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操刀過中國最大央企市場化改革,蔣潔敏能否扭轉國資委日漸成為央企利益代言人的方向? ◎ 本刊記者 何春梅 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中石油集團)總經理蔣潔敏接替王勇成為新一屆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石油工業在國資體系中向來地位特殊,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和總經理素有出任部委“一把手” “二把手”的傳統。國資委的第一任黨委書記李毅中,之前擔任的就是中石化集團黨組書 記兼總經理。現任福建省省長蘇樹林出身石油系統,曾先後出任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和中石化集團總經理。關於蔣潔敏,近年亦不斷有外放傳聞。 在很多接觸過蔣潔敏的觀察人士看來,58歲的蔣潔敏敢做敢為,執行力強,擅決斷。一口濃厚的山東口音,也讓人難忘。據採訪過他的記者描述,他樂於當“講解員” , 常能見到他或對著規劃圖、或拿著圖紙對公司的各種規劃項目、油田分佈、面積儲量等侃侃而談;各種數據和名稱信手拈來,神情投入。在蔣潔敏的任內,中石油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飆升至5242萬噸。 此番蔣潔敏出掌目前改革呼聲最大的國資委,業內頗有期待。 近年來,國企特別是央企四處擴張,一方面憑借優勢地位佔有大量資源,引發“國進民退”的擔憂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虧損嚴重,依靠國家巨額補貼生存,但國企管理人員和職工仍享受高薪高福利,令各界不滿。國企改革已經成為輿 論焦點。 此前, 《經濟參考報》曾援引國資委權威人士的說法稱,國資委正著手制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 ,就下一步國企改革方向和路徑進行相關調研,擬對國企重新定位和分類,分為公益型國企和競爭型國企,並相應制定不同的改革和監管方向。這一動作始于前任王勇,蔣潔敏會怎麼做? 關鍵先生 蔣潔敏幾乎半輩子都在和石油打交道。 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石油系統,曾任勝利石油管理局副局長、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長、中石油總經理助理、中油““股份副總裁、青海省副省長、中油股份副董事長兼總裁等職。2006年11月,蔣潔敏出任中石油集團公司總經理。 1999年是蔣潔敏職業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1999年2月,時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的馬富才,將蔣潔敏從青海石油管理局調任集團總經理助理。 蔣潔敏以上市籌備組組長的身份,參與並籌備了中石油的公司化改革和海外IPO上市。 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的中石油連符合上市要求的賬本都沒有,沒有資本回報率的概念,只關注生產了多少油,不關心成本和利潤,上市重組幾乎是這個超大型國企的一次再造重生。 1999年11月5日,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組建完成,蔣潔敏出任董事兼副總裁。2000年4月7日,中石油股票在香港證交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躋身世界石油大公司十強行列。 中石油重組,蔣潔敏協調有功,但也因重組裁員得罪了不少人。 中石油上市兩個月之後,蔣潔敏被調任青海省副省長,直到2004年才重返中石油,出任集團副總經理。在接近中石油的人士看來,這一安排在當時有回護之意。 蔣潔敏將其國企改製的經驗帶到了青海。赴青海任職後,蔣潔敏主抓國資改革,推動當地國資改製,著力提高國企的生產經營效率。 2003年12月23日,造成243人死亡的重慶開縣井噴事故發生後,馬富才引咎辭職。 2004年4月,已近退休之齡的陳耕執掌中石油,與其同時上任的,還有集團副總經理和黨組副書記蔣潔敏。2006 年年底,蔣潔敏全面接手中石油集團。 蔣潔敏執掌中石油後,加快了“走出去”步伐並推進“氣化中國”戰略。 2009年開始的一系列伊拉克油氣服務合同大招標,中石油以低價連續中標,一躍成為在伊拉克運營的最大外國石油公司。蔣潔敏在幾次招標中都擔任了最後拍板的“關鍵先生” 。目前中石油集團產能的40%來自海外。 國資委與國企改革 曾經的國企改製先鋒,如今將把國企改革帶向何方? 一種聲音認為,蔣潔敏做過青海省的官員,而且在帶領中石油改製、上市、國際化的過程中,敢想敢幹,不怕得罪人,勇於承擔責任,未來將帶領國資委加速改革;另一種聲音認為,國資委近年已經逐漸變為大型央企的利益代言人,出身中國最大央企的蔣潔敏不會脫離管好國企的基本思路,未來央企可能會更加生猛。 當前,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共有115家。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告訴財新記者,蔣潔敏上任以後,首先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繼續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央企的母公司要實現股份制改革。現在絕大多數的央企還是國有獨資企業,或者即使是股份制,但是都是國有性質的股份,一定要有民營和外資資本進來。二是要進一步開放市場,尤其是競爭性領域的國企。三是要將一些虧損的、資不抵債的國有企業,通過市場方式退出,不能再用過去財政變相補貼的辦法來救這些企業。 國資委自身也需要革命。今年年初,國資委原主任王勇在講話中稱,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自身存在不少問題,如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一些地方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干預有增加、經營性國有資產沒有實現集中統一監管,政出多門、監管規則不一致、資源配置分散,等等。 國資委在成立之初,即有未來定位為“管還是賣”的爭論。 從後來的實踐來看, “管”的思路占據了絕對上風。由於退出機制的缺乏,導致近年來國企挾種種政策與金融資源分配的優勢日漸壯大,而在上市及國資委的一系列管控措施之下,雖然效率也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資本回報率低等種種問題,公泷和專家更是質疑“國進民退”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 此前《經濟參考報》的消息稱,國企改革方案即將出台,相關撰寫及相關工作由王勇主導,但現在王勇即將離任,這份國企改革方案如何出、怎麼出又成了懸念。接下來,蔣潔敏的抉擇將影響國企改革的方向。 對於央企,蔣潔敏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央企應該既滿足國家利益,又滿足股東利益,既要為股東通過資本創造更大的利益,國家作為最大的股東,也需要國有資本來增加它的價值。 也有專家告訴財新記者,若國資委定位不改,國企沒有真正市場化,沒有取消其行政級別和身份,國企改革很難推進 ; “需要更高層面下決心,提出方案的主體不應該是國資委,而應該是國務院。國資委和國企就像運動場上的一個球隊,它們存在的第一目的,肯定是拿金牌,做大做強。現在讓國資委提國企改革的方案,邏輯上就有問題。 ”本刊記者于寧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