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的陷阱(一)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culq.html
從逆向的思維來思考,學習投資最重要的是知道未來自己可能死在哪兒,避開它們,然後才能立於不敗而求其勝。聰明的人解剖自己犯下的錯誤,明智的人從自己和他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看看我曾經看到的、犯下的七宗罪:

一、錯誤的槓桿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借錢炒股是最大的一宗罪。借錢的最可怕之處並不是承擔的利息較高,而是承擔了一個時間的限制。另外的一個可怕之處,是極大的干擾了投資人的理性思維。槓桿在盈利期間的放大效應導致投資人犯下「過度貪婪」的罪。2007年見過無數使用槓桿(孖展)的港股市場投資人,在急劇放大的盈利中歡喜、狂妄、瘋狂,然後又在2008年的歷史性崩潰中恐懼、憂傷、絕望。這都是親眼所見,血淋淋的事實一再告誡自己:千萬不要讓時間站在你的對立面!凱恩斯說過:市場非理性的時間一定會比你能支撐的時間更長!
   這種槓桿甚至還包括非正規的外部資金,因為這部分資金往往會在非理性的市場時期撤離,它們附帶了一些「隱含」的時間限制。類似保險行業的浮存金這樣的絕佳投資槓桿造就了股神(當然好馬還需配好騎手)。

二、估值陷阱

   投資所面臨的機會都是類似的:股票的內在價值很明顯的比其股價更低。簡單的相對估值指標,例如市盈率
市淨率等可以一目瞭然的讓投資人發現這種「機會」。簡單來說,格式價值投資的撿煙屁股的做法。這種投資方式的確很容易就陷入「估值陷阱」,即估值較低的原因是公司出現了重大難以逆轉的問題。因此,格雷厄姆在做時,便已經進行了大量分散投資,以此消除某些股票的陷阱問題。
   自己在投資時便遇到很多類似問題:股價跌破淨資產到跌破淨營運資本,又跌破了淨現金。後來發現不少成熟市場股市的股票大幅跌破淨現金。理論上即可買入控股,宣佈全部現金進行分配,則可獲得「無風險」的收益。但實際上複雜的多!(控股權的爭奪、大股東的轉移資產等)絕大多數都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避開估值陷阱的主要方法,還是公司的長期持續經營情況的判定問題。理論上只有長期持續的自由現金淨流入,公司的賬面價值才有意義,特別是針對工業企業。老舊的機器設備、辦公設備耗材等等,最終清算時不會有太多殘餘價值。
   但是如果一個企業不依靠財務槓桿能實現的長期淨資產回報率能維持超過社會平均水平,而公司的估值僅在賬面價值左右,那麼這種投資就不能簡單用估值陷阱來形容。如果市場構成主體的企業大多數是如此的估值水平,那麼這個市場被低估的可能性將會很大。中國A股市場由於很多投入資本(特別是土地)都是按取得成本入賬,而經過長期折舊後的殘值根本無法反應現在的賬面價值。因此中國A股整體市淨率理論上應該比成熟市場更高一些。
   總之,估值反映了市場對該企業的前景預期,只有當公司表現優於其市場預期時,投資人才能獲得「超額收益」,除此之外,都是反映企業盈利的現實狀況。必須衡量的是兩個:估值(預期)和對應的企業發展前景。只有差距明顯時,才會有投資機會。相對低估(例如低PE、PB)絕對不是投資的唯一理由。你必須有正確的邏輯推理表明市場的預期是錯誤的,否則就是陷入估值陷阱中。
   還有一種估值陷阱,是指的你的判斷沒有錯誤,但是市場處於低估值的狀態持續時間很長。這種情況本不屬於估值陷阱(因為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如果你承受了外部壓力(槓桿等),那麼這種現象可能會是致命的。 

三、不確定的世界!

   2008年電信重組前,某日其三家公司的權證(渦輪)異動,同時大漲。在此之前,某投資人從渠道瞭解到該信息,提前買入看漲權證,果然印證其信息。不僅如此,還進行了分析,規避了可能會相對受損的中國移動。在當日收盤,眾星捧月般的讚歎,當晚都不醉不歸。第二日果然宣佈停盤和重組事宜。在等待數日(6月初)後終於復盤,當日市場整體平穩,但三家電信股同時大幅暴跌,中國電信跌幅超過11%。無論是預期的受益公司還是受損公司,股價都同時大幅暴跌。認購權證更是大幅暴跌超過40%多,這意味著重組前買入的係數被套。我看到眾人鴉雀無聲,面對股價走勢,只有死一般的沉寂!僥倖心理讓投資人都殺紅眼,等待。
   第二、三日,股價終於企穩反彈,眾人開始喘口氣,重新陷入幻想:也許前日只是一部分人離場導致的。於是又開始陷入狂熱中。第四日,電信股繼續大幅下跌,這下子幾乎沒有反彈,一口氣一個月不到跌了30%。最終在絕望中,這些人的渦輪全部極低價格割肉(暴跌時沒有成交量,股價並不反映賣出時的價格)。
   這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貴州茅台的持有者根本不會把政策風險放在眼裡,大眾消費品也極難預測質量風險何時爆發。工業企業面臨經濟週期的起伏不定。
   曾經迷戀集中投資策略,但是往往真理和謬論只差一線。過度集中的優點往往被投資人提及,例如XX全倉萬科的神蹟。但過度集中的風險倒是容易被忽視。每每看到有投資者對XX公司數如家珍、信心爆滿時,我就想:1、持倉是否導致你的心理發生信息過濾等偏差?2、是否高估了自身的能力邊界?3、是否忽視了不確定的世界(即便你如何如何努力)?
   這個問題在我身上同樣發生,因此我深知此事之難。堅持和固執只是成王敗寇的結論,過程都是如此的類似!這個問題難到無解,因為能力圈是模糊的(帶有極強主觀性)、能力圈內的企業自身發展也是動態和複雜的。這符合測不準原則,因為作為衡量的標尺本身就是不客觀存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