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家成立不過四年、資本額四千萬元的網路服飾品牌,竟能獲得上櫃遊戲大廠歐買尬以每股一百一十一元,總計一億零六百萬元的注資,市值上看十億,預計在一年內公開上市。 這個品牌叫作Pazzo,二○一○年成立,年營收就達新台幣一億八千萬元,之後每年營收都翻倍,成長速度之快,與第一家網路原生服飾品牌Lativ創立之初,不相上下。不同的是,後者是走Uniqlo簡單設計、平價與大量生產路線,而Pazzo則主打十八歲到三十五歲少女市場,學Zara、H&M走快速流行路線,一週可推出八十款新品。 「我就是要做台灣第一家上市的網路服飾品牌!」說這話的,是Pazzo創辦人廖承豪。為了這個上市大夢,除了歐買尬之外,今年預計要再引進創投與海外私募基金,增資一倍。 創業連三輸不懂差異化,負債逾千萬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學歷只有國中畢業的他,曾經連用電腦打字都不會。第一次聽到人家說要在網路上賣衣服,還傻呼呼的問:「網路是哪一條路?是靠士林還是靠天母?」 在成衣工廠中長大,廖承豪從小看父母修線頭、剪碎布,賺那一件二十元的工腳錢,他打定主意:「我絕對不要過那種生活。」 創業的夢,很早就進入他心中。十五歲放棄升學,跑去五分埔學批發銷售。存了第一桶金後,跑到全球布料源頭廣州,以及高雄後火車站創業當盤商,兩次都以失敗作收,只好灰頭土臉的回到五分埔。 二○○六年某一天,朋友的朋友上門批貨,一下就是新台幣兩百萬元的單,廖承豪嚇一跳,當時即使生意最好的西門町,下單量也不過五十萬元。一問之下,才知道對方是雅虎奇摩的網拍賣家。 他想:「網拍這麼好賺,那我不如自己來。」對電腦一竅不通的他,找來朋友合夥、三度創業。第一年狀況不差,但因為門檻低,沒有差異化,廖承豪再度慘賠作收,負債一千八百萬元。 再起做品牌加速生產設計,每週推新品 「那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他苦笑。一千八百萬元的天價,即使當個月薪十萬元的上班族,一輩子也還不清,更何況學歷只有國中畢業,想找工作,「只有加油站會用我,」咬著牙,他再跟家人、朋友借了七百五十萬元,四度創業,決心做自有品牌。 這一次,設計師出身的老婆跳下來幫他,兩人決定主攻流行女裝市場。因為「女人如果只有買一件衣服的錢,她肯定是要最新、最流行的那一款,」廖承豪觀察:「而且景氣越差,賣得越好。」 他靠著在紡織業浸淫二十年,跑遍上下游的專業經歷,以及對設計的重視,再加上膽子夠大,把生產流程翻新。現在他的臉書粉絲高達六十六萬,在網路服飾品牌上僅次於Lativ的七十四萬。 他的勝出之道,在於膽子夠大,以金錢換取時間,走出自己快速時尚的生產流程。 對於Uniqlo、Gap走平價大眾與簡單設計路線的品牌來說,產品生命週期可以橫跨兩季;但對主打十八歲到三十五歲少女市場的Pazzo來說,每個禮拜都要想辦法推陳出新,長達半年的準備期根本無法即時反應市場需求。 「流行女裝,就是要把六個月的量壓在一個禮拜賣,」廖承豪說:「少女頂多只會給你一個月的機會。」 豪賭新模式預測流行,提早三個月備料 為了跟時間賽跑,他大膽砸錢,以金錢換取時間,把採購原料的環節往前拉。如果設計師看好下一季可能會流行具彈性的牛仔布與金屬扣,他立刻提前三個月買進,備齊在倉庫裡,把原本需要近半年的生產流程壓縮掉一半,倉庫裡隨時有足夠材料,讓設計師根據市場需求去做變化,做到即時反應、快速時尚。 但這等於是豪賭原料庫存的風險。「他是用空間換取時間,」一位國內網路服飾大廠業者觀察。廖承豪的做法不是什麼新招,Zara也是這樣做,「但這需要經濟規模、膽識與眼光,一般人模仿不來。」 Pazzo有二十位設計師,每週推出八十款以上新品,業界推估年出貨量應該在數百萬件以上,足夠支撐此一庫存成本。 「一般人都誤解了快速流行就是少量多樣,這是錯誤的,」廖承豪說:「只要開發出漂亮的花色,十萬件也不夠你賣。」一款馬卡龍色系的內搭褲,一個月就能賣出四十萬件。 除了原料庫存之外,後端的加工部分,他用比業界高出至少兩成的工錢,包下成衣廠,要求工廠只能接他的單。這樣既可以省下排程的時間,也能像Lativ一樣自己掌握品質。 這個模式,考驗他的市場嗅覺,「十次裡面如果沒有中八次,就不用在這一行混了,」 廖承豪說。 但廖承豪的野心很大,他不滿於只做台灣市場,而是想把版圖擴張到全世界,目前在中國已成立新品牌。「我絕對相信,台灣可以做出一個全球服飾品牌!」廖承豪說:「電子商務的年代給我們做夢的機會,Zara做得再大,頂多也只能吃到實體的市場,但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 今年才三十二歲的他,充滿年輕人的衝勁,只是才四年就要跨足國際,難免給人不夠沉穩的感覺,但廖承豪說:「要有夢啦,人生才會有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