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費靈失效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0.html今天上網用繳費靈時突然失效, 致電問過繳費靈公司, 發覺可能是銀行戶口改過精片所致, 她們也沒有辦法, 這個失效不是她們問題, 而是銀行方面問題。當時正大怒的止凡亦拿她沒有辦法, 只好稍後詢問匯豐銀行, 有機會需要拿新卡到OK便利店再過一次繳費靈終端機才能再次令戶口生效。
說到找銀行算帳, 其中一位朋友立即提醒匯豐根本不太看重我們這些個人客戶, 找她算帳都只是徒然。我奇怪地問過究竟, 原來他計算過銀行收取我們這些散戶的費用, 可能一年都不到一千元, 除非有買賣銀行所提供的保險及基金之類, 而銀行給我們的服務成本比這個還要高, 所以就算我威脅要轉戶口到其他銀行, 銀行方面亦不會有任何挽留我的動機及舉動。
這個跟我的認知很不同, 在席間我亦有所發表, 銀行的服務費及產品收費收入只佔相對少的比例, 大概是兩三成以下, 而銀行的最大收入一定是貸款利息, 把客戶的存款再以一個比例作槓桿式放貸, 從中賺取息差, 這是銀行本業賺最多的盈利部份。
換句話說, 就算客戶放錢在銀行多年來動也不動, 銀行亦利用這些錢去賺錢, 而客戶總存款多與少直接決定銀行能放貸的數額。因此, 如果對客戶服務不周, 客戶不太願意在這家銀行內存款, 這是有後遺症的, 就是令整體放貸收入減少, 因此銀行不會因為賺不到客戶的服務費就寧願客戶過主。
不排除有不少公公婆婆的戶口, 結餘只有三四位數字, 但每天都到總行或分行排長龍, 要職員幫手打簿或要求其他服務, 成本效益來說銀行不會喜歡他們, 所以出政策 (像最低結餘罰款) 變相趕走他們。但我不認為銀行連一些中產戶口, 更有供樓活動的客戶亦不屑一顧。
這位朋友對匯控的印象還是認真麻麻, 他覺得匯控越來越像投資銀行, 根本不想我們這些香港人存款, 因為我們不符合銀行的成本效益。
說到投資銀行, 實際上是另一種 business model, 主打分銷上市公司的證券來賺佣金, 所以投行要玩弄市場, 出報告把市場舞高弄低, 使企業有更多機會分拆、集資等, 始終在風平浪靜的市場中賺這些錢不容易。
匯控作為一家傳統蘇格蘭銀行, 但給人有投資銀行的印象, 實在是上一任管理層的傑作, 應該認真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