賴度有多大,這不只是從結構角度看,從遊戲性能表現方面也是如此。”

他說,“當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遊戲有兩個目標,其一是可破壞性要成為月遊戲,這是遊戲的根基所在,《戰地:叛逆連隊2》是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雖然獲得了很多樂趣,但也有不少的沮喪時刻,所有的東西,比如任務關鍵道具就像是安排在固定的盒子里,很多東西是無法破壞的,所以似乎看起來你真正能做的並不多,我們希望對此進行改變。我們還希望改編遊戲研發模式,也正因如此,我們沒有意識到除了運氣之外,實際上你想要做個不同的遊戲,就一定會大幅增加修改時間。”

好像人們都喜歡看到不同的遊戲,這也是很多人抱怨的原因。人們為什麽要重複地做相同的遊戲?我們為什麽沒有帶領行業前進的作品?因為這樣做實際上成本是很昂貴的,不僅需要更多資金也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遊戲剛發布之後,有些玩家評論說,《Brigagor》定價過高,但玩家們知道的事情很少,大多數都覺得自己了解一切。

Hugh Monahan說,“我覺得記錄研發過程可能會更好一些,就像Two Player Productions做它們的《Double Fine》紀錄片一樣,我嘗試過寫《Brigador》的開發者博客,但最後寫出來的內容並不好。”

正如David Wolinsky 在他的《Don’t Die》采訪系列中所說的那樣,做遊戲和電影不一樣,我們沒有明星講述自己的表演過程之類的東西,而最近出現的Twitch和Youtube視頻則提供了一些可能,你可以通過明星主播的影響力獲得宣傳。

獨立開發的孤獨和壓力共存

Jack表示,玩遊戲和創作遊戲是完全不同的,“在Hugh的博文下方有很多評論,人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在說話,當你需要讓更多人了解自己遊戲的時該怎麽做?有人說,只要把遊戲密匙發送給知名主播就可以了,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很難奏效,因為我們還處於實踐階段。”

Jack說,“我不確定Hugh是否從焦慮中走了出來,他還沒有放棄治療。感恩的是,我有一個家庭,我有兩個孩子,這些家庭活動實際上可以緩解一些壓力,但就在遊戲發布之前,我還連續兩天沒有休息,但有時候我需要幫助妻子做一些照顧家庭的事情,所以並不是24小時一直工作,Hugh沒有這些,所以對於他來說不僅工作量更大,壓力也更大。”

對於很多獨立開發者來說,孤獨和壓抑似乎是常態,比如《史丹利寓言》的開發者和《FEZ》的開發者都曾有過類似遭遇,即便是你的遊戲表現很好,在研發完成後也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更何況是投入了一切卻失敗了呢?

Jack說,“這對於我來說一樣很難過,我們都在學習教訓,但至少我還可以稍微心態平靜一些,Hugh還需要時間,他需要沈下心來克服負面情緒。”

當然,Hugh也承認,《Brigador》並非一個完美的遊戲,“仍然有些問題是可以解決或者需要時間計劃的,當人們批評遊戲的時候,我並不覺得難以接受。但有一些無端的指責讓人很無奈,這就是互聯網文化的弊端,就像你看一個YouTube視頻五秒鐘就開噴一樣,作為一名開發者看到這些是很不願意回應的。另一方面是,這五年來,我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熱愛獨立遊戲研發,但不利之處是:我沒有因此掙到錢,而且我投入了太多。就像我熱愛一遊戲研發一樣,如果我的平均每天工作時間短一些也會更好過,如果一天工作12-16個小時,一周工作六七天,你很難長久堅持下去。”

Hugh說,“這里有些話可能聽起來消極,但這里所說的都是實情,我在大學里練拳擊,雖然不像Adonis一樣健碩,但也是很有型的,但現在已經完全不比當年了。”

對於希望從事獨立遊戲的開發者們來說,在追逐夢想之外,也要充分考慮到前面可能遇到的困難,Jack說,“我們知道做獨立遊戲很難,但實際上困難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我有和妻子談過未來,她很多想做的事情都被擱淺了,比如買個房什麽的。如果我們再做一個項目,我就必須接外包工作了,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什麽地方,所以如果你想要有一個穩定的未來,如果你想要名和利,遊戲業絕對不適合。”

但他同時表示,兩人其實是幸運的。作為開發者,兩兄弟犯了很多錯誤,但同樣也學到了很多經驗,如果不是親自從事獨立遊戲研發,很多東西是在大公司無法知道的,再加上生活成本低,所以繼續做獨立遊戲並非不可能。Jack說,“我不希望這篇文章變成所謂的獨立遊戲末日論,我很反對那種說法。我想說的是,遊戲市場是有的,問題在於曝光率和消費者認知度。曝光率是導致遊戲銷量低的原因之一,這並不是小事。確保你給媒體寫郵件的時候取一個好標題、把握好內容,實際上這都是有學問的,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你就只能出局。”

“的確,我們犯了很多錯誤,但是《Stardew Valley》的開發者也用了近5年的時間研發,沒有人說他浪費了五年的時間,因為這款遊戲成功了。所以你不可能提前做計劃,知道自己投入了五年的作品會是大作,我們沒法預測,所以只能不斷嘗試。”

另外,對於獨立開發者而言,運氣也是重要的。很多時候成功並不是你能決定的,你所做的就只有投入,如果失敗了,當然會讓人沮喪,但如果你可以對自己做出來的遊戲感到自豪就可以了,而且還會繼續投入更多希望獲得更好的結果,這就是所有你能做的。

Jack說,“如果失敗了也沒關系,我可以退後一步,對於自己盡力完成的遊戲感到自豪,或許五年、十年之後還會重新回到獨立遊戲領域,至少我已經做了一款自己的遊戲。”

文章轉自GameLook

獨立遊戲 Brigador 銷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