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除了老千股,投资者不得不提防的“向上炒”股票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4948425

导读:向下炒,一般是老千的做法,风险不言而喻;而恩达、汉能和高银系的走法,也让投资者看到了向上炒的风险,但无论何种做法,最后股价难免鸡毛一地。“向上炒和向下炒,香港那边历史上已经玩得很专业的后来没什么人陪着玩。这次大陆的过来,正好激活。股票要细看。高度控盘背后有运作的,都要小心。很多公司和其利益相关者,估计都借着深港通去设计这些套子“。

向上炒

恩达、汉能、高银系,为什么是这些股票?
诚如某会员的观点,“要搞清楚这些股票为什么会跌,首先得知道这些股票前期为什么会涨”,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前期这些股票为什么会涨:

恩达(1480.HK)
筹码集中:资料显示,截至5月5日,香港有四家券商总共持有其已流通股份5457.2万股,恩达集团2014年12月公司国际配售和公开配售的股份总共达6000万股,意味着香港这四家券商持有流通股份约90.95%,股权相当集中。


汉能(0566.HK)
筹码集中:公司实际控制人李河君股权占比超过80%
老板炒股:公司老总在股价低迷时会进场扫货
业务性感:薄膜技术


高银地产(0283.HK)

筹码集中:公司实际控制人股权占比超60%
资本运作:市场传闻公司将私有化,现在股价跌幅近半,也有会员戏称“高银之前不是想私有化吗?这下终于可以私有化了”
事件驱动:2015年5月13日,MSCI公布旗下股票指数半年度检讨结果,环球标准指数系列中的中国指数,新纳入高银地产等9支股票


高银金融(0530.HK)

筹码集中:2015年3月份,证监会公布就高银金融股权分布查讯之结果,发现公司主席潘苏通持有公司70.29%股权,而另外有19名股东持有公司28.29%股份,只有1.42%由其他股东持有。
事件驱动:汉能薄膜和高银金融3月份双双加入富时亚洲(除日本)大盘股指数

对于这样的大涨大跌,香港市场上并不少见。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庄股了,有人总结了庄股的几个特点,供大家参考:
1、公司的股权特别集中:
首先体现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所占股票比例较大,其次是实际控制的利益共同体也不同程度地持股。
2、成交量忽大忽小 :庄家无论是建仓还是出货都需要有成交量配合,有的庄家会采取底部放量拉高建仓的方式,而庄股派发时则会造成放量突破的假象借以吸引跟风盘介入从而达到出货目的。
3、交易行为表现异常 :庄股走势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况是,股价莫名其妙地低开或高开,尾盘拉高收盘价或偶而出现较大的买单或抛单,人为做盘迹象非常明显。还有盘中走势时而出现强劲的单边上扬,突然又大幅下跌,起伏剧烈,这种现象在行情末期尤其明显,说明庄家控盘程度已经非常高。(《金融时报》分析了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间,以10分钟为单位,汉能薄膜股票的复合波动幅度。结果显示,在25个月中,有23个月,该公司股价在交易日的最后10分钟上涨。而在这最后10分钟,该股票复合增长536%。)

基于以上分析,小编按照两个条件筛选了所有港股上市公司:
1、沪港通以来涨幅超100%的股票;
2、前5大股东股权占比超过70%的股票(其中第三方利益者代持的股票无法统计)。
(声明:我们并不认为符合这样条件的股票就有可能是庄股,而且其中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企业,但是在风险控制角度,这份名单值得一看。)


往下炒
千股往下炒,关于千股,可阅读深港通头等舱往期文章《港股通后,不得不提防的“老千股”陷阱》,在这里仅对老千股的操作手法做简单介绍。
老千股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呢?

周显《炒股心法-股票的价值到大破价值投资法》中就有介绍:
说到资产,即每股NAV。你是公司的股东,公司的资产你应占有一份,理论上如此,但也仅是限于理论上如此。
“价值投资法”有两种。一种是真正得其心法的,即是由BenjaminGraham发明,由巴菲特发扬光大的那种。另一种是只看其表面,只得皮毛的,即是放狗屁。早在二十年前,香港有一位天才已想出了破解放狗屁的法子,而且是大破特破的破法。这种方法有个名堂,叫“向下炒”。
向下炒有两种,一种是公司有资产的炒法,一种是公司是空壳的炒法,两者的内功心法相同,但武功招式各异,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只有一个︰抢光小股东的钱。
在此天才发明以前,假使一间公司的每股资产净值是1元的股票,老板决不会以0.9元卖出。任何脑筋正常的人,都会想到这一点︰蚀本出货,岂非很笨?这种想法是对的,因此,当原值1元的股票跌至0.9元时,价值投资者,便入货了。如果跌至0.8元,更加要大入特入了。
直至有一天,一位绝世天才出现了,正是天不生圣人,万古如长夜,他非但以0.9元卖出原值1元的股票,0.8元他也卖,0.7元卖,0.6元更要卖。真是跳楼大平卖,要钱不要货。
初时,人们蜂拥去买平货,结果却是越买越平,不要紧,价值投资,公司有实质资产,股票有价值嘛,越平越买,可以“沟澹”,减低平均成本嘛。最后,当他们把所有现金都买了这些廉价股票之后,股价跌到0.25元,股价只有资产净值两成多,是平无可平了,不再下跌了。因为大股东能够沽出的股票都沽光了,再沽下去,控制权也将失去,这向下炒的游戏也没法子下去了。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想,既然股价跌不下,就应回升吧。等到这时候才买入股票,终于可以赚点小钱吧?不,小股民猜错了。到了这时,才是出杀着的时候。绝世天才公司批出新股,每股0.2元,接手的不消说,是老板的友好,直接点说,是他的代理人,俗称“人头”。这些廉价新股可以补回他先前高价沽出了的股票︰当日以0.25元至0.9元卖出的股票,可以0.2元买回来,你说这老板是赢了还是输了?
如果股民在0.2元进货,太好了,老板照样可以0.2元的价钱卖给你,你要多少,他卖多少。当你买到无法再买时,他再把股价压下,以0.1元再批股给自己和友好。总之,你无可能赢,他则赢梗,死未!
不批新股也无妨,老板可选择供股。现时的法例比较严格了,大比例供股时,大股东是不能投票的。故此老板只能温柔地供,比如说,二供一吧,现价已跌至0.2元,每股供0.15元,折让两成半。没钱参与供股的股民,马上就输了。哦,股民有钱,参与供股,不要紧,多供几次,终有一天他们会弹尽粮绝,被迫退出竞赛。
嗯,供股次数太多,虽能赶尽杀绝,但赢得太慢了,我宁愿少赢一点,但赢得更快,方法是私有化。私有化并非没有缺点。用比市价高的价钱来收购,是吃了一点儿的亏。但当你已经大赢特赢时,施舍一点点面包屑给小股东,当是打发乞丐也好,什么都好吧。私有化的优点是用最快的速度吃走了整个饼,留给股东少少的饼屑,即是高于市价的收购价,这就叫皇恩浩荡了。但有些情况是不宜私有化的。当公司拥有大量资产,而股价极度偏低时,就可借着私有化鲸吞资产,是成本低效益高的妙法,快手快脚的抢走了小股东的“应份”(Equity)。但当公司是空壳一个,私有化也就没有作为,只能继续利用它的上市地位,去抢小股东口袋里的钱。
自从那位天才发明了这旷世财技后,不断有聪明人改良技术,至今为止,这技巧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操作简单,比视窗还要易用,每个懂得财技ABC的人,都不会不知。
大家不妨看看资料,股价低于资产净值的公司,就是在大牛市,也还多的是,就是因为向下炒的缘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08

神州租车(HK0699):港股市场上的“速度与激情” 首募钱厚-Tcoins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4790268
导读:神州租车(00699.HK)19日晚公布截至3月底止首季业绩,纯利1.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80.32%,亮瞎了眼,20日最高涨幅20%,收盘大涨12.06%。头等舱会员认为,天时(货币宽松环境)地利(限牌城市增多)以及人和(大股东及客户)都对神州租车有莫大裨益!

会员观点:
会员A:神州Q1业绩完全符合预期,就是现价不太便宜。该会员还预测16年同期毛利将会达5.5亿;
会员B:这个预期略保守,可以往上调调;
实际上699一直是头等舱会员高度关注的标的,会员们对神州的剖析之深令小编侧目

下面分享一下头等舱会员@云帆@胡崇时对神州的核心逻辑


天时:宏观环境利于扩张周期


1.利息下降周期与车辆快速扩张战略的匹配:公司是高负债的重资产公司,对利率的敏感度高,并且未来几年处于高速扩张阶段,正好中国处于利率下降周期,可有效控制公司财务成本。
2. 油价下跌过路费免费与客户导入期的匹配

地利:优先占领了限牌城市的庞大资源,全国领先的网点优势,上下游议价能力


1.北京牌照13000个,现在使用5000个;
广州牌照8000个,使用4000个;(在大理我自己见过广州牌照在用)
杭州5600个,使用1000个。
2.覆盖70个城市及723个网点,同时加盟商补充176个小城市及219个网点,2014年底拥有63,522辆直接运营车辆。
3.供应商及二手车议价能力强,具有领先者的规模效应。

人和:客户满意度及大股东支持


1. 客户满意度知名大幅高于行业追赶者,百度指数神州是一嗨的两倍。
2. 手机端客户使用比例从2013年的6%增至2014年的46%,目前手机端的流量占整体的60%。
3.债权融资能力强于对手。
4.与赫兹(第二大股东)股权及管理(丰富合理的定价策略)品牌(有利于引进入境游外国游客)的合作,成熟节约型管理(两个人负责运营小运营点,借用停车点),联想大股东的信用融资支持。

关于价格战:


其实价格战神州是对自身打的,未必是对竞争对手而言的,主要是改变整个消费群体的出行习惯和对租车行业的认识。神州网点和品牌知名度能够很好地建立起议价能力。客户并不会因为一二十块的日租金而选择另一家租车公司。城市举例:大理神州9家、一嗨只有1家。


一家独大的高利润:


一家独大的垄断高利润,与寡头竞争的低利润,巴西VS美国。
1.美国三足鼎立(Enterprise48%,Hertz28%和Avis18%)
2. 巴西Localiza(工银全球精选股票QDII配过这家公司股票)一家独大(2013年47%市场份额)巴西Localiza及神州的EBITDA高于美国三家水平。
3.神州租车运营车队总规模年增加38%达到2014年底的58773辆,其中短租车队数量占75%,长租为16%,融资租赁为9%。截止14年底,公司的直营租车服务网点数量达到723家,包括489家取车点。神州所占的市场份额也甩同类行业几条街。仅在2013就占31%的市场份额,第二的一嗨仅有8%。稳稳坐牢了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的龙头位置。


神州专车:分享一篇神州推荐会的纪要


@云帆,谢谢云帆分享的神州会议纪要(以下“我们”即神州租车)

我们非常有信心到年底我们是专车市场最大的。第一是政策,政府还是会看中消费者权益。滴滴实际上是黑车合法化,政府态度比较明确。我们认为中期内绝对不会对私家车开放。我们单量超过一号,是Uber的五倍,很快会超过滴滴。现在已经有两万多司机,还需要培训。第二大优势在于成本结构,专车成本结构一天是固定的,还有很多经济效应,比如说空驶率,接单率。最关键的是黑车的人群与私家车的数量有限,当单量上来以后一定是互相抢司机,倒过来每天要补贴司机50至70块。
估值:中国大市场空间+一家独大带来的估值溢价中美车队规模仍有5倍差距,而神州第一市场占有率,与赫兹及AVIS估值比较并不便宜,市值接近赫兹一半,市场给予神州租车高估值的逻辑主要源于神州的发展路径会不同于美国市场,成为一家独大的市场,盈利能力会强于美国公司。以未来5年保持30%的复合增速预测,2015年30倍的市盈率估值已经合理,但不排除标的稀缺,估值往上透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09

汉能腰斩或因贷款未还机构抛售 香港政府调查 weike369

http://xueqiu.com/4106327074/44722549

(以上图片来自《中国日报》,为今年4月汉能薄膜发电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北京参加新闻发布会时所摄。)
此前疯涨的港股汉能薄膜发电今天股价几乎腰斩,上午停盘。锦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损失惨重,连一些空头也没能抓住机会,他们在暴跌前就已撤退。财新获悉,这次大跌可能源于机构因该司贷款逾期不还而抛售,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汉能薄膜发电暴跌引起监管方关注。据路透报道,消息人士称,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对汉能薄膜发电展开调查,理由是市场操纵。
截至今年一季度,汉能薄膜发电半年内股价翻了7倍,今年以来涨幅累计162%,而且往往在临收盘前最后十分钟上涨。2013年年初到今年2月初,所有交易日收盘前十分钟的复合增长率高达536%。该个股成为港股的一大“妖股”。可就在今天,早盘短短24分钟内该司股价就暴跌近47%,市值蒸发190亿美元。

 谁是推手
汉能薄膜发电今日暴跌的原因众说纷纭。在今天召开的该司股东大会上,有小股东质疑公司是否还有坏消息没有公布。但汉能薄膜发电主席李河君缺席了今天的股东大会,行政总裁代明芳亦在参加股东大会期间接到电话后突然离座。公司目前尚未对股价暴跌一事作出公开解释。
财新网报道称,多位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很可能是金融机构抛售汉能之前质押的股票,由此产生连锁反应所致。消息人士称,汉能以上市公司股票做质押,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但有部分贷款出现逾期未还的情况。部分机构得知此事,催促汉能还款,但一直未有进展,因此于今早开盘后抛售。
报道援引知情者消息称,海通国际是今天较早出售的机构之一,但背后这些股票的实际持有人未知。除了内资,一些外资机构也是较大沽出方。
谁是输家
汉能薄膜发电股价大跌直接受害者当然是股民。此前股价暴涨吸引了不少散户,他们在此轮暴跌中损失惨重。
不过,上述财新报道指出,锦州银行和一家城市股份银行都曾向汉能薄膜发电提供大额贷款,他们的损失可能更惨重。其中,锦州银行总行去年中下旬就曾给予汉能集团80亿元授信。
另外,汉能在地方建生产基地和电站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成都西航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是汉能在四川成立公司的出资方,持股比例为32%;唐山市两家公司为汉能在该市曹妃甸成立的公司出资12亿元,约占该司注册资金的67%,两公司由曹妃甸工业区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全资持有;海口市政府为汉能在海南设立的公司提供了3亿元无息借款,相当于该司旗下海南公司注册资金的一半。
空头“踏空”
彭博新闻社报道援引数据供应商Markit的数据显示,截至本周一,汉能薄膜发电的空仓规模占流通量的3.1%,较去年做空高峰期5.1%的比例明显回落。
海通国际的香港销售交易主管Andrew Sullivan认为,因为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一直在涨,过去做空这只个股的投资者受到打击,有大量资金支持这只个股,做空很难。
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提到,自去年沪港通开通以来,汉能薄膜发电是最受资金追捧的港股上市公司之一。今年2月和3月,通过沪港通买入其股份的资金高达30亿港元。虽然希望做空者众多,但却基本无法借券。外资投行人士称,注入该个股的“都是内地过来的钱”,还推测股价推到这么高“肯定有些目的”。
英国《金融时报》下图展示了汉能薄膜发电两年内每个交易日收盘前十分钟股价大涨的诡异情形。

不只是股价拉升表现引起质疑,汉能薄膜发电的业务模式也耐人寻味。汉能薄膜母公司汉能控股几乎是该司唯一的客户。自2010年以来,汉能薄膜发电合计实现营收148亿港元,几乎都是向母公司汉能集团销售设备所得。
而且,汉能薄膜发电的大量资金挂在应收账款下,毛利却又高得惊人。有基金经理称,所有H股高市值公司之中,像汉能薄膜发电那样“毛利能够达到那么高的只有澳门的赌场和Prada”。以下毛利率对比图来自一财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83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0

Rosewood Hotel 新世界的「瑰丽」前景 中环资产

http://xueqiu.com/7786512276/44515344
约3个月前,在CNBC上无意中看到一段亚洲CEO的访问。被访者为一名年轻貌美,英文极佳的女士;坐在一间非常漂亮,型格的酒店大堂沙发上,气定神间地回答记者对中国、业务发展以至生活的看法。

这位CEO就是郑志雯,洋名Sonia——彤叔的孙女儿,现为新世界酒店的CEO。哈佛毕业,曾在大摩工作,已婚并已为人母,可说万千宠爱在一身。

郑小姐「雌」心勃勃

Rosewood(瑰丽酒店)原为美国西岸开始的一个ultra luxury小型酒店集团,全球18间。去年底在北京开设了亚洲第一间, 地点非常方便,就在东三环CBD的京广中心内,正正央视「大裤叉」对面。前身为京广新世界酒店,听说20年前,是个非常出名「好玩」的地方。但在Sonia的领导下,整家酒店已彻底翻新。

近月我因公事成了「北漂」(在飞机上几乎每次都碰到一些「北漂」的港艺人,大势所趋。)几乎每两周都要到北京出差一次。因我有幸找到非常优惠的房价,所以Rosewood亦差不多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哈哈!)。据说有些房间两间打通成一间,所以非常宽敞。从总经理到门童,由spa管理至主厨,都非常友善,服务周到。

郑小姐「雌」心勃勃,计划未来数年大展拳脚,在亚洲将开多七至八家Rosewood,欧洲亦加速发展。除高档路线外,亦将继续发展中端的「新世界」及 Pentahotels」品牌。

另一边厢,新世界集团把香港三间酒店的一半业权卖给了Abu Dhabi的主权基金。作价185亿元,利润达155亿元(彤叔眼光多厉害!),现金收益亦约100亿元。价钱可能略低于一部分分析师的预期,但我认为已不错,尤其在今年香港旅游不景气的情况下。部分收益可能用来减债。股价反应正面,从3月中的8.7元低位升至10.5元。每股资产净值(NAV)估值高达21元以上,未来可能有更大上升空间。

新世界卖3酒店权益劲赚

Sonia的哥哥郑志刚亦是哈佛高材生,在地产、零售等行业都有自己的想法(如K11结合艺术元素)。看来新世界集团的第三代接班人的能力愈来愈受到投资者的认同。

其他几个香港传统大家族如长江、新鸿基、九仓、嘉里等都有表现不俗的出色接班人;不甘只当「富N代」,终日游手好闲。他们一般都受过比上一代更好的教育,国际视野广阔。就算在国内斗不过那些「白手兴家」、拼搏精神超强的创业家,但在国际业务上不一定输蚀。现时「互联网+」及「港A股」等概念当道,但股价早已偏高。看得长远一点,这些老牌港股,股价仍然合理,亦渐有新发展方向,及不少重组、分拆(分身家)概念,投资价值可能更高。

最后难保「格隆汇」等当红网站平台,不会突改口风,说「港A」概念已到头或过时,而要回归到价值投资法。基本上,都是由他们(有心地)乱噏!

中环资产投资 行政总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1

互联网1.0龙头AOL退出历史舞台后的反思(点拾) 点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44438062
本文导读:本文较长,主要反思了互联网1.0龙头AOL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以及从中互联网2.0和1.0的一些本质不同。如果说互联网1.0仅仅是解决了上网,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需求,那么互联2.0在大数据和云端服务推动下,更多是解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AOL的退出历史舞台,也让我们对于泡沫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Johnny Depp的《公众之敌》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中他虽然作为银行抢劫犯,全美头号通缉犯,但却对朋友忠义,对他人宽容,对心爱的女人更是全部付出。电影的结尾,当他被警察击杀后,倒入血泊中。最后留下的一句话是向他的爱人告别“Bye-bye, Blackbird”,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前几天,当我看到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中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在线(AOL)被运营商Verizon以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也让我唏嘘不已。作为全球曾经市值前25大的AOL(市值超过1700亿美元),并且在2000年1月10日以1630亿美元的价格蛇吞象吃掉了百年老店时代华纳,今天居然沦落到可能成为Verizon旗下的一个子公司,而市值也仅仅只有44亿。而AOL退出历史舞台,也代表着互联网1.0时代的结束。那么AOL退出历史舞台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市值上千亿的互联网龙头公司最终走向没落?笔者也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首先,从AOL的崛起中我们去看互联网1.0到底是什么。90年代初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以及当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扶持,纳斯达克的第一次泡沫成就了当时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包括AOL,思科,雅虎和亚马逊等。AOL当年解决了一个问题,Connect household to the internet,帮助普通家庭连接到网上。这也是互联网1.0中的核心部分,连接大家上网,然后通过网络去连接这个世界。笔者那时正好在美国读书,也体验过包括AOL和其他网络运营商的各种服务。相比而言,虽然AOL每个月24.99美元的上网费用并不便宜,但其上网服务稳定,而且提供自己的内部搜索,聊天工具AIM以及自己开发的邮箱。这些增值服务都给用户带来了非常好的体验。而24.99美元的上网费虽然不算便宜,但也就是吃一顿披萨饼的价格,性价比很高,网络世界给大家带来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我依稀记得那时还用过一个号称免费上网的软件Netzero。上网完全免费。但其上网环境非常不稳定,经常掉线,速度也很慢,体验很差。最终还是放弃了免费的上网服务,全面转向当时全美最火的网络运营商AOL。在公司最鼎盛的时候,AOL在全美拥有超过2000万付费用户,1998年更是掏钱赞助了Tom Hanks和Meg Ryan主演的《You’ve Got Mail》。同时,其聊天工具AIM是全美用户最多的聊天软件,大量的非AOL用户也通过这个聊天软件和朋友交流。其火热程度,完全不亚于今天的Facebook。从这点看,互联网1.0的本质就是连接网络。那一轮的大牛股许多都是基于这个基本点。比如思科的产品是网络连接中最基本的硬件,AOL是帮助大量的家庭实现上网功能,雅虎等门户网站是帮助每个人实现网络信息的连接,而亚马逊则是在互联网世界中电商的最早雏形。当时的互联网1.0也是基于个人电脑的大规模普及,所以也早就了Dell,微软等当时的牛股。

其次,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互联网2.0时代和1.0时代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如果说以AOL的落幕为标准,代表着互联网1.0时代全面退出这个时代。互联网2.0对于1.0的超越是几何级的。在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家庭最基本的一部分,甚至移动互联网带来的24小时随时在线。今天和当年的AOL有些类似的公司就是Facebook。人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Connect to the internet那么简单了,而是Connect to the world。虽然当年的AIM聊天工具是非常强大的社交应用,但其还是缺少那种能够连接全世界的场景,用户界面过于简单。而社交软件有很强的马太效应,一旦有用户流失,就会加速这种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离开。今天,在Facebook上,你可以和全球的互联网用户社交,你的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下一下子能够扩张10倍!同时,Facebook也解决了只有在线才能社交的问题。你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在好友朋友圈留言,贴照片等。如果我们对比类似的雅虎和谷歌,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雅虎虽然依然活跃在资本市场,但是如果剔除其所持有的阿里巴巴市值,雅虎本身的市值也是所剩无几。雅虎是典型的第一代门户网站,其界面内容杂乱无章。公司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变现,等于在界面中开了无数的小链接。而今天,谷歌的界面非常干净整洁,其强大的大数据技术完全不需要外部链接来了解客户,变现能力也比互联网1.0的企业强得多。所以说,互联网2.0对比1.0时代,本质的区别在于个性化的互联网用户需求。用户已经不会再仅仅满足于互联网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内容,而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每个互联网用户自身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已经不是一种昂贵的商品,而是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在这个背景下,个性化的社交,商品,信息获取等需求逐步被满足。而这背后产生的数据,社交网络,信息量,变现能力等都几乎级于1.0时代。

最后,我们再思考AOL的退出对于今天的启示。笔者认为有几点:1)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会比企业预期的要低。当年AOL通过优质的服务,附加值的聊天和邮箱功能等迅速扩张了用户。然而当AOL在宽度上网的行动力慢于对手后,大量的用户开始流失。原本认为的客户黏性其实比管理层想象的要弱;2)一旦企业的失去了创新,其毛利面临大幅下滑的风险。高科技企业最大的护城河就是不断创新的团队。而AOL并购时代华纳之后,公司文化水土不服,造成了大量的创新团队流失,公司也逐步变成了一个低毛利的企业;3)纳斯达克当年见顶的标志就在于AOL蛇吞象吃掉Time Warner。而在任何泡沫中,当带头大哥无法出现上涨后,也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当年没有任何 “硬资产”的AOL能够收购时代华纳就是泡沫演绎的极致。而整个收购案件在被美国SEC批准后,双方的股价已经出现了大幅下跌。4)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快。这种快也意味着行业的变迁,商业模式的变化。一旦企业的发展跟不上科技的速度,公司的市值下跌90%以上都是非常可能的。或许十年后,我们也会发现类似于Facebook, 谷歌等互联网2.0的公司市值出现了90%以上的跌幅。那么,就一定是互联网2.0的谢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2

阿里巴巴1000亿美元收购ebay如何?内忧外患的最佳解决方案 李成东

http://xueqiu.com/1363266695/45099714
【东哥解读电商】2014年1月15日东哥微博写下:【如果我是pony,腾讯下一步电商战略怎么做?】腾讯战略投资某B2C,将腾讯电商实物部门,涵盖易迅网、拍拍、QQ网购、团购、旅游剥离出来打包作价出售给某B2C,轻装上阵。腾讯电商微生活微购物电商部门和财付通、微信整合新的商业化团队,所有资源和精力重心转向:打造微信去中心化的电商生态平台!

 2014年3月10日腾讯正式宣布战略投资京东,京东宣布收购腾讯旗下电商业务。当时腾讯被自营电商苦恼,而京东为流量为用户为上市找基石投资者而努力,各取所需,这笔战略投资交易最终在高瓴资本张磊的撮合下促成了。在当下充满野心和壮志的电商世界,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今天东哥建议阿里1000亿美元收购ebay,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前一篇《跨境进出口电商冰火两重天,刘强东当年的短视》文章写到了阿里巴巴的国际布局远在京东之上,无论是自己做,还是投资,都是可圈可点的,但这远不足以满足马云的战略野心。
    在国内市场,阿里正处于劣势状态,微信切走淘宝小卖家,而京东唯品会等正切走天猫大卖家。京东借腾讯继续保持用户高速增长,而淘宝天猫在流量用户增长变得非常乏力,流量成本快速上涨,阿里生态持续恶化,阿里需要找到一个既符合短期又符合长期利益的终极解决方案!东哥以为——国际市场。

       阿里转折点,三大不利


       外部政策逆转,规范电商是大势所趋。

卖家假货问题,卖家税收问题,还是卖家刷单信用问题,突然在2015年爆发了,虽然这些问题以前都有,但没有人管的了。现在政府政策要规范,突然问题就变得严峻了。阿里不得不配合,强势人物行颠上台进行改革,业绩显而易见的处于下行通道,所以东哥建议那些与阿里关系比较好的投行抓紧时间修正一下阿里业绩预期数字。

      竞争压力凸显,火烧眉毛
     两年前的马云言论还一直在说不看好自营B2C模式,认为京东这样的公司会倒闭。似乎两年前B2C真的都在垂死挣扎,没有一个赚钱的,关键是体量都还很小,比如当当、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等。突然一下,如果不是特别关注电商的,突然一下这些垂直B2C都活过来了,而且在所在的品类影响力还不小,甚至比天猫更强。当然了,垂直B2C,还远不止大家看到的已经浮出水面的这几家。B2C平台模式天猫被自营模式肢解,已经变成了阿里当下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阿里如果认真审视淘宝的卖家数据,不是交易额数据,而是活跃卖家数,以及新增卖家数,就会发现两个指标都在下滑。因为微信来了,微信店铺和微信朋友圈电商。个人卖家,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替代解决方案,让开淘宝店变得多此一举。因为之前在淘宝开店,一样会把链接甩到微信和QQ好友,吸引流量。
    安逸久了,人不行了
  内部挑战,今年阿里换了很多人,有高层也有中层,有负责类目的小二总监,有负责无线的高管,还有......。应该说压力很大,为什么要换,因为做的不够好,因为之前用错人了。当然了,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用错人的时候,换人无可指责。
    马云说财散人聚,东哥有很多阿里朋友,在这个问题上,马云比京东的确强的太远,同样阿里也留住了大量混饭吃,不干活还影响别人干活的人。前一段时间有爆料吐槽阿里奇葩的企业文化,阿里的朋友和东哥谈到此类的故事不多!更多展现的是阿里积极的一面,愿景,事业心,创业者心态等等!不过,有一点说法是共同的,都说阿里HR系统很操蛋。
   阿里市场份额非常高,高到看上去已经垄断市场,但还远没有到一劳永逸的时候。马云在2013年初宣布退居幕后似乎有这样的感觉,阿里基于已经垄断电商市场,B2C竞争对手可能都挂掉为背景制定了整体战略。比如在其它领域做了大量的战略投资,而在本业上过去基本没太多作为。既然江湖地位已定,下面的员工业绩压力考核也减弱了,双十一双十二全搞一些花里花俏的东西,被卖家吐槽的不行。显然马云的行业判断错了,2015年2月底换行颠上台后,业绩不行的全滚蛋,继续上KPI,金牌卖家制度恢复。

      阿里的突破口在国际市场,收购ebay如何?
     阿里当下正是内忧外患,东哥以为行颠改革只能恢复生态,是不大可能逆转趋势的,而且显而易见对阿里短期业绩不利,依然不能解决长久流量增长问题,卖家流失问题。虽然问题非常多,但这些问题主要都集中在国内的在线零售市场,集中在14亿中国消费者,4亿网购消费者市场。
  中国之外,全球还有60亿消费者,超过10亿以上的网购消费者,欧美网购消费者拥有强大的消费购买能力。但是阿里小打小闹的投资并购,不足以让阿里快速扩张国际市场。一场电商界的世纪投资并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毫无进取心,职业经理人化的ebay已经被亚马逊远超身后,市值700多亿美元。
   阿里巴巴1000亿美元拿下ebay,不仅可以拿到ebay全球2亿多活跃用户,快速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给卖家注入强劲的流量。ebay旗下paypal,也可以帮助阿里支付宝快速进入全球支付市场。扩大出口正是目前政府努力推进的,政策上也是非常有利的。在国际市场,国内这些彪悍的电商,三五年内还看不到会对阿里构成影响!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东哥建议阿里巴巴收购ebay,都是当下阿里面临困境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就看价格怎么谈了,东哥以为1000亿美元也不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3

博实:利润率和净利增长持续下降,可关注人工智能潜力 博实

http://xueqiu.com/2107541144/45068987
在A股气势磅礴的牛市中,我依然体会到了许多超越我能接受底线的混乱,赚钱的同时就更加青睐美股市场的成熟。美股市场中我真正了解或者能分析清楚的标的不多,虽然曾经分析过$人人(RENN)$(人人分析http://xueqiu.com/2107541144/34233705) ,也重仓过$网易(NTES)$ ,也因为调研不清在一些股票上亏损过。但是真正赚钱赚的最明白的还是$百度(BIDU)$ 。关于百度过去分析的文章,大家可以看这篇汇总文章http://xueqiu.com/2107541144/30438360
       最早上网我们都是上门户,后来知道google,再后来我是因为mp3才使用百度的,我相信有些朋友跟我一样,还有一些就是一开始上网就通过好123开始使用百度。我真正利用百度实现商业价值是2007年,那时候我和一帮同学利用百度SEO推广网站。我相信一代站长都是在研究百度指数、收录逻辑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后来成就了一批靠百度流量和网盟广告分成活下来的站长。那是我们第一次体会到百度在营销上的价值。再后来,我就开始从事百度SEM搜索引擎营销工作,并且有多个行业的投放经验,然后到百度从事相关搜索引擎营销研究和相关分析工作。应该说从客户、用户、百度内部我都得百度有一定的了解。
       关于百度存在的的逻辑,客观的说,百度的确在因为在一些产品方面比google做得好获得了更多的中国用户。我觉得不能单看所谓政策方面,google的退出不仅仅是政策面,即使真的留下也很难击败百度。而360我认为当前根本就不是百度的对手,跟google比逊色不少。搜索引擎的核心就想百度的使命描述的:让人们平等便捷的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其根本就在于对用户检索关键词的处理分析、各种内容(包括自然检索的内容以及广告内容)的处理分析,然后通过一套复杂的处理算法,实现越来越精准的需求匹配。如果是谷歌输,我认为输在了没有百度更加灵活的适应中国本土化需求,比如mp3这种有版权问题的产品,百科知道这种产品。而360输就是输在了没有搜索历史数据积淀。搜索引擎就像一个自学习的智能机器人,你给他的学习过的信息越多,他越聪明。百度的60%以上的份额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百度学到的信息会越来越多,搜索结果会越来越聪明。
      从投资角度讲,我们可以发现最近几年百度的净利润在快速下降,之前百度的净利润率可以达到40%以上,最近一直在下降。我了解到公开信息主要原因是无线搜索和O2O布局造成的成本和费用上升。从我的角度讲,这的确是一个方面,但我觉得还有其他原因。
      传统的PC搜索增速放缓,无线搜索当前并不像pc那样得到市场认可,从我对搜索引擎营销的角度理解,无线搜索很难实现和pc同等的收益,至少对于大多行业无线是很难达到pc的效果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非要提升无线收入,成本的上升甚至是浪费是非常常见的。另外,百度在许多新的布局上投入比原来大了很多,比如典型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投入短期内也许很难看到非常明显的收入增长。其他的如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智能设备包括o2o等,我个人认为不会是高层发展的重点。在robin眼里,搜索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带来的未来突破才是他看重的,这也是百度第一次获得巨大成功的逻辑延续。
      最近两年,百度传统业务必然会面对增速压力过大,靠降低利润率提升收入的困境。内部承压部门和员工会越来越多,而且增速压力会越来越大,我想这将是不争的事实。新业务中,绝大部分业务因为各种原因,并不会有长足突破,这也许是大公司都会有的问题,主要还是大公司内部沟通和资源各种牵制的问题。当然,虽然成本费用上升,大家一定要看到百度传统业务强大的现金流,百度是一家根本不需要举债就有大量预收账款的公司。退一万步讲,百度传统的pc搜索业务,只要不自掘坟墓,不遇到技术的巨大革命,百度是一家超级现金牛公司。并且,以我对百度员工的接触,以及内部文化的了解,即使这家公司已经不可避免的有了和其他公司一样的大公司病,但是文化和人员相对许多公司依然是优秀和进步的。在此我还是非常感谢百度这个平台对我个人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帮助。
      百度未来的潜力,我认为要看robin亲自带队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这方面的技术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新工业、新经济的增长点。百度引进像吴恩达、张亚勤等业内资深人才,最终的布局都是这个方向。短期看,这个方向也许并不能带来非常实质的巨大的收入或利润增长,但是一旦技术成熟能够给传统经济提供巨大的效率提升的时候,拥有这种核心技术就像是pc时代的intel一样,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数据处理引擎,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人脑的智能机器。未来这种智能机器可能就是一个系统,百度提供类似于安卓这样平台的系统供人们在此平台上二次开发拓展应用。在这个领域,国内的其他巨头与百度基本是没有竞争可能的。
      如果不考虑百度未来的可能的潜力,我认为百度在700亿的估值相对合理。未来短期看百度净利润率应该还会维持或继续下滑,净利润增长但增速会持平或下降。无线虽然能带来收入增长,但是利润率始终很难和pc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长期看,应该关注百度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的进展,一方面可以关注DSP、RTB广告平台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工业和各个领域的应用。这将可能给百度带来巨大的突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4

猎豹移动(CMCM):一季度业绩翻倍,再爆空头! 首募钱厚-Tcoins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4949383导读:在头等舱里,会员们正就猎豹的多空搏杀进行讨论。周二下午说:“有人空猎豹,年息70%”;周三晚上又说:“猎豹再次暴击了空头啊”。
猎豹发布一季度业绩后,空头回补推动股价两日涨幅超15%,近2月猎豹股价涨幅更是超过100%。小编不禁纳闷,难道大妈将创业板的热情带到了纳斯达克?在股价大涨的背后,中外资机构对猎豹业务存在较大分歧,而猎豹大涨后市值达48亿美元,距离周教主的奇虎越来越近,好一出虎豹相争!

猎豹核心逻辑分享如下:

一季度业绩翻倍,持续强势表现

核心数据:
总收入6.7亿人民币,同比增113%,环比增14%。其中,移动端收入3.7亿元(老外贡献70%),同比增584%,环比增65.4%,收入占比升至55%,是整体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如果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季度利润为7690万元,同比增长134.6%。猎豹移动CEO傅盛表示,移动收入在一季度首次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标志着猎豹移动向移动和海外的成功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内资券商看多,外资大行看空

虽然公司业务表现强劲,但国人和老外的看法却存在严重分歧,尤其在公司核心的广告业务平台方面。我们选取招商香港的研报观点作为正方,外资投行观点作为反方。
正方核心观点:
1、在猎豹移动积累了海量用户流量、精准广告投放技术以及用户行为数据后,公司在2015年将会加快自有移动广告平台的建设。近期5800万美元100%收购Mob Partner就是完善自有广告平台的举措之一。MobPartner将帮助猎豹移动1)增加广告主资源;2)形成数据闭环;3)加强海外销售团队。
2、公司设立2015年6亿移动端MAU的目标,预计通过更加完善的产品矩阵、更多的推广渠道实现。
3、猎豹移动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完善产品矩阵布局。核心产品Clean Master, CM Security 以及Battery Doctor已经拥有海量用户群,预计核心产品MAU占比在75%以上,并且15年新产品的用户贡献将逐步加大。
4、2015年猎豹移动将继续加大中国市场的推广力度,主要的推广渠道包括:1)腾讯应用宝;2)WiFi万能钥匙;3)小米预装。
5、维持目标价US$32.3不变,相当于21x2016E PE。目标价是基于43% 2016-2018E年EPADS CAGR以及0.5x PEG。重申买入评级。

反方核心观点:
1、猎豹移动号称要打造全球移动广告平台,实际上是通过收购移动联盟的劣质流量来实现:猎豹移动以移动互联网产品为表象,实际上以通过倒卖劣质流量赚取巨额差价,这部分差价收入目前占到了猎豹海外业务收入的80%。
2、上周股价暴涨35%,最高达到了30.84美元,这种被资本市场狂热炒作的股票可能需要谨慎对待,因为猎豹移动目前是最贵的股票,市盈率超过了376倍,而正常的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只有22.44倍。
3、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分析报告,将猎豹移动的目标价从28美元降低至26美元。

股价争议中加速拉升,再爆空头!

从猎豹3月20日发布14年业绩至今,股价已累计上涨将近一倍,尤其在公司发布一季报后,公司股价第二日上涨15.6%,空头再次被爆。在远离“大妈”的美国市场,猎豹股价走出国内创业板的架势。其实,从14年10月猎豹股价回落至相对低位之后,其卖空股份数量占流通股比例依然较高,并且在中概股中排名靠前,而其后的走势则令空头傻眼。无论未来猎豹基本面或股价如何发展,从另一层面来看,随着内地资金逐渐向外放开,中资股定价权的争夺将会蔓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5

当年美国“创业板”泡沫如何绑架了各色人等 金石杨天南先生

http://xueqiu.com/1175857472/45078615
当年美国“创业板”泡沫如何绑架了各色人等(转)

2015-05-22

来源 | 金牛操盘手
作者 | 张晓洁

今天我写这篇小文章,主要想说说上个世纪之交时,美国的科技股泡沫如何绑架了当时的各色人等。

上世纪末的时候,美国的科技股比现在我们的创业板还要热。给个概念,一点就着。当时很多被称为“new gun”的新生代基金经理迅速上位,爆红。而一些把风险放在首位,稳健一点的“old gun”则被市场无情抛弃。巴菲特当时就是这样一个“old gun”。当时的报纸头版在报道市场的火热行情时,总是忘不了奚落巴菲特一番。每写到巴菲特时他们总是用“used to be master”(曾经的大师)来讽刺他。

巴菲特当时很痛苦,因为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不一样。查理芒格的处世态度是“I don’t give a shi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可是巴菲特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巴菲特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他。所以那段时间巴菲特度日如年,经常痛苦得不敢出门。

格林斯潘是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他看到已经涨了好几年的市场,还这样波涛汹涌的上涨,心里很忧虑。像他这样级别的人,不会天真地认为股市的繁荣是真正的繁荣。和我们现在的情况类似,当时美国的情况也是股市暴涨,而经济基本面很差。另外一点相同的是,当时股市上融资融券很普遍,杠杆都很高。

格林斯潘经常私下和几个核心人物讨论他的这种忧虑。有一次他私下对朋友说:“我只要把融资杠杆比例往上一提,这个市场前进的步伐就会应声而止。”可是考虑各方因素,他始终没有这样做,周围的人也都劝他不要这样做,劝他要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格林斯潘清楚地知道这个泡沫迟早会破,越晚破越危险。他知道泡沫破时将有人倾家荡产,将有人跳楼。但他也要考虑他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个老头初期心里还是有点责任感的,同时他也很精。他选择在一个非正式的晚宴上,他在做一个和股市完全无关的演讲时,突然加了一句,他说他认为这个市场目前存在“irrational exuberance”(非理性亢奋)。这个老头讲完这个话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漫不经心地问他的女朋友:你认为我今天这个讲话哪一点讲得最重要。格林斯潘女朋友不是圈子里人,对他的这个问题一脸茫然。

市场当然知道他这个讲话哪一点最重要,第二天开盘即暴跌500多点。格林斯潘是想试探一下市场及周边对他态度的反映。他迅速得到了反映,准确地说是各种压力。在各种压力下,格林斯潘也迅速看清了形势。

他态度马上掉头了,这就是政治家。格林斯潘重新出来对他那晚的那两个用词进行了澄清和解释,大概表达的意思就是他认为市场总体还是健康的,不需要过分担忧。从这个转折点开始,格林斯潘走上了为这个大牛市煽风点火的道路,包括在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降息。这就是政治家。

当时的市场疯狂到全民参与的程度。报纸贴切地称这个market为“people’s market”,称全民准备在这个市场上发财的梦为真正的“American Dream”。这个市场的疯狂程度还反映在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给市场带来一阵抽风一样的惊悸。一旦市场出现这样的惊悸,全民都会问同一个问题:Cohen怎么说?

谁是Cohen?

Cohen是当时高盛的Chief Market Strategist(首席策略分析师),一个衣着朴素,坚持每天挤公交车上班的女同志。疯狂的市场就像一个混沌系统,这个系统自发地选择了Cohen作为这个系统的一个关键支撑点。Cohen以一个女同志少有的刚毅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角色。每次市场惊悸时,发问时,Cohen总是沉着地说:牛市远未结束,同志们冲!

这个市场立马就粉碎了惊悸,以更豪迈的热情轰隆隆往前冲。

当时美国正值大选临近,总统候选人更是滑稽。不管这个候选人是哪一方的,他们的施政纲领是什么,他们都迫不及待地向选民保证,他们如果当选的话,一定会让格林斯潘继续当美联储主席。其中一个候选人想讨好选民的态度几乎无以复加,他是这么说的:当然,我肯定会让格林斯潘继续当美联储主席,即使格林斯潘已经死了,我扶着他也要让他当。

说白了,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都不想成为那个戳破民众American Dream的人。他们都知道这个Dream某一天会破,but they both wanted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it.?

格林斯潘投桃报李,在滚滚牛市的一个关键节点,他出奇不意地降了一次息。市场又一次应声裸奔。美国民众当时爱死格林斯潘了,谁敢动我的格林斯潘,我们就敢把谁撕碎。当时就是这样的情绪。

曲终时,人总会散。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倾家荡产,输得连条裤衩都不剩。财富在民众之间完成了一个大洗牌。

美国这个国家很怪,你说股市暴跌就暴跌呗,要在咱们这儿,跌完就完了,但美国政府要调查。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有没有人在这次股市的暴涨暴跌中煽风点火,或失职渎职。

首先倒霉的是美林的分析师Blodget。检察官起诉他误导投资者,最后判他终身市场禁入,并罚四百万美金。他接受了处罚,但没有承认任何wrongdoing。

说起这个Blodget也是挺让人同情的,其实他是一个很老实的人,连写这本书的人都觉得他就是检察官找的一个替罪羊,我也有这种感觉。

Blodget早年很不容易,在进入证券行业以前从事过很多工作,一年才能挣一万美金左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有一段时间他对生活很绝望。可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自修了一些证券课程,然后误打误撞进入了证券行业。然后赶上了这波大牛市,成了年薪1200万美金的明星分析师。

你可能会很吃惊,美国一个卖方分析师年薪能达到1200万美金?是的,而且是一个本质上很老实的卖方分析师。当然他吃亏后来也吃在他这个老实上,人生随处有乘除啊。

卖方分析师1200万美金的年薪可是要比国内水平高多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点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美国在1975年放开了证券交易佣金管制,这个变化对行业生态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券商佣金战打得头破血流,纷纷转型。当时正值上世纪美国八九十年代技术快速发展,大量科技型、创新型公司IPO上市,所以各大券商纷纷把投行业务作为支柱业务发展。IPO的承销费让各大券商赚得盆满钵满,特别是摩根斯坦利。

到这里就出现一个很重要的点了,这一点也牵扯到为什么美国明星分析师会拿1200万美金的薪水,而国内拿不到。这一点就是美国的IPO完全是市场化的,没有任何行政审批和干预,发行价格更没有窗口指导。这样一来IPO承销成了券商支柱业务后,有市场影响力的分析师的价值几乎是上不封顶的。有明星分析师振臂一呼,投资者就纷纷认购,上市公司从超募的钱里分一点给分析师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美国证券行业八十年代以前分析师地位是很低的,收入也低。那时候女同志不论如何不允许做trader,但可以做研究员。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行业生态的变迁,分析师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戏称这个变化为“分析师的复仇”。

我国正在进行发行注册制改革,上面这段历史对我们的含义不言而喻。Blodget的1200万美金年薪让很多人眼红,也引起了某检察官J的注意。他想这个Blodget到底做的是什么研究能值1200万美金。所以他开始着手调查Blodget研究什么,翻箱倒柜地调查。最后检察官的调查结论是:Nothing!

这样检察官就很生气了。用他的思路看,你研究了nothing,而你每年拿1200万美金,而买了你推荐的股票的股民亏得连裤衩都没有了。J一生气,他就抓了Blodget一个致命弱点。

我刚才说了,Blodget是个很老实的人,这个就是他的致命弱点。他是误打误撞推亚马逊成名的。但当市场疯狂的时候,亚马逊股价已经破400了,已经翻了N倍了,据我所知什么业绩也没有,可这不就是互联网公司吗?就更别说咱们的互联网+了。所以Blodget很痛苦,一方面他不得不继续强推,他也被滚滚牛市绑架了。一方面他又很痛苦,所以在内部邮件里他抱怨,大意是:都他妈疯了,亚马逊到这个价格还让人怎么推?怎么推?

检察官就是抓住了他的这封内部邮件,说他自己都知道不能推荐了,还大力给客户推荐,误导投资者。

这一圈绕得够远的,回来说格林斯潘吧。

格林斯潘也没跑掉。调查委员会质问他,作为美联储主席,为什么没能提示风险。这个老头在听证会上的回答堪称经典,大家看好了,他是这么回答的:“我当时认为市场的价格是由千千万万人买卖决定的,所以我以为市场是有效的。”老头功力深厚啊,把现代组合投资理论搬出来了。大家好像还质问他为什么那样的情况还降息,老头怎么回答的我忘了,反正是滴水不漏。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They never cheat, they deceive.

格林斯潘怎么被牛市绑架的?这一点不用我再明说了吧。老头是个官迷,他还想继续当美联储主席。他知道如果他出面戳破这个牛市的大泡沫,所有人都会把美国人民American Dream破灭的屎盆子扣在他头上,这样两个总统候选人都会对他敬而远之,他的主席梦也就不存在了。

Cohen后来怎么样了?市场一跌,大家就都把她给忘了,好像没谁找她算账。其实she just did what she got to do,和Blodget一样,她也被 绑架了,那是她的工作,她就是因此牛市而出名的。这里我想多说一句高盛。这个公司还是厉害。Cohen当时声望随牛市如日中天时,高盛迟迟没有提拔Cohen当partner。当时市场上很多人替Cohen打抱不平,认为这件事是个sore matter。看来高盛还是有它自己看问题的独到之处。

一般的股民还是可怜,自己的贪婪把自己没任何保护地交到这个市场手中。有能力的人想保护他们都不行,因为Crowd的合力,会绑架其中的任何人。

Robert Rubin最有意思,其实他不是很懂股票,虽然他曾当过高盛的Co-CEO。当时他是克林顿的财长,他虽然没能力保护民众,但他有能力保护总统。他是这样告诫克林顿的。

Rubin:“总统先生,股市涨成这样,你千万别出去邀功说是自己的功劳。”

Clinton:“为什么呢?”

Rubin:“因为股市涨上去,它还会再跌下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6

寻找穿越周期的成长股 证券市场红周刊

http://xueqiu.com/2994748381/45086612
作者:郝宁
  去年刚刚三十而立的刘天君,曾是嘉实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管理公募基金时间近7年,跨越完整牛熊周期,所有组合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获得显著超额收益,且无一亏损。如今转型私募,他依然不改信奉传统原则、谨慎近于保守的性格特征,而坚定的理念、精彩的语言又让你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少壮派”。本期,《红周刊》与雪球网、手机腾讯网合作的投资人物专访就邀请到了泰旸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刘天君,听听久经股海磨砺的他讲述自己的投资经验和心得体会。
  平衡公司质地、成长性和估值
  《红周刊》:您在选股时一般遵循怎样的流程?仓位如何配置?
  刘天君:先研究分析,再统计归类。目前A股再加上港股通共有3000只左右的股票,经过研究、扫描大致优选出150只,长线核心股票占比30%~80%,高性价比股票占比20%~50%,中短期交易性股票占比0~30%,组合构建20~50只个股。核心持仓一般长期配置亏损几率很小的股票,寄希望于这部分赚大钱。中短期交易性机会是“蓄水池”,主要追寻溢价股,即估值偏高的股票投资机会,利用这些仓位做行业轮动和主题投资,可以缓解短期重仓股滞涨带来的净值波动。
  《红周刊》:那么中长期的选股本质是什么?
  刘天君:投资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技术层面是对大势、行业、个股都要了解,需要花功夫研究很多领域,对行业的发展情形比较熟悉。然而,怎样把技术转化为业绩是更高层面的东西,要用到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这就是艺术。投资要站在市场的前面看问题,先是个股的前瞻,再是行业的前瞻,宏观的因素我比较淡化,因为很多公司的走向基本上不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红周刊》:您一直以来秉承着怎样的投资理念?
  刘天君:要相信市场的“地心引力”,我总结了几条关于“地心引力”的原则:一是,绝对估值;二是,海外市场公认的长期估值指标;三是,股票的历史表现。股票的历史表现既包括过往的股价表现,也包括公司的历史业绩、投资者关系、再融资回报等。历史市盈率、境外市盈率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比如周期行业的估值水平远低于消费品行业。当然,境外市场也不一定完全合理,但终究是价格围绕公司的内在价值波动。比如,我绝对不会买A股比H股溢价3倍以上的股票,这种投机纯粹是火中取栗。
  《红周刊》:没有个性的投资人是没有前途的,您有什么独特的方法论呢?
  刘天君:我的本质方法论是成长,这也是为什么长线投资是我的核心配置。选股,就是在公司质地、成长性和估值之间选择平衡,特别是对于成长股而言,高成长是决定性的,一旦达不到市场一致预期,投资者对估值的判断就会发生逆转。所以,应留意高成长的股票是否在估值中得到反映,只有持续超预期的成长才会带来估值的上移,而低于预期的成长甚至仅符合预期的成长,股票下跌或估值下移都是大概率事件。
  《红周刊》:那您是怎么选择到高成长且得到市场认可的股票呢?
  刘天君:我一般将成长股分为两类:一是长线成长股,主要是由行业变革较慢、商业模式稳定、成长性良好且估值合理的白马股组成,这是我的核心持仓,平均持有期限为5~8年,比如大众消费品(格力电器、恒瑞医药)、制造业等;二是阶段成长股,主要是由行业变革较快、商业模式不断更新、处于战略转型期的准白马股组成,特点是业绩和估值同时扩张,股价快速体现合理价值,达到目标价后则可进行换仓,平均持有期限为1~2年,比如目前的“互联网+”(东方财富、恒生电子)。
  自2007年初以来,格力电器一直是我管理产品的核心重仓股,8年多的时间,该股的复合收益率高达17倍(年化40%),而沪深300同期上涨1.3倍,创造了较高的长期回报。2006年~2014年,格力电器的净利润保持稳健高速增长(从未下降),利润从7亿上升到142亿高达19倍。
  《红周刊》:您真是毫不避讳对白马股的偏爱,对于这些股票有没有比较好的筛选标准?
  刘天君:一些流动性好、价格低,同时预期和大众有差别的白马股我最喜欢,可以作为组合里的“主食”。白马股很多时候不怎么“性感”,但公司各项基本情况、治理结构、经营态势、行业格局等都符合投资的想象和要求,它们的发展一直呈现出来的特质是不对规模友好,也非单纯地对政府友好,而是对股东友好,真正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公司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将逐渐与那些缺乏企业文化、经营粗放的公司拉开差距,如果再能够找到别人没有发觉的预期差,那将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预期差不同,意味着对一只股票信心的不同,下的注也会不一样!
  《红周刊》:在众多机构云集的白马股上,想要找到与大众预期有差别的股票并非易事啊!
  刘天君:没错,所以投资者要经常问问自己,看理解的东西和市场有没有区别,如果没有区别是很难赚到钱的,有差异才能获得超额收益。这时就要求对公司的动态非常了解,先市场一步感受到企业的变化,尽可能地与公司同察冷暖。具体来看,要对公司进行深度调研,而且是用一种“接地气”的调查方式。此外,我有时会去采集一些公司发展或者经营的新闻报道,观察非公告的信息,包括用户论坛等非传统证券研究的资料。
  《红周刊》:您刚才所说“接地气”的调查方式是什么意思?
  刘天君:如果要投资一只股票,首先要了解公司的业绩大概在什么范围、管理层的经营思想及执行力,要像记者一样对管理层的动作足够敏感和专业,董事长甚至可能反过来把你当顾问。当然模型、报告什么的都要做,但我更强调能否像高层一样理解这个公司,这很关键!我之前配置的长城汽车,为了弄清楚这家企业好在哪里,我会到它的用户论坛上查看粉丝的情况。果然发现,这家车企的粉丝就跟苹果的“果粉”一样非常坚定,这让我对这家企业的可靠性有了新的认识。
  重度垂直电商是我的投资重点
  《红周刊》:对于风口板块“互联网+”的投资机会,您认为有哪些值得关注呢?
  刘天君:在目前的“互联网+”领域,我特别看好其中的重度垂直电商。房地产、汽车、钢铁、化工、电子元器件、装饰等传统行业的分销模式将出现重大变革,重度垂直电商是最佳模式,通过充分整合供应链提高效率、创造价值。尤其是一些空间较大、目前还有很多痛点,且存在较大垂直整合能力的潜力行业,如电子元器件、建筑、医药等。
  具体来说,首先要把移动端购物社群化,增强客户粘性;其次,销售渠道要从线上延展到线下;第三,要整合上游供应链资源,甚至参股或并购有价值的供应商;最后,在构建渠道品牌时创造出几个“明星”产品。我认为,从客户、渠道、产品三个维度做得越好,就越能笑到最后。
  《红周刊》:能不能为我们举例说明一下?
  刘天君:比方说,电子元器件垂直电商科通芯城(已在香港上市)。科通芯城本身的业务偏重,属于B2B层面的“互联网+”,而刚刚发力的智能硬件平台“硬蛋”,则属于B2C的偏轻模式。电商B2B和B2C不同,C类如天猫、京东等就像恋爱,可以短暂俘获用户芳心。做B类客户就像结婚,企业间交易应该以信任为前提,门当户对、互补配套,而且还需要用心交流、持续发力。
  “硬蛋”是中国最大的智能硬件创新创业平台,这个平台除了以供应链为核心构建了多维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外,还打造了两大闭环:一个是O2O闭环,另一个闭环是B2B2C。科通芯城除了对客户提供供应链的服务外,也可通过“硬蛋”现有庞大的粉丝群及“硬蛋一号”体验馆,直接让消费者接触其智能创新产品。
  下半年是真正的风险发生时
  《红周刊》:您认为,这轮牛市走到目前为止处于什么阶段?
  刘天君:这轮牛市板块轮涨,而政策的继续放松仍然会为市场提供估值支撑。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在经济下滑及结构改革的重要阶段需要一轮牛市,以解决过去经济和社会的一些问题。从投资时钟的角度看,经济在衰退阶段,随着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下降,资金成本降低增加了股市的吸引力。此轮牛市的基础是系统性风险下降,推动力是政策放松和新增资金进入,下一阶段预计总量政策还会持续放松,新增资金进入股市的过程也没有结束,从这轮牛市的逻辑来看市场仍有上升空间。
  《红周刊》:市场快速上涨累积了风险,人们对“神创板”的走势也直呼“看不懂”,您持什么看法呢?
  刘天君:下半年随着利好因素逐步兑现,反而可能是真正的风险发生时:(1)持续的货币宽松或将推高房价和CPI,使得政策宽松预期消退;(2)可能落地的美联储政策也会使得货币放松的预期下降;(3)IPO、再融资以及大小非减持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4)监管政策持续推出,市场逐步进入风险与收益并存的阶段,投资者要在分享牛市盛宴的同时系紧安全带,准备降落伞。我认为,最佳策略是控制仓位、去杠杆、优化结构。
  从历史的指标对比来看,目前处于换手率高点而不是指数高点,近期出现了创业板和中小板结构性泡沫,剔除银行整体的估值,目前已经接近2009年高点水平。随着近期创业板和中小板屡创新高,反映出投资者风险偏好依然较大。市场快速上涨累积了风险,未来一段时间风格将继续频繁切换,但我们初心不变——依然寻找那些能够吸收泡沫、穿越周期的创新型成长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