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在它背後 沒有第二名

2014-03-24  TCW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曾說過:「阿里山的神木成其大,四千年前種子掉在土裡就決定了!」

當你四十七歲時,你還有創業的勇氣,進而成為阿里山神木的格局與企圖嗎?

大立光創辦人、前董事長林耀英就有。三十四年前,大立光的前身大根光學成立時,出身德商保勝光學廠長、擔任大根光學總經理的林耀英,四十七歲開始創業時只是一個專業經理人。真正的出資者,是當時出身彰化望族、做汽車零組件起家的大根光學董事長梁茂漢。

當時,相機大廠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建議林耀英,未來電子產品輕薄短小趨勢、壓低生產成本,應該要「捨玻璃、壓塑膠」,改做塑膠材質的光學元件。當時,台灣同業都還在靠玻璃材質賺大錢,根本沒人想投入還「看不到錢景」的塑膠鏡片。

但「捨玻璃、壓塑膠」這句話,被當年五十四歲的林耀英聽進去了。就在大多數人準備進入退休的年齡時,林耀英卻決定大膽冒險,走一條台灣光學界沒人走過的路。梁茂漢家族擔心林耀英可能失敗而不願支持,林耀英只好另外成立「大立光電」。

打設備地基:砸一半資本額買機器,拉開同業距離

林耀英堅持技術領先,在這條沒人走過的路上,為了從源頭把事情做對,必須採取更大膽的做法。一九九一年大立光資本額只有七千六百萬元,林耀英為了買一台美國生產、用來追蹤飛彈的加工機,竟然一次砸掉三千六百萬元、將近一半的資本!而且要買這台高精密機器,還必須通過美國國防部的檢查。

當機器一來,他的創業夥伴陳世卿就抱著電腦,蹲在旁邊學,吃飯、睡覺都在工廠裡,花了整整一個月,從頭開始研究。六個月後,大立光順利的摸索出製程,讓塑膠鏡片產製成功。

正因為這一役,林耀英把塑膠變黃金,讓大立光有三年時間成為全台塑膠鏡頭唯一供應商,靠著比玻璃還低的成本,創造了高達八、九成的淨利率,拉開與同業的距離。

林耀英憑著這個突破,以增資發行新股的方式,用大立光合併大根光,梁家從此大股變小股,林耀英則一舉由「夥計變老闆」,梁家勢力淡出,不干涉經營,變單純投資者。

股王的格局,就是從一開始看得比別人遠、砸得比別人多、做得比別人深。贏家的陣仗,從一開始就不同凡響。

但技術第一名的大立光,也曾經挫敗過。前一次是技術轉換,從玻璃跨到塑膠鏡片雖成功,但在產品更替上卻跌跤。

二○○二年左右,不只一間光學廠看到即將崛起的手機鏡頭商機,但當時市場仍是數位相機的天下,一年出貨量可達二千六百萬台,年複合成長率高達六成,要為了一個連「日本人都覺得沒賺頭」的產品,吐掉嘴裡的肥肉,一樣沒人想做。

林耀英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同業看我們過於膽大,幾乎是不計一切代價,我只知道這是唯一的機會。」

大立光要從原先擅長的掃瞄器鏡頭、相機鏡頭,跨到只有黃豆般大小的手機鏡頭,所要求的精密度一下縮小成原本的五十到三十分之一,變成一根頭髮直徑的十分之一。當時,客戶抱怨接連而來,認為大立光的產品良率低,「原本的設備根本不能用,一時又找不到方向,整個挫敗,」一位大立光前員工回憶。

打技術地基:追求高標精密度,對手永遠下去了

二○○四年,大立光深陷上市以來最大危機,因為跟著國際客戶走,做高階產品卻無法克服良率問題,反而痛失低階國內訂單,被對手玉晶光乘勢而起。玉晶光成為該年度最會賺錢的鏡頭廠,每股稅後盈餘逾二十四元,是大立光的兩倍多。

林耀英也因此在法說會上道歉:「真歹勢,大立光在爬山途中不小心掉到山谷裡,我們是因為自己不爭氣而失足,否則應該全年都是旺季。」更私下對朋友說,「公司業績不好,難不成還要期待別人唱歌給我聽?」

面對這個困境,一般人大多會放棄,把穩賺的生意撿回來做,但林耀英卻堅持,只要凡事都從源頭做起,就能闖出活路。

原本,過去台股的光學股王與龍頭是亞洲光學,二○○一年時,亞光的營收規模是大立光的兩倍多,是全球最大的光學鏡片製造商,之後也嘗試從數位相機跨到手機鏡頭,卻在三百萬畫素的挑戰上,輸給了大立光。

「三百萬畫素以下差異不大,亞光到三百萬以上就上不去,第一個是因為光學鏡片應力(編按:指塑膠材料加熱、灌入金屬模具後,待冷卻凝固時因溫度、壓力、塑膠熔體流動方向不均,讓鏡片不當受力,影響成型結果),應力會造成『光成差』,成像能力就比人家差;第二個是組裝精度,亞光做到三μ就滿足了,只要把產能做夠就OK了,但是塑膠會變形,大立光在組裝過程發現了,馬上去改善,讓它的精度可以到兩μ,兩個從此分野。」一位光學業者分析。

不只看得更細,當其他光學廠為了節省成本,大多外包、請廠商設計時,林耀英卻潛沉近一年時間,重新研發模具和自動化設備、購買半導體級無塵室。光二○○五年資本支出就超過十三億元,比手上有的錢還多,隔年更倍增到二十八億四千萬元,佔帳上現金流逾七成。再度大膽的砸錢,就為了要找到生產塑膠鏡頭最重要的地基級關鍵因素。

大立光能成為手機鏡頭的龍頭,關鍵就在五百萬畫素鏡頭上,「它一克服,就成功了,其他人也永遠下去了。」一位光學業者指出,過去手機鏡頭還在三百萬畫素以下時,技術門檻差異雖然不大,卻把亞光甩在後頭,然而,之後的五百萬畫素鏡頭,則是一個分水嶺,徹底拉開大立光和所有對手的距離。

由於光學是門「高技術」,而非「高科技」的學問,雖然大立光擅長的塑膠鏡片,是透過塑料加熱,再灌入模具中射出、成型,不像玻璃鏡片需要人工研模,但前者生產難度反而高。因為同一台模具,遇到不同的環境、設備,或溫度、濕度、壓力,鏡片都可能因此變形,再完美的設計也毀於一旦。

領先第二名多遠?不是叫大立光的鏡頭,就等著被嫌

大立光之所以能跨越這道門檻,全因為它的地基學:懂得領先管理,從光學設計軟體裡,把塑膠鏡片射出成型造成的壓力消除,不像其他光學廠只能藉由後工程處理,把鏡片拿去做退火、用烤箱烘烤,費時又費力。

蓋房子最初始的地基最重要,從源頭就把這些變數一一消除,而非事後再來修補,讓大立光達到的精密度,永遠都比對手高一截。

「光學業界永遠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一位光學廠高階主管如此評論。

大立光的第一名,領先第二名有多遠?該位光學廠高階主管跟我們說了一個有關大立光的真實故事:

有次我和業務一起去宏達電爭取訂單,特地帶了一顆模仿大立光產品而打造的五百萬畫素鏡頭去。一投影出來,宏達電工程師就批評品質不夠好,反而拿了一顆大立光的鏡頭,要我回去研究。

兩週後,我故意帶同一顆大立光鏡頭去,沒想到,那個宏達電工程師連看也不怎麼看,還是劈頭就罵,「『上次不是要你們拿Largan(大立光公司英文名)那顆回去研究嗎?怎麼還是一樣沒進步!』從那一刻我就知道,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就是拚不過大立光!」

林耀英四十七歲中年創業時,他為大立光奠定的地基,就像他一開始為公司所取的名字「大根」光學一樣,長在阿里山上的神木種子,唯有根扎得越深,樹才能長得越高、越大。

【延伸閱讀】

1.賺錢能力最強!

2013 每股盈餘,大勝亞軍約70元

大立光71.6

佳凌1.9

新鉅科1.8

光耀科1.5-1.7

先進光1.4-1.6

亞洲光學1

今國光0.5

統一光學0.1

玉晶光-4.23

2.規模最大!

2013營收,比老二多出100億

大立光274.3億元

亞洲光學173.8

玉晶光95.6

今國光54

新鉅科32.3

佳凌17.6

先進光12.7

光耀科11.2

聯一光學7.3

3.題材最禁得起考驗!

千元股價俱樂部,坐最久

大立光:2013/11/18~2014/3/18約4個月

宏達電:2011/3/16~2011/6/15約3個月

漢微科:2014/2/18~2014/3/18約1個月

4.最受股市投資人追捧!

奪4次股王寶座,打平宏達電

大立光4次宏達電4次聯發科3次

註1:千元股價資料統計時間自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18日註2:2013 年每股稅後盈餘皆為預估值註3:股王次數統計期間為2000年到2014年,統計創下各年度股價最高紀錄企業資料來源:鉅亨網

【延伸閱讀】

27年前的格局,成就台中大肚山下的股王——大立光股價與技術變革大事紀

1987年林耀英成立大立光電,資本額1,050萬,從玻璃轉做塑膠鏡頭1991年成功量產塑膠非球面鏡片,領先台灣同業12年2002年從數位相機跨入手機,成功開發VGA手機相機鏡頭,隔年市佔率達全球16%2004年製程轉換錯誤,12月股價跌到上市以來新低177元2005年成功開發300萬畫素手機相機鏡頭,重新改良模具、製程設計2006年靠500萬畫素鏡頭,與對手拉開距離,技術規格一路上衝2007年打入蘋果iPhone供應鏈2009年獨家供應iPhone 3GS鏡頭逾半年、全球首創1,200萬畫素手機鏡頭開發成功,股價破400元2010年iPhone 4大賣,股價破600元2012年以搭載800萬畫素鏡頭,拿下iPhone 5逾七成訂單,全年EPS 41.6元,僅次宸鴻2013年克服手機厚度問題,成功開發三倍手機焦段變焦鏡頭,全球第一2014年3月5日盤中股價達1,445元,創台股近25年來新高,穩居千元股王近四個月,打破宏達電85天紀錄

資料來源:鉅亨網、大立光年報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