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銅價開始真正崩潰,這將是一個大問題。」近日來銅市場遭遇嚴峻的價格下跌。年初至今,國際銅價已大幅下滑約13%。滬銅表現更為糟糕,累計跌幅近15%。這引發了市場對中國融資銅前景的關注。德意志銀行表示,中國融資銅模式不會徹底結束。
銅被廣泛應用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銅價長期以來都被看作是衡量宏觀經濟活力的晴雨表。最近以來,銅價持續走低。中國經濟數據持續表現不佳,尤其1月出口數據大幅下挫令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健康程度產生懷疑,這也是銅價暴跌的根本原因。
銅價重挫、超日債和天威保變債券違約令部分人士質疑融資模式的前景。盛達期貨珠海營業部負責人谷滿倉告訴《南方都市報》,銅貿易商為了緩解壓力,必將對市場拋出融資銅,在當前需求較為低迷的情況下,進一步導致銅價價格下跌,從而進一步降低銅作為信貸抵押品的價值,導致信貸環境進一步收緊,形成惡性循環。另一位貿易商表示:「銅融資這種套利行為或有可能結束,起碼短期進行的風險非常大。」
但德意志銀行策略師Xiao Fu並不認同 :
當前滬銅與倫銅套利空間已經進入負值區間,人民幣也在持續貶值。融資成本上升,因此銅融資貿易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
當部分金屬貿易商被要求在期貨交易中不斷追加保證金,他們可能因資金壓力而將選擇銅進口到保稅區並在保稅區轉賣的「轉口貿易」,避開進口關稅,而不是直接拋售銅。
只要貸款收益足夠高,那麼銅融資就仍有利可圖。此外,業內在進行銅融資的同時,均會做相應的套保。因此,銅價下跌不會觸發融資銅貿易模式的結束。
圖:滬銅與倫銅套利空間
去年4月國內銅價也曾出現十天內暴跌10%的情況。當時中國一大部分融資銅就曾轉口至LME庫存。LME部分倉庫甚至鼓勵貿易商交倉,一噸補貼大概100美元左右,也有部分庫存直接流入了國內市場。
由於可以套期保值,因此,絕大多數貿易商不存在銅價下跌導致的資金鏈斷裂風險。另外,信用證的期限也對融資行為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巴克萊駐新加坡分析師Sijin Cheng對路透社表示:
緊縮的信貸市場或價格下跌不太可能造成廣泛的融資交易問題。貿易商信用證期限基本在90—180天,這意味著這些貿易商不會受短期價格波動的影響。
銅融資風起云湧的根本起因是由於利差和匯差的存在,他們使得企業獲利空間較大,因此企業的逐利天性令其不會輕言退出。某股份制銀行國際部業務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融資銅其實是保留在保稅區,是否出售給國內的實體企業並不是持有貿易商首要考量的問題,「國內外銅價倒掛嚴重,如果出售的話其實大概至少要虧2%,但與匯差和利差的無風險套利收益在去年大概是8%,而投資到房地產和信託又可以拿到的收益至少在12%以上,因此淨利在20%以上,即便出售融資銅給實體企業而虧損兩個點,這些貿易商也都是非常願意的。」據《南方都市報》介紹,目前企業融資存在8%以上的貸款成本,信用證融資的成本只有3%。
此外,作為融資參與者的境外投行和國內貿易公司的境外分支機構,則有機會繞過中國的監管,而且不受國內銀行收緊信用證審批的影響。海通期貨研究所副所長盛為民對《上海證券報》表示:
現在很多境外投資銀行……在境內做銅融資貿易的量比國內銀行大得多。很多做融資貿易的公司在境外有分支機構,他們很多都會取道境外分支機構從境外銀行直接獲得融資貸款,利用信用證去買銅。
參與了銅融資交易的貿易商們對路透社表示,近期拋售是投機行為而非融資交易被打破。「投機才是主要驅動力。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融資違約。」上海一家貿易商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