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西部經濟大減速

2014-03-17   NCW
 
 

 

短時間內改變經濟結構並不現實,西部各地怎樣避免「資源魔咒」?

◎ 財新記者 於海榮 文yuhairong.blog.caixin.com 如果將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各地區的經濟走勢描繪成曲線,西部的走勢是其中起伏最大的一條。

2011年之前,靠投資驅動和能源資源相關產業的支撐,西部經濟一路高歌猛進,成為危機後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西部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其增長具有更強的週期性和波動性,2012年以來的經濟增速放緩中,西部經濟增速下滑也明顯快於全國。

對西部地區來講,短時間內改變經濟結構並不現實,更現實的是要避免「資源富足的地方,經濟發展往往遲緩,社會福利水平較低」這一「資源魔咒」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穀樹忠認為,這與利益分配機制有關,應該通過財、稅、金、費、價改等多種手段,形成利益共享機制。

現狀是,西部資源大都是大型央企、省屬企業在開發,稅收歸企業註冊地,資源所在地得到的利益很少,卻要承擔移民、環保等大量成本。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中,能否改變這一格局,事關西部的長遠發展。

西部失速

2012年年中,中國經濟剛出現放緩勢頭時,即有多位研究者提出,相較於東部產業佈局完善、內生增長動力較強、主動轉型能力強,西部經濟減速更令人擔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的一份報告稱,中西部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會明顯大於整體經濟的波動幅度, 「在整體經濟緩慢減速的情形下,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有可能會突然快速下滑」 。

過去兩年間,這種擔心正逐步成為現實。從經濟增速看,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在2010年增速最高,達到10.4%,隨後一路放緩,2012年和2013年增速均為7.7%,放緩2.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近年來的增速峰值多出現在2010年和2011年,而與最高值相比,部分省份的回落幅度超出5個百分點。

2013年,12個西部省份中,有7個未能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長目標,廣西、四川、寧夏、貴州、陝西、青海等省份都在列。12個西部省份,今年的增長目標全部調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目前率先回落的東部沿海地區逐步適應了新的環境,增長率下了一個台階,已經基本趨於穩定,且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有所改善。中西部尚未企穩, 「東部的企穩有可能使中部和西部在今後不長的時間裡穩住」 。

西部經濟大幅放緩的一個原因是,過去兩年多間,投資增速大幅回落。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3年西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3%,較2011年回落6.2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4.2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過度依賴資源產業是西部增長脆弱的重要原因。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釩鈦、能源、化工、鋼鐵四大支柱產業佔工業產值比重的80% 以上。受宏觀形勢的影響,2013 年全市經濟增長10.7%,低於年初目標2.8個百分點。

雲南昭通是國務院列入的全國31個資源成長型城市之一,有資源「金三角」之稱,有豐富的煤、硫鐵礦、鉛鋅 礦、有色金屬資源。2013年,受產業政策調控、市場前景不明、預期收益下降、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煤炭、鉛鋅、電石等主要工業產品價格下滑,部分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導致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增速放緩至13.4%,低於年初目標2.6個百分點。

四川宜賓也是如此。以五糧液為代表的白酒行業和煤炭行業,佔其工業經濟比重近60%。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和出於安全生產的需要,煤炭行業實際正常生產時間僅有4個多月,209個合法生產礦井中有63個政策性關停。

中央出台的八項規定,對公務消費佔六成的五糧液影響頗大,儘管調整了產品結構,推出中檔產品,但發展速度仍然放緩。

這「一白一黑」產業的放緩,使得「近幾年經濟增長從未低於12%」的宜賓,2013年經濟增速大幅放緩至8%,低於年初目標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僅增長6.5%。

利益共享第一步

與整個中國經濟一樣,西部地區也希望通過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式,來提高經濟增長效益,增強可持續性。但與東部相比,無論是產業基礎、創新能力,還是捕捉市場機會的意識,西部地區都有很大差距,實現轉型非一日之功。

對西部來講,地方政府希望、也相對容易做到的是,通過相關改革,來消除「資源魔咒」 。這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

目前,中國的資源開發,多由大的央企、省屬企業來經營。這些企業及其區域總部的註冊地,往往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省會城市,按照註冊地納稅 原則,資源開發的大部分收益都由城市獲得,資源所在地提供了大量資源,承擔了巨大的環境、移民和發展成本,所獲收益遠遠不能彌補其成本。以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壩水電站為例。大壩水庫淹沒地區涉及四川、雲南兩省三市州的六個縣,各縣都有一定移民。水電站投入運營後,通過特高壓輸送到華東地區,每千瓦時電當地獲得3釐的分成後,其他收益、稅收都與電站所在地無關。

與此同時,水電站所在地需要承擔大量的移民和社會成本。負責建設水電站的三峽公司負責人和當地負責移民工作的官員都對財新記者稱,大壩建設中,相當大部分的資金都花在了移民安置上,而且隨著物價水平的提高,移民費用越來越高, 「佔現在已有投資的一半以上」 。

更讓當地政府憂心的是,搬遷出來的移民沒有謀生手段。為了保證水質,向家壩周邊不再允許網箱養魚,作為補償,三峽集團每年投放部分魚苗,供沿江漁民捕撈,但這「遠不能滿足謀生需求」 。每千瓦時電3釐的分成,遠不能彌補後續的移民安置成本。

「好幾萬人沒有產業支撐,這是一個安全隱患。 」按照當地官員的說法,儘管建成了效益很好的水電站,並沒得到多少實惠,華東地區 「既有就業,又有稅收和產業發展,我們永遠是國家級貧困縣」 。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長林凌通過大量調研發現,在過去的資源開發過程中,曾給老百姓很多承諾,但現在看,很少有地方在資源開發後富裕起來, 「相反,有些地方是貧困的,尤其是電站開發,電站建起來了,百姓更貧困了」 。

「資源開發應該與富民結合起來。 」中國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長魏後凱也表示,過去西部資源開發通過很多大型國企來運作,但「國企的開發與地方發展是『兩張皮』 ,資源開發了,還是江山依舊,老百姓兜裡還是沒有錢」 。

他建議,應該加大對資源所在地的補償,包括資源補償、生態補償、耕地保護補償和落後地區的區域補償四部分。既要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來加大補償力度,也要通過上中下游之間的橫向支付來加大補償。

一個可以參考的案例是,國家發改委在浙江和安徽啟動的千島湖及其上游新安江流域水資源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試點為期三年。從2012年起,中央財政每年拿出3億元資金,浙江、安徽財政各拿出1億元資金用於生態補償。

儘管每年5億元的補償資金是否足夠,尚存爭論,但意義重大。

根據全國 「兩會」代表和委員的建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修改為 「推動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從 「探索」到 「推動」 ,表明政府對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更加積極的態度。

在地方政府看來,生態補償之外,更根本的解決之道是通過財、稅、金、費、價改等多種手段,形成利益共享機制。

目前,地方政府嘗試改變現有局面的做法,包括爭取部分資源開發企業在當地註冊;與財政部、國稅總局協商,給予一定稅收返還。不過,這種 「一事一議」的方式並非長久之計,也不符合新一輪財稅改革的總體思路。

有資源所在地地方政府建議,中央應加快完善跨區域總分機構稅收分配秩序,建立資源開發利用轉移支付制度,完善資源稅,彌補資源輸出地的實際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