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席卷“去思科風”

2013-11-25  NCW  
 

 

“棱鏡門”後,中國政府雖未明文禁止採購思科設備,但推動本土化的態度明確。思科中國在政企市場領域的份額正被本土廠商分食◎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美國時間11月14日,是思科公司(NASDAQ :CSCO) 的一個“ 黑色星期四”。當日思科股價大跌11%,迄今仍萎靡不振。

原因在於11月13日,思科發佈了業績下滑超出預期的2014財年一季度報告:淨營收121億美元,同比增長1.8%,低於市場預期的3%-4% ;淨利潤20億美元,同比下滑4.6%。

思科CEO 約翰· 錢伯斯(John Chambers)指出,中國等新興市場的需求疲軟是業績不佳的原因之一。他承認:“ 美國政府的監控行為在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導致中國企業在購買思科產品時變得更加遲疑。”“棱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2013年6月,前美國中情局(CIA)僱員愛德華· 斯諾登(Edward Snowden)對媒體披露,棱鏡計劃秘密地要求各大電信公司、網站上交用戶的個人私密信息。特別是斯諾登在香港對外透露,美國情報部門監控中國的數據傳輸使用了思科的路由器,這頓時將思科推入焦點,備受“ 安全問題”的質疑。

受此影響,2013財年四季度、2014 財年一季度,思科亞太區淨營收環比分別下降了3900萬美元、8300萬美元,中國區營收則在亞太區整體低速增長的情況下,下降了5%-6%,2014財年一季度中國市場訂單量同比下降18%。另據英國路透社報道,思科公司警告稱,由於美國政府在中國、巴西、墨西哥和印度等國的監聽活動,預計思科第二財季營收或下降8%-10%,並且這一勢頭有可能持續至2014年年中。

多名接近思科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證實,曾被思科視為主戰場的政企網市場(與公共通信市場相對應,指為政府、企業等核心客戶提供綜合網絡解決方案),現在許多客戶已對新增設備採購持“ 只要能使用國產設備的儘量用國產”的原則。那些以前和思科不在一個競爭級別的中國同行們,“ 逆襲戰”正在乘勢展開。

“ 棱鏡門”發生後的近半年內,思科對外界的質疑很少回應,只聽到錢伯斯坐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總部辦公室里一再聲稱“思科是無辜的”。

電信、金融、教育、公共事業等思科的傳統優勢領域,在中國這一輪“ 本土化”浪潮中已四面楚歌。這家網絡設備巨人,將如何度過這場由“ 安全問題”引起的市場危機?

“去思科化”

在中國的運營商骨幹網中,超過70% 的路由器由思科提供。但接近思科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近期,上海聯通、廣東移動以及思科最忠實的老客戶中國電信,已紛紛開始替換思科的設備。

今年7月, 中國電信公佈“2013 年IP 類集采項目” 結果, 星網銳捷(002396.SZ)下屬子公司星網銳捷網絡有限公司(下稱銳捷網絡),獲得廣東、福建、山西等19個省份的路由器與交換機產品訂單。

于核心路由器市場占據傳統優勢的思科,在這次集采中徹底出局。銳捷網絡品牌總監何成梅對財新記者說:“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安全因素的影響,但我們的技術也符合客戶的標準。”10月,中國電信揭曉了IP RAN 設備的採購結果,中興、華為、上海貝爾、烽火通信、新郵通、普天國脈等六家本土廠商中標,思科在此間亦不見蹤影。

不過,在後來的中國電信骨幹網十五期集采項目中,思科扳回一城,奪得60% 市場份額,總金額超6億元。

“考慮既有設備銜接等因素,思科的整體份額居多,但思科在新建部分的份額已減少到了30%。”上述接近思科的人士分析稱。

思科占據絕對優勢的金融市場也出現危機。據Forrester 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王平透露,不少股份制商業銀行已經在設備採購中優選本土廠商,因為它們擔心,使用思科的設備未來可能帶來監 管風險。但一位思科內部員工辯稱:“ 並沒有感受到金融市場太大的反應,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思科仍占主導地位,華為較大的動作也只是進入了中國農業銀行,且份額還不高。”中科曙光公司一名中層管理者分析稱,在企業級市場,金融行業是最難攻破的堡壘,一般需要提前三到五年布局才有可能逐步收穫。譬如中科曙光為突破中國農業銀行,三年前就開始參與測試。思科基於既有的存量市場,可能現在對危機的感受還不明顯,但未來本土化是一大趨勢。“ 在電力、交通等行業,我們的感受很明顯。”上海貝爾一位內部人士透露,電力行業以往很難進入,尤其思科在智能電網項目上一直有不錯的份額,而現在上海貝爾的機會來了。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一些特種行業及公共安全機構的企業網中,思科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甚至已被完全排除在外。“ 思科的主要代理商神州數碼,近一兩個月,在幾個主要市場,都沒有接到任何給思科的訂單。”上述接近思科的知情人士稱。

思科中國應對乏力

當然,市場也存在疑問:思科的設備真的存在安全問題嗎?這是否是中國政府對華為、中興在美發展受阻而採取的反擊?

中科院下屬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網絡空間戰略研究所主任秦安表示,中國政府並沒有下發“ 紅頭”文件禁止企業採購思科的設備,但推動本土化的態度很明確,不少企業在與政府部門的溝通過程中“ 心領神會”。尤其此次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的國家安全意識將進一步增強,本土信息產業將面臨較大的機會。

思科本來具有優勢競爭地位的電信、金融、教育、公共事業等領域,未來都可能被波及。

秦安認為,媒體曾報道中國聯通等一些政企部門的網絡出現過數據泄露、網絡癱瘓等問題,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與思科有關。但“ 棱鏡門”事件中,斯諾登在香港說,美國情報部門監控中國使用了思科的路由器,再聯想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發佈的政府採購令中明文禁止採購中興、華為的設備,中國考慮信息安全問題也比較自然。

在嚴厲的安全指控下,要求思科“ 公佈源代碼”“ 將服務器放到中國”的聲音漸高。但截至目前,思科中國公司只發佈了一則簡短的聲明,稱自己的網絡沒有參與“ 棱鏡計劃”,不會為該項 目進行設備定制。王平分析認為,思科可能並不想花費太大精力化解中國市場遭遇的困境。

2010年中國內地曾從思科亞太區獨立出來,與台灣、香港地區一起組建大中華區,但現在又被合併回去,說明中國市場的地位在下降;另外,思科在中國市場的投入產出比亦令總部有些失望。譬如2010年贊助上海世博會,有消息稱思科投入了幾千萬美元,但目前中國市場在思科全球總營收中僅占3.5%。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思科中國曾嘗試與一些具有良好政府關係背景的企業合作開展業務,但談判未果。現在的思科中國似乎希望以低調來讓市場慢慢遺忘“棱鏡門”。

思科中國今年對外重點強調新的公司戰略—— 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稱目前全球99% 的事物還未與網絡相連,萬物互聯將會為全球企業帶來14.4萬億美元的潛在商機;對內 則強調“ 思科在轉型”,指出基礎網絡是最初級的業務,上面一層是各種應用和服務,更上面則是數據中心及相關差異化服務,現在的思科應不局限于做基礎網絡的提供商,還要向應用層、數據中心層全面拓展。

但“ 萬物互聯” 和“ 向上轉型”並沒有展現清晰的效果,在不少業內人士眼裡,思科的核心競爭力仍是基礎網絡及相關服務。

據王平介紹,現在思科中國傾向于向客戶介紹解決方案,以實現其特定的業務目標。最近思科中國成立了一個新的業務部門轉型業務部,與以前路由器、無線、咨詢服務等按業務區隔的部門不同,該部門致力于設計、推廣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如最近向國內一家大型賣場提供的一套解決方案,能夠精確計算出某個時點的人流量,以便賣場判斷給商戶的租價水平。

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可以讓客戶更多地關注解決個性化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聚焦“ 安全”問題。但思科中國在這一領域才剛剛起步,且它一直採用合作伙伴制,主要依靠像神州數碼這 樣的渠道商打市場,想要在群雄環伺的解決方案市場分羹也不容易。

“ 問題的關鍵在於,思科至今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安全性。”秦安認為。

本土企業乘勢而上

銳捷網絡品牌總監何成梅稱,受“ 棱鏡門”影響,國內企業更加關注產品的安全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接納本土廠商;另外,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以往研發平台不開放、行業標準特殊化等現象也在被打破,本土廠商獲得了更多的競爭機會,“ 現 在應抓住機會趕超國外廠商”。

事實上,本土企業已在企業級市場耕耘十多年。在基礎網絡層面,2000 年1月成立的銳捷網絡,是中國最早一批研發交換機的廠商,曾推出第一款國產模塊化交換機和全系列千兆交換機產品;在服務器、應用及軟件層面,浪潮軟件(600756.SH)、中科曙光均有幾十年曆史,尤其中科曙光的高性能計算機1993年就已問世,在此基礎上研發的“ 星雲”高效能計算機2010年達到每秒系統峰值3000萬億次(3PFlops)的速度,成為世界上第三台實測性能超千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

這些公司都在趁機開疆擴土。中科曙光副總裁任京晹告訴財新記者,中科曙光將基於自身在服務器、存儲、大數據、軟件領域的積累,大力推廣“ 城市雲計算”綜合解決方案。自2009年在成都自建第一個雲計算中心以來,目前已有十多個城市與中科曙光簽約。

銳捷網絡則於今年9月與浪潮軟件達成戰略協議,雙方將共同開發政務、軍隊、金融、互聯網傳媒、大企業、交通、公共安全等六個行業的雲解決方案,實現50個雲落地應用,並共同開發300 家渠道合作伙伴。目前,雙方聯合發佈的雲解決方案,包括了衛生、政務和教育行業。

受運營商市場飽和影響,傳統通信設備廠商也開始將企業級市場作為拓展重點。華為公司一位內部人士透露,華為2011年成立企業業務部,經過兩年的摸爬滾打,如今已搭建起覆蓋全球的業務團隊,其中僅中國市場就有2000多名員工,將與思科展開全面競爭。

1995年成立的上海貝爾企業通信有限公司(下稱SBABS)最近風生水起,接連獲得上海大衆、東方航空等企業大單。SBABS 總裁施曉明表示:“ 未來,我們將在交通、電力等公共事業領域全面發力,由小到大逐漸滲透,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施曉明分析稱,在基礎網絡產品層面,國內外廠商採用的都是通用架構,開發技術也相當成熟,產品差異性極小;在應用及解決方案層面,基於不同行業有不同需求,國內外廠商各有所長;而在高端技術領域,本土廠商確實還有差距。

在工信部推動下,包括銳捷網絡、東華軟件(002065.SZ)在內的16家本土廠商成立了國產主機系統產業聯盟,欲推動高端IT 產品的應用,打造自主IT 產業鏈。“ 現在,中國政企網市場的整個產業鏈幾乎都已經實現了國產化,這些企業有大有小,組合出來的綜合解決方案性能並不遜色于國外廠商。”任京晹認為。目前的中國政企網市場,本土廠商的份額總體上已超過國外廠商,且主流廠商的市場份額較為均衡。

施曉明則認為,相較于國外廠商,國內廠商比較貼近本地客戶,更易把握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而國外廠商借助他人渠道提供服務,缺乏本地化優勢;本土設備尤其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安全可控,性價比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