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2nd,1985
封面文章:Japan Wants to Make Friends
日本想交朋友
二戰已經過去40年了,日本的迅速崛起使眾多國家驚羨不已,但正如一位日本外務大臣所言:「它知道如何變得富裕,卻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富裕的國家」。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守財奴,沉溺於自身的繁榮而不惜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卻從不回報,甚至在國防上也依賴別國的援助。
美國當然是最大的抗議者,其對日本的貿易逆差已經達到了500億美元。漸漸地,日本的精英階層開始意識到這種抗議的嚴峻性,日本國內出現了一場關於如何改變以安撫批評者的討論。
抗議主要源於貿易問題,因此,日本首相提出了一項3年期計劃,包括降低一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軍備方面,日本可能不會變成一個軍事強國,即使沒有先進武器,日本也已經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獲得了重要的地位。至於國際化問題,可能就會進展緩慢了,日本平民和政客似乎都沒有國際意識,也不希望自己的國家承擔太多的責任。
外務部和財政部對於日本未來道路的看法截然相反,前者推崇外向型甚至冒險型的日本,而後者致力於解決國內經濟內生問題。財政部負責政府預算,對於出於國際化目的而造成的預算赤字,可能會堅決否決。
實際上,日本政府在解除進口壁壘上已經前進了很多,比如批准Hughes Communication 與兩家日本貿易公司合作發射衛星、允許六家美國銀行和三家歐洲銀行經營日益膨脹的養老金基金業務。日本市場的開放使美國的計算機製造商、膠合板生產商等出口商獲益,但這對美國貿易赤字的改善作用往往被高估。
要幫助其貿易夥伴,更好的方法是修復並重建日本經濟。每年有大量資本流出日本,以尋求美國的高利率,如果日本國內有好的項目可以投資,不僅緩解了美元的升值壓力,而且增加了國內的就業。但是,如果做到這一切需要負債,財政部絕不會允許,即使目前日本所有的政府開支只佔GNP的10%(美國是34%)。
有樂觀者提出,到了日本將財富投資於基礎設施的時候了,他假設日本未來十年每年的通脹調整後GDP增速為5%-5.5%,而稅收增速為9%,那麼這便足以支撐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然而,財政部並不買賬,他們堅稱,稅收佔真實經濟的比重是不穩定的。
在軍費開支方面,日本政府並不打算改變現有局面,因為它們已經習慣了在美國的庇護下發展,美國也不確定讓日本獨立充實國防對自身有利。
與民眾的漠不關心相反,日本政府在過去十年顯著加大了對外國的援助,但其競爭對手質疑其選擇援助對象別有用心,比如幫助貿易夥伴,從而更多地出口或更方便地進口。
最後一句話形容日本和美國的奇妙關係——In the cur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two countries, the U.S. shakes its fist and Japan jumps-sometimesfurther than either ex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