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軍沒有打下寧波之前,其實甬幫在上海的財力已經比較可觀了。新來的寧波人,主要投資在工業方面,和某些高檔消費品的手工業上,來滿足這幫有錢階層的生活享樂需要。
寧波人的對外貿易經驗,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有800多年了,基本上和廣東同學的經商水平不相上下,那麼在上海出頭,明顯佔了地利和文化的優勢。
前面談到廣東幫的時候說過,先來上海的廣東幫,主要是為外國商船服務的水手和船隻建造/修理工匠。又因為松江府知府廣東吳同學會講廣東英語,所以他當時的知府就呆在了上海虹口區,可以受到他的美國和英國的朋友們的武裝保護,畢竟人家太平軍隨時會衝過來哈。那麼其他的潮幫同學們,也就聚集在虹口區一帶,或者是廣東路一帶靠近船廠的地方。上海的各類廣東餐館,就在這些地方興起了。
而寧波幫是以外貿和商業為主,因此居住的地方,就是以前南市區一帶,靠近黃浦江的寧紹碼頭,因為這裡是和自己老家通商的咽喉要道。這一帶地方,我們都知道,在上海叫做外灘。為啥叫外灘?其實這個是一個英文的外來詞彙。因為處於兩個水道黃浦江和蘇州河的交匯處,就是英文字母的Y的形狀。那麼這個地方的城市,當然就叫做Y town,最後就翻譯成了中文的外灘。
和廣東路的餐館,你去喝早茶,點心被服務生推出來,裡面的人聲鼎沸,大口喝紅茶不同,寧波同學的茶館裡面,你就可以坐下來,安靜地喝一壺西湖龍井,然後聽台上的要麼是來自於蘇州的評彈,要麼是來自於紹興劇(後來稱為越劇)的小品。
不過廣東早茶和寧波喝茶,都有一個相同的功能,就是這裡不光是大家社交和談生意的地方,也是有衝突的各同學們在這裡談判和解決分歧的地方。其實這個「講茶」,就和人家西方的法院的功能差不多了。你請些德高望重的人物出來做調解和中介的權威角色,有爭論的各方把自己的理據拿出來,最後各讓一步,解決糾紛。
比較有意思的是,當雙方在中介權威的監督下,達成了雙方都接受的結果,大家就要喝杯茶,來表示事情得到圓滿的解決。而這一杯茶,必須是紅茶和綠茶的混合,意思是說,你是青幫我是紅幫啥的,大家是不同的。但是混在一起,就是和而不同,可以和平共處哈。
和廣東人一樣,寧波同學們,也搞了自己的同鄉會,稱為四明公所,或者叫做寧波會館。這裡就是寧波同學聚集和討論大家關注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的主要會場。當然這種地方,也是解決僱主招工和僱員找工的職業交易所。按照當時流行的規矩,你先找自己的親戚,然後是同村,然後同縣,然後是寧波的其他縣城的同鄉。
四明公所是早在1797年,上海變成工商口岸之前就建立了,地點是上海舊城城門外北邊的地方。後來隨著寧波人口的增長,這個公所的勢力越來越大。那麼在1844年的時候,上海縣的縣官正好就是寧波人,於是很牛的授予了四明公所免稅的特權待遇。
當然10年後,在廣東人的小刀會和清兵的戰火之中,會館受到了破壞,但是後來的修復,讓這個公所更加堂皇。裡面有旅館、會議廳、銀行,當然也有廟宇,用來拜祭關二哥和土地爺。最主要的,這裡還是寧波同學辦喪事的殯儀館和墓地。
但是勢力很大,平時沒人敢惹的寧波幫,後來也碰到了麻煩。因為臨近公館的土地,變成了法租界。而法國人看中了寧波人的地,是因為為了更好地控制和擴張法國人的領地,需要從墓地中間,開一條公路過去。於是在1874年,法國人以寧波會館的停棺材房和墓地危害公眾健康為由,要動寧波人的墳墓,引發了1500 個寧波同學出來阻止。在衝突中,7個寧波同學被法軍開槍殺害。
在生意上寧波同學比廣東同學要強,但是在暴力反抗上,人家廣東同學早就有三元裡的故事可以借鑑,後來又有小刀會的行動。但是被人逼到牆角,連先人的墳墓都不能保護,寧波人也要以暴抗暴了。結果就是法國人的商業和住房被大規模地放火,逼迫法國人放棄了這個計劃。為此法國領事不得不勒石為證,表明不會在對寧波公所的墓地動手。
不過很快法國佬又背信棄義,20年後捲土重來,派出軍隊到墓地強行拆遷。這次來阻止的寧波同學,又犧牲了17個。於是以寧波人為主,得到其他地方的同學響應的上海全市範圍的罷工罷市、抵制西方貨物的反帝國主義愛國運動,就轟轟烈烈地爆發了6個月,直到法國人在其他西方國家的壓力之下,不得不作罷。
這個也算是上海第一次的群眾反帝運動的開端。也可以說,是上海本地的資本,開始從依附西方勢力作為買辦的角色,到自己獨立,成為反帝運動急先鋒的轉變。