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近年的植牙醫病糾紛案例中,有的民眾是看報刊廣告找醫師,有的被特價招攬吸引而多植了幾顆牙,有的則是牙齒植歪,醫師卻說還可以用而不願賠償,更有已經麻醉後,竟被要求再加價才能動手術……層出不窮的怪象下,需要植牙的民眾該怎麼辦? 以下是三位植牙年資十年以上的專業醫師口述,告訴你業界怪象、教你看清行銷手法、選擇適合自己的醫師。 怪象1:行銷名詞,譁眾取寵「五合一」、「奈米」、「無痛」技術不稀奇,多半是商業操作 我們常會看到牙科診所標榜「雷射植牙」、「奈米植牙」、「五合一植牙」……等各式各樣的名稱,其實很多是被創造出來的商用語言,說穿了並不是稀奇的技術,卻容易誤導病人,以為這個醫師特別厲害。 例如用「微創植牙」來宣傳,其實嘴巴裡的手術都可說是微創。植牙時能夠不必翻開牙肉(翻瓣手術),只打一個洞就植在骨頭的範圍內,前提是病人本身擁有很好的治療條件,就醫術而言反而是簡單的基本功,每個植牙醫師都應該會做。 所謂「雷射植牙」,大部分的做法是先用雷射掃一下,然後才開始打洞,掃一下的說法是促進傷口癒合、不會痛,實際上是要賣這個雷射,而所謂不痛,其實還是因為上麻藥。也有診所標榜「無痛植牙」,植牙本來就不痛,因為牙齒拔掉後骨頭裡面的神經會萎縮,所以真正在做植牙手術時,只需要麻醉到牙齦,牙齦麻掉以後,你骨頭怎麼切都不會痛。 再如「奈米植牙」,其實現在所有人工植體的表面處理都是奈米級的,所以一點也不特別。「3D植牙」,也就是根據電腦斷層的影像加上導引板來進行植牙手術,這也是早就有的技術,你要再加個東西變4D也行。 至於「舒眠植牙」,就是做靜脈注射的鎮定麻醉,與一般牙科手術的局部麻醉(病人是清醒的)不一樣。從風險程度來看,最危險的是在手術房的深度麻醉,沒辦法叫醒,需要恢復期;其次是鎮定麻醉,藥效過了拍一拍就會醒;風險最低的是牙科局部麻醉。所以植牙時採用鎮定麻醉,應該要考慮必要性,當有些病人真的很容易緊張、極度恐懼時,才比較適合採用,醫師也必須清楚說明風險。 還有牙醫宣傳自己會「五合一」、「六合一」手術,其實這也不是新發明,我在美國的牙周病專科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做骨修整、補骨頭、植牙、鼻竇增高、軟組織移植,五種手術一起並行,可是沒有人會把它說成專有名詞,創造這種名詞就比較像是為了商業操作。 一般人應該要了解,這些層出不窮的名詞,不過是把醫界習以為常的方式「換個說法」罷了,而植牙真正最值得關切的有三件事,第一是地基(植牙區的骨頭)要做好,第二是牙齦要能維持健康,第三是假牙的品質、咬合功能,這些才是植牙的本質,脫離這些要素,剩下的就會只是行銷包裝。 怪象2:植牙醫學會多得誇張三個暴增到逾三十個,攬醫師入會,強調直接發認證 台灣在全球牙醫界僅見的一個怪象,就是植牙相關的醫學會特別多,政府沒有把關(編按:只要向內政部申設人民團體,即可成立各種植牙名目的醫學會,近五年此種醫學會數量暴增),導致目前已有三十幾個醫學會。 台灣最早的三個植牙醫學會(台北市牙科植體學會、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台灣牙周病醫學會)都有十幾二十年歷史,我在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擔任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主委,這是幾位台大教授成立的學會,也是最早發專科醫師認證的,但十七年來我們一千多個會員中,只有兩百多個獲得植牙專科醫師認證,審查很嚴。 如今許多新成立的醫學會為了市場性,甚至在招收醫師會員時,就以直接發給植牙專科認證為號召。那麼民眾要如何判別?植牙專科醫師到底需要多久的訓練?以台大而言,住院醫師到第三年才能進入各專業分科,而進入牙周病專科後,通常要三年、四年才能畢業,那三、四年不是只學種牙根,還要學習怎樣做相關手術、牙周治療、擬好口腔治療計畫、診斷分析、牙齒排列分析,乃至美學等。 在國外也是如此,至少要完整專心受訓一、兩年,絕對不是短期進修就夠。所以病人要會問醫師受訓多少年、用哪個植體系統,這個系統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多高、公司歷史多久,就跟買車子你會看廠牌、看風評,一樣的道理。有的病人一進來就先問植一顆多少錢,我會說這裡不是雜貨店,如果不關心自己的口腔狀況,不想照標準流程,那我就不要(這種病人)。 如果只關心價格,韓國系統價位就很低,甚至有的免費讓醫師用,希望醫師幫忙促銷。如果跟你講這是免費的,你敢不敢用在自己身體裡?也有廠商會提供醫師「套餐」,亦即一次植一排好幾顆牙的配件和技術指導,但不是每個case都可以套用,有的醫師明知不適合還硬要做上去。還有,醫師植牙越多雖然經驗越多,但一年植太多顆,一定沒有時間做好每個治療計畫。 畢竟錢是你的,時間是你的,身體也是你的,如果問了兩個醫師的意見南轅北轍,或仍很猶豫時,那就找第三個醫師。可以找教學醫院的醫師,基本上他們的判斷會較正確。 怪象3:貪多求快,植多折扣多「馬上可用」、「多顆一起植」用話術吸引消費,打折衝業績 醫療強調個人性和差異性,它是需要量身訂做的,依著你的身體狀況、口腔狀況、對牙齒的觀感,以及經濟能力、對牙齒費用的接受度等等,結合在一起考量。 通常植牙會出問題,在於「貪多、求快」。有的醫師把植牙當作商業行為,秤斤論兩,強調一次植多少顆可以打幾折,把可留下的牙齒拔掉,鼓勵幾顆一起植、馬上可以用;萬一有幾顆失敗,就說拿掉那幾顆不會影響大局。如果拿掉幾顆不會影響,那麼原先打折不就是打在幾顆可能做壞的,折扣有何意義? 還有醫師宣稱「三分鐘解決」,在特殊的植牙位置、病人條件適合時,我也做過確實可以很快的案例,但那是極少數,不會拿來做廣告。 因此,若碰到求多求快的醫師,就要小心,尤其若你已缺牙一段時間了,植牙有那麼急嗎?越急風險越大,醫師比你急的話,你要問他急什麼?特別是後牙的部分,因為有較大咀嚼功能,急不得,門牙部分雖影響美觀,急不急也要看情形。 好的醫師要能舉出他做過的案例,能解釋清楚,讓你有心理準備,還要有售後服務。尤其像牙周病在植牙上面發展的速度,遠遠比自然牙快,有的植牙後三、五年甚至三、五個月就有牙周病了。所以醫師不能只會植牙,還要有能力照顧你的整體口腔環境。 其實沒有一把尺能衡量所有的醫師好壞,因此我認為病人要跟醫師建立往來關係,比如說先洗洗牙,觀察醫師態度,看看診所環境,而不是貿然去一個不熟悉的診所就要植牙。觀察醫師是否有耐心處理你別的牙齒問題,就知道他有沒有耐心處理你植牙時的問題,或者以後出了問題有沒有解決的態度。 醫師應該強調的是留下自然牙的能力,如果只會植牙,對自然牙不尊重,那植牙就可能被他當作商業行為罷了。 【延伸閱讀】避開5陷阱,免當植牙冤大頭—植牙醫療糾紛類型 類型:不該拔而拔案例:醫師在洗牙時鼓勵為美觀而植牙;治療牙周病時乘機拔牙、鼓吹植牙建議:不要貿然接受,須尋求其他醫師意見 類型:不該快而快案例:醫師保證「一次植10顆沒問題」,且看診隔日就動手術,結果手術中異常出血變成植物人建議:能符合快速植牙條件的病患極少數,宜再請其他醫師評估 類型:療程途中加價案例:議價匯款並拔牙後,被要求再加價才願完成植牙;療程進行數月後,中途被告知需要追加植牙顆數、額外付款建議:找教學醫院醫師評估,比較治療計畫異同,不要受殺價或打折誘因誤導 類型:技術差植壞了案例:植歪、植錯位置、排列太擠、植體不穩建議:打聽醫師口碑,勿僅信一人就決定,尋求第二、三位醫師評估 類型:手術相關專業凸槌案例:鑿骨器械因長時間使用過熱,燙傷病人;手術縫合不良導致口腔發炎建議:打聽醫師口碑,勿僅信一人就決定,尋求第二、三位醫師評估 註:案例取自醫療改革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