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段話的重點就是有的人有事情可做,刻苦讀書,沒有停歇。但有的人,就只能做做家務。所以這個人,最初是有點忐忑不安的。
大家都勸她在那邊生個孩子。擔負著「人丁興旺」的責任,她辭了職。原來的工作坦白講,如果做一個類似淘寶年度賬單之類的東西,我覺得她得到的評語會是這樣的:你擊敗了全國90%的上班族。剩下10%是那些確有種乎的王侯將相,無法超越。
倒不是賺得格外多,是格外安逸。這年頭,能夠上幾個月班就來個20多天旅行計劃的人應該不多了。但她當時可以輕鬆做到,而且平時一週就去上兩三天班。聽起來,當老師好像也可以做到,但老師收入低啊。(得罪了,各位老師。這一定是「社病體錯」。)
儘管過得比較滋,但師姐還是大局為重,跑到了異鄉。可是靠獎學金和老本,還是不夠的。所以從7月開始,她琢磨起了如何做代購。可做這一行的人已經成千上萬。沒有任何星星和鑽的小賣家,站在淘寶就像站在銀河系裡。怎麼破?
作為一個平時做事慢騰騰,在烈日下過天橋也是打著傘小步伐前行的人,一個看看電影聽聽音樂做做飯菜,對著晚霞拍照的人,一個不管車多人多每次來京都要去一趟國子監只因為某一年那條路安安靜靜所以留下好印象的人,要扔掉風花雪月,變成賺錢為要的生意人,需要多久的時間呢?
答案很令人振奮。三個月。所以,不要小看每一個現在過得平淡無奇或是不諳世事的人,他們也許會在忽然之間,發財的。
當然,前提是,還是要有這個心思。如果不是憑著多年對服裝、鞋子的投入和熱愛,訣竅可能不會這麼快到來。這訣竅是找對消費者。總有一群人,活得講究。他們買支圓珠筆都要認個牌子,別說買大件了。
那麼iPad要不要有個特別的袋子裝著呢,Kindle要不要有個文藝的皮蓋著呢?必須的呀,不買會死。
20多塊錢的書,無人問津,200多塊的空白本子,買起來得心應手。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商業就是這樣。
所以,她的店很快就起來了。各種小眾文具品牌幫她建立了第一層人氣,隨後,一些國內尚未開有專櫃,但是已經擁有小規模粉絲的服裝和鞋履品牌,接著打開了新的局面。經營策略上,她選擇避開那些Made in China的品牌,更多選擇產地為法國或者意大利的東西,這樣就避開了原單的交鋒。國外的百貨網站只要有合適的折扣,合適的式樣,她就會立即下單……聚沙成塔,於是代購生意就完全脫離了幫人帶一樣東西,加個一兩百塊辛苦費的模式。而變成了一個小型買手店。來自旺旺的叮咚聲即便做不到絡繹不絕,每天響幾下,收入也很是可觀了。
「有些小地方的消費力太驚人了。」她跟我感慨,某個忠實顧客,每次都是幾千幾千地買,而且「有一次,我發錯了鞋碼,她自己不僅承擔了運費,還把退回來的順豐運費也一起付了,特別好說話。」
一個冉冉升起的商業新星就這樣漸入佳境,這種時候,做記者出身的我,感覺必須安排一個正面報導,才能融合氣氛。於是我扮演起汪峰式的角色,用「你是怎麼走到這個舞台的」一類的口氣,問起她成為商人之後最明顯的變化。她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告訴了我:「一開始,我只是想賣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搭著賺一點,這樣就等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花什麼錢,現在我的眼裡只有貨。基本不會想著自留。都是貨,全部快點賣掉,最好一個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