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通路知情不報 滿街黑心食品

2013-05-27  TCW
 
 

 

誰能把關「吃」的安全?主管機關?供應商?通路商?

不,他們雖然比民眾對食物更專業,卻難以信任。在食品產業鏈中,三大漏洞,讓黑心食品總能長驅直入,直達顧客嘴裡。

稽查員專業不足,又易遭暴力威脅》

目前,衛生署為控管食品安全,設下兩道檢驗關卡:海關邊境查驗、衛生局市場查驗。海關邊境查驗做為第一道關卡,針對輸入食品進行抽檢。但是,現在一年四十六萬批報驗產品,由不到八十人負責,平均抽驗率只有五%,加上許多食品添加物以工業原料報關,根本不在食品藥物管理局(簡稱食管局)檢驗範圍。

若海關邊境查驗無法有效防堵,衛生局市場查驗便格外重要。其中最關鍵的查緝人員,是散布全台二十二所衛生局、約四百人的衛生稽查員。

衛生稽查員維護人民的「食用安全」,一如警察保障社會安全。但是,稽查員擁有同樣職責,卻在人數、經驗,第一線的「硬碰硬」能力上,都和警察有天壤之別。

由四百人負責市面上超過百萬件的流通商品,也許力有未逮,但人數,還不是最棘手的問題。

「為什麼都抓不到?因為在檢查的人都是菜鳥!」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說。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全台稽查員八成由護理師轉任,食品專業知識不足、缺乏產業經驗;近年,職前研修又從兩個月砍至兩、三天,實際稽查時,訓練不足的稽查員如何識破業者把戲,是一大問題。

現行任用制度下,護理師只要透過醫事人員任用條例,就可直接轉任稽查員,比起食品科系出身、必須通過公務員高普考才能成為稽查員的報考者,輕鬆許多。此外,由於稽查員多以女性為主,面對不肖業者時,遭口出穢言、黑道威脅等時有所聞,導致許多稽查員怕事、放棄深入工廠查緝,並將主力轉向包裝標示、販賣場所的衛生抽查等表面性的檢查。

例如,只檢查外包裝是否完整標示有效日期、防腐劑,或通路「看得見」的環境清潔度;至於消費者吃下肚的食品,是否含有未登錄的添加物,則不得而知。

食管局食品組組長蔡淑貞透露,因稽查員遭受暴力事例頻傳,衛生署曾申請設置「衛生警察」,卻遭立法院駁回,地方警察又無法時時配合,稽查員安全堪虞。

違規不敢重罰,不肖業者一犯再犯》

毒澱粉事件延燒至今,雖查獲兩家違法添加業者協奇、怡和,但目前仍未遭受停業處分,且只「重罰」六萬元。

不僅如此,此次毒澱粉商品名單中,過去因米粉「含米量過低」遭檢舉的日正食品竟再次上榜。蔡淑貞解釋,目前《食品衛生管理法》(簡稱食管法)雖有一年內再犯則勒令停業的規定,但僅限於「類似情節」。

換句話說,摻雜違法添加物或不實標示,因違規情節不同,一年內都有各犯一次錯的機會,第二次才停業,衛生署對廠商不免太過「寬容」。

「食管法最高也就罰到六百萬,比起他們(不肖業者)賺的錢,根本不痛不癢!」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痛批,衛生署不敢重罰業者,大家才一犯再犯。雖然食管法的修正新法將施行添加物強制登錄,但也未說明「不登錄會怎麼罰?」形同虛設。

毒澱粉事件雖是五月中正式對外揭露,但食管局坦承,早在三、四月就已耳聞風聲,但因送驗、蒐集證據,必須延遲公告。不過,事先知情的不只食管局,就連部分廠商、通路商都早早接獲消息,例如統一超、全家超商都早在事件爆發前,便將問題產品火速下架。

送驗八小時完工,為何得花一個月》

「大家都知道,送驗八小時就能完成,食管局怎麼可能要花到一個月!」江守山質疑,一個月是用來檢驗,還是給業者「反應時間」?其中,通路商的知情不報、默默下架,到事件發生後才喊冤,更讓他無法同情。

「廠商自行送驗,根本是個笑話,」江守山說,通路業者宣稱商品當初交貨時,廠商都有出示檢驗報告,所以他們也被蒙在鼓裡;但事實上,供應商拿「沒有問題」的商品去送驗,是業界人盡皆知的事情,如統一超、全家等大企業若真想對消費者負責,再花一筆數萬元的檢驗費用,根本是舉手之勞。

此外,便利商店若提早接獲順丁烯二酸被使用在食品中的訊息,為何僅是「第一時間」下架,而未對外通報?對此,統一超回應:「衛生署還沒公布,只能先做分內之事。」全家則表示,為釐清該物質是否有害,花上不少時間。「一個月,讓共犯結構裡很多人都安全下莊了,」一位業界人士評論,「不知者無罪,但知情卻『裝沒事』,也是罪過。」

【延伸閱讀】5大關卡失守!「加味」彈牙麵條吃進肚—台灣輸入食品檢驗流程圖

第1關:海關邊境查驗原因:工業原料不在抽檢範圍PASS

第2關:衛生局市場查驗原因:稽查員專業不足難分辨PASS

第3關:廠商檢驗報告原因:拿不含添加物麵條送驗PASS

第4關:通路商送驗原因:成本低、賣相好,懶得複驗PASS

第5關:消費者埋單原因:只看麵條彈牙程度埋單PAS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