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消費者需求 要自己創造或跟進滿足?

2014-01-06  TCW
 
 

 

企業為了競爭,追求服務的差異化,以期受到消費者青睞,只是,如同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認為,企業建立差異化時總伴隨很高的管理成本,即便消費者了解你的差異點,卻不見得都埋單。

這讓企業在選擇服務差異化時遇到兩難:該創造消費者需求,還是滿足消費者現有需求?前者的風險在於,推出好服務後,可能消費者不買帳;選擇後者,等到消費者告訴你有需求,才推出產品的風險則是,可能競爭對手也已經看到。

優達斯國際董事長謝振豊成立新購物網站ASAP,打出六小時快速到貨,隨後PChome跟進,掀起電子商務的速度之戰。

本期管理相對論,我們邀請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與謝振豊,談企業競爭,是創造消費者需求?還是滿足消費者需求?

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以下簡稱郭):電子商務對消費者創造的價值,大概是三方面,一個是價格,一個是所謂的多樣選擇,第三個就是便利。如果把便利定義成廣泛性的服務,那這個服務的定義就有很多種,包括上網、取貨、送貨,以及退款的速度。所以速度是服務要項之一,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一定會有個核心價值,到底你是以所謂的服務速度取勝,還是以價格取勝,還是以產品多樣性取勝,你怎麼挑選?

當品項、價格不在掌握中??縮短時間,最能讓顧客耳目一新

優達斯國際董事長謝振豊(以下簡稱謝):通常三個factors(因素)的話,你很難能說我全要贏,你可以說兩個一樣(好),你贏第三個項目,才有辦法拚。

商品的種類要時間累積,累積很久才可能到五十萬、一百萬(個品項),我們當然沒辦法那麼快;另外,一般來講,價格都是供應商決定。

現階段,最能顯示差異化的就是服務。服務有很多種,內部定義服務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客人要貨,你要很快送到;第二個指標,客人不要貨,錢要趕快退還給他。人不是要錢就是要貨,所以我們這段期間會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

過去的工作讓我知道服務的時間花在哪裡,可以不斷縮減(遞送)浪費的時間,事實上我們號稱六小時,但是如果用我們車隊自己出貨,三到四個小時就可以到,這種差異化,最容易讓使用者覺得耳目一新。

郭:能追求速度的條件之一,是你可以精準的預測消費者需求,備好貨等待出貨,但是你的競爭對手累積的消費者資料比你多,也擅長快速到貨,以速度做為差異化工具,風險會不會太大?

謝:我覺得對過去資料做分析用處不大,主要是這樣子:網路有個最大的特性是,快速的反映結果,一個東西會不會賣,你先不要亂猜,都會猜錯。

譬如說,我擺這杯咖啡,第一天第一個小時賣十杯,另一杯咖啡擺進去第一個小時賣零杯,我說可能第一個小時不準,那我再看第二、第三個小時,運用很多的統計,可以從即時的銷售,看出這兩杯咖啡未來的需求量如何。其實,我不只每個小時在看(庫存),而是寫成系統,讓系統每秒鐘都在看。

郭:你的意思是,太舊的資料其實沒有意義,因為對電子商務來講,「當下」就是資料,是這個意思嗎?

謝:對,其實過去我們曾經把顧客種類分成一千零二十四種,後來我發現那個用處不大,因為其實人會逃不掉人性(的框架):第一,降價的東西特別有人買;第二,很多人買的東西,特別有人跟買。

郭:ASAP打出速度牌,但是有沒有想過,這是消費者最迫切需要的嗎?譬如上班前訂礦泉水,讓我六小時內拿到和二十四小時拿到,對消費者來說可能沒差別,你怎麼確信消費者會埋單你的價值主張?

謝:其實消費者的需求並不固定,他的需求是相對價值,什麼叫作相對價值?例如我買三萬(元)包包不叫貴,但是我買三萬、別人買兩萬,對我來說就是貴,這就是相對價值。速度也一樣,買礦泉水你可能不求快,但是如果你辦公室的人買東西都六小時到,你每次買都二十四小時,那就不行,代表你比較笨。

郭:節省浪費掉的時間可以創造差異化,但是說不定消費者會覺得,如果透過你物流的能力能夠節省成本,使得他的價格往下降,反而會認為時間慢一點沒關係?

當以新進者之姿進場??寧願以點打面,先取悅部分的人

謝:我認為,商品的多樣性、價錢,加上你的服務能力,這三個factors合算出一個分數,這有分能出力跟不能出力兩種。

譬如說商品的多樣性,電子商務不是製造商,商品的多樣性不是你去讓它發生,它馬上就會發生,需要時間累積。累積商品最快的是C2C(例如露天拍賣、淘寶)有辦法在一年之內累積一千萬個商品;B2C(例如PChome、亞馬遜)一年之內可能只能累積五萬個商品,但經過了五年、十年,商品品項慢慢變多,可以滿足一般消費者百分之八、九十需求,而且服務比C2C好,就可能翻轉局勢。

第二個是價錢,價錢的話,其實你都要看供應商互相協調的臉色。目前服務就是我們最能夠著力的地方。

我的策略和Amazon(亞馬遜)之類的電子商務不同,它是以全國有效率為訴求,我是以城市為主。我的物流是做線狀的,不做HUB(樞紐點),直接從倉庫到user(使用者)手頭上,當中就沒有下車、上車這樣的過程,速度才會快。

目前打算以新加坡、紐約、東京、上海和台北這些大城市為主,將來沒有太浪費時間金錢的話,才會做全國。

這種競爭的思考方式,我在紐約看過,先造成紐約裡面的所有居民覺得我的服務比亞馬遜好,假設全美兩百個大城市都覺得我比亞馬遜好,也就夠了,我不一定要做全美國。

郭:這是以點打面的模式,隱含著不用取悅全部的人,我只要取悅部分的人即可。對新進者而言,會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特長做為價值訴求,你剛提到品項的多寡需要時間累積,但是台灣你是全品項經營,會不會太吃力?

謝:策略並沒有either or(二擇一),它牽涉到我全球的策略,全球的商品策略在各地都是從挑分類開始的,譬如說新加坡剛開始從fashion(時尚)開始,目標就是要在那個品類之下做到最好。

只有兩個地方不一樣,一個是上海,一個是台灣。上海因為合作對象是大潤發,大潤發在中國已經是量販零售第一,所以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只要跟它的廠商說我要做網站,供應商會把沒法在大潤發上架的商品統統到這邊來。

台灣有另外一個background(背景),就是我們團隊過去的信用,因為供應商都認識我們,所以我們要得到全品類的商品並不難。

當訴求價格或速度兩難??做好最基礎的需求,再往上加分

郭:在台灣跟大陸,兩地的策略會不會一樣?目前在中國也是以速度做為訴求嗎?

謝:兩邊大致一樣,因為服務內涵會被系統綁住,那我們是用同樣的系統,能夠變的其實是很少。這好處是,它是標準化,擴充快,我只要在大城市找到倉庫,只要三個月就可以營運。

郭:最初電子商務的競爭是價格的競爭,後來PChome掀起速度之戰,你當時怎麼決定何時該訴求價格,何時該訴求服務速度?你預計未來消費者的需求會怎麼改變?

謝:其實,我們只要想得很基礎、很簡單的東西就可以了,因為現在連最fundamental(基本)都做不好,消費者就是說,要的東西趕快拿到,不要的東西,趕快退錢給他,就這樣而已,除非這兩種都做得很好,才會有其他服務跑出來。 (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從書店到量販店,都在比快——近年虛實店家拚速度案例

年/月:2007事件:PChome推出全台24小時到貨

年/月:2011事件:燦坤快8商城8小時到貨

年/月:2012事件:金石堂書店推出台北市3小時快速到貨

年/月:2013/11事件:ASAP閃電購物推台北市6小時到貨,隨後PChome跟進

年/月:2013/12事件:愛買9小時到貨擴大全台10都市

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

電子商務新競爭門檻:速度

企業創造新需求時,無論是滿足消費者現有需求或創造需求,其實多數取決自與現有競爭者的比較,以及自己能力的權衡。

早期電子商務競爭對象是實體通路,因此訴求選擇價格低和多樣性等,實體通路無法提供的價值。

至於何時該提出新價值主張?有兩個考量:一為基本主張是否已被滿足,二為競爭者是否追上你。例如,當電子商務公司數量增加,除了價格和多樣性,企業就必須找出,自己有能力提供、同業無法跨過的競爭門檻,因此後來速度成為電子商務競爭的新訴求。

例如,早期PChome選擇24小時到貨,除了認為消費者需要外,更重要是因為它有能力做到,以此競爭對它最有利。現在ASAP選擇快速到貨,以點打面,也是身為後進者最有利的價值主張,能否成功就要拭目以待。

口述: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整理:曾如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