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的「IPO泡沫」 坐關

http://xueqiu.com/2194610753/27250000
這是一個大題目,由於時間和瞭解的信息有限,加之寫文章僅僅是為了好玩兒,我不想花太多精力,就簡單說說,如果說得不對請讀者見諒。建議讀投資專業的研究生,尤其是正在找論文題目的,不妨好好研究一下。

其實最該對此認真研究的是我們的管理層,按說領導的辦公台上應該放有這方面的研究報告,但那些報告可能是用「屁股」指揮「腦袋」寫出來的,所以,應該跟我的結論不同。

引發資產價格泡沫的因素很多,最直接的是兩個:貨幣超發和資產的供需失衡。但泡沫形成後久驅不散甚至變得越來越大的動因是「賺錢效應」,「賺錢效應」常如病毒一般急劇擴散,由此帶來更為嚴重的供需失衡,促使資產價格上漲或保持在不合理的高位。

泡沫形成後,如果施加外力,讓「賺錢效應」失靈,泡沫就會破滅。可管理層一般不願意直接採用打壓哄抬價格者、讓「賺錢效應」失靈的手段,而喜歡用增加供應或壓制需求的辦法。在泡沫急劇膨脹時期,增加供應或控制需求趕不上因「賺錢效應」而急劇膨脹的需求,結果反而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把泡沫吹得更大。等某天「賺錢效應」突然失靈,泡沫破滅,將給參與者帶來毀滅性打擊,甚至產生系統性的危機。

在中國,大量的資金去做PE,大多為的是在A股上市,獲取暴利;一級市場打新股不敗,都說新股發行價高,可超額認購仍然是幾十倍、上百倍;新股上市第一天,交易所想盡辦法限制「炒新」,可人們仍然像上了癮似的「飛蛾撲火」——我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詞來描述龐大的資金追逐IPO並引發的對IPO企業的畸高定價,權且就叫「IPO泡沫」吧。

可能有人會說我用「泡沫」來解釋中國現今的IPO不合適,其實再合適不過,引發這個泡沫的是供需失衡,讓泡沫久驅不散的動因就是「賺錢效應」。公司上市後老股東可以獲取幾十倍上百倍的暴利,承銷商、中介機構、機構投資者也是賺得盆滿缽滿。這種「賺錢效應」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市場資金並不寬裕、藍籌股熊冠全球的情況下,竟然讓創業板新高不斷,讓新股保持明顯的「三高」:高發行價、高發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資金。

新股的「三高」現象正是其中既得利益者樂於見到的結果,他們想方設法維持這樣的局面。我揣測,管理層對於新股「三高」亦喜亦憂,憂的是,高價發行和高價上市的結果一定是未來的跌跌不休、血跡斑斑;喜的是幾百家排隊企業不愁新股發不出去。於是,管理層一邊喊話一邊緊鑼密鼓加大供應。

我們的管理層喜歡喊話,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可喊話的實際作用卻很小。2007年A股升到3000多點,管理層就開始喊話,反而把更多的「小散」給喊了進來。泡沫累計到一定程度,「賺錢效應」失靈,2007年10月底開始崩盤,僅僅一年時間,A股從最高點6124跌到1664點。

加大新股供應能解決一些問題,但絕非馬上見效,更非一定見效。要解決新股「三高」問題,讓「IPO泡沫」破滅,必須讓「賺錢效應」失靈,讓參與其中的主力賠錢,才能避免泡沫越來越大。就如著火後,一定要及時滅火,不然,火力一上來,要想再撲滅,需要付出更大代價。

從2012年11月IPO暫停起,就有一股力量在蓄謀重啟IPO。在市場資金偏緊、A股處在熊市底部的情況下,他們合力製造出藍籌股跌跌不休、創業板新高不斷的「冰火兩重天」現象,為IPO重啟找到很好藉口。今年,IPO終於帶病重啟,又出現老股高額套現、將深圳上海兩個市場人為割裂按市值進行新股申購等咄咄怪事。我們不得不承認,這股力量實在是強大。所以,要讓參與「IPO泡沫」的主力賠錢,讓「賺錢效應」失靈,有相當難度。可不這樣做,後果將很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8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