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井底望天講演錄——對歷史人物的看法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d9s.html

汪精衛的詩,大家可以看一看。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就是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站錯了隊。

談起汪精衛的詩詞,不得不承認,他的水平是很高的。

大家估計都讀過他在刺殺清朝攝政的醇親王載灃被抓,準備等著被砍頭,寫了4首五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第3首。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年輕的汪精衛,誓死如歸,何等的豪邁。

日本人搞918之後,張學良誓死不抵抗,逃到北京。當時宋子文帶著銀票大把,和汪精衛到北京,勸說張學良抗日呢。可是張學良,死都不願意抗日。

當然後來西安事變,張學良又逼迫誓死不抵抗的蔣介石,去抗日呢,呵呵。

其實汪精衛之所以要和日本人求和,是因為他和當時的很多知識分子一樣,對中國抗戰的前途悲觀,認為戰必亡國。

看到余英時老哥給汪精衛的詩集寫序,裡面談到了兩個這樣的例子。

以當時的學界領袖胡適為例,在1944年於美國發表的演講中,說「中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問題很簡單:就是一個在科學和技術上都沒有準備的國家,必須和一個一流的軍事和工業強國進行一場現代戰爭。」

大學者陳寅恪又是一個例子,他認為中國的情況,是「下愚而上詐」。因此七七事變的結果,就是中國必然失敗,華北(指宋哲元的29軍)和中央(指蔣介石)都沒有抵抗的意志,抵抗肯定亡國,不如屈服是上策。

因為屈服日本之後,至少可以保住華南,尚可偏安,也許將來還可以恢復。如果一打,就玉石俱焚了。

從這個角度看,汪精衛的思想,是建立在抗戰必亡國的絕對前提下的。那麼如果這個是肯定的結論,那麼就應該儘早地和談,謀求比較有利的局面。

其實這個就是我在《說文論武》中批判過的中國知識分子歷史的軟骨病。

這樣的思維和想法,不光是在七七事變的南京城是主流,而且在契丹大軍兵臨城下的汴梁,在瓦刺也先包圍的北京城,在清兵圍困的揚州城等等,凡是一切企圖拔腿就跑,靠長江天險來保命的南朝偏安小朝廷,都是同出一轍。

當然有這樣想法的人,自然就靠長江天險三峽後面的重慶,或者台灣海峽美國第七艦隊後面的台灣島,來苟全性命的。

一句話,沒出息。

想起女人李清照的詩: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對這些軟骨知識分子同學們來說,比如胡適同學,是很難理解,「沒有科學和技術」的泥腿子志願軍,是如何把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給堵在朝鮮半島的。

因此汪精衛是比現在中國的這幫帶路黨,人格上是強好多的。當時是因為太悲觀,因為中國積弱,又認識不到「喚起工農千百萬」的能量。

今天中國如此強大,這幫丫還那麼慫哈。

所以汪精衛同學,內心還是頗為痛苦的。

當他獲得了日本人的許可,可以搞偽政權的時候,和周佛海那幫欣喜若狂的漢奸們不同,汪精衛的詩裡面寫到:

 

 

臥聽鐘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渺難尋。

柁樓欹仄風仍惡,鐙塔微茫月半陰。

良友漸隨千劫盡,神州重見百年沉。

淒然不作零丁嘆,檢點平生未盡心。

 

這裡是看不到現在那些甘為帶路黨的人的欣喜的心情,倒是有文天祥零丁洋之嘆,只不過因為取捨不同,汪精衛和文天祥的歷史地位,自然大相逕庭。

可惜汪精衛死得太早,如果是朝鮮戰爭的時候還活著,倒是想看一看他的詩詞是如何寫的。

然後想到了另外一個漢奸,魯迅同學的弟弟周作人,也是文采極好,大概散文是五四之後的文學家的頂峰,真的感嘆,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啊,文采是好,骨頭卻是軟得很哈。

當然對那個時候的知識分子來講,雖然有民族主義的意識,但是缺乏民族的骨頭。而當時的軍人們,雖然骨頭硬,但思維並不清楚。

大家知道張自忠嗎?張自忠在盧溝橋事變後,和宋哲文一起,和日本人談和,要簽訂的協議,大家肯定覺得賣國。後來日本人在華北自治委員會中,一腳把他給踢開了。可是後來張自忠是抗日而死,死得很爺們的。

西安事變中,抓住老蔣的是誰?孫銘九!這個哥們後來是一支抗日遊擊隊的司令。後來和日本人打得很辛苦,當然日本人打他也打得很辛苦。後來就決定投靠日本人,日本人也決定讓他做保安司令,免得自己去管,中國老百姓不樂意。大家都談攏了,準備第二天簽署文件,他的好朋友,是國民黨高級特工。趕緊拉住他,因為再過幾天日本就投降了,如果他簽訂了投降協議,那就成了大笑話了。

大家讀一讀宋史嗎?當女真人打過來之後,他們是沒有本事統治華北的。

所以女真人要樹立一個劉豫的偽政權。然後慢慢控制劉豫,慢慢直接拿過來自己管理。所以日本人的做法,也是搞滿洲國,是吧?蘇聯人,也是這樣搞蒙古國的,是吧?所以當時日本人想慢慢吞掉華北,必須找第三方勢力。所以《何梅協定》,就是要把名義上正統的中央軍,排除華北。那麼日本軍隊,也不能在華北搞事情,所以宋哲元的二十九軍,才有機會在華北主事。

宋哲元,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下。當年軍閥混戰,老蔣和馮玉祥、閻錫山聯軍開戰。雙方打得難解難分,出現膠著狀態,結果宋美齡搞定了張學良,東北軍入關,幫助蔣介石。這樣馮玉祥和閻錫山大敗。

西北軍的有些將領,比如吉鴻昌、韓復矩等投降蔣介石,而龐炳勳、孫殿英等落樂草,宋哲元、張自忠等,就後來被東北軍收編,最後成了29軍,靠在察哈爾搞定了地盤,最後就佔據了北京和天津地區。那麼日本人搞了盧溝橋,老蔣當然是堅決口頭支持宋哲元和日本人對砍,最好大家雙方都死掉,才好呢。老蔣的部隊,當然就要靠過來。你們死完了,我來收屍哈。

宋哲元當然就要一方面避免和日本人死干,一方面要防止老蔣搶地盤哈。但是談判的結果,當然要搞清楚日本人的意圖,也要討價還價。不過日本人到底是啥意圖,也不特別清楚。有的日本人主張,教訓一下二十九軍,然後得到更多的實際控制就行了。有的日本人主張,直接砍掉二十九軍,然後佔領華北就得了。

那麼二十九軍的人,當然也有主和的,認為打到底,對日本人不利,對自己也不利。當然也有主戰的,認為不和你日本人打一下,你還不把我們當人了。

而且人家二十九軍,在1933年的時候,就在長城上的喜烽口和羅文峪,與日本關東軍幹過。

當時西北軍的大刀隊,和日本人近戰,還在近身肉搏中,砍得小鬼子鬼哭狼嚎。這個故事,就變成後來的《大刀進行曲》中的「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歌詞,激勵了中國無數的小年輕們。

張自忠為了向日本人傳遞善意,就把苑平駐軍,本來是主戰的將領馮治安師,換成了主和的將領趙登禹師。

結果日本人要教訓他們,悍然隊宛平城發起進攻,結果主和的趙登禹也火了,居然死命抗戰,還自己也戰死了,成為第一批抗日的戰死的英雄了。所以這個世界,真是要蓋棺才可以定論。

而且你們不能用現在意義的愛國主義來要求那個時代的人們。愛國主義,是一二九運動之後,才開始慢慢起來的。以前的是忠君報國。所以今天宣傳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西北軍可以做的並不多。因為人家日軍已經佔領了豐台和長辛店,從軍事角度上,守衛北京基本不可能。

其實抗日戰爭中,很多人逃難,很多學生到鄉村宣傳,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重要原因。比如說中原地區,蔣介石扒開花園口。不顧老百姓死活,後來還要在東北炸燬小豐滿水電站。

結果中原地區,大饑荒,湯恩伯還搶老百姓的糧食,說要保證軍糧。結果日本軍隊來了,拔腿就跑。倒是日本人要收買民心,佔領了湯恩伯的糧倉,馬上日本軍隊派人到處送糧食,拯救災民。這個時候,就有幾十萬沒有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老百姓,參加日軍,做民工,支持日本軍隊去打湯恩伯了。

後來國民黨的水利專家們,就不顧人家老百姓在廢棄的黃河故道上建起樂家園,要把黃河水重歸故道,來淹死共產黨和老百姓。結果人家發水災的時候,就出動偷襲。

所以你看到淮海戰爭的時候,國軍和共軍,都有大規模的軍隊調動,但是老百姓的情報,全部去了共軍。而且這個地方,還不是共產黨的老根據地,這麼多民工支前,所以蔣介石沒了民心,日本人打你,人家老百姓就支持日本人,共產黨打你,人家老百姓就支持共產黨。

東北的小豐滿水庫和電站,是日本人搞的,但是修建的時候,死了很多東北的中國人民工的。為了不落入共產黨手中,蔣介石就要炸燬它。結果就是負責的國民黨將軍抗命,才沒有造成破壞。

你老蔣,就是打輸了,也要輸得有點風度,是不是?

有同學,說國民黨裡面太多共軍間諜,作戰計劃都洩露出去了。其實將在外,君命不受。你以為前方將領,真的靠後面那個作戰方案啊?

而且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雙方將領,都是黃埔軍校的同學,誰還不知道誰?
主要是我們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準則,去看待歷史上的人物。汪精衛,就是漢奸,岳飛,就是英雄。不能按照今天去重寫歷史哈。所以去翻案,也沒啥意思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