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祖籍浙江寧波的邵逸夫,來自小富之家;在兄弟中排第六;他與兄長志趣相投,自小對電影有濃厚興趣,四兄弟攜手創辦「天一公司」,後期到南洋一帶闖天下,打出名堂。 邵逸夫於一九○七年在上海出生,原名邵仁楞(楞音:零),他是浙江寧波鎮海人。父親邵玉軒是上海「錦泰昌顏料號」的老闆,經營漂染生意,由於經營有方,生意興隆,家族屬小富之家。 邵玉軒有八個仔女,除了阿四和阿七外,其餘都是男丁,他們是:老大仁傑,老二仁棣,老三仁枚,老六仁楞。因此邵逸夫特別喜歡六號這數字,既擁有六號車牌,亦鍾意朋友稱他為六叔。 長大後,他被父親送到由美國人於上海開辦的英文學校「青年會中學」讀書,因此自小就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由於邵仁楞此字不好唸,很多人把他叫錯成邵仁方,有次他向大哥提議改名,獲得父親的同意後,他們兄弟就依次改名為邵醉翁、邵邨人、邵山客及邵逸夫,喚他們幾兄弟的名字,就像唸出陶淵明的田園詩篇的閑靜意境,但當時他們都在全國最繁盛的城市舊上海生活,自小耳濡目染下,他們被五光十色的娛樂行業吸引,五兄弟與電影結下不解緣,均先後從事電影、遊樂場等娛樂事業。 大哥收購小舞台 邵逸夫說過一生最愛就是電影,「搞電影最賺錢,又刺激!」邵逸夫現今貴為娛樂圈大長老,但當年他入行全因大哥邵醉翁的關係。老大邵醉翁自小腦筋靈活,加上雄辯滔滔,於上海神州大學畢業後,就到中法振業銀行做法律顧問。一次一個叫「小舞台」的娛樂場所因為經營不善,債主臨門,邵老大分析到「小舞台」有京劇、評彈以及最摩登的無聲電影,認為這個地方正好就是政要商人聚會的地方,所以他就向父親借錢收購,把名字改為「笑舞台」,放映的默片走通俗路線,首套武俠劇叫《山東馬永貞》,觀眾反應熱烈,結果上映足半年。自此邵老大對娛樂事業雄心萬丈,更自資拍片,一九二五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公司,首兩部戲《立地成佛》和《女俠李飛飛》皆打響頭炮,其中後者因邀得當時京劇名伶粉菊花當女主角,電影深受戲迷歡迎。 東南亞開闢新天地 「天一」公司得到空前成功,更乘勢拍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和《唐伯虎點秋香》等古裝片,開創古裝潮流,其時很多華僑已移居到南洋生活,對華人電影的需求殷切,曾有老闆專程從南洋帶重金來買「天一」的古裝戲。這股古裝片熱潮令上海電影公司意識到極大威脅,其中為首的「明星」電影公司老闆周劍雲就聯合其他公司老闆組成「六合」公司,成立聯盟發行網,不准發行商購買「天一」電影,意圖趕絕邵醉翁的「天一」。邵老大為衝破杯葛網,指令弟弟邵仁枚帶電影到南洋放映,衝出一條生路。一九二六年邵仁枚到達新加坡,但城內的大電影公司只對西洋片有興趣,小電影公司不敢得罪六合,邵仁遂馬上發了封電報,希望曾在「天一」參與外埠發行的邵逸夫前來幫手。 自創流動電影院 邵逸夫在上海中學畢業後,原本打算到北京投考清華和北京大學,但他收到哥哥的電報後,馬上就到新加坡為「天一」出謀獻策,兄弟在城內租下空地另起爐灶,自行搭起帳篷放映自己公司拍攝的電影。新加坡居民雖被「天一」富新鮮感的電影吸引,但場地所限,發展受限制。邵逸夫發現城外很多小鎮和農村未有電影院,立即動手造了個流動放映車,和哥哥日夜輪流開車,跑遍星馬的大小村落,為村民帶來當時唯一的娛樂——電影。由於南洋鄉村氣候濕熱,他們在旅程上試過被毒蚊毒蟲咬過,邵逸夫更曾試過中暑昏迷,對兩個來自聲色犬馬世界的公子來說確是一件苦差,但他們沒有放棄,「天一」生意漸入佳境,公司規模越來越大,流動放映車其後更增至六部。事業漸見起色之外,他們亦交上好運,先後認識了南洋當地的富豪。例如壟斷南洋影片的商人王雨亭便看中邵家兩兄弟在在南洋的業務搞得有聲有色,名聲漸響,便拉攏天一合作,更協助他倆收購新加坡的華英、吉隆坡的中華等戲院,建立起天一在南洋的據點和發行網。其後邵氏兄弟又交上檳城首富王竟成和新加坡富商黃文達這兩個大靠山,除了替黃氏管理新世界遊樂場外,又收購了當地最大的大世界遊樂場,至一九三四年,邵氏公司己擁有四十多家戲院,奠下東南亞娛樂大亨的基業。 荷李活偷師 邵逸夫並無打算安安穩穩在新加坡做其大老闆,知道美國已開始流行有聲電影,他就到荷李活考察拍片流程,更買了批先進的有聲電影放映機器回新加坡,希望生產自己的有聲電影。一九三四年,「天一」出品全中國首部粵語片《白金龍》,由粵劇名伶薛覺先夫婦主演,電影放映後好評如潮,這部拍攝歷時不到二十天之作,成本只是九千元,但為天一帶來的利潤卻達到一百萬港元。三十年代一個普通工人只有二、三十元工資,一百萬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亦埋下同行眼紅的伏線。一九三六年,當邵逸夫與哥哥邵仁枚在新加坡打天下時,大哥邵醉翁就坐鎮天一在香港的業務。「天一」在香港的片庫首次發生火災,但並無嚴重損失;一個月後,「天一」再發生火災,這次把影片庫內的所有拷貝都燒清光,主政的邵老大因此事受到很大打擊,並急召上海的弟弟邵邨人來港接掌香港事業,並先後改名為「南洋影片」及「邵氏父子」,但邵邨人始終會計出身,對拍片之事並不在行,「邵氏父子」發展裹足不前。 四十年代,日軍侵略香港和南洋等地,邵逸夫的電影出品受到重大打擊,他更在新加坡被控拍攝反日電影,被投進監獄嚴刑拷打,經過了七天牢獄生涯後,才得到公司的日本職員保釋救出。戰後和平,香港的「邵氏父子」縱使有尤敏和趙雷等明星助陣,但因為邵邨人緊握財政大權,對電影缺乏投資,令「邵氏父子」不能跟當時得令的「長城」和「電懋」一爭長短。邵邨人認為電影沒有多大作為,專心炒賣房地產。一九四六年,他以四十五萬買下了深水埗的北河戲院,一年後又以七十萬購入灣仔的麗都戲院,兩者都是以便宜的價錢到手,充分顯出他數口精的一面。 兄弟分家重整旗鼓 邵逸夫在戰後用了數年時間重整旗鼓,慢慢擴大電影業版圖至泰國、印尼等地,影院數目更增至一百三十家。他對於二哥無心電影事業感到十分痛心,一九五七年,五十歲的邵逸夫遠渡香港跟二哥攤牌,接管香港的邵氏業務,以三十二萬買入清水灣道八十五萬呎的地皮興建片廠。廠內設有隔音片廠、製片大樓和黑房等設施,是個自給自足的電影城,公司改名為「邵氏兄弟」,正式入主清水灣。「他剛到香港,在這邊沒有什麼朋友,因此工作常要一腳踼。當年任職虎報的吳嘉棠知道邵逸夫要人,他就把剛報導完韓戰回來的鄒文懷介紹俾邵逸夫。」活躍影圈三十多年,嘉禾宣傳部經理杜惠東向本刊說起當日情形。 鄒文懷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加入邵氏工作前在英文虎報工作,說得一口流利英語,邵逸夫應吳嘉棠介紹約他出來商談,但當年邵氏電影的質素每況愈下,出品的都是些低質素電影,在娛樂圈中沒有口碑,鄒文懷就對邵逸夫講:「這種片子如何宣傳!」邵逸夫卻只用了一句說話就把他留住了,「就因為是這種片子,才一定要你來搞宣傳!」鄒文懷到了邵氏做宣傳部主任後,為了應付當時由陸運濤主政的電懋競爭,他自組班底,起用了其時在香港時報做採訪主任的何冠昌等人。 創黃梅調電影先河 搞定宣傳部後,他就從演員方面作出改革,在二哥邵邨人主政年代,巨星林黛曾為邵氏拍片,後蟬過別枝到了電懋發展。邵逸夫從她開始埋手,藉飯局約她出來聯誼,實質挖角。當邵逸夫見到林黛真人,瓜子臉配上水汪汪的大眼睛,就知道她是巨星的材料,他開出兩倍片酬,林黛當場就簽下合約,如是者電懋一眾紅星如陳厚、岳楓等都相繼過檔邵氏。邵逸夫埋好班底後,不久就出品了首部電影《貂蟬》,這部由林黛主演的黃梅調電影,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展五個大獎,亦成功捧紅了導演李翰祥,及後的黃梅調電影,例如《江山美人》和《梁山伯與祝英台》更創下港台兩地的票房紀錄,當年上映時萬人空巷,使港台兩地電影成了黃梅調的天下,把邵氏電影推向頂峰,寫下香港電影史上光輝的一頁。 自行培育新人 一九六四年《梁山伯與祝英台》上映取得大勝,導演李翰祥對邵氏大賺但自己只有微薄片酬感到不滿,心生去意,鄒文懷曾建議邵逸夫引入荷李活的演員分紅制以穩住邵氏士氣,但邵逸夫始終不肯同意。李翰祥要走,本來邵逸夫也不放在心上,但當知道他打算把由邵氏一手捧紅的梁山伯(凌波)帶走後,邵逸夫十分憤怒,更告上法庭向李翰祥索取三十萬元違約賠償,結果李翰祥走到台灣成立「國聯」公司。李翰祥離開邵氏後,不久林黛被發現在寓所內自殺身亡,邵氏在幾個月內頓失兩大支柱,使邵逸夫決心投放更多資源去培養自己的班底,他所創辦的南國電影訓練班,就培養出黃霑、羅文、張徹、王羽及鄭佩佩等新人。其中張徹更開創了新派武俠片潮流,捧起了飾演「獨臂刀」的王羽和「大醉俠」的岳華。邵逸夫是典型的寧波商人,處事忍讓,通情達理,但並不不代表他沒有脾氣。他深信一部好的電影要有錢賺,所以只拍合市場口味的商業電影,使到老闆和演員都受惠。如果票房不理想,他不會罵導演、演員,只會找電影宣傳部出氣,因此鄒文懷屢成箭靶。 嘉禾挑戰邵氏 一九六九年,他引入繼任人選,間接逼走時任邵氏總經理的鄒文懷。此人是一個叫方逸華的歌女,她被邵逸夫安排到採購部工作,在她的主理下,邵氏的財政支出管得很嚴,即使總經理鄒文懷簽了名的單,她夠膽叫出納部不發全數,只發一半。到八一年,她入主邵氏兄弟董事局後,原本為董事的邵逸夫兒子邵維銘和邵維鐘相繼退出。至此方逸華在邵氏的勢力只僅次於邵逸夫一人而已。鄒文懷眼見老闆的紅顏知已得勢,自己亦效法當年的李翰祥,在一九七○年自立門戶,帶走不滿方小姐的一班老員工自組「嘉禾」。新公司簽下李小龍,其電影《唐山大兄》及《精武門》均大賣,替「嘉禾」打進「邵氏」多年來未能打入的歐美市場,此事使邵逸夫終生遺憾。 此時從台灣回巢邵氏的李翰祥本希望重振聲威,但邵逸夫卻下令堂堂李大導演開拍風月片,及後李翰祥相中新人許冠文做新片《大軍閥》主角,電影成為當年黑馬,除了票房衝破四百萬大關外,還於一九七三年的亞洲電影展得獎,使邵氏發展出現小陽春。許冠文之後度了一個喜劇劇本讓邵氏投資,但是邵逸夫並不領情,譏諷劇本太差,結果許冠文帶了劇本找「嘉禾」,這部電影就是日後創票房紀錄八百三十萬元的《鬼馬雙星》。邵氏在電影圈的影響力從此江河日下,邵逸夫逐漸把其精力和資源從日漸式微的電影業投放到更多人捧場的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