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南關廟,是台灣的「塑膠窟」,上百家塑膠製品業者聚集在這一帶,但其中只有兩家公司能將「塑膠結束帶」賣往日本,最大的一家就是美一塑膠(簡稱美一)。 塑膠結束帶即一般紙箱、貨品打包用的塑膠繩,功用跟紅色塑膠繩接近,便宜的一捆不到三十元,是非常傳統的行業。這樣的塑膠繩,為何能成為出口黃金產業? 美一,這家只有四十個員工的工廠,每年創造兩億元營收,平均每個員工年產值高達五百萬元,超過鴻海。該公司客戶都大有來頭,如日本三菱、住友、日立等國際大商社;更難得之處在於,這些商社有的從石化廠一路做到塑膠製品,跟美一存在競爭關係,但它們一年跟美一買新台幣八千萬元的塑膠結束帶。 走進美一的工廠,乍看並沒有特殊之處,就是一般塑膠袋的吹袋設備,這樣的工廠在台灣超過千家,然而,仔細一看,卻在塑膠廠內看到了紡織業的機械設備。原來,這是美一塑膠董事長蔡明忠逛紡織機械展的時候得到的靈感,他用紡織機械來改變塑膠分子的結構,藉以提高結束帶的穩定度與強韌度。 韓國低價搶走美國單!狠練四種專業,改接日本高價單 機械設備只是表面,化工科畢業的蔡明忠,同時擁有電氣、水電工匠的甲級執照,還會機械製圖,一個老闆身上竟然有四種專業本事。他說:「我們傳統行業不是電子業,沒有政府扶植與補助,只能靠自己拚出來。」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廠以低價搶攻美國市場,逼蔡明忠做了一個決定:「美國低價市場,我讓給韓國;日本高價市場,我要打敗韓國。」 當時,韓國有政府補貼原料的優惠,賦稅也有補助,成本比台灣少了一○%到一五%。但當蔡明忠轉進日本市場卻面臨三個挑戰,一是工廠要符合日本人的規範,二是品質要符合要求,不能發生任何斷裂情況,三是交期絕不能延誤。 台灣區塑膠製品公會總幹事謝勝海說:「對於日本商社來說,價格不是問題,」塑膠結束帶是賣給工業用客戶,一旦客戶出不了貨,損失的是商譽,所以日本人要求嚴格,光前置要求可能就兩年。 攤開一張張的設計圖,都出自蔡明忠親筆所畫,他說,在電腦繪圖普及之前,他只能靠自己手畫,錯了就要重來,往往一畫就忙到半夜一、兩點。更苦的是,他白天守著工廠,晚上到補習班學習電匠、水電、製圖,還參加考試,從乙級一路考到甲級電匠、水電執照,每一樣都要花時間,光學製圖就花了一年。 走進工廠,蔡明忠指著設備說,這些全都是他自己設計改裝的,從電路、水電配管到機構設計都自己來,市面上找不到第二套。 這些設備是為了改變塑膠的分子結構,從不規則變規則狀,這樣一來,別人一公斤的塑膠原料只能生產一千公尺的塑膠打包帶,他卻能生產出兩千公尺,而且強度更強。 這就是他的競爭優勢,單價也許比別人高上三○%、五○%,但客戶能包裝的數量卻多一倍。 連賣原料給蔡明忠的亞聚副總經理賴賢達聽到之後都很訝異,美一使用的是非常特殊高密度聚乙烯(HDPE),全台只有兩個買家,是為了針對日本市場特別開發,但蔡明忠還能改變分子結構,應該是他的獨門秘方。 蔡明忠說:「這是校長兼撞鐘,才能懂的技術訣竅。」話鋒一轉,他卻對台灣石化廠如數家珍,塑膠結束帶用的高密度聚乙烯,台聚集團的原料最好,台塑的品質還不行,如果換用聚丙烯生產(PP),一般認為是福聚(榮化)最好,但蔡明忠卻堅持用台塑永嘉廠的料最好,一樣是台塑集團的台化麥寮廠PP,他卻認為不好用,研究到各工廠不同原料的特性都要懂。 日客做生意要考試!五百萬機器備用,做到比日本自產快 這是十幾年來,不斷研究、測試得來的,蔡明忠說,日本正式下單前,還派五個幹部到台南實地考察他的工廠,從早上八點問到晚上下班還在問,此後每年還派品管人員來檢查一次,接著請他到日本去考察,學習日本人的工廠與管理。 做生意要考試、還要年年檢查,蔡明忠說:「就是(因為)日本人要求多,我們才能進步。」 然後,還要做得超乎日本人想像,蔡明忠帶我們走進工廠深處,一套設備靜悄悄的擺在那邊。 他說,這套設備花五百萬,現在卻閒置只做備用,一旦日本有緊急需求或是自己生產線有任何狀況時,隨時可以啟動應急;五天之內從設計新規格、開工到生產,可以裝滿一貨櫃送到日本,相較日本本地的供應商,這五天可能還在內部的公文流程中。 不怕日本人龜毛挑剔,還不斷挑戰自己,學會各種技能,做到連石化廠都不知道的秘方,蔡明忠這筆生意好賺嗎?答案是單價比美國多一成、訂單十多年不曾斷過,把便宜的塑膠繩變成細水長流、替台灣賺外匯的好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