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國企病加上投機失誤,多年虧損與內部腐敗並存,中遠困境背後有原因◎ 本刊記者 劉冉 文liuran.blog.caixin.com 虧損經年,內部腐敗案不斷被揭開,但不過是冰山一角,這就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下稱中遠集團)——2007年曾擁有世界最大船隊、卻隨即為之付出慘痛代價的中國國企。 中 國 遠 洋 控 股 股 份 有 限 公 司(601919.SH/01919.HK,下稱中遠)8月29日晚發佈2013上半年業績報告,中遠上半年歸屬母公司淨虧損約9.9億元,虧損同比收窄80%,二季度單季盈利10 億元,環比一季度 -19.9億元扭虧為盈。 比起過去兩年連續虧損百億元的局面,中遠2013年中期扭虧為盈的主要原因,並非公司主營業務出現逆轉,而是來自一次性的非經營性收入,集中處置了中集集團和中遠物流的股權,一舉獲 得48.9億元的稅前處置收益。 中遠是中遠集團最重要的上市公司 平 台, 占90% 的 業 務, 因2011年、2012年虧損104.49億元、95.6億元,交易代碼已被改為 *ST遠洋。如果今年還不能扭虧,中遠將被暫停上市。 中遠同期的主營業務仍虧損47.6億元,顯示中遠的基本面並無好轉。同期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下稱 BDI)略有上浮,仍在1250點一線徘徊,距離中遠達到盈虧平衡的2500點尚遠。而在2007年 -2008年在 BDI過萬點時,中遠集團簽下的大量高租金船合同,恰是拖累中遠連年虧損 高達百億元的重要原因。同期中遠的國際、國內同行,如馬士基或中海,主營業務均沒有虧得這麼慘烈。 當年為何簽下那麼多的高租金船合同,究竟完全是宏觀判斷失誤,還是烈火烹油背後,其實另有緣由? 財新記者多渠道獲悉,中遠集團下屬二級公司大連遠洋運輸有限公司(下稱大連遠洋)原總經理孟慶林于7月12 日被紀檢部門帶走調查,此前大連遠洋全資子公司大連遠昌船務有限公司(下稱大連遠昌)原總經理高福生已被查。 兩人涉及高租金散貨船腐敗案。 近年來,中遠已有多位地方大員被查出貪腐案,令中遠集團上下十分緊張,究竟案件最終會查到什麼程度、什麼層面? 8月27日,大連遠洋企業文化部部長運慶昌確認“孟慶林確被帶走調查” ,但表示 “其餘情況不清楚” 。8月30日中遠上半年業績發佈會上,中遠集團董事長、中國遠洋董事長馬澤華以司法機關介入為由,未介紹案情,僅表示, “中遠集團旗下非上市公司最近是出現些問題,有關人員正在接受調查。 ” 大連遠洋東窗事發 大連遠洋是中遠集團旗下惟一以液體散貨運輸為主的專業化運輸公司,專營石油運輸,不在集團的上市公司資產中,也處於虧損狀態。 大連遠昌為中遠集團的孫公司,專門從事港內油輪運輸、幹散貨運輸、船舶租賃、船舶代管及代理服務等。大連遠洋旗下像大連遠昌這樣的陸上企業有12家之多,涉足房地產、勞務外派、船舶供應、物業管理、客貨運輸、貨代、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 “這些公司都在應該清理之列,保留下來就相當于留著小金庫。 ”知情人士表示。 在上市之前,中遠就想將大連遠洋併入上市公司資產中,上市後也有收購大連遠洋的計劃,但受制于大連遠洋複雜的資產結構,尤其是大連遠昌這類非主營業務公司太多,難以清理以及尚未盈利,一直沒有裝入上市公司。 此次大連遠洋案的起因是大連遠昌原總經理高福生涉嫌利用職務之便,違規簽下數艘高租金散貨船合同,開展相關業務非法獲利,經人舉報,被檢察院帶走調查。 相關部門在調查此案過程中,確定與大連遠昌違規操作散貨船租賃合同的公司負責人,正是大連遠洋原總經理孟慶林的女婿,並由此牽出孟慶林本人。 “孟慶林是老遠洋人,在位時相當于中遠集團的部門長,屬於集團中層幹部。 ”該知情人士透露,今年1月6日大連遠洋召開領導班子調整大會,孟慶林正式卸任。時任集團董事長的魏家福、總經理馬澤華到會宣佈人事調整, “當時,集團領導們對孟慶林在大連遠洋任職期間,對於中遠油輪船隊的高速發展所做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 。 但他也透露,孟慶林在退休前就已在外私下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這在集團內部是被明令禁止的, “但集團上下對這種情況都睜只眼閉只眼。 ”該人士稱,孟慶林在年初退休後全職經營自己的公司,依靠在大連遠洋的關係獲取業務,收益不菲。他透露,孟在位期間作風行事高調,退休後未及時收斂,得罪了不少人,這次被查處是因被人舉報。 另一位大連遠洋人士則稱孟慶林任人惟親, “大連遠昌的高福生原本不是中遠的,是孟慶林硬拉進來,並當上了遠昌的總經理。兩個人關係火熱,不是正常的上下級關係,是鐵哥們兒。 ”公開資料顯示,孟慶林1952年8月26日出生,天津人,1986年加入中遠集團,曾任天津遠洋運輸公司調度室主任、航運處處長、副總經理,中遠南美公司總經理。2001年7月任大連遠洋運輸公司總經理,至2013年1月7日退休。 一位中遠集團人士稱,目前中遠內 部利用職務之便尋求經濟利益的案件,已經形成團體化運作的腐敗窩案, “一名領導貪腐絕不可能只限于一個人” 。 目前,現在尚不確定有關案件會涉及中遠哪些人士。 今年7月1日,63歲的中遠集團原董事長魏家福因年齡問題正式退休,1953 年1月出生的中遠集團原總經理馬澤華接任董事長兼黨組書記,集團原副總經理、紀檢組長李雲鵬擔任集團總經理。 大連遠洋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自7月末媒體曝出孟慶林被帶走調查一事(相關報道見財新網7月29日《中遠二級公司前高管被調查》 )之後,大連遠洋內部才予以通報,但是並沒有公佈其他信息,僅僅強調任何人不得向外透露該事件。 內部機制缺乏制衡 中遠集團有“廣大上青天”五大主要分公司,其中青島、廣州、大連三家均發生了負責人腐敗案。 2011年,青島遠洋運輸有限公司(下稱青島遠洋)原副總經理宋軍被控涉嫌貪汙、受賄和妨害作證三項罪名,涉及37套房產及700多萬美元的非法所得;2012年,廣州遠洋運輸公司(下稱廣州遠洋)原總經理徐惠興被控受賄240余萬元。 大連遠洋孟慶林案被認為與青島遠 洋宋軍案有許多相似之處。 青島遠洋一案中,宋軍從2006年10月到2008年6月間,與台灣海運公司老闆鄧某“共同投資合作買賣、租賃”了三艘船舶,獲投資款、租金利息差、賣船利潤以及保證金、傭金共計1180多萬美元,私自存放在鄧某提供的香港東方匯理銀行 Prudence 公司賬戶中。2007 年4月至9月間,宋軍經過一系列繁瑣的轉移,將該賬戶中的606.5萬美元兌換 成4620.24萬元人民幣,轉入其指定的賬戶。 一位大連航運業人士分析,這類租船腐敗案比較容易操作,一般都是在看似合理的業務中摻雜私人利益。 知情人士透露,大連遠洋在租船活動中,通過孟慶林自己的私營公司擔當中介,中介公司和大連遠昌簽訂服務協議後,去市場上找船提供給大連遠昌,差價、傭金穩穩下袋。 一位航運公司人士向財新記者介紹,這類出處可疑的中介公司有三部分利潤:高于市場價的租金、中介費用和其他費用。 船舶租金以天報價,隨時波動。以一艘載重17萬噸的好望角型特大幹散貨船為例,日租金從1萬美元到10萬美元波動。在航運市場好的時候,用船企業對租金不敏感,以高于市場價幾百美元或上千美元報價,一年下來所獲不菲。 中介費用更是旱澇保收。一般中介公司可以獲得租船合約總額的1.25%,如果承租人和出租人雙方各有一家中介公司,中介費即是合約價值的2.5%,一份合同的金額少則幾十萬美元,多則上千萬美元,有些有私心的航運公司業務員會故意多安排一家中介公司以賺取中介費。此外,船員、維修等費用也是不小的開支,如果在合同中劃撥給承租人,出租人也將省下一大筆錢。 一位中遠集團人士向財新記者介紹,業務員根據船型需求尋找合適船舶,並審核船舶資料,經過詢價、報價、還價後雙方確定價格並擬定合同條款,最後的結果由租船處長確認,大額合同由運輸部經理甚至公司領導人決策。 這位人士解釋說,船舶租賃價格與股票一樣,分分秒秒都在變化。業務員每天要確認大量的天價合同,雖然合同上有些可能需要公司法人代表簽字,但大部分是授權給運輸部部長或者租船處處長就可以簽。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部門領導和業務員之間串通起來造假,非常容易得逞” 。 一位中遠集團人士表示,不僅僅是租船,凡是成本控制單位都有這個問題,如船的理賠保險、修船、定備件、加油等各個環節,都存在大量的放水、讓利等行為,到底哪些是合理的商業行為,哪些是腐敗,如果沒有一整套專業的約束機制,很難判斷。 一位航運公司高管表示,腐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有企業的制度缺陷,無人真正心疼,加上管理中缺乏制衡機制,業務流程設計不夠科學,存在很多權力的集中點。 一位中遠高管表示,以往這類案件發生時, “孟慶林們”會趕緊利用手中的權力把服務公司買過來,這樣租賃關 系就是變成給下屬公司派任務。 “但這次的問題是,孟慶林下台了。 ” 天量高租金合約 中遠正泥潭深陷。 中遠集團是中國的旗艦式央企之一,資產總額超過3300億元,海外資產 和收入超過總量的半數以上。 目前,中遠集團在境內外控股中國遠洋、中遠太平洋(01199.HK) 、中遠國際(00517.HK) 、中遠投資(COSC. SI) 、中遠航運(600428.SH)五家上市公司,並參股招商銀行(600036. SH/03968.HK) 、 招 商 證 券(600999. SH)等多家上市公司。 中金公司航運業分析師聶迪中表示,中遠現存的兩大主營業務中,上半年散貨淨虧損約18.2億元,剔除租入船虧損合同撥備回撥的淨影響6.7億元後,板塊主業虧損約24.9億元,同比收窄29%;集運淨虧損22.4億元,同比擴大32%。預計今明兩年兩大業務盈利的難度仍然較大。 聶迪中表示,幹散貨業務的減虧主要得益于租入船隊的退租,該項措施節省租金成本約9億元。 長江證券航運業分析師韓軼超表示,中遠于2012年底計提了13.72億元幹散貨虧損合同撥備,在2013年上半年回撥10.72億元,上半年新計提幹散貨虧損合同撥備4.03億元,並且預計兩大主營業務仍深陷虧損泥沼。 中遠的公告將虧損歸咎于國際航運業供求失衡、幹散貨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燃油及相關成本居高不下等市場環境因素。但接近中遠的人士表示,上述原因只是表象,虧損的症結在於其2007年、2008年簽下的大量高租金散貨船合約。 中國遠洋2007年年報顯示:為適應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需要,中國遠洋繼續積極推進運力升級,于2007年訂造、訂租37艘各型集裝箱船舶,這些船舶于2009年至2012年之間交付。截至2007 年底,公司持有56艘集裝箱船舶訂單。 截至2007年底,公司船隊經營集裝箱船舶144艘,較2006年底增加9%;經營幹散貨船舶共有419艘,其中自有船202艘,平均船齡14.6年; 租入船217艘。 一位航運公司高管表示, “2007年時,中遠幹散貨船隊規模在世界上已是最大的,中遠想要對市場施加更大的影響,追求更穩定的回報,僅通過造船、買船來不及,提出了從擁有船向控制船發展的思路,核心就是要控制船。控制船就是要租進來一部分,以此保證可用的船隊規模。 ”該人士介紹。 “這種戰略思路有其道理,關鍵是租入船要達到什麼樣的比例。 ”他說,一般情況下,航運公司應當以自有船為主、租入船為輔,當自有船滿足不了履行合同的需要時,通過租船來拾遺補闕。 “租入船規模大於自有船規模顯然過於激進。 ”截至2008年底,中遠租入船233條,自有船210條。 這位人士認為,擴大租入船會造成自有船隊的老化和萎縮。自有船應該是航運公司的根本和核心。自有船的總成本要比租入船穩定,一條船從造好到報廢有25年,每年的折舊可控,此外自有船可以保留船員隊伍,尤其是知識力量和技術系統。 “沒有這些不就變成皮包公司了嗎?”他說。 控制還是競爭 中遠的天量高租金合約,並非簡單的判斷失誤, “當時中遠在租船問題上有很強的投機心理。 ”有航運公司高管表示。 “2007年,中遠希望在市場便宜時租進來一大批船,等市場走高時,中遠再轉租給其他公司,在中間賺取差價。 這種思想本身就有問題, ”他表示, “這是小船隊的做法。中遠這麼大,不做好主營業務,卻去炒船,風險太大了。 ”至於租入船的比例,業內人士表示應該根據手里掌握的市場份額和合同隨時進行調整,如果租進來的規模很大,在市場走低時應該馬上退掉。 “中遠在租船合同上缺少整體設計和把控,造成租的船在市場不好時很難退掉。 ”這位航運公司高管表示。 一位中遠集團人士介紹,在包括租船在內的各類合同風險審核上,中遠有完整的規章制度和業務流程,但實際情況中很難按照流程去做,並稱權力最大的就是具體業務員,領導審批只畫圈。 租船合同完全是契約自由,博弈的根本因素是市場供需,條款上的內容都差不多,主要差異就表現在運價上。 “我們經常會在合同上看見:該條款參照哪一年哪一份合同,翻出那份合同又看到:參照哪一年哪一份合同,實際上這份合同就是沒有談。 ”一位曾參與中遠租船合同糾紛案件的律師表示,在考慮當前的運價時,對合同條款要非常熟悉,儘量爭取對自己有利的條款,不能依賴于以前的條款。 中遠對市場的判斷也存在嚴重失誤。2007年和2008年時,BDI 指數上沖萬點,中遠判斷市場還會繼續上漲,因此簽下200多條幹散貨船的中長期租入合同。不過市場很快反轉,現在中遠的租入船每天依然要付出大量租金,但從貨主手中獲得的運價遠低於租金,很多船甚至無貨可運。 多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遠人士對財 新記者表示,中遠應該對經營戰略進行反思,要不要 “控制船” ,如何決策,如何風控。 在8月30日舉行的業績發佈會上,馬澤華表示, “我們不否認在風險控制和擴張方面存在的問題。 ”中遠在市場的競爭力不強。一位貨代經理表示,8月他有批貨要從大連運到印度艾哈邁達巴德, “我訂的是印度國航。因為中遠實在太貴了,印度國航一個集裝箱是1050美元,中遠要1700多美元,比印度國航貴六七百美元。 ”他另舉例,同樣是大連去日本,包括中海集運在內的市場價格在100美元左右,中遠的價格要200美元。 “中遠現在還是國企那一套, ”另一位貨運經理表示, “中遠從來不出來拜訪客戶,認為自己很牛。用中遠,提貨出現一點問題,都不願意給解決,沒有一點服務意識。 ”中遠集團內部人士承認中遠機構設置臃腫, “黨政工團部門層層對應,越搞越龐大” 。而據財新記者調查,中遠內部管理費用高企,即使虧損時期,管理層的頭等艙、星級酒店、出國考察等方面常有超標,但公司內部要求普通員工嚴苛,比如雙面複印等。另外,一線人員的工資待遇、晉升制度照比馬士基等外企都差很多。同在廣州上班,馬士基的新加坡籍油漆塗裝工程師工資為 每小時120美元,中遠的工程師一個月8000元。 “我們一個月的工資,人家一天就幹回來了。大家只能想著撈外快。 ”中遠內部的一位工程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