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給媒體老總的一個忠告:警惕自媒體!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683.html

太陽底下其實沒什麼新鮮事。

這一年,一幫拿腔拿調的人,弄出了個新名詞,自媒體。

自媒體,最近很火。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群能夠碼字(代碼)的人,在互聯網平台上寫點文章,賺點吆喝。其實,這種模式根本不算新鮮。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某,最早也就是一個歷史學博士,在家沒事幹,寫點小文章,發表在當時創刊不久的《每日經濟新聞》上,慢慢的,就有點小名氣。做媒體的都知道,其實記者特別缺「磚家」資源,P大點事,總要在稿子的乳溝或者股溝處,加幾句專家點評。當然,專家不是老婆,可以共享,被一個媒體消費過的專家,會被另外一個記者用百度檢索到,再「消費」一次。慢慢的,專家被消費的次數多了,就成大名人了。

這個模式,和民國小鳳仙,「天上人間」的梁海玲同一個商業模式。現在的自媒體,人氣已經高於小鳳仙和梁海玲,僅次於郭美美了。廢話這麼多,那麼他到底會怎麼傷害傳統媒體呢?

老大們,你知道安利嗎?哦,不對,你知道路透社嗎?

類似路透社這樣的機構,在中國的專職攝影記者是很少的,那麼多好照片怎麼來?他們會在本地媒體攝影記者中,尋找自己的供稿者。所以,當你派你的攝影記者出去的時候,個別職業道德不佳的記者,會把好的照片留給圖片社,最好的照片留給像路透這樣的新聞社,因為他們給的價格最高。

這個事,存在好多年了,但對重文字、輕攝影的傳統紙媒來講,傷害相當於螞蟻咬大象,感覺不出來。

自媒體時代,遊戲參數改了,更刺激了,對傳統媒體的傷害也更大了。因為,自媒體挖牆腳的目標,將是最優秀的內容生產者。

為了對事不對人,我虛擬一個角色,上海某時尚類雜誌美食版編輯蒼老師。蒼老師德藝雙馨,辛苦稿了十多年,但在報社所獲得的回報,也就20萬上下,比起當年的同學,如今在投行工作的同學,那差了好幾個罩杯。最近微信公共賬號流行,對文字很有感覺的蒼老師,也準備試一試。她註冊一個賬號叫「職業吃貨」,每天發佈一些美食推薦文章,因為她專業的知識積累和優美的文筆,加上媒體運營思維,蒼老師瞬間就積累10萬粉絲。

這個時候,有個從外地來上海發展的美食品牌,想要打上海市場,但在新聞晨報、週末畫報這些報紙上登廣告,整版都得十萬八萬的一天,電視廣告更玩不起。這個美食品牌的營銷總監從某個渠道打聽到蒼老師和她的微信公共賬號矩陣,帶著試一試的心態,花5000塊錢做了一次廣告,沒想到轉化率出奇的高,20萬粉絲,帶來了上萬的回覆,轉化到線下消費的,也有上百人。效果太好了,老總連續在蒼老師的上面搞了10天,花了5萬,得到了很好的品牌傳播。而這筆錢,在報紙上登廣告,估計連個屁響聲都沒有。

一個禮拜,蒼老師自帶設備搞生產,就拿到了5萬元,還不上稅。

老大們,試想一下,你手下優秀的記者和編輯們,都自帶設備搞生產,把最優秀的文章留給自己,把雞肋文字留給你的版面,這對你原本就越來越缺乏魅力的版面,是多大的衝擊?

什麼?你認為他們這種模式不能持續?因為賺到錢的只是特例。

告訴你一個壞消息,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想搞自媒體平台了。微信不必說了,提供了互動效果最好的自媒體憑條,搜狐自媒體,聽說開出了原創作品萬元的稿費(即便是一稿多投,被搜狐採用,也有1000元稿費);就連在業界貼有「流氓」標籤的360,也搭了個自媒體平台(產品真心不敢恭維);網易云閱讀,嘴上沒說,但它很多內容,其實都是自媒體生產的。

老大,你猜,就憑你的那點微薄的稿費,能和財大氣粗的互聯網媒體比嗎?有多少人能像王寶釧這樣,苦守寒窯十八載?

會?

那你再猜!關鍵詞提醒「不會」。

好吧,說了這麼多,總得想想辦法吧,不能干發愁啊。怎麼辦?

最近在看《楚漢傳奇》,覺得世人對劉邦和項羽的判斷有很嚴重的失誤。項羽算不得真英雄,因為他不但自負,而且自私,重色輕友,封王也只是考慮自己的利益;反觀劉邦就很大度,這麼一個貪財好色之徒,進入咸陽竟然能夠做到「婦女無所幸,財物無所取」,封王的時候,先封自己最討厭的雍齒,多大的胸懷和自制力。這才是真英雄。廢話太多了,建議歸納成一句話,要想兄弟們幹活,就得封王封地,讓能幹的人自己帶隊衝殺。翻譯成商界的話,就是給手下能帶團隊的人和團隊乾股,什麼微信、微博,都讓他們自己搞去,只給支持,不設阻礙。

聽說,21世紀傳媒集團,走的就是這個路子,他們很多記者、編輯,如曾航、左志堅、韓磊等,都在玩微信自媒體,報社不但不禁止,而且還鼓勵。 不過股份到底怎麼分配,我就不得而知了,你們直接問沈先生吧。

其實我也沒興趣知道,他們又不分給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