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40115悔不當初:沉沒成本謬誤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1/15/sense%E9%9A%A8%E7%AD%86140115%E6%82%94%E4%B8%8D%E7%95%B6%E5%88%9D%EF%BC%9A%E6%B2%89%E6%B2%92%E6%88%90%E6%9C%AC%E8%AC%AC%E8%AA%A4/

SENSE隨筆140115

悔不當初:沉沒成本謬誤

Tony執筆

 

〈例子3〉某小姐試圖減肥, 報讀美容中心價值6萬元的瘦身課程。 上了一半課,她絲毫沒感受到預期的成效,對此課程全然絕望,決定退學。 她與美容中心洽談, 希望可以退回部分學費, 得到了 「如果自願放棄原先的課程,則學費的一半,即3萬元, 可用來支付另一個收費為4.5萬元“更適合她個人體質的課程”的部分費用。」的邀約。 除此以外,任何百分比的學費退回一概免談。

換了是你會怎樣做? 究竟該怎麼分析這事態才好?

 

〈經濟學原理〉

Def. 「沉沒成本sunk cost」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

舉例:不可回收的資本投資,如食肆的裝修費用,eg. 牆紙。同理,停牌破產的股票也稱為 “牆紙”。

 

Th.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決策者而言是不可控制的成本,沒有變現價值,所以不應該影響當前的決策和行動。****

換句話說,無論運營與否,或者如何運營,那筆支出都永遠不可以收回來。

一般錯覺以為繼續運營下去,就有可能賺回那筆錢,其實不是這樣。 對當前的決策人來說,持續運營如能獲利當然運營下去, 那是 “新的利潤”,與沉沒成本無關;反之,運營下去不能獲利便應結業,也與沉沒成本無關。

 

例子1:公司已進行了幾個月的廣告計劃,但反應大大不如預期,因投入了很多資金,中止計劃被視為“血本無歸”。 決策者的謬誤是沒有正確認識到:“血本已然不歸”。

 

例子2:嗔男怨女心知肚明這段關係再糾纏下去亦毫無意義,幸福結局渺茫。 他們想分手,但遲疑不決,因為之前已投入過多的心力和情感, 放棄之感覺上所失者太多。 他們沒有正確認識到:失敗已成定局,各奔前程,另創新局,對雙方都有好處。

 

〈例子3〉原課程學費的一半,即3萬元,不管她繼續上課,單純輟學,抑或變更為其他課程,都不可能退款。 這3萬元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考量中應該忽略它,當作已丟進水溝裡去了。 但餘下的3萬元似乎有所不同,由於可用來支付其他課程的部分費用,它看起來並未全然沉沒。

其實此時合理的決策考量,只在於應否以「1.5萬元」 換一個 「“訂價4.5萬元” 的“更適合她個人體質的課程” 」。***  如此設想,就可看清6萬元經已全部沉沒,決策時不應掛懷。 如果捨不得那後3萬元而另掏腰包上新課程的話, “萬一”(或者 “合理地”) 新課程又全然無效,某小姐便陷於二次上當,要兩番追悔了。

 

例子4: 當年超級超音速飛機 “協和號”是國際級的燒錢坑,英法兩國明知不能指望它正式商業營運,卻不斷大舉加碼投資,只為了保存顏面,中途放棄便是向世界示弱。

1976年協和式客機正式投入航線,至此時止,兩國政府已經在計劃上投資了超過8億英鎊,超出最初預算1.5億英鎊近6倍。 1977年時,協和式客機實際價格為2,300萬英鎊(4,600萬美元),也超過預計價格600萬英鎊。 然而,據當時的預算,要售出至少64架才能收支平衡,結果巨額開發成本根本無從回收。

看來 國家層級的決策人和 “嗔男怨女” 有時相差無幾。

 

〈生活實踐引論〉

我們在生活,工作甚至投資方面的每個決定,終歸是在某種不確定的環境下作出的,有的最終也許會心想事成,但也有許多事與願違。 其實在每項行動進程當中,不管什麼時刻,都可以離開原本規劃好的路徑, 當機立斷,終止某項計劃,並勇敢接受隨之而來的後果。

這在投資,謂之「止蝕」;在人生,謂之「調節」。 止蝕與調節是投資與人生的難處。****

大部分人因為之前已付出不少時間、金錢、精力、感情,而不會也不想中止行動,因循苟且,殆誤時機。這都是中了「沉沒成本謬誤」的心理陷阱。

 

股民更是沉沒成本謬誤常見之受害者。 他們中很多人習慣以 “買入價”作為離場參考,這是相當不理性的做法。 更有甚者,當股價越跌越多,就越死守不賣,覺得賣出就是賠錢。

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到當前的股價才是 “變現值”, 錢已經賠了出去,無論你變賣與否。 即是說, “買入價”作為記賬成本,已經沉沒,當前的決策,應該在 “現價” 和 “投資評估值” 之間進行取捨。 真正重要的是股票之未來行程會如何,及有否其他更好的投資選擇。***

人類總是追求某種表面上的和諧穩定,這樣才能夠帶來信賴感,反覆無常是件相當可怕的事情,推翻昨日的我實在令人痛苦萬分。 要承認自己犯錯,會無面、自責、內疚;反之,選擇繼續錯下去卻可延緩面對現實的痛苦。 其實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持續加碼,可以基於很多其他很好的理由,但千萬不要執著於這個爛理由—– “我已經投注許多在這上頭”。

理性作決定可以忽視這些已押上去的成本, 真正須考慮的只是當下境況,與及你所決定的未來!

 

資料來源: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2011)

作者:Rolf Dobelli

譯者:王榮輝
商周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