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面板業是好生意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607200
從生意的角度,任何商業計劃,不管有多少的花樣,最終需要落實到一個簡單的公式:

盈利=銷售額-原材料成本-全部人工費用-綜合其他。

綜合其他這一項包括折舊、稅收、營運支撐費用等等。一般來說,讓這個公式具備真正意義的還在於:這項生意需要或能夠達到的規模,以及最終能打造的核心競爭力細節。下面稍作展開。

一、投資額與折舊

對於面板業,通常大家會對折舊過分關心,其實這是個誤解。一個工廠,無論投放在日韓台,還是大陸,只要購買的設備款大體接近,那麼對於同行來說,在這方面都是公平的。投資額過大,並不是缺點,反而是一種壁壘。三星2011年報顯示,當年折舊為116億美元。可見其歷年的投資,帶來了多大的競爭壁壘。

就規模而言,近年面板的總需求大約是2億平方米出頭,如果需要在行業裡站穩一席之地,那麼至少應該考慮10%的佔有率,這意味這二千多萬平方米的產量和投資。一條普通的八代線(2200mm×2500mm),設計月投產量9萬片,每片面積是5.5平方米,滿產後是594萬平方米總量,投資額大致需要250億人民幣。這意味這什麼?一家面板廠商,要進入世界前五,至少需要準備一千億人民幣。三星和LG各自市佔率在25%以上,意味著他們已經為此至少投資了400億美元。只要液晶面板的需求長期存在,這肯定是一種壁壘。

與半導體產業鏈相似,LCD 設備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複雜的設備系統,成為製造體系中最為複雜的工藝系統之一。面板產線的投資主要集中於設備,而設備基本上由第三方廠家壟斷。這使得投資額過大,或折舊壓力過重,都不構成競爭優勢的實質性差異。

綜合其他一項裡,其他名目就無需解釋了。

二、原材料

液晶面板上下游產業鏈如圖。
查看原圖
上游原材料,除了背光模組,其他大部分具備寡頭競爭壟斷的特徵,由這些第三方供貨,比如默克的液晶,康寧的玻璃或3M的膜。所以採購價格的差異大致有幾個因素造成:是否形成本地化配套、是否具備規模採購、是否有國內供應商競爭?等等。

可以說,在去年以前,國內面板商在這方面都是非常吃虧的。外資基本上沒有在大陸設廠,因此都需要遠程進口,且由於規模極小,即便如京東方也僅有百億營收,議價能力較低。最近一二年,情況有了改善。外資在不同領域開始陸續設廠配套華星光電或京東方,比如康寧或肖旭子。同時,在若干領域,國內廠家也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比如小尺寸的玻璃基板,或康得新的光學膜,可以構成價格競爭。最後,面板廠家的規模優勢和未來預期,也不可同日而語。

和日韓台其他面板廠家對比,由於原材料大多數基本上都來自於第三方國際寡頭的供應,韓國和台灣廠家也僅能在局部小有突破,因此國內由於材料科學與工藝技術方面的積弱,導致上游產業鏈的低能,並不實質構成面板廠家的劣勢。可以說,未來在原材料方面,不但會逐步改變之前的劣勢,甚至必然會構成優勢。畢竟配套在韓國,和配套在內地,人力成本是大大不同的。而且,考慮到未來的規模體量,上游寡頭的壟斷競爭也會稍加激烈。

三、銷售額

現在只剩下銷售額和人工費用了。

競爭戰略,有二個主要的分類,一是差異化戰略,一是成本戰略。前者涉及產品售價,後者關乎人工費用。本節先拆解銷售額。銷售額主要受規模量和單價所影響,其中,單價最值得分析,是體現差異化優勢或成本優勢最直接的環節。規模方面,除了產能總量外,產能利用率、良品率和切割效率也是影響因素。

內地產品和日韓台產品,在技術質量方面,總體上的差異肯定是仍然存在的,雖然不如以前這麼大。這可以從終端產品的狀況得到大致的側面驗證。1、現在85%的國內消費者選擇了購買國產電視,說明消費者對品質差異方面的敏感度已經非常低;2、京東方或華星光電的主要客戶是三星、LG、松下、索尼、聯想、華為等等,說明終端產業基本上已經認可內地產品。等等。

現在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哪裡呢?在以下幾個方面。1、產品規格差異。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京東方和華星在電視屏幕方面的產品,基本上是32吋。在這種局面下,韓台日的產品結構就變成以更大尺寸為主,而幾乎不生產32吋了。也就是說,全球所有品牌幾乎都使用內地生產的32吋屏幕,內地電視品牌或代工商,包括TCL自己在內,則需要購買日韓台的其他尺寸屏幕。2、產品技術差異。比如現在以智能手機為主的移動產品商戰中,主打「高清硬屏」的賣點,以大屏幕電視屏幕,則主推的熱點是4K電視。韓台日面板廠家目前在這方面的業務佔據優勢。3、外延技術。比如內置觸摸屏技術,目前日韓面板廠家率先提供in-cell或oncell的觸摸屏解決方案,無疑是一種優勢。4、品牌影響力差異。夏普或三星肯定有更高品牌溢價,這無需質疑。5、技術更新換代。比如OLED由於在柔性顯示方面的特出性能,被譽為下一代顯示技術。各個廠家在下一代顯示技術方面的不同能力,也是差異化策略的重要體現。

總體上,現在內地和國際面板巨頭在能力層面上的差距越來越小。上述的有些差異,有些並非內地廠家技術能力低下所致,而只是一種經營策略,比如產品規格差異或部分產品技術差異。加上良率過關和產能利用率高企,使得差異化方面的劣勢,已經並非是內地廠家的致命傷。但由於人工成本方面存在巨大劣勢,導致這種差異化戰略,對國際巨頭越來越重要,否則將越來越難以生存,幾乎等同於命門。明顯存在不對稱的現象。

四、人工費用

面板工廠有一個重要特徵,即除了資本密集外,還是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後二者需要巨大的人工費用。

以一家月投片9萬的八代線為例,大致需要4000~5000員工。看目前世界第四大面板廠商台灣友達光電的年報,可以發現,其在編員工數量是20566人(其主頁介紹宣稱全球僱傭4.3萬人)。由於其目前產值大約是華星光電的5倍,那麼,我們可以大致推測一條8代線在4000人。看京東方去年中報和年報,根據員工狀況一欄,可以分析出北京八代線大約是5000人。不同企業有不同的人力資源戰略,京東方由於高速擴張,因此崗位設置較多,以便異地調動,亦為合理。友達由於成熟運營,可能員工精簡一些。通過以上資料,我們可以大致得出這樣一家工廠,穩定需要中位數4500人左右。

二家公司的員工狀況披露,進一步顯示了人力結構分佈,其中大約52%為生產工人,7%是管理銷售財務,有38%是工程師隊伍,後勤等員工佔比3%。從學歷看,京東方的員工,高中以及以下僅佔比13%。大中專合計為56%,本科以上為31%。(你們瞭解萬華化學、福耀玻璃、歌爾聲學、歐菲光和格力電器的人力資源構成麼?)

從人工費用看,京東方2012年第三季度的現金流量表裡,相對於前一個季度,增加了2.9元的職工現金支付。這意味著,這家5000人左右的北京或深圳的八代線,產值約為150億,一年需要大約12億人工費用。北京和深圳的工資比較接近。

東京的人均收入是深圳的五倍。由此,韓國台灣企業的人均工資費用,可能是深圳北京的三四倍強。其中的人力成本差異,簡單測算可得:24~36億。這個數字遠遠超越了中國面板業盈利能力最強企業華星光電的全部淨盈利。鑑於台灣友達光電等等今年上半年仍處於盈利線上掙扎,可以大致得出一些推論:

1、中國面板企業的盈利,完全來自於人工成本優勢,盈利額低於人工成本差距的原因是存在一定的規模劣勢以及差異化劣勢,形成一定折扣。過去常年虧損,主要是因為規模以及差異化二方面的劣勢過大,導致人工費用的優勢體現不明顯。人工費用的差異,部分來自於生產藍領,部分來自於技術白領。

2、國際五家巨頭就三星盈利明顯(加上夏普),而其他四家為二贏二虧,是由於三星的差異化優勢最明顯,可以抵過人工成本劣勢以及關稅的影響,其他四家表現不明顯,導致難以盈利。

3、差異化優勢以及規模優勢帶給國外巨頭的的效率或溢價空間,大概是10%~20%的助益。這也是未來中國企業在規模提升和技術能力提升的空間。

這些分析以及推論,是支持「面板業是好生意」的主要理由。

五、規模

通常來說,在技術和產品基本成熟並定型以後,行業裡的產能,可以分為成本領先型和差異化領先型二類,隨著時間的推移,前者的佔比肯定會超過後者。

這意味著什麼?

現在的需求是2億平方米出頭,假設未來五到十年,需求增長到3億平方,那麼中國的產能,至少會有1.5億平方,即相當於30座八代線工廠,需要大概7500億的總投資。

目前中國僅有二座。未來三年,會慢慢增加到8座。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十年以後再來討論過剩,不遲!

這樣的規模,將進一步有助於強化國內廠商在上游採購的議價權,也有助於改善技術能力的不足。整個產業鏈在大陸的聚集,將形成更為長遠的核心競爭力。

結論:

綜上所述,面板業是好生意。

這是一個非常獨特而怪異的行業。設備類和上游原材料,小眾而高不可及,下游需求極為寬泛廣大,承上啟下的中游面板業,兼具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力密集為一體,注定是寡頭競爭壟斷的格局,當前最適合於中國內地發展。

當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平板和智能手機都基本定型後,需求的增量更多的來自於新興國家市場,而中國產能的形成,使「物美價廉」成為可能。在發達國家的上游技術和新興市場的下游需求之間,必需要中國大陸,也只能由中國大陸做出中間環節的貢獻。這是產業的趨勢,也是投資的良機。

(本文需要和前文《大拐點》關聯閱讀。後文將再展開詳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