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道德經譯註 第三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8vn.html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釋
 
虛:淨化。
志:慾望。
無知無慾:這裡特指沒有奸詐的想法,沒有非分的欲求。
 
翻譯
不崇尚賢能,這樣就會使人民不爭奪名利。不以稀有之貨為貴,使人民不產生為盜的想法和行為。不令人們看到激起人們慾望的東西,使民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會淨化人們的心志,滿足人們的溫飽,削弱人們的慾望,強壯人們的身體,始終使人們沒有奸詐的想法。使那些所謂的聰明人不敢胡作非為。按照無為的方式做事,那麼天下就沒有什麼不可治理的了。
 
理解
 
這一章是歷來被人們詬病的一章,尤其像「常使民無知無慾」這一句,老子像是在教統治者實行愚民的政策。單看這一章確實感覺人們說的有道理,但是縱觀《道德經》全文,你會理解老子並不是反對人們聰明,而是反對人們濫用聰明,他最擔心的是人們聰明但是沒有智慧,利慾之心過重而行奸詐機巧之事。所以這一章的「知」字並不是智慧的意思,而應該指的是非分的欲求(就像後面講到的「仁」跟孔子的「仁」的不同一樣)。再看老子生活的時代,春秋戰國,是一個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時代,是一個大道廢,玩弄權謀詐術的時代,老子見狀痛心疾首,作為周之守藏吏,他熟讀歷史,特別嚮往原始時代人們那種淳樸的狀態。痛恨當時統治者的腐化墮落,甚至在第五十三章直接稱這樣的統治者為「盜竽」,也就是強盜頭子。他因此也就特別希望統治者能夠把人們治理的像原始時代那樣淳樸。
老子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方法還是有點問題的。像「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消極的態度,因為這樣做,人們的心亂不亂就取決於能不能見到激起慾望的東西。個人認為只有一個人的內心真正能控制住自己的慾望,不成為慾望的奴隸,這才是根本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3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