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選準行業賺大錢!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31577.html

些投資界的大佬,怎麼發現讓他們賺錢的行業、又怎麼賺到錢?

在投資圈,他們都是巴菲特的信徒。

這不是件難理解的事。從1990年代中國開放股市投資開始,他們能夠找到的最佳模板就是巴菲特、彼得•林奇、格雷厄姆這類已經被市場驗證成功的投資者。就像如今科技創業者們最愛做的事一樣,他們複製過巴菲特的選股投資邏輯,也不出意外地栽過跟頭。他們現在是千萬元級別的投資大戶,或者乾脆建立了自己的投資機構,有各自偏好的投資領域,甚至在投資觀念上互有衝突—就像是在自己得意領域找到糖果的小孩,他們對自己的信念堅信不疑。

「我不會將任何一個人的觀點毫不思考地採納,即使他有權威與權勢。」但斌這樣公開聲明。他是深圳市東方港灣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2003年他投資茅台,成為價值投資的經典。

這不是什麼值得爭吵不休的事,投資第一課,也包括對自己的投資邏輯樹立信心。

他們就像掘金者,在尋找那些被低估的股票。他們不在意和你分享那些掘金經驗,也有他們的黑暗時刻—只是多數時候,他們根本不願提。

A 林園與但斌

林園是中國的第一批股民,也是最早出現的民間高手。他的博客頭像是代表了華爾街的那頭牛。有人稱他為中國的巴菲特,但是他不喜歡那個稱號。「我不像他那樣,持股時間那麼長。」

林園關注白酒。在中國,這是個賺錢的行業。

如果你問投資思路,林園只會給你很簡單的回答:他現在滿倉操作,組合的70%是跟「吃喝」有關的股票。「因為中國有13億人口,沒有人離得開吃。」他說。他旗下深圳林園投資管理公司的三個私募:林園1、林園2和林園3最近3年的收益率在私募榜的前10位,2012年以來的收益也均為正。人們對林園的評價常常集中在兩個詞:很草根,但深諳市場。

1989年,林園進入股市。當時他在深圳博物館工作,附近就是股票交易市場。他覺得股市快起來了,就全家人湊了8000元投資股票。1990年年初,這筆錢到了12萬元。期間他就炒一隻股票,深發展。深發展的股價在86到88元之間持續了四五個月,林園就在這個價格區間反覆炒。那時的他只是單純地捕捉股價波動間的機會—直到現在,「炒波段」仍然是很多投資者最喜歡的操作手法,而林園卻已經悄悄改變了投資路徑。在一篇博客中,他寫道,「可能你每次高賣都能低買回來,就擔心你最後一次買不回來,而股價又一去不回頭了……真正賺大錢的是一直持有的人。1994年,深發展也是每次漲到14元,就會跌到12元,來回多次。但最後一次就一去不回地漲到了40元以上。」

1993年到1994年間,他到西安投資房地產。這段短暫的撤出讓他認識了白酒。那時他和同伴在西安一個開發區買了一塊地,在那些社交宴席上,吃飯必喝五糧液—中國人喝白酒還真是個習慣,即便它價格不低。他到煙酒商店去問,五糧液的價格從沒跌過。

1998年,五糧液一上市,林園就買了三十幾萬股,到現在沒動過。從五糧液開始,他漸漸抓住了一條投資主線:吃喝。他的理由很簡單:別的東西,比如電子消費品,都可以不消費或者消費傾向會發生變化。你很難預測哪樣產品可以長盛不衰,但吃喝是人不能迴避的。藥品也是。林園20%的倉位配置給了醫藥。

林園喜歡白酒企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好算賬」。他對好算賬的企業情有獨鍾。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只有看那些自己算得清楚賬的公司,才有可能發現好標的。他關注過一段時間乳製品企業。當時乳製品企業的主打產品是液態奶。一天,他去逛超市,發現由於競爭激烈,好幾個品牌的液態奶都在打折促銷。這就讓林園犯了難:營業收入就是價格乘以銷量,產品價格不穩定,怎麼給公司算賬呢?白酒就不一樣,價格基本穩定,還經常提價。毛利率也穩定,這樣就好算利潤,也好估計企業未來的收益增長。他覺得,看得懂的企業,能夠增加投資的確定性。

如果說林園是通過身邊人的消費習慣找到了白酒,那麼但斌則是從業績和財務指標中發掘了機會。他之所以選擇貴州茅台,就是因為它估值低、成長性好,「茅台當時的市值比庫存酒的估值都低,2001年,其上市當年的淨利潤是3.42億,2002年3.92億,2003年6.08億,一直往上走。2003年我買了茅台,2004年它的淨利潤8.54億,2005年11.69億,還在增長。2003到2005年,雖然大勢往下走,但茅台的業績是往上走,我們的回報還是非常高的。遠遠超出市場的表現,這是企業價值增長導致的結果。」

相比之下,林園投資貴州茅台的經歷有些機緣巧合。林園從2004年開始買貴州茅台。那時,為了追蹤五糧液的業績,他請了三個獨立的財務分析師分別分析五糧液的報表,都覺得很不錯。不過有一個分析師補充了一句:「茅台的財務指標更好。」林園覺得判斷不出來。於是他做了個100人的調研,調研的結果是98個人說喝白酒喝五糧液。但林園認為當時茅台的市盈率17倍多,估值比五糧液便宜,他最終買了兩隻股票。

從2001年到2011年間,茅台的淨利潤已從3.42億增長為80億,股價賬面回報也超過數十倍。「茅台是國酒,天然就具有壟斷性。中產階級的壯大也成就了茅台。」但斌說。他目前仍重點關注消費行業,這是來自於國內外的比較研究,「我們研究過去50年、30年、20年、10年美國行業的成長規律,可以看到,過去50年當中,走的比較好的像菲利浦•莫利斯,過去50年的平均回報是19.8%,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我們看到這個案例當中主要是消費品行業。在過去50年當中很多消費品的行業長期來看是勝出的。」但斌早在2007年的採訪中就公開表示,未來20年看好地產、銀行、保險、消費品行業。

有趣的是,但斌和林園的交集還不僅僅是在消費品上。2001年到2003年間,他們曾在同一個市場關注過同一類股票—在香港上市的高速公路股。

2001年,由於覺得當時的股票都是以流通盤大小來定股價,林園再度退出股市。但退出了A股的他同時發現香港股市有被低估的現象。他開始關注起高速公路股票。「一隻寧滬高速,每股淨資產2.5元,股價卻只有1.1元,而且高速公路收費穩定,公司分紅也不錯。」林園研究了寧滬高速段南京、無錫等沿線城市的汽車保有量,他發現這些城市的汽車保有量每年都有20%的增長。他又做起了他喜歡的算賬活:「20%的增長,我打個折,預計寧滬高速每年也有10%的增長,再加上8%左右的派息率,買了是穩賺的。」2003年賣出的時候,寧滬高速的股價是3.25元,林園賺了3倍。這是一家典型的便宜的好公司。但斌也正是在這時投資高速公路公司開始賺了很多錢,慢慢知道選擇好企業才是投資的關鍵。

他們用什麼標準選公司?

林園判斷白酒股的幾個指標:

庫存:零庫存的公司最好。如果生產多少就銷得掉多少,這樣的公司就更好算賬。

毛利率:毛利率可以反映企業定價權,毛利率高的公司是賺錢機器。林園只選行業中的龍頭股。

預收賬款:預收賬款越多,說明產品越供不應求,或者產品需要先付款後出貨,企業話語權大。

但斌如何選擇公司:

淨資產收益率和毛利率:淨資產收益率至少15%以上,同時毛利率要高。毛利率高的公司在市場變化時能夠更好地抵禦風險。

有壁壘:即有護城河,且盈利非常確定。

白酒行業現在什麼樣?

無論如何,中高端白酒在中國獲得了很大的市場。而另一方面,白酒的消費屬性又使它具有一定的抗週期性。

白酒是一個毛利率非常高的行業,貴州茅台近3年的毛利率均在90%以上,其高毛利率得益於它在產品和品牌上的獨特性和壟斷性。目前,高端酒不斷提價,白酒產品的價位越來越寬,行業所能容納的企業數量和規模也越來越大。一些次高端白酒的機會開始顯現。從行業上看,高端白酒維持在高毛利率上,比較穩健;而次高端白酒的成長性較強。


B

  張可興與周玉龍

張可興是北京格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投資興業銀行是他最成功的操作案例。

2008年,上證指數在1800點左右,張可興認為當時的金融股已經被低估了,市盈率只有9倍、10倍,而當時興業銀行動態市盈率只有5倍,是銀行股裡最低的。5年就能收回投資,考慮到成長,可能3年就能收回,這樣的企業似乎很完美,也沒有任何風險。於是張可興以15元買入興業銀行,跌到12元時更是不斷加倉,持有這只股票最後賣出的收益近3倍。他說當時還有很多這樣的股票都很便宜,比如民生銀行。買進去什麼時候會漲?他也不知道,但後來發現,只過了半年,到了2009年7月份,民生銀行就漲了2倍。

他曾是個創業者,也在北京與人合夥投資過一家網絡公司「露臉網」,他們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校內網。因為行業競爭激烈,「露臉網」不久便關門大吉。如今校內網市值已達上億美元,網站短短不到兩年錯過了將近20倍的投資收益,這可能超過了2005年投資招商銀行、萬科等好股票的回報。這件事刺激了張可興,他做出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進入投資領域。

另外一個對民生銀行的估值頗有心得的投資者叫周玉龍。他是雪球財經網上的知名散戶。和張可興不同,周玉龍並沒有什麼跌宕的投資經歷。隨著1992年的全民炒股熱,他也把手頭的資金全部投入股市。1997年,周玉龍關閉自己的工廠開始全心投資。在近20年時間裡,他的股本有了數百倍的增長。

周玉龍對股票的認識全憑自學,「歐美的成功的基金經理,巴菲特、林奇、費雪、格雷厄姆。15年前,從他們身上學的。」

和這些聰明的投資人一樣,他也總是進行逆向操作,「撿別人不要的東西」。他現在持倉的全是已經跌成白菜價卻依然鮮有人入手的銀行股。即便2012年三季度銀行股的整體業績有所提升,淨利潤同比增長近16%,且整體的PE僅在6倍左右,但市場還是未能改變對銀行股的悲觀看法—盈利能力下降,信貸風險增加,由於金融系統改革的深入,銀行現有的「賺息差」盈利模式也將受到衝擊。

他們怎麼判斷公司的投資機會?

張可興為什麼不再投蘇寧電器?

張可興目前並沒有持有蘇寧電器,雖然他曾經持有過一段時間。張可興說,投資蘇寧電器屬於判斷失誤,他沒有預期到網銷對實體店的衝擊如此之大。

他對蘇寧配置倉位之所以極輕,是因為意識到雖然在家電連鎖行業蘇寧地位已不可撼動,但淨利潤率提升空間有限,而且在網購流行大趨勢下面臨很大壓力。蘇寧易購如果不考慮盈利,不斷加大投入,那麼會拖累原有實體店;反過來,如果蘇寧易購不加大投入,那麼就會喪失電商領域的機會。因此,投資者必須準確判斷蘇寧易購對蘇寧集團盈利造成的影響。

投資蘇寧電器的經歷,讓張可興開始質疑一些白馬股。他覺得現在的蘇寧已非過去,從他投資互聯網的經驗看,在細分領域只有一家會絕對勝出,而現在的他無法判斷,蘇寧在互聯網上的錢到底好不好賺。不論是蘇寧電器還是招商銀行,即使是大白馬,也要時時關注公司的經營變化。

現在他主要關注銀行股。判斷銀行個股的投資機會,他主要看未來預期收益率(或PEG,即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的盈利增長速度),例如預期銀行股可以保持20%的收益率,那麼就可以給它相應的市盈率,如果估值大幅低於此,就可以買入。

民生銀行與貴州茅台,周玉龍選哪個?

為了弄明白什麼股票夠便宜,周玉龍從1998年開始琢磨估值公式,幾經論證,在2005年成型:

內在價值=10×每股利潤×(1+第一年增長率)×(1+第二年增長率)×(1+第三年增長率)×(1+綜合性係數)

公式來源於林奇的PEG指標。以民生銀行為例,周玉龍認為民生銀行2012年每股淨利潤大概1.30元,在利率穩定的情況下,估計2013年業績增長10%左右,2014年15%,2015年20%,考慮到目前屬於冷門股和未來的繼續成長性,綜合性係數定為0.20。代入公式,內在價值約為23.68元。

如果再想謹慎一點,還可以進行3年的貼現計算,假如貼現率定為10%,那麼內在價值就是17.79元。民生銀行目前市場價5.7元,意味著3.1倍的空間。

對比貴州茅台,估計2012年每股淨利潤14元,考慮到漲價、直營店利潤提高和量的不斷增長,2013年增長大概在40%,2014年25%,2015年25%。茅台是大牛股,綜合性係數按最高1.50算。內在價值為633.75元,再進行10%的貼現率計算,就是575元,目前市場價230元,還有2.5倍的空間。

他覺得,民生銀行的空間大一點。公式的本質是綜合係數,需要自己估算,而他的估算方法是,總市值小的係數就高,大的係數就小,如果是熱門行業,係數也要高一些。「1+綜合性係數」視為一個復合指標,如果值為2.50,意味著3年後預測市盈率是25倍。

銀行業現在什麼樣?

銀行業在全球經濟中擁有令人羨慕的地位,它們是資本形成過程的漏斗和引擎。

不過銀行業的投資價值就要另當別論了。中國銀行過去賺取息差的主要盈利模式正受到金融脫媒現象日益嚴重的衝擊。隨著直接融資渠道的發展,利率正在逐漸市場化,銀行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下降,利潤空間也在被壓縮。

截至10月31日,中國16家上市銀行全部公佈了 2012年三季報,前三季度銀行上市公司實現淨利潤 8127.67億元,同比增長17.43%,但與此前相比,淨利潤增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另一方面,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繼續增加。三季度末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3880.13億元,較中期增加101.07億元,上漲2.67%,平均不良貸款率為 0.775%。

渤海證券《銀行行業三季報綜述》認為,雖然貸款規模擴張帶來利息收入增加,銀行上市公司整體盈利增長穩健,但受宏觀經濟持續下行,貸款需求減弱與手續費等中間業務收入增幅明顯回落等影響,增速處於減緩趨勢,盈利增速下滑幅度略好於市場預期。

上市銀行的平均估值PE目前僅在5.3左右,與此前相比,繼續下滑,也就是說銀行股更便宜了。中信建投報告認為,其中主要原因是市場對資產質量的擔憂和銀行業再融資有一定阻力。

東北證券《上市銀行2012年三季報綜合分析》認為,銀行股在資產質量和盈利水平上依舊面臨著較多的不利因素,銀行股目前的較低估值已經反映出,這些不利因素可能已經被市場充分預期,在基本面沒有明顯好轉的形勢下,銀行股明顯缺乏上漲催化劑。

整體而言,銀行的市場表現沒那麼差。據興業證券銀行業週報,10月以來,銀行股連續跑贏大盤6個百分點以上,截至11月9日,銀行業指數已跑贏所有國內市場指數,相對排名也上升到31個行業中的第12位。

TIPS

根據林森《投資王道》,投資銀行業要注意以下指標:

賬面值(Book Value):反映了一家銀行的資產,也就是你所持股票每股的淨資產。

貸款的增長(Loans Growth):即銀行貸款額的增長速度。

股東資金回報(ROE):即淨資產回報率,這是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體現。

壞帳與總貸款比例(Bad Debt,Provisions/Total Advances):即不良貸款率。

成本與收入比例(Cost/Income Ratio):可得出銀行的經營效率。

C  楊天南

他是巴菲特第一個來自北京的股東。

20年的時間在股市二級市場上取得200倍的回報,這樣的成績令人印象深刻。北京金石致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CEO楊天南在包括全球金融危機在內的過去7年中,仍然取得了年複利32%的回報。他最擅長的投資領域是互聯網行業。

楊天南的投資生涯始於1993年,並於1998年開始美國市場投資,2001年開始投資香港市場。他於1995年首次接觸到巴菲特投資思想,並在2001年前往奧馬哈,實現懷揣已久的「親見巴菲特」的夢想。時至今日,楊天南依然珍藏著一份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證書,他說:多年以後人們會發現這張股票上至少寫著兩個名字,一個是Buffett,一個是Tiannan Yang。

他首次接觸股票是1991年在海南。巴菲特的「買股票實際上是買企業」、「好價格好企業」等投資理念,現在看來都太過平常,在當時都是聞所未聞,相對於當時市場充斥的是莊家派、內幕派、圖表派,這些理念簡直如同天外來音。

在1996、1997年的那輪大牛市 ,楊天南重倉持有四川長虹和湖北興化兩隻股票。1996年初時,靜態數據顯示,即便股價不漲,長虹的派息率也能達到10%,當時銀行一年存款利率為10.98%。他在之後的20個月取得10倍的回報,同期指數僅漲了一倍多。憑著股市中賺的錢,楊天南去美國念了MBA。

自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數以百萬美元拍賣以來,楊天南再沒有去過奧馬哈。的確,今天的巴菲特的股東大會更像是一個嘉年華,但成為巴菲特股東的人卻盈利有限,所以,找到40年前的巴菲特是更為重要的命題。

在20年的投資生涯中,楊天南迴報率最高的一筆投資來源於一次經濟危機。10年前美國科技股泡沫崩潰後,他買了搜狐、新浪,回報率4000%,即大約40倍。2001年底,新浪等的股價隨著美國網絡泡沫破滅,在那斯達克下跌了98%,而且有被摘牌的可能。而當時網絡的發展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每個角落,大凡上網的人,搜狐、新浪都是必經的門戶。當時兩個公司都還是虧損,但搜狐手中有4000萬美元現金,新浪手中有近1億美元現金,它們另外一個共同點是均無負債。楊天南盤算著,中國有幾家公司手中有數億元人民幣現金,沒有負債,而其產品或服務家喻戶曉、人人必需?所以他用1.04美元/股買了搜狐,1.40美元/股買了新浪,並在之後2年獲得巨大收益。

他也看錯過眼。他曾經買過的貝爾斯登後來跌到零,曾買過的「中國無線移動第一股」的斯凱從20美元跌到2美元。

楊天南目前的投資領域主要涉及中、港、美、加等市場。2010年初,他與朋友閒談時提及百度,之後將所有相關信息蒐集分析,認為雖然百度的PE並不便宜,但PEG實際不到0.5,具有巨大潛力,於是在400美元/股時買入(即1:10分拆之後的40美元/股),一年半後賣出,獲利約200%。

他無法認同,為何10元物有所值的東西,跌到7元反而要賣掉。比起團隊精神,他更喜歡特立獨行。「在我的投資體系中,沒有通常而言的基於股價變動的所謂止損概念。」除卻偶爾參加股東大會,幾乎從來不做所謂的上市公司實地調研,原因開始是沒什麼錢,後來是發現這類調研對自己並沒有什麼用。讀書,是他獲得信息與分析的最主要渠道。

「我喜歡看著錢增長,即便不是我的錢。」他說。根據其最近的投資組合,其構成包括譚木匠、惠理、民生、新東方、奇虎、百度、片仔癀、東阿阿膠、中信等。他一點也不在意透露這份名單—它們隨時可能變換。正如他3年前曾經說過的:多年以後它們可能一個都不在了,但我們還在!

Q&A

M=《好運•MONEY+》 Y=楊天南

M:為什麼大部分人在股市裡賺不到錢?

Y:因為絕大部分的股市參與者都是在隨便「玩一玩」。他們只是隨便問一問,然後隨便地不了了之,然後數十年或更久地堅持著這種隨便。很多人喜歡問「今年回報率多少?去年多少?」之類的問題,在回答了很多次之後,標準答案是:這行業我幹了20年,現在還在。

M:很多人說中國A股市場不規範,中國市場不適合價值投資嗎?

Y:認為A股「不規範、不適合投資」這種聲音在牛市中幾乎聽不見。這麼多年來,中國股市熊長牛短,絕大多數參與者虧錢,所以幾乎成了定論。發出這種聲音的人,大多沒有海外市場的投資經歷。十餘年前,有人剛到美國開始「炒」股票,虧了錢後大呼:不都說美國市場規範麼,怎麼也跌這麼多啊?!

互聯網行業現在什麼樣?

隨著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普及率的不斷提高,參與這場遊戲的萬家也不斷增多,這意味著,你隨機買入一組互聯網公司股票組合的投資策略已不再具有可行性。

投中集團發佈的《三季度互聯網投資案例》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國互聯網行業披露投資案例22起,相比上季度下降26.7%,達到兩年以來最低水平。

自2006年起,做空機構香櫞共狙擊了21家中國海外上市公司,其中有16家股價跌幅超過80%;另一家專門狙擊中概股的做空機構渾水則於去年對分眾傳媒等多家中概股發動狙擊,導致對方股價大幅跳水。在美國資本市場,中概股遭受普遍信任危機。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投資機會不再存在。伴隨著許多中概股股價的下降,很多股票的價格已經低於其投資價值,這實際上產生了新的投資機會,也為未來股票市場狀況回暖創造了積極條件。


TIPS

安信證券在《十年200倍的互聯網投資策略》列出了互聯網行業選股標準:

標準一:標的股票是B2C 類型的公司,根據其現有業務類型,假定極限情景下應該有互聯網的絕大多數網民使用。「B2C+服務普適」,才能夠找到有可能在數年增長數十倍、上百倍的股票;

標準二:人均產能要達到一定標準,輔助毛利率指標修正。如果你區別不清楚哪些是自營,哪些是非自營,那麼可以考慮企業的毛利率不能夠低於40%;

標準三:人均產能上升時買入並持有,下降時賣出。

D  姜廣策與周茂青

時間拉回到2012年3月。整個醫藥板塊已經持續下跌了1年多,整個市場對醫藥行業感到悲觀。姜廣策卻很平靜:「今年1月到3月,醫藥板塊的股價一直都很低,直到兩會。」

姜廣策是醫藥學界的博士,曾在醫藥行業從事研發和營銷,在醫藥行業人脈廣泛。之後投入金融界,先在券商做醫藥行業研究員,後來在從容投資創立了中國第一隻醫藥基金。就在2012年3月,他離開從容,現在正在籌備自己發行醫藥基金。

在3月3日的微博中,姜廣策稱,「正是行業負面預期的壓制使整個板塊在底部徘徊,醫藥板塊相比大盤的估值溢價已經跌到10年歷史均值以下。」

第二天,他去參加了「聲音•責任」醫藥行業兩會座談會。他聽到了很多抱怨聲。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則以青黴素為例拋出醫藥企業的難題:「管制瓶成本8分錢,膠塞7分錢,鋁蓋2分錢。不管裡面裝什麼,成本已經超過0.17元了。企業如果以虧損為代價來提供這樣的合格產品,可持續嗎?」

機會來了。這次座談會傳出的信息,加之2012年1月國務院出台指引強調價值而非價格,讓姜廣策認為,醫藥行業轉機已經明朗。他當即組織了一次調研,彙集公募私募基金經理共同探討。當時,由於醫藥股持續下跌,機構陸續減持,基本已不持有醫藥股。而這個事實更堅定了姜廣策買入醫藥股的信心。

兩會之後,一直密切關注醫藥行業的姜廣策開始尋找醫藥版塊中的低估股票,開始買入。

海思科就在此時進入姜廣策的買入名單。2012年3月,海思科股價在18元左右,市盈率不足20倍。「海思科研發儲備充足,研發效率很高。每年都有4到5只新藥獲批,目前還有30多種新藥在藥監局等待審批。海思科的研發隊伍跟一線藥企差不多。」比起市盈率等指標,姜廣策更看重企業的增長潛力。

在買入海思科後,公司股價並未立即上漲。「也不能指望今天買入明天就漲,」姜廣策說,「如果跌下來了我會繼續買入,但實際上我判斷它的股價跌不下去。」海思科的股價在3到5月之間並未有大變化。這期間姜廣策繼續買入。等到海思科股價上漲到30元以上,他出售了大部分股票。賣出理由和張可興賣出招商銀行相似:因為「30倍市盈率是合理的,達到這個價位後這只股票的價格上漲動力就不足了」。

散戶周茂青買入醫藥股的時間跟姜廣策相近。但他遵循的,是另外一條路線。他更關注醫療器械和診斷等醫療服務。

他認為,隨著「以藥養醫」的取消,藥企的股票並不長期看好。「50年代推出以藥養醫。然而現在我們國家提出要跟國際接軌,要體現醫療工作者的勞務價值,明確提出取消以藥養醫。看病和拿藥分開,醫院裡出售的藥要降價。而診斷、護理,這些醫療服務的價格要提高。因此看好診斷、護理、手術。」周茂青分析說。不過姜廣策認為改變「以藥養醫」沒有那麼快。「創新帶來的知識產權,並由此帶來的獨家定價權,構成了巴菲特所說的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周茂青特別看好醫療器械。他將醫療器械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固定資產、也就是醫療機器;另一個是耗材,比如體外診斷試劑、真空採血管,輸液袋,無菌手套,透析等。他認為後者的發展前景更好。有些體外診斷,比如血液、尿液的診斷,器械生產商通常向醫院免費提供儀器,只要使用他們的耗材就行。這樣,同時生產儀器和耗材的企業就更有競爭力。當然,代表醫院的醫療水平的高端儀器不在此列。

周茂青遵循自己的思路,挖掘了利德曼這只股票。利德曼於2012年2月16日上市創業板,是一家生化試劑公司,恰是周茂青所看好的診斷耗材。周茂青說,因為是上市的新公司,因此他剛開始堅持小倉位進入,觀察股價掌握進退。上市半年,利德曼股價從最低位上漲超過50%。

周茂青將醫藥行業看作目前市場中為數不多的、能夠走出跨年度行情的行業。

他們怎麼分析醫藥公司?

姜廣策分析醫藥公司質地的兩個指標:

產品線、研發實力和研發投入。「就像對房地產來說,地段、地段還是地段;對醫藥行業來說,就是產品、產品還是產品。好的產品必須有知識產權、定價能力,以及廣闊市場空間。擁有這樣產品的公司,理論上說有長大的可能性。」

管理團隊和管理體制。這方面民營企業的表現好於國營。1980年代末以來,醫藥企業已經大部分民營化。管理團隊要有企業家精神,精通醫藥。

周茂青投資醫藥行業兩步驟:

在醫藥行業長期看好的大背景下,首先需要注意近期政策走向,遵循政策導向尋找細分行業。第二步,在選中的子領域中尋找低估的股票。熊市中,PB是個很重要的指標,淨資產是股價最後的防線。同樣兩家公司,生產規模流通市值都差不多的,就選PB低的。當然PB不是唯一的指標,仍需判斷公司的基本面。

醫藥行業現在什麼樣?

2012年1至9月,醫藥板塊收入、利潤維持穩定增長。根據渤海證券《醫藥生物行業11月份月報》顯示,醫藥生物業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069.9億元,同比增長19.50%。毛利率29.23%,略有上升,整體期間費用率水平略有下降。渤海證券分析師賈麗傑認為,醫藥生物行業利潤增速在未來將繼續回升。

國信證券《醫藥行業2012年11月投資策略》指出,增速在20%以上的佔醫藥上市公司數量31%,環比、同比均下降,顯示分化繼續加劇。但多數細分領域龍頭上市公司業績穩定增長,其中品牌中藥、現代中藥、高端專科藥、區域工商龍頭公司強者恆強。

Q&A

M=《好運•MONEY+》

J=姜廣策 Z=周茂青

M:醫藥板塊下跌的那段時間,你是怎樣操作的?

J:減倉,承認虧損。但一直沒有空倉過,所以壓力一直很大。現在想來,是可以空倉一段時間的。現在我也建立起了風控制度。

M:是否進行實地調研?

但周玉龍卻完全是另一種看法。銀行屬於金融服務業,任何其他行業都要通過銀行貸款,可以說是「百業之母」,因此在所有行業中,銀行是最穩定的行業,具有抗週期性,且比起其他抗週期行業,如白酒、醫藥,銀行業的波動性要小得多。「而且市場上找不到比銀行股更便宜的股票了」。

周玉龍從2004年就開始關注銀行股。通過淨利潤增長等指標,他曾估算過民生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各自的投資收益。按照他的計算,從上一輪熊市2004年算起,8年間,如果投資1萬元,招商銀行的投資收益是11萬元,浦發銀行是12萬元,民生銀行13萬元,儘管從財務報表上看,招商銀行的淨資產收益率高於另外兩家。周玉龍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淨資產收益率高並不代表長期投資的收益就高,這裡有股權融資的影響,還有其他因素影響。」

目前周玉龍持倉比例最大的為民生銀行,倉位超過50%。周玉龍持有民生銀行至今已有8年時間,成本價大概在0.90元左右,雖然投資收益未能達到預想結果,「但考慮到目前的絕對低估狀態,還是滿足了。」

他強調自己相信銀監會對銀行進行嚴格的監管,「銀行的理財產品發得很多,產品總量和投資去向均不清楚,沒有信息渠道去瞭解,這方面也沒有報表。」但他仍有些擔心銀行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

前五六年,周玉龍曾說銀行股價值低谷不超過12個月,不久前他調整了這一時間,認為將不超過36個月。而他買進的民生銀行,相對9元左右的歷史最高價來說,4年都沒有漲。「現在民生銀行我不動的原因也是沒辦法,這幾年銀行股一直在低位,不敢動,也找不到其他好的標的。」他說。

同樣,張可興也始終認為銀行業沒有大家想得那麼悲觀,他預計2012年銀行業的業績增幅將達到15%到20%,未來3年每年平均至少增幅在10%以上。從預期收益率角度來說,目前的估值至少5折低估。而且,金融業仍處於半壟斷地位,不管是券商、保險、基金甚至是陽光私募,都要依靠銀行的渠道銷售。

雖然對銀行股一向保持樂觀,但張可興也並非任何價位都會出手。2009年,張可興對比歷史上的估值發現,1664點已是非常大的低估,如果再對比中國經濟增速及公司業績增速,會更確定當時基本已到底,他做出滿倉的決定。但到2009年6月,股市出現暴跌之後的暴漲,他多了一份擔憂和警醒。在大家一致看多甚至看到指數4000點、5000點的時候,2009年7月底,張可興選擇清倉所有A股股票,寧可少賺也不願冒風險。當時的招商銀行的市盈率在20倍左右,並不被高估,但他還是賣出了,賣出不是因為高估,而是因為價位合理。

Q&A

M=《好運•MONEY+》 Z=張可興

M:銀行業是否將繼續承受資產惡化的壓力?

Z:3年過去了,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已經還清了一半多,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悲觀。而且房地產持續了兩年的調控,目前看房價大跌的可能性不大。只要經濟短期不出現迅速惡化,銀行的資產質量不會太差。整體上講,銀行業息差處於較高區間(不是最高),銀行業績經過2010到2012年連續3年的高增長,2013年以後,銀行的業績不太可能繼續高增長,最大可能是微增(10%)甚至下滑,並且會有分化;從資產結構上看,招商銀行利潤表現可能比民生銀行差,但資產安全性好於民生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75

養老地產的發展仍需時日,選準商業模式是重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3267.html

養老地產的發展仍需時日,選準商業模式是重點

中國房地產金融 張昕 2015-04-09 22:46:00

當龐大的中國人口垂垂老矣,是否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將面臨另一番光景,而一個暮色的中國,是否會推開養老地產一片廣闊的天地?

二十年前,老齡化對於中國來說還是個陌生的概念。而早在五十年前,法國就開始直面這個無法回避的難題。

根據聯合國人口署數據,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7%時,即步入老齡化社會。

以聯合國標準衡量,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人口快速增長階段。截至2015年末,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9.5%,約1.32億,而到2025年該數字將達到2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3.5%,遠超人口老齡化社會的最低標準。

二十年後的今天,盡管養老項目在國內遍地開花,發展商和投資者也在進行多種商業模式的嘗試和探索,但最受青睞的盈利模式似乎尚未出現。面臨全新的領域,穩健策略無疑成了首選,以熟悉的模式切入養老市場,商品房、酒店等養老概念層出不窮,而隨著外資經驗的引入,養老物業開始擺脫土地外殼,顯露出服務的本質。法國高利澤集團與招商地產的合作就是這樣一種嘗試。

迫近的老齡大軍

2008年高利澤進入中國,開始對養老市場進行調研。作為法國第四大養老機構,高利澤創建於30年前。1989年,其第一家以“熙柏樂花園”為品牌的老年護理院成立並成為其品牌代表;至今,高利澤集團已創立了超過60家醫療性養老機構,是歐洲被譽為“白色黃金”老年護理市場上的佼佼者。

在健康管理運營和地產產品相結合的養老物業服務鏈中,高利澤專註的是醫療護理端,高利澤中國區總經理杜立偉(OlivierDESSAJAN)特別指出,高利澤運營的養老機構有別於傳統概念中的養老院,他稱高利澤為醫療型養老機構。

在法國,高利澤從自有土地的開發到後期的管理運營實行一條龍運作,而落地中國,則選擇以輸出服務的形式與本地開發商結合,其市場定位,是專註於具體老年病癥提供嶄新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高力國際在研究報告《暮色中國:養老地產市場之契機》中認為,老齡化的中國,對發展商及投資者而言,意味著市場存在大量發展機遇,尤以中國一線城市為甚。

報告中指出,在北京、上海及廣州這三大城市中,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並逼近美國、英國及日本的水平。而一線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的現狀以及對於醫療護理相對的高要求,將推動未來數十年內市場對養老物業的強勁需求。

高利澤鎖定的就是一線城市,其第一個項目將在廣州落地。在廣州的項目中,杜立偉透露,一部分床位將專門為重癥疾病老年人設計,提供深度護理,另一部分圍繞可半自理老人設計,還有一部分則留給需要日間照料的老人。圍繞著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高利澤還會運營一部分老年公寓,並為這些住戶提供居家服務。

在法國,養老地產的運營大致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分工明確的合作模式,另一種是供應商一站全包式,也就是從開發、融資、到運營管理全部自行包攬,高利澤在法國本土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

“我們出售養老單間,同時對整個養老機構進行運營管理,但在中國這種模式目前行不通”。杜立偉解釋說,國內可進行買賣的是類似於綠城烏鎮雅園這樣的商品房,而“養老酒店”式的單間只可進行出租,產權無法轉讓。在法國,即便是“酒店”里的一個單間也可以進行售賣。

高利澤在法國的養老項目采取的是可租可售的模式,“酒店單間”既可以出售給有自住需求的老年人,也可出售給有投資目的的個人,投資回報率基本穩定在一定區間,而具體收益則根據不同城市、地段有所不同。

從粗放到精準

在杜立偉看來,中國養老地產的投資有兩個問題,其一就是消費者認知的缺乏,原因之一就是老齡化問題剛開始顯現;其二是面對全新的市場,因為經驗的缺乏,中國現行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照搬熟知領域的經驗。

目前中國現有的多數養老項目是老年公寓、老年社區、還有酒店式養老院,而這些產品輻射的都是“低齡老年人”,也就是身體較為健康的老人。而杜立偉認為,針對“低齡老年人”的市場需求其實並不大。

“中國的國情下,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人都傾向於和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甚至繼續承擔一部分家庭責任,只有在健康狀況不理想,甚至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老年人對於養老機構的需求才真正浮現”,杜立偉解釋說。

與在法國的策略不同的是,高利澤的中國策略重服務,輕地產。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戰略定位,高利澤在中國脫去了地產的外殼,專註於養老機構的運營、以及護理服務的提供。

“養老地產在國外其實已經是一個非常細分的市場,其中包含的是多層價值鏈,比如土地價值鏈、產品硬件價值鏈、服務價值鏈等等,國外的運營商更加專註於較高層面的價值鏈,比如提供服務,以及明確且細分的服務,中國市場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附加值部分有待被驗證,而現在國內市場遍地開花的養老項目則仍然局限於較低層次的價值鏈”,高力國際產業及工業地產服務執行董事鄧懿君這樣告訴《中國房地產金融》。

據杜立偉介紹,在這種引入式的經驗中,給老年人提供的並非僅僅是醫療護理,而是基於個人生活需求量身定制的帶有專業醫療護理的服務,“我們的服務基於三點,一是看護照料,二是和酒店一樣的滿足住戶需求的服務,而這些服務也會根據住戶的喜好‘量身定制’,這其中就包括了多種社會活動,給老年人創造‘真正的生活’,三是酒店,包括餐飲、環境等等”。而高利澤有別於同儕的地方就在於,高利澤的目標客戶群體是健康狀況欠佳的老年人。

這也就決定了高利澤所面向的客戶群體將會是相對有限的中產至高收入群體。

到了2015年,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會超過65歲,屆時會有四億兩千萬老年人口,當其中20%有健康問題,即使是非常細分專註的定位,市場的潛力也是巨大的。“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何時進入這個市場,何時開始,多數人仍然持觀望狀態,但我們的關註點已經從何時開始,轉移到了你可以提供什麽產品什麽服務上來”,杜立偉如是說。

一場艱難的變革

高力國際在《暮色中國》中指出,中國的養老地產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市場參與者正在嘗試多種商業模式。養老地產項目的運作可大致分為投資、開發及運營三個環節,而目前國內的案例中,單一市場參與者往往包攬了兩個或者更多環節。

養老地產對於大開發商來說,往往是尋求轉型或者資產分配而進行的嘗試,而中小型開發商面臨的難題是運營模式。

鄧懿君認為,養老地產面臨著開發商兩極化的現狀,大型開發商往往是希望通過養老地產的嘗試開發出新的業務線,複星、萬科等都在此列。中小型的開發商則多數局限於傳統的地產思維模式,追求的還是商品房屬性的買賣。

國內傳統房地產的做法並不支撐真正意義上“養老地產”的模式,因為準入不準出,而外資運營商進入中國市場也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陸續有外資以運營商的身份進入中國市場,事實上是對市場的教育過程。

除了清晰的盈利模式尚未出現之外,中國養老地產市場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可操作性配套政策的缺位,以及缺少可提供持續資金支持的多樣化融資渠道等。

鄧懿君指出,融資成本高並非養老地產一個業態面臨的問題,而是中國房地產業基本面的問題。“傳統地說,房地產主要的融資手段是債,而面臨全新領域時融資的談判周期必然拉長,融資難度也會相應增高”。

高力國際研究部認為,隨著更多市場參與者的加入以及消費者對養老服務品質需求的日益提升,養老地產市場中各運作環節的分工將日益明確。

前景雖然廣闊,但在廣義房地產市場中這一細分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盡管養老項目遍地開花,發展商和投資者也在進行多種商業模式的嘗試和探索,但最受青睞的盈利模式似乎尚未出現。

而對於落地中國,這塊養老地產的“處女地”,高利澤也有著自己的擔憂。如何在傳統地產思維模式統治的中國市場打開服務導向的缺口,是高利澤以及其他外資運營商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最後,杜立偉也坦言,高利澤未來兩年內工作的難點,集中在確保能夠提供真正意義上的服務,以及更重要也是更艱巨的一點,對於市場的教育。

編輯:姚逸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