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告訴萬科200名管理層:有人就有生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8/57225.html
12月9日下午,萬科主要高管及員工200人到騰訊總部取經,馬化騰到場給大家“科普”。作為萬科學習的三個榜樣之一,騰訊的經驗和願景,此前馬化騰和總裁劉熾平在不同場合早已詳細介紹過,這里無需重複當天演講內容,萬周此文想要捕捉的,是那天小馬哥演講時的吉光片羽,力圖用這些碎片和軼聞的膠水拼接出一幅(不那麽完整的)小馬哥印象。小馬哥在演講中兩次談及阿里――騰訊公司的生日11月11號,讓阿里做成了購物節;騰訊要與傳統行業合作,而阿里要影響傳統行業。深圳騰訊總部多功能廳電腦桌面上,瀏覽器是谷歌的Chrome,宣傳片的播放器是百度影音,有點令人意外。小馬哥曾說過,自己最希望擁有的才華是當眾演講。所以9號那天,在場聽眾並不意外的是,他一句話里會出現三次“這個”;中途一張PPT顯示異常時會一下子楞住;30分鐘的演講中,麥克風緊緊攥在手里,兩腳釘在講桌後面的地板上,抖包袱讓全場大笑的次數:兩次。但是,聽眾沒人敢忽略他說的每一個字,甚至極少有人用低頭刷微信的方式間接表達對騰訊的敬意。用郁亮的現場點評來說,不咄咄逼人恰恰說明有底氣在,不用聲嘶力竭自然會吸引人來;另一位美女會後的評價則是:“他很接地氣”。如果他當年模仿古希臘演說家的方法,口含石子面對深圳灣苦練,或者按照網上的竅門,把臺下的人當成“蘿蔔白菜”,那麽以他的智商,世上可能會多出一位演說大師,但把用戶當成蘿蔔的騰訊可能也就走不到今天。做過預習的聽眾會發現,他的演講實為近期騰訊高層共識的濃縮版(詳見今日二、三條),筆者在場更感興趣的是,究竟哪些個人因素,能讓20年前一個愛好天文觀測的中學生,變成今日中國互聯網一哥。天文望遠鏡的特點是:焦距越長,望得越遠,視野越小。面對遠處的未知迷霧,人很難擺脫短視的襲擾:QQ用了兩年多時間才盈利,當年差點賣掉,幸虧他忍住了;2004年騰訊上市,本可選擇納斯達克賣更好的價錢,不過慎重考慮後,還是選擇了香港,因為他覺得,這里更接近投資者,而投資者也是他們的用戶,更了解騰訊。多融點錢並不重要,他更想“慢慢發展”;兩年前微信火了,如何充分利用QQ哺育微信,又保持QQ的獨立性和特色,是“多子女大家庭”的頭疼事,這一生死節骨眼上,他又擺平了。在類似的時間段,無數風光一度的同行因為走錯路,轉瞬化為歷史塵埃。能把這三步都走對,外柔內剛的小馬哥有視野,有耐性,有格局,當然也不無運氣。對最後這一點,不客氣的挑戰者會說,騰訊成為今天的巨人,不是因為它一直選擇正確,而是所謂存活者偏差
(Survival Bias)的結果。小馬哥會對此類說法一笑了之。因為從這30分鐘的小樣本來看,他並不喜歡用大概念討論問題,那天演講,他說過的非專名英文單詞不超過10個――billion、size、review、case
by case……在以滿口英文為能事的IT圈,這樣的密度算得上克制。他又很謹慎,話不會說的很滿,但還是下了兩個十分肯定的論斷:“智能終端是人感官的延伸……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前一論斷可能來自於麥克盧漢對媒介的經典批評――他太想把微信做成電網那樣無遠弗屆的超級媒介,而後一論斷早已讓許多同行如坐針氈。小馬哥說,微信的特點是信息多,隔幾分鐘就會有消息進來。關鍵是這些消息跟你高度相關,這樣即便多你也不會覺得騷擾,這一點,其他新聞、微博、購物等客戶端直到今天還沒做好。他說沒微信,騰訊可能就面臨重大危機。在做微信時,他和幾個核心高層親自上陣,打磨用戶體驗,在一家千億級的公司,這樣的危機感真是寶貴的財富。一位前騰訊員工曾考過筆者:為什麽微信不直接把你QQ聯系人一鍵導進來?為什麽微信的開機畫面是一個人的背影,而不是兩個人?為什麽微信“搖一搖”功能的聲音是來複槍上膛,而開啟畫面中心卻是一朵花?為什麽微信的“漂流瓶”一天只可以撈20次?為什麽微信的語音不可以轉發?為什麽微信發文字功能要隱藏?為什麽微信信息沒有顯示“對方已讀”功能?謎底:上述問題依次對應交際圈與朋友圈、個人與群體、男人與女人、邂逅與騷擾、真實性與煽動性、文字與圖片異質信息、發送人與接收人體驗的平衡取舍。說破了似乎沒什麽難,但把所有這些要素集合到一個貌似簡陋的產品上,不容易,它經過管理高層完善後沒有變得面目可憎,更不容易(你懂的)。細節里面有魔鬼,人心深處有渴望。人的光明面與陰暗面,相距不過一厘一毫,沒有對人的認識,產品再精妙、先進,充其量也就是玻璃窗里供人嘆賞的牙雕。還記得PC上功能越來越多的Realplayer嗎?他把遊戲放在第二個講,PPT上的要點文字是“遊戲-關系鏈”。雖然這些遊戲並不複雜,但充分挖掘社交分享功能,滿足人渴望認同、渴望炫耀的內心。小馬哥曾說自己最欽佩的人是喬布斯,而喬布斯的產品開發哲學,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用戶是悶騷的,他們不會向你訴說自己的欲望,所以問卷調查沒什麽用,但當你把直抵他們內心秘境的產品放到面前,他們就會兩眼放光,大叫“就是它!”。有人批判社交網絡說,它不僅充分占用了你的碎片時間,連你的整塊時間也碎片化了。此處關鍵在於拿捏“用戶體驗”與“縱容人性”的火候,在這一點上,騰訊比其他“走老路”或“走邪路”的廠商經驗更豐富。小馬哥還很年輕,雖然此前曾講過,最大的擔心是不理解年輕人的習慣。但那天還是能如數家珍地說出團購者的行為模式――比如在購買前的半路上才會下單。身處高層寒冷宮闕,還沒有喪失對神經末梢的感知,令人驚訝不已,而付出的代價就是無數不眠之夜。據一位騰訊前員工講,有一次他做了一個ppt,後半夜兩點鐘就發給了小馬哥,本想洗洗睡了,沒料到過了二十來分鐘,小馬哥就發回了修改建議;另一個在騰訊員工中流傳的段子是:一天早上來到公司,發現Pony(馬化騰英文名)淩晨4點半發的郵件,總裁10點回了郵件,VP10點半回,幾個總經理12點回複了討論結論,到下午3點,技術方案已經有了,晚上10點,產品經理發出了該項目的詳細排期,總共用時18個小時。技術宅男升級為管理者,QQ也由一張軟盤能裝下,變成今天57.7兆的龐然大物,對於已經有近3萬員工的騰訊,大企業病是不可避免的魔咒。如何應對?他沒有談自己的勤勉,而是講員工的年輕化(平均28歲)、簡單的工程師文化(50%為工程師)、內部產品團隊競爭機制(微信發布前,有好幾個團隊在做)……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技術開發者可以在人性的弱點上做文章,而身為管理者,又會痛恨人性的弱點,他在答問環節十分肯定地說:“凡是接觸到錢、靠人治的地方,百分之百會出問題。”這表明,他不相信有任何制度能防住人的貪欲,唯一的辦法,就是迅速“把不好的風氣清掉”。小馬哥在演講中兩次談及阿里――騰訊公司的生日11月11號,讓阿里做成了購物節;騰訊要與傳統行業合作,而阿里要摧毀傳統行業――陳述事實而無評價;他對小米的營銷、攜程的移動端頗有興趣;他說騰訊的下一步是做開放平臺,讓大家在上面創業,正如微信公眾賬號登錄頁面那句“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為此,他說願意分享騰訊的關註度資源……他的演講風格像個產品經理,講起自己的“孩兒”,沒有喬布斯甚或雷軍那種“抓人”的舞臺形式感。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麥克風突然轉到了右手,左手在空中做起大幅度的手勢,現場氣氛活躍起來。耐心、慢熱正是他的風格:先不問用戶能為你帶來什麽,而是先問你能為用戶帶來什麽,只要集聚了足夠的人氣,就一定能找到不損害用戶體驗的盈利模式。騰訊才15歲,好戲還在後半場。小馬哥曾經說過,他平生最自豪的事,是1986年拍攝哈雷彗星,但9號現場,他沒有給筆者借此發問的機會。那天下午,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是:QQ里面經典的消息提示音,是當年從他的摩托羅拉尋呼機上錄下來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正正正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