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的陷阱(二)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cyk7.html
四、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和心理偏差

   和戰爭類似,投資也是「不確定因素的舞台」。基本面:宏觀經濟的複雜多變、行業變遷和競爭狀況多變、企業內部管理經營戰略也在變化、各種不確定事件的發生等等。市場面:資金供需、投資人信心、股價漲跌對投資人心理影響等等。在這樣複雜多變的市場格局下投資,會經歷相當複雜的觀察、分析、決策的心理過程。無數的心理學研究都表明,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時,會產生相當複雜奇怪的心理偏差。例如心理錨定現象,例如「分離效應」(不確定條件下的理由衝突導致缺乏明確行動理由)等等。
   就我有限的投資經歷來看,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偏好的誤差(屁股決定腦袋),或者說叫防禦性心理誤差、信息過濾現象等等。有足夠的心理學實驗證明持有某項資產後會形成一種防禦性心理,潛意識進行信息過濾或對於攻擊性信息進行扭曲。最現實的例子就是戀愛中的男女,在早期驅動的可能只是類似多巴胺的刺激性化學物質。但在那種狀態下,男女都會潛意識進行信息過濾或扭曲。對方即便很糟糕的習慣舉措,在情人眼裡都是正面的評價。而有證據表明,人類在賭博成功時,腦袋中分泌的多巴胺也會異常升高,核磁共振對人腦的掃瞄表明活動會更加頻繁。這種令人感到身心愉悅的感覺會促使人的判斷出現巨大差錯。
   預設立場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你的分析判斷不會是相對客觀的,但有時候客觀和主觀非常難以分清。如果不信,可以看看1951年7月刊登的《武訓歷史調查報告》。160多當事人的親身採訪、每一個論點都有充分的人證、物證(歷史文獻、資料等)支持,其調查的詳盡、嚴謹程度令人歎服。當年主演趙丹看到此文就完全顛覆了他一直堅持的觀點。當然,80年代開始已經逐步澄清了,當年這份報告完全是根據領導者的「主觀判斷」而歪曲了歷史。
   我相信,面對自己持倉股票(重倉)的一些不利信息,多少都會有過濾和扭曲的現象。原因很簡單:這些不利的信息會對人心理造成壓力和威脅,而人心理上本能就會趨利避害。如果這種傷害足夠強大,人甚至會選擇極其扭曲的方式進行防禦。但如果這種威脅突破了人心理的防禦,就會變成心理崩潰,例如抑鬱病。我見過最有經驗的高手,也會多少會無意識的進行這種心理防禦。但他們會以更開放式的心態去面對這種現象,例如更加坦然的接受不利信息,接受失敗錯誤的可能性。這是進階高手最困難的階段。例如雨潤食品的問題,即便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的起初判斷是錯誤的,但是仍然很難扭轉心理上「公開承諾」的誤差。這種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極難克服的。
    
五、旅鼠

   旅鼠和大海中的魚群類似,當遭受到威脅時,整個魚群都會聚集在一起,最後被有經驗的獵手趕到一起獵殺。這種狀態下,隨大流是最為舒適的決策,即便整體看很荒唐。
   在牛市癲狂時期,在股票暴漲時期,在人們都報以最樂觀預期的時期,選擇離場,是非常痛苦的抉擇。一旦判斷失誤(即便短期),後面的痛苦是很大的。有戲言:有什麼比你那個傻瓜鄰居買了股票比你賺錢更令人感到痛苦?芒格曾非常不理解人類這種愚蠢的心理,為什麼要用對自己毫無意義的事情來懲罰自己?可就是這種旅鼠心理導致索羅斯的基金在科技網絡泡沫最高峰時期跟隨市場壓力。堅持避開這種心理的投資者則備受人們的質疑,例如1999年的巴菲特、老虎基金的朱利安.羅布遜。在熊市時期,又會反過來,敢於蕭條時期入場的投資人飽受質疑。例如2005年上證跌破1000點時的推倒重來論、「遠離毒品、遠離股市」。
   其實旅鼠心理也是眾多心理誤差的一類,是人作為群體動物,在群體中出現的獨特心理誤差(參見《烏合之眾》)
   有時候這種誤差不會由你而起,而是被外界所迫。例如這個時期,我便承受輕微的群體壓力。這是為什麼巴菲特能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不被外界壓力所影響(因為股東無法對巴菲特的投資進行任何干預,你只能用腳投票,但不會對巴菲特造成什麼困擾)。絕大多數基金機構做不到,一旦違背主流,投資人就會選擇贖回,這種干預往往會影響投資經理的判斷。而如果你的投資人不被市場主流所迷惑,那麼他該擁有足夠的經驗和良好心理素質,為什麼還會投資到你的基金呢?
   從這一點說,為自己打理資產是最愜意的投資方式。當然,很大部分宣傳自己並且吸引資金的投資者,並未想過真正為投資人賺錢。他們總是吹噓自己的投資回報、投資成功案例。有個笑話:發基金前都稱必賽巴菲特、發基金後都稱跑贏CPI。

向真正高手進階,第一是不斷學習積累實踐經驗,並且與投資理論相互印證。這種經驗不僅僅是會計學、投資學、企業管理、商業分析上的,還包括對市場、投資心理、人性的洞察能力。第二是即便如此,還需要心理上的成熟,甚至可以說有一定天賦。這個時間段不會太短,絕大多數人都需要很漫長的過程才能摸到門徑。40歲下沒有所謂的成熟投資者,這個話有很深道理。沒有經歷市場的風浪洗禮,沒有經歷對商業的反覆領悟,是不可能學到巴式投資的皮毛。相對而言,格式投資要求更低得多(沒有太高的商業領悟能力,但需要較強的心理素質)。我發現自己仍處於格式投資的入門階段。那些以為翻遍巴菲特傳記,便能融會貫通的投資者可能太天真!他在五六十年的商業圈中打拚,經歷參與了無數行業、企業興衰的經驗,不是書本可以學到的。

估計我還有五十年的時間去慢慢學習實踐,結果並不重要,如何享受這個過程更重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